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_第1页
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_第2页
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_第3页
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_第4页
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生产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推广与应用方案TOC\o"1-2"\h\u5694第1章引言 4239311.1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念与意义 4107421.1.1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念 4143691.1.2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意义 4256571.2国内外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520121.2.1国外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5251221.2.2我国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53311第2章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 510522.1生物技术 526932.1.1转基因技术 5315912.1.2组织培养技术 611812.1.3微生物制剂技术 6237692.2生态技术 687612.2.1生态农业模式 6109582.2.2农田保育技术 6322912.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659772.3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 6170962.3.1水肥一体化技术 623572.3.2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 645992.3.3节能减排技术 7262第3章作物生产技术 7326453.1保护性耕作技术 7107373.1.1少免耕:减少或避免传统翻耕对土壤的扰动,降低土壤侵蚀风险,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7241013.1.2土壤覆盖:利用作物残体、绿肥、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表面,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7306053.1.3轮作与休耕: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和休耕措施,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7225213.1.4精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精确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 712083.2间作套种技术 7226903.2.1提高土地利用率: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7168663.2.2改善土壤环境:不同作物根系深浅不一,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7155773.2.3减少病虫害:间作套种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 7140153.2.4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771333.3抗旱节水栽培技术 7313643.3.1抗旱品种筛选与选育:培育和推广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降低作物对水分的需求。 7248863.3.2水分调控: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减少水分浪费。 8243513.3.3膜下滴灌技术: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8249843.3.4抗旱栽培措施:通过调整播种期、改进施肥技术、合理密植等手段,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8284183.3.5水肥一体化: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水肥利用率。 811252第四章土壤管理与保护技术 867814.1土壤侵蚀防治技术 881824.1.1土壤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少耕、深松、覆盖等耕作方法,减少土壤暴露于风雨侵蚀的程度。 863344.1.2植被恢复技术: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梯田植物篱等措施,提高地表覆盖度,降低侵蚀风险。 8239334.1.3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利用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如植物固坡、石笼护坡等,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 8250664.2土壤质量提升技术 8319574.2.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绿肥、秸秆等有机物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 848494.2.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使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优化土壤环境。 8157984.2.3深翻松土技术: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肥力。 8207444.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829094.3.1物理修复技术:采用换土、隔离、蒸腾提取等方法,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 9127834.3.2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稳定剂、化学淋洗等技术,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变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 9261634.3.3生物修复技术:运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转化、降解等作用,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 95998第五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20095.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 981095.1.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 9319115.1.2改造老化、损坏的渠道及配套设施,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损失; 964785.1.3推广应用节水型农田水利设备,如低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 914785.1.4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 985765.2灌溉技术 9290865.2.1地下灌溉技术,如地下滴灌、地下喷灌等,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98535.2.2自动化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因素,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 9174505.2.3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盐渍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9274315.2.4交替灌溉技术,通过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促进作物根系向下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9219715.3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972085.3.1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如屋顶集雨、道路集雨等,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灌溉、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 1089725.3.2推广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如雨养农业、旱作农业等,减少对地下水和灌溉水的依赖; 1095785.3.3利用生物技术,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雨水的流失; 10110365.3.4通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区域水环境,提高雨水的利用率。 1015824第6章农药与化肥减量技术 10316876.1生物农药应用技术 10315786.1.1生物农药种类及特点 10156626.1.2生物农药应用技术要点 10120926.2精准施肥技术 1017646.2.1土壤养分检测技术 11146326.2.2作物需肥特性研究 11283086.2.3精准施肥技术要点 11168566.3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 1194466.3.1农业防治技术 11324766.3.2物理防治技术 11231786.3.3生物防治技术 11291856.3.4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 11139636.3.5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集成与应用 1126826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123857.1秸秆还田与饲料化利用技术 11258107.1.1秸秆还田技术 11295227.1.2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 1171787.2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 12307787.2.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223637.2.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 12305057.3农业塑料废弃物处理技术 12200947.3.1农业塑料废弃物收集与分类技术 1264827.3.2农业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12270867.3.3农业塑料废弃物降解处理技术 1215134第8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 12158288.1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 12217428.1.1选址与布局 12267188.1.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3165128.1.3设施与设备 13273188.2种养结合技术 13221318.2.1种养结合模式 1334718.2.2种养结合技术要点 1333188.2.3种养结合效益分析 1395978.3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技术 13186648.3.1产业链设计 13174308.3.2产业链关键技术 13237908.3.3产业链组织与管理 13812第9章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与培训 14200479.1技术推广体系构建 14170889.1.1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平台 14300989.1.2制定详细的技术推广计划 14142359.1.3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 143099.2农民培训与教育 14224549.2.1开展农民培训活动 14212399.2.2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 14232539.2.3推广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示范户 14134489.3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4309759.3.1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1416889.3.2建立激励机制 1476149.3.3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 1426025第10章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应用案例与展望 151594210.1应用案例分析 152304410.2技术应用成效与评价 151279310.3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展望 15第1章引言1.1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念与意义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友好型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采用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农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的技术手段。这类技术具有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1.1.1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概念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涉及多个方面,包括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管理技术等。其主要目标是在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产值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土壤、水资源、大气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实现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1.1.2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意义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2)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改善生态环境。(3)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健康。(4)增强农业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国内外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1.2.1国外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和推广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目前主要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下:(1)生物技术在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转基因技术、生物农药等。(2)精准农业技术逐渐成熟,如卫星遥感、物联网技术等,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3)生态农业模式得到推广,如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1.2.2我国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在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主要发展现状与趋势如下:(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与推广。(2)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逐步完善,包括节能减排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成为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主要推广载体。(4)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培训与普及工作逐步推进,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第2章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体系2.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旨在通过遗传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技术等手段,培育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同时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1转基因技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具有抗病、抗虫、耐旱等优良性状的基因导入农作物,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2.1.2组织培养技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优良品种,提高种子质量和产量,同时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2.1.3微生物制剂技术开发具有促生长、抗病、降解农药残留等功能的微生物制剂,用于农业生产,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施用。2.2生态技术生态技术关注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农业环境友好型生产:2.2.1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稻渔共作、林下经济等生态农业模式,实现农业多样化、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2.2.2农田保育技术采用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技术,减少土壤侵蚀,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农业面源污染。2.2.3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保护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如采用多样性种植、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2.3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技术旨在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2.3.1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灌溉与施肥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化肥施用量。2.3.2农业废弃物利用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厌氧发酵等技术,生产有机肥和生物质能源,实现资源循环利用。2.3.3节能减排技术推广节能型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节能减排技术,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第3章作物生产技术3.1保护性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种以保护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提升土壤肥力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以下措施实现:3.1.1少免耕:减少或避免传统翻耕对土壤的扰动,降低土壤侵蚀风险,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3.1.2土壤覆盖:利用作物残体、绿肥、秸秆等材料覆盖土壤表面,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1.3轮作与休耕: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和休耕措施,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害发生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3.1.4精准施肥: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精确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3.2间作套种技术间作套种技术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式,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生产方式。该技术具有以下优点:3.2.1提高土地利用率:间作套种可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产量。3.2.2改善土壤环境:不同作物根系深浅不一,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3.2.3减少病虫害:间作套种可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减少农药使用,降低环境污染。3.2.4增加作物多样性: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农业生产风险。3.3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抗旱节水栽培技术旨在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主要措施包括:3.3.1抗旱品种筛选与选育:培育和推广具有较强抗旱能力的作物品种,降低作物对水分的需求。3.3.2水分调控: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控土壤水分,减少水分浪费。3.3.3膜下滴灌技术:将滴灌技术与地膜覆盖相结合,提高土壤温度,减少水分蒸发,提高水分利用效率。3.3.4抗旱栽培措施:通过调整播种期、改进施肥技术、合理密植等手段,增强作物抗旱能力。3.3.5水肥一体化:将施肥与灌溉相结合,实现水肥同步供应,提高水肥利用率。第四章土壤管理与保护技术4.1土壤侵蚀防治技术土壤侵蚀是农业生产中面临的重大问题,严重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为有效防治土壤侵蚀,以下技术措施得以推荐:4.1.1土壤保持耕作技术:采用少耕、深松、覆盖等耕作方法,减少土壤暴露于风雨侵蚀的程度。4.1.2植被恢复技术:通过植树造林、草地建设、梯田植物篱等措施,提高地表覆盖度,降低侵蚀风险。4.1.3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利用植物与工程相结合的方式,如植物固坡、石笼护坡等,增强土壤抗侵蚀能力。4.2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提升土壤质量是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以下技术措施有助于改善土壤质量:4.2.1有机物料施用技术:合理施用有机肥料、绿肥、秸秆等有机物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4.2.2土壤调理剂应用技术:使用土壤调理剂,调节土壤酸碱度、阳离子交换量等,优化土壤环境。4.2.3深翻松土技术:通过深翻、松土等措施,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土壤肥力。4.3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土壤污染已成为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以下技术手段有助于修复受污染的土壤:4.3.1物理修复技术:采用换土、隔离、蒸腾提取等方法,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浓度。4.3.2化学修复技术:利用化学稳定剂、化学淋洗等技术,使污染物发生化学变化,降低其生物有效性。4.3.3生物修复技术:运用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技术,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吸收、转化、降解等作用,减少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第五章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5.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改造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生产中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本节主要围绕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改造,以提高灌溉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为目标。具体措施如下:5.1.1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保证率;5.1.2改造老化、损坏的渠道及配套设施,减少输水过程中的水分损失;5.1.3推广应用节水型农田水利设备,如低压管道灌溉、喷灌、滴灌等;5.1.4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长周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5.2灌溉技术灌溉是农业生产中水资源利用的核心环节,采用高效的灌溉技术有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以下是几种推荐的灌溉技术:5.2.1地下灌溉技术,如地下滴灌、地下喷灌等,减少水分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5.2.2自动化灌溉技术,根据土壤湿度、气象数据等因素,实现灌溉系统的自动控制;5.2.3膜下滴灌技术,结合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盐渍化,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5.2.4交替灌溉技术,通过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促进作物根系向下生长,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3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雨水是重要的可再生水资源,收集和利用雨水对于缓解农业用水压力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5.3.1建立雨水收集系统,如屋顶集雨、道路集雨等,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灌溉、养殖等农业生产领域;5.3.2推广节水型农业种植模式,如雨养农业、旱作农业等,减少对地下水和灌溉水的依赖;5.3.3利用生物技术,如保水剂、土壤改良剂等,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雨水的流失;5.3.4通过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区域水环境,提高雨水的利用率。第6章农药与化肥减量技术6.1生物农药应用技术为了降低化学农药对农业环境的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应得到广泛推广。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1.1生物农药种类及特点(1)微生物农药: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具有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不易产生抗性等优点。(2)植物源农药:以植物体内次生代谢产物为原料,具有环保、低毒、残留低等特点。(3)动物源农药:如昆虫信息素、蜕皮激素等,具有特异性强、环保等优点。6.1.2生物农药应用技术要点(1)选择适宜的生物农药种类。(2)明确防治对象,掌握防治时期。(3)优化施药方法,保证药效。(4)与其他农业措施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6.2精准施肥技术精准施肥技术旨在降低化肥使用量,提高养分利用率,减轻农业环境污染。以下是关键内容:6.2.1土壤养分检测技术通过土壤养分检测,了解土壤养分状况,为施肥提供科学依据。6.2.2作物需肥特性研究研究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特性,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6.2.3精准施肥技术要点(1)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需肥特性,确定施肥量。(2)选择适宜的施肥时期和方法。(3)采用缓释肥、水溶肥等新型肥料,提高养分利用率。6.3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3.1农业防治技术利用抗病抗虫品种、间作套作、轮作等农业措施,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6.3.2物理防治技术采用诱虫灯、色板、防虫网等物理方法,减少化学农药使用。6.3.3生物防治技术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制剂等生物方法,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6.3.4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绿肥、生物有机肥等,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使用。6.3.5农药化肥减量替代技术集成与应用结合不同农业区域特点,集成多种农药化肥减量技术,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第7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7.1秸秆还田与饲料化利用技术7.1.1秸秆还田技术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效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本节主要介绍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堆肥还田等技术及其操作要点。7.1.2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方法。本节重点阐述秸秆饲料化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7.2畜禽粪便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7.2.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畜禽粪便中含有丰富的养分,但直接施用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本节介绍畜禽粪便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以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7.2.2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主要包括有机肥生产、生物质能源制备等。本节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应用实例。7.3农业塑料废弃物处理技术7.3.1农业塑料废弃物收集与分类技术农业塑料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日益严重。本节介绍农业塑料废弃物的收集、分类及预处理技术,为后续资源化利用提供基础。7.3.2农业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农业塑料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包括物理再生、化学再生和能源化利用等。本节详细阐述这些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及应用。7.3.3农业塑料废弃物降解处理技术针对难以回收的农业塑料废弃物,本节介绍生物降解、光降解等降解处理技术,以减轻环境压力。通过本章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介绍,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8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8.1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是实施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载体,本章首先对生态农业园区的规划与建设进行阐述。规划与建设应遵循生态平衡、资源循环利用和生物多样性原则,具体内容包括:8.1.1选址与布局选址应充分考虑地形、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周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布局要合理规划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实现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机联系。8.1.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构建包括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在内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为园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8.1.3设施与设备选择适宜的农业设施与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8.2种养结合技术种养结合是生态农业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8.2.1种养结合模式介绍常见的种养结合模式,如稻渔共作、林下养殖等,分析其优缺点及适用条件。8.2.2种养结合技术要点阐述种养结合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如合理搭配作物和养殖品种、调整种养比例、优化管理措施等。8.2.3种养结合效益分析分析种养结合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优势。8.3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技术生态农业产业链是实现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集成与推广的重要途径,本章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技术:8.3.1产业链设计结合区域资源优势,设计合理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提高产业链整体效益。8.3.2产业链关键技术分析生态农业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如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生物质能源开发等。8.3.3产业链组织与管理探讨生态农业产业链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通过以上三个部分的内容,本章对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进行了系统阐述,旨在为农业生产提供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方案。第9章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与培训9.1技术推广体系构建9.1.1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平台建立包括主导、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合作、农民合作的多元化技术推广平台,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传播网络。9.1.2制定详细的技术推广计划根据不同区域、作物和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特点,制定详细的推广计划,保证技术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9.1.3强化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培养一支熟悉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善于沟通和推广的专业队伍。9.2农民培训与教育9.2.1开展农民培训活动组织定期的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培训班,邀请农业专家和有经验的农民讲师授课,提高农民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认识和掌握。9.2.2强化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加强农民田间学校的建设,通过现场教学、实践操作等方式,让农民在实际生产中掌握和应用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9.2.3推广农业环境友好型技术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