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5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概念专练(一)_第1页
【部编版】2025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概念专练(一)_第2页
【部编版】2025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概念专练(一)_第3页
【部编版】2025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概念专练(一)_第4页
【部编版】2025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核心概念专练(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核心概念专练(一)(15分钟30分)一、多元一体阐释多元性是指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一体性是指各个民族文化互相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文化中融为一体,形成共同的文化观念。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是中国考古学从文化共同体角度解读中华文明形成历程的重要理论创新。1.(3分)成都金沙遗址是一处商周时代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邑,出土了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文物。其中,玉璋最早流行于夏朝时期的黄河流域。夏朝后人就把玉璋进行扩散传播,玉璋成为了古蜀文明最核心的礼器。由此可知 ()A.金沙文明属于奴隶社会先进文明B.古蜀国完全继承了夏的礼制观念C.中华文明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D.金沙文明与良渚文化的联系密切【解析】选C。材料体现了成都金沙遗址出土文物源于黄河流域,体现了中华多个文明之间存在交流,说明中华文明有多元一体的基本特征,C正确;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排除A;B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二者只是存在交流,排除;D“密切”的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补偿训练】(2022·北京等级考)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 ()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元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的特点,B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二、贵族政治阐释夏、商、西周时期,国家政权由世袭贵族掌握,他们依靠血缘和出身,世世代代垄断国家官职,这就是历史上的世卿世禄制,这一时期的政治称为“贵族政治”。从春秋战国开始,官僚政治逐渐取代了贵族政治。2.(3分)(2022·湖南选择考)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解析】选C。据材料“儒家……传布于齐、晋、卫;墨家……传布于鲁、楚、秦;道家……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可判断,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思想传播的途径,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干扰选项依所学,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百家争鸣是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的反映,排除AB本身错误的选项孔子创办私学,打破“学在官府”局面,排除BC正确选项材料中强调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思想传播途径,其中各派代表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诉求,从而冲击原有的阶级关系,一定程度冲击了贵族政治,故选CD干扰选项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各派思想传播目的在于影响现实政治,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主要围绕富国强兵、扩张势力展开,排除D三、分封制阐释周灭商后,派遣王室子弟或其他贵族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代表周天子行使对地方的统治权,即“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周初分封的诸侯主要有三类:一是王室子弟,二是异姓贵族,三是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制使西周构织起四通八达的统治网络,周天子确立起“天下共主”的地位。3.(3分)(2022·陕西合格考)汉字姓氏以祖先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周武王灭商后,封舜的后代妫满于陈,划界建国。妫满死后被谥为陈胡公,其后代便以陈为姓氏。这源于西周实行的 ()A.禅让制 B.分封制C.礼乐制 D.郡县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占很大比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封到各地的诸侯,有的会以封地为姓氏,B正确;西周并没有实行禅让制,排除A;C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秦朝才实行郡县制,排除D。四、工商食官阐释商周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基本上由官府控制,工商业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在官府作坊和指定的范围内进行,其产品和经营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百工和商贾为官府效力,其衣食住行由官府提供。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但是由官府控制工商业,极大地限制了民间个体工商业的自由发展,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4.(3分)(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选C。据“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可以推断出孟子所说的是先秦时期小农经济的情况,再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以来,铁器牛耕的出现和使用,推动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小农经济产生,由此判断C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时代要求不符,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工商业繁荣,排除D。五、重农抑商阐释它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此政策也会有所松动,但封建社会自始至终没有彻底放弃重农抑商政策。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制度,维护了国家统一;封建社会晚期,不利于生产力发展,阻碍了社会进步。5.(3分)西汉时,高资地主是指经营手工业、商业和高利贷起家的地主,“以末致财,用本守之”。个别人积资可到五千万钱,甚至万万钱。但当时以高资而取得土地是不受法律许可的。由此可见,当时 ()A.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升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到保护C.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瓦解D.重农抑商政策已形同虚设【解析】选B。高资地主财大气粗,如果允许高资地主合法取得土地,必然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可推出是国家基于保护自耕农经济,故选B;中国古代重农抑商,工商业者社会地位低下,排除A;西汉时,我国处于传统农耕社会,士农工商社会结构稳固,排除C;中国古代从商鞅变法以来一直是重农抑商,排除D。6.(3分)(2024·大同高一检测)汉初,统治者颁行“复弛商贾之律”,文景之时,商贾“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汉武帝时,商人又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对国家的威胁受到抑制。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推行了休养生息政策B.加强了经济控制C.规范了商业市场秩序D.解除了国家威胁【解析】选B。材料中汉武帝时加强了重农抑商政策,加强了对商人的管控,这是加强经济控制的表现,故选B;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武帝时期加大管理力度不再休养生息,排除A;材料中可知汉武帝加强了对商人的控制,并没有表现对商业市场秩序如税务管理、买卖公平、纠纷判决等环节进行管理,排除C;汉武帝时期威胁国家的不仅只有商人,还有其他因素并且主要是外患,排除D。六、百家争鸣阐释它是指春秋战国时期所形成的各个学派。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些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各家学说虽然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7.(3分)(2024·丹东高一检测)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据此可知,春秋战国的时代主题是 ()学派主张儒家以礼治国,力政以德墨家互爱互助,选贤任能,争取和平道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法家以法为工具,控制臣民A.构建官僚政治 B.重建政治秩序C.加强中央集权 D.变革选官制度【解析】选B。依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主要学派的治国主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派提出了不同的治国主张,儒家主张德治,墨家主张兼爱、非公、尚贤,道家主张无为而治。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大变革和社会转型时期,面对社会现实,各派纷纷提出改造社会的方案,重建政治秩序,B正确;构建官僚政治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加强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比较片面,排除C;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3分)(2024·临沂高一检测)下表为先秦儒法两家的思想主张。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项目儒家法家法律思想相对轻视法及强制作用重视法的作用治国主张“为国以礼”、“为政以德”、重“人治”“以法治国”、“以力服人”、重“法治”A.两者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B.儒法思想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C.儒法两家都蕴含朴素的平等思想D.两者差异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解析】选D。儒家认为人性本善,反对严刑峻法,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治理国家,法家认为人性本恶,单纯的道德教化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法律和国家统治权威的力量来治理国家,二者治国思想的差异以不同的人性论为基础,故选D;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利益,排除A;“为政以德”“以法治国”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围绕德治和法治形成了巨大的分歧,排除B;法家强调专制集权理论,具有鲜明的等级色彩,排除C。七、中央集权阐释它是一种相对于地方分权的制度。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9.(3分)(2022·甘肃合格考)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丞相李斯建议,全面推行郡县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郡县制的推行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巩固了中央集权C.扩大了统治区域 D.加深了社会矛盾【解析】选B。通过所学可以知道郡县制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管理形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不能削弱皇帝权力,排除A;郡县制是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无法扩大统治区域,排除C;郡县制没有加深社会矛盾,排除D。八、君主专制阐释它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是一种决策方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10.(3分)下表所示为尚书(台、省)地位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 ()时代名称地位秦尚书九卿之一的少府属官,是皇帝与列卿间收发文件的宫廷侍从汉武帝尚书在中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具有决策职能汉灵帝尚书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