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宣城市旌德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小说,回答后面各题。朱先生退兵陈忠实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咸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2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B.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C.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D.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和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24.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25.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参考答案:23.C

24.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25.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2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A“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24.试题分析: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本题根据对文本中语言特色的理解,可以作答为: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小说具体情节描写的作用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要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题等角度作答,根据对文本理解,本题可以作答为: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20分)

奶河

刘国星⑴那年冬天,是草原最冷的冬天。太阳若隐若现,雪落三尺,白毛风扬卷,牲畜和牧人都很难找到进出的道路。当然,找路也没用,外面也是个饥饿的世界。

⑵不分昼夜,额吉(注)和我只能缩在包里,一面抵抗寒冷,一面抵抗饥饿。烧柴是额吉计算好的,白天,只求炉火不灭;夜晚,隔一个时辰,加一次牛粪。额吉认真地对我说:“这些燃料,我们能挺到明年春天!”我点点头,装作很相信她的样子。最让额吉没法计算的是吃粮。现在仅有一小袋炒米、一小块奶豆腐。⑶最惨的是我们的骆驼脱了缰,跑远了。那时,额吉也对我说:“没事,没事的!”我们不能出去找,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出去就很难再返回来。额吉说没事时,我发现她的眼角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烁,就在一背身的时候,又没了,我甚至怀疑起了我的眼睛。可草原上的食物,都来自牲畜,吃肉、喝奶茶、吃奶豆腐,就是吃的炒米也是从蒙商那里用牲畜的皮张换回来的。跑失了骆驼,我们的处境更艰难了。⑷额吉每天定量给我吃一小把炒米,烧奶茶也是把那块奶豆腐切一小片,放在水里。烧来烧去的,几回下来,茶都没了奶子味。最好的办法就是躺着不动,减少运动量,黑天白天连轴转。额吉和我的生物钟就变了,有时,我们夜里睡不着,就盯着包顶出神。额吉说:“我们一定能坚持下去吧!”半天,我接上说:“是的,一定能!”⑸那天夜里,包外传来细碎的声音。额吉推推我,是不是白毛风!我说,这样大的雪,还能有啥?额吉再听,突然兴奋地跳起来,是狼!我睁大眼睛,汗毛张开,吓出一身汗。额吉却摸起一把刀冲了出去。⑹我也战战兢兢地跟到包口,皎洁的月光下,只见一匹狼蹲在白茫茫的雪地里,不声不响紧盯着我们的毡包,相距不过十米。额吉快速地冲上去,狼也冲上来,一人一狼,都很兴奋。月光里,雪地上,额吉和狼滚在一起……⑺我忘记了哭泣,我只记得最后是额吉胜利了,她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脸上漾着笑容,被月光和雪光映衬着,灿烂异常。额吉说:“这回好啦!有吃粮啦!”⑻第二天,额吉在剥狼皮时,眼神却严肃庄重起来。我也看到了这匹狼圆鼓鼓的腰身。额吉慢慢拉过我,庄重地跪倒在狼的尸体旁,轻声叫道:“额吉!狼额吉!”额吉示意我也叫。我磕头,也轻声叫:“额吉,狼额吉!”⑼额吉说这是匹母狼!它是出来寻找食物被我们杀死的!它救了我们,而我们却害了它和它的孩子。⑽有了狼肉,额吉和我终于度过草原那个冬天,那个最寒冷的冬天。⑾50年后,一个老人坐在城市楼房的阳台上,在读一张泛黄的报纸,他读得泪流满面。那个老人就是我。⑿报纸上写道,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国遭遇了三年自然灾害。内蒙古各地先后接纳了3000多名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孤儿。这些孤儿小的只有几个月,大的也只有七八岁。内蒙古人民,尤其是草原上伟大的额吉们敞开了她们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孤儿。孤儿们被牧民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⒀我就是这群孤儿里的一员。那个冬天过去后,孤儿们凑到一处,有的说自己不但有蒙古族的额吉,还有牛额吉、羊额吉、马额吉、驼额吉……他们问我时,我说我有一位狼额吉!杀死狼额吉的额吉是个未婚的蒙古族姑娘。⒁草原绿海无边,鲜花盛开,牛羊星星点点……额吉们和孩子们又唱又跳,我的眼里却模糊着,觉得眼前涌动着一条河,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选自《散文选刊》2012年第2期)【注】额吉,蒙古语,母亲。14.第⑴段中所描写的环境主要有哪些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些特点?(4分)

15.文章的⑾和⑿两个段落属于插叙的内容,这两个段落可不可以删掉?为什么?(4分)

16.文章最后一段说,“那是额吉们滋润生命的奶河”。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17.文章主要叙述了我和额吉的一段艰难生活,试分析这位额吉的人物形象。(6分)

参考答案:14.参考答案:①环境特点主要是两个,即寒冷和饥饿。(1分)②强调这两点,主要为下文做铺垫。(1分)③因为寒冷,出门变得很困难,我和额吉只能困守蒙古包中;因为饥饿,狼才会出现在蒙古包外来寻找食物,才会有额吉与狼的殊死搏斗。(2分)15.参考答案:不能删除。(1分)①因为这两段内容交代了我和额吉那段艰难岁月的时代大背景,说明了我的遭遇不是偶然;(1分)②也反映出额吉对我的一生产生了影响,50年来,我对额吉的感恩之情不变;(1分)③并揭示出额吉的形象不是个例,而是普遍情况,有利于主题的提炼和升华。(1分)16.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额吉们对孩子的无私之爱比喻成一条滋润生命的河,从而表达出我对额吉们的尊敬和怀念;②运用了对比手法,由现在草原的繁荣热闹与过去草原的饥饿和寒冷形成对比,表明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得来不容易,与额吉们的付出有不可分开的关系;③以委婉含蓄的语言,既是对前文额吉养护我的情节内容的总结呼应,也是对文章主题的升华。(每点2分)17.答案提示:①是一位养护过我的蒙古族姑娘,也是无数有着大爱精神的蒙古女子的缩影;②她善良,坚强;如她未婚,却主动承担着照顾养护“我”的责任;她在最艰难的时候总是鼓励和安慰我;③她勇敢无畏;如与恶劣的天气作斗争,与饿狼做生死搏斗;④有恻隐之心,知恩图报。如看到被自己杀死的狼是母狼时的表现,并要求我跪下,称狼为额吉。(第一点2分,其余三点能达到任意两点,各给2分;如有别的理解,只要合理且有据,均可得分。)

略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杀

鱼王维新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但是,别人感到他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以外,其他方面都比较另类。他这个人在中年男人中是一个让人过目不忘的人,并不是他有多帅,而是他的性格特点鲜明,特别是发型的独创性会让你看一眼就记住他的。他的头顶是一块不毛之地,秃而且亮,中间没有一根头发,前边和后边倒有两缕很长的灰发,他将它们梳过来盘在头上。如果,你平行看过去,他是有一点头发的;但是,如果你比他个子高,从上边向下鸟瞰,那就是一个鸟窝。有人建议他别留恋最后的几根发,把这点头发剃了去,留个光头也不错,洗起来方便,也比较省事。没有想到,这话戳到了他的痛处,他很不友好地瞪着说话的人,坚决不同意!他说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他花了不少钱,上了不少当,吃了不少药,才保住这点年轻的象征。人们觉得他迂腐,背后喊他“鸟窝”。张旺是一个非常爱面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如果别人比自己强,他就不舒服,非常生气,要找茬报复那人。到了知命之年,张旺突然感到自己没有什么特长和爱好,也不好在别人面前显摆。他咬着牙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约了几个朋友去翠明湖垂钓。他们出发的时候,太阳刚从东山头上冒出来,到了湖边,摆开架势,手执钓竿待鱼儿上钩。中午饿了,啃几口干吃面,喝几口矿泉水。一直战斗到傍晚,其他两个人都钓了不少鱼,他一条都没有钓到。在回家的路上,他一路无话。走到半路,他突然对朋友说:“你们先走吧,我打个电话。”他跳下自行车,打上撑子,掏出手机,坐在柳树下的石头上,做出要打电话的姿势。其实,他并没有打电话,而是看那两人转过山弯不见了,急忙起身调转车头,骑上自行车奔回湖边。他来到鱼庄那时,从老板手里买了两条大鱼,一条鲤鱼2.8斤,一条草鱼3.2斤。他把两条鱼装时黑色塑料袋里,骑上自行车,满足地哼着小曲儿往家里赶。刚出了电梯,他就大喊起来:“儿子,快来提鱼!”儿子打开房门,张旺已经进了屋。儿子从父亲手中接过塑料袋,那鱼还在蹦蹦跳跳。儿子高兴地喊道:“妈妈,快看,爸爸钓到大鱼了!”“我以为鱼把你钓去了,一整天才回来。”妻子嘟囔着,放下手中的遥控器,从儿子手中的袋子里抓出一条鲤鱼,捏着它的头掂着:“这鲤鱼有一斤半没有?”“谁说的?2斤8两……”正在换拖鞋的张旺脱口而出,很快他感觉说失口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买的吧?”妻子哈哈大笑着,“钓的鱼还知道斤两?”张旺不甘心就此失败,他说:“为了检验我的垂钓成果,我找秤称了的。”妻子还是一脸不相信的表情。张旺非常恼火。这一夜他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在想,可能是鱼都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这次我一个人去。结果还是没有钓到。回来后他又一想,这鱼可能对自己有意见,看见自己头发稀疏,上了年纪,不愿意来上自己的钩。于是,他到商店去买了一个假发戴在头上,独自一个人去另外一个湖泊钓鱼,钓了一天,还是什么也没有钓到。他不甘心,心想,我张旺是什么人,你凭什么不上我的钩!他回到家里又在找原因,他觉得鱼可能觉得自己穿得太寒碜,看不起自己,不愿意上钩。于是,他买了一身名牌西服,西装革履地又去钓鱼了,钓了一天,还是没有钓到。张旺一气之下,折断了鱼竿,发誓这一辈子再不钓鱼!他辞掉了工作,他要杀鱼报仇!他到水产市场去盘了一个摊位,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他手执木棒把鱼打昏,一边打一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接着他手执利刃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对鱼大开杀戒,开膛破肚,觉得非常解恨,这样一年下来,他杀死的鱼有上万条之多。一天晚上,睡到半夜,张旺梦见自己掉进了大海,一个鲨鱼张着血盆大口向自己扑来,它说:“你这个刽子手,杀死了多少条鱼.我要替它们报仇!”他惊叫一声,醒了,原来是梦,他再也睡不着了。对妻子说起他的噩梦。妻子说:“祈福寺有个和尚算卦很灵,你去找他,让他给你算一卦,再超度一下,祈求个平安。”张旺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

(选自2015年第8期《微型小说月报》)19.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旺除了口音有点北京味道,其他方面都与北京人不一样,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B.张旺花大价钱买了一套渔具,其真正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自己的特长与爱好,更主要是为了向其他人显摆,满足自己“非常爱面子”的虚荣心。C.因为没有钓到鱼,张旺从鱼庄买了两条鱼回家,瞒过了儿子,却骗不了妻子。张旺面对妻子的冷嘲热讽,大为恼火,夫妻因此而冷战。D.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心理描写。“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这一系列心理描写既丰富了故事情节,又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E.张旺钓鱼、杀鱼的故事,貌似可笑,实则映射出当今社会上这一类人的病态心理,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20.小说第三段为什么要对主人公张旺的头发进行大篇幅细致描写?21.小说在刻画张旺这个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22.小说最后一段说“算了,我不算卦,我要承包鱼塘养鱼赎罪!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张旺是不是真的要赎罪?请结合小说全文谈谈你的见解。参考答案:19.BD

20.①塑造了人物形象,突出了张旺迂腐、固执、爱面子的性格特征。②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为小说带来一种喜剧化的效应,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为下文主人公钓鱼、杀鱼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渲染和铺垫。

21.①迂腐而固执。对待自己的几缕头发,不听朋友劝说,只是为了“保留这点青春的记忆”“保住这点年轻的象征”,没有钓到鱼,不去检讨自身的技术问题,而是考虑“让那两个人钓光了”“自己头发稀疏”“自己穿得太寒碜”等理由。②爱面子。张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没有钓到鱼时,就偷偷地从鱼庄买鱼,回家向妻儿显摆。③报复心理强。没有钓到鱼,就怨恨鱼儿不上钩,干脆辞职杀鱼报仇,干起了杀鱼卖鱼的生意。杀鱼时边打边骂:“叫你不上我的钩!叫你不上我的钩!”对鱼大开杀戒,觉得非常解恨。

22.不是真要赎罪。①从人物性格方面看,张旺是一个迂腐、固执、报复心极强的人物,心理阴影很重,他始终不会摒弃自己的报复,梦境不会遏止他的报复心理,只会加重现代文阅读答案杀鱼王维新张旺自称是北京的纯爷们儿阅读答案。②从语句句意来看,作者连用两个叹号,加重了语气,就是为了强调“我看是你死还是我活”的含意,其语意只能是“鱼死我活”。③从小说情节安排来看,从钓鱼到恨鱼发展到杀鱼,这是人性的逐渐扭曲,拒绝去祈福寺祈求平安,就意味着张旺不会醒悟,只会变本加厉。④从小说的主旨看,作者就是要展现一个性格扭曲的人物形象,映射社会的病态心理,以此警戒人们勿蹈覆辙,张旺的一意孤行、迂腐固执就是一个现实意义的警醒。【19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说明他并非一个‘北京的纯爷们儿’”错,歪曲作者本意;C项,“夫妻因此而冷战”错,文中没有体现;E项,“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格能否健康培养的担忧,引发了人们对社会教育功用的关注”错,文章没有体现。【20题详解】试题分析:从内容上答出“塑造了人物形象”“丰富了小说故事情节”,从结构上答出“为下文主人公钓鱼、杀鱼的情节进行了合理的渲染和铺垫”。【21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此题从“张旺‘做什么事情,都要显示出他比别人强,比别人有能耐,只有这样,他才感到心里舒服”,没有钓到鱼时,就偷偷地从鱼庄买鱼,回家向妻儿显摆’等情节中概括出其“爱面子”的性格特征。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他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地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迂腐而固执”“爱面子”“报复心理强”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22题详解】试题分析: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从人物性格、语句句意、小说情节安排、小说的主旨的角度分析原因。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4至7题。屈原列传司马迁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①,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②,其辞微③,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④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①列:官位。②约:简约,简练。③微:精微。④皭然:清白的样子。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擅长B.平伐其功

伐:夸耀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5、下列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都是屈原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②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

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⑥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A.①②⑥

B.③④⑥

C.①③⑤

D.①④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世没有贤君。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每小题5分)(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译文:参考答案:4、解析:D项中“明”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阐明。答案为D项。5、解析:④是《离骚》的内容;⑤是赞美屈原高洁的品行,不是原因,排除这两句即可。答案为A项。6、解析:B项理解错误,不是“在楚怀王面前”,应为在《离骚》之中。答案为B项。7、(1)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译文参考】屈原名平,与楚国国君同姓。他担任过楚怀王的左徒。见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白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的辞令。在朝廷内与国王商量国家大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上官大夫与屈原的官位相同,想争夺国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干。怀王让屈原起草国家的重要法令,这个法令还未定稿时,被上官大夫看见了,上官大夫想拿过来修改,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讲屈原的坏话说:“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起草这种法令’。”怀王听了很恼怒,从此疏远屈原。屈原痛心怀王不能明辨是非,被谗言媚语蒙蔽了眼睛,以致让邪恶的人陷害公正的人,使端方正直的君子为朝廷所不容。所以屈原忧愁郁闷,写下了长诗《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困苦穷尽时就会追念本原,所以到了极度劳苦困倦的时候,没有不喊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原正道直行,用自己全部的忠诚和智慧,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处在了困难穷尽的境地。他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怎么能没有怨恨呢?屈原创作《离骚》正是由这种怨恨所引起的。它称赞远古的帝喾,称述近世的齐桓公,称道中古的商汤和周武王,用他们的史事来讽刺当时的政事。《离骚》对崇高的道德,国家治乱的描绘,无不生动鲜明。他的文笔简练,用辞精微;他的志向高洁,行为清廉。他的作品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大,写的虽然浅近,但含义极其深远。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芳草香花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愿苟且取容。他虽出自污泥之中,但就像蝉蜕壳一样,浮游于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清清白白,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断言,他的这种志向,即使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年十二而母死,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濒死者数矣。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太祖见保儿,喜甚,抚以为子,令从己姓。年十九,以舍人将亲军,从援池州,破天完军,骁勇冠诸将。张士诚寇严州,御之东门,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袭其后,夹击大破之。士诚遣将据三溪,复击败之,斩陆元帅,焚其垒。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诘朝会战,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文忠帅亮祖等攻余杭。守将谢五,谕之降,许以不死。五出降。诸将请僇①之,文忠不可。营于丽谯,下令曰:“擅入民居者死。”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洪武二年春,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薄上都,走元帝。遇春卒,命文忠代将其军,奉诏会大将军徐达攻庆阳。行次太原,闻大同围急,谓左丞赵庸曰:“我等受命而来,阃外②之事苟利于国,专之可也。今大同甚急,援之便。”遂出雁门,次马邑,败元游兵,进至白杨门。天雨雪,已驻营,文忠令移前五里,阻水自固。质明,敌大至。以二营委之,殊死战,度敌疲,乃出精兵左右击,大破之。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③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初,太祖定应天,以军兴不给,增民田租,文忠请之,得减额。其释兵家居,恂恂若儒者,帝雅爱重之。家故多客,尝以客言,劝帝少诛戮,又谏帝征日本,及言宦者过盛,以是积忤旨,不免谴责。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选自《明史·李文忠传》,有删改)【注】①僇:同“戮”。②阃(kǔn)外:朝廷之外。③踔(chuō)厉:精神振奋。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B.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C.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D.文忠器量/沉宏人莫测/其际临阵踔厉/风发遇大敌益壮/颇好学问/通晓经义/为诗歌/雄骏可观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父贞携之转侧乱军中

国家之事在此一举B.濒死者数矣

擅入民居者死C.逾二年乃谒太祖于滁阳

阃外之事苟利于国D.以舍人将亲军

以偏将军从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文忠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年幼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他跟着父亲在乱军中辗转流离,后来投奔了朱元璋,并改姓为朱。B.在新城之战中,李文忠向众将士发誓绝不会贪生怕死。他身先士卒,率军大败张士诚手下的军队,因此,朱元璋将他召回并设宴慰劳他。C.进攻庆阳途中,李文忠听说大同被元军包围,于是提出将军接受君命在外面作战,可以随机应变。他率领军队大败元军,解了大同之围。D.李文忠曾经劝说朱元璋不要多用刑罚,并对他东征日本表示异议,还批评宫中宦官太多,最终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因而被解除了兵权。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

②一卒借民釜,斩以徇,城中帖然。

参考答案:4.A.5.D.(D均为介词,凭……的身份;A代词,他,指李文忠;助词,的;B代词,……的情形;代词,……的人;C介词,在;介词,对。)6.D.(因果关系有误,李文忠被解除兵权应在他劝谏朱元璋之前。)7.①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正确翻译“帅”和“军”字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3分。帅:通“率”,率领。军:驻军。)②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的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正确翻译“徇”字和“帖然”各给1分,译对大意给3分。徇:示众。帖然:安定的样子。)【参考译文】李文忠字思本,小名叫宝儿,盱眙人,是太祖姐姐的儿子。十二岁那年母亲就死了,他的父亲李贞带着他在乱军中辗转,有好几次差点死去。这样过了两年才在滁阳见到了太祖。太祖见到宝儿,非常高兴,把他当自己的儿子来抚养,并让他跟自己姓。李文忠十九岁,凭舍人的身份率领太祖的亲兵,跟着太祖救援池州,打败了天完军,他的骁勇在诸将中排名第一。张士诚侵犯严州,李文忠率军在东门抵抗,他派出其他将领出小北门,抄小道偷袭张士诚的军队,两面夹击,大败张士诚。张士诚又派遣将领驻守三溪,李文忠又打败了他们,斩杀了陆元帅,并烧毁了他的营寨。张士诚派遣司徒李伯升率领二十万军队进攻新城。李文忠领硃亮祖等人前往救援,在距离新城十里的地方驻军。第二天早晨会战,李文忠召集诸位将领对天发誓说:“国家大事成败在此一举,我不敢吝惜一死而躲在三军的后面。”李文忠手拿长矛率领几十个骑兵,从高处飞奔下来。大军跟在后面,城中士兵也击鼓呐喊而出,敌军于是大败。听到捷报传来,太祖十分高兴,把李文忠召回身边,整日设宴慰劳他。李文忠率领硃亮祖等人进攻余杭。余杭的守将是谢五,李文忠告诉他如果投降,就答应不杀他。于是谢五出城请求投降。诸将要求杀掉谢五,李文忠不答应。军队在丽谯宿营,李文忠下令说:“谁擅自进入老百姓家里,就处死谁。”一个士兵借了老百姓家一口锅,李文忠将他斩首示众,于是城里就安定下来了。洪武二年春天,李文忠凭偏将军的身份跟随右副将军常遇春出塞(进攻元军),一直逼近上都,把元帝都吓得逃走了。常遇春死后,太祖命李文忠代理指挥常遇春的军队,奉命会同大将军徐达一起进攻庆阳。军队行军驻扎在太原,听说大同被包围,形势危急,李文忠对左丞赵庸说:“我们奉皇上的命令来进攻元军,朝廷之外的事情如果对国家有利,就可以单独处置。现在大同十分危急,我们应该适时救援他们。”于是率领军队出雁门关,驻扎在马邑,打败了元军的游动部队,进军到白杨门。天上下起了雪,军队本来已经宿营了,李文忠又命令军队向前移五里,阻水成池坚固防守。天刚亮的时候,元军的大部队到了。李文忠派出二营部队迎击,和元军殊死作战,他估计元军疲劳了,才派出精兵左右夹击,大败元军。李文忠气量沉着宽宏,没有谁能猜测他的心机。作战时他精神振奋,意气风发,越是遇到强大的敌人越是充满勇气和力量。他十分喜爱学习,通晓经书的大义,他写的诗歌雄伟可观,。起初,太祖在应天定都,因为军队增加,供给不足,就增加百姓的田租,李文忠为百姓请求,最终得以减少田租的数额。他解除兵权回家后,小心谨慎像一个儒生,太祖一向喜爱和器重他。他家里常会来许多宾客,他曾经通过宾客传话,劝说皇帝少点诛杀,又劝谏皇帝不要东征日本,并且说宫中的宦官太多,因此逐渐与皇帝的心意不合,不免受到皇上的谴责。洪武十六年冬天生病,皇帝亲自前往探视。第二年三月,李文忠去世,终年四十六岁。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0~22题。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土娄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是州,恒惴栗

恒:经常。B.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遨:游览,这里指观赏。C.萦青缭白,外与天际

际:边界,边际。D.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释:解除束缚。21.下列不属于描写登西山所见“怪特”景色的一项是A.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

B.若垤若穴,尺寸千里C.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高下之势,岈然洼然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始得”为线索,将作者情绪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文章形神具备。B.西山之游使作者获得精神慰藉,懂得游“未始游”之地是真正的游历。C.选用精当词语将西山所见的幽泉怪石、浩然气韵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D.作者先写游众山时的感受,意在衬托西山之游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参考答案:20.C

21.A

22.C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人是生物圈中占统治地位的生物,能大规模地改变生物圈,使其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然而,________,必须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________,改造一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造成严重后果。人在生物圈中的地位,从对生物圈能施加的影响而言,________,因此人类并不是生物圈的主宰。参考答案:①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

②人类对生物圈的改造应有一定限度

③并不明显地超过其他动物【详解】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第一处,结合“必须依赖于生物圈提供一切生活资料”“然而”分析,此处主要讲“人类毕竟是生物圈中的一个成员”;第二处,结合“改造一旦超过限度就会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平衡”分析,此处主要讲对生物圈的改造不能超过限度;第三处,结合“因此人类并不是生物圈的主宰”“地位”分析,主要讲人在生物圈的地位不超过其他动物。【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去的一年,除四川、湖南发生伏旱外,我国大部分地区____________,与往年相比是难得的好年景。②老王和老李二十多年前产生了误会,一直互不理睬。退休后,一件偶然的事情让他们____________,消除了隔阂,大家也高兴。③现在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不用功,一到考试的时候就___________,出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