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冲蒌中学2020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生命的态度朱良志①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松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②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古松在这里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③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一种用“活”的态度“看”世界的方式,或许“看”还容易引起与外在的观察混淆,称为一个“活”的“呈现”世界的方式也许更合适。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独特的生命境界。④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人总喜欢站在世界的对岸看世界,世界在我的对面,是被我感知的存在物、消费的客体、被我欣赏的对象。用这样的态度看世界时,人好像不在这世界中,成了世界的控制者、决定者。而“生命的态度”,则是由世界的对岸回到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都与我的生命相关。⑤王维《辛夷坞》诗写道:“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幽深的山林中,泉水淙淙流淌,溪涧边芙蓉花自在地开放,没有人知道它什么时候开,什么时候落,这是一片寂静幽深的世界。又如王维《栾家濑》诗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的秋雨之中,白鹭自在上下,诗人写的是自己的生命感觉。在这里,没有外在的“物”,没有被观的“景”,没有观照的主体,没有被观的对象。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⑥中国艺术创造的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有一些基本特点。它是艺术家在当下的体验中发现的,“境”是体验的真实。像王维《辛夷坞》《过香积寺》等小诗,几乎纯粹是山水花木的描写,没有人,甚至看不出有人的感情。其实,人隐在它的后边,这个生机世界是人在瞬间体验中“发现”的。“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人与山水草木等外在世界共同形成一个无分别的圆满世界。像吴历“一带远山衔落日,草亭秋影淡无人”诗中所呈现的那样,无人即有人,落日山影,草亭空阔,与我心浑然一体,没有分别,更无别虑,就是一个圆满的世界。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凡常的小院,紧闭的院门,阴沉沉的天气里,寂寞的主人就坐在窗前,眼前是密密的小雨,满目的苍苔。在这里,苍苔、小雨、庭草,都成了诗人的对话者,是与自我生命相关的存在者,由这样的存在者共同构成一个意义世界。16.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是A.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B.“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C.《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D.“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创造了一个与自己彼此往来、密切相关的境界。17.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能以生命的态度观照世界,就不会创造出“境”这个与自我生命相关的世界。B.境界是艺术家在当下体验中发现的,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没有体验就没有境界。C.人与外在世界共同构成意义世界,其中的存在者彼此间体现了相互关联的特征。D.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将深奥的美学观点阐述得通俗易懂。18.根据文意,阐述中国美学中“境”的含义与特点。参考答案:16.D

17.D

18.“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特点:①体验性(或:“是体验的真实”/“在体验中发现”);②浑全性(或“是圆满的世界”);③关联性(或“是彼此相关的存在”)。【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项中,其性质属于原文所论‘生命的态度’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生命的态度”的内容,再浏览选项的内容,并与文中找到的句子进行比较辨析。本题中,A项,“陈设于展览馆内的屏风,通常用红木制作,起到点缀环境和分隔空间的作用”错误,选项所说是科学的态度和功利的态度;B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一句,以马的萧萧长鸣表现自己与友人的依依不舍”错误,C项,“《爱莲说》通过歌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错误,这两项所说是审美的态度。ABC三项所说都不属于“生命的态度”,故选D项。【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D项,“文章运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方法”错误,从文中来看,并没有运用类比论证,运用的是对比论证,文章把另外三种态度与生命的态度进行对比,借以突出生命的态度对于“境”的重要性。故选D项。【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理解文中概念“境”的含义和特点,然后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内容,搜索答题区间,哪些地方写了“境”,如何写境的,写了哪些方面,再进行综合概括。第五节结尾“在诗人当下的体验中,人与世界共成一‘天’,共同形成一个生命宇宙。这个世界,中国美学称之为‘境’”,由此可知,“境”是人与物(景)共同形成的世界;如第六节“‘境’是体验的真实”,“‘境’由心起,没有心灵的体验则没有境界,境界是心灵中呈现的事实。它是浑全的”,“最后出现在‘境’中的人与山水草木是彼此相关的存在”,这三处分别体现了“境”体验性、浑全性和关联性的特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2.阅读下面文本,回答12~15题。蓑衣干亚群①小时候我家墙上挂着一件蓑衣,棕褐色的,跟普通衣服不同的是没有袖口,也没有衣袋,上面有坎肩,中间是一排棕榈丝带,代替纽扣。别看外面毛刺刺的,但里面非常平整,即使与皮肤接触也不太觉得刺痒。这件蓑衣是爷爷跟父亲分家时的一件家什,到父亲手里已经有些年月了。②我不知道他那时的年纪有多大,我跟村里的娃娃们都叫他蓑衣爷爷。他做蓑衣一般一星期做好了,去取时挑一百斤谷,作为蓑衣的工钱。一百斤谷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随便拿得出,在他那儿赊帐的并不少,他从不让人打欠条什么的,蓑衣拿走,谷子慢慢还。别看他花一个星期可以换成一百斤谷,之前他得准备很长时间,仅剥下来的棕榈皮在缝制前还需要做许多的加工活,如晒干、浸泡等。③他做蓑衣往往在晚上,一把竹椅子,一盏煤油灯,还有一张小木桌,一根针和一团棕榈绳。他往煤油灯盏里注入小半碗煤油,拨一拨灯芯,然后开始做活。晚上村里一户人家一盏灯,家里人全凑在灯下,各自做事,一起说话。这样的夜晚,这样的一些人,与其说取一点光,不如说是沾点光。他家是村里唯一点两盏煤油灯的。他做蓑衣时不喜欢旁边有人,一定要在清清静静的环境下才能让针线活动起来。独自守一盏煤油灯不是浪漫,而是奢侈,他是那个时候村里最奢侈的人。油灯下穿针引线,一片片的棕榈轻轻发出“蓑蓑”的声音。④他像细心的婆娘,一阵来,一阵去,结实而匀称的针脚既是他手艺的体现,更是他心灵静修的注脚。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我们当然无从知晓他在缝制蓑衣的时候会想什么,或想到什么,可很多人却有这么一种感觉,他做的蓑衣穿在身上比张裁缝做的衣服更舒服。⑤据说他祖上是我们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大户人家,到了他父辈家道开始中落,到土改时他家的房子与田地差不多都变卖完了,也因这个帮他逃过了一劫。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命还不错,虽然没有享受到祖辈的福,也没有从父辈那里继承家产,但留给他唯一的好处是曾让他念过几年的私塾,还和做过他家长工的一个老人学会了做蓑衣。⑥他常说他记性很差,见过几次面后还是叫不出名字,可他一看到某人穿着他做的蓑衣,一定能叫出那个人的名字,而脱下蓑衣后,他又认不出来。这是非常奇怪的事。刚开始别人不太相信他,以为他故意的,只是他故意这样做似乎又没有理由。后来,大家发现他真的是这样。不管这个人多年未见,他一见蓑衣,准能直呼其名,一点不会出错。大家认为他肯定在蓑衣上作了记号,但没有人在自己的蓑衣上找到一丁点信息,规规矩矩的针眼,严严密密的缝合,除了大小有些区别外,几乎一模一样。⑦蓑衣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慢慢有些落寞,雨天干活的情形不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来得紧密,村里人虽然还是靠天吃饭,可很多人已经不在乎雨天那些辰光。蓑衣退出了人们的视线,雨披和漂亮的花折伞出现在村道上,那样子确实比厚重又毛刺刺的蓑衣来得好看、轻便。⑧有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问我父亲有没有蓑衣,他想收购。父亲觉得很奇怪。他说,他受人之托,买几件蓑衣放到农具博物馆。说这话时,眼睛一直望墙壁上瞟,上面挂着一件蓑衣。父亲没有把蓑衣卖给他,不管这个人怎么磨嘴皮。但从他的嘴里知道了一个信息,邻村那位做蓑衣的老人已经作古,做了大半辈子的蓑衣却一件也没有留下。老人的儿子建议这个人去周围的村子打听打听,可能有的家里还有蓑衣。父亲一听,更加坚定要留下这件蓑衣。可惜,这件绝版的蓑衣在打井的时候,垫到了井底。据说,有蓑衣的垫底,井水又清又甜。的确如此。不知道井底的蓑衣还在不在。(选自《散文》2015年第9期,有删改)12.文章第①段具体描写“蓑衣”有何作用?(4分)

13.请赏析文章第③段的表达特色。(6分)

14.如何理解“他把夜晚的幽静缝进蓑衣,也把自己的沉静扎进棕榈片中”这句话?(4分)

15.作者借“蓑衣”表达了多种情感,请统观全文加以探究。(6分)

参考答案:12.①具体描写小时候墙上的这件蓑衣,表明这件蓑衣历史悠久、牢固耐用,作者对它印象深刻。②引起下文对蓑衣爷爷的回忆,暗示他技艺高超;③与结尾照应,表明父亲对家传蓑衣的珍惜。(每点2分,答到2点即可)13.第③段具体描写蓑衣爷爷做蓑衣的场面;运用细节描写,写出做蓑衣前的准备;将村里其他人家与蓑衣爷爷晚上用煤油灯的情况对比;视听结合;运用叠词;长短句结合,语言灵动,表达富有韵味。(每点1分)14.①蓑衣爷爷做蓑衣往往在晚上,环境安静才能专心做出精品。②缝制蓑衣也是一次心灵的静修,老人从容地看待生活的得失。(每点2分)15.①对幼时家中蓑衣的怀念。②对蓑衣爷爷做事细致专注的赞美,对其从容淡定人生态度的钦佩。③对蓑衣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哀伤,对传统农作方式的怀念。④对乡村世界的眷恋和皈依。(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苏轼传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①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七》,有删节)【注】①二宫:后宫的太皇太后及太后。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B.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C.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D.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11.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B.“东坡居士”是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号”。C.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必须离职,称“丁忧”。D.“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刘彻继位后,始有年号。“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上书说,元宵节在皇宫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明晓其真正目的,应该撤回诏令。B.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C.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D.苏轼写诗关注百姓疾苦,被断章取义诬陷而入狱,后被贬黄州,自号“东坡居士”。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参考答案:10.B

11.B

12.C

13.(1)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这句话的含义是: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查了很久,也没有判决。通读句子,理解其大意,结合句中实词、虚词断句。如“李定”“舒亶”“何正臣”都是人名,“久之”表时间。根据以上断句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故答案选B。【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选项B,“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号”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种志向。故答案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C,理解错误,不是“司农擅造律法”,是苏轼以擅造法律定罪责难司农,“据理力争”也于文无据。故答案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然”但是;“晓”明白;“以”认为;“夺”夺取;“其”代词,指他们(百姓);“之”结构助词,的;“资”钱财。(2)“与”和;“守”守城;“是”指示代词,这里;“决”决堤;“败”毁了。【点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服母丧。熙宁二年,还朝。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为宫中购买花灯,并且要求压低价格。苏轼上书说:“皇上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太皇太后和太后高兴罢了。但是老百姓不可能家家户户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制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温在皇帝面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调任湖州知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诬陷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查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赵韩王普①为相,太祖即位之初,数出微行,或过功臣之家,不可测。一日大雪,向夜,叩赵普门。普亟出,惶惧迎拜,问曰:“夜久甚寒,陛下何以出?”帝曰:“吾不能寐,一榻之外,皆他人家也,故来见卿。”普曰:“陛下小天下耶?南征北伐,今其时也,愿闻成算所向。”帝曰:“吾欲下太原。”普默然久之,曰:“非臣所知也。”帝问其故,普曰:“太原当西北二边,使一举而下,则二边之患,我独当之。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帝笑曰:“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遂定下江南之议。

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普曰:“镇节太重,君弱臣强而已。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谕矣。”上因晚朝,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酣,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为富贵,不过多积金帛,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好田宅,重为子孙久远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赐赉甚厚,诸功臣皆以善终。

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上怒甚,起,普亦随之。上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上寤,乃可其奏。普欲除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意,不用。明日,普复奏之,又不用。明日又奏之,太祖怒,取其奏坏裂投地。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上乃寤,用之,后果称职。

赵韩王为相,每朝廷遇一大事,定一大议,才归第,则亟合户,启箧取一书而读之,有终日者,虽家人不测也。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后普薨,家人始开箧见之,则《论语》二十篇也。太宗②欲相普,或谮之曰:“普,山东学究,惟能读《论语》耳!”太宗疑之,以告普。普曰:“臣实不知书,但能读《论语》佐艺祖③定天下,才用得半部,尚有一半可以辅陛下。”上意释然,卒相之。

(选自《言行龟鉴》,有改动)

[注]①宋乾德二年,赵普被任命为宰相,晋封为韩王。②太宗,指宋太宗赵光义,继宋太祖赵匡胤后为帝。③艺祖:指一朝开国的帝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意正如此,特试卿尔

特:只,不过

B.为国家建长久计,其道如何?

道:道理

C.惟稍夺其权

稍:渐渐地,慢慢地

D.上素嫌其人,不与

与:赞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一举而下

君子博学而参省乎己

B.

则《论语》二十篇也

于其身,则耻师焉

C.岂得以喜怒专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D.上因晚朝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7.《续资治通鉴?宋纪》中评价赵普“以天下事为己任”,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这一点的是(

①何不姑留,以俟削平诸国

②稍夺其权,制其钱谷

③君臣之间,两无猜嫌

④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

⑤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

⑥及翌日出,则是事决矣

A.①③⑤

B.②④⑥C.③⑤⑥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太祖刚刚即位之时经常微服私访,有时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不过有一次却雪夜访赵普,拿攻打太原的事情来试探他。

B.赵普指出将领的权力太大导致君弱臣强,这是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提示下,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很多功臣因此得以善终。

C.赵普向太祖推荐人选,并不受太祖好恶的影响。他认为惩罪赏功是古今公理,事实证明他推荐的人选果然是合格的。

D.面对别人的诬陷,赵普承认自己读书不多,仅凭半部《论语》辅佐先帝。宋太宗明白这是他的自谦,也是他的自信,所以最终继续任他为相。9.翻译和断句。(10分)(1)用“/”为下列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7分)①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肉骨也。”(4分)②普颜色自若,徐拾奏归补缀,明日复进之。(3分)参考答案:5、B

6.D

7.D

8.A9.(1)断句:赵韩王事太祖时,有臣立功,当迁官。上素嫌其人,不与。普坚以为请,曰:“刑以惩罪,赏以酬功,古今之通道也。(每错误3处扣1分)(2)翻译:①(石、王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这种程度,这就是所说的使死人复生、使白骨长肉啊。”(再、及此、生死肉骨各1分,句意1分)②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颜色自若、徐各1分,句意1分)韩王赵普做宰相。太祖刚刚即位,多次出去微服私访,有时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一天,大雪下到夜里,皇上敲赵普的家门,赵普赶忙出来,慌忙叩拜迎接,问:“夜深寒冷,陛下为什么出来?”皇上说:“我睡不着,一张床之外,都是别人的家,所以来看看你。”赵普说:“陛下认为天下狭小吗?南征北伐,现在正是时候,希望能听听您以后的打算。”皇帝说:“我想攻打太原。”赵普很长时间没有说话,说:“这不是我所能了解的。”皇帝问其中的缘故,赵普说:“太原阻挡着西、北两面,假使一举攻下太原,那么两边的祸患就要由我们来独挡了,为什么不暂且留着等待平定各国(之后再攻打太原呢)。”太祖笑道:“我的想法正是这样,只是试探一下你罢了。”于是定下攻打江南的决议。太祖取得天下以后,召见赵普问道:“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数十年间,帝王总共换了十个姓氏,战争不断,是什么原因呢?我想停止天下战争,替国家建立长治久安之计,有什么方法呢?”赵普说:“藩镇节度使的权力太重,君弱臣强罢了。只有渐渐地削夺他们的权力,控制他们的钱粮,收回他们的军队,那么天下自然安定了。”话未说完,皇上说:“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皇上趁着晚朝,和老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喝酒,酒喝到最畅快的时候,宋太祖开口道:“人生在世,好像骏马掠过缝隙一样快,所求的富贵,不过多积聚些金银,多一些自我娱乐,让子孙没有贫乏罢了。你们为什么不解去兵权,选择好田产房屋作为子孙长久之业,多养些歌儿舞女每天饮酒相欢,来度过一生。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上下相安,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都拜了两拜说:“陛下顾念我们到如此地步,这就是所说的使死者复生、白骨长肉啊!”第二日,都托言有病,乞求解除兵权。宋太祖答应了,都让他们以散官的身份回家养老,给他们的赏赐也特别优厚,众多功臣都因此善终。赵普辅佐太祖时,有一名大臣立功应当升官,太祖一向讨厌他的为人,不赞成升他的官。赵普坚决地为他请求,说:“刑法是用来惩治罪恶的,赏赐是用来酬谢有功之人的,这是古往今来共同的道理。况且刑赏是天下的刑赏,不是陛下个人的刑赏,怎能凭自己的喜怒而独断专行呢?”太祖更加愤怒,起身就走,赵普也紧跟在他身后,太祖入宫,赵普立在宫门口,过了很长时间也不离去。太祖醒悟了,才认可他的上奏。赵普想任命某人为某官,不合太祖的意愿,太祖不采纳。第二天,赵普又上奏,太祖又不采纳。第二天又上奏,太祖大怒,拿过奏折撕裂扔到地上,赵普脸色不变,慢慢拾起奏折回家后修补连缀,第二天又呈上去,太祖才醒悟过来,采纳了他的意见,后来那个人果然称职。赵普做了宰相,每当朝廷遇到大事,商定重要决议,刚一回到家,就马上关起门,开箱取书,整天阅读,即使家人也猜不出他读的是什么。等第二天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后来他去世后,家里人才打开箱子看,原来是《论语》二十篇。太宗想任他为相,有人诬陷说:“赵普,山东学究,只是能读《论语》罢了!”太宗怀疑,把这件事告诉赵普。赵普说:“我确实不懂得读书,只是能读一本《论语》辅佐先帝安定天下,才用了半部,还有一半可以辅佐陛下。”太宗疑虑消释,最终任命他为相。5、道,方法。6.因,介词,趁机。A.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连词,表因果,原来是;连词,表转折,却。C.介词,凭;动词,认为。7.③是宋太祖劝解兵权的委婉之词

⑥是说赵普善用《论语》治政8.错在“经过功臣的家门但不进去”,应为“探访功臣的家,不可预测”。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8题。(23分)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生长陵。魏其已为大将军后,方盛,蚡为诸郎,未贵,往来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及孝景晚节,蚡益贵幸,为太中大夫。蚡辩有口,学《盘盂》诸书,王太后贤之。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称制,所镇抚多有田蚡宾客计策,蚡弟田胜,皆以太后弟,孝景后三年封蚡为武安侯,胜为周阳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欲以倾魏其诸将相。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议置丞相、太尉。籍福说武安侯曰:“魏其贵久矣,天下士素归之。今将军初兴,未如魏其,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魏其为丞相,将军必为太尉。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让贤名。”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于是乃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太尉。籍福贺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资性喜善疾恶,方今善人誉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恶,恶人众,亦且毁君侯君侯。能兼容则幸久,不能,今以毁去矣。”魏其不听。

武安侯以王太后故,亲幸,数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趋势利者,皆去魏其归武安,武安日益横。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免。以武安侯蚡为丞相,以大司农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天下士郡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贵甚。又以为诸侯王多长,上初即位,富于春秋,蚡以肺腑为京师相,非痛折节以礼屈之,天下不肃。当是时,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尝请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库!”是后乃退。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南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前堂罗钟鼓,立曲旃;后房妇女以百数。诸侯奉金玉狗马玩好,不可胜数。(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即上以将军为丞相,必让魏其

让:责备

B.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微言:暗中进言

C.丞相昌、御史大夫青翟坐丧事不办

坐:停止

D.武安者,貌侵,生贵甚

侵:欺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魏其已为大将军后

将军必为太尉

B.武安侯以王太后故

非痛折节以礼屈之

C.武安侯乃微言太后风上

是后乃退

D.天下吏士趋势利者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

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田蚡骄横的一组是(3分)

①武安侯新欲用事为相②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

③卑下宾客,进名士家居者贵之④蚡以肺腑为京师相

⑤治宅甲诸第⑥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

A.②③⑤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汉景帝去世后,太子登位继立,朝廷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

B.田蚡刚掌权就想当丞相,但经过籍福劝说后,面见皇帝,提出把相位让给魏其侯。

C.籍福提醒魏其侯要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否则,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但魏其侯没有听从他的话。

D.武安侯田蚡因皇上虽然刚刚即位但年纪却老了,自己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把持朝政,掌管官吏的升降,引起皇上的不满。

8.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3分)

②武安由此滋骄,治宅甲诸第。田园极膏腴,而市买郡县器物相属于道。(4分)

参考答案:【附文言翻译】

武安侯田蚡,是汉景帝皇后的同母弟弟,出生在长陵。魏其侯已经当了大将军之后,正当显赫的时候,田蚡还是个郎官,没有显贵,来往于魏其侯家中,陪侍宴饮,跪拜起立像魏其侯的子孙辈一样。等到汉景帝的晚年,田蚡也显贵起来,受到宠信,做了太中大夫。田蚡能言善辩,口才很好,学习过《盘盂》之类的书籍,王太后认为他有才能。汉景帝去世,当天太子登位继立,王太后摄政,她在全国的镇压、安抚行动,大都采用田蚡门下宾客的策略。田蚡和他的弟弟田胜,都因为是王太后的弟弟,在汉景帝去世3年后,被分别封为武安侯和周阳侯。

武安侯刚掌权想当丞相,所以对他的宾客非常谦卑,推荐闲居在家的名士,让他们显贵,想以此来压倒窦婴等将相的势力。建元元年,丞相卫绾因病免职,皇上酝酿安排丞相和太尉。籍福劝说武安侯道:“魏其侯显贵已经很久了,天下有才能的人一向归附他。现在您刚刚发迹,不能和魏其侯相比,就是皇上任命您做丞相,也一定要让给魏其侯。魏其侯当丞相,您一定会当太尉。太尉和丞相的尊贵地位是相等的,您还有让相位给贤者的好名声。”武安侯就委婉地告诉太后,让她暗示皇上,于是便任命魏其侯当丞相,武安侯当太尉。籍福去向魏其侯道贺,乘便对他说:“您的天性是喜欢好人憎恨坏人,当今好人称赞您,所以您当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坏人,坏人相当多,他们也会毁谤您的。如果您能并容好人和坏人,那么您丞相的职位就可以保持长久;如果不能够这样的话,很快就会受到毁谤而离职。"魏其侯不听从他的话。武安侯因为王太后的缘故,受到皇上的宠信,多次议论政事,建议大多见效,天下趋炎附势的官吏和士人,都离开了魏其侯而归附了武安侯。武安侯一天天更加骄横。建元六年,窦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因为丧事办得不周到,都被免官。于是任用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天下的士人、郡守和诸侯王,就更加依附武安侯了。武安侯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可是一出生地位就很尊贵。他又认为当时的诸侯王都年纪大了,皇上刚刚即位,年纪很轻,自己以皇帝的至亲心腹担任朝廷的丞相,如果不狠狠地整顿一番,用礼法来使他们屈服,天下人就不会服服贴贴的。在那时候,丞相入朝廷奏事,往往一坐下来就谈大半天,他所说的话皇帝都采纳。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皇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皇上于是说:"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经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想任命几个官呢。"他曾经要求把考工官署的地盘划给自己扩建住宅,皇上生气地说:"你为何不把皇宫中的武器库也要去!"从这以后才收敛一些。有一次,他请客人宴饮,让他的兄长盖侯南向坐,自己却东向坐,认为汉朝的丞相尊贵,不可以因为是兄长就私下变通规矩。武安侯从此更加骄纵,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田地庄园都极其肥沃,他派到各郡县去购买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投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幡,在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给他的珍宝金玉、狗马和玩好器物,数也数不清。

6.文言文阅读(14分,选择题8分,翻译题6分)苏绰字令绰,武功人,父协,武功郡守。绰少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从兄让为汾州刺史,上饯于都门外。临别,谓曰:“卿家子弟中,谁可任用者?”让因荐绰。文帝乃召为行台郎中。在官岁余,未见知。然诸曹疑事,皆询于绰而后定。所行公文,绰又为之条式。台中咸称其能。帝与仆射周惠达伦事,惠达不能对,请出外议之,乃召绰,告以其事,绰即为量定。惠达入呈。周文称善,谓曰:“谁与卿为此议者?”惠达以绰对,因称其有王佐才。帝曰:“吾亦闻之久矣。”寻除著作佐郎。上与公卿往昆明池观鱼,行至城西汉故仓池,顾问左右,莫有知者,或曰:“苏绰博物多通,请问之。”乃召绰问,具以状对。上大悦,因问天地造化之始,历代兴亡之迹。绰既有口辨,应对如流。遂留绰至夜,问以政道,卧而听之。绰于是指陈帝王之道,上乃起,整衣危坐,不觉膝之前席。语遂达曙不厌。诘朝,即拜大行台左丞,参典机密。自是宠遇日隆。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遂并力拒窦泰,擒之于潼关。封美阳县伯。绰性俭素,不事产业,家无余财。以海内未平,常以天下为已任。博求贤俊,共弘政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上亦推心委任,而无间言焉。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若须有处分,则随事施行。及还,启知而己。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每与公卿议论,自昼达夜,事无巨细,若指诸掌。积思劳倦,遂成气疾。十二年,卒于位,时年四十九。

(《北史·苏绰传》)7.对下面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寻除著作佐郎

寻:不久B.博求贤俊,共弘政道

弘:改变C.而无间言焉

间:嫌怨D.上乃起,整衣危坐

危:端正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在官岁余,未见知

谁与卿为此议者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独乐乐,与民乐乐,孰乐A.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也相同。B.两个“见”相同,两个“与”不同。C.两个“见”不同,两个“与”相同。D.两个“见”不同,两个“与”也不同。9给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B.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C.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D.大统三年/齐神武三道入寇诸/将咸欲分兵御之独绰/意与上同。

10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苏绰之所以能做官,是因为他的堂兄苏让的推荐。开始,他并没有引起皇帝的重视,后来因为许多官员找他解决疑难问题,才逐渐引起皇帝的注意。B.苏绰非常有才学,尤其对于政治和历史有独到的见解。在随皇帝去昆明池的时候,苏绰详细陈述了帝王安帮定国的根本道理,委婉地劝谏皇帝不要享乐误国。C.大统三年齐兵入侵,诸将都主张分兵抵挡,只有苏绰的想法得到了周文帝的认同,结果证明苏绰的计策是正确的。D.苏绰为人俭朴,不经营私人田产,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为国家广泛寻求优秀人才,周文帝也是诚心诚意地委任他,有些事情,甚至可以先斩后奏。11.翻译下面的句子:(每小题3分,共6分)①

或出游,常预署空纸以授绰

绰常谓为国之道,当爱人如慈父,训人如严师

参考答案:7B8B

9C

10D(A项皇帝注意他主要是因为他帮助周惠达。B项没有劝谏皇帝之意。C项两人的观点本来是相同的。)11.(1)有时外出巡游,常预先在空白纸上签署自己的名号交给苏绰。(2)苏绰常认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做法是爱护民众就象一位慈祥的父亲,教导民众就像一位严格的老师。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7.请根据下面一幅漫画内容,说说自己对漫画作者创作意图的领悟。(60字以内)(4分)

参考答案:上树是猴子的天质,游泳是鸭子的天质。作者的创作意图在于讽刺批评那些对不尊重孩子实际,对孩子教育一味追求好高骛远的家长们。

略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所谓讲课自由指的是大学教授在讲台上有自由传播自己学术观点的权利,

,如果随便找一本专著来作自己的讲义,那样的日子是不会长久的。①

就是它在课程设置好大体范围之后

旧大学里对前一点体现得较好,而对后一点限制颇多③

由于没有统编教材,教授就必须学有专长

也有自由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权利⑤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术专长选择教材⑥旧大学从体制上说有一长处是今天大学里没有的A.④②⑥①⑤③

B.④③⑥②①⑤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