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1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2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3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4页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湖南省永州市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总分评分一、积累与运用1.我能把字写正确、漂亮。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2.看拼音,写词语。shāngyìwàngquèyǐnbìxiāohuǐlǎnduòdīngzhǔ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协调(xié)大臣(chéng)平衡(héng)嗜好(sì)B.间隔(jiàn)眼睑(jiǎn)堡垒(lěi)阔绰(chuò)C.削弱(xuē)削皮(xiāo)划归(huó)陷坑(xiàn)D.岔道(chà)勉强(qiáng)抵御(yù)垂蔓(wàn)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同心协力无价之宝众星拱月不计齐数B.难以置信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千真万确C.振天动地承家立业相依为命举世闻名D.金壁辉煌亭台楼阁鬼计多端完璧归赵5.下面对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作其芒(光芒) B.万马齐喑(暗淡无光)C.直把杭州作汴州(简直) D.西湖歌舞几时休(罢休)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矿产资源并不是无穷无尽的,我们要合理开发。B.上次是我做得不对,今天我负荆请罪来了,还请你原谅我。C.在关键时刻,我们终于协调有序地胜利了。D.种子的力量竟然能顶开一块大石头,真是令人难以置信。7.下列关于班级公约的说法,不正确的一组是()A.班级公约是同学们共同制定、认可的规则。B.班级公约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制定。C.班级公约应该由班级干部共同讨论,逐条表决,形成班级公约。D.班级公约应针对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来制定。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搭石》一文意境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B.《桂花雨》一文以“桂花”为主线贯穿始终,语言清新质朴。C.《冀中的地道战》介绍了冀中平原上地道战的斗争方式创造的奇迹。D.《圆明园的毁灭》应该围绕题目重点写圆明园的毁灭,没必要介绍其昔日辉煌。9.关于阅读方法,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我们要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B.读得快,还要想得快,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C.为了提高阅读速度,可以不必用笔圈画出关键词句。D.阅读时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更不要回读。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B.它由圆明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C.我问了两个问题:一,足球赛什么时候举行?二,哪些人参加?D.父亲总是指指点点地告诉我,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11.与“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的是()A.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天空中掠过一群小鸟。B.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我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C.那姑娘脸上冷不丁地绽出了笑意,满脸绯红,像一朵醉了的芍药花。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微风轻吹树叶的声音,汇成了悦耳的交响曲。12.按要求写句子。(1)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璧有点儿小问题,让我指给您看。”(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左右每小时。(修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用“生气”的不同意思写句子。①生气(形容不愉快):。②生气(指活力):。13.积累填空。(1)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同样关心着祖国。“,。”述说着林升对当政者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2)“,。”是《蝉》的“点睛之笔”,表现了诗人高洁品质。(3)《示儿》是诗人的绝笔,诗句“,。”写出了诗人的遗愿。(4)我国四大民间故事是《》《》《》《》。(5)丢了西瓜捡芝麻——肉包子打狗——二、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课内阅读,回答问题。《少年中国说(节选)》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14.这篇课文的作者是。15.选段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方式。请找出选段的中心句填写在答题卡上。16.“故今日之责任”中的“故”与选项()中的“故”意思相同。A.事故 B.故意 C.病故 D.故而17.阅读【资料袋】到东北上学让少年周恩来开阔了眼界,也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有同学说“为知书明理”,有同学说“为过上好日子”……少年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思考:作为当代少年,你觉得你与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谈谈你的看法现代文阅读敲掉不要的李子①暑假一开始,我就赶回乡下老家,帮父亲母亲采摘李子。②今年村里李子泛滥成灾,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包括父亲在内的许多乡亲都叫苦连天。于是,摘了不过10天,大部分乡亲就停止采摘了。③父亲预估今年可以摘到20000斤李子。摘到约18000斤的时候,他和母亲也决定不摘了,因为实在不值,也没人收购了。歇工的第一天,父亲扛着一根竹竿往李树林走去。那根竹竿我再熟悉不过,全村也基本是用这样的竹竿来采摘李子。④“不是说不摘了吗?”我问母亲。⑤母亲回答:“谁知道呢?但你爸做事一向有分寸,他那么做应该有他的道理。”⑥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然后,他越敲越起劲,一棵接着一棵。不到两个小时,他就把整片李树林的李子敲到了地上。看得出来,他是又心疼又愤怒。⑦收工回到家里,父亲拿过一个玉米吃起来。看到他一脸轻松的样子,我不禁问:“爸,这么多李子不要了,您不心疼啊?”⑧父亲说:“当然会心疼。但今年李子价格低,并且村里所有人都这样,我有什么好抱怨的?我们还只丢了2000斤,你陈大伯家可整整三片李树园没动,得有上万斤李子扔掉呢。”⑨“那李子不要就不要了,您让李子挂树上不就得了,怎么还要费劲把它们敲下来?”⑩父亲说:“孩子,你记住,就算不要,也一定要从树上把李子敲下来。为啥呢?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作准备,你说是不是?”⑪我点点头。父亲说得太有道理了。我突然觉得,人过一生就跟农民摘李是一个道理。不要的李子,就狠狠敲掉,别让眼前的伤痛影响到来年的丰收。人要往前看,如果总活在过去,就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痛苦的阴影。——有删改18.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的原因是。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红彤彤”表现出作者()的情绪。A.激动 B.愤怒 C.伤心 D.心疼20.父亲为什么费劲地把李子敲下来?在文中找出表示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至少写出两个特点,并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类阅读笔下犹能有花开肖复兴①秋末冬初,天坛里那排白色的藤萝架,上边的叶子已经落得差不多了。没事的时候,我爱到这里来画画。②那天,我看到我的斜对面坐着一位老太太,个子很高,体量很大,头戴一顶棒球帽,还是歪戴着,很俏皮的样子。她穿着一件男士西装,不大合身,有点儿肥大。我猜想那帽子肯定是孩子淘汰下来的,西装不是孩子的,就是她家老头儿穿剩下的。③老太太长得很精神,眉眼俊朗,我们相对藤萝架,只有几步距离,彼此看得很清楚。我注意观察她,她也时不时地瞄我两眼。我不懂那目光里包含什么意思,是好奇,是不屑,还是不以为然?④我画完了老太太的一幅速写像,站起来走,路过她身边时,老太太抬起头问了我一句:“刚才是不是在画我呢?”我像小孩爬上树偷摘枣吃,刚下得树来要走,看见树的主人站在树底下等着我那样,有些束手就擒的感觉。我很尴尬,赶紧坦白:“是画您呢。”然后打开旧杂志递给她看,等待她的评判。她扫了一眼画,便把杂志还给我,没有说一句我画的她到底像还是不像,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这话说得有点儿孩子气,有点儿不服气,特别像小时候体育课上跳高或跳远,看到我跳过去了或跳出来的那个高度或远度,另一个同学歪着脑袋说:“我也能跳。”⑤我赶紧把那本旧杂志递给她,对她说:“您给我画一个。”她接过杂志,又接过笔,说:“我没文化,也没人教过我,我也不画你画的人,我就爱画花。”我指着杂志对她说:“那您就给我画个花,就在这上面,随便画。”她拧开笔帽,对我说:“我不会使这种毛笔我都是拿铅笔画。”我说:“没事的,您随便画就好!”⑥架不住我一再请求,老太太开始画了。她很快就画出一朵牡丹花,还有两片叶子。每个花瓣都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不抖,我连连夸她:“您画得真好!”她把杂志和笔还给我,说:“好什么呀!不成样子了。以前,我和你一样,也爱到这里画画。我家就住在金鱼池,天天都到天坛来。”我说:“您就够棒的了,都多大岁数了呀!”然后我问她有多大岁数了,她反问我:“你猜。”我说:“我看您没到八十岁。”她笑了,伸出手冲我比划:“八十八啦!”⑦八十八岁了,还能画这么漂亮的花,真让人羡慕。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活到老太太这岁数,能活到这岁数的人,身体是一方面原因,心情和心理是另一方面原因。这么一把年纪了,心中未与年俱老,笔下犹能有花开,这样的人并不多。(选文有改动)22.下列对第①段中白色藤萝架的描写,理解不准确的是()A.表达了作者对藤萝架的喜爱。B.这属于环境描写。C.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D.为下文的描写作了铺垫23.第④段中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其作用是()A.点明中心。 B.使表达简洁明了。C.使表达形象生动。 D.埋下伏笔。24.短文中的老太太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有一股孩子气。下面哪一情节不能表现老太太的孩子气?()A.老太太歪戴着棒球帽,显得很俏皮。B.“我”问老太太的年纪,她让“我”先猜。C.老太太画牡丹时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也不抖。D.老太太扫了一眼“我”的画,只说了句:“我也会画画。”25.文中“我”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根据提示,完成填空。①偶遇老太太“我”②画像被发现“我”③老太太画画“我”④得知其年龄“我”26.为什么老太太“笔下犹能有花开”?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歪儿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⑧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27.玩“踢罐电报”游戏的顺序是()A.白粉画圈——坐庄——淘汰——摆铁罐子B.摆铁罐子——白粉画圈——坐庄——淘汰C.坐庄——摆铁罐子——白粉画圈——淘汰D.白粉画圈——摆铁罐子——淘汰——坐庄28.对第②段中“苦差事”一词的理解正确的是()A.“手心手背”分批淘汰 B.抓住躲藏的孩子C.玩游戏时轮流坐庄 D.边抓人边防备罐子被踢跑29.“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这句话中的“变化”不包括()A.大家尽力不叫歪儿坐庄B.大家互相配合,让歪儿玩得开心C.玩的时候有人情愿被歪儿捉住D.歪儿坐庄时大家把罐子踢得很远30.随着事情的发展“我”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请你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①。俄有老父②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③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邯郸淳《笑林》)【注释】①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②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③中截:从中间截断。31.下列选项中“之”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初竖执之 B.横执之 C.不速之客 D.遂依而截之32.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B.初/竖执之/不可入C.俄/有老/父至 D.何/不以锯中/截而入33.下列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执长竿者要出城 B.过了好久,老人才出现C.执长竿者是个聪明人 D.执长竿者最后把竹竿截断了34.你觉得执长竿者是个怎样的人?试着写写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书面表达35.习作与表达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钟爱的东西,像琦君笔下的桂花,冯骥才眼中可爱的珍珠鸟。你的心爱之物又是什么呢?它是什么样子的?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等等,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要求:⑴题目自拟,围绕心爱之物,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字里行间。⑵字迹工整,语句通顺,能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不少于400字。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解析】【分析】书写句子,要把句子中每个字写正确。“盛”下面是“皿字底”,上面是“成”;“重”笔画较多要正确书写;“难”是又字旁,右边是“隹”;“晨”是日字头,下面是“辰”;

故答案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作答时要特别注意句子中的易错字,注意形近字的区别,把每个字写正确,写上标点符号。同时注意写完之后认真核对和检查,不要掉字、添字。2.【答案】商议;忘却;隐蔽;销毁;懒惰;叮嘱【解析】【分析】“商议”的“商”与“高”区分开;“忘却”的“却”左边是“去”,右边还是单耳刀;“隐蔽”的“蔽”是草字头,下面是“敝”;“销毁”的“销”是金字旁,右边是“肖”;“懒惰”都是竖心旁,左右结构;“叮嘱”都是口字旁,左右结构;故答案为:商议;忘却;隐蔽;销毁;懒惰;叮嘱;【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正确拼读和词语书写能力。作答时要首先把拼音拼读正确,注意区分有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时要注意易错字的笔画和结构,把每个字写正确,即可顺利作答。3.【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中“大臣(chéng)”应读chén;“嗜好(sì)”应读shì;

B项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

C项中“划归(huó)”应读huà;

D项中“勉强(qiáng)”应读qiǎng;“垂蔓(wàn)”应读màn;故答案为:B【点评】题目考查学生的汉字读音掌握能力。作答时要对于多音字要结合词语中汉字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对于容易选择错误的汉字读音,要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加强识记,才能顺利作答。4.【答案】B【解析】【分析】A项中“不计齐数”应写作“不计其数”;

B项词语书写全部正确;

C项中“振天动地”应写作“震天动地”;

D项中“金壁辉煌”应写作“金碧辉煌”;“鬼计多端”应写作“诡计多端”;故答案为:B【点评】题目考查对词语词形辨析能力。作答是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平时学习积累对每一选项中词语进行检查分析,做出正确鉴别和修改。5.【答案】B【解析】【分析】A.“有作其芒”指干将在磨刀石上磨出的剑刃发出了光芒。“芒”光芒。解释正确。

B.“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旧时形容人民不敢讲话。现也比喻沉闷的政治局面。“喑”哑。解释不正确。

C.“直把杭州作汴州”意思是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直”简直。解释正确。

D.“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休”罢休。解释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对古诗句中加点字的理解。要想理解重点词语,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或句子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6.【答案】C【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BD三项中词语运用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C项中“协调有序”意思是相互协调,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这句用来描述“胜利了”,词语运用不当。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学习对成语的理解,根据每个句子所表达的主要意思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做出选择。7.【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班级公约相关知识,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C项中班级公约应该由全体班级成员同讨论,逐条表决,形成班级公约。而不是只有班干部制定,这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考查对班级公约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8.【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内容,ABC三项表述正确,符合课文原意;

D项中《圆明园的毁灭》描写圆明园昔日辉煌,突出说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表达了对侵略者的憎恨。这项理解和表述错误。故答案为:D【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9.【答案】C【解析】【分析】结合阅读方法相关知识,AB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相关知识要求。

C项中阅读时,用笔圈画出关键词句是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果的好方法,这项表述错误。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考查对阅读方法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10.【答案】C【解析】【分析】阅读各项,ABD三项中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符合句子表达的意思;

C项中应该把“一”“二”后面的逗号改成顿号,进行运用,这项中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故答案为:C【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能力。作答时要根据平时学习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结合标点符号的用法和句子表达的主要意思,确定恰当的标点符号,进行作答。11.【答案】A【解析】【分析】“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句把白鹭比作散文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阅读各项中句子,BC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项句子没有明确的本体和喻体,这句没有运用比喻。故答案为:A【点评】题目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根据每一选项中句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做出正确选择。12.【答案】(1)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壁有点小毛病,让他指给秦王看。(2)他行了军礼。(3)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4)看见小明的房间乱七八糟,妈妈生气了。;那真是一段生气勃勃的时光。【解析】【分析】(1)这句改写时应该把“我”改成“他”,把“您”改成“秦王”;把冒号和引号改成逗号进行作答。

(2)这句缩写应该把“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也向着小岛,”“一个标准的”等起修饰说明作用的部分去掉,保留句子主干。

(3)这句“大约”和“左右”意思重复,应该去掉其中一个;

(4)①“生气”表示“不愉快”勇于描述人的情绪;②“生气”指活力,用于描述人或者事物的状态;结合词语的意思,进行运用作答。故答案为:(1)蔺相如对秦王说,这块壁有点小毛病,让他指给秦王看。(2)他行了军礼。(3)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是1050千米每小时。(4)看见小明的房间乱七八糟,妈妈生气了。那真是一段生气勃勃的时光。【点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要结合题目的要求,进行书写。作答时要认真审题,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想清楚,然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13.【答案】(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南宋;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4)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5)因大失小;有去无回【解析】【分析】(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出自林升《题临安邸》,意思是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蝉》,意思是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出自南宋陆游《示儿》,意思是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4)《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被称为我国四大民间故事。

(5)“丢了西瓜捡芝麻”意思是“因小失大”;“肉包子打狗”意思是有去无回;结合歇后语的意思,进行作答。故答案为:(1)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3)南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4)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5)因大失小;有去无回;【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古诗和古代文学作品中名句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也涉及民间故事和歇后语的内容。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诗句和课文的理解,以及自己课外阅读中积累的古代文学知识进行准确作答,答案要规范,书写要正确。【答案】14.梁启超15.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6.D17.作为当代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中国少年强大了,中国才能更强大,为了国家更加富强美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解析】【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4.结合相关知识,《少年中国说》作者是梁启超。

故答案为:梁启超;15.阅读短文,这段是围绕“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样来写的。

故答案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16.“故今日之责任”意思是因而今天振兴中国的责任,“故”是因而的意思;

故答案为:D17.结合短文以及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说明国家的兴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时时刻刻心怀祖国,不忘祖国,把振兴中华作为自己的责任,好好学习,长大建设好国家,只有国家富强,我们每个人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作为当代少年,我们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振兴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只有中国少年强大了,中国才能更强大,为了国家更加富强美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答案】18.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19.D20.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21.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敲李子的速度可以看出来;父亲还是一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从他把李子从树上打下来当肥料可以看出来。【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8.结合短文内容,因为李子的收购价格一降再降,所以大部分乡亲停止采摘李子。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李子的收购价一降再降;19.结合上下文,“只见父亲走向一棵长满李子的李树,伸出竹竿,“梆梆梆”,三下两下,就把红彤彤的李子打到了地上。”这句中“红彤彤”描写了李子的长势喜人,也表达了对父亲把这么好的李子敲落的惋惜和心疼,结合文中句子进行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D20."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眼下李子不值钱已成事实,但我们还得往前看,为明年的收获作准备"这句讲了父亲坚持把李子敲掉的原因,结合文中句子,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因为李子烂在树上和烂在地里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会吸干树的养分,损伤树干,后者却能化成肥料滋润树根,助李树来年长得更好。21.结合文中对父亲的描写,父亲能果断敲落不值钱的李子,说明父亲是一个做事果断、很有远见的人。结合文中父亲的话进行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父亲是一个勤劳的人,从敲李子的速度可以看出来;父亲还是一个聪明、有远见的人,从他把李子从树上打下来当肥料可以看出来。【答案】22.A23.C24.C25.好奇;尴尬;赞赏;羡慕26.乐于外出活动,善于观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心情愉悦,自信开朗,心理上依然很年轻。【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22.结合短文内容,第一自然段描写藤萝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周围的环境,阅读各项,A项表述不正确,不符合短文原意。

故答案为:A23.结合第④自然段,列举的这两个事例,形象地说明了人物的心理活动;使表达更确切。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C24.结合短文内容,ABD三项中对老太太的描写,表现了老太太的“孩子气”;

C项中“老太太画牡丹时画得很仔细,手一点儿也不抖。”这句是对老太太的动作描写,表现了老太太画画的仔细认真。

故答案为:C25.结合文中描写,偶遇老太太,“我”对她很好奇;我的画像被老太太发现,“我”感到很尴尬;看到老太太画的画,“我”充满了赞赏;最后得知老太太的年龄,“我”对老太太非常羡慕。结合对句子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好奇;尴尬;赞赏;羡慕;26.结合文中对“老太太”的描写,虽然老太太八十八岁了,但是经常锻炼身体,而且有一种年轻的心态;结合文中描写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乐于外出活动,善于观察;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心情愉悦,自信开朗,心理上依然很年轻。【答案】27.D28.D29.D30.得意非凡——默默反思——深深内疚——开心愉悦【解析】【点评】本题为现代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现代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27.结合文中描写,玩“踢罐电报”游戏首先要在街中央画一个圈;然后把空洋铁罐儿摆在圈内;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阅读各项,D项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D28.结合第②自然段,这段中“苦差事”指的是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阅读各项,应该选择D项。

故答案为:D29.结合上下文,“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这句话描写了伙伴们从“捉弄、欺负”歪儿,变成大家不动声色地“照顾”歪儿;那就是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尽量让歪儿玩得开心,甚至有时情愿被歪儿捉住。

故答案为:D30.结合文中描写,一开始“我”总在游戏中获胜,我非常得意;看到歪儿在游戏中玩得吃力,最后急得大哭,我开始默默反思;看到歪儿再也不来玩游戏了,我感到深深的内疚;当我们再次邀请歪儿参加我们的游戏并在游戏中照顾歪儿时,我们感到了开心愉快。结合对短文的理解,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得意非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