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届吉林市第一中学高考适应性训练(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农耕词汇是一类独特的语言资源,与农具、环境和农业耕作方式等农业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现代工业社会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社会语境下,农耕词汇并未完全消亡,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迸发出新的活力。一方面,播种、栽培、嫁接、灌溉、施肥、耕耘等常用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纷纷发生语义泛化现象,融入了汉语的基本思维习惯,成为日常语言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一类农耕词汇与农事生产活动有关,如耕、割、播、藏、锄等。“耕”指用犁翻松填土以备播种。“深耕”是土壤耕作的最基本措施,播种、插秧等农事活动之前必先犁田,上翻深层土壤,下盖浅层土壤,耙地等耕作劳动必须以深耕为基础。中国自古就有“深耕浅种”“深耕细作”等表达。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深耕”一词的使用愈加广泛,与其相关的新闻话语表达越来越常见,如“深耕国内市场”“深耕本土文化”“深耕数十载”等。另一类农耕词汇与耕地类的农业生产工具有关,如耙、犁、磨等。“耙”原为名词,指由竹、木质长柄及铁、竹或木制梳齿耙头构成的用于平地、搂草、搜剔土块、摊翻物料、聚拢谷物等活动的手工农具,后引申为动词,指用耙子平整土地,或聚拢、摊开谷物和柴草等。“耙梳”一词在“耙”的基础上构成,字面上表达了使用耙子这种农具进行平土、摊谷等特定农业生产活动,实指整理、梳理。当前学术话语中,“耙梳史料”“耙梳文献”“耙梳历史”等表达出现的频率逐步升高。上述语言现象与农耕词汇在形成、发展和使用过程中呈现的特征密切相关。农耕词汇的形成与发展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语言学家王寅在其语言学理论“体认语言学”中,主张语言来自对现实世界的“体”(互动体验)和“认”(认知加工),强调“体验”,凸显身体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中国人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创造并使用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这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生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身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深耕”“耙梳”等源自农耕生产的词汇,生动勾勒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热闹场面,鲜活再现了忙碌的农耕劳动场景:人们充分调动身体资源,手脚协同配合,熟练地使用农业工具平整土地、翻松土壤。与此同时,长期的农耕生产活动使人们建立起对以土地为代表的大自然的深厚感情,孕育出独特的中华农耕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及人类能够抗衡大自然的“人定胜天”观念。另一方面,语言与文化对各种身体经验作出忠实记录,并在身体与世界的互动体验中不断丰富完善,也反过来对身体施加重要影响。“寒耕暑耘”“精耕细作”等根植于农业生产的农耕语言,切实指导着人与自然打交道的农耕生产实践,引领人们在掌握时节交替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养育万物。“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以语言形式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将天、地、人和谐统一起来,成为农业实践的参照系。这些语言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以身体为中介的农事活动。它们不仅间接调节身体的物理性机能,还通过不断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调节身体的社会性机能,让人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改造世界、使用语言和创造文化。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摘编自胡雯《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材料二:语言发展究其根本有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二是认知主体认知能力的提升;三是前两方面之间的互动对语言表达的需求。体认对象不是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体认对象处于同质时,物理属性如形状、颜色、大小等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地理环境的变化使“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于是对同一事物体验的深度得以增加。异质的改变涉及物质世界中新旧事物的更替,同样为主体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场景。譬如电脑和网络的发明使体认对象拓展到虚拟世界,拓宽了体验的广度。另外,身体不仅处于物质世界中,也存在于社会世界里,语言的发展与作为体认对象的社会密切相关。社会制度更替、全球化进程等社会因素也会丰富人们的体验,并产生以社会世界为依托的复杂概念。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譬如,原始人类所获的感觉信息仅停留在物质世界中肉眼可见的表层,感知还受限于躯体的空间移动。但现代人发明的显微镜和望远镜拓宽了自身原有的视觉范围,虚拟现实技术使主体对事物的识解也不再局限于当前所处的空间位置。这些体认工具辅助主体扩展对体认对象的体验和认知边界。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摘编自林正军张存《体认语言观阐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词汇在使用与传播的过程中会衍生出丰富的含义,这正是词语生命力的彰显。B.“耙梳”语义从“用耙子平土”到“整理、梳理”的泛化充分体现了语言的体认性。C.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作为体认对象,会随时空发生动态的同质或异质的改变。D.人们认知能力的高低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2.根据材料一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播种、栽培等词汇语义泛化,或为日常用语,或为专业话语,这表明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B.由农耕词汇的变迁类推,当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无论在工业社会还是农业社会,相应的语言词汇都会发生变化。C.“深耕”“耙梳”等词使用频率升高,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可见使用频率是衡量农耕词汇活性的重要指标之一。D.从“体认”的角度看,“深耕”一词既是对人与土地互动体验过程的记录,也是经验智慧的总结,体现人们对世界的认知。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A.“挂科”指考试不及格,多被学生使用。“挂”意为“悬”,“挂科”除了表达简洁、形象,还多了几分委婉含蓄和诙谐,易被人接受。B.“淘汰”,原指挑选种子时用水淘洗、冲去杂质,留下适宜的种子。后通过隐喻衍生出新的语义“甄别裁汰”等,本义不再使用。C.“秒杀”一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它源于网络游戏,指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完成或结束,由此衍生“秒+V”构词词模,如秒删、秒赞等。D.“囧”字本义指“光明”,因为该字楷书外观貌似失意的表情,被青少年群体率先使用来表达“苦闷、无奈、尴尬”等消极情绪,进而得以普及。4.根据材料中有关“体认语言说”的阐述,对下列图示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箭头表示“感知”,意味着人们在“体认”实践中认知世界,语言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发展和使用。B.②处虚线部分表示“体验”和“认知”构成体认两翼,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C.③处箭头表示人们通过对现实世界感知经验的认知加工,形成各种概念结构。这些概念结构往往蕴含着文化。D.④处箭头表示语言是记录、表征概念结构的重要途径。这种记录和表征是一个不断丰富完善、反哺实践的过程。5.农耕词汇在当代语境焕发生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概括。【答案】1.D2.A3.C4.B5.①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

②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

③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主要受生理条件和物质世界体认工具的优化与否等因素影响”错误。由原文“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可知,原文说的是“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还受“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农耕词汇在不同领域有着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错误,扩大范围。由原文“部分农耕词汇不仅自然融入大众话语之中,还现身于新闻话语、学术话语等专业话语中,并在与这些专业话语的良性互动中显示出无可比拟的表达优势”可知,原文说的是“部分农耕词汇”,选项“农耕词汇”扩大范围。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第二段是阐述体认对象的发展变化带来语言的变化。C.“秒杀”体现的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语言的变化,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第二段观点。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B.“互动体验在前,认知加工在后,二者并不同步,各自独立”错误。“体验”与“认知”在体认过程中二者交融,不能分离而单独存在。故选B。【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根据材料“农耕词汇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体认性,赋予此类表达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可知,农耕词汇本身具有强大的情境性、瞬时性与生动性,展现出优秀的语言表现力,能够在当下交际语境中找到契合点。根据材料“认知能力的提升使认知主体对于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所获经验的心理投射能力增强,对语言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受益于丰富的体验,主体的认知能力还受到生理条件的制约,且与物质世界中体认工具的优化相辅相成”“体认对象和认知主体的发展拓宽和加深了两者之间的互动,新生概念不断涌现,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由此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可知,当代语境体认场景丰富,人们认知能力提升,二者互动,使语言表达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农耕词汇运用于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空间。根据材料“语言的发展既依赖于物质世界、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体验的丰富化,也受制于主体躯体和认知能力的改变,更受二者互动的影响。反过来,语言作为思维和知识的载体,为人类的进化创造条件,最后不仅扩大了客体的体验范围,而且帮助主体突破躯体体验和认知的极限,为语言系统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可知,农耕词汇体现了独特的中国农耕文化,能重构人们对身体与世界的认知,提供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也反过来为语言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二)(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清水洗尘迟子建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天。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电灯泡上爬满了水珠,他晚上睡觉时感觉是睡在猪圈里。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天灶便不再理论,不过兀自嘟嚷了一句:“我讨厌过年!年有个什么过头!”天灶确实不喜欢过年。首先不喜欢过年时的焚纸祭祖,磕头拜年。其次他不喜欢忙年的过程,种种的活儿把大人孩子都牵制得像刺猬一样团团转。人最后还得为自己洗尘,一家老少因为卖力地搓洗掉一年的风尘而个个都显得面目浮肿。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觉得洗澡后的奶奶显得格外臃肿,像只烂蘑菇一样让人看不得。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对天灶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天灶并未搭话,他只是把柴禾续了续,然后提着脏水桶进了自己的屋子。他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奶奶见天灶提着满桶的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你嫌奶奶——”她失神地说。天灶什么也没说,拉开门出去了。外面又黑又冷,他摇摇晃晃地提着水来到大门外的排水沟前。冬季时那里隆起了一个肮脏的大冰湖,许多男孩子都喜欢在冰湖下抽陀螺玩,他们叫它“冰嘎”。他们不仅白天玩,晚上有时月亮明得让人在屋子里待不住,他们便穿上厚棉袄出来抽陀螺。天灶看见冰湖下的雪地里有个矮矮的人影,他躬着身,似乎在寻找什么。“天灶——”那人直起身说,“出来倒水啦?”天灶听出是同班同学肖大伟,便问:“你在这干什么?”“天快黑时我抽冰嘎,把它抽飞了。”肖大伟说。“你今年就着谁的水洗澡?我家年年都是我头一个洗,每回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肖大伟挑衅地说。“我自己也用一盆清水!”天灶理直气壮地说。“别吹牛了!你家年年放水时都得你烧水,你总是就着别人的脏水洗,谁不知道呢?”天灶只有万分恼火地提着脏水桶往回走,走了很远的时候,他又回头冲肖大伟喊道:“今年我用清水洗!”天灶说完抬头望了一下天,觉得那道银河“唰”地亮了一层,仿佛是清冽的河水要倾盆而下。奶奶的屋子传来了哭声,那苍老的哭声就像山洞的滴水声一样滞浊。天灶拉开锅盖,一舀舀地把热水往大澡盆里倾倒。“该谁了?”天灶问。“我去洗吧。”父亲说。这时天云忽然从她的房间冲了出来,她只穿件蓝花背心,露出两条浑圆的胳膊,披散着头发,像个小海妖。她眼睛亮亮地说:“我去洗!我把辫子都解开了。”父亲到仓棚里去找那对红色宫灯去了,它们被闲置了一年,家人都喜欢用天云洗过澡的水来擦拭宫灯。天灶悄悄离开灶台去奶奶的屋门前偷听她絮叨些什么。奶奶边哭边说:“当年全村的人数我最干净。我要是进了河里洗澡,鱼都躲得远远的,它们都知道没有我干净……”天灶忍不住捂着嘴偷偷乐了。天灶又往锅里添满了水,他将火炭拨了拨,拨起一片金黄色的火星像蒲公英一样地飞。这时奶奶蹒跚地从屋里出来了。“天灶——”奶奶带着悲愤的腔调说,“你就那么嫌弃我?我站在你跟前你都不多看一眼?”天灶没有搭腔,也没有抬头。“你是不想让奶奶过这个年了?”奶奶的声音越来越悲凉了。“没有。”天灶说,“我只想用清水洗澡。天云的我也没用。”天灶垂头说着。“天云的水是用来刷灯笼的!”奶奶很孩子气地说。“一会儿妈妈用过的水我也不用。”天灶强调说。“那你爸爸的呢?”奶奶不依不饶地问。“不用!”天灶斩钉截铁地说。奶奶这才有些和颜悦色。天灶把锅里的水再次添满。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给我自己用。”“你不用你爸爸的水?”“我要用清水。”天灶强调说。夜深深的了。天灶大口大口地呼吸着寒冷的空气,因为他怕体内不断升腾的热气会把他烧焦。这时屋“吱扭”一声响了,跟着响起的是母亲的声音;“天灶,该你洗了!”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他从未有过这样的舒展和畅快。他不再讨厌即将朝他走来的年了。还有,再见到肖大伟的时候,他要告他,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既有自然环境的描写,又有社会风俗的描摹,既有典型人物,又有人物群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北方小镇的浮世绘。B.天灶并不喜欢过年,因为他不喜欢过年的各种规矩礼俗,不喜欢过年的忙忙碌碌,也与自己多年来不能清水洗尘有关。C.小说擅长利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天灶的懂事礼让,天云的天真活泼,都在人物的语言中得以充分彰显。D.天灶觉得洗完澡的奶奶像一只烂蘑菇,拒绝奶奶的提议,面对奶奶的话语并不搭腔,但他依然遵循着家庭中的传统礼法。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奶奶自觉被嫌弃而黯然神伤,不依不饶地追问天灶,直到确定天灶谁的水也不用才和颜悦色,体现出其“老小孩”的形象。B.肖大伟每年都是自己用一盆清水,而天灶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脏水洗,两者形成对比,更坚定了天灶要用清水洗尘的决心。C.小说的最后,天灶终于如愿用一盆清水洗尘,“清水”在此似乎成了天灶的“忘忧水”,洗掉一年的风尘,洗掉郁闷烦忧。D.小说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给人一种天真纯洁之感,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展现出散漫随性、平静从容的叙述风格。8.小说强调礼镇的人一年只洗一回澡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某学习小组要以“矛盾”“成长”“温情”为关键词为本篇小说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你围绕关键词写出评论思路。【答案】6.A7.D8.①使洗澡这一行为颇有仪式感,更突出当地人对腊月二十七洗澡的重视。②为后文天灶坚持想要清水洗尘做铺垫,使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9.①矛盾:小说包含了天云与天灶,肖大伟与天灶,天灶的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作品波澜起伏。②成长:对于天灶来说对清水的渴望是他个性意识的觉醒,暗含着成长的渴望与对独立人格的追求。③温情:郑家尊老爱幼,天灶体贴地服务大家洗澡,奶奶的沮丧实则是对家人的在乎,小小的家庭虽有矛盾插曲,但充满温情。【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A.“又有人物群像”错,小说中的次要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并不是以群像形式出现。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D.“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错,小说既有人物与人物的矛盾,也有天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并没有淡化外部矛盾,侧重心理冲突。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探究作者用意的能力。小说强调礼镇的人一年只洗一回澡,说明对礼镇人来说,洗澡并不是一件寻常、随意的事,因此洗澡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盛事,必须引起重视,也就自然而然地充满了仪式感。对主人公天灶来说,正是因为一年只洗一回澡,如此难得但自己又每年都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脏水洗,天灶才如此渴望能够用清水洗一次澡。因此,作者在开头强调礼镇的人一年只洗一回澡,也是为后文天灶坚持想要清水洗尘做铺垫。而现实与愿望的极限拉扯,也使小说的矛盾冲突更加激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拟写文学短评的能力。矛盾:小说在叙述过程中,穿插了一系列小冲突。比如,天云和天灶关于今年在谁的房间里洗澡的争吵,肖大伟对于天灶只能就着别人的脏水洗的嘲笑,天灶和奶奶的误会,天灶内心“那种感觉纯粹是在应付……他总是觉得很浊。他也不喜欢父母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因而一直想要自己用清水洗澡,但现实是过去每一年大家都是在他的房间里洗澡,而他也只能就着家人洗过的水洗澡。这些矛盾,也使得作品波澜起伏,充满趣味。成长:小说在叙述天灶从存在愿望与现实的矛盾,一直到最后愿望实现的过程中,也暗含了对于天灶个性成长的展现与思考。能够自己单独的用一盆清水洗澡,而不是每次作为一个小孩,只能成为家人的附庸,按照长幼尊卑只能使用他们用过的洗澡水,体现了天灶个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对于独立人格的追求。温情:小说中,作者虽展现了天灶和妹妹的斗嘴,天灶和奶奶的误会,但并没有写得剑拔弩张,展现的也不是实质性的家庭纠纷,而是借此传达出浓浓的伦理亲情,其中包含兄妹之情、父母之爱、孝顺长辈等最质朴的情感,真实而温馨。比如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比如天灶年复一年地为家人烧水,比如奶奶对于天灶不肯用她洗澡水的沮丧,是怕孙子嫌弃自己,体现了对家人的重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景公过晏子,曰:“子宫小,近市,请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辞曰:“且婴家贫,待市食,而朝暮趋之,不可以远。”景公笑曰:“子家习市,识贵贱乎?”是时景公繁于刑。晏子对曰:“踊①贵而屦②贱。”景公曰:“何故?”对曰:“刑多也。”景公造然变色,曰:“寡人其暴乎?”于是损刑五。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此不察治之患也。夫刑当无多,不当无少。无以不当闻,而以太多说,无术之患也。败军之诛以千百数,犹北不止;即治乱之刑如恐不胜,而奸尚不尽。今晏子不察其当否,而以太多为说,不亦妄乎?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今缓刑罚,行宽惠,是利奸邪而害善人也,此非所以为治也。(选自《韩非子·难二》,有删改)文本二: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公作色太息,播弓矢。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过不善;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也,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然而有一焉,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是时海人入鱼,公以五十乘赐弦章。章归,鱼乘塞涂,抚其御之手曰:“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昔者晏子辞赏以正君,故过失不掩;今诸臣谄谀以干利,故出质而唱善如出一口。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君子曰:“弦章之廉,乃晏子之遗行也。”注:①踊:刖足的人穿的鞋子。②屦:古代用麻葛制成的一种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章A自吾B失晏子C于今D十有E七年F未尝闻G吾过H不善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过,责备。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的“过”含义不同。B.再拜,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C.不肖,不才,不贤。与《屈原列传》“人君无愚智贤不肖”中“不肖”含义相同。D.固,坚决,坚持。与《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固止之”中“固”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借齐景公询问市场什么东西贵,什么东西便宜的时机,让齐景公明白了自己刑罚用得太多,于是齐景公减去了五种刑罚。B.韩非子认为刑罚恰当不嫌多,不当少也无益。他认为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恰当,而以用刑太多来劝说齐景公,是不懂法术。C.齐景公延请各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景公射出一箭中靶,臣子齐声称好。齐景公索然无味,接着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D.齐景公欣赏弦章之言,赐鱼五十车。弦章认为自己对君王的辅助没有在众人中见到成效,他秉承晏子流传下来的好品行,拒绝了赏赐。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或曰:晏子之贵踊,非其诚也,欲便辞以止多刑也。(2)曩之唱善者,皆欲若鱼者也。14.古人认为弦章有晏子遗风,从这两则材料来看,弦章的“晏子遗风”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0.ACF11.A12.C13.(1)有人说:晏子说刖足的人穿的鞋子贵,并不是他的真心话,是想用巧妙的话来制止繁多的刑罚。(2)先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14.①智:能够看到君主不足,或能够巧借时机劝谏。②勇:敢于直言君主不足,不怕触怒君颜。③廉:不为谋求个人私利,拒绝君主赏赐。【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婴,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的过错和不好的地方。“章”,指上文的“弦章”,是景公说话的对象,此处是景公称呼其名;“自”,自从,介词,引出下面说话的具体内容,中间要停顿,故A处断开。“吾失晏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之后要停顿,故C处断开。“十有七年”,“有”连接整数和零数,中间不能断开;“未尝闻吾过不善”,是省略主语“景公”的动宾结构,与上句主语不同,故中间要停顿,故F处断开。故选AC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错误。“过”,拜访。/过错。句意: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B.正确。“再拜”,拜了两次。句意:晏子拜了两拜推辞说。/拜了两拜奉交到大将军面前。C.正确。“不肖”,不才,不贤。句意:这是众臣的不才。/无论一国的君主是愚蠢还是智慧、贤明还是不贤明。D.正确。“固”,坚决,坚持。句意:他坚决地拒绝这些鱼。/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景公射出一箭中靶”“索然无味”说法错误,原文“公射出质”意思是齐景公的箭射出了箭靶。人眼见脱靶,还齐声叫好,齐景公是脸色大变,而非索然无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或”,有的人;“便辞”,花言巧语;“止”,制止,使……停止。(2)“曩”,从前;“若”,如此,这样;“……者……也”,判断句式。【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理解“晏子遗风”是什么,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即晏子能够用巧妙的语言对景公进行劝谏,指出君主的过失,帮助君主更好地进行治理。根据材料二“‘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夫尺蠖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君其犹有食谄人言乎”,可知,弦章敢于指出景公的喜好对臣子起着上行下效的作用,敢于指出景公有“食谄人”的缺点,并用尺蠖为喻进行巧妙的劝谏。根据“今所辅于君,未见于众,而受若鱼,是反晏子之义,而顺谄谀之欲也”“固辞鱼不受”,可知,弦章认为自己对君主有所辅佐,但还没有在众人中见效,坚决地不接受赏赐,不谋求个人私利。参考译文:材料一:齐景公去探望晏子,说:“先生住房很小,又靠近市场,请先生搬家到豫章的园林中去吧。”晏子拜了两拜推辞说:“再说我晏婴家里比较贫穷,依靠早晚都要到市场购买食物过日子,不可以远离它呀。”齐景公笑着说:“先生家熟悉市场行情,知道物品的贵贱吗?”当时齐景公治政多使用刑法,晏婴回答说:“刖鞋贵而单底鞋很便宜。”齐景公说:“这是什么缘故?”晏婴回答说:“是刑法多了。”齐景公吃惊得变了脸色说:“我难道很残暴吗?”于是减去五种刑法。有人评论说:晏婴说的刖鞋昂贵,这并不是他的真心话,他是想用巧妙的话来制止过多的刑法。这是不懂得治理才造成的过错。用刑恰当就无所谓多,用刑不恰当就无所谓少。晏子不以用刑不当去说,而以用刑过多而说,这是不懂策略的过错。打了败仗的军队被杀死的人数以千计,但还是败逃不止;可见治理混乱的刑法只怕用得不够,因而奸邪还是不能除尽。现在晏子不去考察用刑是否得当,而以用刑过多进行劝说,这不是很荒唐吗?爱惜茅草就会损害庄稼,宽容盗贼就会伤害良民。如今要减轻刑法,施行宽厚仁爱,这就是有利于奸邪的人而伤害好人啊。这不是治理国家的办法。材料二:晏婴死后十七年,齐景公请诸位大夫饮酒,并以射箭助兴。齐景公箭射出了箭靶,厅堂上的人都齐声叫好,像出自一人之口。齐景公变了脸色,叹息一声,抛弃了弓和箭。这时大夫弦章进来了,齐景公对他说:“弦章,自从我失去晏婴,至今已有十七年了,从未听到有人指出我的过错和不好的地方;今天射箭出了箭靶,而喝彩的就像出自一人之口。”弦章对齐景公说:“这是众臣的不才,他们的智慧不能够察知君主的不足之处,他们的勇气也不足以冒犯君王的脸色。然而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说:‘君主喜好的,那么臣子就服用它;君主爱吃的东西,那么臣子也会喜欢吃它。尺蠖吃了黄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黄色;吃了黑色的东西,它的身体就变成黑色。’君王您还是有时爱听谄谀之人的话吧?”齐景公说:“好。凭今天这番话,你是国君,我是臣下。”当时海边渔民进献鲜鱼,齐景公就用五十车鱼赏赐弦章。弦章回去时,鱼车塞满了道路。他拍着赶车人的手说:“先前那些叫好的人,都是想要这些鱼的人。从前晏婴以拒绝赏赐来匡正君主,所以君王有什么过失从不遮掩,现在这些臣子以谄媚阿谀来求取利益,所以君主箭射出靶,反而还齐声叫好,如出一人之口。现在我对君主有所辅佐,但还没有在众人中见效,却要接受这些鱼,这就违背了晏婴的正义,而迎合了谄媚之人的贪欲。”他坚决地拒绝这些鱼,不接受赏赐。君子说:“弦章这样廉洁,乃是晏婴遗留的好品行啊!”(二)(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题岳阳楼①白居易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倚曲栏。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此地唯堪画图障②,华堂张与贵人看。注:①元和十四年春,贬至江州的白居易再调忠州刺史,经过岳阳时写下该诗。②图障:绘有图画的屏风。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登上了城楼,独自倚靠楼边的阑干,向城楼下方及远处纵情眺望。B.“夕波”一句描写彩霞与江波交相辉映,与“长安在日边”异曲同工。C.颈联上句和下句均有三个动词,极力强化了诗篇的动态感,画面生动。D.尾联写洞庭湖的景色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后两联均流露苦闷之情,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之处?请简要概括并分析。【答案】15.D16.①白诗含蓄地表达出对京城眷恋之情和对贵人们的怨愤。②杜诗有年老多病、思家念亲的孤独和感伤,有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难以画成屏风,陈在华丽厅堂来供达官贵人品赏”错误。诗的最后两句说洞庭湖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画,让那些贵人们欣赏,这样贵人们也许可以体会到猿啼雁飞、逐客行旅的奔波之苦。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看到夕阳返照之处,很自然地就想到了长安,听到猿啼、看到雁飞就感到世事艰难。寓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漂泊天涯、眷念京城之情。最后两句写洞庭风景壮阔优美,可以画成图障,悬挂在豪奢的大厅里,让那些贵人们赏玩,或许可以使他们稍稍懂得猿啼雁飞、流民逐客行旅奔波之苦,从而含蓄地表达诗人羁旅漂泊之感和对贵人们不恤民情的怨愤。杜诗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见,作者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精神上、生活上的惨苦可以想见。“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充满对国家动荡、时局不安的关切与忧虑。(三)(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诗人决意归隐江湖,追求不存世俗机心、自由洒脱的生活。(2)苏轼《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字勾画出曹操本人的形象,显得格外饱满,有立体感。(3)“美人”是古典诗词中表达个人情感的重要载体,频频出现在文人笔端,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万里归船弄长笛②.此心吾与白鸥盟③.酾酒临江④.横槊赋诗⑤.匪女之为美⑥.美人之贻(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鸥”“酾”“槊”“匪”“女”“贻”“帐”“惟”等。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颁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便是采用小篆,统一文字。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以炫耀其__△__。其后,秦始皇又数次前往东方和南方地区巡游,每到一个地方,便祭祀名山,刻石坚碑,为其歌功颂德。后人将这些刻石碑文统称为秦刻石。这些刻石均由丞相李斯采用小篆书写,字体潇洒优雅,备受赞赏。秦朝的这些刻石群,虽然今天大都已被毁坏湮没,难窥全貌,却是书法与石刻艺术上的一件辉煌壮举,对推动石刻碑碣风雅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物产丰富,国力鼎盛,有力地促进了西汉书法艺术的发展。①“秦篆”这时已被“汉隶”所取代,“汉隶”成为流行全国的书法字体。②汉隶灵气飞动,形态优美,风格多样,情趣盎然。西汉留下的石刻不多,目前所知,主要有③《鲁孝王泮池刻石》、《群臣上寿刻石)、《麃孝禹刻石》等。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的高峰,出现了△的碑刻,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真可谓蔚为大观。东汉碑刻,种类繁多。④根据形制和用途的不同,可以分为碑、碣、墓志、摩崖石刻、石经等数种。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表现了汉代石刻艺术的△,各臻其妙。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秦篆”引号作用是直接引用,与句中“汉隶”的引号作用相同。B.②处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多个短语作谓语,谓语之间要使用逗号。C.③处的书名号后的顿号使用正确,因为刻石属并列关系,要用顿号隔开。D.④处的逗号应改为冒号,冒号用在总结性词语之后,起提示下文的作用。20.请提取文中的关键信息,为“秦刻石”下定义,字数不超过40字。【答案】18.①文治武功(丰功伟绩)②不计其数(数不胜数、琳琅满目)③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多姿多彩)19.B20.(示例)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碑文。【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前文“秦始皇东巡泰山,命丞相李斯刻石于泰山绝顶”判断,此处形容秦始皇刻石于泰山的目的是夸耀他的功绩,因此可填“文治武功”或“丰功伟绩”。文治武功:对内政治上的统治很稳固,对外军事上用兵很有成就。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第二空,根据“到了东汉时期,终于迎来了石刻艺术发展高峰”和“遍布于全国各地,据今人统计,传世的汉碑约有170余种”可知,此空强调汉刻的数量很多,因此可填“不计其数”或“数不胜数”“琳琅满目”。“不计其数”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数不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很多。琳琅满目:比喻面前美好的东西很多。第三空,根据“它们的书法各具特色,或方整,或散逸,或雄厚,或秀劲,或高古”可知,此空表现汉代石刻艺术多种多样,很丰富。因此可填“百花齐放”或“丰富多彩”“多姿多彩”。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丰富多彩:形容花样很多,内容丰富。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A.表特定称谓;C.书名号间不加点号;D.此处不应改为冒号,与下面句子就是承接关系,用逗号是正确的。故选B。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本定义的信息阅读区间为第一自然段。首先找到“秦石刻”的属概念,即“刻石碑文”;然后找到它的本质特征,即“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为其歌功颂德”,再用“秦石刻是……的刻石碑文”句式,把它的本质特征加进省略号的位置,因此为:秦刻石是指秦始皇命李斯用小篆书写的为其歌功颂德的刻石碑文。在字数要求范围内可以适当的增删本质特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楼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多,内容丰富,不仅在当时前无古人,在今天也后无来者。曹雪芹不仅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诗社,将写诗填词由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也将其悲剧性演绎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春雨摧残,“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不能想象,《红楼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才思敏捷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不仅诗社的兴亡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