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_第1页
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_第2页
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_第3页
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_第4页
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教程1数据挖掘简介1.1数据挖掘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DataMining)是一种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可以是模式、关联、趋势或异常。数据挖掘技术广泛应用于商业智能、科学研究、金融分析、医疗诊断等多个领域,帮助决策者从数据中发现隐藏的知识,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数据挖掘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数据清洗、数据集成、数据转换、数据挖掘、模式评估和知识表示。其中,数据清洗和数据集成用于处理数据的不一致性和缺失值,数据转换则通过编码、规范化或特征选择等方法将数据转换为适合挖掘的形式。1.2特征选择的重要性在数据挖掘过程中,特征选择(FeatureSelection)是一个关键步骤,它涉及从原始数据集中选择最相关的特征子集,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解释性。特征选择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维度:高维数据不仅增加了计算的复杂性,还可能导致模型过拟合。通过特征选择,可以减少数据的维度,从而简化模型并提高其泛化能力。提高模型性能:无关或冗余的特征可能会干扰模型的学习过程,导致性能下降。特征选择有助于去除这些特征,使模型更加专注于重要的信息。增强模型解释性:在许多应用中,模型的解释性是非常重要的。特征选择可以减少模型的复杂性,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解释。节省资源:在数据采集和存储方面,特征选择可以减少所需的数据量,从而节省存储空间和计算资源。1.3示例:使用Python进行特征选择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多个特征的数据集,我们想要使用主成分分析(PCA)进行特征选择。以下是一个使用Python和scikit-learn库进行PCA特征选择的示例:importnumpyasnp

importpandasaspd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fromsklearn.preprocessingimportStandardScaler

#创建一个示例数据集

data={

'Feature1':[1,2,3,4,5],

'Feature2':[5,4,3,2,1],

'Feature3':[1,1,1,1,1],

'Feature4':[2,4,6,8,10],

'Feature5':[10,8,6,4,2]

}

df=pd.DataFrame(data)

#数据预处理:标准化

scaler=StandardScaler()

df_scaled=scaler.fit_transform(df)

#应用PCA

pca=PCA(n_components=2)#选择前两个主成分

principalComponents=pca.fit_transform(df_scaled)

#创建主成分DataFrame

principalDf=pd.DataFrame(data=principalComponents,columns=['principalcomponent1','principalcomponent2'])

#输出主成分DataFrame

print(principalDf)1.3.1代码解释数据集创建:我们首先创建一个包含5个特征的示例数据集。数据预处理:PCA对数据的尺度敏感,因此我们使用StandardScaler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保每个特征具有相同的尺度。PCA应用:我们实例化PCA类,并设置n_components=2,这意味着我们想要保留前两个主成分。然后,我们使用fit_transform方法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PCA转换。结果输出:最后,我们创建一个新的DataFrame来存储PCA转换后的结果,并输出这个DataFrame。通过这个过程,我们能够将原始的5维数据集减少到2维,同时保留了数据中的大部分信息。这不仅简化了数据,还可能提高后续模型的性能和解释性。2主成分分析PCA原理2.1PCA的数学基础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识别数据集中的模式,通过减少数据的维度来简化数据集,同时尽可能保留数据的方差。PCA的核心是将数据转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这个坐标系统的第一轴(即第一主成分)是原始数据中方差最大的方向,第二轴(第二主成分)是与第一轴正交且方差次大的方向,以此类推。2.1.1协方差矩阵与特征值分解PCA的第一步是计算数据的协方差矩阵。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X,其中每一列代表一个特征,每一行代表一个样本。协方差矩阵C定义为:C其中n是样本数量。协方差矩阵反映了特征之间的线性关系。接下来,我们对协方差矩阵进行特征值分解,得到特征值λ1,λ2,2.1.2降维在得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后,我们选择最大的k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建一个k×p的矩阵V。这个矩阵将用于将原始数据投影到假设我们选择前两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以下Python代码进行降维: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假设X是我们原始的数据集,每一列是一个特征,每一行是一个样本

X=np.array([[1,2,3],[4,5,6],[7,8,9],[10,11,12]])

#创建PCA对象,指定降维后的维度为2

pca=PCA(n_components=2)

#对数据进行降维

X_pca=pca.fit_transform(X)

#输出降维后的数据

print(X_pca)2.1.3重构数据PCA还可以用于数据重构,即从降维后的数据中恢复原始数据。这可以通过将降维后的数据乘以特征向量矩阵的转置来实现。#从降维后的数据中重构原始数据

X_reconstructed=pca.inverse_transform(X_pca)

#输出重构后的数据

print(X_reconstructed)2.2PCA的几何解释PCA的几何解释是寻找数据的主方向,即数据点分布最广的方向。在二维空间中,PCA的第一主成分是数据点分布最广的直线,第二主成分是与第一主成分正交且数据点分布次广的直线。2.2.1数据点分布假设我们有一个二维数据集,数据点分布在一条直线上。如果我们使用PCA对这个数据集进行降维,那么降维后的数据将只保留这条直线的信息,即数据点在直线上投影的坐标。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假设X是我们原始的二维数据集

X=np.array([[1,2],[2,4],[3,6],[4,8]])

#创建PCA对象,指定降维后的维度为1

pca=PCA(n_components=1)

#对数据进行降维

X_pca=pca.fit_transform(X)

#将降维后的数据投影回二维空间

X_projected=X_pca.dot(ponents_)

#绘制原始数据和降维后的数据

plt.scatter(X[:,0],X[:,1],alpha=0.2)

plt.scatter(X_projected[:,0],X_projected[:,1],alpha=0.8)

plt.axis('equal')

plt.show()2.2.2方差最大化PCA的目标是找到数据的主方向,即数据点分布最广的方向。在二维空间中,PCA的第一主成分是数据点分布最广的直线,第二主成分是与第一主成分正交且数据点分布次广的直线。#计算协方差矩阵

C=np.cov(X,rowvar=False)

#计算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eigenvalues,eigenvectors=np.linalg.eig(C)

#绘制数据点和特征向量

plt.scatter(X[:,0],X[:,1],alpha=0.2)

plt.quiver(0,0,eigenvectors[0,0]*eigenvalues[0],eigenvectors[1,0]*eigenvalues[0],color='r')

plt.quiver(0,0,eigenvectors[0,1]*eigenvalues[1],eigenvectors[1,1]*eigenvalues[1],color='b')

plt.axis('equal')

plt.show()通过以上代码,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的箭头代表了第一主成分,即数据点分布最广的方向,蓝色的箭头代表了第二主成分,即与第一主成分正交且数据点分布次广的方向。3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3.1PCA的实施步骤3.1.1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PCA分析的第一步,主要包括数据清洗、缺失值处理、数据标准化等操作。数据标准化尤为重要,因为PCA对数据的量纲敏感,不同量纲的特征可能会对结果产生偏斜。示例代码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preprocessingimportStandardScaler

#假设我们有以下数据

data=np.array([[1,2],[3,4],[5,6],[7,8]])

#使用StandardScaler进行数据标准化

scaler=StandardScaler()

data_scaled=scaler.fit_transform(data)

#打印标准化后的数据

print("标准化后的数据:\n",data_scaled)3.1.2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反映了数据中各特征之间的线性关系。在PCA中,协方差矩阵是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基础。示例代码#使用numpy计算协方差矩阵

cov_matrix=np.cov(data_scaled,rowvar=False)

#打印协方差矩阵

print("协方差矩阵:\n",cov_matrix)3.1.3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是PCA的核心,它们决定了数据的主要方向。特征值的大小表示了该方向上的数据方差,特征向量则指出了数据的主要方向。示例代码#求解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eigenvalues,eigenvectors=np.linalg.eig(cov_matrix)

#打印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print("特征值:\n",eigenvalues)

print("特征向量:\n",eigenvectors)3.1.4选择主成分选择主成分是基于特征值的大小。通常,我们会选择那些解释了数据大部分方差的主成分。这可以通过计算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来实现。示例代码#计算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

total_var=sum(eigenvalues)

explained_var=[(i/total_var)foriinsorted(eigenvalues,reverse=True)]

cumulative_explained_var=np.cumsum(explained_var)

#打印累积贡献率

print("累积贡献率:\n",cumulative_explained_var)

#选择解释了80%方差的主成分

num_components=np.where(cumulative_explained_var>=0.8)[0][0]+1

print("选择的主成分数量:",num_components)3.1.5数据转换最后一步是使用选择的主成分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得到降维后的数据。示例代码#选择前num_components个特征向量

principal_components=eigenvectors[:,:num_components]

#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

data_transformed=np.dot(data_scaled,principal_components)

#打印转换后的数据

print("转换后的数据:\n",data_transformed)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完成了PCA的实施,得到了降维后的数据。这不仅减少了数据的维度,也保留了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对于后续的机器学习模型训练非常有帮助。4PCA在特征选择中的应用4.1PCA用于降维主成分分析(PCA)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于识别数据集中的模式,通过将数据转换到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任何数据点都可以由一组互不相关的量(称为“主成分”)来描述。PCA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减少数据的维度来简化数据集,同时尽可能地保留数据的方差。4.1.1原理PCA通过以下步骤实现降维:数据标准化:确保所有特征具有相同的尺度,避免数值大的特征主导结果。计算协方差矩阵:协方差矩阵描述了数据集中特征之间的关系。计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值表示主成分解释的方差大小,特征向量指示主成分的方向。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最重要的主成分,通常选择解释方差最大的前k个主成分。转换数据:使用选定的主成分作为新的坐标轴,将原始数据投影到新的坐标系统中,实现降维。4.1.2示例代码假设我们有一个包含两个特征的数据集,我们将使用PCA将其降维到一个特征。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创建数据

X=np.array([[-1,-1],[-2,-1],[-3,-2],[1,1],[2,1],[3,2]])

#数据标准化

X_std=(X-X.mean(axis=0))/X.std(axis=0)

#创建PCA实例,指定降维后的维度为1

pca=PCA(n_components=1)

#拟合数据

pca.fit(X_std)

#输出解释的方差比率

print("Explainedvarianceratio:",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转换数据

X_pca=pca.transform(X_std)

#可视化原始数据和PCA后的数据

plt.figure(figsize=(12,6))

plt.subplot(1,2,1)

plt.scatter(X[:,0],X[:,1])

plt.title('原始数据')

plt.subplot(1,2,2)

plt.scatter(X_pca[:,0],np.zeros((6,1)))#PCA后的数据只有一个维度,所以y轴都是0

plt.title('PCA降维后的数据')

plt.show()4.2PCA与特征重要性PCA虽然不直接评估特征的重要性,但它通过识别数据中的主成分,间接地指出了哪些特征组合对数据的方差贡献最大。特征向量的系数可以用来理解哪些原始特征在主成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4.2.1示例代码继续使用上述数据集,我们将查看PCA的特征向量,以了解哪些特征对主成分的贡献最大。#输出特征向量

print("Featurevector:",ponents_)

#解释特征向量

#特征向量的每个元素对应原始数据的一个特征,元素的绝对值越大,表示该特征对主成分的贡献越大。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只有一个主成分,所以特征向量只有一个。4.3PCA在实际数据集上的应用案例4.3.1案例:Iris数据集Iris数据集是一个常用的多变量数据集,包含了150个样本,每个样本有4个特征:萼片长度、萼片宽度、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我们将使用PCA来降维,以便于可视化。fromsklearn.datasetsimportload_iris

fromsklearn.preprocessingimportStandardScaler

#加载数据

iris=load_iris()

X=iris.data

y=iris.target

#数据标准化

scaler=StandardScaler()

X_std=scaler.fit_transform(X)

#创建PCA实例,指定降维后的维度为2

pca=PCA(n_components=2)

#拟合数据

X_pca=pca.fit_transform(X_std)

#可视化PCA后的数据

plt.figure(figsize=(8,6))

plt.scatter(X_pca[:,0],X_pca[:,1],c=y,edgecolor='k',alpha=0.7)

plt.title('Iris数据集PCA降维后的可视化')

plt.xlabel('主成分1')

plt.ylabel('主成分2')

plt.grid(True)

plt.show()4.3.2解释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使用PCA将Iris数据集的维度从4降到了2,这使得我们可以在二维平面上可视化数据,同时保留了数据的大部分方差。通过观察PCA后的数据点分布,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鸢尾花在主成分空间中被较好地分离,这表明PCA有效地提取了数据中的关键信息。通过以上内容,我们了解了PCA在特征选择中的应用,包括其降维原理、如何通过特征向量理解特征重要性,以及在实际数据集上的应用案例。PCA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简化数据集,同时保持数据的关键特征,对于数据可视化和模型训练都有很大的帮助。5PCA的局限性与注意事项5.1PCA的假设条件PCA(主成分分析)在进行特征选择时,基于以下假设条件:线性关系:PCA假设数据中的主要模式是线性的。这意味着,如果数据中的重要关系是非线性的,PCA可能无法有效地捕捉这些关系。方差最大化:PCA通过最大化数据的方差来确定主成分。因此,它对那些方差较大的特征更为敏感,而可能忽略方差较小但对模型预测同样重要的特征。正态分布:PCA通常假设数据遵循正态分布。如果数据分布严重偏离正态,PCA的结果可能不准确。相关性:PCA寻找的是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如果特征之间没有相关性,PCA的降维效果将不明显。5.1.1示例代码:检查数据的线性关系importnumpyasnp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fromsklearn.datasetsimportmake_circles

#生成非线性数据

X,y=make_circles(n_samples=1000,factor=0.3,noise=0.1)

#应用PCA

pca=PCA(n_components=2)

X_pca=pca.fit_transform(X)

#绘制原始数据和PCA后的数据

plt.figure(figsize=(12,6))

plt.subplot(1,2,1)

plt.scatter(X[:,0],X[:,1],c=y,cmap='viridis')

plt.title('原始数据')

plt.xlabel('特征1')

plt.ylabel('特征2')

plt.subplot(1,2,2)

plt.scatter(X_pca[:,0],X_pca[:,1],c=y,cmap='viridis')

plt.title('PCA后的数据')

plt.xlabel('主成分1')

plt.ylabel('主成分2')

plt.show()5.2PCA的局限性分析PCA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非线性数据:PCA无法处理非线性关系的数据,对于这类数据,可能需要使用非线性降维技术,如t-SNE或Isomap。信息丢失:PCA通过降维来减少数据的复杂性,但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虽然保留了数据的大部分方差,但某些细节可能被忽略。解释性:主成分可能难以解释,因为它们是原始特征的线性组合。这在某些需要特征可解释性的场景中可能是一个问题。敏感性:PCA对异常值非常敏感。单个异常值可能会显著影响主成分的方向,从而影响整个分析的结果。5.2.1示例代码:PCA对异常值的敏感性importnumpyasnp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生成数据

np.random.seed(0)

X=np.random.randn(100,2)

X[0]=[10,10]#添加一个异常值

#应用PCA

pca=PCA(n_components=2)

X_pca=pca.fit_transform(X)

#绘制原始数据和PCA后的数据

plt.figure(figsize=(12,6))

plt.subplot(1,2,1)

plt.scatter(X[:,0],X[:,1],c='blue')

plt.scatter(X[0,0],X[0,1],c='red')#异常值

plt.title('原始数据')

plt.xlabel('特征1')

plt.ylabel('特征2')

plt.subplot(1,2,2)

plt.scatter(X_pca[:,0],X_pca[:,1],c='blue')

plt.scatter(X_pca[0,0],X_pca[0,1],c='red')#异常值

plt.title('PCA后的数据')

plt.xlabel('主成分1')

plt.ylabel('主成分2')

plt.show()5.3如何选择合适的主成分数量选择合适的主成分数量是PCA应用中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解释的方差比:选择能够解释数据总方差的大部分(例如90%或95%)的主成分数量。肘部法则:绘制主成分的累积解释方差比,选择曲线开始平缓的点作为主成分数量。交叉验证:通过交叉验证评估不同主成分数量下的模型性能,选择性能最佳的主成分数量。5.3.1示例代码:使用解释的方差比选择主成分数量importnumpyasnp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fromsklearn.datasetsimportload_iris

#加载数据

data=load_iris()

X=data.data

#应用PCA

pca=PCA()

X_pca=pca.fit_transform(X)

#绘制解释的方差比

plt.figure(figsize=(10,6))

plt.plot(np.cumsum(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plt.xlabel('主成分数量')

plt.ylabel('累积解释的方差比')

plt.title('解释的方差比')

plt.grid(True)

plt.show()

#根据解释的方差比选择主成分数量

cumulative_variance=np.cumsum(pca.explained_variance_ratio_)

n_components=np.argmax(cumulative_variance>=0.95)+1

print(f"选择的主成分数量为:{n_components}")通过以上分析和示例,我们可以看到PCA在特征选择中的局限性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合理地选择主成分的数量,以达到最佳的降维效果。6高级PCA主题6.1核PCA(KernelPCA)6.1.1原理核PCA是主成分分析(PCA)的一种扩展,它通过使用核函数将数据映射到高维空间,从而解决非线性数据的特征选择问题。在高维空间中,原本非线性的关系可能变得线性,这样就可以应用传统的PCA方法进行降维。核函数的选择是关键,常见的核函数包括线性核、多项式核、高斯核等。6.1.2内容核PCA的步骤如下:选择核函数:根据数据的特性选择合适的核函数。计算核矩阵:使用所选核函数计算数据点之间的相似度矩阵。中心化核矩阵:对核矩阵进行中心化处理,消除数据的偏移。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在中心化后的核矩阵中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选择主成分:根据特征值的大小选择主成分,进行降维。6.1.3示例代码假设我们有以下非线性数据: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KernelPCA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生成非线性数据

np.random.seed(0)

X=np.linspace(-4,4,1000)[:,np.newaxis]

X=np.hstack((X,X**2))

X=np.hstack((X,X**3))

#应用核PCA

kpca=KernelPCA(kernel="rbf",n_components=1,gamma=0.1)

X_kpca=kpca.fit_transform(X)

#可视化结果

plt.figure(figsize=(12,6))

plt.subplot(1,2,1)

plt.scatter(X[:,0],X[:,1],c='k',label='原始数据')

plt.xlabel('特征1')

plt.ylabel('特征2')

plt.legend()

plt.subplot(1,2,2)

plt.scatter(X_kpca[:,0],np.zeros_like(X_kpca[:,0]),c='r',label='核PCA降维后数据')

plt.xlabel('主成分')

plt.legend()

plt.show()这段代码首先生成了一个非线性的数据集,然后使用KernelPCA类进行降维,最后可视化了原始数据和降维后的数据。6.2稀疏PCA(SparsePCA)6.2.1原理稀疏PCA是一种PCA的变体,它在寻找主成分时引入了稀疏性约束,使得主成分只由一部分特征构成,从而可以进行特征选择。稀疏PCA通过优化问题来实现,目标是最小化重构误差的同时最大化主成分的稀疏性。6.2.2内容稀疏PCA的步骤包括:初始化:设置稀疏性参数。优化:通过求解优化问题找到稀疏的主成分。降维:使用找到的稀疏主成分进行数据降维。6.2.3示例代码使用sklearn的SparsePCA类进行稀疏PCA: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datasetsimportload_digits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SparsePCA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加载数据

digits=load_digits()

X=digits.data

#应用稀疏PCA

spca=SparsePCA(n_components=2,alpha=1)

X_spca=spca.fit_transform(X)

#可视化结果

plt.figure(figsize=(10,6))

plt.scatter(X_spca[:,0],X_spca[:,1],c=digits.target,cmap='viridis')

plt.colorbar()

plt.xlabel('主成分1')

plt.ylabel('主成分2')

plt.title('稀疏PCA降维后的手写数字数据')

plt.show()这段代码加载了手写数字数据集,然后使用SparsePCA进行降维,并可视化了降维后的结果。6.3增量PCA(IncrementalPCA)6.3.1原理增量PCA是一种可以处理大数据集的PCA方法,它通过分批处理数据来实现。增量PCA在每次处理数据批次时更新主成分,而不是一次性处理所有数据。这种方法在内存有限的情况下特别有用,因为它只需要存储当前批次的数据。6.3.2内容增量PCA的步骤如下:初始化:设置主成分的数量和批次大小。分批处理:将数据集分成多个批次。更新主成分:对每个批次的数据进行PCA,并更新主成分。降维:使用最终的主成分进行数据降维。6.3.3示例代码使用sklearn的IncrementalPCA类进行增量PCA:importnumpyasnp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IncrementalPCA

fromsklearn.datasetsimportfetch_20newsgroups_vectorized

fromsklearn.feature_extraction.textimportTfidfVectorizer

#加载数据

newsgroups=fetch_20newsgroups_vectorized(subset='all')

vectorizer=TfidfVectorizer(max_features=1000)

X=vectorizer.fit_transform(newsgroups.data)

#应用增量PCA

ipca=IncrementalPCA(n_components=100,batch_size=1000)

X_ipca=ipca.fit_transform(X)

#打印降维后的数据形状

print("降维后的数据形状:",X_ipca.shape)这段代码加载了新闻组数据集,使用TF-IDF向量化文本数据,然后使用IncrementalPCA进行降维,最后打印了降维后的数据形状。7数据挖掘:特征选择:主成分分析PCA与其他方法的比较7.1PCA与LDA的对比7.1.1原理与内容主成分分析(PCA)和线性判别分析(LDA)都是数据挖掘中常用的特征选择方法,但它们的目标和应用场景有所不同。PCAPCA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其目标是通过线性变换将原始数据转换到一个新的坐标系统中,使得数据在新坐标轴上的方差最大化。这个过程可以减少数据的维度,同时保留数据的大部分信息。PCA适用于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尤其在数据没有明确的类别标签时。LDALDA是一种有监督学习方法,它在考虑类别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特征选择。LDA的目标是找到一个投影方向,使得不同类别的数据在投影后的距离最大化,而同一类别的数据在投影后的距离最小化。LDA适用于分类问题,当数据有明确的类别标签时,LDA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特征选择。7.1.2代码示例假设我们有一组二维数据,其中包含两个类别的样本,我们将使用Python的sklearn库来演示PCA和LDA的差异。importnumpyasnp

importmatplotlib.pyplotasplt

fromsklearn.decompositionimportPCA

fromsklearn.discriminant_analysisimport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

#生成数据

np.random.seed(0)

X=np.r_[np.random.randn(20,2)-[2,2],np.random.randn(20,2)+[2,2]]

y=[0]*20+[1]*20

#PCA降维

pca=PCA(n_components=1)

X_pca=pca.fit_transform(X)

#LDA降维

lda=LinearDiscriminantAnalysis(n_components=1)

X_lda=lda.fit_transform(X,y)

#绘制结果

plt.figure()

plt.scatter(X[:,0],X[:,1],c=y,alpha=0.8)

plt.title('原始数据')

plt.show()

plt.figure()

plt.scatter(X_pca,np.zeros(40),c=y,alpha=0.8)

plt.title('PCA降维后的数据')

plt.show()

plt.figure()

plt.scatter(X_lda,np.zeros(40),c=y,alpha=0.8)

plt.title('LDA降维后的数据')

plt.show()解释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生成了两个类别的二维数据。然后,我们使用PCA和LDA分别将数据降维到一维。最后,我们绘制了原始数据、PCA降维后的数据和LDA降维后的数据。从图中可以看出,PCA降维后的数据没有考虑类别信息,而LDA降维后的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