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2025届新高三历史热点冲刺复习
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与统治危机的出现
时间全国卷广东卷备考方向20192012·T14·宰相的废除2014·T14·明代内阁制①掌握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②坚持世界视野,分析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2020【Ⅲ】T27·明代内阁制2021【甲】T27·明代的选官制度2022【甲】T27·明代的选官制度2023【乙】T27·明代的基层社会治理考情分析及备考指导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皇权发展趋势图设立军机处奏折制度秦汉隋唐元三公九卿中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明清中书一省议政王大臣会议(时期)(皇权发展的程度)宋废丞相设内阁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转移或分割)直至取消
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材料一
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过程
——据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整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特征。思考明朝废除宰相的原因及影响。朝代宰相职位名称秦丞相、相国汉相国、丞相、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隋内史、纳言唐尚书令、纳言、内史令、中书令、侍中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左右仆射、太宰、少宰元中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明初中书左右丞相1380废除丞相制明成祖设立内阁演变特征:相权日趋削弱直至废除;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原因:①历史: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社会动荡;②现实:废行省设三司,宰相权势扩大;③直接:宰相胡惟庸专权威胁皇权;④根本:宰相制度影响君主专制。影响:①加强了专制君主权力,巩固了明朝政权的统治;②皇帝政务繁忙,负担加重,影响办事效率,易导致决策失误;③埋下了皇权异化的伏笔(宦官专权)。材料二
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的票拟能够帮助皇帝拟出决策意见,在皇帝不愿处理政务之时甚至依赖此机制支撑中央决策的正常运转。但内阁的票拟只是决策的一个环节,内阁拟出决策意见还需皇帝进行最后处理,正常情况下,皇帝还是机制主动权的掌握者。早期内阁在中央决策体制中的行动是皇权效能的补充机制而非独立机制,而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内阁专控朝政二十余年的状况,内阁的权力开始与设想有了差别。
——摘编自张梦垚《明朝中央决策体制研究》概括明朝内阁的地位变化,并分析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内阁运作的主要特点: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存在;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票拟权力来自皇帝;后期拥有事实性决策权。材料三
制度上的原因导致的内阁与司礼监在地位上的政治差异,这种权力的不平衡,造成司礼监势压内阁的局面,导致明政府中枢系统出现混乱,进一步酿成政治危机。
——毛佩琦《中国明代政治史》根据材料和图4-3,思考如何理解内阁、司礼监、皇帝三者之间的关系,并结台所学知识,概括内阁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作用。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理解:内阁通过票拟控制朝政,司礼监通过批红干预政事,是“内外相维”的双轨制。双方权力的大小完全视皇帝与其关系的密切和信任程度而定。内阁和司礼监之间互为限制,本质上说明了君主专制的加强。作用:①多功能辅政;②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③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行政运行缺陷;④缓冲皇帝与国家机构的矛盾;⑤保障国家机构正常运行。例1.(2021·天津·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A.丞相个人贪权揽政
B.制度导致权力失衡C.中央集权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B考查方向: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宰相擅权的根本原因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2.(2020·全国Ⅲ卷·27)明万历年间,神宗下令工部铸钱供内府用,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利不胜费止之”。神宗向户部索求十万金,张居正面谏力争,“得停发太仓银十万两”。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权势强大
B.皇权受到严重制约C.社会经济凋敝D.君权相权关系紧张A考查方向: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内阁权势强大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3.(2017·全国Ⅱ卷·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考查方向: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宦官专权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4.(2023·广东二模·5)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D考查方向: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皇权受到限制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拓展深化:限制皇权的因素①宰相制度;②朝议制度;③臣僚谏争(文官政治);④门阀士族;⑤修史制度(史学传统秉笔直书);⑥儒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念材料四
清代自康熙中期至清末,二百余年间之内政、外交、军事、文化、财政等一切机密要务,乃至皇帝与各具奏人的私人交情,密折内都有反映。如此广博、繁杂的密折内容,无疑给皇帝开辟了广泛的情报来源,广其耳目,增其见闻,洞悉庶务,使其虽身居九重大内,却能及时且较真实地了解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以及各地风土人情和各级官员的所作所为,而且使百官互相监视,彼此牵制,故人心存戒心,惟恐遭人暗中揭发,一般不敢为所欲为,极有利于皇帝个人独裁专制。
——摘编自刘融《清王朝的朱批密折制述论》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奏折制的特点及历史作用。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特点:内容广博繁杂;迅速机密。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官员相互牵制,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材料五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体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根据材料五,概括军机处设置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的表现。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表现:皇帝选用亲信担任军机大臣;靠近宫廷,便于皇帝宣召;军机处负责承旨、传达政令。材料六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常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被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谍”,就是笼罩在文字狱恐怖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
——摘编自韦庆远《明清史续析》根据材料六,指出乾隆帝在思想文化领域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历史影响。。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君主专制制度措施:罗致文人编纂书籍;收缴、销毁“违禁”书籍文献;制造文字狱。影响:有利于保存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破坏了文化遗产,加强了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归纳总结】:中央行政中枢制度的演变过程和特点
秦
西汉
东汉
隋唐
宋
元
明
清
三公九卿制中外朝制尚书台为行政中枢三省六部制废宰相,设内阁一省两院制二府三司制军机处特点: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丞相;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宰相权力不断分化。例5.(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诏谕山东巡抚,称其奏折所述事宜为日常公事,不合体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晓谕各省督抚,此类公事应当使用题本文书,经内阁等部门呈送;只有“案关重大,决不待时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断()A.奏折最早出现在乾隆年间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权C.奏折具有机密高效的特点
D.奏折需要经内阁中转呈送C考查方向: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奏折制度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6.(2023·惠州三调·5)1749年,御史冯元钦上书建议将军机处改名枢密院。乾隆下旨批驳说,本朝职官设置已经相当完备都记载在《大清会典》中了,军机处“不过以为承旨办理机务之地,并非独重其权,显为官职也”。据此可知,军机处()A.地位无足轻重
B.没有取得法定地位C.职能尚不明确
D.成为皇帝集权威胁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B考查方向:清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明朝
三司(省)、府、县三级制前期:废行中书省,实行三司体制(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加强了中央集权,但行政效率低下;后期:各省派巡抚,逐渐总揽一省之权(巡抚本为临时差遣带有监察性质,后兼地方军政,也有了相对固定的治所,遂成为一级地方官员)清朝省、府、县三级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信息1: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郡县二级制到州(道、路)郡县三级制再到四级制、五级制的演变过程,其中,三级制占主体地位,层级的增加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信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中最稳定的单位是县,它始终是我国古代行政区划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极强的稳定性。信息3:在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变化最大,同时最为频繁,秦为郡,汉为郡国,魏晋南北朝和隋为州,唐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明为布政使司,清为省。信息4:随着州、道、路等监察区转化为一级行政单位,原有的郡、州、道、路等一级行政单位的级别不断下降,沦为二级或者三级行政单位。信息5: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变革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例7.(2016·全国I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考查方向: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巡抚的设置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拔科举考试日益僵化,从四书五经中命题考核明朝:考满(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与考察(京官与外地官员的定期考核)清朝:京察(京官)与大计(外省文官)评价:有利于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奖勤罚懒,澄清吏治的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水平;加强了中央集权;于本质上是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表现。监察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负责纠察内外百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例8.(2021·全国卷·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D考查方向:明代官员的选拔——科举选官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9.(2022·十堰市高三四月调研·6)清代对官员的考核分为京察和大计,分别对京官和外官进行考核。考核结束后,京察一等、大计一等和二等的部分官员将被引见给皇帝。被引见的官员中,经常有人被取消“一等”或“卓异”的评价。这一做法()A.表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
B.是吏治澄清的表现C.保证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D.体现了人治的色彩D考查方向:清代官员的考核——清代考试制度的本质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10.(2022·山东卷·4)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 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A考查方向:明代官员的监察——监察规定的目的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朝代法律教化明代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乡约宣讲“六谕”,以《大明律》解释“六谕”。乡约开始执行一定的政府治理职能清代沿袭《大明律》,制定《大清律例》乡约延续明朝模式,宣讲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引用《大清律例》;乡约与法律合流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法律与教化材料七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变化:①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②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原因:君主专制强化,皇权加强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结合)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例11.(2021·湖北卷·4)明代继承前代“以例辅律”的传统。律一经颁行,即成定制,因而难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故朝廷不得不大量增补各类“例”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甚至将六部办定的“成案”提升为“现行则例”。此举()
A.提升了社会治理的能力B.杜绝了司法腐败的可能C.确保了审判结果的公正D.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A考查方向:明代的法律制度——“例的制定”例12.(2022·海南卷·5)《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A考查方向:明清的乡约与教化——治理方式的目的明朝明初:两税法,赋税分夏税、秋粮明英宗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明后期一条鞭法内容赋役合并;赋役征银;纳银代役意义是我国赋税史上的重大变革(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简化税制,方便征收;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清朝康熙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赋税制度【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趋势朝代制度特点发展趋势秦田赋、徭役泰半之赋①征收标准:人丁为主到土地、财产为主②赋役形式:劳役地租为主到实物为主再到货币为主③征收种类:由繁杂到简单④征收时间:由不定时到定时⑤征收徭役:必须服役到以庸代役⑥人身关系:人身关系不断减弱汉编户制度舍地而税人魏晋租调制与均田制配合唐朝初期租庸调制纳庸代役晚期两税法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宋募役法、两税法官府募人代役明一条鞭法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清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A.主粮变化与赋税制度的关系B.农民的赋税负担不断加重
C.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趋势D.主粮品种呈现多样化趋势A考查方向: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西汉至明代赋役制度的变化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例13.(2023·揭阳高三上期末·3)表1可用于说明西汉至明代()
表1西汉至明代有关粮食征收的记载(选录)记载(选录)史料出处“谷贱伤农,夸三辅太常各减贱,其令以菽、粟当今年赋。”【东汉】班固《前汉书·昭帝纪》“(唐)太宗善之,乃诏:‘亩税二升,粟、麦、粳、稻,随土地所宜。’”【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市籴考二》“两浙州县合输绵、绸……皆以市价折钱,却别科米麦,有亩输四五斗者。”【元】脱脱等《宋史·食货上》万历六年(1578年)全国实征夏税、秋粮总数:夏税,大小麦米4605242石;秋粮,米22033170石。《大明会典》明代黄册制度:以职业定户籍,以里甲制为基础,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清代基本沿袭明朝,户籍管理相对松弛,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原因:赋役倾向于向土地摊派,由固定丁银到摊丁入亩,户籍财政功能减弱)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户籍制度材料八
明代的黄册以里甲为单位编造,它先标明户别,如军户、民户、匠户、灶户等等,户别一般不能更改;再登记各户人口情况;然后登记土地、房屋、牛具等财产情况。每户的人口、田粮,都以“旧管、开除、新收、实在”四项列明,号称“四柱”。“旧管”,是指原来造册时的情况;“开除”,是指在上次登记后,人口死亡、田产减少情况;“新收”,则指人口、田产增加情况;“实在”是“开除”与“新收”相抵之后,现有人口、田产的情况。
——摘编自王洪源《管理臣民的户籍制度》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黄册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实施的影响。特点:与里甲制度相结合;实行严格的户别分类;注重人口和财产的登记及其信息变更。影响:保证赋役征发和政府财政收入;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维护社会稳定;限制了民众的流动,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例14.(2024·南京9月调研·5)明朝宣德年间,祁门县十西都故民李舒妻李阿谢,因为继子李景祥“不行奉养”,“以弟承兄不应”为由,“经投里老及首告本县”,要求改正。徽州府根据永乐十年、二十年黄册记载做出判断,最终将户名改为“李阿谢”,同时户籍上开除李景祥的名字,并将田地准还其亲弟。这表明,黄册()A.加速了社会的阶层流动
B.强化了民间基层的自治C.提供了人口变动的书证
D.减轻了民众的税收负担C考查方向:明代的户籍制度——黄册的作用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明代实行里甲制,推行十家牌法(特点:法律与教化相结合;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相结合)清代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为保甲制,至此,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明清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了善堂、善会等慈善机构一、明清政治制度的变化——基层治理制度例15.(2023·全国乙卷·27)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B
考查方向:明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加强的民间的控制例16.(2021·辽宁卷·4)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 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 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典例分析·真题再现B
考查方向:清代的社会救济——政府推行蠲免政策的目的1644建立全国性的政权1840鸦片战争1796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1681平三藩之乱1775美国独立战争1789法国大革命1765英国工业革命政治: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科学: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思想:理性主义,思想解放西方中国对外政策:炮舰外交,殖民扩张政治: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八股取士,文化专制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愚昧无知科技:妄自尊大,拒绝排斥一潭死水长夜无歌日益拉大的中西差距近代社会传统社会欣欣向荣凯歌高奏1688颁布《权利法案》1729设军机处二、明清统治危机的出现——盛世的忧患政治危机: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危机:强化小农经济,重农抑商;文化危机: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程朱理学日益僵化,严重阻碍中国科技进步;外交危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社会危机:人口急剧增长引发资源危机,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外部危机:西方工业革命后,加紧侵略扩张
康雍乾三朝在我国历史上是颇具争议的一个时期,学界对“康乾盛世”是否真的存在尚存争议。材料一“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两岸的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我看乾隆盛世》(1804年)马戛尔尼使团成员约翰·巴罗著材料二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据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后,可剩余11镑,约合33~44两白银。而一个中等中国农户一年全部收入不过32两,而年支出为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还要负债3两,才能过活。所以一旦遇到饥荒,普通人家会立刻破产,卖儿卖女的情况十分普遍。
——徐浩《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1999年)【重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照片滤镜调色课程设计
- 二手车交易平台营业员销售总结
- 春游课程设计
- 家具设计师工作总结
- 风险防控方案计划
- 法律服务行业风险防范方案
- 化工行业卫生防护要点
- 物流运输行业咨询服务经验总结
- 药店卫生管理措施
- 金融领域的投资顾问职责
- 2024-2030年中国汽车水泵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调研分析报告
- 绿城营销策划管理标准化手册
- 2025小学创意特色寒假素养作业设计真绝了【高清可打印】
- 2025年上半年河南安阳市睢阳区“减县补乡”乡镇事业单位选拔130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学年学期学校卫生工作计划
- 10.1.2事件的关系和运算(教学课件)高一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024-2030年中国天然靛蓝行业市场规模预测及发展可行性分析报告
- DB37T 4548-2022 二氧化碳驱油封存项目碳减排量核算技术规范
- 《公路养护安全培训》课件
- 2024国家开放大学基础写作形考任务2试题及答案
-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苏州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