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10T 15-2021 地理标志农产品 黟县石墨茶 _第1页
DB3410T 15-2021 地理标志农产品 黟县石墨茶 _第2页
DB3410T 15-2021 地理标志农产品 黟县石墨茶 _第3页
DB3410T 15-2021 地理标志农产品 黟县石墨茶 _第4页
DB3410T 15-2021 地理标志农产品 黟县石墨茶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67.140.10X55DB3410Agriculturalproductofgeographicalindication—YixianShimotea黄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1DB3410/T15-2021前言 2 3 42规范性引用文件 43术语和定义 44产地范围 55分级及实物标准样 5 57生产方式 68鲜叶及加工工艺 69要求 610试验方法 711检验规则 812标签、标志 813包装、运输、储存和产品召回 8附录A(规范性)黟县石墨茶产地区域范围 9附录B(规范性)黟县石墨茶生产方式 2DB3410/T15-2021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则起本文件由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提出。本文件由黄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安徽弋江源茶业有限公司、安徽农业大学、黟县农业农村水利局、黄山市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计量大学黄山高质量发展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童城、李诗涵、戴前颖、汪麟、雷攀登、詹三良、李明智、王英、王志宝、高伟、汪文俊、李锋、朱诚、黄光荣。3DB3410/T15-2021据清同治七年《黟县三志》记载,“茶,六都石墨岭产者最佳,茗家谓之石墨茶”。2018年黟县石墨茶由国家农业农村部批准为地理标志农产品(AGI102399)。为保护、规范黟县石墨茶这一品牌,特制定本标准。4DB3410/T15-2021地理标志农产品黟县石墨茶本文件规定了黟县石墨茶的术语和定义、产地范围、分级与实物标准样、自然环境、生产方式、鲜叶及加工工艺、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签、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产品召回。本文件适用于在黟县行政区域范围内生产的黟县石墨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5009.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GB5009.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GB771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T8302茶取样GB/T8303茶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GB/T8305茶水浸出物测定GB/T8310茶粗纤维测定GB/T8311茶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GB/T18795茶叶标准样品制备技术条件GB/T23776茶叶感官审评方法GB/T30375茶叶贮存GB3162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经营过程卫生规范JJF1070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GH/T1070茶叶包装通则SB/T10035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DB34/T2571石墨茶加工技术规程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75号令[2005])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5DB3410/T15-2021黟县石墨茶YixianShimotea在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范围内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选用黟县地方群体良种茶树鲜叶,经特定工艺加工而成,具有“圆紧墨翠,栗香甘醇”品质特征的颗粒形绿茶。4产地范围黟县石墨茶地理标志农产品产地范围涵盖整个黄山市黟县行政区域,核心地域范围为:碧阳镇丰梧村、碧山村、石亭村,宏村镇古溪村、金家岭村、泗溪村、塔川村、星光村、大同村、雉山村,渔亭镇桃源村,西递镇霭峰村、石印村、潭口村、源川村,柯村镇柯村村、湖田村、三合村、宝溪村、翠林村、东坑村、胡门村,宏潭乡溪下村、竹溪村、塘田村、佘溪村、宏潭村、杨林村,洪星乡大星村、同川村、杨家墩村、红光村、长春村、美溪乡黄菇村、兰湖村、庙林村、美坑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8′30″~118°06′00″,北纬29°47′00″~30°11′30″。具体产地区域见附录A中图A.1。5分级及实物标准样5.1分级黟县石墨茶按感官品质分为特茗、特一级、特二级、一级、二级。5.2实物标准样每级设一个标准样,每两年换样一次,实物标准样的制备应符合GB/T18795的规定。6自然环境6.1气候黟县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和季节变化明显的特点。年均气温在15.8℃,年均日照时数1800h,年均降水量在1686mm,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全年无霜期220d左右。6.2地貌与土壤黟县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的典型山区县,黄山余脉由东北向西南横贯黟县中部,形成新安江(南)和青弋江(北)的天然分水岭,中间高,南北低,山与盆地兼而有之,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82.5%,是较为典型的“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县之一。黟县山地土壤主要分为红黄壤、黄红壤、山地黄壤、紫色石灰土和高山草甸土五类。长期受雨水淋漓和冲刷,土壤的垂直分布较为明显,形成了典型的地带性土壤,海拔300m~500m一般以黄红壤为主,500m~800m以山地黄壤为主,800m以上多为高山草甸。土壤发育的层次分明。土壤有机质含量≥4.0%,土层厚度>60cm。土壤pH5.0~6.5。6DB3410/T15-20216.3水源与水质黟县河流均发源于境内中部中山,分属于青弋江和新安江两大水系。水资源丰富,水质优于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6.4生态环境与大气状况黟县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84.7%,空气质量优良率95%以上;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异的生态环境。7生产方式生产方式见附录B。8鲜叶及加工工艺按DB34/T2571的规定执行。9要求9.1感官品质9.1.1基本要求具有该茶类应有的品质,无劣变,无异味,不得含有非茶类夹杂物,不得使用添加剂。9.1.2感官指标各等级黟县石墨茶的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黟县石墨茶感官指标9.2理化指标黟县石墨茶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9.3安全指标9.3.1污染物限量应符合GB2762的规定。7DB3410/T15-20219.3.2农药残留限量应符合GB2763的规定。表2理化指标水分(质量分数),%≤6.5总灰分(质量分数),%≤6.5粉末(质量分数),%≤水浸出物(质量分数),%≥36.0粗纤维(质量分数),%≤酸不溶性灰分(质量分数),%≤水溶性灰分,占总灰分(质量分数),%≥45.09.4净含量定量包装产品的净含量应符合《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10试验方法10.1感官指标按GB/T23776的规定执行。10.2理化指标10.2.1水分按GB5009.3规定的方法执行。10.2.2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灰分按GB5009.4规定的方法执行。10.2.3水浸出物按GB/T8305规定的方法执行。10.2.4粗纤维按GB/T8310规定的方法执行。10.2.5粉末按GB/T8311规定的方法执行。10.3安全指标10.3.1污染物限量按GB2762规定的方法执行。10.3.2农药残留限量按GB2763规定的方法执行。10.4净含量按JJF1070规定的方法测定。11检验规则11.1取样11.1.1取样以“批”为单位,同一批投料生产、同一班次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个批次,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一致。8DB3410/T15-202111.1.2取样按GB/T8302的规定执行,试样制备按GB/T8303的规定执行。11.2出厂检验11.2.1每批产品均应做出厂检验,经检验合格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11.2.2出厂检验项目为感官指标、水分、粉末碎茶、净含量和包装标签。11.3型式检验11.3.1型式检验项目为第9章要求中的全部项目(参考指标除外检验周期每年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a)新产品正式批量生产时;b)如原料、加工工艺等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出入时;d)国家法定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11.4判定规则11.4.1检验结果全部符合本标准要求的,判该批产品为合格品。11.4.2凡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安全指标中有一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11.4.3除安全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规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抽取样本复检,复检中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品,感官指标不合格的降级处理。11.5复检对检验结果有争议时,应对留存样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GB/T8302规定加倍抽样进行不合格项目的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12标签、标志12.1预包装产品的标签标志应符合GB7718的规定。12.2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GB/T191的规定。12.3获准使用地理标志农产品专用标志的生产者,应按专用标志管理办法的规定在其产品上使用专用标志;13包装、运输、储存和产品召回应符合GB31621、GB/T30375和GH/T1070的规定。9DB3410/T15-2021(规范性)黟县石墨茶生产方式B.1产地要求黟县石墨茶茶树产地应符合本标准第6章规定的自然环境,海拔在200m~800m之间,坡度25°以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水质优良并且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B.2品种黟县地方群体良种。B.3生产控制B.3.1茶树种植:坡度15°~25°按等高水平线筑梯地,梯面宽在1.5m以上为宜。15°以下的平缓地直接开垦,翻垦深度在50cm以上,经初垦,复垦和施好基肥后即可划行种植。B.3.1.1种植方式和密度新茶园多采用合理密植的单条或双条种植方式。单行条栽的规格为:行距130cm~150cm,丛距33cm,每丛3株,每亩种植4000株左右;双行条栽的规格为:大行距150cm,小和行距40cm,丛距33cm,每丛2~3株,每亩种植6000~8000株。B.3.1.2苗木质量规格:要求苗高在于25cm以上,主茎粗在3mm左右,生长健壮,根系正常,无检疫性病虫害。B.3.1.3茶苗移栽时期和技术:晚秋(秋分至霜降)或早春(雨水至惊蛰)是移栽茶苗的适期,茶苗定植时将根系舒展平铺在种植沟底部,覆疏松细土八成,踏实,再覆土至“泥门”上,压实,浇透定根水,对粗壮多数高于30cm的茶苗,定植后及时定剪,高度15cm~20cm。B.3.2土壤管理B.3.2.1地表覆盖采用杂草、修剪枝叶和作物等未受有害或有毒物质污染的覆盖材料进行地面覆盖;B.3.2.2土壤耕作根据当地降水情况,采用合理耕作、施用有机肥等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对土壤深厚、松软、肥沃、树冠覆盖度大、病虫害少的茶园可实行减耕。中耕除草时间及要求按表B.1规定。表B.1中耕除草时间安排及要求5~105~1020~25DB3410/T15-2021B.3.2.3间作绿肥幼龄或台刈改造茶园,宜间作豆科等绿肥;B.4施肥基肥在“立冬”前施,一般都用菜饼或农家肥,施用菜饼,每亩开沟施200kg~300kg,追肥每年施用3次:第一次在“惊蛰”前后施,称催芽肥,第二次在“立夏”后施,称接力肥;第三次在“小暑”前施,称脱力肥。B.5茶树修剪B.5.1定型修剪B.5.1.1定型修剪的对象是幼龄期茶树,一般分三次完成;B.5.1.2修剪时间:第一次在茶苗移栽定植(晚秋或早春)时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根据茶树长势情况而定。B.5.1.3修剪高度与方法:第一次当苗高达30cm以上时,应离地15cm处定剪;第二年春茶前,在上次定剪的剪口上提高15cm,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第三次定型修剪可在次年春茶采摘高档茶后进行,其高度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15cm~20cm。当树高达70cm左右,树幅达85cm以上逐步投入正常采摘。B.5.2轻修剪B.5.2.1轻修剪的对象是成龄茶园,每年可进行1次到2次;B.5.2.2修剪时间:在春茶后5月上中旬、秋末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进行;B.5.2.3修剪方法:剪去树冠面3cm~5cm的细小枝叶,把冠面突出枝、晚秋新梢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