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_第1页
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_第2页
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_第3页
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_第4页
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7/22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丙戊酸用药第一部分丙戊酸药理动力学模型特征 2第二部分单室模型评估丙戊酸清除率 4第三部分生理因素对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6第四部分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 8第五部分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丙戊酸剂量调整 10第六部分个体化丙戊酸用药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 12第七部分模型辅助决策支持丙戊酸治疗 15第八部分药理动力学模型改进丙戊酸用药结局 17

第一部分丙戊酸药理动力学模型特征丙戊酸药理动力学模型特征

丙戊酸是一种广泛用于癫痫和躁郁症治疗的抗惊厥药物。其药理动力学特征可通过以下模型描述:

一、吸收

*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生物利用度约为80-95%。

*峰血浆浓度在服药后1-4小时达到。

*吸收速率和程度受食物的影响,与食物同服可延缓吸收并降低峰浓度。

二、分布

*丙戊酸广泛分布于全身组织和液体中,包括脑脊液。

*在血浆中约有90-95%的丙戊酸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与白蛋白结合。

*表观分布容积(Vd)为0.15-0.25L/kg。

三、代谢

*丙戊酸主要在肝脏中代谢,通过多种途径,包括:

*葡萄糖醛酸结合(约50%)

*氧化(约40%)

*其他较小的代谢途径(约10%)

*主要活性代谢物为4-羟基丙戊酸(4-OH-VPA),血浆中活性代谢物的浓度约为丙戊酸浓度的2-10%。

四、清除

*丙戊酸的消除遵循一级动力学,清除率为0.3-0.4L/h/kg。

*消除半衰期(t1/2)约为15-20小时。

*丙戊酸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清除。

五、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丙戊酸表现出非线性药代动力学,这意味着其清除率随着剂量增加而下降。

*这是由于丙戊酸的代谢酶(主要是CYP2C9和CYP2C19)受到剂量依赖性抑制。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会导致丙戊酸浓度与剂量的关系呈非线性变化,在高剂量下可能导致毒性。

六、药物相互作用

*丙戊酸与多种药物相互作用,可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例如,苯巴比妥和卡马西平可诱导丙戊酸的代谢,导致其浓度降低。

*而华法林和拉莫三嗪可抑制丙戊酸的代谢,导致其浓度升高。

七、特殊人群

*在儿童、老年人和肝肾功能受损患者中,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可能发生变化。

*儿童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才能达到治疗浓度,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低的剂量以避免毒性。

*肝肾功能受损患者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因为清除率降低。

八、药理动力学-药效关系

*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与疗效和毒性之间存在药理动力学-药效关系。

*治疗癫痫和躁郁症的有效浓度范围为50-125μg/mL。

*低于治疗范围的浓度可能导致疗效不足,而高于治疗范围的浓度可能导致毒性,如肝毒性、神经毒性和胰腺炎。

结论

丙戊酸的药理动力学特征复杂且非线性。理解这些特征对于优化治疗至关重要,包括确定适当的剂量、监测血浆浓度和避免药物相互作用。药理动力学模型在指导丙戊酸用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确保患者达到治疗浓度并避免毒性。第二部分单室模型评估丙戊酸清除率单室模型评估丙戊酸清除率

单室模型是一种简化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分布呈均匀一致。该模型用于评估丙戊酸清除率,通常采用以下步骤:

1.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血浆丙戊酸浓度随时间推移的数据,通常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采样。

2.模型参数估计

使用非线性回归拟合模型到数据。单室模型的参数包括:

*分布容积(V):药物在体内的表观分布容积。

*清除率(CL):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度。

3.清除率计算

一旦确定了模型参数,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丙戊酸清除率:

```

CL=Dose/AUC

```

其中:

*Dose:给药剂量

*AUC: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代表药物在单位时间内在体内停留的总量。

AUC计算

AUC可以通过积分或梯形法则计算:

积分法:

```

AUC=∫C(t)dt

```

梯形法则:

```

AUC=(C1+C2)/2*(t2-t1)+(C2+C3)/2*(t3-t2)+...+(Cn-1+Cn)/2*(tn-tn-1)

```

其中:

*C1,C2,...,Cn:不同时间点测量的血浆浓度

*t1,t2,...,tn:采样的对应时间

4.清除率评估

清除率反映了药物从体内清除的速度。丙戊酸清除率因年龄、体重、性别和肝功能等因素而异。典型的丙戊酸清除率范围为4-12mL/min/kg。

优势:

*单室模型是一种简单易用的模型,可以提供对丙戊酸体内动力学的基本理解。

*它需要相对较少的数据点,并且可以快速拟合。

局限性:

*该模型假设药物在体内分布均匀一致,这可能并不总是准确的。

*该模型不考虑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或其他复杂动力学。

*它不能预测药物在特定器官或组织中的浓度。

结论:

单室模型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评估丙戊酸清除率,指导剂量调整和监测治疗效果。然而,它是一种简化模型,有其局限性。对于更准确的丙戊酸体内动力学分析,可能需要使用更复杂的模型。第三部分生理因素对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年龄:

1.新生儿:肝脏代谢酶活性低,清除率慢,药物半衰期延长,剂量需调整。

2.儿童:清除率逐渐提高,药动学参数随年龄增长而变化,需要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调整剂量。

3.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清除率下降,半衰期延长,需监测血药浓度,必要时减量。

性别:

生理因素对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

年龄

年龄是影响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一个关键生理因素。一般来说,新生儿和儿童的丙戊酸清除率高于成人。这可能是由于新生儿和儿童肝脏代谢能力较强,肾脏功能较弱所致。因此,新生儿和儿童的丙戊酸用量通常低于成人。

性别

性别也会影响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女性的丙戊酸血浆浓度通常高于男性。这可能是由于女性的体重和体脂百分比较男性低,导致丙戊酸的分布容积较小所致。此外,女性的肝脏代谢能力也可能低于男性。

体重

体重是影响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重要因素。体重较高的个体丙戊酸的分布容积较大,导致血浆浓度较低。因此,体重较高个体的丙戊酸用量通常高于体重较低者。

肾功能

肾功能受损可影响丙戊酸的清除率。肾功能受损的个体丙戊酸的清除率降低,导致血浆浓度升高。因此,肾功能受损个体需要调整丙戊酸用量或增加监测频次。

肝功能

肝功能受损也可影响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肝功能受损的个体丙戊酸的代谢能力下降,导致血浆浓度升高。因此,肝功能受损个体需要调整丙戊酸用量或增加监测频次。

其他因素

其他可能影响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生理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变异可影响丙戊酸的代谢和清除。

*共患疾病:某些共患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可通过改变丙戊酸的代谢或清除途径来影响其药代动力学。

*饮食:高脂肪饮食可增加丙戊酸的吸收,导致血浆浓度升高。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苯妥英和卡马西平,可诱导丙戊酸的代谢,降低其血浆浓度。

临床意义

了解生理因素对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这有助于优化丙戊酸的治疗。通过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肾功能和肝功能,医生可以制定个体化的丙戊酸用药方案,确保既能实现治疗效果,又能最小化不良反应的风险。第四部分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肝酶诱导剂

1.肝酶诱导剂(如苯妥英、卡马西平、苯巴比妥)可增加丙戊酸的肝代谢,导致血药浓度降低。

2.对于正在服用肝酶诱导剂的患者,需要增加丙戊酸剂量以维持治疗血药浓度。

3.当停用肝酶诱导剂时,丙戊酸血药浓度可能会升高,需要减少丙戊酸剂量以避免毒性反应。

主题名称:肝酶抑制剂

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是丙戊酸治疗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某些药物可以影响丙戊酸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从而影响其血药浓度。

CYP450酶诱导剂

*卡马西平、苯妥英、苯巴比妥等CYP450酶诱导剂可以增加丙戊酸的代谢,减少其血药浓度。

*酒精也是CYP450酶诱导剂,可加速丙戊酸的代谢,导致血药浓度降低。

CYP450酶抑制剂

*氯苯妥英、氟康唑、红霉素等CYP450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丙戊酸的代谢,增加其血药浓度。

*葡萄柚汁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类物质也是CYP450酶抑制剂,会抑制丙戊酸的代谢,增加其血药浓度。

蛋白质结合

*高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药物(如水杨酸盐、苯妥英)可以与丙戊酸竞争血浆蛋白结合位点,导致游离丙戊酸浓度增加,进而增加其药效和毒性。

药物相互作用的临床意义

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具有临床意义。血药浓度过低会降低治疗效果,而血药浓度过高则会增加毒性反应的风险。因此,在使用丙戊酸治疗时,必须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以下是一些具体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示例:

*卡马西平:CYP450酶诱导剂,降低丙戊酸血药浓度。

*氟康唑:CYP450酶抑制剂,升高丙戊酸血药浓度。

*水杨酸盐:高度血浆蛋白结合,增加丙戊酸游离浓度。

*苯妥英:既是CYP450酶诱导剂,又是血浆蛋白结合物,其与丙戊酸相互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剂量和个体差异。

管理药物相互作用

为了管理药物相互作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仔细审查用药清单:识别可能与丙戊酸相互作用的药物。

*监测血药浓度:定期监测丙戊酸血药浓度,以评估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调整剂量: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必要时调整丙戊酸剂量以达到治疗目标。

*选择替代药物:如果无法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在可能的情况下选择替代药物。

总结

药物相互作用可以显着影响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影响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了解药物相互作用的机制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管理它们至关重要,以确保丙戊酸治疗的最佳疗效和安全性。第五部分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丙戊酸剂量调整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血药浓度监测与疗效评估

1.丙戊酸的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维持在治疗范围内(50-100μg/mL)可获得最佳效果。

2.血药浓度监测可帮助识别药物过量或不足,从而避免毒性反应或治疗失败。

3.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或合并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血药浓度监测尤为重要,可指导剂量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主题名称:血药浓度监测与不良反应评估

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丙戊酸剂量调整

丙戊酸是一种用于治疗癫痫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抗癫痫药物。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血药浓度监测可以指导个体化剂量调整,以优化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血药浓度监测时机

*起始治疗后2-4周:确保患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剂量调整后1-2周:评估剂量调整的适当性。

*临床情况变化时:例如,并发疾病、药物相互作用或患者依从性出现变化。

目标血药浓度

针对不同适应症,丙戊酸的血药浓度监测范围有所不同:

*癫痫:50-100μg/mL(微克/毫升)

*双相情感障碍:50-125μg/mL

剂量调整策略

根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可采用以下剂量调整策略:

*血药浓度过低:增加剂量10-25%。

*血药浓度过高:减少剂量10-25%。

*血药浓度在目标范围内:维持剂量不变。

剂量调整幅度和间隔

剂量调整幅度和间隔应根据以下因素决定:

*血药浓度偏离目标范围的程度:偏离较大时,调整幅度更大。

*患者的临床反应:如果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剂量调整幅度应较小。

*患者的依从性:如果患者依从性较差,剂量调整间隔应较短。

特殊注意事项

*孕妇:丙戊酸对胎儿发育具有致畸性,孕妇应避免使用。

*肝功能损害:丙戊酸主要通过肝脏代谢,肝功能损害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需要适当减少剂量。

*肾功能损害:丙戊酸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损害可导致血药浓度升高,需要适当减少剂量。

*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如苯巴比妥和苯妥英,可增加丙戊酸的血药浓度,需要适当减少剂量。

结论

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丙戊酸剂量调整的关键方法,有助于优化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风险。通过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并根据目标范围和患者临床反应进行剂量调整,可以实现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成功率。第六部分个体化丙戊酸用药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血药浓度监测

1.血药浓度监测是优化丙戊酸治疗的关键,有助于指导剂量调整和预测治疗反应。

2.监测血药浓度可以帮助避免过量或不足剂量,从而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3.最佳血药浓度范围根据适应症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通常在50-150µg/mL之间。

主题名称:药代动力学参数

个体化丙戊酸用药以优化疗效和安全性

丙戊酸是一种常用的抗癫痫药,具有广谱抗惊厥活性,用于治疗各种癫痫发作类型。然而,丙戊酸的治疗窗口窄,药代动力学个体差异大,这使得剂量优化具有挑战性。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PKPD)已被证明是指导丙戊酸用药、优化疗效和安全性的宝贵工具。

PKPD模型在丙戊酸治疗中的应用

PKPD模型整合了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特性,可以预测给定剂量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治疗反应。在丙戊酸治疗中,PKPD模型可用于:

*优化剂量:PKPD模型可以预测个体患者的最佳剂量,确保达到治疗目标浓度范围,同时最小化不良反应风险。

*监测治疗:模型可用于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并在必要时调整剂量。

*预测药物相互作用:PKPD模型可以评估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浓度和治疗反应的影响。

*指导剂量调整:对于肝肾功能受损或合并用药的患者,PKPD模型可提供指导,以调整剂量,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丙戊酸PKPD模型的类型

丙戊酸的PKPD模型根据其复杂性分为两个主要类别:

*药代动力学模型:这些模型描述了丙戊酸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药效动力学模型:这些模型将药物浓度与治疗反应联系起来,通常以最低有效浓度(MEC)或最大耐受浓度(MTC)表示。

丙戊酸PKPD模型的开发和验证

丙戊酸的PKPD模型是通过收集患者的数据并将其拟合到数学方程组来开发的。这些模型经过验证,以确保其能够准确预测个体患者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

丙戊酸治疗中的个体化用药

个体化丙戊酸用药涉及利用PKPD模型来确定每个患者的最佳剂量。此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患者数据: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数据、病史、合并用药和血浆丙戊酸浓度。

2.选择PKPD模型: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PKPD模型。

3.模型拟合:将患者数据拟合到选定的PKPD模型,以估计模型参数。

4.剂量优化:使用模型参数预测最佳剂量,以达到治疗目标浓度。

5.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和治疗效果,并在必要时根据PKPD模型调整剂量。

结论

临床药理动力学模型是指导丙戊酸用药、优化疗效和安全性的宝贵工具。通过个体化用药,可以根据每个患者的独特特征调整剂量,从而提高治疗成功率,同时最小化不良反应风险。PKPD模型的持续发展和应用有望进一步改善丙戊酸治疗的管理。第七部分模型辅助决策支持丙戊酸治疗关键词关键要点主题名称:丙戊酸的血浆浓度-效应关系

1.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与抗惊厥效应呈非线性关系,达到最佳治疗窗口后进一步增加浓度不会显著改善疗效,但不良反应风险却会增加。

2.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与剂量呈非线性关系,低剂量时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增加,而高剂量时呈非线性增加。

3.个体间存在显著的血浆浓度-效应关系差异,受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影响。

主题名称: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模型

模型辅助决策支持丙戊酸治疗

简介

丙戊酸是一种广谱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各种惊厥、癫痫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然而,丙戊酸具有窄的治疗窗,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甚至致命的毒性反应。因此,监测丙戊酸的血药浓度对于优化治疗并减少毒性至关重要。药理动力学模型可以用来指导丙戊酸治疗,帮助临床医生个性化给药方案并预测血药浓度。

模型的发展和验证

药理动力学模型是基于丙戊酸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特征开发的。这些模型将患者的生理特性和药物特性纳入考量,以预测血药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模型的参数通常通过对健康受试者或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行估算,并且可以通过对额外数据的验证来提高其精度。

模型的应用

药理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指导丙戊酸治疗的各个方面:

*给药方案的优化: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给药方案的血药浓度,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特定患者的最佳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

*剂量调整:当血药浓度低于或高于治疗范围时,模型可以用于指导基于患者个体特征的剂量调整。

*毒性预测:模型可以预测丙戊酸的累积和峰值浓度,从而帮助临床医生识别有毒性风险的患者并采取预防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模型可以模拟药物相互作用对丙戊酸血药浓度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调整给药方案并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案例

药理动力学模型在指导丙戊酸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一些临床应用案例包括:

*个性化治疗:模型已用于优化重症肌无力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丙戊酸给药方案,从而改善疗效和安全性。

*剂量调整:模型已用于指导丙戊酸剂量的逐步调整,以达到和维持治疗范围,从而减少毒性风险。

*药物相互作用管理:模型已用于评估拉莫三嗪和丙戊酸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并优化了给药方案以避免毒性反应。

优势和局限性

药理动力学模型在指导丙戊酸治疗方面具有一些优势,包括:

*个性化治疗

*剂量优化

*毒性预测

*药物相互作用评估

然而,模型也有一些局限性,包括:

*需要准确的患者生理参数

*可能存在模型误差

*需要特殊软件和专业知识

结论

药理动力学模型已成为指导丙戊酸治疗的有价值工具。通过个性化给药方案、预测毒性并评估药物相互作用,模型可以帮助临床医生优化治疗,减少不良反应并提高患者的预后。随着模型的不断发展和验证,它们在临床药理学中的作用有望继续扩大。第八部分药理动力学模型改进丙戊酸用药结局关键词关键要点药理动力学模型预测治疗范围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以建立丙戊酸的血浆浓度与抗惊厥效应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最佳治疗范围。

2.模型可用于个性化丙戊酸剂量,避免因无效或毒性剂量而导致的治疗失败。

3.模型允许对不同患者群体,如儿童、老年人或肝损伤患者,进行剂量调整,以优化治疗效果。

药理动力学模型优化剂量滴定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指导剂量滴定,在缩短达到治疗目标所需时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

2.模型提供有关剂量调整的实时反馈,使临床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个体反应做出明智的决策。

3.通过模拟,模型可以预测剂量滴定对血浆浓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优化治疗计划。

药理动力学模型监测依从性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通过测量血浆浓度来监测患者对丙戊酸治疗的依从性。

2.当血浆浓度低于预期时,模型可以识别潜在的依从性问题,促使进一步评估和干预。

3.药物监测系统与药理动力学模型相结合,可以改善患者预后,防止治疗失败。

药理动力学模型识别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评估其他药物对丙戊酸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预测其对血浆浓度和治疗效果的影响。

2.模型提供有关剂量调整的建议,以减轻相互作用的负面后果,确保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3.通过模拟,模型可以评估潜在相互作用的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决策。

药理动力学模型个体化妊娠用药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用于调整丙戊酸剂量,以在妊娠期间优化抗惊厥保护,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母体和胎儿风险。

2.模型考虑了妊娠期间药代动力学的变化,并提供了个性化的剂量建议。

3.模型的实施有助于预防妊娠相关并发症,如神经管缺陷和发育障碍。

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特殊人群用药

1.药理动力学模型可用于指导丙戊酸剂量调整,以满足特殊人群的特定需求,如儿童、老年人、肝损伤或肾损伤患者。

2.模型考虑了这些人群的独特药代动力学特征,并提供了优化剂量方案的指导。

3.通过个性化用药,模型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药理动力学模型改进丙戊酸用药结局

引言

丙戊酸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癫痫、躁狂症和偏头痛的抗惊厥药。然而,丙戊酸的药代动力学高度可变,与治疗失败和不良事件风险增加有关。药理动力学模型可通过优化给药方案和预测治疗结果来改善丙戊酸用药结局。

药理动力学模型

药理动力学模型是数学方程的系统,描述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过程。丙戊酸的药理动力学模型通常分为两个隔室模型,其中第一个隔室代表中心血浆室,第二个隔室代表外周组织。

模型指导下的丙戊酸给药

药理动力学模型可用于以下目的,以指导丙戊酸给药:

*确定目标血浆浓度:模型可预测给定给药方案所需的丙戊酸血浆浓度,以达到治疗效果。

*优化给药时间间隔:模型可确定维持稳定血浆浓度所需的最佳给药时间间隔。

*调整给药剂量:模型可根据患者的个体特征(例如年龄、体重、肾功能)调整给药剂量,以实现目标血浆浓度。

*预测药物相互作用:模型可预测与其他药物同时用药时丙戊酸的血浆浓度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

模型验证和应用

丙戊酸的药理动力学模型已在广泛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已将这些模型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以改善治疗结果。

一项研究表明,药理动力学模型指导下的丙戊酸给药将癫痫儿童的治疗失败率降低了50%。另一项研究表明,模型指导可以减少透析患者中丙戊酸的不良事件。

结论

药理动力学模型是强大的工具,可通过优化给药方案和预测治疗结果来改善丙戊酸用药结局。通过使用这些模型,临床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治疗,最大限度地提高疗效并减少不良事件的风险。

延伸阅读

*[丙戊酸的药理动力学模型:综述](/pmc/articles/PMC5641022/)

*[药理动力学建模在抗惊厥治疗中的应用](/science/article/pii/S1098358714000446)

*[药理动力学模型在个性化丙戊酸治疗中的应用](/articles/10.3389/fphar.2021.668319/full)关键词关键要点丙戊酸药理动力学模型特征

非线性药代动力学

*丙戊酸表现出非线性药代动力学,其清除率随着血浆浓度升高而下降。

*这导致丙戊酸的口服生物利用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