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7/36/wKhkGWcFWwCAEJohAAMc7rWewf4458.jpg)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7/36/wKhkGWcFWwCAEJohAAMc7rWewf44582.jpg)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7/36/wKhkGWcFWwCAEJohAAMc7rWewf44583.jpg)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7/36/wKhkGWcFWwCAEJohAAMc7rWewf44584.jpg)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M01/07/36/wKhkGWcFWwCAEJohAAMc7rWewf4458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洛阳市偃师高龙镇半个寨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9-22题。(共19分)父子之间的怯意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我们就在这“回来再说”的空当里看了许多庙。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几十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靠了反复重叠的弧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扇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唯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大约是1960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得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和看庙差不多。”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弯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侯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1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显在读者的面前。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长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的情怀。20、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6分)_______________
_
21、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
_
22、对于父子之间的“怯意”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感情存有隔膜;有人认为是文化教养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是年龄地位的不同所导致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认识。(6分)_______________
_
参考答案:19、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C
)(
E
)(4分)CE。C表现了“怯意”不当,应为对父亲指点的领悟。E“清幽宁静”不当,应为“凄清”;“对家乡的热爱”也不当,应为离愁。
20、在“唱戏”和“看庙”两段描述中,除了“勤俭”外,还表现了父亲哪些个性特点?请分条回答。(6分)乐观开朗;富有生活情趣;热爱民间艺术;煞费苦心培养儿子学习民间艺术的兴趣和技能。(每点2分,答出三条满分)
21、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3分)写“我怕父亲”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与题目照应。22、对于父子之间的“怯意”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是感情存有隔膜;有人认为是文化教养存在差异;也有人认为是年龄地位的不同所导致的。你对此有何看法?请就其中一点,结合自己的感受谈谈认识。(6分)真实、客观,言之成理即可。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戏痴梅寒临城面山向水,地处水陆交通要塞,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小城虽然不大,城中有钱有闲人家却不少。临城的戏园茶馆也就格外多,南来的北往的戏班子,来临城,没有一家不赚个钵满盆满满载而归的。在临城,余家是响当当的大户,余家老太太一口气连生五子,五个儿子中有四位子承父业开染坊做买卖,只有年纪最小的余五让父母大失所望。余五也生得人高马大气宇轩昂,却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倒是对游山玩水逛街下馆子挺在行。老爷子看不习惯,软硬兼施,企图把这个最小的儿子拉入商海正途,无奈余五是那扶不起的阿斗,心思全然不在那里。老爷子也只好放手,由了他去。余五自此越发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活得没了章法。余五爱听戏,临城凡是搭台唱戏的地方,没有一处少得了余五的身影。余五彼时年纪正轻,家世又好,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后拥。所过之处,街里街坊斜睨皱眉,心下慨叹老余家出了这等败家之子。到得戏园茶馆,余五所受待遇却完全是另一幅景象,老板笑脸相迎,台上扮戏的演员更是恭恭敬敬地称余五“五爷”。这一声“五爷”也不是白白叫得的,别看余五没有经商的天赋,对戏,对台上的戏子们而言,余五可谓知己。当然,余五也不可能成为所有戏子们的知己,他爱戏,捧角儿,只捧自己欣赏中意的人儿。不入他戏眼的,他连正眼都不瞧一下。也怪,但凡入了余五的戏眼,被他着意去捧的戏子,无论花旦还是老生,最终无一不红,无一不火。也正为此,五爷这个名字在梨园界越叫越响,前来奉承巴结五爷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入了这一行,吃了这碗饭,谁个不想成角儿?五爷却有五爷的标准,不肯轻易出手,他也决不轻易放弃。他不看好的戏子,哪怕将相王侯携了金玉满堂来找他也不肯叫一声“好儿”,他看好的,哪怕两手空空,他也场场都会准时前去捧场叫好儿。有时,城东城西,两边的戏班子摆开擂台,同时开唱,刚好两个戏班子里都有五爷要捧的角儿。这下可就忙坏了五爷和他手下的那些人,东城听一半,赶紧勒马上车,急匆匆往西城赶,西城听过紧要处,再匆匆忙忙往东城赶。因为对台上的戏了然于胸,哪里出彩儿,哪里该叫好儿,五爷把握得恰到火候,一个晚上在城东城西间穿来穿去,竟然也不耽误五爷为两边要捧的角儿叫好儿。这也是一种本事。那年,邻省有一个戏班来临城搭台唱戏,其中有一个唱花旦的少年,十四五岁,生得儒雅俊秀,唱腔深情婉转。五爷坐在台下,搭眼一望,侧耳一听就觉得他是一块唱戏的料。自此后,每有少年的戏,五爷一场不落。等那戏班在临城唱到第二十五天的时候,五爷同往常一样前去听戏,却发现台上的少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位陌生脸孔。五爷急了,匆忙去后台打探,方知唱戏的少年嗓子出了问题,那会儿正神情落寞地在给班主烧水沏茶呢。看到五爷前来,少年的眼圈儿一下子就红了。五爷去找班主,让少年继续出台唱戏。班主面露为难之色:孩子的嗓子坏了,怕是祖师爷没赏他这碗饭吃啊……五爷不知怎么的,就认定这少年日后必成大器。那晚与班主商议不成,五爷竟然做出一个平生以来最疯狂也最大胆的决定。他花了几百两银子将少年从戏班里赎出来,又花几百两银子带着少年去求名师:孩子,只要找对师傅,别看你嗓子坏了,你仍然能成名成角儿。五爷的这一举动差点把家里的老爷子气得吐血。少年对五爷的举动,却是感激涕零,在五爷面前长跪不起,要认五爷为义父。五爷没应承,扶起少年就俯身去掸少年膝盖上的土:演戏有三境,一要演“准”二要演“美”三要演出“味儿”,这就好比“三级跳”,一跳要比一跳难啊,难能可贵,你小小年纪,就已悟得演戏的第三境了。好好唱吧。自此,五爷与少年以朋友相称。少年仍旧称五爷为五爷。五爷大半辈子只爱戏、捧角儿,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家中所有积蓄几乎全部被挥霍在这上面,父母在时还好,等到父母归西,家里四分五裂,五爷自己的生活都变得困难。五爷仍旧痴迷于戏,那份痴迷却仅仅局限于自己家里那台老旧的唱机。唱机滋滋拉拉,当年他捧红的那些角儿,在咿咿呀呀地唱。年迈的五爷眯着眼睛,摇着纸扇半躺在院中的摇椅上,听到至情处,手上的纸扇“啪”的一合,“好!”那一声,气息不减当年。却再也没有如潮的“好——”来附和了,只有院角的一树洋槐叶子在“唰啦啦”地响……五爷病危,想念自己昔日捧红的那些角儿,老生,花旦,小生……却无一个前来。除了那个他曾为他赎身的少年——彼时,那少年已是红透大江南北的名伶。看到五爷老态龙钟病体恹恹,身边唱机里依然在放着师兄师妹们的唱片,名伶的眼眶儿就湿了:五爷,这些年,为这,可苦了你哇……不苦,不苦,苦因是迷,乐因是悟,五爷好的就是这一口儿哇……爷长叹一声,欣然闭目……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
)A.余五年轻时未能继承家业,每每出行,华服香车,仆从前呼吋后拥,这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余五晚年悲剧命运出现的必然性。B.烘托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色。余五父亲以及街坊的眼光和态度等侧面描写的文字虽然不多,但是它们对突出余五对戏的痴迷作用明显。C.余五为了赎出已经被戏班子淘汰的少年,竟然花出几百两银子,这把其父气得叶血。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D.余五在梨园影响巨大,只要是被他捧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有哪一个不红火的,唱花旦的那位少年便是典型的例证。5.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参考答案:4.B
5.①执着。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②仗义。余五惜才爱才,仗义疏财。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③乐观。余五乐而忘忧,心怀坦荡。他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
6.示例一:赞同。①对父母缺乏责任感。余五从小自私角利,只顾自己的喜爱,缺乏一种为人子的责任感。②对自己缺乏责任感。余五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示例二:不赞同:余五看似自私,没有责任感,其实其责任感另有体现,如对戏剧,对演员。他看似任性.放荡.实則执着于戏剧,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所谓的苦中悟乐,也是痴迷于戏剧艺术的无奈之情的曲折表达。【4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A项,“余五晚年悲剧命运”这一说法错误,在常人看来是如此、但在余五看来,却末必是悲剧命运。C项,“这把其父气得吐血”和“这一细节暗示了余五父亲是被气死的”这一分析无中生有,于文无据。D项,“只要是被他棒过的戏子——无论个人条件如何,最终没右哪一个不红火的”这一说法以偏概全,绝对化。【5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小说中的余五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执着”、“仗义”、“乐观”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小说交代余五不事营生,痴迷戏曲,他天生不喜欢做生意,尤其喜欢听戏,在各地戏园子游刃有余,颇受人尊敬。他爱惜花旦少年的戏曲才华,花重金为花旦少年赎身并为其寻访名师。晚年虽孤苦无依,但仍然以听戏自娱自乐,悟出苦中作乐的真谛。回答本题时,分点回答,先要准确概括余五的性格特点,再梳理情节概括叙述他的事情。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有人认为小说中的余五是个缺乏责任感的人,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个性化探究其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这是一道探究题,对小说中余五是否是一个缺乏责任感的人的看法,回答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但是都要围绕小说的内容,结合情节,人物的所作所为以及主题的设置来分析。比如认为他是不负责任的人,就回答“赞同”,然后阐述理由:余五从小自私,只顾自己的喜爱。大半辈子不事产业,也无心商海仕途,无心娶妻生子,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大肆挥霍家中积蓄,致使自己一辈子一亊无成。这就是对父母,对自己都缺乏责任感。比如认为他是负责任的人,就回答“不赞同”,然后阐述理由说明他负责任的表现:余五对戏剧,对演员有责任感。痴迷于戏剧艺术,执着于自己心爱的事业。回答时,首先态度要明确,再分点阐述理由。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树梁实秋①北平的人家,差不多家家都有几棵相当大的树。前院一棵大槐树是很平常的。槐荫满庭,槐影临窗,到了六七月间槐黄满树,使得家像一个家。槐树寿命很长,有人说唐槐到现在还有生存在世上的。这种树的树干就有一种纠绕蟠屈的姿态,自有一股老丑而并不自谦的神气。后院照例应该有一棵榆树,榆与余同音,示有余之意。至于边旁跨院里,则只有枣树的份,枣实只合做枣泥馅子。院子中央的四盆石榴树,那是给天棚鱼缸做陪衬的。②我家里还有些别的树。东院里有一棵柿子树,每年结一二百个高庄柿子,还有一棵黑枣。垂花门前有四棵西府海棠,艳丽到极点。西院里有四棵紫丁香,占了半个院子。后院有一棵香椿和一棵胡椒,椿芽、椒芽成了烧黄鱼和拌豆腐的最好的佐料。在从前的一处家园里,还有更多的树,桃、李、胡桃、杏、梨、藤萝、松、柳,无不俱备。因此,我从小就对于树存有偏爱。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③树的姿态各个不同。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各极其致。我想树沐浴在熏风之中,抽芽放蕊,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等到花簇簇、锦簇簇,满枝头红红绿绿的时候,招蜂引蝶,自又有一番得意。落英缤纷的时候可能有一点伤感,结实累累的时候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我又揣想,蚂蚁在树干上爬,可能会觉得痒痒出溜的;蝉在枝叶间高歌,也可能会觉得聒噪不堪。总之,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④小时候听“名人演讲”,有一次是一位什么“都督”之类的角色讲演“人生哲学”,我只记得其中一点点,他说:“植物的根是向下伸,兽畜的头是和身躯平的,人是立起来的,他的头是在最上端。”我当时觉得这是一大发现,也许是生物进化论的又一崭新的说法。怪不得人为万物之灵,原来他和树比较起来是本末倒置的。人的头高高在上,所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⑤可是历来有不少诗人并不这样想,他们一点也不鄙视树。美国的佛洛斯特有一首诗,名《我的窗前树》,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树和人,都是上帝的创造。最近我到阿里山去游玩,路边见到那株“神木”,据说有三千年了,比起庄子所说的“以八千岁为春,以八千岁为秋”的上古大椿还差一大截子,总算有一把年纪,可是看那一副形容枯槁的样子,只是一具枯骸,何神之有!我不相信“枯树生华”那一套。我只能生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想。⑥我看见阿里山上的原始森林,一片片、黑压压,全是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但与我从前在别处所见的树木气象不同。北平公园大庙里的柏,以及梓潼道上的所谓“张飞柏”,号称“翠云廊”,都没有这里的树那么直、那么高。像黄山的迎客松,屈铁交柯,就更不用提,那简直是放大了的盆景。这里的树大部分是桧木,全是笔直的,上好的电线杆子材料。姿态是谈不到,可是自有一种榛莽未除、入眼荒寒的原始山林的意境。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摘自《梁实秋散文选》,有删改)【注】:梁实秋,1903年1月6日出生于北京,1949年到台湾,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1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形象地描写了北平的大树,也细致地描写自家的各种各样的树,寄托的是自己内心浓浓的乡愁。B.文章引用美国诗人佛洛斯特的诗,谈及诗人对树的认识和感悟,朴素的文字却写出了不凡的生活理趣。C.作者回忆“名人演讲”,其目的不过是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把树更客观地介绍给读者,以便读者对树有更全面的认识。D.文章结尾写阿里山的原始森林,既有直接描写,又以其它地方的树来衬托阿里山笔直的桧木,自然景物和审美体验有机融合,韵味丰富。17.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加以赏析。18.“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哪些情趣或理趣?参考答案:16.C
17.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排比和拟人手法,“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自又有一番得意”“可能有一点伤感”,“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把树人格化,排比出各种情绪,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使用了叠词,如“花簇簇、锦簇簇、红红绿绿、累累”,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③运用了整句散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声音和谐,表达了丰富的感情。
18.(1)树有情,有生老病死,也有荣枯,也晓得传宗接代。(2)树是活的,姿态各异,生机盎然。(3)树没有颠沛流离之苦,它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4)树与人有同样的命运,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5)树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局促的城里的人去接触树木森林,可以嗅到自然原始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放松。16.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C项,作者写“名人演讲”是为了和下文进行对比,突出作者对树的情感,而不是让读者全面认识树木。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17.试题分析:题干是“本文语言富有特色,请以第三自然段为例,加以赏析。”本题考查对散文语言的欣赏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第③节。本题要求赏析语言特色,所以先要选择欣赏的语言的角度:修辞手法、词语的选用、句式的特点、语言风格等。第③节中,“亭亭玉立者有之,矮墩墩的有之,有张牙舞爪者”运用排比和拟人手法。“有佝偻其背者,有戟剑森森者,有摇曳生姿者”运用排比手法。“它必有一番愉快的心情”,“自又有一番得意”,“又会有一点迟暮之思”,运用拟人手法。“花簇簇、锦簇簇”,“红红绿绿”,“结实累累”使用了叠词,使语句节奏分明、韵律和谐。此外,整句散句相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声音和谐,风格清新活泼,表达作者丰富的感情。最后,分点从上述分析的角度回答。18.试题分析:题干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表面写树,实为谈情说理。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作者表达了哪些情趣或理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情感内涵。题干说本文“谈情说理”,那就在“情”和“理”上回答作者的情趣或理趣。阅读全文,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第②节中说“我尝面对着树生出许多非非之想,觉得树虽不能言、不解语,可是它也有生老病死,它也有荣枯,它也晓得传宗接代,它也应该算是‘有情’。”第③节“树的姿态各个不同。……树是活的,只是不会走路,根扎在哪里便住在哪里,永远没有颠沛流离之苦。”第⑤节中说“他说他看出树与人早晚是同一命运的,都要倒下去,只有一点不同,树担心的是外在的险厄,人烦虑的是内心的风波。”第⑥节中是“局促在城市里的人走到原始森林里来,可以嗅到‘高贵的野蛮人’的味道,令人精神上得到解放。”回答本题时,从以上的有效区间中,抓住关键的词句,围绕“情趣或理趣”筛选、整合答案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共4小题,共14分)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①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选自《中国古代散文精粹类编》,有删改)【注】①冯夷:水神。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B.今者薄暮
薄:接近C.已而叹曰
已而:不久D.披蒙茸,踞虎豹
披:穿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凛乎其不可留也
相与枕藉乎舟中B.予乃摄衣而上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C.攀栖鹘之危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D.盖二客不能从焉
于是余有叹焉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赤壁赋》写的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初秋之景。B.《赤壁赋》中,作者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发表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C.作者在散步时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舍舟登山,游山后又登舟,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融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9、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4分)译:(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4分)译:参考答案:6、D(应为“分开”“劈开”)7、C(A项,形容词词尾;介词,相当于“于”。B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项,都是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我”;语气词)8、B(《后赤壁赋》写的并不“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9、(1)才相隔多少日子,江景山色已变得认不出来了!(采分点“曾”“日月”“几何”,大意1分)
(2)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不就是你吗(采分点“畴昔”“过”“非”,大意1分)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賜亨同昌县男,邑三百户。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淮南,每为先锋。及淮南平,士授准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诱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以功加上大将军。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藩。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阿拔闻而遁去。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开皇十年,进位柱国。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左仆射高颖之得罪也,以彻素与潁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賜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B.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体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C.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D.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鉢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皇太子: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亦称作“皇储”,皇帝其他的儿子则称“皇子”。B.爵: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C.可汗:蒙古与突厥等游牧部落中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类似汉语的天子或皇帝。D.上疏:用书面形式向君主或髙官陈述意见。常见的还有“表”,如《出师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彻作战勇敢,理政有方。李彻在平定淮南时,每次都充当先锋;平定淮南后,他负责安抚刚刚归顺的人,很得他们的欢心。B.李彻为人正直,受到赏识。朝廷选拔正直的人任晋王的僚佐,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C.李彻屡立战功,加官进爵。李彻在征讨吐谷浑时,因战功被赐爵位;后来在与突厥沙钵略可汗的战斗中,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军。D.李彻出其不意,大破突厥。李彻在与突厥的战斗中,非常赞成李充的建议,与李充率精锐部队,突然袭击,将沙鉢略可汗打得落荒而逃。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2)左仆射高颖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類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参考答案:10.D
11.D
12.B
13.(1)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如此被看重。(2>左仆射高颖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10.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国内之众”一个词语,不要断开;“精兵”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1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D项,“疏”“表”是朝廷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而不是向“高官”。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晋王因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就让他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分析错误。是皇上因为李彻是前代旧臣,曾掌管军旅之事,下诏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1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安:怎能;见:被;重:看重;得罪:被治罪;善:交好;素:平素;因:于是。参考译文: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李彻性格刚毅,有器量才干.仪表魁伟.多有武艺.大家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不久任用他为殿中司馬.多次升迁任奉车都尉.周武帝时.李彻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因有军功,赐封为同昌县男爵,食邑三百户.周宣帝即位后.李彻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每次都担任先锋.淮南平定后,就授李彻为淮州刺史.安抚招纳新归附的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隋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加授他上开府.转任他为云州剌史,一年多后,朝延招入任左武卫将軍,晋王杨广镇守并州后.朝廷精心选拔正直而有文武才干的正道人做他的僚佐.皇上因李彻是前代老臣.又多次统领军队,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并晋其爵为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这样被看重。第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进犯边塞.皇上命令王杨爽为元帅.率部打击敌人.以李彻为长史.官军在白道遇上敌军,行军总管李充对杨爽说:“突厥每次犯边,将領们总以保全军力为宗旨,没有人能死战.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杨爽听从其计.将領们大多心存疑虑.只有李彻赞成其计策.请求与他同行,李彻于是与李充率精锐骑兵五千,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敌军。沙钵略丢下所穿的金甲,隐蔽行走于荒草逃跑.李彻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臣.不久,沙钵略被阿拔侵犯.呈递奏疏,请求援助,朝廷以李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锐骑一万前往,阿拔闻讯逃走.军队返回后,又让李彻兼任行军总管,駐守平凉,以防备胡人侵扰.封爵位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李彻升为柱国,等到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淮海后.以李彻为杨州总管司马.改封爵位为德广郡公.左仆射高颖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用.李彻后来口出怨言.皇闻知后召他入宫.在卧室内赐宴.酒席上谈到平生之事,当日李彻被赐鸩酒毒死。6.本大题7小题,共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小题。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注】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因家庐江寻阳焉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弘因阵乱突围而出与贼战,斩首数百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弘大掷宝物于城外访作长岐枨以距之又破之,奔于临贺15.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3分)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振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拔。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采纳各种建议,王敦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1)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2)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
参考答案:13.CA.赈济,救济B.逮捕,拘押
D.心悦诚服14A【解析】第一个“因”是副词,译为“于是、就”。第二个“因”是介词,译为“趁着”。B项中的两个“与”都是介词,译为“和、跟”。C项中的两个“以”都为连词,表目的,译为“来”。D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译为“到”。15B【解析】A项的“之”为动词,解作“到”。C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D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16.B【解析】因果关系不成立,从原文可知“被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不会忍气吞声”,原文讲的是“帝不之罪”。17.(1)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2)常人有点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称扬。您的功勋这样(卓著),却不说一句话,为什么呢?或:别人有点小的长处,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劳这样(显赫),却怎么一句话都不说呢?【译文】周访字士达,本来是汝南安城人。(他的祖先)在汉朝末年躲避战乱移居江南,到周访时已是第四代。吴国平定,就在庐江寻阳安家。周访年少时沉着刚毅,谦逊而辞让,处事果断干脆,周济穷困赈救不足,家中没有富余的钱财。担任县功曹,当时陶侃是个闲散的官员,周访推荐(他)担任主簿,(两人)结为朋友,(周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陶侃的儿子陶瞻。周访被察举为孝廉,被任命为郎中、上甲令,都不去就职。等到元帝渡过长江,命他参镇东军事。当时有一个和周访同姓名的人,因犯罪被判处死刑,差吏误抓周访,周访奋力打退来抓捕他的人,几十人都四散逃跑了,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不久授为扬烈将军,征讨华轶。所统领的厉武将军丁乾与华轶所统领的武昌太守冯逸勾结往来,周访收捕丁乾并斩了他。冯逸来攻打周访,周访率兵击败了他。华轶的部将周广焚烧城池来响应周访,华轶众兵溃败,于是平定了江州。Ks5u皇帝任用周访为振武将军,命令周访与各军共同征讨杜弢。杜弢制作一种吊杆打官军的船舰,周访制作长棒来抵御他,吊杆不能为害。周访又率领水军进逼湘城,部队到达富口,而杜弢派遣杜弘出兵海昏。周访的军队徒步行进到柴桑,偷偷渡河,跟贼兵交战,斩敌数百人。贼兵后退保守庐陵,周访的军队又在庐陵围住了杜弘。杜弘把许多宝物扔到城外,士兵争着拾捡,杜弘趁着官兵队伍混乱突围出来。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不能数得清。杜弘进入南康,太守率兵迎击,又打败他,杜弘奔逃到临贺。皇帝又提升周访为龙骧将军。周访后来在襄阳,督促农耕训练士兵,勤于采纳建议。王敦忧虑他,但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借款合同民间
- 2025年郑州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年新版
- 2025年宜春道路货运运输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口算
- 2025年河南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及答案大全
- 2025年河南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0题及答案解析
- 听评课记录完整40篇数学
- Unit 4 Fun with numbers Lesson 2 Speed up(说课稿)-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三起)(2024)三年级上册
- 2024-2025学年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的营养第三节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课时分层作业7世界的物质性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
- 中小学校食品安全与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
- 心电图知识考试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 【课件】第五单元化学反应的定量关系新版教材单元分析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 04S519小型排水构筑物(含隔油池)图集
- ISO∕IEC 42001-2023人工智能管理体系之21:“10改进”解读、实施流程和风险描述(雷泽佳编制-2024)
- 2024年秋季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件 3.5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
- 山东省威海乳山市(五四制)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题(解析版)
- 2024电化学储能电站巡视检查项目表
- 中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规范
- 周志华-机器学习-Chap01绪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