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_第1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_第2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_第3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_第4页
【部编版】2024版 历史《高中全程学习方略》 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 第5课 第一课时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时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课标·定位核心·导学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1.注意“一个趋势”:趋向公开、公平和公正2.掌握“三个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学习任务一先秦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选拔【活动1】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二自然段,了解先秦至秦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西周至秦时期的官员选拔时间官员的选拔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鼓励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秦统一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概念释意]世官制(1)“世官制”又称世卿世禄制,指贵族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2)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活动2】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自然段,掌握汉代察举制的主要史实。时间汉武帝时期内容(1)程序:先考察而后推举。①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②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2)分类:分常科和特科。①常科有孝廉、茂才等。②特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意义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概念释意]察举制(1)确立于汉武帝时期。(2)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情境创设]下图是汉代察举制的漫画思考:观察上图,你认为汉代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什么?你如何认识该制度?①标准:德行。②认识:为汉朝选拔了大批人才,但容易形成小集团。【活动3】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三自然段,梳理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史实。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将州、郡士人分为九等。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评价(1)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后来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教材·再开发]阅读课本“史料阅读——《晋书·段灼传》”,从史料中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有何弊端?容易形成小集团;容易导致统治集团的固化。学习任务二隋唐至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活动1】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自然段,掌握隋唐至两宋时期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1.隋唐科举制的创立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要求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特点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内容(1)分为制举和常举。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2)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2.两宋科举制的发展:“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情境创设]宋代,科举考试应试者“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发展到后来,连僧道也可参加考试。据此可知宋代科举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进一步弱化了门第观念,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活动2】阅读教材第三目第一、二自然段,概括元明清时期选官制度的演变。1.元朝:(1)恢复科举制,但时断时续。(2)科举录取人数不多,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比例也不高。2.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举人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名义上由皇帝主持,贡士通过者为“进士”[图解历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主题中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的演变【体系构建】【史料探究】1.问题探史——察举制史料公选制——两汉开国之初,尚有不少武力功臣。可是一旦百废俱兴,尤其是建国十年、二十年之后,旧臣凋零,就需要大量补充吏员,察举、征辟之事应时而兴。察举、征辟就是从民间访求有才有德而又未仕之人,由于征诸乡里,因有“乡举里选”之说。我称此制为“公选”。公选的名目很多,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等科。——摘编自张传玺《秦汉中央集权制的“公天下”因素》[研讨交流]阅读史料,说明汉朝实行察举制的原因。史料中作者为什么称察举制为“公选”制?(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成果展示]原因:国家建设需要;旧臣凋零。原因:察举制依据才能和品德选拔人才,打破了以前依据血缘出身和军功单一选拔人才的机制,因此被称为“公选”。【链接学术前沿】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观点解读]史料说明西汉察举制选官采用以德取人的原则,到了东汉察举制选官标准有所发展,具体表现为注重官员的能力;采用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选官。2.史料证史——九品中正制史料魏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将举官察吏的标准定在品行情操上,而衡量其高下的唯一尺度是儒学的仁义忠孝。于是,“家训”“家诫”的家学教育便适时而兴盛起来。它们在私学教育的家族化、社会化方面将道德品质的修养贯穿于文化教育之中,不知不觉地对社会产生了十分广泛的影响。——摘编自吴霓《论魏晋九品中正制与私学的关系》等[研讨交流]阅读史料,分析九品中正制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成果展示]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后来以家世出身作为品评的唯一标准,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严重打击和摧残了下层士人学习的积极性;对魏晋南北朝时的家学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推动了儒家思想传播。3.史家明史——科举制史料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编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研讨交流]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观点。(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成果展示]科举制坚持自由报名、平等竞争、公平公正的原则,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现象,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寒门庶族参政,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链接学术前沿】在唐代,人们兼重门第、科第,因而,科举制度的“机会平等”原则尚难完全实现。……至宋以后,无论是魏晋以来的旧门阀,还是隋唐以来形成的新门阀俱已衰落凋零,来自社会下层的寒素之族则成为社会结构的主体。此时社会的流动性更大,门第观念消失,现实中的官品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摘编自陈秀宏《科举制度与唐宋士阶层》[观点解读]史料说明科举制从兼重门第与官品(科第)到淡化门第、崇拜官品。社会结构变动促进科举制度的兴起,科举制度的推行又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史论阐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原因、趋势及积极影响1.演变原因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政治、阶级关系的变动其他原因(1)贵族垄断仕途,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社会稳定(2)国家治理的需要2.主要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议及品评演变为考试原则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客观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3.积极影响(1)有利于维持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命权,既树立起绝对的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3)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点拨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其实质是为维护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局限性。【题组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1.西周在册封官员时经常有这样的标准:“以你祖父为榜样。”可知西周时期()A.官吏由周王任免 B.权力集中于周王C.官位由贵族世袭 D.等级秩序被打破【解析】选C。材料“以你祖父为榜样”体现出西周时期强调血缘关系,官位由贵族世袭,故选C。A、B、D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2.中国古代选官标准有“文、武、德、才、血”等。如果“德”对应的是察举制,那么“武”指的是 ()A.世官制 B.军功爵制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选B。军功与“武”对应,故选B。世官制的选官标准是血缘,排除A;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品德,排除C;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排除D。3.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B。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B。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C错误;科举制是隋唐以后的选官制度,D错误。【深化点拨】察举制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和才能。这一制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4.下图是古代中国某一选官制度的示意图。这一制度是指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选C。据“中正品第”“九品”可知,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故选C。材料未涉及“军功”,排除A;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科举制依据科举考试成绩选官,材料信息未体现,排除B、D。【题组2】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5.(2024·潍坊高二检测)白居易《劝酒》中“春闱未了冬登科,九万抟风谁与继”描述的选官制度是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解析】选C。从题干材料“春闱”“登科”可知反映的是唐朝科举制之下中举登科的场景,故选C。材料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世卿世禄制无关,排除A、B、D。【补偿训练】“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可以分别用来描述 ()A.九品中正制、科举制B.察举制、科举制C.察举制、九品中正制D.军功爵制、科举制【解析】选A。“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是科举制,故选A。题干材料与察举制、军功爵制无关,排除B、C、D。6.(2024·滨州高二检测)有人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作为一种选官制度,其选拔标准是 ()A.帝王的喜好 B.才能和学识C.财富的多寡 D.门第的高低【解析】选B。科举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是才学,故选B。帝王喜好、财富多寡都不是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排除A、C;D是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标准,排除。【题组3】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7.北京孔庙碑林中现存三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可以佐证元朝 ()A.科举制开始形成 B.殿试成为了定制C.推行四等人制度 D.实行科举制【解析】选D。碑林中现存三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说明元朝实行科举制,故选D。科举制开始形成于隋朝,排除A;殿试成为定制是在北宋,排除B;C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8.“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的著名情节。根据明清的科举制度,范进通过了哪一级科举考试 ()A.院试 B.乡试C.会试 D.殿试【解析】选B。清代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乡试考举人,会试考贡士,殿试考进士,范进中举,说明他参加的是乡试,故选B,排除A、C、D。9.“连中三元”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这里的“三元”指 ()A.秀才、举人、进士 B.状元、榜眼、探花C.解元、会元、状元 D.乡试、会试、殿试【解析】选C。三元,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分别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故选C。A是科举考试后的名分;B属于殿试之后前三名的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