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1页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2页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3页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4页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7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目录

第七单元单元说明.............................................2

21文言文二则............................................4

22月光曲................................................9

23京剧趣谈.............................................15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17

习作我的拿手好戏.......................................21

语文园地七..............................................25

第七单元单元说明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走进艺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文言文

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

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2.本单元重点:

(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背诵《伯牙鼓琴》。本单元的三篇课文中《文

言文二则》中选入了两个故事:《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两篇故事一说音

乐艺术的高雅境界,一说名画作品也有瑕疵,都与艺术相关。《月光曲》讲了贝

多芬创作名曲的一个传说,让我们领略了大音乐家“音乐为大众服务”的高尚情

怀。《京剧趣谈》一文分“马鞭”和“亮相”两部分讲了京剧的艺术特色。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每篇课文中都给我们留下了

充分想象的空间。《伯牙鼓琴》中俞伯牙的琴声让钟子期想到了高山流水,我们

的耳边仿佛也想起了那优美的琴声;《月光曲》中贝多芬在月光下弹奏的第二首

曲子让穷兄妹俩看到了异常美丽逼真的景象。《京剧趣谈》中马鞭的运用和双方

战斗时的突然静止与耍杂技场面带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而这一切都是各种艺

术形式带给大家的美感。

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

21.文言文二则两则文言文分别讲的是俞2学生通过朗读、

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牧结合注释、讨论探究

童指出名画错误的故事。重点等多种方式学习文言

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文,自学为主,教师指

课文,感受人物的心情,想象导为辅。

故事中描述的美好景象,体会

艺术之美,背诵《伯牙鼓琴》。

22.月光曲课文为我们讲述了贝多芬21.引导学生朗读

创作《月光曲》的传说故事。重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点是学习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2.抓重点词句,

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背诵体会音乐描绘出的美

着一段。好画面。

23*.京剧趣谈课文讲了“马鞭”这一道具1引导分析第一部

在京剧表演中的运用,讲了舞台分,自主练习读懂课

上双方作战时两种表演手法的文;用学习第一部分

作用。重点是从描述中了解京剧的方法学习第二部

的艺术特色。分。

同学之间通过口语交际了1出示图片,学生

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书法家和他欣赏书法作品,引出

口语交际们的故事,学习欣赏名家作品,话题。学生交流后,教

谈一谈学习书法过程中的感受师总结指导。

和学习书法的好处。

习作写出作文《我的拿手好戏》,1根据题目先思

要求句子通顺,重点突出。考:什么是拿手好戏,

自己的拿手好戏是什

么,怎样炼成的,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怎样

做到详略得当。列出

提纲,再写作文。

交流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学1学生从学习和生

习一些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并说活实际出发,学生先

语文园地出意思;学习运用合适的说明语谈谈自己的经验和认

言说明事物;理解积累一些与艺识,然后在教师指导

术有关的词语。下加深认识,增长新

知。

21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

《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

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铺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

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

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

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

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

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

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锋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

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

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

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

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

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

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

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所宝:曝:拊掌:云:奴: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

轴,常以自随。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了写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

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

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

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

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

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

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

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

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

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

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蜗补天》等。

22月光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

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2.学习掌握9个生字,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

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继续练习标画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教学重点:

1.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熟读直至背诵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难点:

1.理解“幽静、驻足、倾听、纯熟、激动、安详、陶醉”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

思。

2.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教学准备:

1.贝多芬的资料。

2.奏鸣曲《月光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俗话说:水是故乡甜,月是故乡明。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那皎洁的月

光总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情思。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就曾写下一首和月光有关的古

诗一《静夜思》,你们能把它朗诵出来吗?

听了你们的诵读,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月光如水,轻轻

地洒在床前;诗人站在窗前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篇和月光有关的课文一一《月光曲》。(教师板

书,学生回答)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学习新课

在二百多年前,德国有位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过许多著名的乐曲,

《月光曲》就是其中的一首。

那么,这首《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5页,

齐读第一自然段,并说说从第一自然段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讯息。

学生交流有关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并进行小结。

贝多芬资料: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距法国不远的小城

-波恩,是伟大的德国作曲家、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被世人尊称为“乐

圣”。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毕生追求“自由、平等、

博爱”的理想。主要作品有交响曲9部、钢琴奏鸣曲32首、钢琴协奏曲5部,

小提琴协奏曲1部,弦乐四重奏16部。

贝多芬曾说过:“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

我将是多么幸福!”那么,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做的呢?接下来我们来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

1、学习2-3自然段

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朗读段落,并拿起你们的笔,写出你们的问题。(教师

提示朗读要求:一是把音读准;二是读得流利;三是不断地诵读,直到明白为

止。)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交流问题,教师补充说明。

(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当时的环境怎么样?(结合上下文理解“幽静”的

意思)

(2)抓住“断断续续”来理解:你从这个词语中了解到什么?

(3)“断断续续”的琴声吸引了贝多芬“驻足倾听”,却听到了兄妹俩的对

话。有没有同学愿意扮演两个兄妹进行分角色朗读?

其余学生思考:你从两兄妹的对话中感受到什么?

(4)驻足倾听的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心中会有什么想法?

(5)教师板书:听曲

2、学习第4-6自然段

(1)听了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是怎样做的呢?(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

(2)贝多芬要做什么?(教师板书:演奏)

(3)他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奏一曲呢?

(4)盲姑娘听完以后,心情怎样?(激动)

她是如何评价贝多芬的演奏的?(指导朗读。)

为什么她能如此地断定演奏者就是贝多芬本人?(弹奏纯熟,感情深厚)这说

明了什么?

(5)贝多芬听到盲姑娘这样说,心情起了什么变化?(深深打动如大海的波

涛)(与穷人的心意相通,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使他与兄妹间产生强烈的感

情共鸣)

于是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指导学生朗读)

3、学习第7T0自然段

正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景色发生了什么变化?(月光照进窗

子来,屋子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的清幽。)(教师指导朗读)

这一切使贝多芬觉得心中充满了温馨和祝福,也激起了他创作的热情。

(教师板书:创作)

那么贝多芬创作了什么曲子?究竟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请同学

们自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曲》内容的语句。

学生浏览课文查找有关内容。

汇报查找结果,教师出示相应语段。

(1)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明确这首曲子描绘的是月光下大

海的景色。)

(2)你是从哪些语句知道的?(从第九、十自然段中找出有关语句:月

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

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

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

来……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3)教师出示上面两段文字,提问:这两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

面?

(4)学生自读这两段话后进行四人小组讨论。

(5)师生交流找出如下四个画面:

画面一: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

间洒满了银光。(引导学生简要概括后教师板书:月亮升起)

画面二: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教师板书:

月亮升高)

画面三: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

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教师板书:风起

浪涌)

画面四: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教师板

书:风平浪静)

(6)随着乐曲的旋律,月光照耀下的海面这样变化着。你能不能通过你

的读把这个变化表现出来呢?放开声音,各自练一遍,把海面上的四次变化用

不同的语调读出来。开始。

(7)学生各自读练习读课文。

(8)指名学生分画面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读课文的体会,引导学生感受

乐曲旋律的变化。

①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

了银光。

评议朗读,体会句意。

②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

③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

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朝岸边涌过来……

指名读,提问: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此处描写的是波涛汹涌的海

面,曲子的旋律是激昂的,所以语调应该快速而有力。“忽然”说明时间很

快,所以应读得快,“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来”也要读得快,而且有劲。教

师板书:激昂)

④风停了,浪息了,月光下的大海无比安详和美丽。

指名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

(此时海面已经风平浪静,乐曲将要结束,所以语调要柔和、缓慢。

教师板书:舒缓)

(9)教师:《月光曲》的旋律真是这样的吗?让我们再一次去欣赏这

首曲子。

(10)配乐朗诵这两段文字。学生小声地练习自读。

(11)教师:月光下的大海千变万化,这些景象真的在茅屋外面发生

了吗?(不是,是联想)谁的联想?(皮鞋匠和妹妹的联想)

(12)教师: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他们的联想?

(13)出示句子比较: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她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①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第一句多了一个“仿佛也看到了“,两

句话的意思不一样。)

②为什么要加上“仿佛也看到了”?(因为景象不是真实的,是妹妹

的想象,同时妹妹是个盲人,她看不见。)

③教师与学生采用接读的方式体会破折号的作用。

(师)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一(生)在月光照耀

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破折号后面的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展开的联想和想

象)

④练习用“仿佛”造句。

看着那一轮明月,我仿佛O

(14)全班朗读。

4、学习第11自然段

这美妙的《月光曲》使兄妹俩深深地“陶醉”了,(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

以致于贝多芬已悄悄地离开了,他们还不知道。贝多芬为什么不辞而别?(教

师板书:谱曲)

当兄妹俩从音乐中清醒过来后,会交谈些什么?(请两个学生扮演兄妹进行角

色会话)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传说”与第一自然段的“传说”起了什么作用?(首尾呼

应)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升华感情

《月光曲》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出示句子:假如贝多芬,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

曲》。

②如贝多芬不会作曲,音乐记忆力不强,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②假如贝多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就不会创作出《月光曲》。

总结:从听兄妹俩的对话,听盲姑娘弹琴,激发了贝多芬的创作灵感,非凡的

音乐天赋和才能使他创作出了《月光曲》。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是

个伟大的艺术家。

四、布置作业

1、摘录文中的好词佳句

2、和同学一起朗读第九自然段,再次感受《月光曲》,直到成诵。

五、板书设计

月光曲

创作(7-10)(结束)谱曲(11)

弹奏(4-6)(高潮)月亮升起一月亮升高一风起浪涌一风平浪静

听曲(2-3)(发展)平静一稍快一激昂一舒缓(发生)

23京剧趣谈

1.学习本课中“驰骋、尴尬、虚拟”等几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京剧表演的特点及运用的说明方法。

3.想象京剧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喜欢京剧吗?说一说你喜欢的京剧名段吧。

2.教师板书课题点明“趣谈”。“趣谈”是什么意思?

3.“京剧趣谈”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进一步启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习课文后我们就明白

了。

二、自学生字,读顺课文。

1.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新词及不理解的词。不理解的词可在小组解决,也可查字

典解决。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词语。

2.巩固练习,教师可出示小黑板或投影片,检查学生理解词语的情况。

3.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不理解,把它画出来,提出来和同学

们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再根据讲读课文的需要,提出一些重点词语,

请同学们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正确、流利,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学生读书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京剧的哪几种艺术特色?

(一是利用虚拟的道具能演出得具有神韵,二是奇特的亮相表演能带给人无限的

想象空间。)

四、重点讲读,体会写法。

1.老师导语引入:作为戏曲表演,要在舞台上展示各种生活场景。但是,舞台的

空间总是有限的。要表现骑马的一个场景,应该怎样来实现呢?

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回答这个问题。

2.用虚拟的马鞭来表现骑马,成功吗?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演员用马鞭来表演骑马很成功。主要表现在:

(1)骑马人特定和优美的姿态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2)马鞭拿在手里,演员可以很自由地做出各种动作,表示出各种意义。

3.京剧中有些虚拟的道具一样感觉可使用,为了说明这个事实,作者举出了哪

两个例子?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2、3自然段,然后回答。

五、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要求:自读《亮相》一部分课文,看看作者讲出了京剧的什么艺术特

色。想象自己是一位解说员,要向外宾们介绍京剧的这种艺术特色,想一想,你

准备从哪些方面按什么顺序来讲呢?

2.提示学生注意讲出以下两点:

(1)双方交战正激烈时,演员的动作忽然停止。此时无声胜有声。

(2)双方交战,一方败阵逃走,另一方不去追,反而在原地耍“杂技”,凸显人

物英雄气概。

3.学生当解说员,模拟场景练习解说。

4.思考讨论:作者在介绍各种京剧艺术特色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口语交际聊聊书法

授课

课题课型口语交际课时

聊聊书法时间1

教学

1.在搜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和名家作品。

目标

2.在交际过程中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

了解古代著名书法家的一些情况。

重点

教学

难点感受书法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具

备课件(书法家及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一、出示图片导入

1.出示图片

学生欣赏风格多

【课件2】一组古代书法家作品图。

样的书法作品,听老师

2.教师谈话: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各

讲书法艺术的魅力,会

导入国文字书写中,没有任何其他文字的书写,像汉字的书写

产生民族自豪感,快速

(一样,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并且源远流长,

)分钟进入到书法艺术的情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

境中,积极参与到口语

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

交际中去。

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释读了中国的传

统文化内涵。

3.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主题就是:聊聊书法(板书)

二、认识书法名家

1.小组内同学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古代书法家以

新课及他们的故事。

教学

2.谁知道王羲之,能和大家说一说吗?

)分钟(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引导学生说一说

圣”之称。琅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王羲之的故事,目的是

浙江绍兴),他的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广采众长,让学生了解王羲之,因

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代表作《兰亭序》为王羲之在中国书法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界有着十分重要的地

称为“二王”。)位。说起书法不能不知

(王羲之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道王羲之。

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

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

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

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

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

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

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

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

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

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管竹扇马上就

卖完了)。

3.谁还知道其他书法家,到讲台前来给大家说他一说。(板

书:王羲之柳公权)

出示名家作品,

三、欣赏书法作品

让学生领略风格不同

1.出示古代名家书法作品。

【课件3、4]欧阳修、柳公权、颜真卿、赵孟^的作品。的书法艺术特色,感

学生欣赏,说一说自己欣赏后的体会。悟中华书法艺术的博

四、交流学习感受大精深。

1.你学习过书法吗?把你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同学们交

流一下。

2.指名书法好的同学谈自己的学习感受。

示例1.学书法,如果真的投入当中的话,你可以感受

出示谈学习感受

很多的乐趣。我们起初接触到的是篆书,然后过渡到隶书,

的示例,目的是让有

接下来是楷书,每种书法字体都有它的特点。我觉得篆书

的笔画是非常优美的,隶书是比较柔和的,而楷书是挺拔些还没有练书法的同

有力,有气势的。而且我个人比较偏爱楷书,特别是颜真学从这个方面懂得一

卿的楷书,因为我能感受到它的神,所以每次我写的时候,些练习书法的技巧,

都能胸有成竹的写好每个笔画的形,写的时候注意起笔、

顿笔、提笔和收笔,但只要心中有它的形就比较容易掌握进一步喜欢书法,增

了。进了解,提高鉴赏能

示例2.我觉得学好书法,也得有一定的审美要求,写力。

出来的作品要有美感。要在追求美的风格中不断超越自

我。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追求美的风格,看一幅书法作

品美不美,既要看每个字的形体结构,也要看整幅作品中

是否有变化,结体、点划不雷同,肥瘦适当,肥而能秀,

瘦而能腴,风姿潇洒,达情尽性,神采飞扬。由于每个人

爱好和审美观的不同,必然有各自不同的看法、要求和追

求。由此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讲,

形成了个人的艺术风格,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我,才

能从容地走进这一人类书法艺术的殿堂。)

(板书:感受乐趣超越自我)

五、畅谈学书益处

1.学生小组内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感受到的学习书法的

好处。

2.教师总结:

(1)培养耐力和自信心

(2)开发智力,培养协调性

(3)提高人的整体能力

(4)提高个人修养与文化素质

六、总结交际要领

1.学生讨论,本次交际活动要注意什么?

课堂小

结及拓2.教师总结,出示:【课件5】

展延伸。有条理地表达,如可以分点说明。

对感兴趣的话题深入交谈。

)分钟

3.课后搜集一些名家书法作品图片带到学校,和同学互相

交流。

聊聊书

板书

公权

之柳

设计王羲

自我

超越

乐趣

感受

教学反

以分几

,如可

表达

理地

有条

学习

中,

过程

交际

生在

是学

二:一

目的有

交际的

口语

本次

别人听

谈,让

入交

可深

话题

趣的

感兴

自己

;对

说明

次来

开层

地分

清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