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1页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2页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3页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4页
第12讲 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练习)(教师版)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讲海—气相互作用和环流异常目录01模拟基础练02真题实战练03热点应用练(23-24高三上·河南周口·期中)南海暖池是指多年平均海表温度多在28℃以上,相对同纬度其他海区水温度更高的水体。下图示意民都洛岛邻近海域暖池某季节平均海表温度(暖池温度)和海表面风场(黑色区域表示民都洛岛海拔在300m以上的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示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2.暖池乙的成因是民都洛岛山脉阻挡(

)A.冬季东北季风 B.夏季东北季风C.冬季西南季风 D.夏季西南季风3.暖池可造成(

)A.对流运动强烈,海一气相互作用强烈B.平流运动强烈,海一气相互作用强烈C.对流运动强烈,海—气相互作用微弱D.平流运动强烈,海—气相互作用微弱【答案】1.D2.A3.A【解析】1.由图可知,风场主风向为东北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图示季节是北半球冬季。故选D项。2.暖池乙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民都洛岛山脉阻挡了冬季东北季风,使得暖池乙海域风力弱,水温高。故选A项。3.暖池水温高,气温高,蒸发强,对流运动强烈,海—气相互作用强烈。故选A项。(23-24高三上·广东汕头·期末)海洋热浪通常是指极端温暖的海面温度持续数日至数月的事件,局部海域海洋热浪频发常与大气环流或海洋环流的变化导致的局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有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孟加拉湾海洋热浪频发。下图示意孟加拉湾地理位置。完成下面小题。4.据材料推测,夏季,孟加拉湾海洋热浪多发于其(

)A.西北部海域 B.东北部海域 C.西南部海域 D.东南部海域5.近年来,孟加拉湾海洋热浪频发,可能造成(

)①海洋物种大规模转移②海水侵蚀作用减弱③热带风暴的强度增大④海啸发生频率增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4.B5.B【解析】4.局部海域海洋热浪频发常与大气环流或海洋环流的变化导致的局部海水温度异常升高有关。夏季该海域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受西南季风影响该海域海水主要由西南向东北流,西南海域纬度低,由相对低纬的较暖海水不断向孟加拉东北海域堆积,导致东北海域海水温度上升明显,出现海洋热浪,B正确,ACD错误。故选B。5.孟加拉湾海洋热浪频发,海水温度异常升温改变了孟加拉海洋物种的生存环境,该海域的海洋物种为寻找新的栖息地而被迫大规模转移,①正确;孟加拉湾海洋热浪频发,海水温度异常升温会导致海平面上升,海水对沿岸陆地的接触面积变大,海水侵蚀作用增强,②错误;孟加拉湾海洋热浪频发,海水温度异常升温,会给热带风暴提供更多的能量,热带风暴的强度会有所增大,③正确;海啸与海底地震相关,与海洋热浪无关,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24·福建厦门·模拟预测)降水在水循环过程中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部分,而绿水是被蒸发和蒸腾的部分。厄尔尼诺年夏季中国南涝北旱,而拉尼娜年则出现北涝南旱的情形。S河流域位于中国南方地区,流域面积不足1万平方千米。图示意S河流域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的年降水量、蓝绿水占比。近30年来,S河流域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完成下面小题。6.S河流域厄尔尼诺年与拉尼娜年差异最小的是(

)A.下渗量 B.蒸腾量 C.地表径流量 D.水汽输送量7.与黄河流域相比,S河流域明显较小且两流域差异最大的是(

)A.厄尔尼诺年的绿水占比 B.拉尼娜年的绿水占比C.厄尔尼诺年的蓝水占比 D.拉尼娜年的蓝水占比8.近30年来,S河流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可明显提高(

)A.拉尼娜年的年降水量 B.厄尔尼诺年的年降水量C.拉尼娜年的绿水占比 D.厄尔尼诺年的蓝水占比【答案】6.B7.A8.C【解析】6.厄尔尼诺年和拉尼娜年降水情况不同,下渗量会有明显差异,A错误。蒸腾量与植被量有关,两个年份的植被量没有明显变化,B正确。由于降水的不同,地表径流量差异较大,而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大气环流输送,故水汽输送量差异也较大,CD错误。故选B。7.读图可知,s河流域的厄尔尼诺年绿水占比较小,拉尼娜年蓝水占比较小,B、C排除;黄河流域主要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蒸发、蒸腾作用旺盛,地表、地下径流产生量小,蓝水占比很低(拓展:多年平均值约9.7%)。对比s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厄尔尼诺年、拉尼娜年蓝绿水占比(下表),可得结论A正确、D错误。故选A。8.植被覆盖率显著增加,可以加强蒸腾作用,使得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但S河位于南方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水汽输送,故植被覆盖率变化对提高年降水量作用不大,AB错误;拉尼娜年,位于南方的S河流域降水少,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使得蒸腾部分水量占比提高,绿水占地提高,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方降水多,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吸收水分增多,会使蓝水占比降低,D错误。故选C。(23-24高三上·湖南·开学考试)降雨是土壤侵蚀的直接原因。降雨对土壤的侵蚀能力被称为降雨侵蚀力。通常情况下,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会带来相反的地理现象,但无论是厄尔尼诺年份还是拉尼娜年份,福建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都会减弱。拉尼娜年份,我国锋面雨带推移速度较快。完成下面小题。9.对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影响较小的是(

)A.降水总量 B.降水发生时间 C.降水强度 D.降水发生频率10.厄尔尼诺年份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下降,主要是因为(

)A.西太平洋部分地区水温下降 B.当地气候类型发生改变C.亚洲高压势力整体较强 D.锋面雨带推移速度较快11.拉尼娜年份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减弱的主要原因是(

)A.台风数量增多 B.雨带位置偏北 C.冷锋强度增大 D.海陆温差较大【答案】9.B10.A11.B【解析】9.降水总量、强度、发生频率与降雨侵蚀力呈正相关关系,降水发生时间对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影响小,B正确,ACD错。故选B。10.厄尔尼诺年份西太平洋部分地区水温下降,夏季风强度减弱,导致东亚地区总体上降水减少,A正确;短时间内,当地气候类型不会发生改变,B错;降雨主要发生在夏季,亚洲高压存在于冬半年,对夏季降水影响不大,C错;与拉尼娜年份相反,厄尔尼诺年份锋面雨带推移速度较慢,D错。故选A。11.拉尼娜年份,我国锋面雨带推移速度快,锋面雨带停留在北方更长时间,南旱北涝,武夷山区降雨侵蚀力减弱,B正确,ACD错。故选B。(2024·山西晋城·一模)巴伦支海通过海洋的放热将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释放到大气中,被称为北冰洋的“冷却机”。巴伦支海的海洋热含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5—8月海洋从大气吸热,9月至次年4月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近40年来,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增加,海洋向大气放热整体也增加,但开阔海域(无冰区)向大气放热减少,冰区则呈相反的趋势。下图示意巴伦支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图中巴伦支海海洋热含量上升速率最快的海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13.巴伦支海海冰覆盖范围最大的月份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14.近40年来,北大西洋热量在从巴伦支海向北输送的过程中,巴伦支海(

)A.开阔海域海—气交换增强 B.冰区海域海—气交换减弱C.开阔海域暖流势力增强 D.冰区海域海冰融化减少【答案】12.D13.B14.C【解析】12.由材料可知,巴伦支海是北冰洋的“冷却机”,通过海洋的放热过程将北大西洋暖流带来的热量释放到大气中,在此过程中,丁海区为北大西洋暖流的上游区域,海洋热含量上升速率最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13.由材料可知,巴伦支海9月至次年4月海洋持续向大气放热,海洋热含量在4月达最低值,因而海冰覆盖范围达到最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14.近40年来,北大西洋热量在巴伦支海向北输送的过程中,海洋增温,导致巴伦支海开阔海域(无冰区)海气温差减小,海—气放热减弱,A错误;而暖流势力增强,更多的海洋热量向极地输送,从而加速巴伦支海冰区的海冰融化,C正确,D错误;导致海冰对冰区海—气热交换的阻隔作用被削弱,冰区海洋放热增加,B错误;故选C。(23-24高三上·福建泉州·阶段练习)2007年8月—2008年6月发生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同期升高。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科研人员选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渔期间)北部湾鱼类生物量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北部湾优势鱼类生物量的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2007年8月-2008年6月,北部湾东北部的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主要原因可能是(

)A.西南季风减弱 B.东北季风增强C.海水水温升高 D.鱼类产卵期提前16.此次拉尼娜事件发生期间,赤道附近太平洋海域(

)A.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减小 B.中东部气流上升,降水增多C.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D.秘鲁寒流减弱,渔场减产【答案】15.B16.C【解析】15.2007年8月-2008年6月,北部湾东北部的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主要是因此东北季风为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开下层海水上泛,故B正确;西南季风为向岸风,与西南季风影响不大,故A排除;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故C排除;优势鱼类生物量大增与鱼类产卵期提前关系较小,主要为季风影响,故D排除;故选择B。16.拉尼娜事件,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出现大范围偏冷且强度和持续时间达到一定条件的冷水现象。这种水文特征将使太平洋东部水温下降,出现干旱,与此相反的是西部水温上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明显偏多。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增大,故A排除;中东部气流下沉,降水减少,故B排除;信风增强,进而南北赤道暖流增强,故C正确;秘鲁寒流增强,渔场增加产量,故排除D。故选择C。17.(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每年1月份,在阿留申群岛附近海域形成的阿留申低压,强度和位置异常对北半球的天气、气候异常有重要的影响。当其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东侧(图1),此时的气旋型风场有利于海冰向外扩展。研究表明,近年来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明显偏西(图2),是导致白令海海冰面积显著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白令海海冰面积的变化也对区域水文、大气、生态系统等造成巨大影响。图3示意1979—2021年白令海海冰融冰开始日、结冰开始日的变化。(1)概括1979-2021年白令海冰情的变化特征。(2)解释当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明显偏西时,白令海海冰覆盖减少的原因。(3)推理说明海冰大面积消融可能对白令海海水及大气性质产生的影响。(4)推测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答案】(1)结冰开始日延后,融冰开始日提前,融冰期延长(或结冰期缩短)。(2)阿留申低压位置偏西,低压中心在白令海西南部,白令海东部盛行偏南风;偏南风驱动北太平洋暖湿空气(暖海水)向北输送进入白令海,海水温度随之增加,不利于白令海海冰的形成;且偏南风抑制了白令海北部海冰向南扩展,白令海海冰覆盖面积减少。(3)海冰大面积消融,导致局部海域海水盐度下降;海冰大面积消融降低海域的反射率,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海水升温;海水升温增加水汽(云量),加强大气温室效应,致使底层大气温度升高。(4)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推测亚洲高压(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偏弱,东亚冬季风势力偏弱,风力偏小;东亚地区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详解】(1)读图3可知,实线是结冰日期,虚线是第二年的融冰日期,结冰日期整体延后了,融冰日期(次年)整体提前了,结冰期=融冰日期-结冰日期,结冰期变短。(2)低压中心气流辐合,北半球的低压中心,水平方向来看,低压中心西侧为偏北风,东侧为偏南风。与常年位置相比,如果阿留申低压中心位置偏西,说明东侧的偏南风势力强,而偏南风由纬度较低的海域吹拂而来,驱动北太平洋暖湿空气(暖海水)向北输送进入白令海,会使得该海域水温随之升高,不利于白令海海冰生成;同时偏南风势力强,也不利于北侧的海冰向南移动,抑制白令海北部的海冰向南扩展。所以,白令海海冰覆盖范围较常年平均小。(3)冰融化后是淡水,会稀释海水中的盐分,故海冰大面积消融会导致局部海域海水盐度下降;冰的反射率高于水面,故海冰大面积消融会降低海域的反射率,下垫面反射率低则吸收率高,故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海水升温;海水升温增加水汽(云量),增加大气密度,从而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进而大气逆辐射增强,加强温室效应,致使底层大气温度升高。(4)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对东亚气候的影响可以从阿留申低压对东亚季风的影响分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附近形成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形成冷高压,使东亚地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阿留申低压强度偏弱,可推测出亚洲高压势力较弱,海陆气压差减小,东亚地区冬季风势力减弱,风力偏小;冬季气温偏高,出现暖冬现象;寒潮等灾害天气减少。18.(2024·江苏·二模)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一般在海水表面温度20℃以上,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且在较矮的基底上生长较胖。珊瑚礁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材料二珊瑚白化是珊瑚在高海洋温度等条件下,使得共生藻类排出体外,使珊瑚失去色彩并最终死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等事件易引发全球珊瑚白化事件。材料三图为世界珊瑚分布简图。(1)比较东亚外海和红海海域珊瑚礁形成条件的差异。(2)解释拉尼娜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和北部珊瑚礁白化风险加剧的原因,并在图中用箭头画出该海域表层海水热量移动方向。(3)概述珊瑚白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答案】(1)红海:海域广阔,海水温度较高,水深较浅,水质好;气候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东非外海:有暗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浅水海域广阔,板块交界处,多海泥火山活动,提供生长基底。(2)赤道暖流加强,太平洋中东部的热量向周围输送并聚集;部分热量向北输送至东北外海。绘图(3)生态系统退化,影响国家安全;粮食能力减弱,更多国家拿食物供给或粮食安全;使海面积缩小,影响海洋国土安全。【详解】(1)据材料可知,珊瑚礁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一般在海水表面温度20℃以上,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且在较矮的基底上生长较胖。红海纬度低,位于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之间,海域广阔,海水温度较高,水深较浅,水质好;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少,光照充足。东非外海:有暗流流经,海水温度较高;位于大陆架,浅水海域广阔,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海泥火山活动,提供生长基底。(2)据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珊瑚在高海洋温度等条件下,使得共生藻类排出体外,使珊瑚失去色彩并最终死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加强,赤道暖流加强,太平洋中东部的热量向周围输送并聚集;遇到陆地阻挡,部分热量向北输送至东北外海。绘图如下所示:(3)据材料可知,珊瑚礁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不仅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各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生态系统退化,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降低,影响国家安全;提供资源减少,粮食能力减弱,更多国家拿食物供给或粮食安全;珊瑚岛礁会在海水侵蚀与海浪和台风的破坏下缩小甚至消失,造成领海面积的缩小,影响海洋国土安全。19.(2024·广西柳州·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全球16个研究单位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发布2023年的全球海洋环境变化研究报告。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年平均海表温度、海洋温度的空间不均匀性等均为有现代仪器记录以来最高的一年。从当年5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在监测海区测出的海温高出距平(0.5°以上。报告的数据还显示,全球各海域“咸变咸、淡变淡”的盐度空间变化持续,而2023年地中海和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与常年比较存在差异。(1)推测2023年全球出现的特殊气候异常现象并说明推测依据。(2)分别推测2023年地中海和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与常年比较的差异,并简述推测理由。(3)论述海表温度升高对海洋及全球生态环境消极影响。【答案】(1)厄尔尼诺现象发生。从5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高出距平0.5°以上。(2)地中海盐度上升,因海水温度升高,蒸发旺盛,盐度上升。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盐度上升,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沃克环流的向上分支进入热带太平洋中部,导致)西太平洋降雨减少,海水盐度增加。(3)海表温度升高,海水的热胀冷缩以及极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海洋的体积和质量,使海平面不断升高,这给近海沿线的岛屿和沿海城市带来了威胁,可能导致海岸侵蚀加剧以及沿海生物栖息地破坏。海表温度上升破坏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热量平衡关系,导致了海洋蒸发量的增加,进一步注入更多的水蒸气到大气中,形成了正反馈的循环,致陆地的气温升高速度,加快加剧了全球的变暖。在海表温度不断上升的情况下,也会导致海底甲烷释放,使温室效应发展的速度会更快。海表温度上升,对大气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及全球气候变化。首先,海洋表面升高,热带气旋(台风、飓风等)的频次和强度可能会增加,给那些位于热带气旋路径上的地区带来巨大的威胁。其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储存库,其温度变化可能改变全球大气循环系统,这可能导致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增多,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海表温度上升及其对降水分布等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空间海区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出现“咸变咸、淡变淡”变化趋势。海表温度、盐度及气候的变化,可能洋流被切断或打乱,影响局部地区的海洋循环和热量平衡,对季风产生影响,进而进一步影响气候变化。海表温度上升,储存的氧分就会减少,部分海域会出现了缺氧的“死亡地带”,海洋动物无法生存。也将引发海洋生物的种群和生态系统会发生迁移。对人类的海水养殖和海水捕.捞产生较大影响。在温暖、缺氧的水中,某些有毒藻类会爆炸式地繁殖。它们的毒素让鱼类和其它海洋生物大批死亡。海水升温,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于表层海水中,海水pH值降低,海水“变酸”,对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依靠海水的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连锁反应。贝类、珊瑚和海胆等生物因此丧失体内和体外骨骼的再生能力,从而破坏整个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对海水的沉积环境构成影响。【详解】(1)由材料可知,2023年5月份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持续异常升高,高出距平0.5℃以上,与厄尔尼诺现象的表现一致,推测2023年全球可能出现厄尔尼诺现象。(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地中海的水文升高,海水蒸发量增大,水汽蒸发,盐度升高。西太平洋5°~10°N的热带辐合带海域的盐度变化与厄尔尼诺现象关系较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中东太平洋海域温度升高,下沉气流减弱,上升气流增强,导致东北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海域的温度降低,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降雨对海水的稀释作用减弱,导致西太平洋海域的海水盐度升高。(3)海表温度升高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所造成的影响与全球变暖的影响类似,温度升高,海水体积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可能会淹没沿海低地,海岸线受侵蚀作用增强,造成海岸线后退,同时破坏沿海地区的栖息环境,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海表温度升高,破坏了陆地与海洋之间的热量平衡关系,导致了海洋蒸发量的增加,向海洋上空输送的水汽增多,增强了海上内循环与海陆间水循环,形成了正反馈的循环,致陆地的气温升高速度,加快加剧了全球的变暖。。海表温度升高,海水密度变小,海底的甲烷更多的被释放,温室气体排放增多,且海表温度升高,向大气输送的热量也会增加,全球变暖加剧。海表温度上升,输送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对大气运动产生重要影响,导致极端天气现象增多及全球气候变化。首先,海表温度升高,热带和副热带海区的大气受热上升更加强烈,更有利于台风的形成,台风、飓风的次数与强度均增大,给台风移动路径上的区域造成威胁。其次,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热储存库,其温度变化可能改变全球大气循环系统,海表温度变化对所在区域的蒸发量与降水量均造成影响,这可能导致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增多,进而对全球气候产生深远影响。海表温度上升及其对降水分布等气候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空间海区海水盐度发生变化,出现“咸变咸、淡变淡”变化趋势。降水少的海域,由于蒸发量增大,盐度升高;降水多的海域,水汽供给增多,降水量变得更多,海水盐度降低。海水温度变化改变了部分区域的鱼类的栖息环境,温度变化导致当地的鱼类死亡,影响渔业资源。海表温度升高,使得海洋与大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发生变化,影响季风的形成与强度变化,从而对季风区的降水产生影响。海表温度升高,导致海水中的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氧气含量下降严重的海域,海洋生物可能因缺氧导致死亡或者迁徙至其他海域,所在海域生物量降低,形成“死亡地带”,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的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产业的发展。海水温度升高,使更多的二氧化碳溶解于表层海水中,海水pH值降低,海水酸化,对海水的化学组成以及依靠海水的生态系统产生显著的连锁反应,影响珊瑚、贝类等生物的体外骨骼生长,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破坏珊瑚礁生态系统,并对海水的沉积环境构成影响。(2023·重庆卷)台风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受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气流影响。下图示意某台风移动过程中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在甲地,该台风移动减缓,停留时间长达4天,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台风强度减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的原因是甲地(

)A.地面摩擦力增大 B.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C.下垫面水汽减少 D.东西两侧的气流方向相反2.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表层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寒流经过 B.海水蒸发 C.强风扰动 D.云层遮挡【答案】1.D2.C【解析】1.根据图中经纬网进行定位可知,甲地位于海洋,地面摩擦力小,下垫面水汽充足,A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高空西风带强度减弱,B错误;甲地所处区域等压线向高值方向弯曲,为低压槽,东西两侧的气流往低压槽方向汇聚,两侧风向相反,导致台风在甲地移动减缓,D正确。故选D。2.甲地为日本暖流流经区,A错误;海水蒸发会吸收大气的热量,因此海水蒸发不是导致海水温度下降的主要原因,B错误;该台风在甲地停留期间受强风扰动,热量容易扩散,导致海水温度降低,C正确;云层遮挡主要影响海水的昼夜温差,使海水白天温度更低,夜间温度更高,D错误。故选C。(2023·河北卷)海水温度分布状况影响大气环流,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某年赤道附近(5°S-5°N)部分海域海表温度距平时间-经度剖面(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上图反映该年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出现(

)A.厄尔尼诺现象 B.厄尔尼诺现象一拉尼娜现象C.拉尼娜现象 D.拉尼娜现象→厄尔尼诺现象4.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此现象发生时,易出现(

)A.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 B.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C.秘鲁沿岸积云对流活动增强 D.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多【答案】3.C4.B【解析】3.读图可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等值线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等值线基本为正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出现了拉尼娜现象。而厄尔尼诺年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4.此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水水温异常偏低,东南信风增强,更多的表层海水由太平洋东部海区带至太平洋西部海区,位于太平洋西部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偏高,B正确;赤道附近太平洋西部海区海水温度异常偏高,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增强,A错误;秘鲁寒流势力增强,秘鲁沿岸下沉气流更强,不利于积云对流活动,更加干燥,C错误;太平洋西侧上升气流增强,降水增多,菲律宾野火灾害偏少,D错误。故选B。(23-24高三下·重庆·阶段练习)下图示意1950年至1990年间赤道南部东太平洋(0°~10°S,180°~90°W)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之间的相关性。表层海温距平是指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SOI值距平是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与多年平均值的差值。完成下面小题。1.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与大气相互作用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①SOI低时,副热带高压弱,海面温度高②SOI高时,信风强,海面温度低③海面温度升高,副热带高压增强,SOI降低④海面温度降低,信风减弱,SOI升高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当SOI值距平为正且数值较大时(

)A.赤道附近东太平洋降水增加 B.南美秘鲁沿岸海域渔业减产C.南美秘鲁沿岸秘鲁寒流减弱 D.澳大利亚东部洪涝灾害多发【答案】1.A2.D【解析】1.由图可知,表层海温距平与SOI值距平大致呈负相关。SOI值低时,表明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小,副热带高压弱,东南信风减弱,则作为上升补偿流的秘鲁寒流减弱,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较高,①正确;SOI值高时,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赤道低压之间的气压差大,东南信风增强,秘鲁寒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海域水温较低,②正确;当海面温度升高,赤道上升气流增强,赤道低气压增强,副热带高气压增强,则赤道低气压与副热带高气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大,SOI升高;反之则SOI降低,③④错误。故选A。2.当SOI值距平为正且数值较大时,副热带高压强,东南信风增强,秘鲁寒流增强,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降低,出现“拉尼娜”现象,降水减少,AC错误;秘鲁寒流增强,上升补偿流带来较多营养物质,渔业增产可能性更大,B错误;南赤道暖流增强,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由于水温升高,降水会增多,容易引发洪涝灾害,D正确。故选D。(2024·云南·二模)北极地区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和反馈最敏感的区域,其近地面气温的升温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北极升温最直接的表现最北冰洋海冰覆盖面积减少,太阳辐射和近地面大气的热交换是引起海冰消融的至要热露。北冰洋海冰由季节性海冰和多年海冰组成,相比20世纪70年代,近年来北冰洋沟海冰面积已经减少了40%,总冰量减少了70%。图为不同年份北冰洋各月海冰面积。完成下面小题。3.北极地区升温较快的原因是(

)①海水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

②返回地面的长波辐射增多③地表植被减少使升温更快

④空气变干后削弱作用减弱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近40年来北极地区(

)A.大气降雪量增多 B.季节性海冰增多C.夏季升温最显著 D.地表水下渗减少5.北极放大效应可能导致A.亚欧大陆苔原带范围扩大 B.北半球极端寒潮天气减少C.北冰洋沿岸海浪侵蚀加剧 D.北半球极地东风势力增强【答案】3.A4.B5.C【解析】3.海冰融化变海水,反射率下降,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增加,①正确;空气中水汽、二氧化碳增加,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吸收后,返回地面的部分增多,②正确;气温升高,地表植被增多,③错误;蒸发旺盛,空气变湿润,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4.近40年来,北极地区变暖速度快,降水更多以降雨的形式出现,降雪量减少,A错误;夏季海冰面积减少大于冬季,而夏季的海冰都是多年海冰,冬季海冰由季节性海冰和多年海冰组成,由此可以推断多年海冰减少、季节性海冰增多,B正确;夏季融化的冰最多,融冰的过程需要吸收更多热量,这导致夏季增温幅度最小,C错误;地表径流增多、冻土减少,地表水下渗量增加,D错误。故选B。5.气温升高,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移,苔原带范围缩小,A错误;北极异常升温会导致北半球极端寒潮天气增多(北极涡旋不稳定,易形成强寒潮影响中低纬地区),B错误;海冰减少,导致北冰洋沿岸地区裸露土地增加,海浪侵蚀加剧,C正确;北极附近升温,导致极地高压减弱,极地东风势力减弱,D错误。故选C。6.(2024·安徽六安·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1)简要列举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的途径。(2)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3)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4)从海—气相互作用和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北极放大效应的原因。【答案】(1)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大气输送。(2)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进入大气圈。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固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CO2增多。(3)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4)全球变暖延长了海冰的消融期(或缩短了冻结期),导致海冰面积下降;海冰面积减少,反射率降低,加上冻结期缩短,海面吸收和储存了更多的太阳辐射;海面长波辐射增强,传递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大气升温快;海水蒸发加剧,大气中水汽容量增多,大气对海面长波辐射的吸收效果增强;对应的云量也会增多,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造成北极地区升温较快。【详解】(1)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河流输入,河流携带有机碳向北极北冰洋地区汇入。其次,海岸侵蚀的过程中,会将部分海岸地区的有机碳携带至北冰洋。另外,陆地部分的有机碳可以通过风力等大气输送方式汇入北冰洋。(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一方面,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溶解固碳和化学固碳能力减弱;同时,北极地区纬度高,地温低,冻土广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加剧,土壤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海冰融化,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水温上升,加之北极地区积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大,河流携带了更多的营养盐入海,海水的温度升高,营养盐增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生物固碳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海冰面积萎缩,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使得大气中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化学固碳增强,且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被的生长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吸收CO2增多。(3)首先,入海径流为淡水,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其次,汇入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