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篇_第1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篇_第2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篇_第3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篇_第4页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1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

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

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

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

道中》。(板书课题)

4.讨论题意。

(1)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

沙,点明地点。)

(2)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

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

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然后自由读一个人读一小组读一一听课件

范读-全班跟读。)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

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

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四、诗文拓展,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

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

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

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

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

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

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

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

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

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

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

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

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

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

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

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

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

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

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

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

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

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

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

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

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

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

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

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忽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

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如果学

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

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

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忽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

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

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

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

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

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

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

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

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

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

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

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

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4分钟。(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

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

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

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

情绪、性情。

能力目标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

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

片段。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弄堂所代表的一种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用饶有趣味的细节描写来描摹上海弄堂日常的生活

情景,感受上海人的心态、情绪。

教学难点:

以读促写,能运用作者以生活琐事为元素,通过特写镜头和

细节描写来揭示人们内心世界以及生活准则的写法写一个生活

片段。

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

(1)读课文,找出描写上海弄堂日常生活情景的段落。

上海弄堂有什么样的生活特色?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上网查找有关上海弄堂资料,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形式:

异质分组法,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共六组。

教学过程:

一、从预习导入

教师提问

1、你住过或看过上海的弄堂房子吗?你眼中的上海弄堂是什

么样子的?

2、老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学生以个体为单位回答问题(点

到即可),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谈起,激发

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说:“去过上海的弄堂,大概再到上海的别处去,会看

得懂更多的东西。”?作者在上海的弄堂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圈划,点评,以大组为单位交流。让学生沉

浸文本,整体感知是理解情感和品味语言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小组活动

1、上海的弄堂生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划出描写上海弄堂生

活场景的文字的句子,品一品,读一读。

2、在文中,弄堂里的上海人什么特点?你认为弄堂与人有什

么关系?

3、文章为什么用很多笔墨写了弄堂的起源?

教师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最后大组交流,明确让学生

进一步走入文本,理解品位,把握“从上海的弄堂,到上海弄堂

的生活的环境,到上海人的特点,到上海文化”这条主线。

四、写法赏析

老师在读了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似乎在看一部上海人生活

的纪录片,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呢?

(用了颇多生动的特写镜头和饶有兴趣的细节描写来写弄堂

里的生活。)学生以个体为单位朗读、感受。

写法的总结为练笔做铺垫。

五、拓展练笔

陈丹燕将视角落在弄堂里平民百姓的生活上,来解读了弄堂

文化,其实在上海的弄堂生活里还有许多文化,还有许多视角,

比如:弄堂游戏、弄堂小吃……(放照片)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建设,越来越多的弄堂离我们远去,如今

在高楼大厦中、在新建社区里生活着的依然是上海人,他们的生

活是怎样的,同学们,你们眼中看到的又是怎样的场景,体会到

的又是怎样的海派文化呢?

仿效作家以细节描写、特写镜头的写法,写一段话,描摹一

下你们眼中上海人的生活,可以是小区一角,家庭一幕,早晨的

集市……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中短句的运用及排比句、

感叹句的作用。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表

达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

命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文章的朗读、分析揣摩,感悟文章的情感。

教学方法:

提问法、教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下载有关“安塞腰鼓”的画面、和范文朗读片段。

学生:听歌曲《黄土高坡》的录音,体会浓厚的黄土高原情

结。查找‘安塞腰鼓’的历史资料。自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给

生字词注音释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一曲激昂高亢,展现西部人民壮志豪情的《黄土

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多媒体展示黄

土高原的地图)这里是黄帝轩辕氏书写华夏民族第一部史诗的地

方,这里的子民自古以来就在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在数千年

的抗争,产生了许多展现着西部粗犷,豪放的民风民俗的艺术形

式。今天,我们文化之旅的脚步将随着刘成章先生的生花妙笔

踏上这片黄土,去欣赏有“天下第一鼓”之称的黄土高原之魂——

安塞腰鼓!(出幻灯片)谈到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最想知道什么

呢?(提问三四个同学,问题留到课尾解决)

2、播放‘安塞腰鼓’视频,学生欣赏。

3、学生谈观感。教师从以下方面适当引导;

①安塞腰鼓,它产生于距延安四十公里处的安塞县。它的粗

犷、雄浑、动力十足的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地理风貌、民风民

情等浑然一体,不可分离。

②安塞腰鼓是人、鼓合一的,没有一种乐器能够像它这样要

求人和乐器的高度和谐。人的表演和乐器的"表演完整地糅合在

一起,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所以成功的表演是人借鼓势,

鼓借人威,酣畅淋漓,精、气、神无阻无碍一脉贯通。

③通过观看视屏同学们对安塞腰鼓的感受是什么?(雄伟,气

势磅礴等等)老师在黑板上写出关键词。现在同学们带着对安塞

腰鼓的感觉我们一起来看刘成章先生是怎样用文字开描写《安塞

腰鼓》的。

二、学习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知内容。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

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用文中的内容。

2、明结构。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

分成3个部分。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四个角度来

展示腰鼓的艺术魅力,且这四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好

一个安塞腰鼓)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精读文章,品味语言

1、寻美点。

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教师应适当提醒同

学们用笔勾画;及时表扬同学做的好的地方;教师下讲台走动观

察)。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在互动中体会文章感情,讲解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掌

握文章主旨。

①请同学们起来说说找出的优美句子。重点讲解运用排比、

反复的句子(包括情感、重读、效果)。讲解后请一个同学读,再

全班齐读,再放录音。让同学们在对比中体会文章的感情。如“骤

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

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

纷呈的画面。

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

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本文大量运用排比,有句内部、

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②出除了鼓声,作者还描写了后生们的动作。重点讲解“搏击”

一词,与其他描绘打鼓的动词(打击、敲打)相比,作者为什么要

用“搏击”,这体现了后生们的顽强的生命力。与安塞腰鼓的发源

地—黄土高原联系(搏击腰鼓、更搏击贫瘠、搏击艰难的生存

环境)。让同学们体会文章的主旨。(出示幻灯片,播放例句。学

生与之对照,进一步体会文章的美妙之处)③回头看,安塞腰鼓

不仅仅是写腰鼓,还写人、写环境、写土地。(老师点明主旨)

④要求同学们找出最能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提问)。讲解反

复的修辞手法(情感效果、在全文中的作用)同学读、全班读、录

音机读。比较学习,体会情感。

⑤短句和感叹句的运用。(为了传达勃发的生命激情,作者使

用了一连串短语,使文章语句铿锵,节奏像波浪一样倾泻而出,

欲止不能。如“忘情了,没命了”。让学生找出自己喜爱的短句,

感情朗读。)

⑥播放“忘情了,没命了”放录音,同学们齐读,体会作者情

感。老师引导,适当总结。

⑦再看安塞腰鼓视屏。让同学们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之美,

加深同学的体会。

⑧回答刚开始的问题。(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的疑问解决

了吗?解决了,请一个同学起来回答;没解决,老师引导总结)

布置作业:

A、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二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这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呢?(以动衬静形成鲜明

的对比;第二与第-部分形成前后呼应。)

B、请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刘成章

意蕴美形式美生命的力量阳刚之美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通过“默读——散读——快速阅读——比较阅读”等形式,品

读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悟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体

会传统文化对民族的影响。

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目标:“才疏学浅”、“告罄”的含义和“疏”“罄”

的字形「炮制”“粗犷”“舀”“掰着”“镶嵌”“匮乏”“挨弃”的注音「长盛不

衰”“旱涝保收”“省吃俭用”“五光十色”“眼花缭乱”“郑重其事”“不同

凡响”的含义;积累朱用纯《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及专用名词“点彩派”。

口语交际的训练设计目标:概述制粥的过程,比较不同时期

喝粥的感受;概括比较与《水乡茶居》的异同。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目标:如何理解稀粥是“贫穷的产物,

是时间的产物”?稀粥的变化发展是否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写作训练的借鉴目标:动作、神态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理解“以

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你是否喝过稀粥?请你谈谈喝稀粥的感受。

二、沉浸文本,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或小声散读课文,思考:文本告诉我们怎样一件事?

学生简要概述文本内容;

一位走南闯北的人,几十年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吃稀粥,

从中反映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世情的巨大变化。

三、体验文本、品位语句、理解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圈划文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语句,品味

这些语句。

分析品味课文过程中涉及的需要深入理解的重要问题;

1.作者少年时代在杭州吃泡饭,也就是稀饭。少女时代喝外

婆煮的白米粥。在寒冷的北大荒极少喝到白米粥,喝的最多的是

大楂子粥和小米粥。很多年后,和父母去广州,喝道一种别具风

味的生鱼片粥,最近,在湖南喝到一种“舂”出来的粥。从作者喝

粥的经历可看出;

(1)粥是中国百姓最常吃的,也很爱吃的食物,在中国粥源

源流长。

(2)表达作者对粥深厚的感情和浓烈的兴趣。

2.“一户人家吃三年粥,就可买上一亩田呢。”吃粥与买田有什

么关系?这句话意在阐明一个社么道理?

做粥用的米少,这样可以省钱,三年吃粥省下的钱就可以买

一亩田。告诉我们中国人具有节俭的、勤俭持家创家业的好传统。

四、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

1.通过比较阅读,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对各种稀粥的制作、吃

各地粥的不同感受以及所反映的世情变化。(穿插在品味语句过

程中,请学生直接回答)

2.想象“我”在吃粥时的心理,如果不吃粥会怎样?

3.可用制表的形式来概括以上内容

地名制粥吃粥的感受世情变迁

江南一带烧泡饭,“把剩下的大米饭搅松,然后用水烧开。

外婆“烧”白米粥,“熄火后的粥是不能马上就喝的,微微地悯上一

阵。”在外婆家喝白米粥,“天然地清爽可口,就像是白芍药加百

合花再加莲子熬出来的汁,滚烫地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

了一遍。”五六十年代(省吃俭用)

北大荒“熬”豌豆糖粥,“熬”上一锅粥,待粥快熟时,把豌

豆掺进去,又加上不知从哪弄来的一点白糖。“煮”大楂子粥,“急

火煮开锅了,便改为文火痢,娴的时间似乎越长越好。”在北大

荒喝大楂子粥,“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

嚼起来挺过瘾。”喝小米粥,“比之大楂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

细腻些……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

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热粥一滴滴

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时期(大米粥极偶然

才炮制一回)

广州(湖南)熬鱼生粥,“从锅里舀起一勺滚滚的薄粥,对着

碗里的生鱼片浇下去……再加少许精盐、胡椒和味精,用筷子翻

动搅拌一会”;新会老家亲戚家'煲”具有广东地方家庭特色的粥,

“把淘好的米放在罐子里,加了适量的水,再拔罐子放在封好底

火的炉子上,……早上起床,只须将准备好的青菜碎丁、切碎的

松花蛋、海米丁,还有少量肉末,一起放入罐内,加上些作料”。

还有湖南‘舂”出来的米粥。其味鲜美无比……一碗粥喝下去周身

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他求。在亲戚家喝特色粥,“不但味

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

艳。”改革开放年代(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

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4.比较的结果:“我”吃粥从江南一带——北大荒——广州(湖

南),反映了五十年代的人们省吃俭用置产业的心理一_时期

极偶然炮制,反映物质的贫乏——“改革开放年代吃粥是审美、

欣赏、享受反映了“改革开放’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丰富起来,

而且人民的精神生活也日益丰富发展起来了。表达了作者赞美

“改革开放”国策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的思想感情。

(适时指出这样的写作方法是“以小见大”和“对比”,即以“吃粥”

这一常见的、普遍的生活小事的变化,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年代

的制粥方法比较,来反映世情的巨变、国家的发展变化。)

五、延伸体味与《水乡茶居》的比较(时间不够可布置选择性

作业)

1.相同点

地点相同:都涉及广东省的广州

主题相同:都是反映改革开放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

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有了巨大变化。

写作特点相同:以小见大对比

都运用比喻、拟人等生动的语言

A.比喻句“叹”茶有如牛的反刍《水乡茶居》这样的“草草杯

盘共一欢”,便是水乡生活中的诗《水乡茶居》早粥……真像是

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稀粥南北味》五彩的豆子……如玉盘

上镶嵌的宝石《稀粥南北味》

B.拟人句大小船只在半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橹扬帆来去《水

乡茶居》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水乡茶居》听着灶上锅里咕嘟

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稀粥南北味》改换成

天底下顶顶温柔的白米粥《稀粥南北味》

题材相同:散文

2.不同点

叙述方式不同《水乡茶居》以第三人称《稀粥南北味》以第

一人称

对比的内容不同《水乡茶居》茶居与城市茶楼茶居与旧时

茶楼饮茶与饮酒

《稀粥南北味》与各地制粥吃粥的不同感受作比较

六、布置回家作业

1.造句

不同凡响——才疏学浅——

2.你对“几位外国朋友,一听稀粥,闻粥色变’想说点什么?

3.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以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用不少

于三百字的短文,来反映世情变化。(此题仅限于语文成绩较好

的同学做)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教案5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

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小巧玲珑小道消息愤世嫉俗拍案

而起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

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

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

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

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

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