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Ι(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目的在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根本体现。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新时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与国际通行的现代图书馆服务理念一脉相承。强调公共图书馆在提升人民文化凝聚力、巩固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上的独特作用和社会责任,强调公共图书馆服务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是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的重要内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各级政府的主导与保障责任,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看到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建立在明确的、强有力的政府主导基础上,有上下贯通、全面覆盖、执行有力的体制保障,这一制度优势和体制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谋定而动、慎始善终提供了坚强保证。建设国际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不是个别图书馆或个别地区的一流,而是全国公共图书馆整体迈向世界先进水平。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坚持全国一盘棋,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这一优势,将成为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动力。(摘编自李国新《面向2035: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材料二: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流传下来,并成为一个旅游景区存在。宁波的天一阁藏书楼,就因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内涵被列入国家5A级景区。近年来随着国家倡导文化强国建设,大批的现代图书馆涌现,其中一些造型独特、内饰别具一格的图书馆也成了网红打卡圣地,网红图书馆应运而生,成为许多游客旅游必去景点。2017年对外开放的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被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每年不仅吸引了大量读者,还吸引了大批旅游爱好者。图书馆除了直接作为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文旅服务外,还可以嵌入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景区的一部分,增加了景区的文化内涵,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品质。如福建省图书馆创新性地与福州植物园联袂打造“清新书苑”,让游客一边在自然山水间流连,一边欣赏来自千年前的诗篇。此外,还有公共图书馆通过与民宿结合增加了景区的经济附加值,如云和县图书馆在梯田景区的精品民宿设立图书馆,既激发了游客的阅读兴趣,又拓展了景区的业务范围。研学游,顾名思义,是研究、学习和旅游的结合,即通过图书阅读、生活体验、观摩交流等方式,让研学游的参与者在生活、旅游、学习中提高自身知识。近年来随着国家打造文化强国的战略逐渐落地,全民创新学习手段越来越多元化,公共图书馆中掀起了研学游发展热潮,各地图书馆与中小学校、高校的合作不断加深,通过定期组织在校学生到图书馆学习成为一种常态。一些图书馆,如湖北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开展了以户外拓展和绿色环保为主体的研学游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中国的许多企业也与国际市场有了更多交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首都图书馆、杭州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深圳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都加强了国际合作,通过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会议、学术论坛、文化会展等,有力推动了公共图书馆的对外交流。在现代化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渗入文旅融合的理念,能有效对我国的旅游文化事业进行明确的指导。换句话说运用“图书馆+”的形式,是图书馆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重要趋势。因此,在现阶段文旅融合背景下,必须要对图书馆工作进行创新,做到文化和旅游的结合,使得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在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时代,如何转变传统图书馆活力不足的发展模式,必须考虑到图书馆的整体布局、未来规划等客观条件。另外,还需要从机构、制度、人员等多项内容进行保障,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其社会责任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追求增加而增大。公共图书馆的建筑、产品、经典馆藏、电子数据等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征。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资源与旅游相融合,不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还有利于公共图书馆发展。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摘编自《“文旅融合”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探索》)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公共图书馆体系建设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总体战略的一部分,我国在制度、体制方面的优势为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提供了坚强保证。B.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我国通过区域合作,对口帮扶等形式,坚持全国一盘棋,顺利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C.在新时代背景下,图书馆建设只要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就能有所作为,并使各类文化和旅游项目得到全面的发展。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而且可以嵌入所有旅游景区,增加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文化品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开放的阅览室里,上下数层的座位上坐满了读书的人,其中不乏拾荒的读者,这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表现。B.江阴市图书馆开创的“三味书咖”城市阅读联盟,根据咖啡馆的实际情况,提供数千册图书供市民和游客在店内免费阅读,这是文旅深度融合的一种表现。C.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215个、文化馆331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2万个、农家书屋59万家,这充分表明我们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较为均衡。D.太原市图书馆的马克思书房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几乎“场场爆满”,为市民群众提供了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这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力方面的责任和担当。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围绕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公共图书馆体系的话题,以并列结构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B.材料二先介绍了我国图书馆的多种创新形式,然后引出文旅深度融合的相关话题加以论证。C.在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主要是道理论证,材料二主要是举例论证,在文章结构上,二者的形式不同。D.关于公共图书馆建设,材料一在论证中强调中国特色,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4.结合材料一,简析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概括性。5.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的不同,并指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答案〗1.A2.C3.D4.①准确性主要表现在语言严谨,表达清晰。如为了论证“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一观点,运用了“既要……更要……”的句式,使观点的表达重点清晰,科学合理。②概括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如每段的第一句都是对本段核心内容的简要概括,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5.①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第1段提出观点,第2-5段从总体战略、文化需求、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四个方面具体阐释。②材料二采用先分后总的结构。第1-4段列举“图书馆+”的各种创新形式,5-7段对文旅融合进行简述。③材料一从国家层面阐释建设公共图书馆体系,材料二从地方层面介绍“图书馆+”和文旅融合。〖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顺利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说法有误。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中的“虽然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可知,文中只是说“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均衡发展”,并非“解决了公共图书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C.“只要……就……”逻辑关系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说“公共图书馆只有针对性地采取与自身情况相适应文旅融合模式,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有所作为”。D.“图书馆不但可以成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范围扩大。材料二第1段说的是“中国文化底蕴深厚,文化传承悠久,藏书文化盛行,因此大批图书馆建筑保留下来,并成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旅游景区”,但这并不等同于所有图书馆都可成为独立存在的旅游景点。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截至2023年底的相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从城市到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并不能表明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比较均衡,二者没有必然联系。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D.“材料二强调与世界图书馆事业接轨”说法错误。材料二中只有第4段提到了“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融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程中”,并非全文强调这一看法。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学术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主要表现为语言严谨,表达清晰。如第1段运用了“既要……更要……”的句式,意在强调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在“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表达重点清晰,科学合理。又如最后一段中,“虽然……但……”句式的运用,突出强调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整体迈向世界一流水平所具有的优势。学术论文语言的概括性主要表现为语言简洁明了,言简意赅。材料一第一段为中心论点,第2-5段,每段的第一句话都概括了本段的核心内容,如“将公共图书馆事业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战略,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明特色”“公共图书馆服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等,概括了每段的核心内容,起到了总括性作用。【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的能力。材料一第1段提出观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的公共图书馆体系,既要遵循国际公认的基本规律,达到世界一流的共性指标,更要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用富有中国特色的最佳实践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然后依次从总体战略、文化需求、根本保证、均衡发展四个方面做了论述。材料二在第1--4段,依次列举了图书馆作为旅游景点、图书馆嵌入景点或民宿、图书馆与研学游结合、图书馆举办国际会议等不同创新形式,然后在第5段提出了文旅融合的话题,在第6、7段对文旅融合的路径和意义进行了简述。材料一从国家层面开展论述,属于国家层面的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指导性;材料二从地方层面进行阐释,属于地方文旅介绍宣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渐行渐远范小青在老头自己的印象中,“老”,差不多是从他六十五岁的那一年开始找到他、缠上他的。其实,“老”从来都不是突然而至的,它是慢慢渗透过来的,但是对于老头这样的从来不认为自己会老的人来说,“老”就是突然而至的。开始的时候,他很不适应,不愿意承认,甚至强硬地拒绝“老”。所以一切的习惯,还都是从前的习惯,虽然“老”已经来了,但他完全没有接受。可这不是你接受不接受的事情,你接受也好,不接受也罢,“老”既然来了,它是不会离去的,它终归会让你知道它的存在,终归会完全彻底地霸占你的全部身心。果然,渐渐地,老头就感觉到了,他持续了几乎一辈子的这些习惯,已经不能让他随心所欲了。有人给“老”分过档,说六十五到七十四,这是年轻的老人,七十五以后,那就是真正的老人了。老头七十五了。从六十五到七十五,简直就是一眨眼的工夫。老头有点焦虑了。老头是中学老师,六十岁退休。那时候老伴身体也好,两个人都觉得日子从来没有这么滋润过,想干什么干什么,想去哪里去哪里。有时候儿子女儿的小家庭需要他们帮把手,他们还唠唠叨叨的不太乐意。那时候他们都以为老了以后就是这样自由美好的日子了,殊不知这样的美好日子并不长久,先是老伴生病走了,接着,老头就老了。等到他慢慢适应了没有老伴的生活,他就真正成为一个孤独的老人了。老头的子女还不算太渣,老娘走后,儿子曾经主动邀请老头去他家住,老头也应了,就去了。儿媳妇并不乐意,但毕竟都算是有底线的人,即便心里有啥想法,表面上也得装出欢迎的样子,把老头住的房间,也收拾得蛮清爽,吃的啥的,也合他的口味。这就很不错了嘛,还想咋的。可老头不好对付,他贼精,谁心里想的什么,他都能看得见。过了不多久,他就跟儿子说,我还是不住你家了,你媳妇不自在。儿子说,她说不自在了吗?老头说,那还用说出来吗?脸上不写着呢吗。儿子继承了老头的风格,嘴巴和他一样厉害,说,爸,你火眼金睛啊,人脸上写着字你都看得出来,那你看看我脸上写的什么?老头说,你脸上不用写,你嘴里都说出来了。确实如此。儿子与老子天生犯冲,一点不客气。儿子说,爸,你放眼看看,现在能和子女一起住的老人有几个,你自求多福吧,你能住我这儿,你就安逸一点、太平一点吧。老头就生气,说,我知道,我知道,你就是恩赐我啦,我感恩戴德我感激涕零好吧。儿子说,不是这个意思,你在家就在家,别下楼到处乱窜,这把年纪了,跌断了骨头算谁的?老头说,你这不是让我养老,你这是叫我吃官司,还不如吃官司呢,吃官司还可以放个风呢。儿子也生气,数落说,你也不想想,你现在的日子有多舒服,不像我们忙得要死,压力大得要命,还有小祖宗要伺候,你才是真正的自由人,早晨想睡多久就多久……老头立刻打断他说,等等,等等,你那说的不是我,我没有想睡多久就多久,人老了,睡不了多久了,天不亮就醒了,要想睡得久的话,除非睡下去就不醒了……还好儿子是适应他的风格的,儿子和老子也有得一拼,说起来很忙,却有时间和老头干嘴仗。儿子说,那你看看电视也好,教你用智能手机,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看遍古今中外。老头又说,我要走遍天下干什么,我要古今中外干什么,我只要和你们说说话,教教你们怎么做人做事。儿子回道,干吗非要和我们说那么多话,我们不累吗?我们在单位,和同事说话,和客户说话,在外面应酬,和所有的人说话,天天说话,时时说话,连梦里也在说话,烦都烦死了,没人烦你,多清静,你哪世里修来的哦。这父子犯冲就是这样,互相不依不饶,老头气不顺,走了,回去了。可是不行呀,老头一个人住,隔三岔五又是电话,又是信息,一会儿水管漏了,一会儿马桶堵了,一会儿吃坏了肚子。儿子烦不胜烦,就和妹妹商量,女儿也可以呀,就让老头住到她家。可还是不行,女儿是个闷葫芦,女婿也是个闷葫芦,老头和外孙女说说话吧,外孙女说,外公,你别说话,我要写作业。老头在女儿家住的时间更短,又折腾回去了。从此老头就一直一个人住了。子女怎么办呢,日子不得太平,再想办法呀,又商量了说,爸,你老了,一个人独住,我们总是不放心,也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呀,现在外面的养老院,今非昔比了,已经很赞了,条件比高档的宾馆还要好,你要不要先找几家去视察视察……老头一口回绝,说,养老院我不去的,我又不是绝子绝孙,我去什么养老院。子女说,现在养老院里,住的都不是孤老,都是有儿有女的,为了老人有个幸福的、有尊严的晚年,还是进养老院好。老头说,干吗,我七老八十不能动了吗?子女面面相觑,捂嘴嘲笑。老头确实已经七老八十了。子女说,爸,你哪怕今天不进,明天不进,恐怕总有一天要进的,现在条件好的养老院都要提前排队的,要不我们先去报个名,排到了就住进去。老头依然反对,说,我才不要排什么队,我不去。反正子女说不过他,也拿他没办法,只好退让,那就由你去了,不过你要明白,你老了,你要服老,不要乱走乱动,不要自说自话。老头不服呀,老头说,我老什么老,我学校的后辈、同事看见我都说,姜老师你真年轻,你怎么不老呀,你驻颜有术,呵呵。子女嘲笑他说,这种敷衍的话你也信?就这样,老头过着过着,就到七十五了。七十五怎么样呢,七十五也不怎么样。就是有一天老头突然心里一悸,他感觉到了,有些东西和他渐行渐远。(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以第三人称塑造“老头”这个人物形象,既能展现“老头”的做法,又能从多角度表现儿女们的态度。B.“老头”与儿女们的矛盾的产生,看似是因为儿女们的照顾不周,实际是因为“老头”的无理取闹和暴躁的脾气秉性。C.“老头”坚决拒绝住进养老院,是受养老院中的老人都是孤老无后的思想影响,显示出“老头”老旧的思想。D.“老头”一直不服老,可最后也不得不承认“老”已经到来,文章借“老头”表达无人可以抗拒时光流逝的无奈。(2)关于文中“老头”在儿女家住下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老头”与儿子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之间有很大的代沟,相互不理解。这与现代社会中两代人之间难以沟通交流的现状相似。B.“老头”无论是在儿子家还是在女儿家都想与儿女说话唠叨,体现了老人孤独、渴望精神慰藉的心理。C.儿女将“老头”接到家中赡养,他却仍挑三拣四,不断和儿女“对抗”,这是因为“老头”对儿女心存不满。D.儿女为“老头”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条件,可见其孝顺,但不能陪伴“老头”。可见他们对“老头”的精神需求的忽视。(3)文章中无论是“老头”还是儿女都没有具体名字,只有象征身份的代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就是有一天老头突然心里一悸,他感觉到了,有些东西和他渐行渐远”,哪些东西和“老头”“渐行渐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B(2)C(3)①情节上,更能凸显出故事的典型性,强化读者对情节的关注。②人物上,更具代表性,人物的指代性增强。③主题上,“老头”和儿女们的矛盾难以解决,引发读者思考。(4)①“渐行渐远”表面上指文中的“老头”与自己的儿女在生活观念上无法一致,导致“老头”在现实生活中注定要与儿女渐行渐远;②深层含义指面对“老头”老了的事实,“老头”与儿女两辈人相互不理解,致使他们的代沟不断扩大,两辈人在精神上不断渐行渐远;③“渐行渐远”又揭示了当代社会忽视老人的精神需求,致使老人在孤独中被社会边缘化了。〖解析〗【小问1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实际是因为‘老头’的无理取闹和暴躁的脾气秉性”错误。文章塑造的老头成了孤独的老人,但他不甘心老去,渴望被理解、被关怀。所以他与儿女矛盾的根源是老头不能接受自己老去,儿女缺乏对老头的精神关怀。故选B。【小问2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C.“这是因为‘老头’对儿女心存不满”错误。老人和儿女“对抗”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孤独和失落。故选C。【小问3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①情节上,无论是老头还是儿女都没有具体的名字,只有象征身份的代称,这让读者关注的是情节而不是个体人物,用典型形象讲故事,大大激发了读者的认同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人物上,略去人物的具体名字,也就抹掉了独属于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人物的身份就更容易被读者注意到,就可增强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③主题上,典型的人物和故事更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和内涵,使文章可以犀利地揭示社会问题,增强文章的社会意义,文章通过“老头”和儿女的矛盾,引发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对养老问题的思考。【小问4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①表层指在文章叙写的情节中,“老头”身体衰老,精神上却不甘心老去,与儿女在生活观念上无法一致,这使他与家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②深层指面对老人身体上的老去,精神上却不甘心老去,需要精神抚慰,儿女却不理解,老人抱怨儿女,指出当今社会普遍意义的老人与子女间的代沟不断扩大,精神无法沟通的现象。③更深一层指文章揭示的社会问题,在当代社会老龄化问题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当代社会忽视老人的精神需求,社会上出现了老一辈人被社会边缘化,甚至被抛弃的现象,小说揭示了老人养老难的社会问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二)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谦,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顺间,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县人谓之南戴王氏。翁为人倜傥奇伟,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时名德,皆相友善,为与连姻。成化初,筑室百橘于安亭江上,堂宇闳敞,极幽雅之致,题其扁曰“世美”。四明杨太史守阯为之记。嘉靖中,曾孙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适读书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顿有《黍离》之悲。”余闻之,固已恻然,然亦自爱其居闲靓,可以避俗嚣也。乃谋质金以偿粥者,不足,则岁质贷。五六年,始尽雠其直。安亭俗呰窳②而田恶。先是,县人争以不利阻余,余称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之语以为言,众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③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以余好书,故家有零落篇牍,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无虑数千卷。庚戌岁,余落第出都门从陆道旬日至家时芍药花盛开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长沙张文隐公薨,余哭之恸,吾妻亦泪下,曰:“世无知君者矣!然张公负君耳!”辛五月晦日,吾妻卒,实张文隐公薨之明年也。(节选自归有光《世美堂后记》)〖备注〗①粥:通“膏”,卖。②俗呰窳:民风不淳。③违悯:指遇到不顺心的忧愁事。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余落第A出都门B从陆道C旬日至家D时芍药花E盛开F吾妻具酒G相问劳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归宁,多指已嫁女子回娘家看望父母。《诗经》已有“归宁父母”之记载。B.逋,拖欠、积欠,与《陈情表》中“责臣逋慢”的“逋”字意思不同。C.知,了解,与《离骚》中“不吾知其亦已兮”的“知”字意思不同。D.负,辜负,与《孔雀东南飞》中“誓天不相负”的“负”字意思相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项脊轩志》中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B.王致谦出身名门,为人洒脱不凡,与叶盛、章格等官员交往密切;他在安亭的江边建成了世美堂,太史杨守阯为此写了一篇文章。C.安亭民风不淳、土地贫瘠,因此归有光想借钱买下世美堂,县里的人都劝阻他,但他最后还是买下,并在数年后把欠款还完。D.归有光妻子操持家业,孝敬公婆,处理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帮助前来投奔的姐妹和读书人,有时碰到不顺心的事也没有任何怨言。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2)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11.从《项脊轩志》和《世美堂后记》来看,作者写到了妻子的哪些美德?请简要概括。〖答案〗7.BDF8.C9.A10.(1)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2)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有还是没有的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仆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11.①勤劳善良;②孝敬公婆;③乐善好施;④豁达从容;⑤任劳任怨〖解析〗【7题详析】句意: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余”作主语,“落第”为“出都门”的原因,关系紧密,不断开,“落第出都门”作谓语,应在B处断开;“从陆道”“旬日”作状语,“至”作谓语,“家”作宾语,应在D处断开;“芍药花”作主语,“盛开”作谓语,应在F处断开;故应在BDF处断开。【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家探望父母。B.正确。“逋”,拖欠、积欠;逃避。/句意:王翁的曾孙因为拖欠官府的税金。/责备我有意拖延,怠慢上命。C.错误。“知”,了解。句意: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不了解我也就罢了。D.正确。句意: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对天发誓不会辜负对方。故选C。【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A.“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错,无中生有。文末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是表现丧妻后自己非常悲伤,无心打理项脊轩。故选A。【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述”,转述;“何谓”,什么叫。(2)“告”,告诉;“苦旱”,大旱;“收”,丰收。【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1)根据“督僮奴垦荒菜,岁苦旱而独收”概括为:妻子勤劳;(2)根据“每稻熟,先以为吾父母酒醴,乃敢尝酒。荻二麦,以为舅姑羞酱,乃烹饪”概括为:她孝敬公婆;(3)根据“祭祀、宾客、婚姻、赠遗无所失,姊妹之无依者悉来归,四方学者馆饩莫不得所。有违悯不自得者,终默默未尝有所言也”概括为:她善良,乐善好施;(4)根据“余落第出都门……吾妻具酒相问劳,余谓:‘得无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概括为:她豁达从容;(5)根据“余于家事,未尝訾省。吾妻终亦不以有无告”概括为:她任劳任怨。参考译文:(一)我已经作了上面这篇志,又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到轩中,向我问到一些古往的事,有时靠着桌子学写字。妻子回娘家去省亲,(回来后)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里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从那以后又过了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逐渐破败,也不修理。此后又过了两年,我卧病在床,在闲暇无聊的时候,才派人又修理了南阁子,那形式和以前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长期羁留在外,不常回家到轩中居住。院中有一棵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的那一年亲手栽种的,今天已经是干直叶茂,像把打开的巨伞一样了。(二)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谦是宋朝丞相魏公之后。他们家从大名府搬迁到宛丘,后来又迁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顺年间,他们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为他们家在昆山的南戴,所以县里的人都称他们家南戴王氏。曾祖父他性情豪爽洒脱,奇异不凡,与吏部左侍郎叶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样,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他们相互之间交情很好,并结成儿女亲家。到成化初年,他们家在安亭江边建了上百间房子,厅堂十分宏伟宽敞,极尽优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杨守阯太史为他写作了《世美堂记》。嘉靖中期,王翁的曾孙因为拖欠官府的税金,要把世美堂卖掉。我正在堂中读书,我妻子说:“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让人有家园毁坏的悲哀。”我听后,本来觉得很伤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欢那里环境的幽静、美好,可以避开尘世的喧嚣。于是,我想借钱来还给那个买主(买下世美堂),钱不够,就每年典押借贷。过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钱还完。安亭这个地方民风懒惰,土地贫瘠。开始时,县里的人都争着用这样做的害处来阻止我,我就说了孙叔敖请寝之丘、韩献子迁新田的典故给他们听,众人都在笑他。我对于家中的财务,自己从来没有计算、核查过。我的妻子也从来不把情况告诉我,只是叫僮奴们去开垦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获得丰收。每年当稻子成熟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酿酒给我的父母品尝,自己才敢尝。当丰收了大小麦的时候,(我的妻子)先用它们做成美味的酱制品给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宾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亲友间的礼尚往来,她没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无依的大都来投奔我,四方往来的读书人没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时候碰到不顺心的忧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没有怨言。因为我喜爱读书,那时旧时的书香人家有零散的书籍,她就让邻里的老妇人求借,于是购置的书籍不下几千卷。庚戌年的时候,我到京城参加会试落榜,走了十天才到家。那个时候正是芍药花盛开的时候,我的妻子准备了美酒来慰劳我。我说:“难道没有遗憾吗?”她说:“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门山采药隐居,有什么好遗憾的呢?”长沙张文隐公去世的时候,我悲伤地痛哭,妻子也潸然泪下,说道:“这个世上再也没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张公是有负于你的啊!”辛亥年五月末,我的妻子去世,是在张文隐公去世后的第二年。(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孤馆灯青①苏轼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②,朝露漙漙③。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④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⑤尊前。〖备注〗①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其弟在济南为官,为靠近亲人,苏轼向朝廷请求到密州任职。②摛锦:锦缎展开。③漙漙:露水多的样子。④二陆: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兄弟。⑤斗:喜乐戏耍之间。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该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开篇七句以写景为主,与小序中的“早行”二字照应。B.“渐月华收练”和“云山摛锦”使用借代手法,“耿耿”使用拟人的手法,强调了天地的辽阔无垠。C.“往事千端”与“惟有泪千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都用了夸张手法,但表达的情感不同。D.全词集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既有形象的景物描写,也有抽象的议论说理。1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人在密州任上所作,本词则作于苏轼赴任密州途中。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分析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异同。〖答案〗12.B13.①同:都表达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蕴含着浓浓的兄弟情谊。②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之中,表达了词人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沁园春•孤馆灯青》借回忆兄弟俩入京时意气风发之情状,表达了词人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也抒发了词人对人生遭遇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摆脱苦闷后内心的短暂平静。〖解析〗【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借代手法”错,应该是比喻手法;“拟人手法”错,“耿耿”形容晨霜明亮的样子,并无拟人。故选B。【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本词的注释、小序“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及词句等内容可见苏轼对弟弟浓浓的思念之情。从“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等可见词人回忆初入京城之时,兄弟二人意气风发,表现了为国效命的壮志豪情。从“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可见词人对人生遭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最终从苦闷中摆脱出来后暂时获得的平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词以月起兴,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既有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有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落脚于词人自身旷达乐观情绪的抒发。根据以上分析从同与异两个角度分析思想感情即可。(二)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叹惋之情跟杜甫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使用夸张手法,正面描写山之高峻、崖之陡峭,以此表现蜀道之难。(3)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诗人邀请邻翁共饮的细节表现了两人诚挚、率真的友情。(4)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李贺《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嫦娥广寒宫里的场景,侧面表现音乐精妙,让听众沉浸其中久久难以解脱。〖答案〗(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3)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4)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5)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一)语言文字运用Ι(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看戏之趣,来自台上台下的共鸣。2023年跨年夜,由江苏省昆剧院演出的《临川四梦•汤显祖》在南京上演。戏里,汤显祖与他笔下的角色共同唱出《牡丹亭》中的《皂罗袍》,全场观众地同声共唱!情感涌动之处,呼应着无数曾年轻与正年轻的生命。我们相信年轻人和戏曲的亲近之心,更相信古典戏曲的魅力。“戏曲进校园”取得的成效印证了这一认识。寻求共鸣成为必须,这要求艺术院团、剧作主创,把最优秀的作品带给年轻人,让他们能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璀璨光华。演出之余,我们越来越积极地开展导赏、对话,让主创与青年观众面对面,以情感的涌动为端点、为启发、为引领,理性地甄别和探究戏中人物以及戏曲本身的文化语境,与青年观众共同成长。戏曲总能将人们的情感连接起来,如藤蔓相连、花叶相依。每当我们看到年轻观众们为《梅兰芳·当年梅郎》痴心陶醉时,为《眷江城》潸然泪下时,为《瞿秋白》情感激荡时……我们都深感,古典戏曲的大树正吐绽新绿!我们与年轻观众共同感受的戏曲之美,让“古老”与“青春”进行大合唱。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情不自禁精益求精川流不息B.身不由己千锤百炼连绵不断C.身不由己千锤百炼川流不息D.情不自禁精益求精连绵不绝1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们相信年轻人和戏曲的亲近之心,更相信古典戏曲的魅力。B.我们相信古典戏曲的魅力,更相信年轻人对戏曲的亲近之心。C.我们相信年轻人和戏曲有亲近之心,更相信古典戏曲的魅力D.我们相信古典戏曲的魅力,更相信年轻人对戏曲有亲近之心。〖答案〗15.D16.B〖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①空,语境是说全场观众感情激动,不禁同声共唱。可用“情不自禁”。情不自禁:感情激动,控制不住自己。第②空,依据后文“把最优秀的作品带给年轻人,让他们能切身感受戏曲艺术的璀璨光华”可知,这里是要求艺术院团、剧作主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可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已经很好了,还力求做得更好。第③空,依据“戏曲总能将人们的情感连接起来”“让‘古老’与‘青春’进行大合唱”可知,这里是强调戏曲美的连续性,可用“连绵不断”。连绵不绝:连续不止,从不中断。故选D。【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的语病有:①不合逻辑,把“更”前后内容对换;②搭配不当,“年轻人和戏曲的亲近之心”的“和”改为“对”。故选B。(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山与水,是有灵性的。我们有句俗语不是叫“万物皆有灵”吗!然而,我们又有了一个新的说词,叫山高人为峰。是说一个人只要肯攀登,就能达到“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其实,山高人为峰这句话出自画家张大千友人所赠对联:“海到尽头天是岸,山至高处人为峰”,是对于精神层面而言的。八百里洞庭之水,是母性的,它的慈悲水波,一直与远方天际相连接。它不仅为千万生灵提供生命之泉,还生出数不尽的神话故事。譬如,著名的爱情之岛,君山岛。至今盛传舜帝与妃子的动人传说。这里的水鸟成千上万,翱翔于碧波之上,自由之态与婉约鸣叫,让人顿感祥和。再者,白眉白须的古老太行,像一位游僧,守候于华北板块的中部,风云几万年,一身布衣,一双草鞋,不改初衷,为劳苦大众,除疾纳福。有一年,我们一群人游走于太行深处,并未依恋杏花村的诱人酒香,而是去瞻仰千丈悬崖上的悬崖菊。那些蝴蝶般的小小金菊,神奇地贴在悬崖之上,灿然盛放,像神话,也像梦境。17.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章第一段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乐府诗中有两首叙事诗被誉为“乐府双璧”,一首是《木兰诗》,一首是《孔雀东南飞》。B.《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精神”也随着小说的传播,成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代名词。C.古人云:“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虽说有点夸张,却点出来这篇文章所承载的文化观点——孝。D.《石钟山记》是一篇游记,其中深夜乘舟游绝壁的描写,写得妙趣横生,堪称“绘声”文字的上品。18.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句子运用了相同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B.《书》曰:“满招损,谦得益”。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D.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19.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候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答案〗17.C18.D19.①逗号在句中标示句子内部的停顿,文中连用几个逗号将拟人化的太行山——“游僧”的历史、外在、精神等内容一一列举出来,起强调作用。②突出了太行山的悠久历史、饱经沧桑,在质朴外表之下,坚守初心,赞美了太行山无私奉献、造福民众的品质。〖解析〗【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引号是直接引用。A.表示特定称谓;B.表示特定称谓;C.表示直接引用;D.表示强调。故选C。【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