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山西省阳泉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机密★启用前2024年阳泉市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测试试题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4.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无论是冬奥会开幕式深度应用8K+5G转播、数字孪生、智能机器人、辅助驾驶、虚拟数字人等新技术展示出中国式浪漫与奥运情怀,还是央视春晚大量运用AI、XR等新技术持续推动“思想+艺术+技术”融合创新,都深刻体现出,科技正在全方位赋能文化生产与传播,创造出更具吸引力、更有沉浸感、更富影响力的文化盛宴,带来“跨屏时代”高度沉浸的“全感官体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在全面打通文化创作、消费、传播等环节,这不仅丰富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加速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文化+科技”加速提升文化原创力,搭建中华文明传播新场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元素与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融通,使得影视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原创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传媒艺术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新形态。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探索新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又如大型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使用“绘画+CG”突破时空的壁垒,凸显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与民族精神,形成数智时代的“审美新热点”。诸多优秀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借助全媒体矩阵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中外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认知文化内涵、共享审美品位的全新文化场景,为中国形象的积极传播搭建了更为全面、丰富的平台。“文化+科技”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人文经济发展新形态。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不仅贯穿文化艺术产业的内容策划、制作传播、数据分析等全模式、全链路,而且在个性化推荐、自动化内容生成、智能化后期剪辑制作、智能版权保护与内容监管等方面,切实提高了文化艺术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文化安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资源共享、内容集聚与价值耦合,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最大化,拓展了文化艺术产业的价值和想象空间,也催生出“艺术+”的产业新业态。如上海、洛阳、成都、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利用艺术IP,创意性开发城市文化资源,用文化因子擦亮城市名片,探索“科技+文化+艺术”逻辑下艺术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新质生产力“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多样化、全面性、高效性,为人文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能,打造了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形态。当然,我们欣喜于“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也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生产失范、监管失灵等问题。比如文化内容的批量化与模式化生产、算法不透明带来的用户信息安全隐患,智能复活引发的肖像侵权,数据歧视诱发的伦理困境等。坚守人类伦理道德与人文情怀,是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的生命线与底线,既要增强艺术产品的多样表达与丰富内涵,又要在传播过程中尊重受众的隐私与数据,更要明确技术应用的边界与范式,在遵循科技伦理原则与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引导科技“向善”、文化“向优”。我们要持续增强艺术创新生产的能力与动力,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可持续发展,不断激发艺术生产的创新活力,全面提升艺术作品的传播广度与深度,丰富文化艺术消费的内容与形式,助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选自杨乘虎《“文化+科技”,激发艺术生产的创新活力》,《光明日报》)材料二:“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日前,由4K花园联合咪咕公司、贵州多彩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并制作的贵州首部8K生态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贵州篇》正式定档,将于4月22日晚十点在央视财经频道首播。据介绍,纪录片以8K全流程制作技术复刻出原汁原味的贵州生态之美;以杜比全景声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具沉浸感的听觉体验,将以多维度感官感受贵州的绿水青山。纪录片中还融入了VR拍摄,观众可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于贵州奇幻瑰丽的喀斯特地貌、溶洞等生态景观,足不出户实现与大自然的零距离邂逅。该片作为5G+超高清数字新视听的代表性IP,4K花园以8K+VR等数字技术进行全方位赋能,从山野、丛林、溪谷、洞天、风物五个视角全面展示贵州的生态景观、地质地貌和珍稀动植物等资源禀赋;以“影视+文旅”“科技+文化”为纽带,向全球观众呈现一幅幅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打造成为超高清等数字技术与中国文化创新融合的应用范本,同时深化精品IP内核,展现贵州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果,推进视听行业新质生产力,打造贵州文旅传播的数字化新名片。……除了最前沿技术的加持,该片三大联合出品方还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将4K花园“超高清+”技术应用与贵州多彩新媒介媒体传播平台、咪咕视频彩铃、短视频等衍生内容相融合,将纪录片中的旅游线路、特色产品,与视频化电商等商业模式结合,通过释放“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推动新视听、文旅业、直播电商等行业的融合发展。(节选自光明网《8K+VR呈现美丽和谐生态画卷,推动视听行业新质生产力》)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已经全面打通文化创作、消费、传播等环节,这是加速培育文化领域的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原因。B.大力提升影视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原创力,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元素与AR、VR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融通。C.只有借助全媒体矩阵持续传播优秀的文化精品,中外观众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美学精神。D.纪录片《万物之生·贵州篇》是5G+超高清数字新视听的代表性IP,也将成为一张贵州文旅传播的数字化新名片。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它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文化艺术产业的生产效率与文化安全。B.近年来,一些已故明星被AI“复活”引发的争议,说明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化+科技”带来的利好的方面,更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问题。C.持续增强艺术创新生产的能力与动力,不断激发艺术生产的创新活力可以有效助力我国文化强国建设。D.8K全流程制作技术、杜比全景声技术、VR拍摄技术的加持,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与大自然零距离邂逅。3.下列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国家话剧院利用“5G+4K/8K+AI”等顶尖数字技术,实现了首部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的线上演播,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看体验。B.2024年“书香重庆”全民阅读盛典中开展了AI光影阅读、智能数字人、数字听书、VR眼镜等体验项目,为读者打造出趣味十足的阅读世界。C.广西文旅局借助360度VR虚拟游览、5G慢直播等智慧手段,让观众可以移步换景,足不出户,云游广西全区200多个景区。D.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中通用智能人女孩“通通”,拥有独特的“心智”,能够处理复杂任务,并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作出可解释的决策。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5.我们可以如何利用“文化+科技”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家乡旅游文化产业,请结合两则材料分析。【答案】1.D2.B3.D4.①多次运用举例论证,用大量真实典型的事实论据作为支撑,如冬奥会、央视春晚、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等多部纪录片为例,增强了文章说服力。②论证全面有力,思路清晰,分析“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又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问题,考虑全面更有说服力。5.①提升文化原创力,将家乡历史文化的故事性元素和AI、AR、VR等新技术交互融通,策划制作更多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②借助全媒体矩阵大力宣传,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传播家乡形象搭建平台,打响家乡文化的知名度。③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家乡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④利用艺术IP,创意性开发城市文化资源,用文化因子擦亮城市名片,探索“科技+文化+艺术”逻辑下艺术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⑤将家乡的文化旅游线路、特色产品与视频化电商等商业模式结合,将家乡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已经全面打通”“主要原因”错误。由材料一“都深刻体现出,科技正在全方位赋能文化生产与传播”可知,原文中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在进行,而不是已经,另外,这是“主要原因”于文无据。B.由材料一第二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元素与AR、VR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融通,使得影视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原创力得到极大提升,打造了传媒艺术既古典又现代的审美新形态”可知,选项主客颠倒,曲解文意。C.“只有……才……”错误。根据材料一“诸多优秀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借助全媒体矩阵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中外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认知文化内涵、共享审美品位的全新文化场景”可知,选项语气太过绝对。D.正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我们不仅要关注‘文化+科技’带来的利好的方面,更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问题”错误。由原文“文化+科技”关注利好的同时,也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生产失范、监管失灵等问题是并列关系,选项是递进关系。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要阐述了不同领域科技和文化的相互融合。D.选项是科技领域的成果,不符合材料一观点。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由“如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持续探索新技术与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感染力和艺术性。又如大型文化纪录片《中国》第三季使用‘绘画+CG’突破时空的壁垒”“如上海、洛阳、成都、西安、哈尔滨等城市,利用艺术IP,创意性开发城市文化资源,用文化因子擦亮城市名片,探索‘科技+文化+艺术’逻辑下艺术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比如文化内容的批量化与模式化生产、算法不透明带来的用户信息安全隐患,智能复活引发的肖像侵权,数据歧视诱发的伦理困境等”可知,多次运用举例论证,用大量真实典型的事实论据作为支撑,增强了文章说服力。由“当然,我们欣喜于‘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也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生产失范、监管失灵等问题”可知,分析“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又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问题,论证全面有力,思路清晰,更有说服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如何利用“文化+科技”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家乡旅游文化产业,要本着“文化+科技”的作用、做法以及运用成功的事例来看,从两则材料中寻找启示,借鉴经验。由材料一“‘文化+科技’”加速提升文化原创力,搭建中华文明传播新场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性元素与AR 、VR 等人工智能技术的交互融通,使得影视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原创力得到极大提升”可知,要提升文化原创力,可以将家乡历史文化的故事性元素和AI、AR、VR等新技术交互融通。由“诸多优秀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借助全媒体矩阵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中外观众提供了理解中华美学精神、认知文化内涵、共享审美品位的全新文化场景,为中国形象的积极传播搭建了更为全面、丰富的平台”可知,要策划制作更多创意型、科技型的文化精品,要借助全媒体矩阵大力宣传,持续“跨圈”传播、跨文化传播,为传播家乡形象搭建平台,打响家乡文化的知名度。由材料一“‘文化+科技’”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打造人文经济发展新形态”这段中上海、洛阳、成都、西安、哈尔滨等城市的做法可知,要利用艺术IP,创意性开发城市文化资源,用文化因子擦亮城市名片,探索“科技+文化+艺术”逻辑下艺术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的创新实践。由材料一“我们欣喜于‘文化+科技’利好的同时,也要关注数字科技所引发的生产失范、监管失灵等问题”所在段落可知,还要避免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还要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推动家乡文化旅游健康持续发展。由材料二“贵州首部8K生态人文纪录片《万物之生·贵州篇》”的播出情况可知,除了最前沿技术的加持,该片三大联合出品方还将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所以利用“文化+科技”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家乡旅游文化产业,可将家乡的文化旅游线路、特色产品与视频化电商等商业模式结合,将家乡文化旅游产业做大做强。(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大河畔的阡陌之舞苏雨景驱车行驶在黄河北岸这片辽阔大平原,植物的清气、泥土的腥气透窗而来。没有了山的阻隔,视域格外开阔。远处,白云在道路尽头缓缓飞升,近处,旺季的作物青葱一片。路边的果园里,桃子将熟,隔着田垄似乎都可以闻得到丝丝香甜。三三两两的农人劳作着,太阳在他们的手上、脸上涂满了古铜色。此行并非一时兴起。几年前,我曾到访商河,并目睹了一场规模不大的秧歌表演。之所以说规模不大,是相较当地动辄百人的秧歌演出规模而言的。其时恰逢农忙,农民出身的秧歌队员们都在忙着抢收抢种,能聚起来的人不多。然而,这场规模不大的演出,却令我们感叹不已。从队员们脸上的汗水、身上的汗渍不难看出,他们也都是刚刚从田间地头赶来,放下手里的农具,换上秧歌的行头。可锣鼓点一响,眼里的疲惫顿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光。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那次的商河之行,在我心底埋下了一粒种子。不久前,响应中国作协“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我再次走进了商河大地,来到殷巷镇三帽村。三帽村由帽杨、帽张、帽石三个自然村组成,是鼓子秧歌的发源地之一。在与殷巷镇文化站李主任、三位村书记及村民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商河鼓子秧歌孕育于春秋战国的齐鲁文化,始于秦汉,成于唐宋,兴于明清,但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关于秧歌的起源,大致有“抗洪”说、“战争”说、“祭祀”说。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黄河素有“百水之首”之称,自古决口和改道极为频繁。清代付泽洪主编的《行水金鉴》中有载,历史上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商河县整体地势较低,境内有“七十二洼”,小洼更是数不胜数。故谚有“十年九不收,一收胜十秋”之说。面对来之不易的丰收年,人们激动的情绪无以表达,抄起身边的农具舞之蹈之,又是多么合情合理。漫长的旧时光里,虽生活多艰,而劳动人民乐观的精神却如原上草,春风一吹,便生机一片。年年岁岁,人们在秧歌中安放自己,在秧歌中点燃自己,秧歌镌刻在当地人的骨血中。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古老的鼓子秧歌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1955年、1980年商河农民鼓子秧歌队两次赴京参加全国民间艺术调演。1992年,在“商河鼓子秧歌研讨会”上,来自各地的近百名专家认为,鼓子秧歌强悍遒劲,磅礴恢宏,是“我国北方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这次会议使在民间盛行但在专业舞蹈界却寂寂无闻的鼓子秧歌,带着泥土的芳香,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国非遗春晚、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并到访十余个国家。谈到1980年的那次调演,年过花甲的村民孙念俊拿出一张泛黄的合影,让大家辨认哪个是他。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照片上风华正茂的孙念俊已是满头风霜,我问他,还扭秧歌么?他立马认真地更正我:“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斯文,只有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他还说,自己会跑下去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轻易放下。石立军是几位村民中比较健谈的一位,他说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有伞、鼓、棒、花、丑五大角色,伞的大气、鼓的浑厚、棒的灵巧、花的优美与丑的诙谐相得益彰,亦刚亦柔,亦庄亦谐。鼓子秧歌还有很多阵图,类似军队阵形,因为在古代,血与火洗礼下的商河人民骁勇尚武,这种尚武之风与民间舞蹈相蕴相融。村民田吉山说,商河县960多个村庄,除了在田间做农活儿,村民们的休闲时间大多用在跑秧歌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没有不会跑秧歌的。只要鼓子一敲,秧歌随时随地可以舞动起来。聊到这里,田吉山向我展示了一段视频。视频中,锣鼓喧天,几十位村民聚在一起,有手举伞盖的,有腰系彩绸的,有老人,有妇孺,他们沉浸于秧歌之中,怡然自得。村民说,现如今,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秧歌已经成了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见、村村有。秧歌对于商河人来说,不仅是重大活动上的“特色大餐”,更是寻常烟火下的“家常便饭”。外地人喜欢跳广场舞,商河人喜欢舞秧歌,外地的孩子们做课间操,商河的孩子们舞秧歌。谈及孩子舞秧歌这个话题,帽石村的石书记有些兴奋。他说,为了推动“非遗”进校园,不论农活多忙,他们都坚持每周走进校园,手把手、脚踩脚地教孩子们舞秧歌。孩子们增强了体质,体验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也加深了对家乡的热爱。帽杨村王书记表示,学校不仅自编了鼓子秧歌教材,还时常组织校园表演,没有专门的乐队,校长老师齐上阵,也能把那些鼓、锣、钹、镲玩得像模像样。在商河,像石立军、田吉山这样肩负“非遗”传承重任的人还有很多,三里庄村的王宗来就是一位。然而,对王宗来的采访并不顺利,我到商河时,他正在济南的工地施工,我回济南时,他又风尘仆仆返回了商河。时间上的完美错过,并不影响我们电话里“一见如故”。王宗来的父亲王承华,是1980年进京参加民间艺术调演的12位农民秧歌队队员之一。耳濡目染下,王宗来也渐渐成长为商河鼓子秧歌的中坚力量,并被授予“市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演出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走上了北京舞蹈学院的讲台。2017年,王宗来等人赴瑞典参加华人庆典,从中华大地走来的阡陌之舞在当地引发了极大轰动,这让王宗来体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话的内涵。如果说,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商河鼓子秧歌是一条逶迤绵延的大河,“努力地传下去”,就是这条大河源远流长的主因。采访的过程中,商河县文化馆的徐老师多次发来微信语音。她说,从1980年到2023年,县里共举办了四十届鼓子秧歌会演。数百支秧歌队伍、数万名秧歌队员齐聚一堂,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演出、兄弟姐妹齐上阵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果哪个村没有组队参加会演,整个村庄就会感觉颜面扫地,如果哪个家庭没有成员披挂上场,整个家庭会觉得脸上无光。可以说,是人民赋予了鼓子秧歌生机与活力,是鼓子秧歌赋予了人们希望和力量。返程途中,我的耳边依然回响着一声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眼前依然浮现着一张张黝黑质朴的面庞。高天之下,厚土之上,大河之畔,稼穑之间,一群可歌可敬的农人,正身披风雨的丝绦,胸怀命运的跌宕,且歌且舞,从历史的烟尘里走来,又大踏步向着未来走去。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光明日报》(2023年10月20日14版)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三帽村村民告诉我商河鼓子秧歌历史非常悠久,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B.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几乎是一村一风格,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C.由于黄河流经商河县境断续长达1500年,百姓屡受洪灾,一直在和洪水进行不屈的抗争,所以三种秧歌起源说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D.商河秧歌中不仅蕴含了劳动人民在漫长多难的历史岁月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还彰显了他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运用了多种感官和视角描绘了北方黄河北岸的开阔辽远的农耕图景,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为之后秧歌表演做了铺垫。B.村民孙念俊认真更正了我“扭秧歌”的说法,他用一个“跑”字就恰当概括出了商河鼓子秧歌的特点。C.文章多处使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整散结合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无限热爱。D.本文结尾处气势迭起,运用想象手法,将有魂有魄的艺术形式与大河之畔有血有肉的农民生活紧紧合为一体。8.怎样理解文章结尾处“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表示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请你根据贾平凹的观点,分析本篇散文的写作特点。【答案】6.D7.C8.①古老的鼓子秧歌是商河人民的文化根脉的体现,在漫长多艰的旧岁月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生生不息传承守护,让它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②商河人民作为时代风采的书写者,用鼓子秧歌展现乡村振兴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精神面貌,鼓子秧歌演出足迹遍布全国,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让民族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9.①题材新颖。没有像传统散文那样写“小、巧”的个人生活、情感,而是将广阔的社会生活收入笔下,围绕商河的鼓子秧歌,展现了悠久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承发展。②主题宏大,精神坚强。通过鼓子秧歌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现的是商河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时代精神。③文风质朴。没有甜腻、矫揉造作,而是大量引用村民的语言来叙述,朴实无华而又鲜活生动,表现了农村淳朴的特色。【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但由于民间艺术大都典籍不载,所以无据可考”错误。文中说民间艺术大都有典籍不载的特点,待有据可考之时,实则已流传了相当长的时间。选项曲解文意。B.“但是都有‘插伞’‘举伞’‘扛伞’的秧歌表演形式”错误。商河鼓子秧歌流派很多,文中说总体上分为“插伞”“举伞”“扛伞”三大流派,选项表述于文无据,曲解文意。C.“由于……所以……”强加因果,曲解文意。原文是“近几年,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抗洪’说”,但不能从黄河流经商河县境造成洪灾就直接推断出“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抗洪’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多处使用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错误。文中没有使用夸张的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他们既是民族根脉的守护人,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中的“他们”指的是商河人民,这句话是对商河人民的肯定和赞扬。联系全文可知,第一句话中“民族根脉”是指“古老的鼓子秧歌”。由“他们奔腾起舞,令人不禁联想,在商河鼓子秧歌两千多年的历史长卷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在战胜洪水或击退外敌时,就是这样兴高采烈的吧?在岁稔年丰时,就是这样欢呼雀跃的吧?这秧歌里,有风雨交加的岁月,更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生生不息的传承下,古老的鼓子秧歌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可知,第一句话强调,在漫长多艰的旧岁月中,一代代的商河儿女生生不息传承守护,让它非但没有被历史的河流湮灭,反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日臻昌盛,焕发动人神采。第二句话,他们“又是时代风采的书写者”,是说商河人民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绚丽的光彩。由“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商河鼓子秧歌一步步迈向了更高更大的舞台,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中国非遗春晚、中国民间艺术节、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各类大型活动的演出,并到访十余个国家”“现如今,乡村振兴让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了,秧歌已经成了村民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这样的场景几乎天天见、村村有。秧歌对于商河人来说,不仅是重大活动上的‘特色大餐’,更是寻常烟火下的‘家常便饭’”可知,商河人民用鼓子秧歌展现乡村振兴后人民的美好生活和精神面貌,鼓子秧歌演出足迹遍布全国,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贾平凹在《对当前散文的看法》中谈到的内容涉及选材、主旨和语言三个方面的观点。本文在写作特点上做到了鄙弃那些“题材狭窄,精神脆弱,仅写于花花草草,矫揉造作……小、巧、甜腻”的文风。选材上看,贾平凹鄙弃狭窄的题材。《大河畔的阡陌之舞》围绕商河的鼓子秧歌,展现了悠久独特的乡土文化,以及在时代的变迁中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传承发展,作者苏雨景是将广阔的生活放在了笔下,没有像传统散文那样写“小、巧”的个人生活、情感。从主旨上看,贾平凹鄙弃精神萎靡的作品。从《大河畔的阡陌之舞》一文中,我们看到了北方黄河北岸的开阔辽远的农耕图景,看到了商河人民对鼓子秧歌的无限热爱,看到了劳动人民在漫长多难的历史岁月中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主题宏大,精神坚强。从语言风格上看,贾平凹鄙弃矫揉造作和“甜腻”。在《大河畔的阡陌之舞》一文中,作者苏雨景大量引用村民的语言来叙述,如和村民孙念俊见面时,写孙念俊立马认真地更正我说“咱们商河叫‘跑’秧歌,‘扭’太斯文,只有这个‘跑’字才配得上鼓子秧歌的野劲儿、疯劲儿”以及“自己会跑下去的,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不能轻易放下”的人物语言;还有“数百支秧歌队伍、数万名秧歌队员齐聚一堂,上至九旬老翁,下至五六岁的孩子,一家三代同演出、兄弟姐妹齐上阵的佳话不胜枚举。如果哪个村没有组队参加会演,整个村庄就会感觉颜面扫地,如果哪个家庭没有成员披挂上场,整个家庭会觉得脸上无光”这样的叙述语言,都很朴实无华而又鲜活生动,表现了农村淳朴的特色。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大将军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拟于乘舆①,尚方②珍玩,充物其家;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总万机,典禁兵。初,清河、平原争界,八年不能决。冀州刺史孙礼请天府③所藏烈祖封平原时图④以决之。爽信清河之诉,云图不可用,礼上疏自辨,辞颇刚切。爽大怒,劾礼怨望,结刑五岁。久之,复为并州刺史,往见太傅懿,有忿色而无言。懿曰:“卿得并州少邪?恚理分界失分乎?”礼曰:“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因涕泣横流。懿曰:“且止,忍不可忍!”冬,河南尹李胜出为荆州刺史,过辞太傅懿。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婢进粥簸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胜曰:“众情谓明公旧风发动,何意尊体乃尔!”懿使声气才属,说:“年老枕疾,死在旦夕。君当屈并州,并州近胡,好为之备!恐不复相见,以子师、昭兄弟为托。”胜曰:“当还恭本州,非并州。”懿乃错乱其辞曰:“君方到并州?”胜复曰:“当忝荆州”。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故爽等不复设备。(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乘舆:代指皇帝。②尚方:皇室库房。③天府:朝廷藏物之府库为天府。④烈祖封平原时图:明帝曹数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材料二:司马懿与诸葛亮相守百余日。亮数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帝使卫尉辛毗仗节为军师以制之。护军姜维谓亮曰:“辛佐治仗节而到,贼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指口A言渴B婢进粥C懿D不持杯E而饮F粥G皆流出H沾胸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横,在本文中理解为形容词“跟地面平行的、左右向的”,与《赤壁赋》“横槊赋诗”中的“横”词义相同。B.刺史,又称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检核问查的意思,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C.属,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连接”,与《岳阳楼记》中的“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词义相同。D.遗,在本文中译为动词“赠送”,与《师说》中的“小学而大遗”的“遗”词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B.孙礼忠心为国。对于官职和往事,孙礼并不在意,却因国家处于危难之中,天下混乱不堪而愤怒流泪。C.李胜忠信可靠。司马懿在病重之际,深切叮嘱他去并州时要小心胡人的侵袭,并将儿子托付给他。D.诸葛亮料事如神。诸葛亮几次向司马懿发出挑战后,司马懿上书请求交战,但诸葛亮知道这是司马懿还没有能战胜他的把握而暂时采取的计策。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胜退,告爽曰:“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2)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14.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司马懿的形象特点。【答案】10.BCF11.B12.C13.(1)李胜告退,(回去)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像尸体一样还有一口气),身体和神魂已经分离,已经不值得忧虑了。”(2)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坚持请求出战的原因,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14.①隐忍不发,劝慰孙礼忍耐曹爽。②老谋深算,装病骗过李胜和曹爽。③谨慎多疑,在与诸葛亮的交战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警惕性和对潜在危险的敏感。【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司马懿“指口言渴”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B处必须断开。“婢进粥”主谓宾齐全,所以C处必须断开。“懿不持杯而饮”为一个完整的句子,后一句主语是“粥”,所以F处必须断开。故选B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形容词,纵横杂乱。/动词,横握。句意:他边说边流泪。/横握长矛吟诗。B.正确。C.错误。连接。/同“嘱”,叮嘱、嘱托。句意: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叮嘱我写文章来记这件事。D.错误。动词,赠送。/动词,放弃。句意: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李胜忠信可靠”错误。根据语境可知,司马懿并非真正病重且深切叮嘱他,而是假装手脚无力来让曹爽等人对他放松戒备,可见他并不觉得李胜对他来说忠信可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退”,告退;“尸居余气”,像尸体一样还有一口气、意指奄奄一息;“形神”,身体和神魂;“不足”,不值得。(2)“情”,意思、心思;“坚”,坚持;“所以”,……的原因;“以示武于其众耳”,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于其众示武”。【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一是材料一与孙礼的对话,突出了司马懿的“忍”。“且止,忍不可忍!”是劝慰孙礼忍耐曹爽。二是材料一与李胜的对话过程,突出了司马懿的“谋”。“懿令两婢侍,持衣,衣落”“懿使声气才属”“懿乃错乱其辞曰”,司马懿老谋深算,装病骗过李胜,李胜信以为真,回报曹爽,使得曹爽等人不再防备。三是材料二护军姜维与诸葛亮的对话,突出了司马懿的“慎”。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都不出战,表现出了极高的警惕性和对潜在危险的敏感。参考译文:材料一:大将军曹爽骄奢无度,饮食、衣服都和皇帝类似;家中充斥着宫廷才有的珍玩;(曹爽)又私自将明帝的才人当作歌舞伎乐,总揽大权,掌管禁兵。当初,清河国和平原国为了地界争论不休,历时八年都不能解决。冀州刺史孙礼请求用朝廷所藏的明帝封平原王时的地图来判定边界。曹爽相信了清河国的说法,说地图已经不能用了,孙礼上奏章辩解,言辞直率而激烈。曹爽大怒,弹劾孙礼,心怀怨恨,判了他五年徒刑。后来,孙礼又做了并州刺史,前往拜见太傅司马懿,神情愤怒,不说话。司马懿问:“你嫌并州刺史职务低呢,还是生气处理地界的事?”孙礼说:“明公怎么讲这么奇怪的话?孙礼虽然没有才德,难道会将官职和往事放在心上吗?如今社稷就快要处于危难之中了,天下都骚动不安,这才是我不高兴的理由。”他边说边流泪。司马懿说:“先别这样,要忍耐别人忍受不了的事。”冬季,河南尹李胜出任荆州刺史,去向太傅司马懿辞行。司马懿叫两名婢女服侍,他拿衣服,衣服掉落;指着嘴巴说口渴,婢女进粥,司马懿不拿杯子直接饮用,结果粥都流出来洒在胸口。李胜说:“大家都说明公旧病发作,没想到身体竟然这样了!”司马懿装作半天才缓过气来的样子说:“年老病重,生死不过是早晚的事。委屈你到并州为官,那里靠近胡地,要做好防备!这一别恐怕不再相见,就把小儿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说:“我是回到本州,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听错,问道:“你才到并州?”李胜又说:“将到荆州。”李胜回去后,告诉曹爽说:“司马公奄奄一息,身体和神魂已经分离,已经不值得忧虑了。”因此曹爽等不再防范司马懿。(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材料二: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对峙一百多天。诸葛亮几次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给司马懿女人的服饰,司马懿大怒,上书请求交战,皇帝派卫尉辛毗手持使节担任军师来制约司马懿。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辛佐治持使节到了,敌人肯定不会出战了。”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没有出战的意思,坚持请求出战的原因,是为了向部下示威(激励士气)。将军在部队中,皇帝的命令也可以不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战胜我,何必要不远千里去请示呢?”(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各题。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①苏轼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小人营糇粮②,堕网不知羞。我亦恋薄禄,因循失归休。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③。【注】①熙宁四年作。此诗作者于元祐五年(1090)任杭州判官时有自和诗,题云:“熙宁中,轼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满,日暮不得返舍,因题一诗于壁,今二十年矣!衰病之余,后乔郡寄,再经除夜,庭事萧然,三圆皆空……。”这就是“前篇”,题目是从作后题中摘出的。②糇(hóu)粮,干粮,借指生活必需。③前修,先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直接扣题点出写诗的时间是除夕,写诗缘由是因公务而不能归家团聚。B.在第五六句中,诗人表达了对囚犯的批评,认为他们为了粮食而行犯法之事是羞耻的。C.在第七八句中,诗人表达了对自己薪俸很少的不满,对除夕无法归家的事感到悲伤。D.诗人悲伤自己身为官员,却无法杜绝百姓犯罪,并在结尾表达出愧对先贤的情感。16.“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既承接第二句的“官事乃见留”,又引出后面诗句的议论与抒情。②内容上:第三句进一步叙述了官事的具体内容,苏轼执笔核对囚犯,看着他们,忍不住流下眼泪。第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那些为谋温饱而触犯法律而被关押的底层百姓的哀伤和同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第五六句意思是他们都是为了糊口才触犯了法律被关进牢中的,可见诗人对囚犯并不是批评之意,而是同情无奈之意。C.第七八句意思是诗人自己也是为了这点微薄的俸禄,因遵守规章而放弃了回家休息的权利了,可见诗人并不是对自己的俸禄不满,而是指出自己和囚犯都是为了生存而做出身不由己的行为。D.诗歌最后几句意思是不须用读书知圣贤礼仪之人,还是未读书的愚钝之民来分别对待,其实都是谋求一口饭吃。谁能让他们暂时回家过年呢?没有办法的我只能默默怜念他们,感觉愧对前贤,可见诗人并不是因为自己无法杜绝百姓犯罪而悲伤,而是因为无权遣放囚犯、无力改变百姓受苦受难的现实。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结构上:“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意思是拿着笔不由得心中难过,很同情那些被关在牢中的百姓。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自己因公事繁忙无法回家,又引出后面写这些犯人都是为了糊口才触犯了法律被关进牢中的的议论与抒情。②内容上:第三句进一步叙述了官事的具体内容,苏轼执笔核对囚犯,看着他们,忍不住流下眼泪,心里也哀叹这些被捆绑的囚犯们。第四句用“哀”字直抒胸臆,对这些违法的“小人物”产生同情,他们为了糊口而铤而走险,这不仅仅是人之好坏的事了,多是社会环境所至,饥寒交迫,铤而走险,表达了对那些为谋温饱而触犯法律继而被关押的底层百姓的哀伤和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稍低于去年实际增长率,因为贪多求快、好高骛远反而发展不好。《<老子>四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2)在李贺的笔下,李凭弹奏的箜篌声具有惊天裂石的力量,有关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小组要开展“报国之志”诗歌专题探究活动,小刚负责“戍边守疆,保家卫国”板块的诗句整理,我们学过的相关诗文很多,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很好。【答案】①.企者不立②.跨者不行③.女娲炼石补天处④.石破天惊逗秋雨⑤.但使龙城飞将在⑥.不教胡马度阴山(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企、娲、补、度、报、携、卧。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小满过后,我回到故乡,想再看看麦浪翻滚的样子。车在蔚蓝的天空下行驶,夏初的葳蕤袒露在阔野上,故乡大地一派生机。看呵,绿树含烟,鸥鸟翩翩;丰草争茂,流水潺漏;田畴如毯,麦浪绵绵。目力所及,皆是一幅线条明快、色彩斑斓的田园图画!往田垄深处走去,小麦的清香和着土地的芬芳沁人心脾。极目远眺,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像是①的裁缝修剪过一样。微风吹过,麦叶沙沙作响,麦浪起起伏伏,绸缎般绵延向远方。身前身后,一株株青绿色的麦秆,叶片修长挺拔;一粒粒鼓胀饱满的麦粒,密密匝匝,结成小穗。每穗有多少颗麦粒就有多少根麦芒,像战士紧握的钢枪。而此时最容易让人遗忘的是那些不起眼的麦花。和其他植物②的花不同,麦花极简约、极朴素,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只是袒露着雄蕊和雌蕊,半悬半挂在麦穗上,翘首期盼“风媒”的撮合,将“良缘”化为金黄的丰收。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个叠词“翩翩”“潺潺”“绵绵”,如果改成“飞翔”“不息”“起伏”,在语意表达有什么不同?【答案】18.①心灵手巧②姹紫嫣红(争奇斗艳)19.(1)“飞翔”只是叙述鸟的动作,“翩翩”能更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鸥鸟在天空中飞翔时轻盈、灵动的姿态,还给人以悠闲自在之感。(2)“不息”只是写出了水不停流动的状态,“潺潺”既模拟出的水流的声音,又写出水流轻柔缓慢的样子,而且还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3)“起伏”写出了麦子被风吹动的状态,“绵绵”除写麦子的动态外,还能生动地表现出一种绵软的触觉,以及麦浪涌动连绵不断向远方延展的画面感。【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处,由“一块块麦田密如绒毡,棋盘般整齐”可知,麦田布局有章法也很整齐,如果说像是裁缝修剪过一样,那裁缝一定是手艺高超的人,修剪得很用心思,据此可推知成语用“心灵手巧”。心灵手巧:心思灵敏,手艺巧妙。 ②处,麦花与其他植物的花不同,由后文麦花“极简约、极朴素,它们摒弃了花瓣,没有明艳的色彩”可知,其他植物应该是色彩多而明艳,可推知成语用“姹紫嫣红”或“争奇斗艳”。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争奇斗艳: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叠词并不是简单的重复,它的恰当运用,能和谐音律,表达丰富的思想内容,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翩翩”,指运动自如、鸟飞轻疾的样子。用“翩翩”写鸥鸟,能更准确生动地描绘出鸥鸟在天空中飞翔时轻盈、灵动的姿态,还给人以悠闲自在之感。“飞翔”的意思是飞或者回旋的飞,只是叙述鸟的动作,表意不如“翩翩”生动。“潺潺”,指水缓缓流动的样子。用“潺潺”写流水,既模拟出的水流的声音,又写出水流轻柔缓慢的样子,由声衬静,可暗示出环境的清幽宁静。“不息”,意思是不停息,只是写出了水不停流动的状态,没有以上效果。“绵绵”,指微细;连续不断的样子。用“绵绵”写麦浪,除写出麦子的动态外,还能生动地表现出一种绵软的触觉,以及麦浪涌动连绵不断向远方延展的画面感。“起伏”,意思是上升和下降,写出了麦子被风吹动的状态,但不如“绵绵”生动形象,表达不出麦浪向远方延展的画面感。(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据说,一个山西人一辈子最不能少的两样,是醋和午觉。在外地朋友们困惑“这个觉难道就非睡不可吗”的时候,山西的朋友们竟然也在感慨“午睡居然不是全国统一的?”①?最常听到的解释是:山西人以米面等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导致了他们更容易出现饭后困倦的生理反应。这种生理现象被称为餐后嗜睡,②。关于“晕饭”,有一个流传已久的解释:吃得太饱之后,③,大脑供氧不足了,就会开始犯困。遗憾的是,这种说法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上述说法如果是正确的,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但实际上,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另外,已经有研究证明,人体在用餐后,颈动脉的供血量并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除了“供氧”假说,还有被“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饭后由于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这种说法当然也不对,因为人体中有非常稳定的缓冲体系,并不会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pH值,再者说,如果这个逻辑真的成立,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就变成了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在《逻辑的力量》单元中,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直接论证比较困难或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使用间接论证——排除法、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而可以更有效地进行论证。那么第四段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来反驳“酸碱论”?请简要写出其推理的过程。【答案】20.①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②也被调侃为“晕饭”③血液都流到了胃中21.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如果上述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人应该会越跑越困,但实际上,有氧运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22.运用了归谬法推理过程:如果酸碱论是正确的,饭后胃酸的消耗确实会使血液碱化,导致碱中毒,让人晕乎,那么喝苏打水、碳酸饮料直接摄入酸碱更会改变血液中的pH值,导致中毒,带来更大的危险。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不符合事实的,所以酸碱论是错误的。【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承接上文“这个觉难道就非睡不可吗?”的疑问,继续发问,针对的内容是“非睡不可”,下一句分析原因,所以横线处要用“是什么导致……呢”的结构,再结合疑问内容,故可填“是什么导致了山西人非午睡不可呢”。②处,根据下文“关于‘晕饭’”,可填“晕饭”。根据上文“被称为”,可以补写对应的结构“也被称为”,但是“晕饭”属于一种调侃的说法,故可填“也被调侃为‘晕饭’”。③处,解释吃饭后“大脑供氧不足”的原因,结合下文“类似于消化胃中的食物,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血液涌向肌肉”,可填“血液都流到了胃中”。【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处,关联词位置不当,把“如果”调到“上述说法”的前面;第二处,成分残缺,在“反而让人头脑清醒”前,补充主语“有氧运动”。【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和论证过程的能力。作答时,先明确三种间接论证方法的定义,然后确定第四段具体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归谬法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推论,从而得出极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论证方法。推理时,根据归谬法定义,再结合第四段信息进行分析即可。先假设“酸碱论是正确的”,然后根据“酸碱论”爱好者推崇的解释“胃酸的消耗,血液碱化,导致了碱中毒,让人晕乎”进行推论,指出其逻辑谬误“一顿饭的工夫就改变了血液的pH值”,结果会“非常危险的”,而事实上人们经常“喝苏打水、碳酸饮料”,没有人因此而丧命,所以“这个结论是荒谬的,不符合事实的”。最后得出“酸碱论是错误的”的结论。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一种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言单位,它多为劳动人民口头创作,也有的来自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往往简练而形象,反映了人民生活经验、智慧和愿望。如:“有志者事竟成”、“一分耕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