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1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2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3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4页
高考总复习历史(人民版)专题滚动检测5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滚动检测(五)eq\a\vs4\al(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及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注:第1-3题为专题四内容,第4-14题为专题五内容。(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1.(2018·华中师大一附中押题)伯里克利曾说:“法律对于一切人们,不问其个人的差异如何,皆予以平等的正义……但我们在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为免陷于这种危险,我们的主要防护措施,即在于教导我们服从裁判官和法律。”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法律保护公民平等而轻视自由 B.公民意识等同于法律至上意识C.法律体系已经达到完备的程度 D.公民的个人才能不被城邦重视解析:选B“但我们在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不能理解为对自由的轻视,而是相对理性的自由,与“平等的正义”相吻合,故A项错误;“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为免陷于这种危险,我们的主要防护措施,即在于教导我们服从裁判官和法律”可理解为公民享受自由的前提是对法律的尊重和服从,反过来说即遵守法律更有利于享受公民的自由,故B项正确;“为免陷于这种危险,我们的主要防护措施,即在于教导我们服从裁判官和法律”不能体现法律本身的完备性,故C项错误;“但我们在私人关系所享有的一切安逸不应使我们成为不守法的市民”没有涉及个人的才能方面,故D项错误。2.(2018·温州“十五校联合体”联考)研读《美国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表》(如下)该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地方权力中央与地方重合的权力中央权力调控州内贸易;设立公共教育体制;制定地方性法规等保证税收、健康及公共安全;保护消费者利益等调控州际及对外贸易、宣战、发行货币等A.体现了中央集权原则 B.协调了大州与小州的矛盾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 D.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解析:选C通过材料表格得知,所讲政治制度是美国的联邦制,在该制度之下,联邦政府虽然保留了较大的政治权力,但各州依旧维持了较大的地方自治权,这并非是一种中央集权原则,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大小州关系的提及,故B项错误;联邦制是取代邦联制的政治制度,它的创立改变了邦联的松散状态和加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故C项正确;种族歧视在材料中并没有相关提及,故D项错误。3.1871年德意志帝国在讨论制定宪法时,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自己能称为“德国皇帝”,但却遭到巴伐利亚国王为首的很多国王的反对,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居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这说明德意志帝国()A.实行联邦制原则 B.国家统一尚未完成C.专制主义色彩浓厚 D.皇帝权力受到限制解析:选A从材料中“最后威廉一世只得接受‘德意志皇帝’的称号”,表明普鲁士国王并未取得凌驾于帝国内其他国王之上的至高地位,各邦国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这很明显是一种联邦制而非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通过在1870与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德意志已经完成了实质上的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德意志皇帝”较“德国皇帝”,民主色彩显然是提升了许多,故C项错误;有关德意志帝国皇帝的权力,材料中并没有相关的提及,而且“皇帝权力受到限制”的表述与史实也不相符,故D项错误。4.19世纪初的英国,无产阶级把机器当成了攻击的直接目标。相传卢德是捣毁机器的首创者,因而破坏机器的运动就被称为“卢德运动”。导致“卢德运动”出现的原因是()A.工人阶级有了先进理论的指导 B.电力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C.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 D.工业革命导致生产能力过剩解析:选C19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成为工人运动的先进指导理论,而19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还未诞生,故A项错误;19世纪初还未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故还没有电力及其广泛运用,故B项错误;劳动力相对过剩导致工人失业,激化劳资矛盾,因此导致工人破坏机器运动的出现,故C项正确;D项导致经济危机的出现,而不是工人破坏机器运动,故D项错误。5.(2018·常州模拟)马克思认为,“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它所采取的一些特殊措施只能表明通过人民自己实现的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这段材料表明()A.巴黎公社的出现不是历史必然 B.法国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C.工业革命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D.巴黎公社实行无产阶级的专政解析:选A根据材料“公社以其审慎温和著称的措施,只能适合于被包围城市的情况”可以看出巴黎公社的出现并不是历史的必然,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只能”说明法国并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与巴黎公社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关,故D项错误。6.(2018·梅州模拟)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74年兴衰历史》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A.人民强烈要求推翻专制统治 B.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C.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解析:选B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群众的迫切需要”不再是要求推翻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据材料“群众的迫切需要”可知,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不顾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早日实现和平、取得土地和面包,故B项正确;二月革命后,掌握实权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C项错误;临时政府在前线出击遭到惨败,引发人民不满,故D项错误。7.(2018·兰州模拟)“最后,这一新政府并不是被人推翻了,而是像沙皇专制政权在3月时那样孤立无助地崩溃了。”得出这一结论主要缘于()A.临时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权 B.新政府没有让人民得到和平与土地C.军队忙于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俄国全部政权已归属苏维埃解析:选B根据材料内容可判断“这一新政府”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像沙皇专制政权孤立无助地崩溃了”的原因在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没有满足国内人民“要和平”“要土地”的要求。A项与材料题意无关,故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正确;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俄国全部政权归属苏维埃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8.判定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历史事件和历史事物的性质一般是由其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最主要的论据是()A.由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领导B.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C.推翻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封建王朝D.采取了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手段解析:选BA项体现的是阶级属性,因此是其判断的论据之一,但不是最主要的论据,故A项错误;打倒地主资产阶级,消灭私有制,既体现了其阶级属性,又体现出社会属性,故B项正确;C项体现了社会属性,故错误;D项体现了阶级属性,故错误。9.(2018·安徽皖智教育联考)下图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征。该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利益的冲突 B.大国实力的变化C.社会制度的矛盾 D.意识形态的分歧解析:选A两图反映了二战以后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美苏冷战对峙,造成美苏冷战对峙的原因有大国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最为强大,西欧普遍衰落),美苏国家利益的冲突以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与题目中的“主要原因”相符,故A项正确;大国实力的变化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社会制度的矛盾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意识形态即社会制度同样只是原因之一,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0.(2018·浙江“超级全能生”联考)不结盟运动倡导人之一尼赫鲁曾说,“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不结盟运动()A.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B.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C.体现亚非拉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消极态度D.主张不结盟国家结合成一个与美苏相抗衡的军事政治集团解析:选A据材料“我们的政策(不结盟)仍然是不但要独立于国家联盟,而且要试图做尽可能多的友好合作……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得出不结盟运动致力于促进国际合作和世界和平,故A项正确;据材料“不结盟不能与中立或中立主义相提并论,它是一个寻求建立集体和平的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政策”可知要与美苏两大阵营保持绝对的中立是错误的,故B项错误;不结盟的含义不是消极的中立,而是积极的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故C项错误;不结盟的宗旨是“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故D项错误。11.“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声明: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该材料表明日本()A.国民经济获得持续增长 B.要求获得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日本民众与国际社会对立情绪增长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出日本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故A项错误;日本要求获得的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故B项错误;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即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故C项正确;“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但没有反映出情绪增长,故D项错误。12.2011年,西班牙《起义报》在新的“世界体系”一文中指出:“虽然西方传统大国(美国、英国和法国)仍自认为代表着‘国际社会’,但‘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这实际上反映了()A.国际新政治格局已经建立 B.国际重心转向金砖国家C.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 D.南北国家间的冲突加剧解析:选C目前国际政治格局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还未形成国际政治新格局,故A项错误;“‘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已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不能代表国际重心的转移,故B项错误;材料“不再听命于它们的号令”反映国际政治多极化发展加强,故C项正确;“金砖国家”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D项与此不符,故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二战结束后不久,世界就进入了以美苏对抗为主的“冷战”时代。“冷战”及其结束对欧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与苏联关系的破裂始于1947年,它在塑造美国对欧洲安全承诺的性质和范畴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944—1951年间,美国与其他先进的工业化民主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建设。战后秩序的制度化因此在范围上大大超过了以往,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美]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材料二二战结束……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其影响外溢到欧洲和日本。到20世纪50年代,在大炮和黄油需求的推动下,西方的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正是苏联的马克思主义体制成了西方资本主义的救命稻草……由于苏联控制了相当数量的中欧和东欧国家,法德之间发生争执的传统根源也就消失了,而且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美]戴维·卡莱欧《欧洲的未来》材料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而新的世界缺少了对未来的确定性,在一个不再以意识形态斗争为特征的时代里,人们也缺少了目的性……“冷战”的结束暗示了权力关系发生剧变的可能性,暗示了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一个新时代的全球重组正在进行。——[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战后秩序的制度化”方面的表现及动机。(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冷战”对欧洲的影响。(9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对世界形势的影响。(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一中“1944—1951年间”“涵盖战后联盟间的经济稳定、贸易、金融、货币和政治、安全等关系”的信息为线索,结合战后美国“冷战”的表现及主宰资本主义世界金融和贸易等史实分析概括答案;第二小问,可从美国霸权主义实质角度分析作答。第(2)问,从材料二中“来自美国的新的军事消费……西方的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扩展增长之路”可以归纳出美国对西欧经济援助;从“由于德国被分裂开来,并受到外族的控制,这也大大便利和鼓励了法德之间的合作”可以概括出欧洲分裂与走向联合的统一。第(3)问,直接从材料三中归纳即可。答案:(1)表现:实行马歇尔计划;签订《北大西洋公约》;主导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6分)动机:主宰资本主义世界,对抗苏联。(4分)(2)造成欧洲分裂和长期对峙;促成美国对西欧的援助和合作;推动了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进程。(9分)(3)给世界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变化。(6分)14.(2018·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关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是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际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有“两分法”(1945—1972年,1973年—现在);“三分法”(1945—1955年,1955年—60年代末,60年代末至今);“四分法”(1945—1949年,1949—1960年,1961—1968年,1968年—今天);“六分法”(1945—1949年,1949—1955年,1955—1962年,1962—1972年,1972—1979年,1979年以来);等等。——张脉强《论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分期》1994年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现代史的史实,围绕“政治格局与阶段特征”自行选择一个分期法或提出新的分期法,并就所选分期法进行简要阐述。(要求:选择其中一种分期法,也可以提出不同的分期法加以分析说明,阐述及说明须有史种实依据。)解析:首先根据材料中“由于在分期标准(依据)上观点不同,有的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变化为依据,有的以国际阶级斗争及其力量对比为依据,有的以社会矛盾的发展变化为依据,因而分期各异”选择一种分期标准或依据,然后根据下面的分法,看看有没有相吻合的,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