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17讲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讲义)(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7讲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目录TOC\o"1-4"\h\u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02知识导图·思维引航 3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考点一整体性原理 3知识梳理 3知识点1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 3知识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5知识点3要素间相互影响 6知识点4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7核心突破 10考点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10题型01要素之间的影响 14题型02分析区域间环境联系 15热点应用 1701地形的影响 17考点要求考题统计+考点提取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全国甲卷,7-8题,8分,“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要素之间的影响和某要素对整体性的影响2024北京卷,18(2)(3)题,8分,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说明在该地开展科考活动的主要困难、推断多年冻土层融化加剧气候变暖的过程,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甘肃卷,18(3)题,4分,推测环南极海域叶绿素水平变化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新课标卷,37题,28分,以雨养型泥炭湿地、典型泥炭湿地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安徽卷,19(3)题,6分,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广东卷19(3)题,6分,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分析裂隙中硫酸钠的存在对该地石刻雕像表层岩体完整性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整体性2024广西卷,14-16题,12分,以大兴安岭北部某山间洼地“树岛”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湖北卷,18题,20分,以北极育空河流域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2024湖南卷,19(3)(4)题,8分,以贡嘎山自然保护区主要栖息地的分布图为情境,考查要素之间的影响命题趋势: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视角,审视某地植被特征、地貌形态演变及其产生的影响是近年来命题的重点。试题多以某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等,重点关注地理事物背后的内在关联性。以区域图为载体,结合人类活动,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考点一整体性原理知识点1自然环境要素及整体的形成1.自然环境的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每种自然地理要素都有各自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气候是较活跃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土壤是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水文: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地貌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使它们发生不同的反应和变化。地貌又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生物: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为有机物质,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藏在有机物质之中,使无机界和有机界成为一个整体,保证了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发展。自然地理环境由自然地理要素组成,每一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形成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或各组成部分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自然地理过程的本质和核心,构成了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循环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解

环节蒸发(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冷却凝固、重熔再生、变质作用、固结成岩

能量交换太阳能→动能→重力势能

太阳能→生物能(化学能)→热能地球内部热能、太阳能、重力能

影响(海陆、高低纬、海气之间)热量传递;塑造地表;联系海陆

生产功能(光合作用)和平衡功能;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塑造地表形态;形成矿产资源;实现地区间、圈层间物质的循环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变化的预测、自然区划、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开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对生产、生活的警示意义及应采取的措施警示意义:从空间上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客观现实;从时间上看,自然环境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必须考虑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的异常,造成各种各样的灾害。人类应采取的措施: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还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知识点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然要素的自身功能,也包括整体功能。(1)生产功能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营养盐,通过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注意: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及地貌的不同组合,生产功能强弱有明显差异相邻的坡地与平地,坡度、太阳辐射、水分条件、土壤肥力、风化物粗细等也不同,共同影响着土地的生产功能,即使生长同种植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别(2)稳定功能概念:指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也称为平衡功能。各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此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拥有此功能。案例: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效应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但大气本身不具有消减二氧化碳的功能自然环境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来削减:其一,植物与大气的碳交换,把碳保存在植物体及土壤中其二,通过海一气相互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相结合,形成沉淀,这是消减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最主要途径。这样,通过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碳交换,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生产功能稳定功能内容自然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功能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举例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营养盐人类活动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通过植物光合作用、海—气相互作用的削减,部分实现了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意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自然环境整体功能的意义: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稳定功能等,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人地关系,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区域自然环境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的差异。知识点3要素间相互影响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生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中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影响。知识点4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1.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素组合(1)自然要素的特点变化性:自然要素每时每刻在变化案例:在流水侵蚀下,高原的峡谷不断拓宽,高原面萎缩,逐步演化为山地。山地逐步侵蚀为丘陵,进而演化成平原。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例如,山地演化为丘陵的过程中,坡面变缓,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弱,土壤逐渐变厚,植被更为发育,大气湿度有所增加。

变化性统一性内容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2)自然环境统一演化的意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要素组合。案例1:黄山“四绝”的形成:黄山“四绝”组合就是花岗岩断块山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特定阶段的组合。花岗岩岩体沿节理风化,造就“怪石”。山体高大,气流抬升强烈,形成“云海”。岩缝间缺水少土,黄山松发育不良成为“奇松”。岩浆上涌加热地下水,形成“温泉”。案例2:湿润区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地貌、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2.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整体响应:某一自然要素受到外部干扰发生变化,进而改变了该要素与其他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使得其他要素发生连锁变化,最终导致整个自然环境发生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响应特点:①与自然环境普遍存在的演化相比,(人为)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多为快速的,各要素变化也不同步。例如山地侵蚀为丘陵的过程中,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需要上千万年,而遭受火灾干扰后,植被由灌草演化为森林可能只需几十年;②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不断增强。干扰的后果被放大,环境变化也越来越快,环境的快速变化往往不利于人类的适应。案例:森林过度采伐导致东北自然环境的整体变化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叶林,南部为针阔叶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采伐,至20世纪末,东北林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森林面积锐减森林面积锐减导致①土壤缺乏枯枝落叶的补给,土壤肥力下降②水土流失加剧,地面沟谷纵横③土层变薄,岩石裸露,岩石风化速度加快④滞水功能降低,降水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3.整体性的表现小结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青藏高原隆起产生的影响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青藏高原的隆起(地形地貌),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气流(大气),导致中亚、西亚干旱区的细小粉尘随冬季风(大气)向东输送,逐渐沉积,形成黄土高原(地形地貌)。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土壤),极易受流水冲蚀,泥沙随流水汇入黄河,被流水搬运到下游(水文),由于流速变慢,逐渐淤积,形成“地上河”,造成严重水患(生态环境问题)。颗粒更小的泥沙则注入渤海,致使河口向海延伸。这一系列的过程彼此间连成一根长链,其间发生着物质、能量运动,产生多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考点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1.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要素分析法(1)环境特征的一致性自然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整体特征是协调一致的。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决定并体现,如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半干旱和青藏地区高寒的特征。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确定气候类型和特征。第二步,概括出自然环境的总体特征。第三步,与环境总体特征相联系,逐一分析其他要素的特征。以我国西北地区的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关系为例:(2)要素的内在关联性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滥伐森林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为例:(3)发生发展的统一性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案例①:在河流上、中游地区滥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案例②:青藏高原隆起对东亚、南亚、中亚、西亚的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2.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明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类答题思路(1)以自然地理环境中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它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2)从因果关系角度分析。该类型试题答题思路一般为:分析角度答题思路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

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环境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的分析思路要素思考方向分析思路气候位置、地形、洋流等①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②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③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④洋流影响气温和降水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①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②河流、海洋、冰川对地貌造成影响。③植被覆盖率的高低也影响地貌水文气候、地形、植被、土壤①气候影响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汛期、水能等。②地形影响河流的含沙量、水能等。③植被影响河流的含沙量和水量变化。④土壤主要影响河流的含沙量等植被位置、气候、地形、土壤等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土壤条件下,发育的植被不同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分析某地区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影响。[关键词]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生态环境[答题思路]当××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的××随之发生变化。例如当砍伐森林(植被)后,地表拦截大气降水(气候)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表水(水文)汇流速度加快,对土壤的侵蚀加强,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地貌),由此导致土壤贫瘠;植被破坏后,光合作用减弱,吸收二氧化碳减少,影响大气的成分,这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掌握地理环境整体性四大应用应用方向主要内容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2024·全国甲卷)阿拉斯加某冰川前端(61.5°N,142.9°W附近)的冰面上,呈斑块状分布着少量的矿物质,并生长着一种苔藓球。这种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它们靠暖季在冰面上滚动方能维持生存,被形象地称为“冰川老鼠”。下图是冰面上的苔藓球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冰川老鼠”在暖季滚动使其(

)A.排出水分 B.获得养分 C.躲避阳光 D.保持热量2.暖季“冰川老鼠”内部比周边大气(

)A.平均温度高 B.氧气含量高 C.水汽含量低 D.气压波动大【答案】1.B2.A【解析】1.冰川表面植物生活环境寒冷干燥,只有在暖季较短的时间内,苔藓球——“冰川老鼠”才能生长,为了生长所需充足的光照,因其球形的形态,只有滚动才能使球体全面受光照;二是获得水分,在滚动的过程中吸取冰面少量融化的液态水,并且通过滚动获取冰面的矿物质,也就是说通过滚动,冰川老鼠获取到了生长所需的养分,B正确,AC错误。冰面寒冷环境下要保持热量最好的方法是不动,D错误。所以选B。2.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苔藓球内部由生物体和有机残体交织,形成相对独立的生存环境,这种相对独立就是针对冰川表面而言,苔藓球经长时间生长其内有机残体形成较强的保温层,储存白天光照获得的热量,其内部平均温度高,A正确;由于缺乏与外部的大气交换,内部氧气含量较低且自身生长消耗氧气,内部氧气含量低,B错误;暖季在滚动中吸收冰面水分,内部水汽含量较高,C错误;气压相对稳定,D错误。所以选A。3.(2024·安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南美洲的卡西基亚雷河(以下简称“卡河”)是奥里诺科河(以下简称“奥河”)上游的一条汊河,经内格罗河流入亚马孙河(如图)。奥河在分汊口附近堆积有大量沉积物。自分汊口向下游方向,相比较而言,奥河河道宽而浅,卡河河道窄而深,卡河河床纵剖面坡度明显大于奥河。目前该分汊口上游约四分之一的来水流入到卡河,专家预测卡河未来将成为主要河道。(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分析其对内格罗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影响。【答案】(3)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水文特征发生变化,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洪涝灾害也可能增加;水生生物增加,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详解】(3)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地貌、水文、植被、土壤、岩石等要素,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会统一演化。如果分汊口上游来水完全流入卡河,则卡河水量增加,卡河注入内格罗河,这使得内格罗河河流水量增加,流速变快,侵蚀搬运能力提高,流域内河流水文特征先发生变化,随之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发育,地貌发生变化;河流水量增大会导致水域面积增加,陆域面积减小,从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随着水文和地貌的发展变化,气候也会变得更加湿润,河流下游地势低平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增加;水面扩大,水生生物增加,流域内植被和土壤也会相应变化,最终导致自然环境统一演化。题型01要素之间的影响我国天山南坡某山地坡地与谷地植被存在着较大差异。山坡风化作用强烈,森林带以上有常年积雪带,山地表层以砂岩层为主,受地形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谷地较少有人类活动干扰。下图示意该山地地形剖面,Ⅰ、Ⅱ、Ⅲ为该山地的三个草甸区。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该山地的植被正在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中的三个草甸区(

)A.Ⅰ区植被类型、数量较多 B.Ⅱ区范围受地表径流影响C.Ⅲ区植被稳定性较差 D.Ⅲ区水分条件最为优越2.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推测该地植被带的变化特点是(

)A.山地森林带下限持续降低 B.山谷草甸带范围可能变大C.山地森林带上限先升高后降低 D.谷地生物数量先减少后增多【答案】1.B2.C【解析】1.草甸区海拔较高,位于冰川季节性消融区,热量条件较差,且多砾石分布,植被的类型、数量较少,A错误;Ⅱ草甸区水分主要来自冰川融水,Ⅱ区下限范围受冰川融水地表径流长度影响,B正确;Ⅲ草甸主要受冰川融水地下径流量影响,补给水量少,但较为稳定,故Ⅲ草甸区植被稳定性较好,C错误;I草甸区临近冰川融水带,且蒸发弱,水分条件最好,D错误。故选B。2.该山地位于天山南坡,气候干旱,降水少,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南坡山地冰川将持续融化,最终消失,因此,山地森林带的下限应先降低后上升,最后随着冰川消失,森林带可能消失,A错误;同理,山地森林带上限也应先升高后降低,C正确;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冰川融水增多,地下径流量增加,谷地中水分条件改善,山谷草甸带面积变大,但最终随着冰川消失,面积萎缩,B错误;谷地中部水分条件改善,生物数量应先增多,冰川融水减少,谷地生物量最终会减少,D错误。故选C。题型02分析区域间环境联系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镍主要用于生产不锈钢、合金钢、三元动力电池等,是全球重要的战略资源。印度尼西亚镍矿储量占世界镍总储量的52%,主要以风化淋积型红土镍矿床为主,多分布在山麓地带。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当地红土镍矿矿床规模大、埋藏浅、易于露天开采的特点。岩浆岩中的橄榄岩是红土型镍矿的主要成矿母岩。中国镍金属消费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8%,其中约85%的镍金属应用于不锈钢生产。近年来,印度尼西亚禁止本国镍原矿资源直接出口,我国Q控股集团对印度尼西亚镍矿进行直接投资,在当地建设红土镍矿—镍铁—不锈钢生产厂,积极开发针对印度尼西亚低品位红土镍矿的规模化冶炼工艺。如图示意印度尼西亚主要镍矿产地分布。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分析印度尼西亚红土镍矿的形成过程。【答案】地处板块交界处,岩浆活动频繁,利于含镍岩石(橄榄岩)的生成;湿热气候利于岩石发生化学风化作用,使含镍矿物从岩石(橄榄岩)中淋滤出来;多山地地形,陡坡利于含镍风化物的侵蚀、搬运,平缓地带利于含镍风化物的富集;地表水和地下水为含镍风化物提供迁移、富集/沉积(分选)的载体。【详解】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和动物界等要素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一部分,构成一个整体。印度尼西亚含有镍元素的橄榄岩(岩浆岩,说明岩浆活动强烈)广布;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加速橄榄岩的风化、剥蚀和分解,岩浆活动频繁,利于镍元素富集;地处低纬度,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热量、降水丰富,风化作用强烈;以山地地形为主,坡度大,利于含镍风化物的侵蚀、搬运,平缓地带利于含镍风化物的富集;径流丰富,地表径流或地下径流流向低处,为含镍风化物提供迁移、富集/沉积(分选)的载体,同时岩石裂隙透水性好、排水通畅,利于溶解镍元素的径流流淌,在沿海平原地势低平的地带,红土镍矿富集和沉淀。热点应用01地形的影响(2023·全国甲卷)下图为某区域的典型剖面示意图,该区域的山坡受流水侵蚀,谷地持续接受沉积。山坡多生长森林,谷地中草甸广泛发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导致山坡与谷地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土壤温度 D.土壤水分【答案】D【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坡地势较高,而山谷地势较低,造成地下水水位不一,谷地中地下水接近地表,造成土壤中水分较多,形成沼泽化土壤,形成草甸植被,故D正确;山坡和山谷气温、土壤温度差异不是造成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AC错误;山坡和山谷地区降水量差异较小,B错误。故选D。知识点拨: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地形影响宏观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