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服务项目_第1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_第2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_第3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_第4页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一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治理制度.............................2

二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1、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3

2、穴位注射..............................................4

3、耳针法..............................................6

4、艾条灸...............................................9

5、拔罐法...............................................12

6、穴位按摩法............................................15

7、刮疹法..............................................17

8、湿敷法.............................................20

9、涂药法.............................................23

10、熏洗法.............................................26

11、贴敷法.............................................29

12、箍围法...........................................33

13、切开法...........................................35

14、引流法.........................................37

15、结扎法.............................................40

16、挂线法.............................................41

17、垫棉法.............................................43

18、缠缚法.............................................44

中医特色服务项目治理制度

1、全部中医技术工作人员必须取得国家执业(助理)资格后方可进行

医疗执业。

2、执业技术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工作安排,不得私自变更执业岗位。

3、在医疗活动中必须遵守各项医疗法律法规及医疗操作程序,组方用

药合理。

4、主动参加各种中医培训,提升业务理论知识,改善中医医疗质量,

严防各类医疗事故的发生。

5、中医技术人员外出进修必须按照医院有关制度进行,否则取消进修

资格。

6对全科事中医药技术人员培训学习,督导中医特色项目服务项目。

7、对各类传染病有及时上报的义务,不得瞒报或者不报,一经发觉

严肃处理。

8、有弘扬中医文化的权益,对撰写论文发表的,视其情形给予奖励。

9、对不遵守有关规定的中医工作技术人员要视其情节严峻程度给予

批判或者严肃处理。

外科常见中医特色的技术操作规程

一保留灌肠的操作流程

1、备齐用物,携至病员床旁,向病员讲明清晰,以取得合作。

2、嘱病员排便或作大量不保留灌肠。

3、取侧卧位,按照病情定左、右。裤褪至膝部,臀部移近床沿,垫橡

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并抬高臀部约10厘米(小枕垫于臀下)。

4、抽吸药液,连接肛管、排气、润滑肛管前段,反折肛管;左手分开

臀部显露肛门,右手轻轻插肛管入肛门内15厘米左右。

5、抬高注洗器,液面不超过30厘米,放松肛管,让溶液慢慢流入。

6、溶液将流尽时,倒温开水5-10毫升,反折肛管拔出手指包住肛管置

弯盘内,然后用手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柔。

7、待10-15分钟后,取出水枕、橡胶单与治疗巾,整理床铺、环境、

清理用物。

二穴位注射

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操作方法

(1)常用穴位:

有研究者分析了近年来国内55篇有关文献,总结发觉使用频率最

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

血海和大椎。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4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尊麻

疹、座疮、银屑病和鼻炎。详见下表:

(2)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每次取2〜4穴,皮肤常规消毒,取5ml注射器抽

取注射液2ml左右,在穴位上斜刺约10〜15mm,缓慢提插至有针感,抽吸

针筒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每穴注入药液0.2〜0.4ml),隔日一次,3次一疗

程。

(3)注意事项:

①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则,防止感染。

②使用穴位注射时,应该向患者讲明本疗法的特点和注射后的正

常反应。如注射局部显现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或不适感

连续较长时刻,然而一样不超过1天。

③要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形,防止

过敏反应的发生。

④风池穴近延髓,故应严格把握针刺角度和深度,针刺深穴应操

纵在颈围的1/10内,向鼻尖方向刺0.5〜0.8寸,以免伤及延髓。脊髓两侧

脸穴注射时,针尖斜向脊髓为宜,幸免直刺引起气胸。

⑤药物不宜注入脊髓腔。误入脊髓腔,有损害脊髓的可能,严峻

者可导致瘫痪。

⑥年老体弱及初次同意治疗者,最好取卧位,注射部位不宜过多,

以免晕针。

5、在神经干旁注射时,必须躲开神经干,或浅刺以不达神经干所

在的深度。如神经干较浅,可超过神经干之深度,以躲开神经干。如针尖

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就须退针,改换角度,躲开神经干后再注射,

以免损害神经,带来不良后果。

6、躯干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防止刺伤内脏。背部脊柱两侧穴位

针尖可斜向脊柱,幸免直刺而引起气胸。

7、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剂量可酌情减少,以免

晕针。孕妇的下腹、腰麟部和三阴交、合谷等孕妇禁针穴位,一样不宜作

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三、耳针法

耳针是采纳针刺或其他物品(如菜籽等)刺激耳廓上的穴位或反应点,

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操作方法。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耳针部位的皮肤情形。

3、女性患者的生育史,有无流产史,当前是否妊娠。

4、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5、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

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稳,以达到防病治病的

目的。

三、禁忌症

耳部炎症、冻伤的部位,以及有适应性流产史的孕妇禁用。

四、告知

耳针局部有热、麻、胀、痛感。

五、物品预备

治疗盘、针盒(短毫针等)、或菜籽等;碘酒、酒精、棉球、棉签、镶

子、探棒、胶布、弯盘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遵照医嘱,选择耳穴部位并探查耳穴。

3、体位合理舒服,严格消毒,消毒范畴视耳廓大小而定。

4、一手固定耳廓,另一手进针,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

肤为度。留针。

5、为使局部达到连续刺激,临床多采纳菜籽、王不留行籽、磁珠等物,

附在耳穴部位,以小方块胶布固定,俗称“埋豆”。留埋期间,嘱患者用手

定时按压,进行压迫刺激,以加大疗效。

6、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涂以碘酒或酒精消

毒,预防感染。

7、操作完毕,安排舒服体位,整理床单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在针刺中及留针期间,患者感到局部热、麻、胀、痛或感受循经络

放射传导为“得气”,应紧密观看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形。

2、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起针后如针孔发红,应及时处理。

3、使用耳针法治疗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者,埋针后待耳廓充血具有发

热感受时,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配合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升疗

效。

耳针法操作流程图

4-1Zrl

四、艾条灸

用纯洁的艾绒(或加入中药)卷成圆柱形的艾卷,点燃后在穴位表面

熏烤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艾条施灸处的皮肤情形。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遵医嘱选择穴位,解除或缓解各种虚寒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运用温通经络、调和气、消肿散结、祛湿散寒、回阳救逆等法,

以达到防病保健、治病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者,不宜施灸。

2、颜面部、大血管处、孕妇腹部及腰觎部不宜施灸。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显现烫伤等情形。

2、艾绒点燃后可显现较淡的中药燃烧气味。

3、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产生烧灼、热烫的感受,应赶忙停止治疗。

4、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可能显现水疱。

五、物品预备

治疗盘、艾条、火柴、弯盘、小口瓶、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

3、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4、遵医嘱在施灸过程中,随时询咨询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防

止烧伤。观看病情变化及有无不适。

5、施灸中应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6、施灸完毕,赶忙将艾条插入小口瓶,熄灭艾火。

7、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服卧位,酌情开窗通风。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采纳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

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显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显现水疱时,

无需处理,可自行吸取。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

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艾条灸法操作流程图

手持艾条,将点燃的

一端对准施灸穴位,

使患者感到温热但

无灼痛为度。随手弹

去艾灰,灸至局部皮

肤红晕

五、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

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淤血现象,达到温通经络、驱风散寒、消肿

止痛、吸毒排脓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患者体质及实施拔罐处的皮肤情形。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风寒湿痹而致的腰背酸痛、虚寒性咳喘等症状。

2、用于疮疡及毒蛇咬伤的急救排毒等。

三、禁忌症

1、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

2、皮肤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

3、孕妇腹部、腰舐部均不宜拔罐。

四、告知

1、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显现水泡。

2、由于罐内空气负压收引的作用,局部皮肤会显现与罐口相当大小的

紫红色瘀斑,数日后自然消逝。

3、治疗过程中局部可能显现水泡或烫伤。

五、物品预备

1、治疗盘、火罐(玻璃罐、竹罐、陶罐)、止血钳、95%酒精棉球、火

柴、小口瓶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物品,携至床边,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选择拔罐部位。

4、点燃的火焰在火罐内转动,使其罐内形成负压后并迅速叩至差不多

选择的拔罐部位上,待火罐稳固后方可离开,防止火罐脱落,适时留罐。

5、拔罐过程中要随时观看火罐吸附情形和皮肤颜色。

6、操作完毕,协助患者衣着,整理床单位,安排舒服体位。

7、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

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过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显现小水泡,不必处理,可自行吸取。

6、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拔火罐法操作流程图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按摩部位皮肤情形。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

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三、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病、孕妇腰腹、皮肤破旧及瘢痕等部位禁

止按摩。

四、告知

按摩时局部显现酸胀的感受。

五、物品预备

治疗巾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

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

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

4、按照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

激强度,进行按摩。

5、操作过程中观看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

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

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服卧位,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害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平均、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穴位按摩法操作流程图

七、刮瘀法

刮疹法是应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刮板、瓷匙等物,在患者体表

一定部位反复刮动,使局部皮下显现瘀斑,从而达到疏通媵理、逐邪外出

为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及既往史。

2、体质及刮痣部位皮肤情形。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或解除外感时邪所致高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2、使脏腑秽浊之气通达于外,促使周身气血流畅,达到治疗疾病的目

的。

三、禁忌症

体形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

四、告知

1、刮疹部位显现红紫色疼点或瘀斑,数日后方可消逝。

2、刮疹部位的皮肤有疼痛、灼热的感受。

五、物品预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碗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

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边,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疼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确定刮疹部位。

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缺损,以免划破皮肤。

5、刮治过程中,用力平均,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疹部位从上至下刮擦,

方向单一,皮肤出现出红、紫色瘀点为宜。

6、询咨询患者有无不适,观看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剂手法力

度。

7、刮疹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服卧位。

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保持空气清新,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平均,勿损害皮肤。

3、刮疼过程中要随时观看病情变化,发觉专门,赶忙停刮,报告医师,

配合处理。

4、刮疹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刮疼法操作流程图

府协助患者衣着,安排

-----------►轩日日咏/占敕钿*的

八、湿敷法

湿敷法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已达到疏通媵理、清热

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湿敷部位皮肤情形。

3、心理状况。

二、目标

减轻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四、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预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药液、敷布数块(无菌纱布制成)、凡士林、镶子、

弯盘、橡胶单、中单、纱布等。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取合理体位,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

3、遵医嘱配制药液,药液温度适宜并倒入容器内,敷布在药液中浸湿

后,敷于患处。

4、定时用无菌镶子夹取纱布浸药后淋药液于敷布上,保持潮湿及温度。

5、操作完毕,擦干局部药液,取下弯盘、中单、橡胶单,协助患者衣

着,整理床单位。

6、整理用物,做好记录。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讲明,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注意消毒隔离,幸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看局部皮肤反应,如显现惨白、红斑、水疱、痒痛或

破溃等症状时,赶忙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湿敷法操作流程图

九、涂药法

涂药法是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截了当涂于患处的一种外治方法。其剂型

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形。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患处涂药后可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成效。

三、告知

局部涂药后可显现药物颜色、油渍等污染衣物。

四、物品预备

治疗盘、遵医嘱配制的药物、弯盘、棉签、镶子、盐水棉球、干棉球、

纱布、胶布、绷带、橡胶单、中单等。

五、禁忌证

婴幼儿颜面部禁用

六、操作程序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讲明,核对医嘱。

2、按照涂药部位,取合理体位,暴露涂药部位,注意保暖,必要时屏

风遮挡。患处酌情铺橡胶中单。

3、清洁皮肤,将配制的药物用棉签平均地涂于患处。面积较大时,可

用镶子夹棉球蘸药物涂抹,蘸药干湿度适宜,涂药厚薄平均。

4、必要时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

5、涂药完毕,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服体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物品,做好记录并签字。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

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

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6、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可涂于面部。婴幼儿忌用。

7、涂药后观看局部皮肤,如有丘疹、奇痒或局部肿胀等过敏现象时,

停止用药,并将药物拭净或清洗,遵医嘱内服或外用抗过敏药物。

涂药法操作流程图

十、熏洗法

熏洗法是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媵理、祛

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一、评估

1、当前要紧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熏洗部位皮肤情形。

3、女性患者评估胎、产、经、带情形。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1、缓解患者的关节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皮肤瘙痒等症状。

2、减轻眼科疾病引起的眼结膜红肿、痒痛、糜烂等症状。

3、促进肛肠疾患的伤口愈合。

4。、治疗妇女会阴部瘙痒等症状。

三、禁忌症

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四、告知

注意药液温度,防止烫伤。

五、物品预备

治疗盘、药液、熏洗盆(按照熏洗部位的不同,也可备坐浴椅、有孔

木盖浴盆或治疗碗等)、水温计,必要时备屏风及换药用品。

六、操作程序

1、遵医嘱配制药液。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讲明。

3、按照熏洗部位安排患者体位,暴露熏洗部位,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注意保暖。

4、熏洗过程中,观看患者的反应,了解其生理和心理感受。若感到不

适,应赶忙停止,协助患者卧床休息。

5、熏洗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衣着,安置舒服卧位。

6、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名。

七、护理及注意事项

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熏洗时,应揭去敷料。熏洗完毕后,更换消毒敷料。

5、所用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幸免交叉感染。

熏洗法操作流程图

H^一、贴敷法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应用穴位敷贴原理,关于疾病的治疗,一样情形

下是采纳冬病夏治的治疗原理进行。属于灸法治疗的延伸,按照人体穴位,

运用透皮吸取原理,缓解病痛。

一、差不多操作方法

(一)辨证选穴用药

1.腌穴选择及配伍:

(1)选择离病变局部器官,最近、最直截了当的相应穴位敷贴。

局部选穴如,肾衰外敷方,取肾俞、关元穴。

(2)选择阿是穴贴药阿是穴是指病变的局部或内脏病理现

象在体表的反映,也称病理反应穴。

(3)选择针灸学中的传统有效经穴这些传统的有效经穴,

是前人在实践中发觉并验证有效的穴位。如肺俞、风门、膈俞等穴治疗咳

嗽、哮喘;神阙、足三里治肠炎、痢疾、腹胀、腹痛等。

(4)取穴施治药物外敷取穴,与针灸取穴法相同,需辨证

选用,灵活把握,因其施药范畴略大,所选取之穴是一个片而不是点,即

使选穴不十分准确,也同样有利于药物吸取。

(5)远端取穴按照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

如鼻蚂、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

2.敷贴法选药规律(药物组方):

(1)气味俱厚的选药特点

多选气味俱厚之品,一则易透入皮肤起到由外达内之效;二则气味俱

厚之品经皮透入,对穴位局部起到针灸样刺激作用;其三是所含芳香性物

质,能促进药物的透皮吸取,也即起到皮肤渗透促进剂的作用。有人作过

研究,用离体皮实验表明,芳香性药物敷于局部,可使皮质类固醇透皮能

力提升8-10倍。《理渝骈文》中的膏药处方,几乎每方都用姜、葱、韭、蒜、

槐枝、柳枝、桑枝、桃枝、风仙、菖蒲、木鳖、山甲、翦麻、皂角等气味

俱厚之品,含上述药物的处方约占97%以上。

(2)多效联合的组方特点一一广略以取胜

敷贴药常以药不止走一经治一症,用多味药物汇而集之,以一膏统治

多种病,疾病虽有多种,而其病机则不外气滞血凝及阴有寒湿,阳有燥热

而已,关键在于把握其要害,而把握要害的方法,可用一个“通”字概括,

“理通则治自通”。

(3)辨证加药的穴位配药特点

外治穴位贴敷疗法是以单验方外治形式而咨询世的,但后来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逐步渗透于这一治法中,经这一治法赋以辨证施治的选药思想,

使其疗效更加确信。在临床应用时,常需辨证论治、三因制宜,而在临症

灵活加入梭药,一样要求加药与膏药相应,膏统治而加药专治,重症还可

加入劫药如巴豆等,所加梭药物原则上选用治疗这一病症的要紧药或选效

验方和单方为主以提升疗效。如治热秘除用膏敷贴外,常在膏上梭以芒硝、

大黄等,再贴于脐腹部。

(二)贴敷方法

1.贴法:将已制好的药物直截了当贴压于穴位,然后外裹胶布粘贴;或

先将药物置于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腌穴进行粘贴。巴布剂、硬膏剂可直

截了当将巴布剂或是硬膏中心对准穴位贴牢即可。适用于膏药、巴布剂、

丸剂、饼剂、磁片的腌穴贴敷。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截了当敷在穴位上,外复塑料薄膜,

并以纱布,医用胶布固定即可。适用于散剂、糊剂、泥剂、浸膏剂的腌穴

贴敷。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带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按照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躯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刻。一样情形下

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刻宜短,显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

痛者应即刻取下。

1.刺激小的药物每次贴敷4-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

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泡程度

确定贴敷时刻,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

待局部皮肤差不多复原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腌穴交替贴敷。

3.敷脐疗法每次贴敷的时刻能够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

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泡之品。

4.冬病夏治脆穴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样每7-10天贴1

次,每次贴3-6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

十二、箍围法

箍围疗法是借助于箍围药的截毒、束毒、拔毒作用而起到清热消肿、

散瘀定痛、温经化痰等治疗效应的一种敷贴方法。本疗法古称“帖法”、”帖

靖”、“围药”,即按照病情选药,研为细末,并酌取醋、酒、药汁或油类等

调敷于患处四周,以箍束疮毒,消散痈肿,故以为名。

1、调敷赋形剂:

按照患者病情性质与病变时期,箍围药可选择各种液状赋形剂调配,

以增强其药效作用。常用的赋形剂有醋、酒、蜂蜜、葱汁、姜汁、麻油、

各种新奇草药汁等。如箍围药与醋调敷,能增强其解毒祛瘀软坚等作用;

以酒调敷,可促使药性散发,并增强其活血通络等作用;以金黄花、蒲公

英等汁调敷,则取其清热解毒之性,以葱、姜、韭、蒜等汁调敷,则取其

辛通散邪之长等等。现多用凡士林油配制,尽管也有配制和使用方便等优

点,但总不如按照患病情形采取不同的赋形剂调敷来得针对性更强一些。

2、箍围敷贴方法:

先按照病情选用合适的赋形剂,将箍围药调和至干湿适中的药糊。如

果箍围药物自身含有汁液,如鲜仙人掌、鲜芙蓉叶等,则可捣烂成糊状后

直截了当敷用。病人取能够充分暴露敷贴药物患处的体位,大夫将患处洗

净擦干,有创口者则应清创消毒后,把箍围药敷贴于患处。有些部位在敷

药后可能污染衣物或容易脱落,则应用纱布或胶布包扎固定。

上籁围药时,如果是痈疽、疮用初起,或肿势散漫者,可满敷其患处;

若其毒已结聚,或破溃后余肿未消,宜敷贴其四周,中间留一小孔,以便

箍围拔毒。涂抹箍围药时,其范畴一样应略超出其肿起外缘。

十三、切开法

切开法确实是运用手术刀把脓肿切开,以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疮疡

毒随脓泄、肿消痛止、逐步向愈的目的。那个地点所讲的切开法仅指脓疡

的切开。

【适应证】

一切外疡,不论阴证、阳证,确已成脓者,均可使用。

【用法】

运用切开法之前,应当辨清脓成熟的程度、脓肿的深浅、患部的血脉

经络位置等情形,然后决定切开与否,具体运用如下:

(1)选择有利时机

即辨清脓成熟的程度,准确把握切开的有利时机。当肿疡成

脓之后,脓肿中央显现透脓点(脓腔中央最软的一点),即为脓已成熟,现在

予以切开最为适宜。若肿疡脓未成熟,过早切开则徒伤气血,脓反难成,

并可致脓毒走窜。

(2)切口选择

以便于引流为原则,选择脓腔最低点或最薄弱处进刀,一样

疮疡宜循经直切,免伤血络;乳房部应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开,免伤

乳络;面部脓肿应尽量沿皮肤的自然纹理切开;手指脓肿应从侧方切开;

关节区邻近的脓肿,切口尽量幸免越过关节;若为关节区脓肿,一样施行

横切口、弧形切口或“S”形切口,因为纵切口在疤痕形成后易阻碍关节功

能;肛旁低位脓肿,应以肛管为中心作放射状切开。

(3)切开原则

不同的病变部位,进刀深浅必须适度,如脓腔浅者,或生在

皮肉较薄的头、颈、胁肋、腹、手指等部位,必须浅切;如脓腔深者,或

生在皮肉较厚的臀、臂等部位,稍深无妨,以得脓为度。切口大小应按照

脓肿范畴大小以及病变部位的肌肉厚薄而定,以脓流通畅为原则。凡是脓

肿范畴大,肌肉丰厚而脓腔较深的,切口宜大;脓肿范畴小,肉薄而脓肿

较浅的,切口宜小。一样切口不能超越脓腔以外,以免损害好肉筋络,愈

合后疤痕较大;但切口也不能过小,以免引流不畅,脓水难出,延长治愈

时刻。

(4)操作方法

切开时以右手握刀,同时左手拇、食两指按在所要进刀部位的两侧,

进刀时,刀刃宜向上,在脓点部位向内直刺,深入脓腔即止,如欲把刀口

开大,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然后将刀直出即可。如采纳西医

手术刀,可应用小号尖角刀以反挑式之执刀法进行直刺,如欲把刀口开大,

则可将刀口向上或向下轻轻延伸。

【注意点】

在关节和筋脉的部位宜慎重开刀,以免损害筋脉,致使关节不利,或

大出血;如患者过于体弱,切开时应注意体位并做好充分预备,以防晕厥;

凡颜面疔疮.专门在鼻唇部位,忌早期切开,以免疔毒走散,并发走黄危

证。切开后,由脓自流,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感染扩散、毒邪内攻。

十四、引流法

引流法是在脓肿切开或自行溃破后,运用药线、导管或扩创等法使

脓液畅流,腐脱新生,防止毒邪扩散,促使溃疡早日愈合的一种治法。包

括药线引流、导管引流和扩创引流等。

(1)药线引流

药线俗称纸捻或药捻,大多采纳桑皮纸,也可应用丝棉纸或

拷贝纸等。按临床实际需要,将纸裁成宽窄长短适度,搓成大小长短不同

线形药线备用。药线的类不有外粘药物及内裹药物两类,目前临床上大多

应用外粘药物的药线。它是借着药物及物理作用,插入溃疡疮孔中,使脓

水外流;同时利用药线之线形,能使坏死组织附着于药线而使之外出;此

外,尚能探查脓肿的深浅,以及有无死骨的存在。探查有无死骨是利用药

线绞形之螺纹,如触及粗糙骨质者,则讲明疮疡已损骨无疑。采纳药线引

流和探查,具有方便、痛楚少、患者能自行更换等优点。目前将捻制成的

药线通过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使之无菌而更臻完善。

【适应证】

适用于溃疡疮口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或已成痿管、窦道者。

【操作流程】常用的有外粘药物法和内裹药物法。

外粘药物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中

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及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

线上,候干存贮,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纳前法。外粘药物多用含有升丹

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有提脓祛腐的作用,帮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

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

裹药物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其具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

已成樱管或窦道者。

【注意事项】

药线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存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

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如脓水已尽,流出

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也不可再插药线,否则阻碍收口的时

刻。

(2)导管引流

古代导管用铜制成,长约10cm左右,粗约0.3cm,中空,一

端平而光滑,一端呈斜尖式,在斜尖下方之两侧各有一孔(以备脓腐堵塞导

管腔头部后,仍能起引流的作用),即为导管的形状,消毒备用。这种导管

引流较之药线引流更易使脓液流出,从而达到脓毒外泄的目的。

【适应证】

适用于附骨疽、流痰、流注等脓腔较深、脓液不易畅流者。

【操作流程】

将消毒的导管轻轻插入疮口,达到底部后,再稍退出一些即可。当管

腔中已有脓液排出时,即用橡皮膏固定导管,外盖厚层纱布,放置数日(纱

布可每天更换),当脓液减少后,改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的另一种用法是:

当脓腔位于肌肉深部,切开后脓液小易畅流时,将导管插入,引流脓液外

出,待脓稍少后,即拔去导管,再用药线引流。导管引流目前在体表脓肿

已专门少采纳,大多应用于腹腔手术后,且导管均改用塑胶管或橡皮管(导

尿管)以替代铜制导管。。

【注意事项】

导管应放置在疮口较低的一端,以使脓液畅流。导管必须固定,以

防滑脱或落入疮口内。管腔如被腐肉堵塞,可松动引流管或轻轻冲洗,以

保持引流通畅。

(3)扩创引流

是应用手术的方法来进行引流。大多用于脓肿溃破后有袋脓

现象,经其他引流、垫棉法等无效的情形。

【适应证】适用于痈、有头疽溃后有袋脓者,煤疡溃后形成空腔或

脂瘤染毒化脓等。

【操作流程】

在消毒局麻下,对脓腔范畴较小者,只需用手术刀将疮口上下延伸即

可;如脓腔范畴较大者,则用剪刀作十字形扩创。凛疡之溃疡除扩创外,

还须将空腔之皮修剪,剪后使疮面全部暴露;有头疽溃疡的袋脓,除作十

字形扩创外,切忌将空腔之皮剪去,以免愈合后形成较大的疤痕,阻碍活

动功能;脂瘤染毒化脓的扩创,作十字形切开后,将疮面两侧皮肤稍作修

剪,便于棉花嵌塞,并用刮匙将渣样物质及囊壁一并刮除。

【注意事项】

扩创后,须用消毒棉花按疮口大小,蘸八二丹或七三丹嵌塞疮口以

祛腐,并加压固定,以防止出血。

十五、结扎法

结扎法又名缠扎法,是将线缠扎于病变部位与正常皮肉分界处,通过

结扎,促使病变部位经络堵塞、气血不通,结扎远端的病变组织失去营养

而致逐步坏死脱落,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对较大脉络断裂而引

起活动性出血,亦可利用本法结扎血管,禁止山血。

【适应证】适用于瘤、赘疣、痔、脱疽等病,以及脉络断裂引起的出

血之症。

【操作流程】凡头大蒂小的赘疣、痔核等,可在根部以双套结扣住扎

紧,凡头小蒂大的痔核,能够缝针贯穿它的根部,再用“8”字式结扎法,

或“回”字式结扎法两线交叉扎紧。结扎所使用线的种类有一般丝线、药

制丝线、纸裹药线等,目前多采纳较粗的一般丝线或医用缝合线。

【注意事项】如内痔用缝针穿线,不可穿过患处的肌层,以免化脓;

扎线应扎紧,否则不能达到完全脱落的目的;扎线未脱,应俟其自然脱落,

不要硬拉,以防出血

十六、挂线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