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练:生物的进化(含答案)_第1页
2025届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练:生物的进化(含答案)_第2页
2025届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练:生物的进化(含答案)_第3页
2025届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练:生物的进化(含答案)_第4页
2025届浙科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专练:生物的进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浙科版高频考点专题练:生物的进化

一、单选题

1.生活在山涧瀑布下的凹耳蛙由于其一生绝大部分的时间无法离开水源,且需要通过

声信号进行求偶繁殖和保证种族安全。为了防止噪音的影响,凹耳蛙进化出了高度复

杂的超声通讯行为。研究发现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A.凹耳蛙之间通过鸣声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又是信息受体

B.凹耳蛙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

C.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

D.凹耳蛙雌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2.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2010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发布,基

于尼安德特人基因组草图研究发现,除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

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下列叙述叙述的是()

A.基因组草图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B.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C.基因组草图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

D.欧亚大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

3.已知桦尺蛾的黑色和浅色分别受等位基因D、d控制。在工业革命后某森林中桦尺

蛾种群的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该种群数量足够大、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

配、无突变、无迁入迁出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状,图中0〜10年间该种群没有进化

B.图中10〜24年间D基因频率不断增大,24〜32年间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达到最高

C.图中32〜36年间D基因频率迅速增大是黑色桦尺蛾大量繁殖导致的

D.黑色桦尺蛾的数量增加对浅色性状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4.科研人员对长白山上某种二倍体植物种群的花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进行了调

查(结果如表所示),并利用一株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

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花:白花=1:2:l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红花植株粉花植株白花植株

初次调查64%32%4%

二次调查76%8%16%

A.该植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

B.该植物的花色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

C.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

D.调查期间,该植物种群发生了进化

5.为了比较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科学家研究了一种编码膜转运蛋白的基因的核甘酸

序列,将人类的该基因序列与其他动物的相应序列进行对齐排列,以每100个核昔酸

为一个比较单位,若相似度高于50%,就以黑色表示,相似度越高黑柱就越高,若相

似度低于50%,就以空白表示,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0猩猩

A.该研究从个体水平提供了生物统一性的证据

B.兔与马间的亲缘关系比兔与猩猩间的更近

C.人与狒狒间的亲缘关系比人与狐猴间的更近

D.选择生物中普遍存在且易变异的基因进行亲缘关系研究

6.工业革命之前,某森林中的树干上长满地衣和苔辉,工业革命之后,树干上的地衣

和苔辞被黑色的煤烟取代了。已知桦尺蛾的黑色和浅色分别受等位基因D、d控制。

在工业革命前后该森林中桦尺蛾种群的D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该种群数量

足够大、个体之间进行随机交配、无突变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状,图中10〜36年间该种群一直在进化

B.图中10〜24年间D基因频率不断增大,24〜32年间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达到最

C.图中32〜36年间D基因频率迅速增大不代表仅是黑色桦尺蛾大量繁殖导致的

D.黑色桦尺蛾数量的增加对控制浅色性状的基因频率无影响

7.过去的两百年间出现了七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霍乱大流行菌株的研究备受瞩

目。2023年7月4日,南开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揭示霍乱大流行菌株起源和完整进化

途径的研究成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比较全球所有保存的霍乱菌株基因样本,为霍乱菌株提供了细胞水平上的进化证据

B.进化过程中,霍乱菌株由于在新地域遭受的选择压力而获得了一系列特殊的基因

C.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不利于新发传染病出现频率和速度的大幅

提高

D.过去的两百年间出现的七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可能导致霍乱大流行菌株基因库的

改变

8.草原上,狼与野兔之间是捕食关系,这两个物种的进化过程犹如漫长的“军备竞

赛”。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狼通过追逐野兔使野兔朝着跑得更快的方向变异

B.狼的存在对野兔的进化不利,野兔的存在对狼的进化有利

C.狼和野兔在协同进化中相互影响,有利于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草原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遗传物质改变的结果,与环境作用无关

9.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基因型为aa)在幼年时期死亡,但其致病基因的携带者(基因

型为Aa)却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如图是对甲、乙两地区人群中各种基因型比例的

调查结果,其中乙地区流行疟疾。假定两地区保持当前环境不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相同

B.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会逐渐上升

C.乙地区人群中AA和Aa两种基因型的个体比例将会逐渐上升

D.若甲地区人口迁移到乙地,则迁入乙地的甲地区所有人对抗疟疾的能力都会得到提

10.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

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11.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

A.a表示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协同进化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12.痕迹器官是生物体上已经失去用处,但仍然存在的一些器官。鲸和海牛的后肢已

经退化,但体内仍保留着后肢骨痕迹;食草动物的盲肠发达,人类的盲肠已经极度退

化,完全失去了消化功能。据此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鲸和海牛起源于陆地动物

B.人类的盲肠退化与进化过程中生活习性的改变有关

C.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D.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所以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

1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证据和结论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A.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绝灭的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

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鳏裂及有尾的阶段,这可以用人和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

C.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这说明这些哺乳动

物不是由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D.各种生物的细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可以为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提供证据

14.下图1为某种老鼠原种群被一条河流分割成甲、乙两个种群后的进化过程示意

图。图2为种群乙在被河流分割后某时间段内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P年时种

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

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10%。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种b

----------品系物种1

原a甲:

种一种b

群曦.........品系2」一物种2

1图2

A.图2中P点后的下一年中,种群乙中A的基因频率为55%

B.图1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生殖隔离

C.b过程会定向改变两种群的基因频率,最终使两种群的基因库有较大差异

D.图2中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

15.滥用抗生素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下列关于抗生素使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耐药性增强的实质是菌群中耐药性基因频率的增加

B.抗生素直接对细菌耐药性基因进行定向选择

C.细菌产生耐药性后成为一个新物种

D.滥用抗生素会增加耐药性变异发生的概率

16.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

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

生素的耐药率变化。据表分析错误的是()

年份2005200620072008

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

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

A.开发新型抗生素可以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B.细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随着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升高

D.抗生素对病菌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细菌抗药性增强

二、多选题

17.一定浓度的抗生素会杀死细菌,但变异的细菌可能产生耐药性。某同学所做的探

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实验步骤如下:

①取少量含大肠杆菌的培养液,用涂布器涂布到固体培养基平板上;

②将含有青霉素的滤纸片放在培养基表面,37℃恒温培养后出现抑菌圈;

③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中挑取细菌,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

④重复步骤①②。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步骤③中,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都是耐药菌

B.连续培养几代后,抑菌圈直径的变化趋势可能为变小

C.连续培养几代后,该大肠杆菌种群不会发生进化

D.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滤纸片等灭菌

18.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若毛色与环境差异大则易被天敌捕

食。调查不同区域囊鼠深色表(现)型频率,检测并计算基因频率,结果如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影响

B.与浅色岩P区相比,深色熔岩床区囊鼠的杂合体(子)频率低

C.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

D.与浅色岩Q区相比,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体(子)频率高

19.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有300多种马先蒿属植物。凸额马先蒿和三色马先蒿异域分布

无法传粉,人工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大王马先蒿和密穗马先蒿同域分布,传粉后异

种花粉可萌发,但花粉管很少能成功进入子房。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马先蒿进化的方向

B.该地区不同马先蒿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C.该地区马先蒿多样性是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D.该地区马先蒿之间存在不同的隔离方式

20.在美国南部森林中生活着一种绿色变色蜥蜴,当人类在这一地区引入一种褐色蜥

蜴后,褐色蜥蜴占据了森林地面上的区域,绿色蜥蜴被迫迁移到树上生活。研究发现

经过20代的繁衍,绿色蜥蜴长出更大、黏性更强的护趾,帮助它们在较高的领地上定

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改变导致绿色蜥蜴突变,从而形成适合在树上生活的护趾

B.护趾的变化表明绿色蜥蜴经过20代的繁衍,种群的基因频率已经发生了改变

C.绿色蜥蜴种群内近亲繁殖可提高后代纯合子的比例

D.自然选择可作用于个体的表型而使种群进化

21.下列有关生物有共同祖先证据的叙述,正确的是()

A.鲸的鳍和猫的前肢骨骼结构相似,支持现有的脊椎动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的观点

B.大量的化石证据证实了生物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进化而来

C.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有鲤裂和尾,支持人和其他脊椎动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D.不同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序列存在差异,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观点

三、判断题

22.从基因水平看,生物进化的过程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判断下

列相关表述是否正确。

(1)某地区红绿色盲患者在男性中约占8%,在女性中约占0.64%,由此可知,红绿

色盲基因Xb的基因频率约为8%。()

(2)基因频率变化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不受环境的影响。()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的定向改变。()

23.适应的形成离不开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内因)与环境(外因)的相互作用。判断

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表述是否正确。

(1)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都能成功地生存和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会过

早死亡,不能留下后代。()

(3)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24.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个体数量下降而减小()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凹耳蛙可产生鸣声,凹耳蛙之间通过鸣声形成信息流,凹耳蛙既是信息源

又是信息受体,A正确;B、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

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故凹耳蛙

成为重要的科研模式动物,这体现出了其直接价值,B正确;C、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

果,凹耳蛙的超声通讯方式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强环境噪声适应的结果,C正确;

D、凹耳蛙雄雄个体在对高频声的响应上存在显著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D错

误。故选D。

2.答案:答案:A

解析: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尼安德特人的消失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正确;C、基因组测序属于分

子水平研究,因此基因组草图属于分子水平上的证据,C正确;D、研究结果发现,除

非洲人之外的欧亚大陆现代人均有1%〜4%的尼安德特人基因成分贡献,说明欧亚大

陆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之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D正确。故选A。

3.答案:A

解析:A、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状,图中0〜10年间桦尺蛾种群的D基因频率

未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期间没有进化,A正确;B、由题图可知:10〜24年间D

基因频率不断增大,24~32年间D基因频率为0.6,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为

48%,不是最高,B错误;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错误;D、黑色

桦尺蛾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D基因频率增大,则d基因频率减小,D错误。故选A。

4.答案:C

解析:A、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故该植

物控制花色的所有基因不可以构成一个基因库,A错误;B、分析题意,一株红花植株

和一株白花植株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粉花,子一代粉花自交,子二代出现红花:粉

花:白花=1:2:1,由此可知控制花色的这一对基因遵循分离定律,B错误;C、设控

制花色的基因为A/a,则红花的基因型为AA,粉花的基因型为Aa,白花的基因型为

aa,则正常情况下红花与白花植株杂交,子代均为粉花,C正确;D、分析表格数据可

知,初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64%+1/2义32%=80%。a的基因频率=1-80%=20%;

二次调查时,A的基因频率为76%+l/2x8%=80%。a的基因频率=1-80%=20%,即调查

期间,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则该植物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错误。故选

Co

5.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基因的核甘酸序列为生物统一性提供了分子水平的证据,A错

误;B、题图反映的是人体与不同动物间该基因的序列差异,不能直接反映兔与马、

兔与猩猩间的差异,B错误;C、据图可知,人与狒狒间该基因的序列相似度远高于人

与狐猴间,据此可推断人与狒狒间的亲缘关系较与狐猴更近,C正确;D、从进化研究

要选择的基因特点分析,最后应选择各种生物均存在,功能相似且变异能力较弱,结

构相对稳定更好,D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A、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若仅考虑桦尺蛾的体色这一性

状,图中10〜36年间桦尺蛾种群D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该种群在此期间有进化,

但24〜32年间没有进化,A错误;B、由题图可知,10〜24年间D基因频率不断增大,

24〜32年间D基因频率为0.6,则基因型为Dd的个体占比为48%,不是最IWJ,最图时

D和d的基因频率都是0.5,B错误;C、D基因频率迅速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

正确;D、黑色桦尺蛾数量的增加可能导致D基因频率增大,则d基因频率减小,D

错误。故选C。

7.答案:D

解析:A、研究团队比较了全球所有保存的霍乱大流行菌株的基因样本,提供了霍乱

大流行菌株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进化证据,A错误;B、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

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过程中,菌株由于在新地域

遭受选择压力而使得含某些特殊性状的个体生存并产生子代的概率更大,因此子代基

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错误;C、新的交通方式的出现和国际交流的增加,使病原体更

快传播到全球各处,也为病原体提供了更多宿主,有利于新发传染病出现频率和速度

的大幅提高,C错误;D、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过去两百年间出现的七

次跨国霍乱全球大流行中存在病原体的进化,可能导致致霍乱大流行菌株基因库的改

变,D正确。故选D。

8.答案:C

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捕食者的存在对被捕食者是有利的,狼捕食野兔种

群中老弱病残个体,客观上促进了野兔种群的发展,B错误;狼和野兔之间的相互作

用属千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有利千草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C正确;草原上生物多样

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尤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结

果,D错误。

9.答案:B

解析:基因频率=2a的频率+l/2XAa的频率,甲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95%+l/2X

3%=96.5%,乙地区人群中A的基因频率=3%+l/2X95%=50.5%,两个地区人群中A的

基因频率不同,A错误;甲地区人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会因患镰状细胞贫血在幼年

时期死亡,这会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B正确;乙地区人

群中基因型为A的个体对疟疾有较强的抵抗力,其比例会逐渐上升,基因型为AA个体

的比例会逐渐下降,C错误;若甲地区人口迁移到乙地,并不会改变个体的基因型进

而改变个体对抗疟疾的能力,D错误。

10.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AA=16%,aa=36%,Aa=l-16%-36%=48%,由根据基因型频率计

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l/2x48%=40%,a的基因频率

=36%+l/2x48%=60%;自由交配后后代的基因型为:AA=40%x40%=16%,

aa=60%x60%=36%,Aa=2x40%x60%=48%,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型频率不变,基因

频率也不变;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

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l: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

因型频率是AA=16%+48%x1/4=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x1/4=48%,

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48%*1/2=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

A=28%+24%x/l/2=40%,a=48%+24%x12=60%,因此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

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

依次为不变、不变,增大,不变,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

染色体变异,A错误;

B、b表示生殖隔离,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B错误;

C、b生殖隔离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协同进化,c正确;

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C。

12.答案:D

解析:陆地动物具有灵活的后肢,鲸和海牛后肢退化痕迹的保留,说明了其可能起源

于陆生动物,A正确;人类的盲肠退化可能是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不需要盲肠的消

化而使其退化,B正确;具有痕迹器官的生物说明这些器官在这些生物中存在过,也

说明该生物是从具有这些器官的生物进化而来的,C正确;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

官,也可能有其他痕迹器官和四足动物类似,也可能和四足动物类似的痕迹器官在进

化中消失,所以蚯蚓没有后肢的痕迹器官,不能说明和四足动物没有共同祖先,D错

误。

13.答案:C

解析:A、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

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通过化石可以了解已经灭绝的生

物的形态结构特点,推测其行为特点,A正确;B、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蛆裂及

有尾的阶段,属于胚胎学方面的证据,可以用人与鱼有共同祖先来解释,B正确;C、

比较解剖学发现,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的前肢在形态上差别很大,但有的结构和功能

相似,这说明这些哺乳动物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来的,C错误;D、各种生物的细

胞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可以为生物具有共同的祖先提供证据,D正确。

14.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P年时种群乙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40%、

30%,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使得aa个体每年减少10%,AA和Aa个体每年分别增加

10%,假设原种群有100个个体,AA、Aa、aa分别有30、40、30个个体,则P点后

的下一年中,aa=30-30xl0%=27,AA=30+30*10%=33,Aa=40+40><10%=44,则A的

基因频率为(33x2+44)+[(27+33+44)x2]=l10-208=52.9%,A错误;B、由图1可

知,过程a表示由于河流分割产生的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过程b产生品系1、2,则

过程b表示可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c表示物种1和物种2产生的生殖隔离,B正确;

C、由于b为自然选择,其实质就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最终使两种群的基因

库有较大差异,C正确;D、由图2可知,RT段A基因频率保持稳定,在T之后,若

出现生存环境的改变,种群乙仍可能会发生进化,D正确。故选A。

15.答案:A

解析:A、药物可使细菌的耐药性基因定向积累,耐药性基因频率增加,A正确;B、

细菌产生耐药性是抗生素对细菌的不同变异类型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对耐药

性基因进行的选择,B错误;C、细菌产生抗药性,不一定形成新物种,C错误;

D、变异是不定向的,细菌本来就有“耐药性”变异,滥用抗生素不会改变耐药性变

异发生的概率,D错误。

故选:Ao

16.答案:A

解析:A、细菌耐药性是基因突变的结果,开发新型抗生素不能避免细菌产生耐药

性,A错误;

B、细菌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据题中信息可知,随着该类抗生素人均使用量的增加,该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

药率升高,C正确;

D、从进化的角度来看,病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病菌

进行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病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选择,使

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升高,D正确。

故选Ao

17.答案:BD

解析:A、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在抑菌圈边缘抗生素浓度较低,抑菌圈边缘生长的细菌

可能是耐药菌,A错误;B、连续多代培养后,耐药菌所占比例逐步增加,细菌种群中耐药

性增强,抑菌圈直径的变化趋势为变小,B正确;C、抑菌圈逐代变小说明具有耐药性的大

肠杆菌所占的比例逐代升高,耐药基因频率逐代升高,大肠杆菌向耐药方向进化,C错

误;D、实验结束后,应将耐药菌、培养基、滤纸片等灭菌,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D正

确。故选BD。

18.答案:ACD

解析:A、分析题图可知,深色囊鼠在深色熔岩床区表型频率高,而在浅色岩P区和

浅色岩Q区频率较低,因此,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

影响,A正确;B、计算杂合子基因型频率时,只能用等式d=dd+Dd/2,有题可知浅色

岩P区:d=l-0.1=0.9,dd=l-0.18=0,82>Dd=0.16o深色熔岩床区同理,D=0.7,d=l-

0.7=0,3,dd=0.05,Dd=0.5,B错误;C、囊鼠的体毛深色(D)对浅色(d)为显性,

因此,浅色岩Q区的深色囊鼠的基因型为DD、Dd,C正确;D、浅色岩Q区隐性纯

合子(dd)频率为1-0.5=05而浅色岩P区囊鼠的隐性纯合子(dd)频率为1-

0.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