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_第1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_第2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_第3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_第4页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建筑设计与施工规范手册TOC\o"1-2"\h\u13182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 25743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 267231.1.1绿色建筑的定义 3117751.1.2绿色建筑的意义 325999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313637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14054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39191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 3313941.3.1LEED评价体系 47461.3.2BREEAM评价体系 4214051.3.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414354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434462.1生态优先原则 4127202.2节能降耗原则 445462.3可持续发展原则 47552第三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 5327303.1绿色建筑规划布局 5275793.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 5174643.3绿色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 610133第四章建筑材料与资源利用 6131694.1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 6145174.1.1材料的来源 636654.1.2材料的加工过程 6321114.1.3材料的使用寿命 6163064.1.4材料的回收利用 7275884.2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 7271194.2.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 760074.2.2建筑废弃物的回收技术 7187384.2.3建筑废弃物的利用途径 7117054.3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7227624.3.1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7151584.3.2技术创新与推广 7241024.3.3社会参与与宣传 7306034.3.4企业社会责任 817842第五章节能技术与应用 8269875.1建筑节能设计 8317795.2节能技术应用 843555.3节能监测与评估 822326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 9292746.1绿色建筑施工工艺 990016.2绿色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 9265526.3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 1015364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 109318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1066247.1.1控制室内污染物 10210547.1.2控制室内湿度 11124657.2室内光照与噪声控制 11186587.2.1室内光照控制 11182097.2.2室内噪声控制 1150197.3室内环境舒适度优化 1117787第八章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设计 12253818.1节水设计与设备选型 12175928.2暖通系统设计 12130508.3空调与制冷系统优化 1310029第九章绿色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 13260769.1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1339459.1.1绿化植物的选择 13316529.1.2绿化植物的应用 13284839.2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14211579.2.1景观设计原则 14307699.2.2景观设计方法 14146359.3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与施工 14162079.3.1绿色建筑景观规划 14306819.3.2绿色建筑景观施工 1515053第十章绿色建筑智能化与信息化 15100010.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 151116310.2信息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151655210.3智能建筑运维与管理 1623937第十一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标准 161271211.1绿色建筑政策法规 161460811.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171930811.3绿色建筑评估与认证 1715890第十二章绿色建筑案例分析 181603512.1绿色建筑优秀案例介绍 182927012.2绿色建筑案例评价与启示 181490312.3绿色建筑发展趋势与展望 19第一章绿色建筑概述绿色建筑作为当今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正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本章将从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发展历程以及评价体系三个方面进行概述。1.1绿色建筑的定义与意义1.1.1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维护、拆除等全过程中,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的原则,实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绿色建筑注重在满足建筑功能、舒适度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1.2绿色建筑的意义绿色建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节约资源:通过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对资源的依赖。(2)保护环境: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降低建筑废弃物排放,减轻环境负担。(3)保障人体健康:提高室内空气质量,减少室内污染物,营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4)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建筑行业向绿色、低碳、环保方向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2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1.2.1国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此后,各国纷纷开展绿色建筑的研究与实践,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绿色建筑体系。如美国的LEED(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体系、英国的BREEAM(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体系等。1.2.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绿色建筑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建立了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绿色建筑。1.3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是衡量绿色建筑水平的重要手段。以下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1.3.1LEED评价体系LEED评价体系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制定,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泛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体系分为九个类别,分别为:可持续场地、水资源利用、能源与大气、材料与资源、室内环境质量、创新设计、区域优先、室内环境质量加分项和整体加分项。1.3.2BREEAM评价体系BREEAM评价体系由英国建筑研究机构(BRE)制定,是世界上最早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九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分别为:管理、健康与舒适、能源、交通、水、材料、污染、生态、土地使用。1.3.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基础,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两个阶段。设计评价主要包括建筑节能、室内环境、建筑结构、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材等方面的评价;运行评价主要包括能源消耗、室内环境、绿化景观、物业管理等方面的评价。第二章绿色建筑设计原则2.1生态优先原则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首先强调生态优先。这一原则要求在建筑设计和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具体措施包括保护场地原有植被、地形地貌,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还应关注绿色建筑材料的使用,如选用可再生能源、低污染、可回收的建筑材料,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2.2节能降耗原则节能降耗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建筑的能耗问题,通过优化建筑形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等措施,降低建筑的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也是实现建筑节能降耗的有效途径。2.3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是绿色建筑设计的核心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从选址、规划、设计、施工、运营到拆除,都要充分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无序开发,保护耕地和生态敏感区域;(2)优化建筑设计,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降低建筑垃圾产生;(3)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提高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降低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4)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创造舒适的居住和办公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5)推广绿色建筑理念,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绿色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第三章绿色建筑规划与设计3.1绿色建筑规划布局绿色建筑规划布局旨在创造一个高效、环保、舒适的建筑环境。在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选址:合理选择建筑用地,充分考虑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保证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2)交通组织:优化交通布局,提高交通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合理设置公共交通设施,鼓励绿色出行。(3)景观设计:注重景观规划,提高绿化覆盖率,构建生态景观。利用植物、水体等自然元素,改善建筑环境,提升居住品质。(4)日照与通风:充分考虑日照和通风条件,提高室内舒适度。合理设置建筑朝向、间距,保证室内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效果。3.2绿色建筑设计策略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设计:通过优化建筑形态、结构、围护结构等,降低建筑能耗。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绿色建材:选用环保、可再生、低污染的建筑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广绿色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3)水资源利用:合理规划水资源,实现雨水收集、中水回用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4)废弃物处理:合理设置废弃物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3.3绿色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绿色建筑形态与结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形态创新:结合地域特色,创造具有时代感、个性化、环保理念的建筑形态。(2)结构优化:采用高效、合理的结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注重结构安全、舒适、美观。(3)绿色技术应用:充分利用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建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4)智能化设计:运用智能化技术,提高建筑物的管理、运营效率。实现建筑与人的互动,提升居住体验。通过以上规划与设计策略,绿色建筑将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环保、高效的居住环境,助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建筑材料与资源利用4.1生态建筑材料的选择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态建筑材料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建筑材料是指在生产、加工、使用和废弃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最小影响、具有良好环境兼容性的建筑材料。以下是生态建筑材料选择的几个关键点:4.1.1材料的来源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应优先考虑来源于可再生资源或具有较低环境影响的材料。例如,木材、竹材、石材等自然材料,以及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工业废渣等二次资源制备的建筑材料。4.1.2材料的加工过程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率等。4.1.3材料的使用寿命选择具有较长使用寿命的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建筑物的维护成本和更换频率,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4.1.4材料的回收利用在选择生态建筑材料时,还应考虑其回收利用的可能性。优先选择易于回收、再利用的建筑材料,以降低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压力。4.2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建筑废弃物是指在建筑、拆除、维修等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废弃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压力。因此,建筑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4.2.1建筑废弃物的分类建筑废弃物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废混凝土、废砖瓦、废木材、废金属、废塑料等。对建筑废弃物进行分类,有助于提高回收利用的效率。4.2.2建筑废弃物的回收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废弃物,可以采用相应的回收技术。例如,废混凝土可以通过破碎、筛分、清洗等工艺制成再生骨料;废砖瓦可以经过破碎、磨粉等工艺制成砖瓦原料;废木材可以加工成生物质能源或家具等。4.2.3建筑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建筑废弃物的利用途径包括:作为建筑材料的原料、制备新型建筑材料、制备复合材料等。通过合理利用建筑废弃物,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4.3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是指在建筑领域中对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高效利用、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以下是建筑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几个方面:4.3.1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应制定相关法规,对建筑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等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加强对法规的执行力度,保证建筑资源得到合理利用。4.3.2技术创新与推广建筑领域应加大对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力度,推广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等技术,提高建筑资源的利用效率。4.3.3社会参与与宣传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认识和参与意识。4.3.4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积极参与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第五章节能技术与应用5.1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节能工作的核心环节,其目标是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的设计,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形态与布局:在建筑形态与布局上,充分考虑地形、气候、风向等因素,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减少能源浪费。(2)建筑围护结构: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功能,提高保温隔热效果,降低建筑能耗。(3)建筑采光与照明: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合理设置窗户面积和位置,提高室内采光效果,减少照明能耗。(4)建筑通风:合理设计通风系统,提高室内空气质量,降低空调能耗。5.2节能技术应用节能技术应用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建筑材料:使用保温隔热功能良好的建筑材料,如加气混凝土、岩棉板等,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效果。(2)节能门窗:选用节能型门窗,如断桥铝门窗、双层玻璃门窗等,降低门窗能耗。(3)可再生能源利用: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建筑提供热水、电力等能源。(4)高效节能设备: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照明、电梯等设备,降低建筑能耗。5.3节能监测与评估节能监测与评估是对建筑节能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重要手段。其主要内容包括:(1)能耗监测:通过安装能耗监测仪表,实时监测建筑物的能耗情况,为节能评估提供数据支持。(2)节能评估:根据能耗监测数据,分析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情况,评估节能效果,找出潜在的节能潜力。(3)节能改进:针对节能评估中发觉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节能监测与评估,可以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持续改进的动力,推动建筑行业向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第六章绿色建筑施工与管理6.1绿色建筑施工工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绿色建筑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绿色建筑施工工艺是指在建筑过程中采用环保、节能、减排等技术,以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以下是绿色建筑施工工艺的主要内容:(1)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建筑物的环境适应性、节能性、舒适性等因素,采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提高建筑物的整体功能。(2)绿色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优先选用环保、低碳、可再生的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3)绿色施工技术: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如装配式建筑、现场预制等,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和资源消耗。(4)绿色施工设备:选用低排放、低噪音、高效率的施工设备,降低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6.2绿色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绿色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是指在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人力资源、材料、设备、工艺等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以保证绿色建筑目标的实现。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关键环节:(1)项目策划:在项目策划阶段,明确绿色建筑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和管理措施。(2)施工组织:根据项目特点和施工要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材料、设备等资源,保证施工进度和质量。(3)施工管理: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保证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节能、减排措施得到有效执行。(4)质量监控: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保证施工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标准。6.3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是指施工现场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下为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1)施工现场绿化:在施工现场合理布置绿化带,减少扬尘和噪音污染,提高空气质量。(2)施工现场垃圾分类:对施工现场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3)施工现场污水处理:对施工现场产生的污水进行处理,保证排放水质符合国家标准。(4)施工现场噪音控制:采取隔音、降噪措施,减少施工过程中的噪音污染。(5)施工现场安全防护: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通过以上措施,绿色建筑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七章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7.1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室内空气质量是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方面,首先要关注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7.1.1控制室内污染物室内污染物主要包括甲醛、苯、TVOC等有机污染物,以及PM2.5、PM10等颗粒物。为了控制室内污染物,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环保材料:在装修过程中,选用低甲醛、低苯、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减少室内污染物的释放。(2)加强通风换气:通过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及时排除室内污染物,保持室内空气清新。(3)安装空气净化设备:如空气净化器、新风系统等,有效去除室内污染物。7.1.2控制室内湿度室内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合理控制室内湿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合理的建筑布局:利用建筑物的自然通风和采光,降低室内湿度。(2)选用吸湿性材料:如石膏板、硅藻泥等,调节室内湿度。(3)安装除湿设备:如除湿器、空调等,降低室内湿度。7.2室内光照与噪声控制室内光照和噪声是影响室内环境舒适度的重要因素。绿色建筑在室内环境质量控制中,要关注光照与噪声的控制。7.2.1室内光照控制室内光照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布局窗户:根据建筑物的朝向、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设计窗户的位置、大小和数量,充分利用自然光。(2)采用遮阳设施:如百叶窗、遮阳板等,调节室内光照强度。(3)安装照明设备:选用节能、环保的照明设备,如LED灯具,提高照明效果。7.2.2室内噪声控制室内噪声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采用隔音材料:如隔音板、隔音棉等,降低室内噪声。(2)优化建筑布局:合理布局建筑空间,减少噪声传播。(3)安装隔音设备:如隔音门窗、隔音墙等,提高室内隔音效果。7.3室内环境舒适度优化室内环境舒适度是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质量控制的核心目标。以下是一些优化室内环境舒适度的措施:(1)调整室内温度:通过合理的空调、供暖系统,保持室内温度舒适。(2)优化室内湿度:合理控制室内湿度,保持人体舒适。(3)调整室内光照:根据不同场景和需求,调整室内光照强度和色温。(4)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通过通风、净化等措施,提高室内空气质量。(5)营造良好的室内氛围:通过绿化、装饰等手段,营造温馨、舒适的室内氛围。第八章绿色建筑给排水与暖通设计8.1节水设计与设备选型绿色建筑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方向,其给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节水、节能、环保的原则。节水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确定给水系统规模,降低给水管网损失。在设计给水系统时,应根据建筑规模、用水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给水系统规模,降低给水管网损失。(2)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在建筑给水系统中,卫生器具是主要的用水设备。选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如节水型龙头、淋浴器等,可以有效降低建筑用水量。(3)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包括雨水、再生水等。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利用非传统水源,降低对传统水资源的依赖。(4)实施分区给水。根据建筑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实施分区给水,合理分配水资源。在节水设备选型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水型设备。(2)选用功能稳定、寿命长、维护方便的设备。(3)选用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设备。8.2暖通系统设计绿色建筑暖通系统设计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确定空调系统规模。根据建筑规模、用途等因素,合理确定空调系统规模,降低能耗。(2)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选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的空调设备,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比。(3)优化空调系统运行方式。通过智能化控制,实现空调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降低能耗。(4)采用绿色建筑材料。在暖通系统中,选用绿色建筑材料,如环保型保温材料、绿色管道等,降低对环境的影响。8.3空调与制冷系统优化空调与制冷系统是绿色建筑中能耗较大的部分,对其进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为空调与制冷系统优化的几个方面:(1)提高制冷效率。通过选用高效制冷设备、优化制冷系统设计,提高制冷效率。(2)降低冷却水系统能耗。采用高效冷却塔、优化冷却水系统运行方式,降低冷却水系统能耗。(3)优化空调水系统。通过优化空调水系统设计,降低水系统阻力,提高空调系统运行效率。(4)采用变频技术。在空调与制冷系统中,采用变频技术,实现设备的智能化控制,降低能耗。(5)加强保温措施。对制冷设备、管道等加强保温措施,降低热损失。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绿色建筑空调与制冷系统的能耗,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第九章绿色建筑绿化与景观设计9.1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应用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应用在建筑景观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合理的绿化植物配置不仅能提高建筑的美观性,还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居住舒适度。9.1.1绿化植物的选择在选择绿化植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适地适树: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以保证植物的生长和生态适应性。(2)多样性原则:选择多种植物进行配置,提高景观的丰富度和稳定性。(3)观赏性原则: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植物,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生态、观赏等要求的前提下,选择经济实惠的植物。9.1.2绿化植物的应用绿化植物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屋顶绿化:在建筑屋顶种植植物,既能隔热保温,又能提高空气质量。(2)立面绿化:在建筑立面种植攀爬植物,美化建筑外观,降低墙面温度。(3)庭院绿化:在建筑周围设置庭院,种植各种绿化植物,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4)城市绿化:在城市公共空间种植绿化植物,提高城市生态环境。9.2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景观设计是绿色建筑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景观设计的原则与方法。9.2.1景观设计原则(1)人本原则:景观设计应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为出发点,创造舒适、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2)生态原则:景观设计应遵循生态规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降低能源消耗。(3)可持续原则:景观设计应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生态环境。(4)创新原则:景观设计应敢于创新,体现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9.2.2景观设计方法(1)功能分区:根据建筑的功能需求,合理划分景观空间,提高使用效率。(2)形式美:运用美学原理,创造具有观赏价值的景观效果。(3)植物配置: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观赏特性等因素,合理配置植物,提高景观的丰富度。(4)空间组织:运用空间设计手法,营造富有变化的空间效果。9.3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与施工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与施工是绿色建筑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绿色建筑景观规划与施工的要点。9.3.1绿色建筑景观规划(1)明确规划目标:根据建筑的性质和功能,确定景观规划的目标和任务。(2)分析现状条件:调查分析建筑周围的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等因素,为景观规划提供依据。(3)制定规划方案:结合建筑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景观规划方案。(4)评估规划效果:对规划方案进行评估,保证其符合绿色建筑的要求。9.3.2绿色建筑景观施工(1)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选择具有专业资质和丰富经验的施工队伍,保证施工质量。(2)严格施工标准: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保证景观效果的实现。(3)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现场进行严格管理,保证施工安全、环保。(4)施工后期维护:对绿化植物进行定期养护,保证景观效果的持久。第十章绿色建筑智能化与信息化10.1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科技的不断发展,建筑智能化系统在绿色建筑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旨在通过集成各类信息技术,实现建筑设备、设施和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的安全、舒适、节能和环保功能。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信网络设计:通信网络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基石,包括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设计时应考虑网络的可靠性、稳定性和扩展性,以满足未来建筑智能化需求。(2)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实现对建筑设备、设施和系统的监控与控制,包括照明、空调、安防、消防等。设计时应关注控制策略的优化,提高系统运行效率。(3)信息服务系统设计:信息服务系统为用户提供各类信息,包括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物业通知等。设计时应注重用户体验,提高信息服务的实时性和准确性。(4)安全监控系统设计:安全监控系统负责建筑的安全防范,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火灾报警等。设计时应考虑系统的联动性和智能化程度,提高安全防护能力。10.2信息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信息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能管理:通过采集建筑能源消耗数据,分析能耗规律,制定节能措施,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2)环境监测:利用传感器监测建筑室内外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PM2.5等,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3)智能家居: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实现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提高居住的便利性和舒适度。(4)安防监控:利用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技术,保障建筑的安全。(5)信息发布:通过显示屏、广播等渠道,发布天气预报、交通信息、物业通知等,方便用户获取信息。10.3智能建筑运维与管理智能建筑运维与管理是绿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监控与维护:通过智能化系统,实时监控建筑设备运行状态,发觉异常及时处理,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运行。(2)能源管理: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与优化,降低能源成本,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环境优化:根据室内外环境参数,自动调节空调、照明等设备,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4)安全防范:通过智能化系统,实现建筑的安全防范,降低安全风险。(5)物业管理: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物业管理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提升用户满意度。通过智能建筑运维与管理,可以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的居住环境。第十一章绿色建筑政策与标准11.1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我国高度重视绿色建筑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推动绿色建筑事业的健康发展。绿色建筑政策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引导。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导绿色建筑的发展。如《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关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意见》等,明确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2)法规约束。通过立法手段,对绿色建筑的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环节进行规范。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审查办法》等,保证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效益。(3)经济激励。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手段,鼓励绿色建筑的发展。如对绿色建筑项目给予资金奖励、税收减免等,降低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11.2绿色建筑标准体系绿色建筑标准体系是保障绿色建筑质量的重要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是绿色建筑的基础性标准,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等。这些标准规定了绿色建筑的技术要求、评价方法和验收标准,为绿色建筑的建设提供依据。(2)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建筑的特点,制定的更具针对性的标准。如《绿色住宅评价标准》、《绿色公共建筑评价标准》等。(3)地方标准。地方标准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细化和补充的标准。如北京市、上海市等地区制定的绿色建筑地方标准。11.3绿色建筑评估与认证绿色建筑评估与认证是衡量绿色建筑质量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估体系。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