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上饶市横峰职业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每小题3分)近一段时间,于丹成了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人物。一边是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先是《于丹<论语>心得》畅销,紧接着,《于丹<庄子>心得》新书签售活动创下日签售1.5万册的纪录。另一边是人们对于丹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签售会当天,一位男士冲入签售会场,脱去外套,露出T恤,上面赫然写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几个大字,以示抗议。3月2日,中山大学博士徐晋如联合清华大学、暨南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几位学生在天涯网上,发了一篇《我们为什么要将反对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帖子,称于丹“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来猥亵孔子”、“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甚至希望“《百家讲坛》应立即让于丹下课,面向全国人民公开道歉”。这些学生联名表态“要将于丹抵制到底”,回帖者众多。拨开现象看本质,深究其本,所有纷争都指向一个焦点:传统经典应如何解读?现在有“大话”经典、“水煮”经典、经典“心得”、“品”经典,等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现象,我们不能一棍子打死。只要它的立意有可取之处,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就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于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的解读是从‘学术金字塔’的塔尖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的一种尝试,采用的是‘心得’的方式,而非严肃的学术教材,这种解读并未伤害社会的群体记忆。”另一方面,经典的意义也是双面的,在特定的条件下也可能会束缚人们的思想或被保守主义者加以利用。个性化的、非学术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长期从事文献传播学研究的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庆山认为,于丹的成功之处在于借助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大众主流媒体解读经典文本,既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更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即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然而,这是否就意味着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呢?周庆山提出,通过大众媒体对一种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同时,媒体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这就要把握好一个度,这个度可以用“信、达、雅”三个传播原则来概括:要准确把握经典的基本精髓,要易于被公众理解接受,要有较高审美价值。他觉得这也是今后类似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活动中要注意的问题。周庆山表示,经典传播的理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在严谨把握经典文本基本精髓的基础上,采取诸如电视、电影、戏剧、多媒体甚至漫画等多种方式加以传播,传播方式只是一种形式,本质意义上还是要避免对经典文本的误读甚至歪曲。无论如何,作为有着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中国来说,有很多的传播资源可以发掘,而发掘时要当心别把它弄得支离破碎。有研究者认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历经几千年风雨,不但没有被割断却日渐升温甚至火爆起来,再一次反映了传统经典顽强的生命力和永恒的魅力人们希望从中获取心灵和生活上的指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这也呼唤着传统经典从学术圣坛走向民间,走到人们的生活中。这对文化传播者来说既是商机,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历史责任。“于丹式解读”再一次反映出传统经典走入民间的可能性与必然性。8、“用个性化的方式对传统经典改写、解读,似乎成了一股风气”,对这种个性化阅读的现象,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个性化解读只要立意可取,并且不以严肃的学术研究自居,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B、个性化的解读,在一定的语境中能够起到解放思想,开放经典的作用。C、个性化的解读并不意味着对经典的解读可以随心所欲,无所顾忌。D、个性化的解读应采用“心得”等方式,使经典从学术金字塔走下来、与民众分享文化利益。9、“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播”应该遵循的原则,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大众传媒对经典知识和文本进行阐释时态度要严肃认真,尽量避免误读,形式可以不拘一格。B、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底蕴博大精深,我们要把握“信、达、雅”的原则,理性谨慎地加以开发和传播。C、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寻求通过权威经典来找寻解脱精神压力乃至迷茫的良方与答案。D、文化经典的传播不能过分追求收视率和轰动效应,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10、一方面于丹的书销售得异常火爆,另一方面她又遭到强烈反对,其原因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有人喜欢中国的传统经典,有人不喜欢。B、于丹的书中立意有可取之处,但她也用《心灵鸡汤》般的语言猥亵了孔子。C、于丹虽然与民众分享了文化利益,但她让经典从学术金字塔上走下来了。D、她的书迎合了国学热的文化潮流,满足了公众在社会急剧转型期大众阅读期待心理;但她把人文理论庸俗化和媚俗化,是对经典的亵渎。参考答案:8.D

9.C

10.D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渐渐朱以撒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渐渐。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连绵的湿意。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B.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考。C.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D.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5.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6.“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参考答案:4.C

5.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芦花鸡从出壳到长成经历了一个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6.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开的。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项考核文章的思路,C系那个考核文章的手法,D项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其中C项,“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错,从后文“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可以看出是为了说明“渐渐”的道理;“我老练娴熟的书写”表达也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依据。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答题时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语境解答即可。本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对品味自然生长的芦花鸡肉时而生发的感慨。在理解时应抓准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口舌、快感、渐渐、递增、美感。尤其要注意“渐渐”“递增”含义的挖掘。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孟尝君养士殷啸虎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孟尝君依仗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甚至一些犯罪逃亡的人也跑来寻求庇护。而孟尝君来者不拒,结果是闻风而来的士人越来越多,号称“食客三千”。当时,秦昭襄王求贤若渴。听说孟尝君的名气,便想将他招揽到秦国来。秦昭襄王任命他为相国。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秦昭襄王不得已,罢免了孟尝君,并将其软禁起来。孟尝君托人找到秦昭襄王宠爱的妃子,希望她去说服秦昭襄王放自己回齐国。妃子听说孟尝君有一件价值千金的狐白裘,便提出以这件狐白裘作为交换。偏偏孟尝君到秦国时,已经将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襄王。他的一个门客竟学狗打洞,钻进仓库偷出了这件狐白裘,而孟尝君也得以回国。孟尝君被释放后,星夜兼程赶到函谷关时,已是半夜了。根据当时出关的规定,只有鸡叫了才能开门放人进出关口。这时,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引得附近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把守关口的官吏听到鸡叫,便打开了关门,孟尝君等人趁机一涌而出。等到追兵赶来时,孟尝君一行早已远去。这个“鸡鸣狗盗”的故事,形象地展示了孟尝君养士的特点。其实,在他的众多门客中,还有不少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当齐湣王听信谗言、免去孟尝君职务时,门客纷纷离去;而当孟尝君恢复职务时,他们又一个个回来了,而且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孟尝君路过赵国时,当地人听说孟尝君名声很大,纷纷出来围观,但看到他后大为失望:原以为孟尝君是一个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只是一个瘦弱的小男人啊。孟尝君听到后恼羞成怒,而他的那些随行门客居然当场砍杀几百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君子之养士,以为民也。”贤德的君子收养士人,是为了百姓的利益。然而,“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这样的养士行径,不值得颂扬。孟尝君做的最为出格的一件事,是在齐国面临生死存亡时扮演了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角色。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出兵灭掉宋国之后,南侵楚国,西侵三晋,甚至想灭掉周天子取而代之。燕昭王则抓住这个机会,命乐毅为统帅,联合秦、魏、韩、赵等国一同进攻齐国,攻占齐国70余城,甚至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湣王出国逃亡,被楚将淖齿所杀。这个时候,孟尝君在哪里呢?原来,齐湣王灭宋后,打算除掉孟尝君,孟尝君便跑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相国。燕国进攻齐国时,他奉命联合秦、赵等国同燕国一同讨伐齐国。也就是说,齐国差一点被灭亡,其实有孟尝君的“功劳”。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臣,为什么选人才其实更为重要。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摘自《解放日报》,有刪改)1.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孟尝君广招人才,号称“食客三千”,使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养士的风气开始盛行。B.孟尝君担任秦国相国,因“先齐而后秦”而遭秦国大臣反对,并最终被秦王罢免。C.“鸡鸣狗盗”指孟尝君一门客先学狗打洞偷盗狐白裘后又学鸡叫骗开关门的故事。D.孟尝君名气很大,但不大度,路过赵国时,听到别人对他的议论后恼羞成怒。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资治通鉴》里的内容论述了孟尝君的养士行为。B.文章以孟尝君所养之士的行为为基础来立论,指向了作为大臣养士目的的问题。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D.文章在指出孟尝君养士后,先叙述史实并边叙边点评,最后总结评价,表明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作为大臣的孟尝君能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养士,可能就不会受到一些史家的否定。B.如果孟尝君不是“来者不拒”,那他的“士”中也就不会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C.燕国联合多国攻占了齐国70余城,占领齐国都城,其中孟尝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D.选用人才时,不沽名钓誉,不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才是正确的养士行径。参考答案:1.D

2.C

3.B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干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大规模养士”错误,文章第一段只说“养士之风盛行”,选项偷换概念;另外因果关系也不正确,文章第一段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而开大规模养士风气之先的,无疑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B项,“因‘先齐而后秦’而遭秦国大臣反对”有误,从文中来看,第三段说的是“此举遭到秦国大臣的反对,他们认为孟尝君是齐国人,肯定会‘先齐而后秦’”,可见“先齐而后秦”只是大臣们的推测,并非孟尝君己经这样做。C项,“‘鸡鸣狗盗’指孟尝君一门客先学狗打洞偷盗……”错误,从文中来看,三段说“他的一个门客竟学狗打洞”,四段说“孟尝君的一个门客便学鸡叫”,可见不是“一门客”而是两个门客所为。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把握,同时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C项,“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表现他们的聪明才智”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最后说“孟尝君重视人才,不拘一格,本无无可厚非。但作为一个大臣,为什么选人才其实更为重要。总的来看,选拔和重用人才应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是沽名钓誉,更不能以个人私利践踏国家利益”,由此可知,文章列举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所作所为,是用他们的恶劣品行证明孟尝君养士不是为了国家利益。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如果孟尝君不是‘来者不拒’,那他的‘士’中也就不会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有误,从文中来看,“士”中有“见利忘义”“心狠手辣”之徒,“来者不拒”只是表面原因,更重要的是孟尝君养士出于个人目的,沽名钓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李徜,字正言,平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徜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十五年,河北大饥。徜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徜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徜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徜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徜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徜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徜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注】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徜/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C.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徜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B.李徜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C.李徜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D.李徜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7.翻译下列句子。(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参考答案:4.C

5.D

6.B

7.(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李徜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李徜贪污受贿。(“按”“憾”“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御史按陕西者”定语后置1分,大意1分)(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耆硕”“雅”“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2分)(3)君子犯错就好比日蚀、月蚀;犯错了,人们都看见;改正了,人们都敬仰他。4.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言标志性词语。在本题中,抓住“大理卿”“高拱”“徜”“事”这些关键词即可断句。技巧点拨: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根据上下文,先大致断句,然后找出本句中的专有名词,尤其是人名、地名、官名以及句首、句末语气词来进行初步划分,最后比照选项进行选择。学#5.试题分析:“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一次做官,二是重新起用。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技巧点拨:考常识,关键是懂常识。备考时应关注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和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音乐和历代刑法等相关知识的积累。特别是涉及科举、官职、礼俗、建筑、典籍五方面的常识要勤梳理识记。先将本题中的实词在原文中的含义与题枝比较,重点分析不符合的选项。在根据自己的文化积累来判断。7.试题分析:重点词语:按:巡视;憾:痛恨;讽:劝告。“御史按陕西者”定语后置。推毂:推荐;耆硕:年高而有德望的人;寝:搁置。过:动词,犯错。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中要添加相应的成分,同时正确理解核心词语的含义。(2)句中的“推毂”、“寝”等是比较难翻译的词语,考生立即了这些词语就比较容易作答。参考译文李徜,字正言,平城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授职为行人,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李徜,李徜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李徜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李徜替冯保修建牌坊,李徜拒绝不答应。李徜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李徜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李徜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不久,李徜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刑部尚书。李徜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刑罚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李徜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李徜改任左都御史。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金部郎中赠兵部侍郎阎公神道碑铭并序欧阳修阎氏世家于郓。其先曰太原王宝,以武显于梁、晋之间,实佐庄宗,战河上,取常山,功书史官,爵有王土。郓之诸阎,皆王后也。周广顺二年,以郓州之钜野、郓城为济州,阎氏今为济州钜野人也。公生汉、晋之间,遭世多虞,虽出将家而不喜战斗,独好学,通三礼,颇习子、史,为文辞。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公毅然未尝有所言。而为人状貌奇伟,举止严重,有威仪,贼皆惮之,莫敢害。贼平,公还乡里,以三礼教授弟子。大宋受命,天下将平,公乃出。以三礼举中建隆某年某科,历汉州之金堂、虢州之湖城二县尉,迁濮州濮阳令,皆有吏绩。太宗皇帝遣使者行视天下,使者还,言公可用。召见奏事,语音鬯然,殿中皆耸动。太宗奇之,拜太子洗马,知岳州。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五代之际,江海之间分为五,大者窃名号,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急聚敛,以制命于其民。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公以齐鲁之人,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或摩以渐,或革以宜,推凡上之所欲施,宽凡民之所不堪,恩涵泽濡,民以苏息。政成召还,以国子博士知济州,又知晋州。真宗即位,问公何在?左右具言所以然,即时召之。已在道,拜金部郎中、知青州。其后,郓州守臣某临遣,对殿上。真宗问郓去青远近,守臣对若干。真宗曰:“为吾告之,将召也。”已而见召,行至钜野,遇疾。使者临问慰赐,满百日,赐告下济州,伺疾少间,趋就道。已而疾病,以某年某月某日薨于济州,享年七十有七。赠兵部侍郎,葬于钜野大徐村。呜呼!士患不逢时;时逢矣,患人主之不知;知矣而不及用者,命也。惟公履道纯正,生于多艰,而卒遇太平,以奋其身,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而不暇于大用以殁。殁而无章焉,则其遂不见于后世乎!(选自《欧阳修集》)5.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遭世多虞

虞:忧患B.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

籍:登记C.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

属:交付D.悉能知越风俗而揉以善政

悉:了解6.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阎公的祖上是依靠武艺显名于唐末乱世的,后来依靠战功获得爵位。阎公出生武将世家,却凭借学识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B.在治理吴越之地的过程中,阎公了解越地风俗,顺应民心,以施恩感化为主,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取得很好的效果。C.宋真宗即位后,向侍从询问阎公,后来又几次召见,在阎公生病时还派遣使者前去慰问,都体现了宋初的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D.欧阳修感慨:阎公出生乱世,后来虽然遇上太平盛世,但是无人赏识,没有受到重用就离世,死后也不被后世所知。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时钜野大贼有众千余人,以公乡里儒者,掠致贼中,问以谋略。(2)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8.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概括吴越之地难以治理的原因。参考答案:5.D

6.D

7.(1)当时钜野一伙势力强大的盗贼有成员一千多人,认为(因为)阎公是乡里的读书人,把他掳掠到强盗团伙中,向他询问计谋策略。(2)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

8.原有主人,新近归附;土地割据,战乱频繁;苛政峻法,民不聊生;地势偏僻,与中原地区久无联系。【5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文言实词的含义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本题中,D项,“悉”的意思是:全部,详细。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D项,“阎公出生乱世,后来虽然遇上太平盛世,但是无人赏识”错,由“又遭人主之知,尝用矣”,可知阎公受到皇帝的赏识。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众”,成员;“以”,认为;“者”,……的人;“掠”,掳掠。第二句中,“名”,名义上;“中国”,中原地区;“不相及”,不联系。【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文章第三段内容,概括吴越之地难以治理的原因”,然后再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本题中,原文“吴越忠懿王再朝京师,籍其所有浙东、西之地,纳之有司。天子以为新附之邦,乃以禁兵千人属公安抚其人,遂知苏州”的意思是“吴越的忠懿王两次到京师朝见,登记他所拥有的浙东浙西的土地,交付给官府。皇帝认为(这个地区)是新归附的城邦,于是把一千多人的禁军交付给他,(让他)去安抚那里的百姓,于是任命他为苏州知州”,可见:吴越之地难以治理的原因之一是原有主人,新近归附;“其次擅征伐,故皆峻刑法”的意思是:地方小一些的专权好战,所以都推行严苛的刑罚制度。可见其原因:土地割据,战乱频繁;苛政峻法,民不聊生;原文“越虽名为臣属之邦,然阂于江淮,与中国不相及者久矣”的意思是: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可见:地势偏僻,与中原地区久无联系。【点睛】参考译文:阎氏世代居住在郓城。他们的祖先是太原王阎宝,凭借着武功在后梁、后晋朝扬名。忠实辅佐庄宗,在黄河附近作战,夺取常山,功绩被史官记录,享有爵位和天子分封的土地。郓城的阎氏,都是太原王阎宝的后人。后周广顺二年把郓州的钜野和郓城两地合为济州,阎氏现在是济州钜野人。阎公出生于后汉、后晋之间,遭遇世间的很多忧患,虽然出生武将世家但是不喜欢战事和争斗,唯独喜欢学习,通晓三礼,熟习诸子百家和史书,能够写文章。当时在钜野一伙势力强大的盗贼有成员一千多人,认为(因为)阎公是乡里的读书人,把他掳掠到强盗中,向他询问计谋策略。阎公态度坚定,什么也不说。他外貌奇特不凡,举止庄严稳重,有威严的仪表,盗贼都很忌惮他,不敢加害。盗贼被平定后,阎公回到乡间,把三礼教授给学生。大宋接受天命,天下即将平定,阎公才出来做官。凭借三礼在建隆某年考中科举,历任汉州金堂县、虢州湖城县两地县尉,后来调任濮州濮阳县令,都有政绩。太宗皇帝派遣使者巡视天下,使者回来后,汇报阎公可以重用。召见他奏对,语音流畅,大殿上人们都很吃惊。太宗感到很惊奇,任命他为太子洗马、岳州知州。吴越的忠懿王两次到京师朝见,登记他所拥有的浙东浙西的土地,交付给官府。皇帝认为(这个地区)是新归附的城邦,于是把一千多人的禁军交付给他,(让他)去安抚那里的百姓,于是任命他为苏州知州。五代的时候江海之间分为五部分,地方大的僭用帝王尊号,地方小一些的专权好战,所以都推行严苛的刑罚制度,急于聚敛财富,以这种方式管理百姓。越地虽然名义上是臣属之邦,但是被长江和淮河阻隔,与中原地区没有联系很久了。阎公是齐鲁之地的人,却详尽了解越地的风俗,用好的政策安抚百姓,或者教育感化,或者适当的改革,推行朝廷想要推行的政策,宽免所有的百姓不能承受的法令,用恩泽滋养润泽,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有政绩后被召还回京,以国子博士的身份担任济州知州,后来又担任晋州知州。宋真宗即位,问阎公在哪里。侍从详细的告诉他原委,(真宗)立刻召见他。(阎公)在(回京)的路上,任命他为金部郎中、青州知州。这之后,郓州的守臣将要被皇帝派遣,在大殿上奏对。真宗问他郓州距离青州的远近,守臣回答有多少距离。真宗说:“替我告诉他,我将要召见他。”不久被召见,走到钜野时生病。(皇帝)派使者去慰问赏赐,生病满一百天后,皇帝的命令下达到济州,等到疾病稍微好一些,赶快上路。不久病重,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济州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追赠兵部侍郎,葬在钜野大徐村。哎,读书人最担心遇不上好时代;遇上好时代,又担心不被君主赏识;君主赏识却又来不及重用,那就是天命啊!阎公躬行正道,生于乱世,最终遇上太平盛世,发挥他的才智,又遇上君主赏识,曾经被任命为官,却没来得及被重用就过世了。死后没有文章(记录),那么他的事迹就不能流传后世了!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卢坦字保衡,河南洛阳人。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河南尹,召坦立堂下,曰:“某家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畜,其能积财者,必剥下以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黄裳惊其言,自是遇加厚。李复为郑滑节度使,表为判官。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有善笛者,大将等悦之,诣复请为重职,复问坦,坦笑曰:“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诸将闻而惭,遽出就坦谢。复卒,乃以复丧归东都,为寿安令。河南赋限已穷,县人诉机织未就,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坦谕县人弟①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由是知名。累迁刑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赤县尉为台所审,京兆尹密救,帝遣中人就释之。坦白中丞请中覆,中人走以闻,帝曰:“吾固宜先命有司。”遂下诏,乃释。数月迁中丞。初,诸道长吏罢还者,取本道钱为进奉,帝因赦令一切禁止,而山南节度使柳晟、浙西观察使阎济美格诏输献,坦劾奏,晟、济美白衣待罪。帝谕坦曰:“二人所献皆家财,朕已许原,不可失信。”坦曰:“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帝曰:“朕既受之,奈何?”坦曰:“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帝纳之。

《后汉书﹒卢坦传》①弟:只,只管。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盍察之

盍:通“盖”,大概B.不若恣其不道

恣:放纵C.大将久在军,积劳累迁,乃及尊职

乃:才D.坦诣府中请申十日,不听

诣:到,到……去12.以下六句话能直接表现卢坦敢于直言劝谏的一组是

(3分)(

)①奈何自薄,欲与吹笛少年同列邪?

②吾固宜先命有司。③出归有司,以明陛下之德。

④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⑤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

⑥监军薛盈珍数干政,坦每据理拒之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④⑤⑥1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监军薛盈珍干预政事,卢坦据理拒绝。大将向李复请求让一位擅长吹笛子的人担任重要官职,并问卢坦怎么办,卢坦说这样做是不合理的,大将听到他的话后很惭愧。B.赤县县尉被官署审查,皇帝派宦官去释放县尉,卢坦提出审察核实手续,皇帝后来下诏令,才释放这个县令。C.皇帝认为官员进献家财就应宽恕他们,不能失信,卢坦劝谏皇帝不能因小信用而忽视大信用。D.卢坦任河南县尉,当时的河南尹杜黄裳让他调查某家因儿子与恶人交往而破产的事,卢坦认为当官应廉洁,积聚大量钱财的官一定是搜刮下民而得到钱财,这样的家破产,钱财归于百姓,倒是好事。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坦谕县人弟输,勿顾限,违之不过罚令俸尔。(5分)

(2)所以布大信者,赦令也。今二臣违诏,陛下奈何以小信失大信乎!(6分)

参考答案:11.A.(何不)

12.B13.A.(不是大将问怎么办,而是李复问)

14.(1)卢坦告诉县里百姓只管缴纳织品,不要考虑期限,违背期限不过是罚县令俸禄而已。【谕(告诉)、顾(顾及、考虑)、输(缴纳)】。(2)用来公布大信用的是赦令。现在这两个大臣违反诏令,陛下怎么能因小信用失去大信用呢!【所以(用来……的)、布(公布)、以(因)、信(信用)】。

略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周瑜大张筵席,奏军中得胜之乐,轮换行酒。告众官曰:“此吾同窗契友也,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家说客,公等勿疑。”周瑜所言“同窗契友”是指谁?围绕此人的到来,周瑜做了哪些安排?请简述相关情节。(5分)参考答案:此人是蒋干。围绕此人的到来,周瑜先安排手下伪造一封蔡瑁张允结连东吴的书信,并放在帐内桌子上;组织群英会,召江左英杰与蒋干相见,并在席间舞剑作歌;酒至半酣,携蒋干出帐外视东吴军士、粮草;至夜深,佯作大醉,携蒋干入帐共寝;寝间,故意说梦话迷惑蒋干,又让人假装说江北来人,假传蔡瑁张允之话,进一步迷惑蒋干。(蒋干1分,哪些安排,答出其中四点即可给分,每点1分。)试题分析:这是《三国演义》中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的选段。蒋干以故人的名义来看周瑜,周瑜便将计就计,也当他是故人,请他参加群英会,使其无疑心。酒至半酣,携蒋干出帐外视东吴军士、粮草;至夜深,周瑜假装喝醉,又一步使蒋干对周瑜放松了警惕,于是周瑜便在醉梦中说出了曹操与他的计谋,便是利用蔡瑁杀曹操。为了让蒋干相信周瑜与蔡瑁的计谋,周瑜还假装与一个人逢场做戏,说悄悄话,又故意让蒋干听见他们的密谋是要借用蔡瑁杀周瑜。更绝的是,周瑜还假装看看蒋干醒没醒,使蒋干更信了。为了杀掉蔡瑁这个水战名将,周瑜早已安排好了一切。即让蒋干得以顺利回到曹操身边,还为蒋干留了一封书信,好让蒋干带着书信让曹操看,让曹操杀掉蔡瑁。考点:识记中外作家及其代表作。能力层级为识记A8.在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年味越来越淡,过年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的感受。其实,①___,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改善、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过于“物化”。须知,②___,当灵魂越来越无所依附,节味就会越来越淡,节日就会式微。然而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___,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参考答案:

(1).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

(2).节日也是有灵魂的

(3).越需要传承传统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根据第①空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后文的关联词“也”推断出所填的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等内容。根据第②空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等内容。根据第③空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