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1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2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3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4页
上海市奉贤区2021届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年上海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应用(10分)1.填空。(5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况《劝学》)(2)落木千山天远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黄庭坚《_______________》)(3)杜甫《月夜》中,以细节描写凸显妻子思人时间之久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选择。(5分)(1)班会课上,老师提醒同学们要注重知识的积累方能有所收获,以下诗句合适的是()A.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 B.流水不腐,户枢不蠹C.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D.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品牌价值之大,引无数企业竞折腰。然而,品牌并不是艺术品,___________,也会步入暮年、后继无力,直至死亡。①它更像是一个极具灵性的生命体②既有胎中的酝酿思考③也有成长的培养与投入④一经雕琢便可经久不衰⑤在经历过征伐市场的壮志高歌后A.①④②③⑤ B.④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⑤④ D.④⑤①②③【答案】1.(1)吾尝跂而望矣澄江一道月分明登快阁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2.(1)D(2)B【解析】

1.本题要求掌握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文学常识、文化常识,再现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解答时应牢记考纲内规定的古文篇目。对给出下句默写上句这样的题型,平时要多记诵,熟练掌握。要注意所给的限制性条件,如诗的题目、词的词牌名、曲牌名、情景等。《月夜》“鬟”字易错。2.(1)本题考查在提供的新情境中使用名篇、名句等。解答此题,考生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先理解情景,再对诗句进行理解,最后代入情景判断。题干中考查的是“知识的积累方能有所收获”,选项A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远,出自荀子的劝学,比喻不勤奋学习,就不能获得高深的知识或确立远大的心志。选项B意指常流的水不发臭,常转的\t"/item/%E6%B5%81%E6%B0%B4%E4%B8%8D%E8%85%90%EF%BC%8C%E6%88%B7%E6%9E%A2%E4%B8%8D%E8%A0%B9/_blank"门轴不遭虫蛀。户枢:门轴;\t"/item/%E6%B5%81%E6%B0%B4%E4%B8%8D%E8%85%90%EF%BC%8C%E6%88%B7%E6%9E%A2%E4%B8%8D%E8%A0%B9/_blank"蠹:这里是蛀蚀的意思。比喻经常运动,生命力才能持久,才有旺盛的活力。选项C意指\t"/item/%E8%AF%BB%E4%B9%A6%E7%99%BE%E9%81%8D%EF%BC%8C%E5%85%B6%E4%B9%89%E8%87%AA%E8%A7%81/_blank"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t"/item/%E8%AF%BB%E4%B9%A6%E7%99%BE%E9%81%8D%EF%BC%8C%E5%85%B6%E4%B9%89%E8%87%AA%E8%A7%81/_blank"领会。选项D指要广泛观览,要取其要领,要有丰厚的积累,不要轻易发表东西。故选D。(2)这是一道排序题,首先排序号上面的内容可以发现,序号④与空格后文的内容“暮年、死亡”等内容是形成转折的,由此可知④应该在最前面,待选项为BD;而BD的关键区别主要在⑤的顺序,序号⑤意思是经过市场的壮志高歌,根据和其他序号的比对得出是按照时间的逻辑顺序,由此得出应该先说①②③的成长和培养,再到壮志高歌最后到暮年,故选B。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论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黄发有①在大众媒介的发展历程中,电子媒介的快速扩张爆发出颠覆性力量。面对电子文化的围逼之势,语言艺术要通过自我调整来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从语言本身来看,电子文化以其强大的渗透性,给文学作品的词汇、修辞、语篇、语体都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从更为宏阔的方面来看,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②受影视文学的影响,文学语言变得“视听化”。20世纪80年代出品的电影故事片与电视连续剧,绝大多数根据文学改编而来,但当时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各走各的路。进入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作家在写小说时,主动向剧本的叙事规则靠拢,不少作家将主要精力用于“码剧本”,文学创造成了副业,其作品特征也逐步转变为“视听化”。文学语言视听化的重要特征是运用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同步呈现信息和情感,使得接受者有一种置身其中的在场感。遗憾的是,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③互联网背景下电子语体的勃兴,也将有力地改变文学语言的格局。网络文学的语言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表达的视觉化、电子化的口语。网络文学语言对即时性、陌生化效果和表达自由度的追求,使得其语体具有突出的“电子口语”的特征。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网络文学语言与语体的新变迅速扩展开来,其拼装美学与杂糅的语体风格必将对文学语言的未来走势产生深远影响。④随着电子文化的日益主流化,在文学语言的发展过程中,语图互渗乃大势所趋。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求对文学语言进行纯粹的净化与生硬的规范,显然不具备可行性,而且会使文学语言与流动的现实脱节,使得文学语言失去活力。语言的发展如同流动的江河,不断有新的内容汇入,新词汇是标记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的符号,语言的封闭与停滞是文化缺乏活力的表现。但应当重视的是,过度突破规范甚至拆解语言规范会造成文学语言的荒芜。因此,在语言变化异常活跃的电子时代,文学写作者还是应该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⑤当然,维护文学语言的基本规范不能单纯依靠禁止、惩罚等刚性手段,这样不仅效果不佳,还可能适得其反。总体而言,首先应该宽容地对待新词和新的语言现象,以开放的态度观察语言的变异,只要这些语词不触犯公序良俗,都可以自由生长。其次,以柔性规范进行舆论引导,语言的规范化与美感原则应该成为文学评价体系的关键指标。第三,语言的规范化应该对不同语言环境、不同群体的语言使用者有所区别,对不同交际领域和交际目的灵活处理,分层次进行动态化规范。⑥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因此,首先,真正的语言创新不是新旧语言的随意拼凑,而是新旧语言的融合与共生。其次,语言创新不仅是细节的、局部的改进,而是语言观念的革新。第三,综合的语言创新不是从语言到语言的游戏,而是提升语言境界的系统工程。即使字字珠玑,那些观念陈腐、境界不高的篇章也难成大器。⑦那些被视为一个时代的语言标本的文学作品,不仅语言自成一体,作者能够从芜杂的新词旧章、雅言俗语中提炼出个性化的语言,而且在思想、文体、风格上卓有建树。只有真正具有经典性的作品,其语言创新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不断被后来者模仿,并激发新的语言创造。(本文有删改)3.在第①段中的“渗透性”具体是指电子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2分)4.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3分)A.传统文学语体必须使用正确的语法。B.杂语并存是网络文学语体的突出特征。C.电子语体的出现改善了文学语言的现状。D.创造新词越多的作家就是越优秀的作家。5.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2分)A.语言的封闭与停滞会导致新事物和新思想的缺乏。B.维护基本的语言规范只能依靠柔性规范而非刚性手段。C.表浅的语言翻新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D.具有个性化语言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6.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7.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片段,阐述第②段画线句。(4分)张大民家的房子“第一层是院墙、院门和院子:第二层便是厨房了,盖得不规矩,一头宽一头窄,像个酱肘子;穿过厨房就进了第三层,客厅兼主卧室,10.5m2,摆着一张双人床和一张单人床,一张三屉桌和一张折叠桌,一个脸盆架和几把折叠凳。后窗不大,朝北,光淡淡的,像照着一间菜窖。”(《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答案】3.(电子文化)潜移默化、逐渐扩展4.B5.C6.文本先指出电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1分)接着从影视文学和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2分)之后指出文学写作者要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并以合适的(宽容、柔性、分层次)手段予以维护,提出文学语言创新的方法。(2分)最后点明经典作品的特点。(1分)7.视听化的语言在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时,往往会抑制语义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些语言有逼真的视听效果。对房子内景的描述形象而精确,达到了一种摄像式的动态效果,叙事者的视角类似于移动的镜头。(2分)贴着“文学”标签的影视脚本,仅仅充当镜头叙述的注释和说明,牺牲了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2分)(评分说明:“视听化”的表现2分,效果2分。)【解析】3.考查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渗透性”从形式上来看是形容词,那我们答题时的要整理成对应格式。“渗透”原意指“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在语境中关注到加点字后面的内容“电子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语言背后的感知方式与思维方式,导致语言思维的弱化与视听思维的强化。”可以进行提炼,得出特征是“潜移默化、逐渐扩展”。4.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B选项的我们可以从文中第③段“网络文学语体与传统文学语体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表现为语音、词义、词汇、语法、篇章都偏离了常规的语言特征,词汇上表现出文白夹杂、土洋结合、雅俗并存的特征”得出推断。故选B。5.本题也是考查学生根据文段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根据答案定位到第⑥段“文学语言创新绝不是贴标签式的新词表演和鹦鹉学舌式的语言翻新,这些语言现象只是表浅的语言化妆术,不仅无法激活语言的内在活力,还容易制造语言杂质乃至语言垃圾”可以得出与选项C的内容是相一致的,故选C。6.本题考查了梳理文本的行文思路。主要是对文本进行准确的分层,先把握住文章是说明性的文本还是议论性的文本,本篇文本是说明性文本,区分概念的提出和展开,讨论的是“文学语言在电子文化语境中的变异”,文本首段先指出电子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接着②③④段从影视文学和电子语体对文学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具体阐述。之后⑤⑥段指出文学写作者要遵守基本的语言规范,并以合适的(宽容、柔性、分层次)手段予以维护,提出文学语言创新的方法。最后一段点明经典作品的特点。7.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探究解决指定问题的能力。从第②段画线句中先总结出关键点“强化画面感和听觉效果”和“抑制语言丰富性和复杂性”,再结合《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影视脚本中,对房子内景的描述形象而精确,达到了一种摄像式的动态效果,体现其优势,但是仅仅充当镜头叙述的注释和说明,牺牲了语言的多样性与表现力则体现其抑制性。(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月夜和风筝牛汉①在我童稚的心里,父亲很深沉,与父亲的生命能以融合的月夜和风筝也很深沉。深沉,意味着识不透底蕴。对于月夜和风筝,父亲有许多自己的哲学和具有哲理的玄想。我正值童年,对父亲困惑不解。②父亲从来不在白天放风筝。父亲说:“白天不需要风筝,白白亮亮的天空,要风筝干什么?”父亲总是当天地黑透了之后才去放风筝。奇怪的是,白天没有风,黄昏以后,常常不知不觉地来了微风,似乎不是从别处刮来的,风就藏在我们村子里一个角落,它觉得应该醒了,站直身子,轻飘飘地跑起来。有时候,白天风刮得很狂,一到黄昏便安生些,仿佛事先与父亲和风筝有过默契。③放风筝在春二月,天日渐长起来。父亲悠然地看看天,说:“又是个月明的天!”只有我知道,他并不是赞美月夜,他希望的是没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没有月亮多好。”父亲慨叹一声。实际上黑透了的夜极少。我对父亲说:“有月亮放风筝才好。”我想,天黑会阔人,有月亮能看见升天的风筝,看见红灯笼与星星在一块闪烁,还能望见海琴振颤的翅羽。父亲不答理我。到了街上,他说:“没有月亮和星星,天是囫囵的,完完整整的。”“为什么?”我问。父亲回答:“天黑透了,天才能安静下来,风筝在天上才自在。天空只有风筝和灯,只有海琴的歌,一个完美的世界。”父亲像是在吟诗。我当时还是喜欢在月明的夜放风筝,我喜欢望着朦胧的天,它越看越深,越看越高,风筝飘带上的月光跳来跳去,还能看见变化莫测的飞云。红灯摇摇晃晃,比所有的星星快活得多。如果天全是黑的,我们什么也看不见,天也看不见我们。父亲摇摇头不作解释,他清楚他那套玄想无法让我理解,而我也有我自己童稚的玄想。④父亲年轻时喜欢写诗、吹箫。他有时自言自语,以为我听不懂,听到我的某一句问话以后,他惊愕地回过头来望一望我,似乎我不应该听懂他的话。⑤我和父亲去放风筝,总有一群小孩跟在我们后面吵吵嚷嚷。如果我和父亲不放风筝,这些孩子都不会到街上来,家里老人不放心他们在月亮地里跑动。我们照例在一个小的广场上停下来。这里实际上是村里的一个十字路口,没有车马,就成为一处注满月光的开阔地方。靠北边,有个高坡,父亲站在上头就能把风筝放到天上去,不需要助跑,他让我把风筝直立在丈把远的地方,在背后扶着风筝。父亲高高扬起双臂,猛地向上一拽,风筝抖动一下,被惊吓得跳起来。父亲手中的绳子一抖一拽地就把风筝逗到了空中。风筝显得很高兴。它和父亲配合得很好。一会儿风筝就升高了。风吹着,月光抚摸着“天官”的彩衣,发出瑟瑟的声音。⑥等到风筝放得很高以后,父亲横着身子一步一步地移到五道庙前。五道庙有结实的栅栏,父亲把绳子放尽,手里只剩下一根光滑的木棒,他把木棒横别在栅栏上。父亲站起来,用手摸摸风筝的绳子,如果绳子绷得不够紧,海琴常常放不上去。父亲放海琴和灯笼不让别人插手,他先把海琴连到绳子上,再把灯笼挂在海琴下边。他总是当风筝稳定到最佳状态时,才小心地把灯笼点亮。我和孩子们鸦雀无声,等待着海琴和灯笼开始升起的一刹那,父亲异常专心,眼睛也明亮起来,不住地看天、看灯笼和海琴,只听孩子们一声喊:“海琴动了,动了!”海琴在一片欢呼声中沿着琴弦似的绳索嗡嗡地歌唱着升了上去,越升越快。我把耳朵贴着绳子谛听,真能听到远方大海的声音,嘿,大海的声音原来像一群蜜蜂在飞。父亲目不转睛地看着海琴和灯笼升到风筝那里。天空出现了一颗与众不同的红色的星,摇摇晃晃的星,会歌唱的星。灯,在天空,也不过亮半个钟头。灯灭了以后,放风筝的高潮便结束。孩子们纷纷回家。⑦父亲年年都要放风筝。每年都认真地把风筝修补一番,重新染一次颜色。村里放风筝的人有好多家,都没有我父亲放风筝那样虔诚和认真。⑧这放风筝的一套技能父亲是怎么学来的,可能是我们家乡自古传下来,也可能是他从北京城学来的。但是,我在北京待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没有见过有人夜里放风筝,更没见过挂海琴和灯笼的风筝,真感到奇怪和遗憾。⑨父亲为什么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而且特别喜欢在黑夜挂灯笼和海琴,我此刻真有点理解了。如果我现在放风筝,我也一定在黑夜放,而且一定挂上灯笼和海琴。⑩当风筝放稳了之后,父亲就不停地抽烟,很少跟谁说话,他仿佛很深地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放风筝跟他吹箫的神情很相近。他有自己放风筝的哲学,希望风筝带着灯笼的光亮和海琴的歌,也带着他的心灵,升向高高的空旷的夜空。⑪后来,到了四十年代,我知道,父亲在家乡那些年写过不少的诗,有旧诗,也有新诗,从来没有发表过,他似乎没有想到过要发表。⑫还有,父亲一生嗜酒。他放风筝之前,喜欢先喝点我祖母酿的黄酒。我们家乡的春二月,大地还没完全解冻,夜间是很冷的,有月光的夜更加清冷清冷。⑬似乎一旦风筝连同海琴和灯笼升到天上,月夜就变得温暖起来。至少我父亲的感觉是这样。(本文有删改)8.第②段画线部分的词语使用巧妙,请加以赏析。(4分)9.分析第⑤⑥段中孩子群像的作用。(3分)10.本文主要以“我”童年的视角回忆父亲,请分析其效果。(4分)11.有同学想把这篇散文拍摄成短视频,但他对使用“月夜”还是“黑夜”作为放风筝的场景犹豫不决,请为他出主意并说明理由。(4分)【答案】8.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2分)作者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如“很狂”“安生些”“默契”,表现风在白天和黄昏的差异,恰好与父亲想要在夜间放风筝的诉求一致。(2分)用“似乎”“仿佛”来想象风的位置和归属,拉近了风与父亲的情感距离,与“默契”前后关联。(2分)(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9.孩子群像构成了父亲和我在月夜放风筝的环境(背景)。(1分)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1分)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1分)孩子的出现、期待、欢呼、回家串联了放风筝的整个过程。(1分)(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10.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1分)通过我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1分)。写我童年时代不理解父亲为后文我在成年后慢慢理解父亲作铺垫。(1分)从而进一步引发读者对父亲行为哲学的思考。(1分)(评分说明:1点1分)11.示例一:“月夜”的场景更好。月夜能够概括本文的主要环境,本文记叙的是父亲在月夜放风筝的片段,体现在“月亮地里”“注满月亮的地方”。(2分)深沉的月夜和风筝是能够与父亲的生命融合的客观之物,父亲将自己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寄托在月夜和风筝上。(2分)“月夜”与文章内容相关联,如月夜的月光使夜晚更加清冷,所以父亲在夜晚放风筝之前需要喝点黄酒暖身;如月夜比较多见,而黑夜极少,父亲总在月明的夜放风筝;如风筝飞上天空让月夜温暖起来。(2分)。(评分说明:1点2分,2点4分)示例二:“黑夜”的场景更好。“黑夜”代表着父亲精神审美的最佳物象,父亲并不赞美月夜。(1分)父亲更喜欢没有月亮和星星的夜晚,黑透了的夜是安静的,风筝才能自在地在天上飞。(1分)父亲喜欢在黑夜在风筝上挂灯笼和海琴,这让他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就像风筝一样飞向空旷完整的天空而获得了自由。(1分)(评分说明:1点1分,3点3分,满分3分)【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考生在解答此类时首先要明确,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并明确其特点是什么。随后结合语句,放到段落中,明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答。本题中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风以人的动作,用一连串的动词“藏”“醒”“站直”“跑”表现风力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9.考生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把题干要求对应到相应的段落中,明确段落表达的内容,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它们内容上的逻辑联系,如本题中孩子们的吵吵嚷嚷和欢呼声,营造了热闹、欢快的氛围,使本文安静的画面具有了一丝灵动的色彩。孩子的欢闹和父亲的深沉的不同特点,共同构成了月夜放风筝的美好画面等。10.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在解答此题时,首先要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然后深入到文本中,结合具体内容,明确作品意境是什么。本文记叙的是童年的我和父亲一起放风筝的事件,突出了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通过我童年时与父亲的对话,以儿童的好奇和不解,表现父亲独特的哲学和玄想。11.解答此类题时,要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总结阅读感受,结合具体的语句在思想、内容、社会层面进行解答,属于开放性题目,但又需要在文本理解的范围之内。本题中可以分别从不同方面去解答,如写“月夜”的场景更好。则要从月夜能够概括本文的主要环境,本文记叙的是父亲在月夜放风筝的片段,体现在“月亮地里”“注满月亮的地方”等展开写。(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忆阴见及之作①(北宋)王安石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高亭笑语如昨日,末路尘沙②非少年。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出使辽国前。昌叔,即朱明之,仁宗天圣年间曾任江阴知军,是王安石好友。②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12.某同学想收录此作,可以编录此作的一书是()。(1分)A.《介甫古体诗》B.《半山格律诗选》 C.《临川长短句》D.《王荆公辞赋选》13.对本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第一联运用夸张手法,景象阔大悠远。B.第一联写景点面结合,立体而有层次。C.第二联写港口热闹非凡,富有生活气息。D.第二联写海外物产入市,叹民生之艰辛。14.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2.B(1分)13.D(2分)14.答案示例:前两联借景抒情,描写江阴的自然风景以及富饶繁华(1分),表达作者不能留守江阴的惆怅(1分);颈联虚实结合(对比),“高亭笑语”回忆了与昌叔一家相聚的欢乐(1分),“末路尘沙非少年”写出对年老了还要风尘万里出使辽国的忧伤(1分);尾联“强乞一官终未得”,抒发诗人想要留守江阴却不能实现的遗憾(1分);结句“只君同病肯相怜”,直抒胸臆,流露出只有昌叔能懂自己,知音稀少的哀伤(或:流露作者与昌叔的深厚情谊)(1分)。(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解析】12.本题考查的主要是诗歌文体,需要注意区分“古体诗”“格律诗”“长短句”“辞赋”这些概念。本诗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首七言律诗,从颈联颔联的对仗和“船、钱、年、怜”押韵都可以进行判断。因此选择B选项。长短句是词的别称,辞赋属于古体诗。1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其中,第二联“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并非感叹民生艰辛。因此答案选D。14.本题考查情感的分析理解,需要结合表现手法对诗句进行分析。“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描写了江阴自然风景的特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表现了江阴的富饶繁华,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高亭笑语如昨日”,表达了亲友相聚的欢喜之情;“未路尘沙非少年”,未路尘沙结合注释可以了解到,指王安石曾以判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表达了诗人对年老出使辽国的惆怅;“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伶”,“终未得”表达了留守江阴的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只君同病肯相伶”写出自己与朋友的同病相怜之情。(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张复斋传(清)刘大櫆①复斋先生,姓张氏,华容人也。先生幼即善属文。入学后,值吴逆之乱,崎岖兵革,与弟召修负母循环来岩谷间,喘不得息。②康熙乙丑,成进士,知福建之晋江,多善政。上官将疏荐之,而先生以母老乞终养。百姓攀留不得,泣送至洛阳桥者数万人。侍养既二十年,乃起为江西之金溪。值岁歉,先生请谷得七千余石,多方赈贷,全活甚众。会有上官倚朝贵为势,其所属郡县皆胁使出门下,而责以厚贽。先生不忍从,遂解组归。金溪之百姓攀留泣送如晋江也。③当在晋江时,有贾人怨其继母之诛求,而不养其父。其父诣县诉。贾人行贿于先生,乞以贫为解。众皆争往视之,天方寒,贾人衣其父以新衣,而自著敝衣,为冻饥可怜之状,且曰:“有衣皆以奉父矣。”先生故怒视其父,曰:“子寒如此,而不恤之邪?”呼吏持大杖来。先生睥视贾人,颜色如平常,猝指叱之曰:“若见若父之将受大杖也,而安忍视之,不孝何辞?”即以大杖扑贾人,而其父乃从旁泣。先生出贿付其父曰:“以养尔余年。”众皆快之。④民逋赋,久不能输,及输逋则赋甚多。先生诘知其鬻子也,乃捐俸入赎而归之。⑤晋江人文比他邑为盛。先生至,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由此晋江之童子试至万人。⑥先生之免金溪而归,足不履户外。而华容在洞庭旁,土卑而赋重。当明之季世,百姓多流亡。国初定赋准原额每十亩损为六亩余,其后稍稍增垦,而清丈令下,县官指为欺隐,将以全额上。先生曰:“我无中人之产,顾里人不胜病矣。”因诣县官白其事,谓此皆湖岸荒余,十常八九浸于水,百姓愚昧,不知援例请平。宜准湖乡下地例,一亩粮止一升。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1)值吴逆之乱() (2)不知援例请平()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1)民逋赋,久不能输()A.拖欠 B.懈怠 C.逃跑 D.暴露(2)顾里人不胜病矣()A.忧虑 B.缺点 C.困苦 D.疲惫17.把第⑥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县官信先生素长者,察知愚民情实,无他,卒如先生言。华容人蒙其利至今。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19.第③段写到张复斋巧断贾人不养其父案,分析张复斋断案的智慧。(3分)20.刘大櫆曾评价张复斋“为利于民者多矣”,结合全文,分条梳理张复斋“为利于民”的表现。(4分)【答案】15.(1)碰上(2)援引,引用(2分)16.(1)A(2)C(2分)17.县官相信先生向来是德高望重之人,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它(隐情),最终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6分)18.则益劝勉其父兄/使训诲其子弟/其稍属俊秀者/亲加宾礼焉(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19.答案示例: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评分说明:分析2分,概括1分。)20.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替华容百姓申诉,解释了当地土地贫瘠的实情,并为百姓请求减免赋税。(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解析】15.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古今异义词和实词的能力。解答时,要确定古文中双音节词语的每个语素的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翻译。也可用代入法排除。本题中,“值”中为“碰上”,“援”为“援引,引用”。1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很多实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语境而改变,所以可以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逋”是“拖欠”的意思,“病”是“困苦”的意思。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而断开句子。此外,文口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捕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19.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形象特征进行分析,还要关注文中他人对人物的评价。本题中张先生假装怒视、指责、棒打贾人父亲,借机观察商人脸色,通过他漠视的表情,得知商人的阴谋和他不孝的本性。体现出张先生欲擒故纵、观察入微的断案智慧。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回归原文,锁定答案涉及的内容区间;最后分层梳理,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本题中,主政晋江、金溪时,多行善政,救济灾荒,深受百姓爱戴;智慧断案,并拿钱给不孝子的父亲,让他安度晚年;捐献俸禄赎回因交不起赋税而被卖的孩子;勉励父老乡亲教育子弟,礼遇人才,促进教育发展等。【参考译文】复斋先生,姓张,华容县人。他的先祖从江南和州迁居到华容县游桥,先后传承九代,而生先生。先生年幼就善于写文章。入官学后,遇上吴三桂叛乱,颠簸往来于战阵中,和他的弟弟召修背着母亲跋涉于危岩深谷之间,几乎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康熙乙丑年间中进士,主政福建晋江,多行善政。上司准备上书推荐他,但先生因母亲年迈要养老送终(而推辞)。当地百姓挽留他而不能,都一起供给他食用之需,哭着送到洛阳桥的有数万人。张复斋先生侍养母亲二十年后,才起用为江西金溪县令。正值荒年,先生请求获得七千多石粮食,多方赈济,救活了很多人。恰逢有上级官员倚靠朝廷权贵,他所隶属的郡县官员都被胁迫而归依其门下,并向他索求厚礼。张先生不愿屈从,就被解除了官职。金溪的百姓挽留哭送他到晋江。在晋江时,有商人埋怨他的继母的苛求,而不奉养他的父亲。他到县衙申诉。商人向先生送礼,以家里贫困为由请求宽解。大家都争相去看,天正冷,商人拿新衣服给他父亲穿,而自己穿着破衣服,装出又冻又饿的可怜相,并说:“有衣服都用来孝敬父亲了。”张先生特意怒视他的父亲,说:“孩子冷成这样,你不体恤他吗?”喊下吏拿大棒来。张先生斜眼看商人脸色如平常一样,突然指着他骂道:“你看你父亲将受杖刑了,却怎么忍心看呢,不孝的罪名如何能推托得掉?”就用大棒敲那商人,而他父亲就在旁边哭泣。张先生拿出些钱给他父亲,说:“用这安度晚年吧。”大家都拍手称快。百姓欠税久不能交,等到交纳,拖欠的赋税却越来越多。先生询问得知他们迫不得已到了卖孩子的地步了,就捐献出俸禄赎回孩子还给他们。晋江人文比其他县要兴盛。先生到了后,就更勉励父老乡亲,让他们教育开导子弟,那些渐渐地成为俊杰的人,他亲自予以礼遇。从此后晋江参加童子试的多大万人。先生从金溪免职后归居华容,足不出户。华容在洞庭湖畔,地势低洼而赋税苛重。在明朝末代,百姓多有流亡。国家最初规定赋税准许原来额度每十亩可减为六亩多,后来土地开垦面积渐渐增加,而朝廷清丈令下达后,县官认定他们欺骗官府、隐瞒实情,准备征收全额赋税。先生说:“我没有中等人家的田产,而乡人就更困苦不堪了。”于是到县衙禀报事由,说这地方都是湖岸荒滩之地。十有八九被水浸没,百姓愚昧,不懂得按先例请求减免赋税,被官府误以为是隐瞒而获罪罚,应当准许湖乡按下等地来征收赋税,一亩地只收一升粮。县官相信先生一向是性情谨厚之人,(又)了解到他反映的民情属实,无其他(隐情),终于按他说的办了。华容人至今还受用他给大家带来的利益。(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寓山注》序(明)祁彪佳①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①。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②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囊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③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④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一径未通,意犹不慊②也。于是疏凿之工复始。于十一月自冬历丁丑之春,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⑤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注】①胼胝(piánzhī):手脚因摩擦变硬的厚皮。②慊(qiè):满意。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A.且 B.遂 C.盖 D.然22.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我”对客的建议漠视,到园林徘徊后心中更加反感。B.“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创新。C.“我”对园林建筑的构思有时甚至是另辟蹊径的探索。D.“我”因园林构建耗钱财、多次生病却依旧执著坚持。23.赏析第③段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3分)24.全文围绕“卜筑之兴”展开,思路连贯,请加以分析。(5分)【答案】21.B(1分)22.A(2分)23.答案示例: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连用四个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对园林构建的匠心独运(奇特)。(一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4.答案示例:首先交代偶过寓山想起二十年前在此玩耍的情景,触发“卜筑之兴”;再描写卜筑之初“我”乐在其中的心路历程,“卜筑之兴”更加浓厚;接着介绍园林结构布局的精致独特,“卜筑之兴”溢于言表;然后记叙园林建造的曲折过程及建成时间,“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最后从空间与时间角度描写园林建成后的优美景色,“卜筑之兴”达到高潮。虽然每段各述一个方面,但“卜筑之兴”这一情感贯穿始终,各段互为补充,流畅自然。(一点1分,给满5分为止)【解析】21.本题考查理解使用常见的文言虚词的能力。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和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此处结合原句“于是卜筑之兴,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意思是“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结合原意,“遂”用在句中,此处作为副词,可译为“就”、“于是”,选B。A.且,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C.盖,多用于句首,译为:大概,大约。D.然,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为“这样”、“如此”。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但是”等。 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 ……地”。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的格式,“……的样子”“像……似的”。22.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判断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其中,A项中“漠视”和“反感”不对,原句“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应该理解为: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因此选A。23.本题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应该注意审题,已经标注要求需要关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句意“大抵虚的地方充实它,充实的地方使他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使它平坦,平坦的地方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注意区分本体和喻体,并分析二者的相似点,找到其特点并进行归纳概括。可以得出:将园林虚实相生、聚散结合的布置比作良医治病、良将率兵,写出园林虚实互为补充的特点;比作名手绘画、名家作文,凸显其笔笔灵动,富有情韵。之后注意分析连用4个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即可。24.本题分析思路结构,需要结合文意进行梳理,按照思路结构顺序,先……接着……最后……,可以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阐述,注意结合题干要求“卜筑之兴”。首段结合最后一句可以得出是开园的始末,也触发“卜筑之兴”的原因;之后按照“兴”的逐层深入逐渐分析即可。“卜筑之兴”更加浓厚;接着“卜筑之兴”溢于言表;然后“卜筑之兴”虽有波澜,但未中断;最后从“卜筑之兴”达到高潮。【参考译文】我家住在高士里,在原来的山阴道上。家旁有一座小山,好像和我有前定的缘分,它的名字叫“寓山”。以往我还是幼小的孩童的时候,季超、止祥两个兄长用斗粟换取它。他们剔除石头栽上松树,亲自挑着畚箕、扛着铁锹(劳作),手脚因此生了很厚的老茧。我当时也捧着土做小孩的游戏。等到后来二十年,松树渐渐长高,山石也渐渐变得古旧。我自从托病辞官南归,偶尔经过这里,对于二十年前的情境事况,好像深有感触。于是兴建山园的兴致,就兴起而不可抑止,这就是开园之始末。兴建之初,我仅仅想建三五座房子就行了。有一个指点山园建设的客人,说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敞屋。我听了之后很不在意,认为想法没有达到这个地步。等到在山上徘徊了几回,不觉寻思客人的话,心中很是难忘。某处可以建亭.某处可以建敞屋,果然是不可缺少的。前面的建筑之事还没有结束,常在心中思考,不知不觉与众不同,突出新颖的园林构思,急迫地奔涌而出。每每到路途困窘险恶的地方,就穷尽心思考虑,表现在梦寐之中,就有了另辟的境地,好像是天设的一般。因此兴致更加振奋,趣味也更加浓厚。早晨出去,傍晚回来。奇寒酷暑,身体因冷而起小疙瘩,因热而汗流浃背,都不认为是苦。两年以来,囊中一贫如洗。我身体也病了好,好了再病,这是开园的痴癖啊。园子全部拥有山的三面,山下有平田十多亩,水和石各占一半,房屋如花木各占一半。其他轩与斋以类相从,但深幽宽敞各尽其情趣。室与山房以类相从,但高的、低的分别揭出,共显佳妙。与那些桥、榭、径、峰,高低不齐,略加衬托、装饰。大抵虚的地方充实它,充实的地方使他虚空;聚集的地方使它分散,分散的地方使它聚集;危险的地方使它平坦,平坦的地方使它险峻。就像良医治病,克制和滋补互相下药;就像良将率兵,奇兵、正兵兼用;就像名手绘画,不让一笔不灵巧;如同名流写文章,不让一句话不押韵。这是开园经营构建的情况。园开于乙亥年的仲冬,至丙子年孟春,草堂宣告成功,斋与轩也完成了。等到到了这年仲夏,又开始经营构建,总共一百多天,弯曲的水流流过窗下,池沼的水珠飞溅,飘拂到几案上,绿色映衬着红色的栏杆,青绿、朱红流动和浮现,色彩鲜明艳丽,这才可以称为园林。这是开园的时间。至于山园外山川的秀丽,古时称为万壑千岩;园内花木的繁茂,不只是七松五柳这些隐者宅中的树木。四时的风景,都可以泛月迎风;三径小路,自然可以呼云醉雪。这些美景我也没有空暇详尽地叙述它们了。三、作文(70分)25.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答案】走出去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墟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不通音律,便体悟不了阳春白雪般的清角之操;不晓丹青,便享受不到淋漓笔墨中的高妙之意;不读经典,便无缘蒙受经史子集里的养蒙之功。分明处于一个空前信息化的时代,束于陈教的乡曲之士却比比皆是,他们宁可读流行小报、通俗网文,也不愿看先贤经典。任由自己的思智情操堕落腐化,以至于成了“文盲”,再也体悟不了深沉蕴藉的文字之美,只能做浅表的、快速的,短时的碎片化阅读。于这类人而言,从荷马到海明威,从屈原到鲁迅,整个人类的文学宝库恍若虚无,连一隅都不能窥见。这不仅是他们自己无法明悟的遗憾,亦使这宝库蒙尘。长此以往,它将成为一个传说,仅有零星几个人方能得见。由此,文学衰颓,宝库亦成无源死水。究其根本,是时代改移过速。人们既缺少了那份从容与闲暇,无暇细细品读经典,又受了浮躁功利之风的污染,没了沉淀灵魂的兴味。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快餐文大行其道,先贤经典却遭排诋,真真是曲高和寡。品读经典,是需要一定的综合素质的。要有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洞见,丰富的同理,高远的情致,而这些正是今人缺少的。这种缺少沉静,缺少感情,带来的不止于缺少了对经典的玩味,缺少了诗意的栖居。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对文艺的影响仅仅是冰山一角而已。只顾去林中找兔子的尼安德特人业已灭绝,愿去林中寻仙子的智人福祚绵延。而当下功利主义、物质竞争大行其道,是否意味着一种退化?当富有感染力、教化力的文艺著作褪色;当诗意的哲思与玄想消散,当贝多芬的《命运》无人倾听,当毕加索的名画无人观赏,对经典文化视而不见,只汲汲于富贵,碌碌于功名的社会是否有停滞之危?毕竟精神的贫乏意味着创新的缺失,而没有创新推动的社会难免有所阻滞。毕竟世界的美是如此多样,具有审美的心灵才能看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