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3/0E/wKhkGWcEAQyARG__AAHf598dQDc561.jpg)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3/0E/wKhkGWcEAQyARG__AAHf598dQDc5612.jpg)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3/0E/wKhkGWcEAQyARG__AAHf598dQDc5613.jpg)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3/0E/wKhkGWcEAQyARG__AAHf598dQDc5614.jpg)
![马原(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0/03/0E/wKhkGWcEAQyARG__AAHf598dQDc561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CONTENTS目
录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第二节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目录contents四/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五对范畴)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大规律)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两大特征)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目录contents7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五对范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的统四个方法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逻辑结构图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恩格斯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思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联系孤立与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认为,事物之间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的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认为“人能群”,任何人都是在相互联系中生存生活。荀子郭象西晋玄学家郭象认为,人们从生到死都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发展静止与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从低级到高级曲折前进的;而形而上学则认为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是数量的变化和位置的移动,没有质变。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董仲舒董仲舒认为“天不变,道亦不变”。主张变法反对变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全面片面与二者最根本的对立就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唯物辩证法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静止片面孤立形而上学联系发展全面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它们的对立的主要表现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一、两大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中国最著名“照片泄密案”1964年《中国画报》封面刊出的一张照片。“铁人”王进喜头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袄,顶着鹅毛大雪,握着钻机手柄眺望远方。
日本情报专家根据这张照片,解开了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大庆油田的秘密。1、他们根据照片上王进喜的衣着判断,只有在北纬46度至48度的区域内,冬季才有可能穿这样的衣服,因此推断大庆油田位于齐齐哈尔与哈尔滨之间。2、通过照片中王进喜所握手柄的架式,推断出油井的直径;3、从王进喜所站的钻井与背后油田间的距离和井架密度,推断出油田的大致储量和产量。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事物的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具有客观性一、两大总特征(多选)农民采摘柿子时总要留一些。这是留给喜鹊的食物。喜鹊在果树上筑巢过冬,春天也不飞走,整天忙着捉虫,从而保证了柿子来年丰收。这个事例的启示是
A.事物之间有其固有的客观联系
B.人们可以发现并利用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C.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关系D.保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一)事物的普遍联系2.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两大总特征发展企业的社会生存系统企业销售顾客媒体政府环境信息物流植物的自然生长系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2.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两大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蚕沙蚕沙沼气渣桑基鱼塘鱼2.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两大总特征粉笔教师科学知识科学家原子弹(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两大总特征万物互联时代悄然而至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世界图景将变得更加清晰可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2.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两大总特征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城门失火,
殃及池鱼。“火
水
鱼”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城门失火啦!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呀外部联系内部联系≠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见万有引力?现象(非本质)联系≠本质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不错,撞着我是偶然的,你的刹车不灵,能不撞人吗?必然联系≠偶然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注意有人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普遍联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与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的事物。但是,世界上每一具体联系又都是有条件的1)条件对发展和活动具有支持或抑制作用2)条件是可变的,人们可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条件、创造条件3)但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事物的普遍联系4.联系具有条件性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联系的什么特点()A.客观性B.普遍性C.多样性D.条件性单选事物普遍联系的方法论意义注意联系的条件认识规律确立整体性观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概念: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二)事物的变化发展物体位置的变化机械运动物质分子状态的变化物理运动物质化学成分及其结构的变化化学运动生物机体的变化生物运动社会有机体的变化社会运动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一、两大总特征概念: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趋势是发展(二)事物的变化发展运动变化发展>=请思考:如果说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那么可不可以说,发展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气象预报的“蝴蝶效应”初值的微小差别随着时间被指数放大亚马逊热带雨林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引发美国得克萨斯州刮起一阵龙卷风蝴蝶效应的哲学魅力是一种混沌现象,指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将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提醒人们关注事物的联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的哲学魅力(二)事物的变化发展1.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银河系的诞生太阳系的形成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第一阶段)(二)事物的变化发展2.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二)事物的变化发展3.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变化新事物旧事物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前进的上升的运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毛泽东发展(二)事物的变化发展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目录contents请思考:新事物一定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2.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3.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如何区分新旧事物?区分是否与时间有关系?多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是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历史地看问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反对因循守旧事物变化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蹄疾步稳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二)事物的变化发展48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形式和内容五对范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具体和抽象逻辑和历史的统四个方法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逻辑结构图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知识结构:概念、概念关系方法论最难最重要风吹草动熟能生巧(一)原因与结果原因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1.概念: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请思考:前后相继即为因果关系X马克思主义讲的因果同佛教的因果一样吗?请思考:1.有其因必有其果
2.有因必有果2.关系(一)原因与结果
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3.方法论(一)原因与结果(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必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事物联系与发展中并非确定发生,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1.概念相互区别: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相互联系: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必然寓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关系:对立统一(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车祸万州公交车坠江的总结:泼妇:本来只错过一站,结果错过了一生。司机:都说冲动是魔鬼,这下真去见鬼了。(争吵长达5分钟……)乘客:个个觉得事不关己,最后遗像高高挂起...总结:你若不为正义站岗,你就得为邪恶陪葬!(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太原的伙伴们注意了:以后坐1、813、809、855、611、863、865、859、822、848、308、38、路等等,谁要是敢不在站点强行下车与司机吵架的,全车人揍它……因为这几条公交线路都路过汾河,特别注意,不要影响公交驾驶员心情。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马克思(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3.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二)必然与偶然(最难,最抽象)要利用机遇,把中国发展起来,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邓小平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创造条件(三)现实与可能(简单)可能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1.概念2.关系:对立统一(三)现实与可能(简单)相互区别:一个是潜在的,一个是实际存在的(概念已经体现)相互联系: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转化为现实。(三)现实与可能(简单)3.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要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嫦娥奔月万户飞天神舟漫步现象真象: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四)本质与现象(最重要)1.概念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要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请思考:假象和错觉是不是一回事?错觉一定是被假象迷惑导致的?(四)本质与现象(最重要)1.关系:对立统一现象本质表面的、外显的,感官直接感知个别的、具体的多变易逝深藏于事物的内部,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一般的、普遍的相对稳定相互区别: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判断一下真象是正确的现象,错觉是错误的感觉。真象往往隐藏于事物内部,假象往往外露于外部XX(单选)真象与假象的区别在于()。A.真象是客观的,假象是主观的B.真象是内在的,假象是外在的C.真象表现本质,假象不表现本质D.真象直接反映事物本质,假象是对本质的歪曲反映(多选)下列属于假象的是(
)A.海市蜃楼
B.插入水中的棍子“折”了C.月亮在晚上发光 D.杯弓蛇影DABCD(四)本质与现象(最重要)3.方法论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所以我们能够通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又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要求我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通过现象揭示本质。知识结构:概念、概念关系方法论最难最重要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形式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五)内容与形式(简单,考的少)内容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1.概念2、关系: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起决定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具有性对独立性决定形式内容反作用(五)内容与形式(简单,考的少)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过度包装注重事物的内容,反对形式主义积极利用合适的形式促进内容的发展,发挥形式对内容的能动促进作用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五)内容与形式(简单,考的少)3.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Why?How?Where?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考研李海洋/u/2901200384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
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三大规律1.矛盾范畴—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4.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7.矛盾分析方法总结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逻辑结构图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贯穿其他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实质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否承认区别了辨证法和形而上学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的基本范畴辩证矛盾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指人们在逻辑思维过程中,对同一个论断既肯定又给予否定的自相矛盾现象辩证矛盾:指在客观现实中,事物自身所包含的对立统一关系。有人根据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故事编写了一道逻辑题。
女主人翁施西亚将自己的一张肖像藏在金、银、铅三只匣子里面。金匣子上面写的“肖像放在此匣子里”,银匣子上面写的“肖像不在金匣中”,铅匣子上写的“肖像不在此匣中”。女主对求婚者说,三句话只有一句话是真的,你们谁最先猜出,我就嫁给谁。
假定你是求婚者之一,请你推断肖像放在哪里。《吕氏春秋》,见一则趣事,洧(wei)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辩证矛盾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时处处都会遇到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种现象。人的属性男女、老幼、胖瘦、高矮、上级和下级、师生、哭笑、悲喜、爱恨空间上上下、左右、高低、长短、远近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道德经》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同一性P35同一性概念斗争性感念(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对抗性非对抗性同一和斗争不是时而时而的关系,而是既又的关系1.概念考研政治题考梅兰芳的《断桥》考研李海洋/u/2901200384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
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三大规律1.矛盾范畴—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4.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7.矛盾分析方法总结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逻辑结构图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区别: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2.关系:对立统一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区别:同一性和斗争性不平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2.关系:对立统一“看问题要一分为二”,“求同存异”,“批判的继承”,“事物之间会相互转化”。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3:方法论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得到发展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矛盾同一性的作用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因素得到发展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矛盾斗争性的作用不断斗争,力量发生变化质变(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方法论:相辅相成相反相成逆向思维案例:沧州城南有一临河寺庙2006.34.从前沧州城南有一临河寺庙,庙前有两尊镇水石兽。一年暴雨成灾山门倒塌,将那两尊石兽撞入河中。庙僧一时无计,待十年后募金重修山门,方觉那对石兽之不可或缺,遂使人下河寻找。照他想法,河水东流,石兽理应顺流东下,谁知向下游找了十里也不见踪影。庙中一讲学先生曰:石兽非木,由大石制成,不会被流水冲走,石重沙轻,石兽必沉于掉落之处,安能求诸下游?旁人皆谓有理。不料一守堤老兵说:凡大石落入河中,水急石重而河床沙松者应求诸上游。众人皆以为不能。老兵道:“我等长年守护于此,深知河中情势,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把石下之沙冲去,且成一坑,时久石兽势必西倒,落入坑中。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如石兽往上游翻跟斗一样。”照他的指点,果真在上游捞起了那两尊石兽。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守河堤老兵关于石兽“逆流而上”的见解对我们辩证地思考问题有何启示?并举一例说明之。考研李海洋/u/2901200384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
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三大规律1.矛盾范畴—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4.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7.矛盾分析方法总结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逻辑结构图(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1.概念(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一个学生请教老师:“打人与被打有何不同?”历史老师:打人是侵略者,被打是受害者。英语老师:打人是主动式,被打是被动式。物理老师:打人是施力,被打是受力。不同学科研究的矛盾不同(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考研李海洋/u/2901200384量变质变规律——质、量、度适度原则——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
否定——辩证的否定观——三段式——方法论三大规律1.矛盾范畴—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3.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4.同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原理5.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6.两点论和重点论关系原理7.矛盾分析方法总结对立统一规律三大规律逻辑结构图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2.关系(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相互区别: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相互联系: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公孙龙命题白马非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哺乳动物:头小、面部长、耳壳直立、四肢强健,善跑,是重要的力畜之一,可拉车、耕地、乘骑等。白马黑马黄马棕色马汗血宝马马特殊性——个性普遍性——共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带领我们站起来带领我们强起来带领我们富起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在每一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矛盾的次要方面——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原理: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从属地位,起次要作用(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四)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看问题要全面地看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四)矛盾的不平衡发展原理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三、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方法总结多选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认识方法,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有A“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B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C“求同存异”D“对症下药”、“量体裁衣”E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间的内在逻辑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Why?How?Where?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1质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2量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3度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起点深化6个概念水质——液态量——25℃度——一个大气压下0~100℃之间冰水汽50
C0
C100
C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度是一个区间适度不及过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度与适度原则4.关节点: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一)量变质变规律关节点是一个点三、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P385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6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从概念中看区别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一)量变质变规律激变论:夸大质变,否定量变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否定质变量变中有阶段性or局部性质变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请思考:量变中的质变是其实是一种质变()(一)量变质变规律激变论:夸大质变,否定量变庸俗进化论:夸大量变,否定质变量变中有阶段性or局部性质变质变中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X方法论拓展:从荡秋千中悟原理荡秋千时,人会在单摆运动规律下,身体随着秋千前后摆动,处在前进和后退急速变化的状态之间,出现周期性的超重、失重。如果用力不当,就不会带来愉悦感。凡事贵在“适度”,用力过大或不足,都会适得其反,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事物的质。只有准确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有效原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荡秋千”原理1方法论启示拓展:从荡秋千中悟原理秋千所达到的高度与每一次加力是分不开的,任何一次偷懒都会降低你的高度,所以动作虽然简单却依然要一丝不苟地“踏实”。踏实地做事,并不等于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它需要的是有韧性而不失目标,时刻在前进,哪怕每一次仅仅延长很短的、不为人所瞩目的距离。“突然”的成功,大多来自这些前进量微小而又不间断的“脚踏实地”。“荡秋千”原理2方法论启示拓展:从荡秋千中悟原理秋千荡得越高,所拥有的空间就越大,所拥有的机会也就更多,你需要学会欣赏和把握。很多机会就好像蒙尘的珍珠,让人无法一眼看清它华丽珍贵的本质。要善于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并要学会为机会拭去障眼的灰尘。没有一种机会可以让你看到未来的成败,人生的妙处也在于此。脱颖而出的“脚踏实地”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机会秀出你自己。“荡秋千”原理3方法论启示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中国年轻人在多个项目中成为焦点。不只是亮眼的运动成绩,年轻一代在赛场内外所展示的自信、从容、落落大方的精神气质,更令人欣喜和振奋。中国青年看世界的角度变了各行各业的中国青年正在用自己的行动方式和话语体系,坚定而自信地平视世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企业中长期贷款合同续签协议
- 2025年度智能公寓租赁管理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度数据中心建设施工合同规范文本
- 一件代发服务合同
- 环保产品研发合作合同
- 智能教育软件开发服务合同
- 中房屋租赁合同
- 电子合同存证服务合同
- 割胶工聘用合同
- 核能利用技术研发合作合同
- 5《这些事我来做》(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2025年度高端商务车辆聘用司机劳动合同模板(专业版)4篇
- 2025年福建福州市仓山区国有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GB/T 45107-2024表土剥离及其再利用技术要求
- 2025长江航道工程局招聘101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黑龙江哈尔滨市面向社会招聘社区工作者1598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新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八省联考四川高考生物试卷真题答案详解(精校打印)
- 《供电营业规则》
- 执行总经理岗位职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