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1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2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3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4页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语文参考答案

1.B(A人与家庭共生转向人与天下共生,是通过“仁"的概念,而非孝与仁。C.依据材料二第一段,欧洲国家的共同体意识不是在

欧洲人的身份意识转变中产生的。D.“污名化”是西方民族认同的实现方式一树立“他者"的必然结果,不是实现民族自我认同

的手段。)

2.C(强化了后世“正统论”“华夷之辩"的不是宋代新的民族认同观,而是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3.D[(一)主要内容是:中国基于伦理而形成的天下一统的观念和秩序。(二)主要内容是:西方基于民族概念,通过树立“他者”,从

而建构其眼中的国际秩序。另外,从材料的出处也可以做出相应判断。]

4,D(《仪礼·觐礼》中的表达解释的是②段中的“周朝基于礼制的天下秩序,处处渗透着家庭的伦理”,而⑤段主要讲中国人的天下

观在宋代遇到的挑战及其新的发展。)

5.①钱穆先生的观点,阐释了中国人的天下观:天下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内,就不可能存在民族歧视。②琳达·科

利的看法,阐释了近代欧洲国家通过战争实现内部民族认同的做法。③两种理解,代表了中西方对于“民族”这一概念的不同认

识和态度。(每点2分)

6.D(“全文叙事节奏明快紧凑"错误,小说细致刻画了李善德等待荔枝送达的多重心理感受,其感受包括对任务的坚持,对结果的关

注,还有对任务是否完成的忐忑和无奈等。这种心理的细致刻画反而延缓了小说节奏。)

7.B(A“旨在引发读者对大唐帝国繁华与风流的向往”错误,目的是表现统治者的奢靡。C.“饱含若李善德对荔枝保存方式的高度

自信"错误,结合后文“应该”一词可知,还应包含着犹疑与忐忑,不能确定是高度的自信。D.“如释重负"体现不出来,“气定神闲”

更加不符合后文“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的描述。)

8.①极具镜头感。①一⑤段写李善德骑马奔向长安,由远及近,由马至人

②对比强烈。健马疾驰的神采和骑士的疲意形成强烈反差。

③设置悬念。先言其马,再绘其人,不断强化李善德“行尸”形象,引发读者阅读期待。

④使用插叙。第⑤段插入李善德过去七日排查奔波,长途奔袭的情节,解开了前文设置的悬念,凸显运送荔枝的任务艰巨与李善

德的限辛与坚守。

⑤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比拟、拟声词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一点1分,任答四点得满分)

9.①以微观小事折射宏观历史。小说暗合历史节点,通过记述两坛荔枝耗费国力、民力终被送进张灯结彩的长安盛宴,折射出繁华

之下的大厦将倾。(2分)

②以小人物见大群像,在肖像、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通过对小人物李善德的精微刻画,展现了底层官员的悲哀辛酸和上层的奢

靡误国。(2分)

③本文以小见大,以占观今,寓意极强,引发读者思考普泛意义上人与时代的关系。(2分》

10.CDF(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11.B(B.“以致其性焉尔”的“致”,使达到,用法相同。C.“以戏弄臣”的“以"为连词,表目的;“犹不能不以之兴怀”的“以"为介词,

因为。)

12.D(王世贞认为秦王“不得不予城”的观点是建立在“按图"设九宾”和“斋而受璧"三个前提之下的,主要是因为事情发展的形势,

而非查看地图这一举动。)

13.(1)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请求换取和氏璧。(之,代词,这件事。遗,送。书,信。

易,换取,交换。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一2分)

(2)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弃约定不抵偿城池,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揣着那块璧,从小路逃跑。

(度,估计。决,必定。负约,背弃/违背约定。衣褐,穿着粗布衣服。每译对一处给1分,大意译错另扣1一2分)

14.①如果秦王用城池换壁,那么城里的百姓会深怨秦王:②如果秦王不给赵国城池且欺骗赵国的玉壁,就会失信于天下。③所以,

只要秦王拿着玉璧就会陷入两难;④因此,秦王应该会返还玉璧。(第①②④点,每答出一点给1分,第③点2分)

15.B(诗人因心系金兵侵入汉关之事,故而忘记的是自己已被贬谪万里之外,而非“此身只有闲云为伴”。)

16.①额联,诗人因外寇入侵、自己却闲居万里之外而惭愧。(2分)②颈联,诗人因年事已高、空有志向却不能为国尽忠而惭愧。

(2分)③尾联,诗人因劳烦友人牵挂而惭愧。(2分)

17.(1)越陌度阡枉用相有

(2)非曰能之愿学焉

(3)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18.示例:A.水火不容/反目成仇B.赴汤蹈火/挺身而出/义无反顾/两肋插刀(每处1分)

19.D(D项和原文中的“到底"都表示深究。A意为毕竞,也可表强调语气。B.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曲折最后出现某种结果。C.意

为到尽头:到终点。)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中版)一1长沙市一中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一)

得分:

本试卷共10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

①因为儒家政治构想的最高目标是旨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人与人之间伦理认同即

是根本和逻辑起点。这种伦理的内涵,有着更为普遍和更为基础的对天下之“人"的论述。先秦时

期的中国,以最为根本性的孝、仁来建构人与人的认同,来建构自己与“他者”共在的联系,即天下。

②周朝的天下,以宗法制为联结,宗法制的伦理根基是“孝"。家庭共同体有了孝的概念,孝的

延伸就是天下共同体之“仁”。仁不是与他者的对立,而是与他者的共生共通。“仁"即是处理人与

人关系的概念,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逻辑上首先要处理与亲人的关系。只有实现家庭内部的“亲

亲”,才能实现向外的“爱人"。人与家庭共生,通过“仁”的概念转向了人与天下共生。因此理想的

天下就是“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天下大同,是仁孝概念的逻辑必然,也是伦理化天下的根本

内涵。换句话说,天下其实就是人类的伦理共同体,因此在这个共同体之内,就不可能有民族歧视。

③天下为一家,意味着“他者”的取消,即不以政体或民族区分敌我,而是在伦理关系中确证对

方的独立性,并与对方共生共在。天下一家的秩序展现在现实中,就是以伦理关系为核心的礼制。

凡天下之人,皆需仁孝,而仁孝就要服从礼制,服从礼制就要服从天子。因此,家与天下就在政治秩

序层面实现了同构。随着大一统的实现,天下之内没有了其他的国,国家秩序也就成了天下秩序。

这种伦理化的天下秩序不断将边缭的地城和人民纳入天下中来,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

属莫不从服。"

④后世的中国人,往往不是以民族或者国家来定义中国,而是以文化或文明定义中国。正是因为

中国概念的文明内涵,才导致中国可以消弭地理边界,逐渐与天下趋同。

⑤这种伦理的、文化的天下观念在宋朝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挑战。宋朝地战褊狭,为了与北方政

权争夺话语权,形成了一种新的民族认同:“它有自己的族群文化,还有固定的地理范国;这种观念

与过往的种种天下观并存”由于宋朝儒家文化的巨大影响力,这种民族认同强化了中国后来的“正

统论"华夷之排”等一系列论述。虽然宋朝的民族感日益强烈,但士大夫、思想家的理念中仍旧维

持着、发展着天下观。所以变成天下、民族两层。天下观可能影响了民族感的发展,限制它只能发

展到某个程度。也就是说,几千年的天下观仍然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的主流,并持续约束和限制着民

族偏见的发展。

(二)

政体的多重巨变使得欧洲人的身份意识从最初的文化意义上的宗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