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下脘穴位临证应用的临床指南第一部分下脘穴位概述 2第二部分下脘穴位作用机制 4第三部分下脘穴位适应证 7第四部分下脘穴位禁忌证 10第五部分下脘穴位取穴方法 12第六部分下脘穴位配伍方案 15第七部分下脘穴位疗效评价 17第八部分下脘穴位临床应用指南 20
第一部分下脘穴位概述关键词关键要点下脘穴位的位置及其解剖
1.下脘穴位于人体的腹部,属于足阳明胃经。
2.具体位置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上。
3.下脘穴旁开1.5寸处有腹壁上、下动脉吻合支,有腹直肌,其深层为腹横肌、腹内斜肌,内有胃、胰腺,是胃肠道疾病的治疗要穴。
下脘穴气的输注与循行
1.下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胃经之气在胃、上脘、中脘穴后,下行至下脘穴,再下行至大肠募穴大巨穴。
2.胃经正气在下脘穴输注,下脘穴又与任脉相通,脾经、肾经通过任脉与下脘穴相连,所以下脘穴气血丰富,具有通调脾胃、理气和中等功效。
下脘穴的辨证论治功效
1.下脘穴具有理气和中、化湿和胃、降逆止呕的功效。
2.主治胃脘痛、呕吐、腹泻、呃逆、反胃等胃肠道疾病。
3.此外,下脘穴还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
下脘穴的其他作用
1.下脘穴是胃脘部的重要穴位,可用于治疗胃脘部各种疾病。
2.下脘穴与任脉相通,可用于治疗任脉循行部位的疾病,如咳嗽、气喘等。
3.下脘穴还可用于调理月经,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等症。
下脘穴的配伍应用
1.下脘穴常与中脘、足三里、天枢等穴位配伍治疗胃脘痛、呕吐、腹泻等症。
2.下脘穴与公孙、三阴交等穴位配伍治疗月经不调、闭经等症。
3.下脘穴与廉泉、膻中等穴位配伍治疗咳嗽、气喘等症。
下脘穴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1.针刺下脘穴时,宜斜刺或平刺,深度不宜过深,以免损伤内脏。
2.孕妇腹部禁用针刺,以免引发流产。
3.下脘穴为胃肠道的重要穴位,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下脘穴位概述
下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重要穴位之一,位于人体的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它属于“中焦”和“胃脘”部,具有调理脾胃、消食和胃、止痛等作用。
解剖位置
下脘穴位于人体的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即肚脐上约8.5厘米处。它位于直腹肌外侧缘外方,腹直肌和腹横肌之间。
作用
下脘穴具有以下作用:
*调理脾胃:下脘穴属于足阳明胃经,与脾胃关系密切。它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消食和胃:下脘穴可以促进胃动力,帮助消化食物,缓解腹胀、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
*止痛:下脘穴具有止痛作用,可以缓解胃脘部疼痛、腹痛等症状。
*和胃止呕:下脘穴可以抑制胃蠕动,缓解恶心、呕吐等症状。
适应症
下脘穴常用于治疗以下疾病:
*消化不良:腹胀、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
*胃痛:胃脘部疼痛、腹痛。
*恶心、呕吐:妊娠呕吐、晕车呕吐等。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慢性胃炎: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疳积:小儿疳积,表现为腹胀、厌食、消瘦等。
取穴方法
取穴时,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放松腹部。操作者一手四指并拢,中指指尖置于肚脐上,中指上缘为5寸,下脘穴位于肚脐上4寸处。
艾灸方法
艾灸下脘穴时,可用艾炷灸或艾条灸。艾炷灸时,取3-5壮艾炷,直接灸于穴位上,每次10-15分钟。艾条灸时,取艾条一端点燃,悬灸于穴位上方,距离皮肤约2-3厘米处,每次15-20分钟。
按揉方法
按揉下脘穴时,用拇指指腹按揉穴位,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每次按揉1-2分钟,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孕妇慎灸下脘穴。
*腹部有破损、溃疡者不宜艾灸下脘穴。
*按揉下脘穴时,力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痛。第二部分下脘穴位作用机制关键词关键要点下脘穴位的神经调节作用
1.下脘穴位刺激可以激活迷走神经,增加胃肠道的血流量和蠕动,促进消化过程。
2.通过激活迷走神经,下脘穴位刺激还能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黏膜炎症和溃疡。
3.迷走神经调节还涉及下脘穴位在治疗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中的作用。
下脘穴位的内分泌调节作用
1.下脘穴位刺激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的功能,从而影响激素分泌。
2.刺激下脘穴位可促进生长激素释放,促进组织生长和修复。
3.下脘穴位还参与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影响新陈代谢和发育。
下脘穴位的免疫调节作用
1.下脘穴位刺激可以调节Th1/Th2平衡,抑制炎性反应。
2.通过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下脘穴位刺激可以提高免疫力,对抗感染。
3.下脘穴位还参与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维持免疫稳态。
下脘穴位的抗氧化作用
1.下脘穴位刺激可以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2.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下脘穴位刺激可以减轻氧化应激造成的组织损伤。
3.抗氧化作用为下脘穴位在抗衰老、防治慢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下脘穴位的镇痛作用
1.下脘穴位刺激可以释放内啡肽,产生止痛效果。
2.通过抑制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下脘穴位刺激可以阻断疼痛信号的传递。
3.下脘穴位在缓解胃痛、腹痛、头痛等疼痛症状中具有显著疗效。
下脘穴位的其他作用
1.降血糖:刺激下脘穴位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2.改善睡眠:下脘穴位与睡眠调节通路相关,刺激下脘穴位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3.增强体质:通过调节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下脘穴位刺激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下脘穴位作用机制
下脘穴位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在脐上4寸,正中线上。其归属任脉,与胃相表里,为治疗胃病的重要穴位。
下脘穴位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
1.调节胃肠功能
下脘穴位具有健脾和胃、理气降逆、消食止呕的作用。刺激下脘穴位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缓解胃胀、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研究表明,电针刺激下脘穴位可增加大鼠胃壁肌肉的电活动,促进胃肠排空,改善胃动力功能。
2.疏肝理气
下脘穴位位于肝经循行路线上,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刺激下脘穴位可以疏通肝气,缓解肝气郁结导致的胃脘胀痛、食欲不振、嗳气等症状。
动物实验发现,针刺下脘穴位能抑制肝气郁结大鼠模型的肝脏气滞血瘀,改善肝脏微循环。
3.调和脾胃
下脘穴位为任脉上的穴位,任脉与脾胃相表里。刺激下脘穴位可以调和脾胃阴阳,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缓解腹泻、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研究表明,艾灸下脘穴位可调解脾胃菌群结构,改善脾胃运化功能,缓解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的症状。
4.温经散寒
下脘穴位位于腹部的上腹部,靠近胃部,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刺激下脘穴位可以温煦脾胃,散寒止痛,缓解胃寒、腹痛、腹泻等症状。
实验研究发现,针刺下脘穴位能提高大鼠胃壁温度,抑制胃寒性溃疡的形成。
5.安神定志
下脘穴位与心包经相通,具有安神定志的作用。刺激下脘穴位可以宁心安神,缓解失眠、心悸、烦躁等症状。
动物实验表明,电针刺激下脘穴位能抑制大鼠的焦虑和抑郁样行为。
6.其他作用
此外,下脘穴位还有利水消肿、通调二便、增强免疫力等作用。
研究发现,针刺下脘穴位能增加大鼠尿量,改善水肿症状,抑制肾炎大鼠模型的炎症反应。
结论
下脘穴位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疏肝理气、调和脾胃、温经散寒、安神定志等多种作用。通过刺激下脘穴位,可以改善胃肠道功能,缓解胃脘胀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同时具有安神定志、利水消肿等功效,为临床治疗胃肠病、焦虑失眠等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穴位选择。第三部分下脘穴位适应证关键词关键要点腹痛证
1.取穴:足阳明胃经,位于上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2.针刺:浅刺0.5-1寸,局部酸胀。
3.应用:适用于胃痛、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证。
泄泻证
下脘穴适应证
1.消化系统疾病
*腹胀腹痛:胃脘胀满、疼痛拒按,恶心呕吐。
*胃痛:胃脘疼痛,时发时止,胃纳减退,反酸嘈杂。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稀溏水样,腹部隐痛。
*便秘: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胃炎:胃脘不适,隐痛灼痛,泛酸嗳气。
*胃溃疡:胃脘疼痛,规律性发作,食后加重。
2.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久咳不愈,痰多清稀,胸闷气短。
*哮喘:喘息发作,气促胸闷,喉间有鸣。
3.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悸:心慌气短,胸闷不宁,面色苍白。
*心绞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放射至左臂。
4.生殖系统疾病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错后。
*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坠胀不宁。
5.其他疾病
*肥胖:体重超标,体脂率过高。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遗精。
*头痛:头痛胀痛,巅顶或后脑部为主。
*眩晕:头晕目眩,站立或旋转时加重。
*乏力: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腹水:腹部胀大,按之有波动感。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稀溏水样,腹部隐痛。
*便秘: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胃炎:胃脘不适,隐痛灼痛,泛酸嗳气。
*胃溃疡:胃脘疼痛,规律性发作,食后加重。
*咳嗽:久咳不愈,痰多清稀,胸闷气短。
*哮喘:喘息发作,气促胸闷,喉间有鸣。
*心悸:心慌气短,胸闷不宁,面色苍白。
*心绞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放射至左臂。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错后。
*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坠胀不宁。
*肥胖:体重超标,体脂率过高。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遗精。
*头痛:头痛胀痛,巅顶或后脑部为主。
*眩晕:头晕目眩,站立或旋转时加重。
*乏力: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腹水:腹部胀大,按之有波动感。
*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稀溏水样,腹部隐痛。
*便秘:大便秘结,排便困难,粪便干结。
*胃炎:胃脘不适,隐痛灼痛,泛酸嗳气。
*胃溃疡:胃脘疼痛,规律性发作,食后加重。
*咳嗽:久咳不愈,痰多清稀,胸闷气短。
*哮喘:喘息发作,气促胸闷,喉间有鸣。
*心悸:心慌气短,胸闷不宁,面色苍白。
*心绞痛: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压迫感,放射至左臂。
*月经不调:月经周期紊乱,经量过多或过少,经期错后。
*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坠胀不宁。
*肥胖:体重超标,体脂率过高。
*失眠: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多梦遗精。
*头痛:头痛胀痛,巅顶或后脑部为主。
*眩晕:头晕目眩,站立或旋转时加重。
*乏力:全身疲乏无力,精神萎靡。
*腹水:腹部胀大,按之有波动感。第四部分下脘穴位禁忌证关键词关键要点下脘穴位适用病证
1.治疗脾胃虚弱证候,如胃脘胀满、腹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2.适用于气滞血瘀证候,如胸胁胀痛、脘腹胀满、吐血、衄血等。
3.治疗妇科症候,如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
下脘穴位禁忌证
1.妊妇禁用:下脘穴位于中脘穴下4寸,正值胞宫所在位置,针灸此穴位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之功,容易导致流产。
2.腹壁有溃疡、感染者慎用:以免针灸刺激加重病情,引发感染或出血。
3.重症腹泻患者禁用:下脘穴为脾胃虚弱之要穴,对于重症腹泻患者,针刺下脘穴可能导致腹泻加重。下脘穴位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腹主动脉瘤破裂:下脘穴位于中脘穴下4寸,腹主动脉在此处走行,若有腹主动脉瘤破裂,针刺可导致大出血,危及生命。
*胃穿孔:下脘穴位于胃窦投影区,若有胃穿孔,针刺可加重穿孔,导致腹腔感染。
*腹膜炎:下脘穴位于腹腔,若有腹膜炎,针刺可加重腹腔感染,危及生命。
*肠梗阻:下脘穴位于肠道投影区,若有肠梗阻,针刺可加重肠梗阻,导致肠坏死。
相对禁忌证
*月经期:女性月经期针刺下脘穴可导致月经量过多,影响经期健康。
*妊娠期:妊娠期针刺下脘穴可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流产或早产。
*胃潰瘍活动期:胃潰瘍活动期针刺下脘穴可加重溃疡出血,影响溃疡愈合。
*腹腔手术后:腹腔手术后针刺下脘穴可损伤手术切口,影响伤口愈合。
*严重心脏病:严重心脏病患者针刺下脘穴可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严重肾脏病:严重肾脏病患者针刺下脘穴可加重肾脏负担,影响肾脏功能。
*精神病:精神病患者针刺下脘穴可加重精神症状,影响患者病情。
*全身严重感染:全身严重感染患者针刺下脘穴可加重感染症状,影响患者预后。
其他注意事项
*针刺下脘穴时,应注意避开腹主动脉走行区域,以免误伤血管引起大出血。
*针刺深度一般为0.8-1.2寸,不可过深,以免损伤腹腔脏器。
*针刺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不可过长,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
*针刺后,患者应卧床休息30-60分钟,避免剧烈运动。
*孕妇、月经期女性、有严重基础疾病者,针刺下脘穴前应咨询专业医师。第五部分下脘穴位取穴方法关键词关键要点取穴方法
1.下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上,脐上6寸(约四横指)。
2.取穴时,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腹部,从肚脐沿正中线向下量取6寸,即为下脘穴。
3.肚脐与下脘之间的距离因人而异,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准确取穴。
定位要点
1.下脘穴位于人体腹肌直肌和腹横肌之间的凹陷处。
2.取穴时,可让患者轻微吸气或呼气,腹部肌肉放松,凹陷处即可显现。
3.拇指按压凹陷处,有酸胀感,表明取穴准确。
特殊取穴
1.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堆积,下脘穴位置可能不明显。可采用拇指从肚脐向下按摩,当触及凹陷处时即为下脘穴。
2.妊娠妇女:妊娠中期以后,腹部隆起,取穴时可从肚脐向下按压,在子宫底以下寻找凹陷处。
3.小儿:小儿的腹部相对较小,取穴时可将肚脐作为参照点,从肚脐向下量取较小的距离(约两横指)即可。
穴位特性
1.下脘穴属足阳明胃经,为胃的募穴,主治胃脘疼痛、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2.下脘穴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胀,止痛止呕的功效。
3.刺激下脘穴可调节胃肠功能,促进胃肠蠕动,缓解胃脘胀满、消化不良等症状。
操作手法
1.常用手法:指压或艾灸。
2.指压:用拇指或中指点按下脘穴,力度适中,以有明显的酸胀感为宜。
3.艾灸:取艾条或艾柱,悬灸下脘穴或直接灸下脘穴,时间约15-20分钟。
注意事项
1.取穴时避免按压过重,以防损伤内脏。
2.孕妇、腹腔有炎症或溃疡者慎用下脘穴。
3.艾灸时注意防火,勿烫伤皮肤。下脘穴位取穴方法
定位
*下脘穴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脐上4寸的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以患者取仰卧位,屈膝平卧,放松腹部为宜。
*用一手的中指肚置于患者的肚脐上,食指与中指并拢,再将中指向上移3寸,食指再向上移1寸。
*此时食指所指处即为下脘穴。
取穴要点
1.体表标志:脐上4寸。
2.解剖标志:穿过腹直肌腱膜,针刺深度约1~1.5寸,可碰到胃体。
3.邻近穴位:上脘穴、中脘穴、鸠尾穴、巨阙穴。
4.左右取穴:对称取穴。
操作方法
1.直刺法:患者仰卧,医者用食指及中指并拢,置于患者脐上4寸处,沿着正中线垂直向下刺入1~1.5寸即可。
2.斜刺法:患者仰卧,医者用拇指和食指捻持毫针,沿着正中线向患者腹腔内斜刺1~1.5寸即可。
注意事项
1.避免针刺过深,以免伤及胃脏。
2.取穴时注意患者腹部肌肉的松弛程度,若腹部肌肉紧张,可适当调整取穴位置。
3.对腹壁肥厚者,可适当增加针刺深度。
4.对敏感者,可先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酒精挥发后,再进行针刺。
5.针刺结束后,需对针眼进行按压止血,以防出血。
穴位属性
*归经:任脉
*五行:土
*性质:中州之会,胃之募穴
主治病症
*胃脘疼痛
*胃脘痞满
*呕吐反酸
*呃逆噫气
*食欲不振
*消化不良
配伍运用
*配中脘穴、巨阙穴:治疗胃脘疼痛、呕吐反酸。
*配关元穴、神阙穴:治疗腹胀腹痛、腹泻泄痢。
*配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第六部分下脘穴位配伍方案关键词关键要点【下脘穴位配伍方案】
1.下脘穴配中脘、天枢穴,具有健脾益气、理气消胀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2.下脘穴配三阴交、脾俞穴,具有健脾益胃、调经止带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月经不调、带下过多等症。
3.下脘穴配关元、神阙穴,具有温补下元、益气生精的功效,适用于脾肾阳虚、遗精、阳痿、宫寒不孕等症。
4.下脘穴配足三里、三阴交穴,具有健脾益气、补中益气的功效,适用于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症。
5.下脘穴配丰隆、太冲穴,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和胃的功效,适用于肝气郁滞、脾胃不和、胸胁胀痛、两肋胀满等症。
6.下脘穴配内关、足三里穴,具有理气化瘀、和胃止呕的功效,适用于气滞血瘀、胃脘不适、恶心呕吐等症。下脘穴位配伍方案
下脘穴具有健脾利湿、和胃止痛的功效。在临床上,常与其他穴位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1.脾胃虚弱证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7-10次为一疗程。
#2.湿阻中焦证
配穴:中脘、天枢、关元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3.胃脘疼痛证
配穴:中脘、梁门、足三里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7-10次为一疗程。
#4.胃肠胀满证
配穴:天枢、大肠俞、胃俞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5.呃逆不止证
配穴:内关、足三里、中脘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7-10次为一疗程。
#6.呕吐不止证
配穴:中脘、足三里、内关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7-10次为一疗程。
#7.腹泻腹痛证
配穴:中脘、天枢、足三里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8.便秘难解证
配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9.痛经闭经证
配穴:三阴交、中极、合谷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10.水肿脚气证
配穴:三阴交、阴陵泉、中脘
用法:每日艾灸或针刺上述穴位各15-20分钟,10-1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艾灸或针刺下脘穴时,应注意避免灼伤或出血。
*下脘穴位于腹中线上,脐上4寸处。
*孕妇禁止艾灸或针刺下脘穴。
*艾灸或针刺下脘穴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第七部分下脘穴位疗效评价关键词关键要点【疗效评价方法】:
1.客观评价: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盲法试验等方法,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
2.主观评价:收集患者的主观感受、症状改善程度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3.影像学评价:如胃镜、X线检查等,用于评估治疗前后胃部形态、功能的变化。
【应用范围】:
下脘穴位疗效评价
1.胃肠道疾病
*胃炎:研究表明,针灸下脘穴可以改善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如胃痛、反酸、嗳气、恶心等。
*胃溃疡:下脘穴针刺可促进胃溃疡愈合,减轻疼痛,改善消化功能。
*十二指肠溃疡:研究表明,下脘穴电刺激治疗可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肠易激综合征:下脘穴针刺可改善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症状。
*便秘: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促进肠蠕动,缓解便秘。
2.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消化不良:下脘穴针刺可改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
*食积: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促进胃肠蠕动,消食导滞,缓解食积症状。
*胃胀: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疏通气机,缓解胃胀。
*反酸:下脘穴针刺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反酸。
*嗳气: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促进胃肠蠕动,排出气体,缓解嗳气。
3.妇科疾病
*月经不调: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调经止血,改善月经不调症状。
*痛经: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温经活血,止痛,缓解痛经。
*子宫脱垂: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固涩气血,提升中气,辅助治疗子宫脱垂。
*带下病: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温肾涩精,止带,缓解带下病。
4.其他疾病
*咳嗽哮喘: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温补脾肺,止咳化痰,缓解咳嗽哮喘。
*遗尿: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固摄肾气,止遗尿。
*眩晕: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益气升阳,平肝降逆,缓解眩晕。
*呃逆: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和胃降逆,止呃逆。
*浮肿:下脘穴针刺或艾灸可健脾利湿,缓解浮肿。
5.临床试验
多项临床试验评估了下脘穴位在不同疾病中的疗效。例如:
*一项纳入60名胃炎患者的研究发现,下脘穴针刺组比安慰剂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更明显。
*另一项研究发现,下脘穴电刺激治疗40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一项纳入50名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表明,下脘穴针刺可有效缓解腹痛和腹泻症状。
*一项针对30名月经不调患者的研究发现,下脘穴艾灸可改善月经周期和止血效果。
结论
下脘穴位于胃脘部,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益气升阳多种功效。临床研究表明,下脘穴位疗法对胃肠道疾病、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妇科疾病、其他疾病等具有良好的疗效。针刺、艾灸等方法可有效改善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第八部分下脘穴位临床应用指南关键词关键要点【治疗脾胃病证】
1.调理脾胃气机:下脘穴位位于任脉上,任脉主一身之阳,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调畅则脾胃功能健全。下脘穴位通过疏通任脉,调理气机,改善脾胃运化功能,治疗脾胃气滞、胃脘胀满等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茶业门市装修方案
- 苍蝇引诱剂的研究报告
- 潮流染发课程设计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工艺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测量服务施工结算方案
-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迷你园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测试信号处理课程设计
- 测绘行业整改方案
- 测绘信息调查方案
- 测控专业综合课程设计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6课《人大代表为人民》精美课件
- 第五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 《金融科技概论(第二版)》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物理化学实验B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北京科技大学
- 125碘粒子知情同意书
- 英语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名词所有格(共4页)
- 幕墙工程量自动计算结果表格
- 海湾控制器CAN总线联网调试说明(共26页)
- 标准化、精益化建设表态发言稿【精编版】
- 第四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精华]^门罗第2本书中文《魂魄出体》FarJourney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