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东省东莞市某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年级语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

卡上的指定位置。

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

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

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5.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文学经典往往暗含了传统的延续,也昭示着对于传统的突破。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创作需要面对古典

和五四两个传统。与政治上中国特色道路的寻找相呼应,抗战时期文学正是通过对民族化和现代性的双面

追求,在与两大文化传统的对话中诞生了超越五四的经典之作。

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

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这些传统文化因子增强了文学的宣传效果。但仅此还不够,只有

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

在,从而获得成为经典的“原创魅力”。

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

统。比如,与离家、反抗父权的五四情结不同,抗战时期文学对家园意识的诠释、对家庭亲情的依恋、对

家族文化的反思等恰恰成就了契合时代心理的民族经典。《荷花淀》等小说在水淀荷香中表现乡妇农人的

恋家与卫国的统一,表现底层民众现代民族意识从思乡恋家中的觉醒。再如,与批判乡村的封闭、愚昧不

同,《四世同堂》《呼兰河传》等作品中的城镇意象,以及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意象,都以农业文明的生活

场景勾连起了乡土中国的共同记忆,获得了不断流传的经典价值。

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强

调中国小说作为“正史之余”的故事性、讨论诗化传统、分析中西文学的各自优长等等,都表现了对五四文

学过于西化进行补正的理论自觉。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

化的内在对接。流传一时的新章回小说,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过于趋旧,在

出新上折损了经典性。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

素本土化。巴金的《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

合了中西语言形式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

抗战背景下文学内容与形式的民族化回归是对五四的反拨与调整,也是五四思想武器的现实运用。张

爱玲谈及她创作背后的五四影响,说“只要有心理学家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

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

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现代性显

而易见是同作为过去了的过去的决裂,同时又把过去弹射进现在。”抗战时期文学中两大传统的关系也应

从这个思路来理解。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超越,代代文学经典正是在对话中生成、积淀,参与着文学

传统的生长。

(摘编自张谦芬《对话: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流传》)

材料二:

孙犁在总结自己的创作生涯时曾反复强调:“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

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因为它们是时代、个人的完美真实的结合。”

由此可见,“抗战”这一在当时最重大的政治主题,已然成为孙犁多数诗化小说最直接和最主要的题旨,他

以自己特有的腔调加入到民族抗战的大合唱之中,完成了一个爱国知识分子应有的时代使命。为了实现这

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

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

在孙犁小说中,少有对日本侵略者形象的正面描写,作者在这些小说中着墨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的讴

歌: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这种

“正邪对比”原则的自觉运用,使得孙犁一方面能较好地契合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政策,另一方面又较好

地弥补了自己生活体验上的不足。但孙犁毕竟是在五四新文学传统熏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作家,他在借鉴

“正邪对比”模式的同时,也摒弃了古典小说对故事奇特性的过分追求,由此也强化了其小说诗化和散文化

的效果。从接受效果来看,欣赏这种诗意化和散文化的文体需要更余裕的审美空间和更从容的审美心态,

这在民族矛盾日益尖锐、需要作家和诗人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显然有些不合时宜。这可以部分地解释为什

么一些读者会忽略孙犁小说“抗战主题”的存在,也可以解释为何在四十年代的解放区文坛孙犁没能成为像

赵树理那样广受赞扬的“主流作家”。

人们已经较多地注意到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认为“他笔下的女性之美,既有纯洁、优美、俊俏的

外在形式之美,更有新觉悟、新精神与新风采的内心美”。但我们在他众多写到夫妻关系的小说中同样不

难发现“新精神”之中的“旧模式”一对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的自觉化用。水生嫂等美丽贤惠的女子

都非常坚定地与作为抗日战士的丈夫站在一起,即或有少许的怨言,但那都只是小女子充满爱意的娇嗔,

让读者反觉得其形象逼真、可爱。自然,这些女性已经不再是男子的附庸,她们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与男

子并肩战斗的勇气;但那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

识。同时我们要看到,孙犁对这一传统母题进行了极富时代特色的现代性转化:不但“随夫”的思想发生了

质的飞跃;而且人物形象的审美功能也具有了现代品格一这些女性不再是作为男性形象的补充和陪衬,

而是成为小说的主角或是成为小说创作动机的主要促成者。

(摘编自任军《孙犁诗化小说的时代精神及其叙事策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抗战时期文学经典的生成,与能较好地继承和超越古典、五四两大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B.《吕梁英雄传》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但因创新不够影响了经典性。

C.材料二中“特有的腔调”是指孙犁的小说充满了诗意美,与其他抗日小说有明显不同。

D.因与需要峻急呼号的抗战年代不太合拍,孙犁的诗化小说没能成为解放区文坛的主流。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位抗战时期文学作家无法把传统转化为写作中想象性的存在,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

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

B.张爱玲的话告诉我们,五四精神是一种民族回忆,在经过时间的过滤和整合之后会成为传统的一部

分,影响后来经典的创作。

C.孙犁对“正邪对比原则”的成功运用启示我们,恰当运用传统文学的优秀创作技法,可以让作者找到

个人创作与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D.如果孙犁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仍像传统作品中的一样,仅是男性形象的陪衬,那么这些女性形象的审美

功能就很难具有现代品格。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A.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融汇中国传统的绝句、欧洲传统的十四行诗以及现代诗的特点,是集合各诗结

构形式所长而创造出的“混血儿”。

B.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深情的笔调,讴歌自己

的保姆,控诉不公正的世界。

C.巴金的《春》《秋》讲述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及分化,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退,是呼吁自由民主、追求

人性解放的一面旗帜。

D.孙犁创作的“白洋淀纪事”系列小说在家务事、儿女情中见时代风云,让人体会到“热土难离”等传

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

4.材料一说“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请以课文《荷花淀》或者《小二黑结婚》为

例,简要谈一下古典文化复活的具体表现。

5.在当今时代,文学创作如何对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谈一下你

的看法。

【答案】LB2.A

3.D4.示例一: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叙事母题,流露

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②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

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示例二:①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小二黑结婚》体

现了孝道文化在农村的巨大影响力(从长老权利、熟人社会角度分析亦可)。②在形式上采用了传统的文学

形式。采用了传统的评书形式讲述故事,故事性强,通俗易懂。

5.①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

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②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

中超越。③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在传统形式的理论讨论上做了有益尝试”错。原文“如《吕梁英雄传》,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中的“这”是近指代词,指代上一句中的“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我们可据此推知他没有将古典和五四两大文化传统有机融合”错。原文是“只有摒弃古典与五四的二

元对立,充分展开对话,才能把传统转化到自己的写作之中并使它们成为想象性的存在”,前者是后者的

必要条件,但反过来未必成立,选项推知内容绝对。

故选A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是“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使文学在五四反叛

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A.是结构形式的中西结合,且不属于抗战时期文学;

B.“继承了五四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不属于“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

C.是反叛传统,追求五四的主张“民主、科学”;

D.“热土难离”等传统乡土观念的时代性转化是在五四离家情结上的重新审视,能支撑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以《荷花淀》为例:

由材料二“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

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的现代性转化”“但那

种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还是让普通中国读者感到似曾相识”和材料一“古典文

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典故、诗词

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可知,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荷花淀》自觉化用了传统的“夫唱妇随”

叙事母题,流露出“妻以夫荣”的传统女性心理。

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

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材料二“在孙犁小说中,……颂扬他们的勇敢、顽强,

礼赞他们的善良和淳朴,诗意地抒写夫妇之爱、亲人之爱、同志之爱”可知,在形式上借用了诗词意象营

造意境。运用月亮、女人、荷花等意象,营造了清新宁静的氛围,充满了朦胧美、诗意美。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

由材料一“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

对历史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和小说中传统婚礼习俗和孝道文化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内

涵,在内容上肯定传统道德。

由材料一“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

应”和小说中借鉴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和古典小说的表现方式,故事性强,通俗易懂,在形式上采用了传

统的文学形式。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古典文化在抗战时期文学中有大量的复活,较突出地表现为内容上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和形式上对历史

典故、诗词意象和传统文学形式的借用”“思想上,抗战时期出于向文化传统寻找民族凝聚力的需要,促

使文学在五四反叛传统的地方重审传统”“形式上,抗战时期特别关注古典文学形式的理论讨论,也是对

战时民族主义心理诉求的一种回应”可知,在思想上,向文化传统寻找传统文化因子,在反叛传统的地方

重审传统;在形式上,关注传统文学形式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由“张爱玲小说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巴金的

《寒夜》等作品采纳地域方言,精粹民族口语,实现了对五四文学过于欧化的校正,集合了中西语言形式

的优点,显得更素朴、更蕴藉”“为了实现这一表达意图,孙犁在其充满诗意的抗战小说中创造性地借鉴

了中国史传小说中较常见的两大叙事策略:一是隐性的‘正邪对比'原则,二是‘夫唱妇随'的传统母题

的现代性转化”可知,紧扣表达意图,借鉴传统模式、母题,进行现代性转化,在反叛中继承,在回归中

超越。

由“但创作中对传统的简单回归并不能产生经典之作,而是需要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张爱玲小说

通过古典意象、说书模式等传统方式与现代小说技术的结合,将现代质素本土化”“先锋文化只有在事后

与主流文化融合才能被确认,五四文化正是经过本土化的过滤才得到了整合,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可知,实现中西文化的内在对接,对西方文化进行本土化过滤,继而沉淀为传统的一部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史更新“死而复生”刘流

赵连荣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找了两个过儿,找不见他的儿子赵保中。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

来。

“啊!”这一家伙,把个老头子给吓得倒退了三步。

赵连荣使劲儿揉了揉眼,仔细这么一看:喝!好大的个头儿,足有一冒手高,赵连荣要看他,都得仰

着脖儿。只见他膀扇儿有门扇这么宽,胳膊有小楝条儿那么粗,四方脸盘儿又红又黑,两只眼睛又圆又

大。浓眉毛,高额骨,高鼻梁,宽下巴,看样子也就是二十七八岁,可是长了有半寸多长的稀稀拉拉的连

鬓胡髭。

他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

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

军装是什么颜色了。①他手里没了武器,紧紧地攥着两只像油锤一般大小的拳头,怒目横眉,咬牙切齿,

全身都带着杀气。他笔直地站着,动也不动,活像个铁打的金刚。

这个人说话了:“老大伯,别害怕。我没有死,我还活着。我受了伤,渴得要命。”赵连荣一听他说

话,这才把疑心定下来。那人往前挪动了挪动:“老大伯,我真没有死,这不是我还会走道会说话吗?你

看看:还认得我不?我叫史更新,我就是在你儿子赵保中领导下的史排长,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

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我帮你锄草,还替你磨过锄刀吗?大伯。咱别在这儿多说话

了,恐怕敌人还要来,你快点把我领到别处去,我歇一会儿,你给我烧点水喝,我好去追赶队伍。

赵连荣一听史更新还要追队伍去,不由得就吸了一口气:

“你受了这么重的伤,还要追队伍?”

“老大伯,只要我死不了,我就要追队伍。”

赵连荣听着可还是摇头:“现在到处都有敌人,你一个人又没有武器了,我看……”史更新没有等他

把话说完,就微微一笑:“大伯,我不会被敌人打死,别的不用说了。”赵连荣一看,史更新这么坚决,

知道再说也没有用:“好吧,既然这样,那就快走,到我家去,烧水做饭还方便,吃了喝了,把你这伤好

好地包扎包扎,你就赶快去追队伍。可是我背不动你,我扶着你走吧。”史更新说:“用不着扶,我能

走。”说着两人就往家里走。

史更新心里着急,恨不能一步走进家去,他的路又熟,不知不觉就走到赵连荣的前头。赵连荣一看他

这股子劲头儿,心里话:真是好样的!受了这么重的伤,走起路来还这么有劲儿,气势还这样的勇猛。他

在后边跟着,止不住的点头称赞:

②好小伙子,真行!这样的战士,鬼子兵八个绑到一块儿也比不了他。

说话之间,两人进了家门。到了院里一看:可不好了!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

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③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

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史更新一看这个

情景,不由得又是一阵难过。他发着狠地咬了一咬牙。这一咬牙可不要紧,就感着伤口火辣辣的酸疼,疼

得钻心,眼睛流泪,豆大的汗珠子从额头上滚落下来,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

④这时候的赵连荣怎么样了呢?他没有注意史更新。因为他一进家门,心里就又气又恨。他的脸色变

成了铁青,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

这个样子,真是心如刀搅,呆若木鸡!呆了好久,他把大腿一拍,“咳!”使劲地咳了一声,这才吐出一

口怒气。只见他捶着胸膛,跺着双脚,大声喊着:“保中啊,这个仇你可要报啊!”这工夫史更新在地下

躺着哼了一声。老头子这才回过头来,一看,知道他是因受伤过重,再加上又饥又渴,才跌倒在地。他慌

忙上前把他扶了起来。房子全烧光了,只剩下厕所和牛棚没有烧,这可让他到哪儿去休息呢?只好把史更

新扶进了牛棚,让他躺在草上休息。

赵连荣回身出来,想要给史更新弄吃弄喝。做饭是没有办法了,想法给他烧点儿水吧,可是铁锅已经

炸碎了;水瓮也炸得光剩了个底儿,里边只有一壶水,还掉进去了许多灰土。咳!没有别的办法,他在地

下拾起一块破锅片子来、放在火上,把水瓮底子上那点泥汤子倒进去,就这样烧起来了。

诸位,这时候老头子已经顾不得别的,他在旁边一蹲,直瞪着眼看着,恨不能一时把水烧开,赶快给

灾更新喝了,好让他去追赶队伍,替他杀敌雪恨。好不容易才把水烧开了。他用衣裳袖子捂着,把水端进

了牛棚,又想起自己腰里还带着两个剩窝头,急忙掏出来,掰碎了,在水里一泡,放在史更新的面前:

“史排长。对不起你啊!你将就着吃了吧。”史更新知道赵连荣的脾气,他叫你吃你就得吃,所以一句客

气话也没说,他就连吃带喝吃起来了。

说话之间,史更新就把这点东西吃完了。可是他倒觉着浑身无力,伤口疼痛,脑袋发沉,眼睛也懒得

睁,连话也不愿多说了。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外边不远的地方“兵勾儿”响了一枪。史更新一听是“三

八式”步枪响,知道是敌人又来了。就觉着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走。他又一想:这时候

往外走不行啊!可是又怕敌人来搜查,连累了赵连荣。于是就说:“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

去。”

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

正是:

热血写成字

壮志坚定永恒心

(节选自刘流《烈火金钢•第一回史更新死而复生赵连荣舍身成仁》)

文本二

《烈火金钢》的创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评书”形式,既可以做为文学作品读,也可以做

为评书演员演出的脚本,但它的初稿却并非如此,而是新体小说。怎么有了这种变化呢?一方面是父亲喜

爱和熟悉中国古典小说的形式,写起来更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评书”做为传统的民族形式,

长期以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既可雅俗共赏,又可以使许多没有文化的人通过演员的演讲受到教育,应

该得到继承和发展。他的创作目的十分明确,当时就有人表示看不起这种形式,还有好心的同志对他讲这

种形式的作品上不了文学史。但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到成名成家,也没有想到要在文学史上留什么名,他

就是想用文字再现自己所亲身经历的党所领导的艰苦卓绝、残酷壮丽的抗日战争画卷,让后人知道曾经有

过那样一场残酷的战争,有那样英雄的人民,那样伟大的党。

(节选自刘丽华《关于我的父亲刘流和他的〈烈火金刚〉》)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更新进赵连荣家后“两腿一软就倒在地下”的行为与他近乎“超人”的形象,看似矛盾,但合乎文

本语境。

B.家园已成废墟,赵连荣还是想法方设法给史更新烧水做饭,这体现了群众的淳朴善良和融洽的军民鱼

水之情。

C.赵保中在文中没有正面出现,但赵连荣、史更新的言行,可以引发读者联想,有助于英雄形象的塑

造。

D.文中大量使用“一”字,如“一口怒气”“水里一泡”“浑身一紧”等,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

节奏。

7.对文本一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中史更新的出场用了工笔描写,使魁伟高大、勇猛刚强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引发读者阅读兴

趣。

B.句子②独立成段,一方面突出史更新的英雄形象,强化了赞美之情,同时也避免了讲述的平铺直叙。

C.句子③描写了被敌人炸得面目全非的家园环境,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

据。

D.句子④是作者讲述策略中对“听书人”的提问与提醒,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体现出评书的特点。

8.文本一结尾用诗词做结,既契合评书特点,又点明思想主题。你会选用什么词填入横线,请说明理由。

9.《烈火金钢》是具有浓郁传奇色彩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兼具真实性与传奇性,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

解。

【答案】6.D7.C

8.示例:选择“无畏”一词。①从文本形式看,“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句形成对

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②从文本内容看,“无畏”一词既能概括史更新坚定无畏的英雄形象特

征,也突出了作品全民抗战、奋勇杀敌的主题。

9.①生活真实:素材取自真实的历史,抗战背景、全民团结抗日的事实;艺术真实:小说中人物抗日、保

家卫国的情感真实,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②传奇性:故事传奇,充满悬念、巧合;人

物形象传奇,“死而复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均营造了现场感,加快叙事节奏”错误,“一口怒气”的“一口”是量词,并未营造现场感,加快叙

事节奏。另外,也可从形式上直接推断,“一口怒气”的结构明显异于另外两者,其效果也大概率异于另

外两者,选项错在了“均”这一表述上。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为下文写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的情节提供依据”错误,无中生有。这段描写能体现敌人的残

暴,对二人逃离险境起不到作用。并且“史赵二人逃离险境、追赶部队”也不准确,原文中的相关表述为

“老大伯,敌人来了,你赶快躲出去”“史更新又准备进行决死的战斗了”,由此可见,只有史更新一人

追赶队伍。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概括主题的能力。

所选词语要求能概括人物精神品质,彰显主题;还需要与“壮志坚定永恒心”中的“永恒”对应,应填写

两个字组成的词语。

文章描写了赵连荣救助史更新的过程。先看史更新,他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

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

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装是什么颜色了”,即使这样也还是要追赶部队;伤重倒地,“脑袋发沉,眼

睛也懒得睁,连话也不愿多说",可一听到敌人的枪响“就觉着浑身一紧,腾的一下子站起来就要往外

走”,这些都体现出英雄的“无畏”。再看赵连荣,也体现出无畏,他救了受伤的史更新,烧水给他喝,

把仅有的窝头也给了他,看到敌人炸毁了家园,赵大爷恨得咬牙切齿,这些都体现出全民抗战的大无畏精

神。

因此,可选择“无畏”这个词。既能概括内容和主题,而且“无畏”一词与下句“永恒”词性相同,上下

句形成对仗,符合评书特点,俗雅兼具。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风格特色的能力。

①生活真实:

小说取材于抗日战争的背景,这是真实的历史,当时我国是全民抗战,文本中既有抗日英雄史更新,也有

农民赵连荣,他们互相扶持,共同抗日,体现出取材的真实性;

艺术真实:小说描写了真实的战后场景,如开头写赵连荣找儿子,”在尸首堆里找来找去”;写史更新受

伤“满脸都是灰尘,就像刚打砖窑里钻出来一样。在他的左眼窝儿下边有一个小洞,一条紫红的血线从里

边流出来,顺着鼻窝儿流到嘴角儿,又流到脖子下头去。身上的衣服满是血浆泥土,已经看不清他穿的军

装是什么颜色了”;写村庄被炸毁“三间正房和两陪房都烧塌了架,火头虽然熄灭,可是死火还在着,烧

得什么东西还吱吱的直响。院子里还有一个深坑,看得出这是炸弹炸的。一所整整齐齐的院落,连炸带

烧,弄得破烂不堪,只有西南角上剩下了半间厕所,一间牛棚”;人物对敌人的仇恨真实,史更新即使重

伤也要去追赶部队,听到枪响就要去战斗;赵连荣看到家园被炸毁,十分愤怒,“他的脸色变成了铁青,

浑身发抖,使劲睁着两只老眼,看看这也完了,那也毁了,这个祖祖辈辈的老家,被糟蹋成了这个样子,

真是心如刀搅,呆若木鸡!”。这些描写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总之,人物抗日、保家卫国的情感真实,

人物际遇给读者带来的共情和共鸣真实;

②传奇性:

赵连荣在死人堆里找儿子,“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来”,而且这个人还正好是赵连荣儿子赵保中

领导下的排长,认识赵连荣,“我跟着赵营长来看这你老人家、我在你那上房屋西头住过。不是有一天,

我帮你锄草,还替你磨过恻刀吗?”故事充满悬念、巧合;

开头描写战后场景,都是死人,都是尸体,正当赵连荣找不到儿子时,“猛然间,尸首里边站起一个人

来”,这就是史更新,他“死而复生”了,人物形象传奇。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①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

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公子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公子自度终不能

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

生②,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侯生曰:“公子喜士,名闻天下。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

馁虎,何功之有哉?尚安事客?”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③之兵符常在王卧

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

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

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

姬。如姬果盗晋鄙兵符与公子。

(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赵亡,则魏且为之后。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

为之后。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者,信陵君之心也。信陵一公子耳,魏固有王也。赵不请

救于王,而谆谆焉请救于信陵,是赵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平原君以婚姻激信陵,而信陵亦自以婚姻之

故,欲急救赵,是信陵知有婚姻,不知有王也。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

也,为一平原君耳。则是赵王与社稷之轻重,不能当一平原公子,而魏之兵甲所恃以固其社稷者,只以供

信陵君一姻戚之用。幸而战胜,可也,不幸战不胜,为虏于秦,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

陵何以谢魏王也。夫窃符之计,盖出于侯生,而如姬成之也。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

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陵,不知有王也。

(选自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有删改)

[注]①公子: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国君安釐王的弟弟。战国末期魏国名将。②侯生:侯嬴,信陵

君门客。③晋鄙:战国时期魏国将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姬资之A三年B自王C以下D欲求E报其F父仇G莫能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估计,与《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祭大”中的“度”含义不同。

B.诚,果真,与“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诚”含义相同。

C.虎符,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发军队的信物。一般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

D.“余所诛者”中的“诛”字与现代汉语词语“口诛笔伐”中的“诛”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危急,信陵君为了避免赵国灭亡,求魏王友持遭拒:信陵君打算率领门客前去同

秦军拼命,并把相关情况告诉了侯嬴。

B.如姬的父亲曾被人杀了,却无人替她报杀父之仇,而信陵君实现了她的夙愿,因此她知恩图报,甘愿

鉴窃魏王兵符帮助信陵君。

C.唐顺之认为赵、魏两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赵国如果灭亡,魏国也会步其后尘,而赵、魏两国的存亡

又关系到楚、燕、齐等国的石广。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

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2)是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吾不知信陵何以谢魏王也。

14.材料二中,作者是如何看待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0.BDG

11.B12.D

13.(1)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2)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

14.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陵君窃符救赵,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

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

“资之”是动宾结构,“三年”是补充时间,二者中间不断开,B处断句;

“自王以下”是下句主语,有时为了表示强调或者句子较长,主语后面可断开,D处断句;

“欲求报其父仇”是动宾结构,G处断句。

故选BD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估计/衡量。句意: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假使让嵯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

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

B.错误。果真/的确、确实。句意: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我的确知道自己不如城北徐公美。

C.正确。

D.正确。都是“谴责”。句意:我所要谴责仅,是信陵君的本心。/从口头和书面上对坏人坏事进行揭露

和声讨。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表示赞赏,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在信陵君遇到困难的时候,或出计

谋,或冒险行动来支持信陵君”错,“侯生教公子以窃符,如姬为公子窃符于王之卧内,是二人亦知有信

陵,不知有王也”,唐顺之对侯嬴、如姬二人的行为态度有所不满,他认为侯嬴、如姬二人都只为信陵君

着想,他们的心里只有信陵君,却没有魏王。

故选D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三能力。

(1)“纾”,解除;“分”,分担;“奚”,为什么。

(2)“倾”,倾覆;“殉”,陪葬;“何以”,用什么;“谢”,谢罪。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然则信陵果无罪乎?曰:又不然也。余所诛

者,信陵君之心也”可知,作者认为不足以怪罪,应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

由“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焉耳:非为赵也,为一平原君耳”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

并不是为了魏国,更不是为了六国,而是为了与他有姻亲关系的平原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攻破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进兵包围了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

弟弟平原君的夫人,多次送给魏王及公子书信,向魏国求救。公子多次请见魏王,还派门客、辩士用多种

手段劝说魏王。魏王畏惧秦国,终究没有听从公子。公子自己揣测终究不能从魏王那里得到什么,便决定

不图自己苟活而让赵国灭亡,就请求宾客,凑集了百余辆车马,想带领门客前赴秦军,与赵国共存亡。路

过夷门,遇见了侯嬴,把想同秦军拼死的情况全都告诉侯嬴。侯嬴说:“公子喜欢士人,名闻天下。现在

有了困难,没有别的办法,想与秦军拼命,这好比把肉扔给饿虎,有什么用呢?又哪里用得着这些门客

呢?”公子又拜了拜,就向他请教。侯嬴就让人退下,私下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经常放在魏王的卧室

内,如姬又最受宠幸,出入大王卧室,有能力偷出兵符。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怀愤三年了,

从大王以下的人,都想替她报杀父之仇,没有人办得到。如姬对公子哭泣,公子派门客斩了她仇人的头,

敬献给如姬。如姬想去为公子死,她是不会推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果真一开口求如姬,如姬一

定答应,那么得到虎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北面救援赵国,西面打退秦国,这是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

了他的计策,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偷来了晋鄙的兵符送给了公子。

材料二:

评论的人把窃取兵符看作信陵君的罪过,我认为这并不足以怪罪信陵君。那时强大的秦国的暴虐已经

到了极点,现在用全部兵力进攻赵国,赵国一定会灭亡。赵国,是魏国的屏障。赵国灭亡了,那么魏国就

会随后灭亡。赵国和魏国又是楚、燕、齐各国的屏障,赵国和魏国灭亡了,那么楚、燕、齐各国也会随后

灭亡。盗窃魏国的兵符来解除魏国的祸患,借用一国的军队来分担六国的灾难,这为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这样,那么信陵君果真没有罪过吗?我说:又不是这样的。我所要谴责的,是信陵君的本心。信

陵君只不过是一个公子罢了,而魏国本来有国君。赵国不向魏王请求救援,却恳切地向信陵君请求救援,

这是赵国只知道有信陵君,而不知道有魏王。平原君利用婚姻关系去刺激信陵君,而信陵君自己也因为姻

亲,想赶紧救援赵国,这是信陵君只知道有姻亲,不知道有魏王。他窃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了

六国,只是为了赵国而已;也不是为了赵国,而是为了一个平原君罢了。那么这就是赵王与国家的重要

性,还抵不上平原君一个公子,而魏国所倚仗的保卫国家的军队和装备,也只是供信陵君的一个姻亲使

用。幸亏战胜了,还好,如果不幸战败,被秦国俘虏,这就是倾覆魏国几百年的江山为个人的姻亲陪葬,

我真不知道信陵君该用什么向魏王谢罪。窃符救赵的计策,大概是侯赢提出的,而由如姬完成的。侯嬴用

窃取兵符的计策教信陵君,如姬为了信陵君从魏王卧室内窃取兵符,这就是他们二人也只知道有信陵君,

却不知道有魏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岳阳楼①

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

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绘有图画的

屏风。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了城楼,独自倚靠楼边的阑干,向城楼下方及远处纵情眺望。

B.“夕波”一句描写彩霞与江波交相辉映,与“长安在日边”异曲同工。

C.颈联上句和下句均有三个动词,极力强化了诗篇的动态感,画面生动。

D.尾联写洞庭湖的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

16.请简要概括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所表达情感的异同。

【答案】15.D16.相同点:两首诗都流露苦闷之情,有行旅艰难的感慨。不同点:①白诗含蓄地表达出

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

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洞庭湖的景色难以画成屏风”表述错误,“此地唯堪画图障”一句应译为“这个地方风景壮阔美丽,

只可画成画障”。其中“唯堪”译为“只可”,而非“难以”。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相同点:

白诗是被贬时经过岳阳所作。诗人眺望夕阳映照下的洞庭湖景色,不由想起了国都长安,这里暗用了晋明

帝(司马绍)“日远长安近”的典故。“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一句,用“猿啼”、“雁

渡”抒发诗人的漂泊流离之感,与上文“近长安”相呼应。描绘登楼所见之景,抒写对京都的思念和行旅

艰难的感慨。

杜诗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

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

可见两首诗都流露苦闷之情,有行旅艰难的感慨。

不同点:

①白诗"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写春天,草木的绿色与远处洞庭湖的水色相接,傍晚的彩霞

与湖水中的红波交相辉映,红波近处,似乎就是国都长安。诗人几经贬谪,不堪流离漂泊之苦,所以在他

描写湖光山色的风景诗中,也透露出淡淡的哀怨和对京城的眷恋之情,含蓄地表达出对贵人们的怨愤。

②杜诗“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但主要是音信断绝,自己不了解朝里和地方上的情况,即整个

国家的情况。这对一个念念不忘君王,不忘国家,不忘人民的诗人来说,是一种被社会忘记的孤独感,他

在精神上无疑是很痛苦的。“孤舟”,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飘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

孤舟漂泊。其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者构成了一幅画,

前者是诗人心中想到的,后者是诗人自身实景。长安与岳阳楼相距千里,但在诗人心中却没有这个距离。

这真是身在洞庭,心在长安。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一颗忧国忧民的

志诚之心。诗中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黄庭坚《登快阁》中“,”两句表明了诗人决意归隐江湖,追求不

存世俗机心、自由洒脱的生活。

(2)苏轼《赤壁赋》中以“,"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

饱满,有立体感。

(3)“美人”是古典诗词中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

【答案】①.万里归船弄长笛②.此心吾与白鸥盟③.酉丽酒临江④.横槊赋诗⑤.匪

女之为美⑥.美人之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鸥”"酉r’“槊”“匪”“女”“贻”“帐”“惟”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儿童的生长发育,可用两个“年龄”进行评价:一个是人们通常使用的生活年龄(日历年龄),

另一个就是骨龄。

何谓骨龄?简单地讲,_A一。它是将小儿骨骼实际发育程度与标准发育程度进行比较,从而得到的一

个骨骼发育年龄。判断骨龄目前一般先拍左手的骨片,然后由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如果骨龄大于生活年龄

1〜2岁或以上,那么这些孩子虽然目前身高比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平均水平高,但因为骨龄较大且骨

龄增长

速度大于身高增长速度,骨髓将提前闭合,失去生长潜力,成年后_B_。骨龄成熟较晚的儿童,身高在青

春期前虽往往低于同龄儿童,但因其骨龄明显落后于同龄儿童(落后1〜2岁),所以相对而言还有较大

的生长潜力和较多的生长空间。

如果骨龄比生活年龄大得不多,身高已到了骨龄对应的身高,①又排除了疾病以外的因素,②则不需

要药物治疗,③只需要针对导致骨龄提前采取相应措施,④比如改变高蛋白饮食习惯,⑤注意膳食均衡,

⑥不服用营养品,⑦增高户外运动,⑧保证夜间睡眠时间,⑨严格控制体重。如果骨龄超前非常明显,生

长潜力受损,则需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19.文中第三段画横线句子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A.就是骨骼的年龄B.身高反而不高

19.示例:①修改:又排除了疾病因素;③修改:只需要针对导致骨龄提前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⑦修

改:增加户外运动。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此处是对“骨龄”表层意思的解释,后句有“骨骼发育年龄”,可填:就是骨骼的年龄;

B.根据前文的“骨龄较大且骨龄增长速度大于身高增长速度,骨髓将提前闭合,失去生长潜力”可知,这

类孩子“虽然目前身高比同年龄、同性别孩子的平均水平高”,但成年后的身高并不高,可填:身高反而

不高。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不合逻辑,如果“排除了疾病以外的因素”,那么一般“需要药物治疗”,因此应是“排除了疾病因

素”;

③成分残缺,缺少与“针对”相搭配的宾语,应为“针对……的原因”;

⑦搭配不当,“运动”可以“增加”,不能“增高”。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io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和夏似乎着意在色彩上铺陈,堆红叠绿,难免流于形式的浅。秋更多的时候是属于听觉的,那些声

音,或清越或铿锵,从色彩深处突兀出来,有破静为动之妙,凸显的是内核之美。

(①)倚灯夜读时,常有唧唧虫声自院墙根下穿庭入户而来,惯来人们形容它的叫声是“唧唧,唧

唧”,其实不是这样断句的。它的每一个句子里恐怕有十来个“唧”字,不紧不缓地连成一气,最后一个

“唧”字尾音悠长,像两个省略号后面还接了一个破折号。(②)那虫声清亮,从墙根下传来,浸染着秋

的夜气的潮凉和湿润,仿佛一粒粒的露珠,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③)却原来,这蛾蝴儿是这

样一路婉转轻吟着自己长长短短的句子,于幕后走向台前,去抚摸烟火尘民的听觉。岫岫的叫声是小美,

细碎、悠扬、轻柔,像风过桂花落,覆盖授秋的夜枕。(④)万物的形色和声貌上,从来都附着生命个体

的灵魂温度。秋天,总归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丰盈、华美、沉甸甸,穿过浮华的视觉盛宴,且去听听秋声

吧。

20.“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七月》)这几句古诗出现的位

置,最恰当的一处是()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体现了汉语用词灵活、重视形象的特点。请对此简要说明。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20.C21.①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②形象突出,“红”“绿”二字凸

显春、夏在色彩上给人的感觉。

22.通感(比喻)。作者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

露珠,使抽象的声音清晰可感,使“虫声”的特点更为具体、形象,能给读者留下新颖、生动的印象。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C.诗句的意思是“蟋蟀七月在田野,八月移到檐底唱,九月伏在门槛下,十月钻进床底藏”,写蟋蟀在不

同月份里空间的转变,依据“这蛾蛾儿是这样一路婉转轻吟”“于幕后走向台前”,可知“岫蛾儿”在移

动变化,所以引用的诗句填入③处最恰当。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语法看,四个词有两个是词类活用,将形容词“红”“绿”活用为名词,意为“红花”''绿叶",这样

的写法,体现了灵活的特点;

同时,“红”“绿”二字主要从视角感官上凸显出夏、秋两个季节色彩鲜明的特征,“红花绿叶”簇拥在

一起,形象突出。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化听觉形象为视觉形象,将清亮的“虫声”比作滚落在青石铺就的光滑路面上的露珠,这

是运用了通感(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通感手法的运用,化抽象为形象,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