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源技术产业规划作业指导书TOC\o"1-2"\h\u26996第1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概述 377271.1新能源技术发展背景 3237171.2新能源技术产业现状分析 356971.3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环境 410660第2章新能源技术类型及特点 444242.1太阳能技术 434882.2风能技术 5298822.3生物质能技术 523602.4核能及氢能技术 55069第3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275353.1国际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201543.1.1风能技术 6130753.1.2太阳能技术 6135443.1.3生物质能技术 6229123.1.4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 624053.2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632943.2.1风能产业 6175153.2.2太阳能产业 796133.2.3生物质能产业 7168283.2.4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 7270393.3新能源技术创新方向 728353.3.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286853.3.2降低环境负荷 7263763.3.3拓展应用领域 7190853.3.4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 722543第4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分析 748764.1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 7216284.1.1全球新能源技术市场规模 787394.1.2我国新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 819804.2市场竞争格局 876734.2.1全球市场竞争格局 8117984.2.2我国市场竞争格局 8198274.3市场需求分析 8265474.3.1全球市场需求分析 8147514.3.2我国市场需求分析 812224.3.3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814269第5章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分析 971735.1产业链结构 921355.1.1上游原材料供应 914905.1.2中游技术研发与生产 9236165.1.3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 9270775.2产业链关键环节 9221395.2.1上游原材料供应 9147135.2.2中游技术研发与生产 967365.2.3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 927595.3产业链发展瓶颈及对策 10120615.3.1发展瓶颈 1053355.3.2对策 104009第6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区域布局 10283286.1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特点 10104896.1.1地域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 10253526.1.2产业聚集效应显著 10279076.1.3政策导向作用明显 1033426.2重点区域发展状况分析 10326816.2.1长三角地区 10188326.2.2珠三角地区 11309506.2.3环渤海地区 11115696.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策略 11197366.3.1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1276426.3.2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 11135046.3.3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 11180756.3.4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1305216.3.5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发展空间 1129376第7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 11225817.1国际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分析 11243647.1.1国际新能源技术政策概述 1197217.1.2各国新能源技术政策实践 12310837.1.3国际新能源技术政策启示 1258147.2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体系 1226567.2.1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发展历程 12218747.2.2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框架 12102357.2.3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现状分析 12254297.3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战略 12281177.3.1发展战略定位 12226257.3.2发展目标 12316257.3.3政策措施 1399437.3.4保障措施 1328423第8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3242828.1技术创新体系 135558.1.1技术创新战略规划 1371798.1.2技术创新主体 13282548.1.3技术创新平台 13218188.1.4技术创新政策环境 1336088.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4180118.2.1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14131648.2.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4121268.2.3国际合作与交流 1492298.3人才培养与引进 14139858.3.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14282718.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297148.3.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14104798.3.4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144668第9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投资与融资分析 14294709.1投资现状与趋势 1573729.2融资渠道与模式 1547859.3投融资风险与对策 154194第10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及建议 16425810.1政策支持与落实 16757910.2产业协同与示范工程 16831210.3国际合作与交流 162501510.4产业发展监测与评估机制 17第1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概述1.1新能源技术发展背景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传统能源资源的逐渐枯竭,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新能源技术具有清洁、可再生、低碳排放等特点,对缓解能源危机、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1.2新能源技术产业现状分析当前,新能源技术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在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技术产业呈现出以下特点:(1)技术创新不断突破。新能源技术领域研究投入持续增加,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如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电动汽车等技术的成熟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2)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新能源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新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3)产业布局逐步优化。新能源技术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若干产业集群,各国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和产业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产业链环节。在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1)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示范工程等,为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产业链逐渐完善。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已经形成了包括研发、生产、应用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部分领域如太阳能光伏、风能发电等在全球市场具有竞争力。(3)区域发展不平衡。新能源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沿海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相对滞后。1.3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环境为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发展规划。将新能源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2)政策扶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手段,加大对新能源技术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3)市场准入。完善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4)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创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5)国际合作。积极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第2章新能源技术类型及特点2.1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是指通过光电、光热等效应将太阳辐射能转换为可利用的电能、热能或其他形式能量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1)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来源于太阳,不会产生污染,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2)广泛分布:太阳能遍布全球,尤其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具有很高的开发潜力;(3)无需燃料:太阳能技术无需燃料,降低了运行成本;(4)长寿命周期:太阳能设备寿命较长,一般可达25年以上;(5)可规模化应用:太阳能技术可应用于大型光伏发电站、分布式光伏发电等多种场景。2.2风能技术风能技术是指通过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1)清洁、可再生能源:风能来源于大气运动,不会产生污染;(2)资源丰富:风能资源广泛分布在全球各地,尤其是沿海、草原、高山等地区;(3)建设周期短:风力发电项目相对其他能源项目,建设周期较短;(4)经济性:风力发电成本逐渐降低,具有较高的经济性;(5)可规模化应用:风能技术可应用于大型风电场、海上风电等多种场景。2.3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是指通过生物质资源(如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城市生活垃圾等)转换为电能、热能、燃料等能量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1)可再生:生物质能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可再生性;(2)环保: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降低环境污染;(3)多样化:生物质能可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量,如生物质发电、生物质燃料等;(4)促进农业发展:生物质能利用可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5)适应性强:生物质能技术可应用于农村、城市等多种场景。2.4核能及氢能技术核能技术是指通过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释放能量,转换为电能的技术。氢能技术是指通过氢燃料电池将氢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其主要特点如下:核能技术:(1)高能量密度:核能具有极高的能量密度,可满足大规模能源需求;(2)稳定供应:核能不受气候、地理等因素影响,可提供稳定、持续的能源供应;(3)环境影响小:核能发电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较低;(4)技术成熟:核能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氢能技术:(1)清洁、环保:氢能燃烧产物仅为水,无污染;(2)高能量密度:氢能具有高能量密度,有利于解决能源短缺问题;(3)应用灵活:氢能可应用于燃料电池、氢燃料汽车等多种场景;(4)可再生:氢能可通过水解、电解等方式制备,实现可再生能源的转换和储存。第3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3.1国际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3.1.1风能技术在国际范围内,风能技术已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力发电技术的不断成熟,风力发电成本逐渐降低,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风能技术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3.1.2太阳能技术太阳能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光伏发电和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不断创新,光电转换效率不断提高,成本逐渐降低。预计未来太阳能技术将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3.1.3生物质能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生物质燃料、生物质发电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关注。技术研发的不断深入,生物质能将在能源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3.1.4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氢能及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外得到了高度重视,被认为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和分布式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氢能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燃料电池技术的突破,氢能产业有望在未来实现快速发展。3.2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趋势3.2.1风能产业我国风能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市场。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风电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风能技术不断创新,提高风电设备的国产化水平。3.2.2太阳能产业我国太阳能产业拥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光伏产业链完整。在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下,我国太阳能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成为发展重点。3.2.3生物质能产业我国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我国将加大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3.2.4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我国高度重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发展,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下,我国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3.3新能源技术创新方向3.3.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能源技术创新将聚焦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实现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3.2降低环境负荷新能源技术创新将致力于降低环境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全球气候治理作出贡献。3.3.3拓展应用领域新能源技术创新将不断拓展新能源应用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等,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3.3.4推动能源互联网建设新能源技术创新将助力能源互联网建设,实现能源的高效、安全、便捷传输和分配,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清洁能源发展。第4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分析4.1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4.1.1全球新能源技术市场规模本章节将从全球视角分析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市场规模。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强,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规模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技术市场规模逐年扩大,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较高增长速度。4.1.2我国新能源技术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我国作为全球新能源技术产业的重要参与者,近年来市场规模及增长潜力表现突出。在政策扶持、技术进步、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成为全球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未来,我国能源转型战略的深入推进,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4.2市场竞争格局4.2.1全球市场竞争格局全球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多元化、高度竞争的特点。各国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争夺市场份额。目前全球新能源技术产业竞争格局主要以美德日等发达国家为主导,我国企业在部分领域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4.2.2我国市场竞争格局在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竞争格局呈现出政策导向、区域集中、企业竞争激烈等特点。通过政策引导、产业扶持等手段,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同时新能源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集中度逐渐提高。4.3市场需求分析4.3.1全球市场需求分析全球范围内,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需求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一是能源结构转型,传统能源逐渐被新能源替代;二是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新能源技术成为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三是新能源技术成本的不断降低,提高了市场接受度。4.3.2我国市场需求分析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需求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一是政策支持,国家及地方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二是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逐渐提高;三是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对新能源技术的需求不断增长,为产业发展提供广阔市场空间。4.3.3市场需求趋势分析全球能源转型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技术产业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未来,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将为新能源技术产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同时技术创新、成本下降等因素也将助力新能源技术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第5章新能源技术产业链分析5.1产业链结构新能源技术产业链主要由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技术研发与生产、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三大环节构成。具体包括以下层次:5.1.1上游原材料供应上游环节主要包括新能源相关矿产资源开采、原材料生产及加工等。涉及矿产资源如锂、钴、镍、稀土等,原材料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5.1.2中游技术研发与生产中游环节主要包括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等。具体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以及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设备的制造。5.1.3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下游环节主要包括新能源产品在交通、电力、建筑等领域的应用推广,以及相关运营、维护、充电设施建设等服务。5.2产业链关键环节5.2.1上游原材料供应上游原材料供应是新能源技术产业链的基础,对整个产业链的成本、功能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关键原材料如锂、钴等资源的开发和供应,是产业链健康发展的关键。5.2.2中游技术研发与生产中游环节是新能源技术产业链的核心,涉及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生产。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功能是产业链竞争力的关键。5.2.3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下游应用推广及服务是新能源技术产业链的市场表现,直接影响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品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完善相关服务设施,是产业链壮大的关键。5.3产业链发展瓶颈及对策5.3.1发展瓶颈(1)上游原材料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大;(2)中游技术研发能力不足,高端产品依赖进口;(3)下游应用推广不足,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4)产业链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充电桩、换电站等。5.3.2对策(1)加强上游原材料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高供应稳定性;(2)加大中游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3)推动下游应用市场拓展,提高新能源产品市场接受度;(4)完善产业链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第6章新能源技术产业区域布局6.1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区域分布特点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区域分布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6.1.1地域差异明显,发展不平衡新能源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其中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最为集中。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但近年来在政策扶持下,发展势头逐步上升。6.1.2产业聚集效应显著新能源技术产业在部分地区形成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形成了以产业链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如江苏无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广东深圳的光伏产业基地等。6.1.3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在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推动产业在特定区域的发展。6.2重点区域发展状况分析6.2.1长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技术储备。其中,江苏省在光伏、风电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浙江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方面发展迅速。6.2.2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新能源技术产业以光伏、新能源汽车为主,产业链较为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强。广东省在新能源技术产业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6.2.3环渤海地区环渤海地区新能源技术产业以风电、光伏为主,拥有多家知名企业。其中,山东省在风电领域具有优势,河北省在光伏产业方面发展迅速。6.3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策略6.3.1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加强产业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在区域间的协调发展。6.3.2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构建产业协同创新体系,提高新能源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6.3.3深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鼓励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新能源技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6.3.4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优化税收政策,为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6.3.5推进国际合作,拓宽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际新能源技术产业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升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国际地位。第7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与发展战略7.1国际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分析7.1.1国际新能源技术政策概述本节主要分析各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的政策框架、支持措施及发展趋势。通过对主要国家政策的研究,总结国际新能源技术政策的特点与趋势。7.1.2各国新能源技术政策实践(1)欧盟:重点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有约束力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并通过政策手段支持新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2)美国:采取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手段支持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同时推动能源独立和减排目标。(3)日本:以能源安全和环境友好为出发点,积极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化。(4)韩国:重视新能源技术研发,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等手段,提高新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7.1.3国际新能源技术政策启示分析各国新能源技术政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借鉴,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等方面的启示。7.2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政策体系7.2.1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不同阶段政策的主要特点、成效及存在的问题。7.2.2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框架阐述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的基本框架,包括政策目标、支持措施、政策手段等方面的内容。7.2.3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现状分析分析我国新能源技术政策在推动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7.3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战略7.3.1发展战略定位明确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以全球视野,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新能源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7.3.2发展目标提出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包括产业规模、技术创新、市场应用、国际竞争力等方面。7.3.3政策措施(1)完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有利于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新能源技术产业。(3)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提高新能源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4)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打造新能源技术产业优势集群。(5)深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新能源技术竞争与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7.3.4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保证政策落实。(2)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及时解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新能源技术产业人才队伍素质。(4)强化政策宣传和解读,提高社会认知度,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第8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8.1技术创新体系新能源技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其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8.1.1技术创新战略规划制定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技术创新方向和关键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指导。8.1.2技术创新主体培育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发挥各自优势,形成技术创新合力。8.1.3技术创新平台搭建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8.1.4技术创新政策环境优化新能源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政策环境,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8.2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能源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以下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相关内容:8.2.1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明确新能源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清单,组织优势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8.2.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业技术创新。8.2.3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新能源技术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我国产业技术水平。8.3人才培养与引进新能源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与引进是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下是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相关措施:8.3.1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新能源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3.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新能源技术产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8.3.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新能源技术产业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促进产业技术创新。8.3.4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制定新能源技术产业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我国新能源技术产业,助力产业发展。第9章新能源技术产业投资与融资分析9.1投资现状与趋势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我国新能源政策的扶持,新能源技术产业吸引了大量投资。当前,新能源技术产业投资呈现出以下特点: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者类型多样化,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及个人投资者等;投资领域逐渐聚焦于核心技术研发、产业链完善及市场拓展等方面;投资地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新能源资源丰富和产业基础雄厚的地区。未来新能源技术产业投资趋势如下:一是投资重心将继续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倾斜,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投资合作将更加紧密,以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三是投资地域将逐步拓展,中西部地区投资潜力逐渐显现。9.2融资渠道与模式新能源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贴息等方式支持新能源技术产业发展;(2)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保险机构等提供的贷款、融资租赁、债券等融资产品;(3)股权融资:企业通过股票市场、新三板、区域股权市场等平台进行股权融资;(4)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