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卷)(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卷)(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卷)(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卷)(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卷)(答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期中期末真题重组答案速查12345678910BDAACDDBBD11121314151617181920BCCBDCBDCD2122232425ADABD1.B【详解】根据材料“嬴秦氏,始兼并……迨至隋,一土宇……元灭金,绝宋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嬴秦氏,始兼并”是指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建立秦朝;“迨至隋,一土宇”是指隋朝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元灭金,绝宋世”是指元朝结束了民族政权并立的分裂局面,B项正确;宋朝并未统一全国,而是处于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排除A项;元朝统一全国,明朝材料中没有提及,排除CD项。故选B项。2.D【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朱元璋的政务负担繁重,结合所学知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这一变化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但也丧失了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D项正确;“政治腐败”不是朱元璋政务繁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在明朝初年,没有农民起义,排除B项;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3.A【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题干可知,材料中涉及的是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科目和方法,没有涉及明朝科举考试的答卷文体,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根据题干“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可知,明朝科举考试的命题范围,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题干“科目者,沿唐宋之旧”可知,明朝科举考试沿用唐宋的考试科目,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根据题干“而稍变其试之法“可知,明朝科举考试变革了唐宋考试方法,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4.A【详解】根据题干“倭患”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明王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东南沿海抗倭,A项正确;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排除C项;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根据材料“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和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平定浙东地区倭患,C项正确;鉴真东渡是唐朝时期的友好对外交往典型事件,排除A项;玄奘西游是唐朝时期的友好对外交往典型事件,排除B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与材料反映的戚继光抗倭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根据题干“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洋,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可知,郑和认为,要国家富强,就要重视海洋,海洋会带来财富,但同时危险也来自海洋,这说明郑和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率领船队扩大了对外贸易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材料说明郑和具有海权思想和忧患意识,不能说明郑和洞察东南沿海边疆的危机,排除B项;郑和践行“示中国富强”理念下西洋,并非“天朝上国理念”,排除C项。故选D项。7.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悟空”和所学可知,“悟空”是《西游记》中的主角。《西游记》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小说描写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艰难历程,突出刻画了胆大艺高、爱憎分明、满怀智慧的孙悟空这一神话英雄。D项正确;《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部小说以三国史实为基础,生动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之间政治、军事和相互交往上的各种矛盾冲突,排除A项;《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书中描写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汉反抗官府压迫的武装斗争,成功塑造出一批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排除B项;《大唐西域记》记录了玄奘天竺取经的所见所闻,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排除C项。故选D项。8.B【详解】根据题意,在长城沿线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可见明长城促进了各民族交往,B项正确;题意中未提及明长城抵御了蒙古贵族南扰,排除A项;题意未体现明长城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排除C项;题意中未提及旅游业,排除D项。故选B项。9.B【详解】据材料“李时珍到深山僻野中采集药物标本”“宋应星走出书斋,游历考察”二者都注重实践,书籍的内容均为自己亲自考察的结果,B项正确;李时珍的药物学著作与手工业无关,排除A项;《天工开物》与医学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书籍的创新,排除D项。故选B项。10.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学者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它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D项正确;李时珍是医药学家,他编写《本草纲目》,排除A项;杜甫是“诗圣”,他的诗歌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排除B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传播,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根据材料“将主要的建筑物安排在中轴线上”“普天之下,唯我独尊”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城作为封建王朝的都城,其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故材料体现了北京城的建造理念是皇权至上,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皇权至上,以民为本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至上,并未体现出和谐之美、科学合理的设计理念,排除CD项。故选B项。12.C【详解】根据材料“万历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三年,共增赋五百二十万;崇祯三年,又加赋一百六十万两,共六百八十万,谓之辽饷。后来又加练饷、剿饷,先后共加赋一千六百七十万”可知,明朝末年朝廷赋税不断增加,且还有辽饷、练饷、剿饷,说明明朝赋税繁重,C项正确;明朝末年政治腐败主要体现在皇帝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机构瘫痪,政事乏力。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结党营私,争权夺利,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项;明朝社会动荡表现在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下降,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等疯狂兼并土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赋税繁重,并非徭役繁重,排除D项。故选C项。13.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建国,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1636年改国号为清,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C项正确,排除B项;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排除A项;顺治帝是中国清王朝入关后的第一代皇帝。排除D项。故选C项。14.B【详解】根据题干中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万顷”“给瑞王、惠王、桂王田地每人以万计”“魏忠贤占地万顷以上”“云南沐氏占地万顷以上,占云南耕地的1/3”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朝政混乱,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针对这些现象,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B项正确;“严明军纪,不许妄杀”与解决题干中的现象无关,排除A项;朱元璋在平定天下时,采纳朱升的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C项;唐朝后期,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黄巢指斥宦官当政,宣布要“洗涤朝廷”,为民除害,对贪污的地方官吏处斩,排除D项。故选B项。15.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荷夷驱逐收疆土,鲲岛回归固国基”可知,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被称为民族英雄,D项正确;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明朝与30多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是国家的内战,与材料“荷夷驱逐收疆土”不符,排除B项;戚继光抗倭,有力地打击了倭寇的侵略和掠夺,与材料“荷夷驱逐收疆土”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6.C【详解】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对蒙古、新疆和西藏采取了不同方式进行治理,体现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特点,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恩威并施,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清朝针对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制度,没有裁撤冗员,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实行“汉法”,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末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游牧,后因不堪忍受沙俄压迫,在其杰出首领渥巴锡领导下,万里东归,返回新疆,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B项正确;康熙时期准噶尔发动叛乱,排除A项;乾隆时期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排除C项。17世纪30年代,因为准噶尔部压迫,和硕特部分民众跟着土尔扈特部西迁进入伏尔加河流域,几乎同时,固始汗一支的民众东进青藏高原,部分留居乌鲁木齐周围,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元朝在西藏设置宣政院进行管辖,1727年,雍正帝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D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清朝设伊犁将军管理西域,排除B项;唐朝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排除C项。故选D项。19.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皇帝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C项正确;引进新的农作物使粮食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排除A项;新式农具的使用有利于提高农业的产量,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20.D【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现象,具体表现有,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商帮,比如,徽商、晋商,D项正确;宋代开始出现通晓不绝的夜市,明清时期没有大都,在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实现,排除ABC项。故选D项。21.A【详解】根据图片信息“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徐扬所绘的《盛世滋生图》,全卷长达1225厘米,它描绘了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它们都体现了城市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农村集市贸易兴起,与“18世纪古城苏州繁华的市井风情”,“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内容不符,排除B项;出现地域性的“商帮”、政府加强商业管控,在图片中都无法体现,排除CD项。故选A项。22.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等地区普遍推广了玉米、番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所以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清朝前期丝织业、棉职业、印染业等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厂并颇具规模;清朝人口增长较快,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综上可以判断他学习的朝代是清朝,D项正确;秦朝、唐朝、隋朝均与题干所描述的现象不符合,排除ABC项。故选D项。23.A【详解】根据题干“清朝统治者将认为不利于其统治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仅在乾隆时期,许多珍贵的书籍被查禁和销毁”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清朝文化专制的政策,A项正确;重本抑末属于经济政策,排除B项;闭关锁国属于对外政策,排除C项;对外贸易属于对外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24.B【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允许在广州十三行进行外贸,这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的原因之一,B项正确;文字狱严重摧残中国文化,封建社会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雅克萨保卫战、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抵御西方列强侵略,排除ACD项。故选B项。25.D【详解】根据题干“黛玉焚稿、金玉联姻、探春远嫁、宝玉却尘”和所学知识可知,黛玉、金玉、探春、宝玉都是《红楼梦》的人物。清代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揭示了清王朝走向衰亡历史命运,被视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D项正确;明代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排除A项;明代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以北宋末年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排除B项;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反映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斩妖除魔的神话故事,排除C项。故选D项。26.(1)特点:人员身份多样;交往国家多;双向交流;交往频繁;交流人数(国家)多(任答两点)(2分)史实:日本遣唐使来华;唐朝与新罗的交流;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行等。(任答两点)(2分)(2)变化: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期,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2分)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1分)(3)事件:郑和下西洋;(1分)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2分)(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1分)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5)认识: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力。(答2点给2分)(贴合对外交往,言之有理即可)【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唐朝时期往来于丝绸之路的人们不再仅仅是商人和士兵,还有为寻求信仰理念和文化交流的使者、学者、僧侣等人员,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可知特点为人员身份多样;根据材料一“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友好交往”可知特点为交往国家多,交流人数多;根据材料一“中国大量先进的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到其他国家,并接纳相当数量的遣唐使及留学生,让他们学习中国文化。同时,佛教、景教各自迎来了在中国广泛传播的机会,中外交流达到鼎盛。”可知特点为双向交流,交往频繁。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他是扬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矢志不渝,继续进行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等。(2)变化:根据材料二“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期,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可知变化为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期,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最远到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商船最远到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3)事件:观察图三路线图并结合路线从刘家港出发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可知是郑和下西洋。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4)对外政策:根据材料五“固步自封是清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朝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影响:根据材料五“这种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导致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可知是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5)认识:根据唐朝通过对外开放使得强大,因此可知开放促进繁荣,根据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可知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国力。27.(1)蒙古族;行省制度。(2分)(2)台湾府。(2分)(3)赞同第一种观点;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有利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央政府的联系。赞同第二种观点;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型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赞同第三种观点;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6分)【详解】(1)民族: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一图1可知,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元朝建立后为加强管理辽阔疆域,在地方上设立的行政管理制度是行省制度;元朝把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2)机构: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二(图2)中①处清王朝加强对地方管辖的行政机构的名称是台湾府,1683年,清军两万人进攻台湾,郑氏军队战败,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3)理由:根据所学知识,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赞同第一种观点;理由是:册封是古代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之一,清朝时期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通过册封少数民族首领,能够加强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利于中央政府的统治。我赞同第二种观点;理由是: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乾隆时期清朝设置伊型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赞同第三种观点;理由是:民族分裂势力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不稳定因素,清朝平定三藩叛乱,粉碎回部反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稳定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8.(1)门第;(2分)(2)隋炀帝;(1分)作用: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2分)(3)特点: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政策)或用文官代替武将。(1分)目的:巩固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制、巩固皇权等(2分)(4)八股取士:(1分)消极影响: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2分)【详解】(1)标准: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选官看重门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过门第即可进入仕途可概括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选拔人才的标准是门第。(2)皇帝:根据所学知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作用: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考生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可概括出科举制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改变了封建前期世族门阀把持朝政的局面;由材料“一切以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可概括出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士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3)特点: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四“宋太祖还通过扩大科举考试的录取名额,以满足用文官取代武将当地方官的需要”可归纳出重文轻武(重文轻武政策)或用文官代替武将。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北宋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巩固统治、巩固中央集权制、巩固皇权等。(4)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明朝以八股文取士。影响: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行成章。这是一种僵死的官僚式文体,把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在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的范围内”可知,明朝科举制的这些变化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技进步的发展造成了严重阻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