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花

罗隐

似共东风别有因,绛罗①高卷不胜春。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芍药与君为近侍,芙蓉何处避芳尘。

可怜韩令②功成后,辜负浓华过此身。

[注]①绛罗:大红色丝绢。②韩令,指韩弘,他不喜牡丹,见必除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天到来,用红色丝绢做的门帘高卷,屋内牡丹开放,美艳无比。

B.颔联运用拟人修辞写花情动人,想象牡丹花如懂得说话,则能倾国倾城。

C.颈联中的“君”“芳尘”皆指牡丹,用其他名花陪衬,突出其超越众卉。

D.尾联运用韩弘的典故,指出即便极其美丽如牡丹花,也未必人人都喜欢。

2.《红楼梦》中宝钗抽得牡丹花签,上题“艳冠群芳”,下镌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有人

认为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似冷而热”,罗隐诗中的牡丹却“似热而冷”,请说说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题。

别房太尉①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②,把剑觅徐君③。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①房太尉即房瑁,玄宗幸蜀时拜相。至德二载(757),为肃宗所贬。763年卒于阅州,

死后赠太尉。②谢傅指谢安。指代当年杜甫曾与房瑁对棋,把他比作晋朝谢安。③《说苑》载:

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的不只是诗人对老友的思念,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之情。全诗写得

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深沉含蓄。

B.首联写诗人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但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

亡友致哀。“孤坟”表现了房瑁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C.颔联表达了诗人的哭墓之哀,天低云断,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空气里都带着

愁惨凝滞之感,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D.尾联以景结情,情景交融,余韵悠扬不尽,诗句描绘出幽静肃穆的景象,渲染出凄凉孤独的

氛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哀伤。

4.律诗有起承转合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既各自独立,承担不同作用,又彼此连贯,彼此照应。

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独立性与连贯性。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登高

王昌龄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霁”字点明重阳登高时的天气,与“雨歇”相应,营造了雨后清新明朗之景。

B.雨后菊花仙姿绰约,御梨经霜后果实饱满,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出。

C.人们鬓插茱萸,相互祝寿,女子头戴翡翠,翩翩起舞,描述的场景真实而浪漫。

D.“舞作愁”与“花宜寿”相对,看似写愁,实则写喜,与整首诗情感基调一致。

6.诗的尾联说“此风流”陶潜也未曾见得,这里的“风流”与陶潜“篱下醉”之风流有何不同?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飞雪过江来

吕渭老

飞雪过江来,船在赤栏桥侧。惹①报布帆无恙,著两行亲札。

从今日日在南楼,鬓自此时白。一咏一觞谁共,负平生书册。

注:这首词是吕渭老南渡平安抵达后写给友人的一首词。①惹:即偌,犹言在此。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开首二句写实,点明渡江时的季节、气候和到达地点。雪花飞扬,正值寒冬,此时冒雪

渡江,可见当时情况比较紧急,这反映了靖康之乱后的动荡局面。

B.三、四句是倒装,意为到达后立刻写封简短信札,向友人报告平安,以免他们挂念,“布帆

无恙”使用了借代手法,“两行”,表示信极短,不及谈及别事。

C.下片抒发悲懑懊悔的心情。“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

用“日日”强调从今以后,天天都要栖息在南方。

D.“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意思不

同,这句是说自己渡江南去,时局动荡不知何时重逢再赋诗饮酒倾诉衷肠。

8.词人说“鬓自此时白”,“鬓白”用“自此时”强调,除去自然生理原因,还有什么原因?

请结合相应词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日怀秦髯

李彭

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

花如解语迎人笑,草不知名随意生。

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

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边听流莺。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快晴”揭示春日乍雨还晴的天气变化,“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体物细腻。

B.颔联写雨后春花、春草的生机勃勃的动人姿态,正是对首联“郊园物物”的具体展开。

C.颈联诗人自伤老病,“病躯却怕酒壶倾”与杜甫“潦倒新停浊酒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D.尾联“日边”一语双关,既指春日暖阳,又暗用典故,喻指国都、京师,含蓄蕴藉。

10.论者评价此诗“波澜起伏,抑扬映衬,用尽其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波澜起伏,

抑扬映衬”之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永嘉别张子容①

孟浩然

旧国余归楚,新年子北征。

挂帆愁海路,分手恋朋情。

日夕故园意,汀洲春草生。

何时一杯酒,重与季鹰②倾。

【注】①永嘉,今浙江温州。张子容,孟浩然同乡好友,其时被贬乐城尉(乐城地近永嘉)。

②季鹰,晋朝吴地人张翰,字季鹰。他因思念家乡苑菜、统鱼的美味,辞官回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写给友人的赠别之作,当时诗人正启程返乡,而友人也即将远行。

B.颔联中的“愁”点出了诗人归途中的心绪,“恋”则突出了二人临别的不舍。

C.颈联融情于景,诗人心中归乡的情思有如汀洲春草滋生,渲染了思乡的迫切。

D.尾联借“一杯酒”寄托诗人深情,与“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写法与情感相同。

12.本诗“重与季鹰倾”一句和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尽西风,季鹰归未”均用

到了张翰的典故,请简要分析二者在用典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塞上曲

王世贞

旌旗春偃白龙堆,教客休停鹦鹉杯。

歌舞未残飞骑出,月中生缚左贤来。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上曲》《塞下曲》均为唐代新乐府歌辞,内容多写边塞风光、军旅生活,这两首诗均格

调昂扬,风格雄浑,同属边塞诗范畴。

B.“白龙堆”,本指新疆东部的“白龙堆沙漠”,王诗中用以借指边塞;李诗中“天山雪”极写

边塞苦寒,加之“无花”,更显边塞生活凄苦。

C.古人常折柳枝相赠,后用“折柳”来代指送别,李诗中的“折柳”为古乐曲《折杨柳》,表

怀念的意思,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有异曲同工之妙。

D.王诗中的“歌舞未残飞骑出”和高适《燕歌行》中的“美人帐下犹歌舞”都写出了诗人对某

些将领耽于享乐,以致斗志衰颓的担忧。

14.王诗中的“旌旗春偃白龙堆”和李诗中的“宵眠抱玉鞍”两句,通过精妙的动词,分别展

现出边塞军旅生活怎样的状态?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江城子•九日与诸季①登高

李纲②

客中重九共登高。逼烟霄,见秋毫。云涌群山,山外海翻涛。回首中原何处是,天似幕,碧

周遭。

茱萸蕊绽菊方苞。左倾醪③。右持整。莫把闲愁,空使寸心劳。会取八荒皆我室,随节物,且

游邀。

【注】①诸季:群弟。②李纲:南宋初主战派大臣。此词作于贬谪琼州(今属海南)途中。③

醪(I6o):浊酒。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扣题,点明重九登高。因在贬谪途中,故词人自称为“客”

B.画横线句描写高处所见之景,运用了夸张手法,所写景物层次分明。

C.下阕首句白描,写到了茱萸与菊花,与古人“重九”佩茱萸、赏菊的习俗有关。

D.词人饮酒品蟹,闲愁顿消,是因为身处异乡可以尽情“游遨”,欣赏佳节美景。

16.这首词是如何表现词人起伏变化的心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A.“用红色丝绢做的门帘高卷”错误。“绛罗”,本指绛色丝绸,此处喻牡丹的花瓣。

“高卷”,指花盛开时高高挺出花瓣翻卷着的形象,故选:Ao

2.答案:①曹雪芹笔下的宝钗“似冷而热”,指宝钗的性格表面是“冷”的理性从容、超然豁

达,实则是“热”的热情可亲、平易近人。

②罗隐诗中的牡丹“似热而冷”,指本诗中的牡丹表面是“热”的妩媚动人、倾国倾城、芳姿

艳质,实则其命运却是“冷”的孤芳自赏、傲岸冷峻、备受摧残。

解析:《红楼梦》中的宝钗,尽力克制自己对宝玉的情感,对待他人保持得体从容,对待事物

有着置身事外的通透,这是她的“冷、同时,她对他人有着温和敦厚的长者风范,有着热情

相助的真心相待,有着和蔼可亲的待人接物,这是她的“热”。

罗隐诗中的牡丹“绛罗高卷”,开得热烈芬芳,鲜艳美丽;“应倾国”“无情亦动人”,突出牡

丹的倾国倾城,动人心魄;“芍药为近侍”,突出牡丹的富贵端庄。外表看起来热闹繁华,这

是牡丹的“热、但它却“不解语”“无情”被“芙蓉避芳尘”,它的命运却是在“韩令功成”

后,“辜负秣华”,被删刈,被除去,被摧折,牡丹只能顾影自怜只能不屑随俗,只能饱受摧

残,命运凄苦无助,这是牡丹的“冷、

3.答案:C

解析:“似乎要下雨,仿佛和诗人一样悲伤”理解错误。

4.答案:(1)独立性:颈联的独立性体现在承担“转”的作用。由颔联的沉痛悼念转到回顾友

情,由颔联写眼前转到写回忆。

⑵连贯性:颈联照应颔联,颈联对房瑁的推崇和与房瑁的深厚友情,照应颔联,道出来墓前

痛悼的原因;“觅徐君”来到墓前,与尾联“莺啼送客”相连贯。

解析:颈联为第三联,在整首诗中起到“转”的作用。依据领联诗句含义可知,谢傅,指谢

安。诗人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瑁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瑁的推崇备至;再

依据注释③,《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

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

谊,虽死不忘。作者在本联由领联的叙写眼前的沉痛哀悼“转”到回顾过去的友情的回忆,

由前联凄凉压抑氛围的渲染“转”到本联典故意象的温馨,无不体现此联“转”的独立性。

但在本联独立的同时由与其它三联相互照应,体现着其连贯性。本联写作者对房瑁的推崇备

至,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特别是“觅徐君”来到墓前,这与尾联“莺

啼送客”相连贯,整首诗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呼之欲

出”错,“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诗人由远及近来描写,秋雨过后,景色清

明,菊花四处开放,金黄一片,滋润娇嫩,分外妖烧,皇宫御苑里面,霜染红叶,幻若云

霞,金梨缀树,硕果累累,一片雍容华贵的气象,抒发了作者对繁华盛世景象的喜爱和赞

美。诗人没有抒写菊花、梨树傲然不群的形象。故选B。

6.答案:诗中的“风流”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心情和美好的景象,而陶潜的“篱下醉”则是

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两者的不同在于此诗中的风流是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

而陶潜的风流则更多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由的表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九日登高》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盛唐

时期重阳节人们盛装出游,登高远眺的繁荣景象,也记录了唐朝重阳节的风土人情以及习

俗。雨后初晴,远处青山清明秀丽,绕城河水如玉带般宛转曲折,菊花盛开,金梨缀树,霜

叶红遍,人们纷纷远眺,思亲祝福,一幅繁华绮丽的盛世景象,给人们逐渐展现开来,进一

步说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何曾得见此风流”,“何曾”很明显是反问,大意是休说陶渊明隐

逸洒脱,归隐田园,赏菊饮酒,怡然自乐。和现在的时代(盛唐)相比,估计陶渊明也没有如

此潇洒风流吧。陶潜的“篱下醉”只是一种隐脱世俗的风流,是一种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自

由的表现。《九日登高》中诗人借“何曾得见此风流”点明哪怕是陶渊明的田园风光,也比不

上盛唐国泰民安的安逸闲适的,态度。由此可见,此诗中的“风流”则指的是登高时的愉快

心情和美好的景象,是诗人积极参与生活享受自然之美的体现。

7.答案:D

解析:D.“意思不同”错误,“一咏一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意思相同,均

指赋诗饮酒。故选D。

8.答案:①中原沦于敌手,不能再回去了,只有“从今日日在南楼”了,生活从此颠沛流

离,不得安宁。

②与友人天各一方,但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不能与友人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肠。“一咏

一觞谁共“,“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③无法实现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

而处于北宋沦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

白”的主要原因。“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

解析:“从今日日在南楼”,“从今”二字,带有绝决、失意的意味,与上片首句遥相呼应。渡

江南来颠沛流离,中原沦于敌手,何日能再回去?故"鬓自此时白”。

“一咏一觞谁共”,“一咏一觞”,指赋诗饮酒。“谁”,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句是说自己

来到江南,与友人天各一方,而目前战乱频仍,障碍重重,何日能重相聚赋诗饮酒,互诉衷

肠呢?此为“发白”的原因之一。

“负平生书册”,“书册”上加“平生”二字,是说辜负自己读了一辈子书,却无法实现为国

建功立业的抱负。古时文人读书,多抱有“上报国家,下安黎民”的理想,而处于北宋沦

亡,南宋偏安,主和派掌权,金人虎视眈眈之际,理想终成泡影。这是“发白”的原因之

一,实际是主要原因。

9.答案:A

解析:A.“,萧萧'点明山雨的凄清寒冷”错,“萧萧”为拟声词,常形容马叫声、风雨声、

流水声、草木摇落声、乐器声等,此处摹绘山雨之声。故选A。

10.答案:①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伤老病,一变之前

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

②尾联在“苦忆旧交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

而“扬”;

③诗人先以明媚春景烘托其忧郁愁闷和相思之苦,后以自己愁郁寂寥的心境再反衬想象中友

人阳光下的明丽形象,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

解析:“山雨萧萧作快晴,郊园物物近清明”,时值清明,雨后放晴,不仅写出了春天气候的

倏忽多变,而且从春天轻柔的雨声中,写出了盎然春意。次联上承首联,把盎然春意具体刻

画出来了。诗人采用拟人法,既写出一派明媚景象、蓬勃生机;又写出人们的欢愉心情。这

是“扬”;这只是为下文作一反衬。“晚节渐于春事懒,病躯却怕酒壶倾。”诗歌到此出现一大

转折。尽管春天是如此妩媚动人,尽管人们为春天的到来而心情欢畅,但诗人却年事渐高,

游兴阑珊,所以说“晚节渐于春事懒”。文人墨客,总是好赏花,喜饮酒。赏花既已无意,饮

酒又为病体所禁。“却怕”二字,既是对病体的客观描述,又带无心饮酒的主观情感。心情的

抑郁、颓唐,已得到具体说明。所以前面对春事越夸张、越强调,在这里就越突出心情的落

寞、消沉,两者形成强烈对比。诗歌前两联写清明雨后放晴的明媚春光,这是“扬”;颈联自

伤老病,一变之前的明丽欢愉而为寂寞愁郁,由“扬”而“抑”。“睡余苦忆旧交友,应在日

边听晓莺”,百事不乐,只思念友人,不是“长忆”而是“苦忆”,用字分量极重,表现了友

情之深。“日边”,是个常用典故,指天子近旁或国都,表明所苦忆的友人秦髯是在京都。但

此语与晓莺安排在一起,除了原来的含义外,又使人联想到日丽莺歌,既切合诗题“春日”,

又构成明丽形象,意境大为丰富。一扫颈联的抑郁,给全诗带来了一抹亮色。在“苦忆旧交

友”之时,想象友人此时在京师倾听莺啼、陶醉于美好春光,由“抑”而“扬、诗人极写春

色的美好,用来反衬自己心情之苦闷,又以心情之苦闷来反衬想象中友人阳光下的明丽形

象。两次反衬,突出了友谊的弥足珍贵,虽为短篇,却多见曲折,多方映衬,妙不可言。

n.答案:D

解析:D选项,两首诗“一杯酒”写法与情感相同错误,两首诗情感不同,前者是表达重聚

的感情,后者是表达分别的感情。

12.答案:①本诗以典故含蓄地告诫友人若仕途坎坷,不如同张翰一样辞官回乡,用典主要是

表达对友人的宽慰和期许。②辛词反用典故,说明自己不会像张翰那样弃官还乡,用典旨在

表达抗敌到底、收复中原的雄心。

解析:作答时,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感情,体会用典的用意。孟浩然的

诗是离别诗,诗人在朋友的被贬之地离别友人回乡,张翰因思念家乡的妒鱼的美味,辞官回

乡,因此诗人是用张翰自比,表达自己回乡是无奈之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