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卷说明:1.全卷满分80分,考试时间为85分钟。一、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16分)1.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进行了解,也是学习物理的好习惯,坐在考场上请你仔细想想:你正常走路的速度大约为1,秋天教室里的温度大约为20。(填写合适的物理单位符号)【答案】m/s℃【详解】[1]中学生正常步行时,每秒走两步,每步长约0.5m,所以正常走路的速度大约为1m/s。[2]我国常用的温度单位为摄氏度,所以秋天教室里的温度大约为20℃。2.一辆正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其速度表如图所示,如果这辆汽车以这样的速度匀速行驶了半小时,行驶的路程为km;以此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的。【答案】50运动【详解】[1]由速度表可知汽车的速度为,则匀速行驶半个小时所行驶的路程为[2]以此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位置改变了,因此以此汽车为参照物,路边的树木是运动的。3.将A、B两小球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甲是在它们运动的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则图甲中小球的平均速度较大,用图乙中s-t图像可以描述小球的运动;【答案】AB【详解】[1][2]由题意可知,两小球运动的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观察图甲可知,两小球所走的路程相同,但A球所用的时间较小,则A球的平均速度大;而图乙中的s-t图像为过原点的直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表示匀速直线运动,观察图甲可知,A球的速度是变化的,B球的速度保持不变,则图乙中s-t图像描述B小球的运动。4.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个音叉发出声音的波形图,分析波形图可知三个音叉中发出声音音调最高的是,响度最大的是。【答案】乙丙【详解】[1][2]由图可知,在相同时间内,乙振动的次数最多,即乙的振动频率最高,故音调最高的是乙。[2]振幅决定声音的响度,丙的振幅的最大,故丙的响度最大。5.夏天,小明到小丽家去玩,小丽从冰箱里拿出饮料倒入纸杯里请小明喝。不一会,小明发现纸杯壁上有一些小水珠,饮料瓶上有一层霜。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的现象是,饮料瓶上有一层霜的现象是。(两空均填物态变化名称)【答案】液化凝华【详解】[1][2]从冰箱里拿出饮料温度较低,倒入纸杯里后,纸杯壁上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饮料瓶上有一层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形成的。6.有一束光以垂直于镜面的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大小为°。当镜面绕入射点转动25°角,反射光转动了°。【答案】050【详解】[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光以垂直于镜面的方向入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大小为0度。[2]当镜面绕入射点转动25°角,此时入射角为25°,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此时反射角为25°;反射光线会转动7.如图所示的是小明在户外拍摄到荷花在水中“倒影”的照片。关于荷花的“倒影”,它是由光的所成的,倒影和影子的形成原理(选填“相同”“不相同”)。【答案】反射不相同【详解】[1]平静的水面可视为平面镜,荷花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2]影子的成因是光的直线传播,所以倒影和影子的形成原理不相同。8.如图,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当他靠近玻璃窗时,电灯的像的大小(选填“不变”“变小”“变大”)。当他将玻璃窗左右推动时,通过玻璃窗看到灯的像(选填“左右移动”或“不动”)。【答案】不变不动【详解】[1]小明通过玻璃窗看见了房间里电灯的像,这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2]平面镜成的像,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当他将玻璃窗左右推动时,玻璃仍在原来直线上,通过玻璃窗看到灯的像位置不变。二、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14分)第9~12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第13、14小题为多项选择,每小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3分,全部选择正确得3分,选择正确但不全得1分,不选、多选或错选得0分。请将选项代码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9.如图所示,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下列对古筝演奏的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优美动听的古筝声一定不是噪声B.用力拨动弦是为了提高声音的音调C.古筝声越响,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D.现场观众听到的古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中的【答案】D【详解】A.优美动听的古筝声如果影响到他人的休息和工作,就会成为噪声,故B错误;B.用力拨动弦是为了增大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速度只和介质程度及温度有关,与声音的响度无关,故C错误;D.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现场观众听到的古筝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中的,故D正确。故选D。10.对下面几幅图反映出来的各种现象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是室外的两个人说话,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B.图乙树杈上的霜是空气中水蒸气升华形成的C.图丙中玻璃“冒汗”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D.图丁灯泡内壁变黑是钨蒸气凝华形成的【答案】D【详解】A.图甲中冬天户外活动时,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液态小水滴,是口中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错误;B.图乙中树杈上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故B错误;C.图丙中玻璃上“冒汗”即水珠是由水蒸气液化形成的,故C错误;D.图丁中灯泡内壁上黑色物质,是钨丝先升华形成的蒸气,再冷却后钨蒸气凝华形成的的钨,故D正确。故选D。11.图为新龟兔百米赛跑的s—t图像,根据图像判断正确的是()A.比赛开始时,乌龟和兔子同时出发B.比赛结果是乌龟获胜C.比赛途中,乌龟和兔子没有相遇D.整个比赛过程中兔子的平均速度更大【答案】D【详解】A.由题图可知,兔子是在t1时刻出发的,比乌龟晚出发,故A错误;B.由题图可知,兔子在t2时刻到达100m处,乌龟在t3时刻到100m处,且t2比t3小,故兔子先到达终点,兔子获胜,故B错误;C.由兔子和乌龟的图线相交三次可知,兔子和乌龟相遇三次,故C错误;D.由于乌龟和兔子通过的路程相等,兔子运动的时间短,说明兔子的平均速度较大,故D正确。故选D。12.下列光路图中错误的是()A.光从空气中斜射到玻璃表面发生反射B.光从空气中斜向上射入玻璃内发生折射C.人眼观看水中物体的光路D.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答案】B【详解】A.图中过入射点O作垂直于界面的法线,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符合光的反射定律,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光从空气中斜向上射入玻璃内发生折射,光先从空气射入玻璃,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线会靠近法线,折射角大于于入射角,故B错误,符合题意;C.水中物体反射的光斜向上射入空气,发生折射,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光线会远离法线,折射光线射入人眼,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由图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射入人眼,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形成虚像,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13.如图是自然界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海洋及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放热成水蒸气B.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会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C.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液化成小水滴而形成雨D.因为自然界水是循环的,所以人类不必担心水资源枯竭的问题【答案】ACD【详解】A.海洋及江河湖泊中的水蒸发吸热成水蒸气,故A错误,符合题意;B.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会变成小水滴,属于液化现象,水蒸气上升过程中遇到冷空气变成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小冰晶在下降过程中遇到暖气流会熔化成小水滴而形成雨,故C错误,符合题意;D.由于水污染等原因,导致能够饮用的水越来越少,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ACD。14.如图所示,小明在空水槽底部安装了一微型光源S,S发出一束光照在右侧壁上形成一光斑,期间小红在左上方观察,看到右壁上一直有光斑。在加水过程中()A.小红观察到光斑从P处缓慢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并最终重新回到P处B.小红观察到光斑从P处迅速下移到某一位置后再缓慢上移到P处上方某一位置C.缓慢加水至水面上升到P点以下的位置时,光斑从P处迅速下移再缓慢上移D.当水面升至P点以上的位置时,不会发生折射现象【答案】BC【详解】缓慢加水至水而上升到P点以下的位置期间,发生折射,根据折射定律,光斑位置在如下图所示水面上升至P点以上的a位置时,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斑位置在如下图所示通过画图可知:在加水过程中,由于开始的水很少,光斑会迅速下移到P点以下的某一位置,然后随着水的增多光斑再缓慢上移,光斑的位置在S1、S2处;当水面升到处后,光斑和P重合,水面继续上升,观察到光斑P位于水中,是光线先在水池壁反射,再折射出水面,人眼逆着光线看到的虚像,位置如图S3、S4处,随着水面上升,位置上移,最终静止在P上方某处。故选BC。三、计算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5,16小题各7分,第17小题8分,共22分)15.小明在国庆节期间乘坐高铁从广州南到香港。列车时刻表如表所示,求:站名到站时间出发时间停留时间路程广州南___________7︰55___________0km虎门8︰138︰152分钟___________深圳北8︰318︰365分钟102km香港8︰55______________________141km(1)列车由广州南到香港所需时间;(2)列车由广州南到香港全程的平均速度;(3)列车以170km/h的平均速度从广州南达到虎门,则广州南到虎门的路程。【答案】(1)1h;(2)141km/h;(3)51km【详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列车由广州南到香港所需时间t=8︰55-7︰55=1h(2)由表可知,广州南到香港的路程s=141km,则广州南到香港的平均速度(3)由表中数据可知,广州南到虎门的时间t'=8︰13-7︰55=18min=0.3h则广州南到虎门间的距离16.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想要测量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他们用了下述方法:两名同学分别站在一根很长的直钢管的两端,其中一名同学在钢管的一端敲一下,在钢管的另一端的同学听到了两次响声。已知钢管长度为1020m,两次响声间隔2.8s,已知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则:(1)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时间为多少?(2)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为多少?(3)测量结束后,两名同学匀速直线朝向一面悬崖走去,期间一名同学大喊了一声,2s后听到了回声,若两名同学朝向悬崖行走的速度为1m/s,则同学大喊时他们到悬崖的距离为多少米?【答案】(1);(2);(3)【详解】(1)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为固体中的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所以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时间为(2)声音在钢管中传播的速度为(3)2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为2s内学生行走的距离为则同学大喊时他们到悬崖的距离为17.为了有效遏制超速行为,保障高速公路上的行车安全,交通管理部门加大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力度,其中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内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区间的最高限速,即被判为超速。如图所示,这是某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区间测速的相关标识,某汽车以的速度进入该区间测速路段(全长为),匀速行驶了一段距离后又以的速度匀速行驶了,然后再以的速度继续匀速行驶直至离开该区间测速路段。(1)求汽车以的速度行驶的路程。(2)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通过该测速区间会不会被判超速?(3)在确保不会被判超速的情况下,该车通过该测速区间所需要的最少时间为多少?【答案】(1)25km;(2),所以会被判超速;(3)29.25min【详解】解:(1)以汽车以的速度行驶的路程(2)以的速度行驶的路程以的速度行驶的时间此路段行驶的总时间平均速度所以会被判超速。(3)以最大速度行驶,行驶的最少时间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8.探究“声音的传播”,(1)如图所示,小华用手轻敲桌子的一端,小强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能听到传过来的声音,这说明可以传声;桌子发出了声响,但小强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此时桌子(选填“有”或“没有”)在振动。(2)如图所示,将正在响铃的手机用塑料袋包好,浸没在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说明水(选填“能”或“不能”)传声。(3)如图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的塑料泡沫上。①实验时将闹钟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底盘上,这样做的目的是(选填“减弱”或“增强”)通过底盘传出的声音。②抽气一段时间后小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③将装置完善后,小华用抽气筒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声音逐渐变大。此实验经过推理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选填“需要”或“不需要”)介质,真空(选填“能”或“不能”)传声。【答案】(1)固体有(2)能(3)减弱玻璃罩漏气需要不能【详解】(1)[1]小强把耳朵贴在桌子的另一端听到了敲桌子的声音,说明声音是通过桌子传播过来的,说明固体可以传声。[2]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小强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此时桌子在振动,由于振动幅度过小,不便于观察。(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将正在响铃的手机用塑料袋包好,浸没在水中,仍可以听到铃声,则声音通过水和空气传入了人耳,说明水能传声。(3)[1]实验时,要抽出罩内空气,探究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介质,将闹钟没有直接放于玻璃罩的底盘上,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弱通过底盘这种介质传出的声音影响实验效果。[2]抽气一段时间后小华发现听到的铃声没有明显变化,说明罩内的空气这一传声介质没有发生变化,造成这一现象可能原因是玻璃罩漏气。[3][4]小华用抽气筒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声音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听到声音逐渐变大。此实验经过推理可知,如果将罩内空气完全抽出,没有了传声介质,将听不到声音,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19.小星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完成了“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和“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两个实验。(1)图甲所示的装置中用的是水浴法加热,其目的是使冰块;(2)小星改正错误后重新实验,一边认真观察现象,一边记录温度计A和B的示数。图乙是温度计A在某时刻的示数,其读数为℃;(3)小星将实验中记录的温度计A和B的温度数据分别绘制了图丙和图丁所示的图像。通过分析图丙中温度计A的图像可知,该冰的熔点是℃;在t1~t2时间内,试管内的物质处于状态;(4)通过分析图丁中温度计B的图像可知,当地的大气压(选填“高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5)通过观察A、B温度计的图像,小星发现冰熔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有相同规律是:(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选填“上升”、“下降”或“不变”);【答案】(1)均匀受热;(2)-3;(3)0固液共存;(4)低于;(5)吸收不变【详解】(1)将装有碎冰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种方法称为水浴法,其目的是使冰块均匀受热,便于实验的探究。(2)如图乙所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在零下第三个小格,所以,其示数为-3℃。(3)[1][2]如图丙所示,t1~t2段试管中的冰吸热处于熔化过程中,冰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温度不变,所以冰是晶体,熔点是0°C。(4)根据图丁可知,水的温度达到95°C,虽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可知水的沸点95°C;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而该实验下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的沸点,说明当地的气压低于1个标准大气压。(5)[1][2]对比丙、丁两图像,结合(3)和(4)分析,可以发现冰熔化过程与水沸腾过程的共同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0.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1)实验中用到了白板,白板的作用是,光在白板上发生了(镜面/漫)反射。(2)平面镜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固定入射光EO方向和入射点不变,转动白板,多次实验发现:当白板上同时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时,还观察到,从而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3)同一平面内多次改变入射光方向进行实验,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结论,多次实验的目的是。(4)调整到白板上能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后:如图甲,若将入射光贴着白板,绕底边整体再向后倾斜:如图乙,将白板绕ON向后折后。甲、乙两种操作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白板上都还能看到反射光 B.反射光的方向都没有改变C.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都没有改变 D.法线的位置都没有改变【答案】(1)显示光路漫;(2)白板与平面镜垂直时,在白板上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同一平面内;(3)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为了得到普遍规律(4)D【详解】(1)[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实验中用到了白板,白板的作用是显示光路。[2]由于白板的表面是粗糙的,所以光在白板上发生了漫反射。(2)当白板上同时观察到反射光和入射光时,还观察到当白板与平面镜垂直时,在白板上可以观察到反射光线,从而说明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1][2]多次改变入射光方向进行实验,比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可得出结论:反射角的大小等于入射角的大小;实验中,会进行多次实验,其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普遍规律。(4)若将入射光贴着白板,绕底边整体再向后倾斜,此时反射光线所在的平面与镜面依然垂直,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同面,此时反射光线在纸板前方;将白板绕ON向后折后,在NOF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此时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10.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取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如图所示,烛焰高2cm。(1)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应该在蜡烛(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2)小明用跳棋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品牌招商代理服务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幼儿园教职工劳动协议模板版B版
- 2024年企业信息化系统集成实施与运维合同
- 2024年可再生能源开发合同
- 2024年度健身会所承包运营合同样本版
- 湖南省2023-2024学年高二物理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含解析
- 2024年度农业设备租赁协议样本版
- 2024年实验技术服务协议样本版B版
- 2024年城市供水与排水合同
- 2024年厂房转让及维修责任合同
- 姜子牙动漫电影
- 体检销售工作总结
- 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心得体会
- 律师事务所金融不良资产包收购与处置
- 农产品收购可行性方案
- MOOC Academic English Writing (学术英语写作)-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如何撰写人物通讯》课件
-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行为分析
- 外墙高空清洁安全施工方案
- 《价格变化原因》课件
- Google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