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
1.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估测,与实际接近的是
A.人骑自行车正常的速度约为30m/s
B.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是Imin
C.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D.中学生的课桌高度约80cm
2.2017年12月2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在
卫星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A.发射架B.运载火箭C.太阳D.地球
3.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
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
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TC,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4.下面设备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隔音走廊
c.摩托车消声器D.防噪声耳罩
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6.如图表示了某物体从一种物态变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物质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吸热过程
C.t=0时刻物体没有内能
D.O-ti这段时间,物体要放热
7.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A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医生给病人做B超
8.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的口中呼出“白气”,是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B.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9.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10.2018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点30到5点14出现罕见的月全食天象奇观.下面的知识点能用来解释
形成月全食现象是
A.光的色散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D.光的折射
11.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距
视力表3m,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则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是
A.0.5mB.ImC.2mD.3m
12.如图是来自远处光线进入人眼球的光路图.下列关于该人眼判断正确的是
A.属于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B.属于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C.属于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D.属于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13.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析人脸的信息.人站在ATM机前,看一眼摄
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镜头所成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14.2018年11月2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地震常常伴有人听不到的次声波的产生.下列关于次声
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次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可达3x108mzs
D.次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
15.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
16.如图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性质制成的,它的度值为℃,示数为℃.
18.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
吸热
《甲物杰)--------《乙物态》---------••《丙物杰)
I触热I
19.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面0点,反射光线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光点A。
(1)画出反射光线及对应的入射光线.
(2)大致画出该入射光线进入水的折射光线;
(3)4在水中的像到A的距离为.cm。
20.请在图中画出烛焰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烛焰所成像的性质是(选填“放大”、“等大”、“缩小”)、(选填“正立”、“倒立”)的
2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情况,其中甲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利用图中相关信
息解决下列问题:
(1)乙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甲车行驶70s通过的路程是m,以汽车为参照物,车内乘客是(选填“运动”、“静止”)
的.甲、乙两车在0〜40s内的平均速度是(选填“相等”、“不相等”)的.
2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一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一束光线沿E0入射,并沿0F射此如图
所示.入射角是;改变光的入射方向,让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反射角变;以N0为轴将硬纸片的
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纸板上(选填“能”、“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了.
23.小明一家去广州旅游,在去广州的高速公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圆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什么意思?方标志牌上“广州120km”表示什么意思?
(2)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广州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四、实验探究题
24.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B、C两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
刻(h:min:s)如图所示.
(1)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和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实验中测得路程SI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那么,打、V2的大小关系是V,V2(选填
“〉”、“V”、"=").
25.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蝎歌A的像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
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选填“变大"''变
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
像的原因是.
26.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震/匕
「
「*
»
・
T、•
»
十
J一t
H・*T
二(1
・
«••工
•、«
二
J*,
・14i
甲乙丙
(1)在图甲实验装置中,不当之处是:
(2)图乙是观察温度计示数时眼睛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选填“1”、“2"、"3”).
(3)改正错误后记录了下表的数据.小明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选填
“变大”、“变小”、“不变”).
时间/min012345678
温度/℃909294969898989898
(4)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丙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水的沸腾图象.
()
(5)表格数据可知,水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下降”或“不变”),在这个过程中
水需要(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热也不放热”).
(6)如果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偏长,请你提出一个改进的措施:一
27.小明利用光具座、凸透镜(焦距为10cm)、蜡烛、火柴、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光具座上有A、B、C三个滑块用于放置凸透镜、光屏或蜡烛(如图甲),其中在B上应放置:
(2)小明在实验过程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主轴上的a、b、c、d各点(如图乙),并别
调整好光屏的位置;
①把烛焰放在哪些点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放大的实像?.把烛焰放在哪个点光屏上出现清晰倒立缩小
的实像?.
②把烛焰放在哪个点光屏上没有出现清晰实像?.但通过凸透镜看物体,能够看到一个____立_____的
虚像.(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此成像特点制成的.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进行估测,与实际接近的是
A.人骑自行车正常的速度约为30m/s
B.正常人脉搏跳动10次所用的时间是Imin
C.人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37℃
D.中学生的课桌高度约80cm
【答案】D
【解析】
【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
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A、人骑自行车的正常速度在5m/s左右.故A不符合实际;
B、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跳动10次的时间在10s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中学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课桌的高度大约是中学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故D符合实际.
故选D.
2.2017年12月2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将遥感三十号03组卫星发射升空,在
卫星升空的过程中,以下哪个物体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A.发射架B.运载火箭C.太阳D.地球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关键是看这两个物体间的位置有无变化,如果位置发生
变化就说明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说明是静止的.
【详解】在卫星升空的过程中,卫星相对于运载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所以说卫星是静止的,即所选的参
照物是运载火箭.
故选B.
3.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
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
正确的是()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0℃,
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答案】A
【解析】
【详解】往冰上撒盐,使冰中参入杂质,降低冰的熔点,使冰熔化;同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成小冰
晶附在底部形成霜.
故选A.
4.下面设备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D.防噪声耳罩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贝仪是一种一起,可以测量噪声的大小程度,不能减弱噪声,故A符合题意:
道路两边的隔音走廊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消声器在噪声产生处减弱噪声,故C不符合题意;
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5.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象可知,小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小明做的是匀速
直线运动;
AB.而小华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小华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故A和B都错误;
C.由图象可知,在前2s内,小华运动的距离比小明长,所以小华跑得较快,故选项C正确;
D.由图象可知,两人跑的全程都为40m,两人的路程相等,故D错误.
故选C.
【点睛】要理解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注意熟练掌握s-t
图像的解读.
6.如图表示了某物体从一种物态变成另一种物态的过程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物质是非晶体
B.此过程是吸热过程
C.t=0时刻物体没有内能
D.0-h这段时间,物体要放热
【答案】B
【解析】
【分析】
(1)从图象中辨别晶体与非晶体主要看这种物质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即有一段时间这种物质吸热,温度不升
高,但内能增加,而此时就是这种物质熔化的过程.
(2)不管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过程都要吸收热量,晶体熔化前处于固态,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熔化后处于液态.
【详解】A、从图象上看,有一水平的线段,表示温度不变,且该过程中物质处于固液共存态,所以该物质有一
定的熔点,是晶体;故A错误;
B、从图象上看,固态时,吸热温度升高,固液共存时,吸热温度不变,液态时,吸热温度升高,所以此过程是吸
热过程,故B正确;
C、任何物质的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所以内能不可能为零;图中t=0时刻物体的温度为零摄氏度,但
其子仍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物体仍然具有内能,故C错误.
D、0-匕这段时间,物体要不断吸热,故D错误.
故选B.
7.如图所示的事例中利用声音传递能量的是
【答案】D
【解析】
【分析】
声波可以传递信息,是指告诉我们什么,也就是传递了信息,如教师讲课,告诉我们知识;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是指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传递了能量,如超声波洁牙,使我们的牙齿上的牙垢去掉,使我们的牙齿更洁净.
【详解】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倒车雷达、医生给病人做B超都属于声音能传递信息;
超声波清洗眼睛利用了声音能传递能量.
故选D.
8.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看到“白气”,下面有关“白气”形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常看见人们口中呼出“白气”,是水蒸气的蒸发现象
B.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C.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在常温下的升华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现象.明确“白气”是小水珠.
【详解】A、冬天在户外说话时,口中呼出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就会液化形成“白气”,故A
错误;
B、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着“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故B错误;
C、水烧开后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故C正确;
D、文艺演出时舞台上经常施放“白气”,是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降温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故D错
误.
故选C.
9.吉他上的弦绷紧时发声的音调比它不紧时高,则绷紧的弦发声比它不紧时()
A.振幅一定更大B.振幅一定更小
C.振动频率一定更低D.每秒内振动次数一定更多
【答案】D
【解析】
对于弦乐器来说,弦的松紧影响音调的高低,同样用力的情况下,弦绷紧时振动快,频率快,发声的音调高;反
之则弦绷的不紧时振慢,频率低,发声的音调低故答案为D.
10.2018年7月28日北京时间凌晨3点30到5点14出现罕见的月全食天象奇观.下面的知识点能用来解释
形成月全食现象是
A.光的色散B.光的直线传播
C.光的反射D.光的折射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日食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
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详解】当太阳、地球、月球在同一直线上,地球位于太阳与月球之间时,太阳发出的沿直线传播的光被不
透明的地球挡住,光线照不到月球上,在地球上完全看不到月球的现象就是月全食,因此月全食是由光在同
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平面镜距
视力表3m,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则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是
A.0.5mB.ImC.2mD.3m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关系判断视力表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求出被测者与平面镜
的距离.
【详解】平面镜距视力表3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可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3m,已知
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5m,
则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是5m-3m=2m.
故选C.
12.如图是来自远处的光线进入人眼球的光路图.下列关于该人眼判断正确的是
A.属于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B.属于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C.属于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D.属于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近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眼.近
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
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详解】由图可知,物体成像在了视网膜的后面,这是远视眼的特征;
远视眼是眼睛的晶状体会聚能力变弱,像呈在视网膜的后方,如果要让成像在视网膜上,需要将光线会聚些;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可以利用凸透镜进行纠正.
故只有选项D说法正确.
故选I).
13.如图是一款人脸识别取款机,它通过摄像机的镜头成像,然后析人脸的信息.人站在ATM机前,看一眼摄
像头,再输入手机号、取款金额、密码,自动吐钞,拿走现金.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通
A.该摄像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B.这种镜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镜头所成的像是一个正立缩小的实像
D.若镜头焦距为10cm,为了能形成清晰的像,人脸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20cm
【答案】C
【解析】
【分析】
摄像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当U>2f时,凸透镜才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详解】摄像机的镜头是一个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利用了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
实像原理制成.
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人脸和摄像头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也就是大于20cm时,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项ABD正确,故C错误.
故选C.
14.2018年11月26日,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地震常常伴有人听不到的次声波的产生.下列关于次声
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次声波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次声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可达3xl08m/s
D.次声波的频率超过20000Hz
【答案】A
【解析】
【分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
人的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之间,大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小于20Hz的,叫次声波.
【详解】A、次声波与其它声波一样,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次声波也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在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次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普通声波一样,不可能达到3X108m/s,
故C错误;
D、次声波的频率低于20Hz,故D错误.
故选A.
15.如图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装置示意图,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如图的情景,眼睛可能观察到
烛焰经凸透镜折射所成虚像的是
【答案】B
【解析】
【详解】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要使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物像在凸
透镜的同侧,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A.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故A错误;
B.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眼睛要在烛焰的另一侧,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正立、
放大的虚像.B符合题意;
C.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20cm,但眼睛和烛焰在同一侧了,故C误;
D.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是30cm,大于20cm,故D错误。
故选B。
二、填空作图题
16.如图所示体温计是根据液体性质制成的,它的度值为°C,示数为°C.
【答案】(1).热胀冷缩(2).0.1(3).36.9
【解析】
【分析】
(1)根据体温计的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来作答;
(2)读取体温计的示数时要先认清度值.
【详解】体温计的原理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图中体温计的度值是0.1℃,水银柱在36℃以上9小格处,示数为36.9℃.
17.秒表读数s.
【答案】156
【解析】
【分析】
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详解】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I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2”和
“3”之间,偏向“3”一侧,所以针指示的时间为2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I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Is,指针在36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6s,
即秒表的读数为2min36s=156s.
18.物质M通过吸、放热,出现三种不同物态,如图所示,甲、乙、丙物态依次为_、、
M
啜热放热
(甲四态)(乙物态)(丙物冬)
【答案】⑴.固态⑵.气态(3).液态
【解析】
【分析】
物质在自然界中一般以固、液、气三种状态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状态可以相互转化.
其中固一液,固一气,液f气需要吸热;气一液,气一固,液■—固需要放热.
【详解】由图知,甲物态一乙物态需要吸热,所以乙物态一甲物态需要放热;同时乙物态一丙物态也需要放
热,所以乙物态为气态;
丙物态一甲物态需要放热,所以甲物态一丙物态需要吸热;同时甲物态一乙物态需要吸热,所以甲物态是固
态;
所以丙物态为液态.
19.如图,一束光从空气射到水面0点,反射光线在容器壁上形成一光点A。
(1)画出反射光线及对应的入射光线
(2)大致画出该入射光线进入水的折射光线;
(3)A在水中的像到A的距离为cm。
【答案】⑴.(2).30
【解析】
【详解】⑴⑵山因为点。是入射点,反射到A点,则OA是反射光线,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做法
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做出入射光线,光从空气斜射入水
中,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作出折射光线
(3)⑵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物等大、等距、正立虚像,像物连线被平面镜垂直平分。所以点A的像到平
面镜的距离与点A到平面镜距离相等,等于30.0cm。
20.请在图中画出烛焰的两条入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
烛焰所成像的性质是(选填“放大”、“等大”、“缩小”)、(选填“正立”、“倒立”)的
【答案】(2).放大(3).倒立⑷.实
【解析】
【分析】
(1)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V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详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
变.如图所示:
(2)由图可知,2f>U>f,根据成像规律,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1.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行驶情况,其中甲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请你利用图中相关信
息解决下列问题:
0$10$20s30540s
0510s20s30s40$
(1)乙车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甲车行驶70s通过的路程是m,以汽车为参照物,车内乘客是(选填“运动”、“静止”)
的.甲、乙两车在0〜40s内的平均速度是(选填“相等”、“不相等”)的.
【答案】⑴.否⑵.乙车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3).2100(4).静止⑸.相等
【解析】
【分析】
(1)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路程不相等,物
体做变速运动,速度不断变化,根图示情景答题.
(2)物体在相等时间内的路程相等,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根据速度公式u=士可求速度,再根
t
据s=vt可求路程;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
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由速度公式可知,相同的时间(0〜40s)内,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大小,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详解】(1)由图示可知,乙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别是:200m、250m、300m、450nl,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
内,乙车的路程不相等,由此可知,乙车的运动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变速直线运动,乙车的速度是变化的;
判断依据是乙车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由图示可知,甲车在每个10s内的路程别是:300m、300m、300m、300m,由此可知,在相等时间内,甲车
的路程相等,由此可知,甲车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s甲300m__,
甲车速度为:物='=-T=30m/s,
而10s
甲车行驶70s通过的路程:
=3=30m/sx70s=2100m.
坐在正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以汽车为参照物,乘客与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是静止的.
在0〜40s内,甲车和乙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200m,所以由平均速度公式v=上可知,其平均速度相等.
t
22.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实验中,一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一束光线沿E0入射,并沿0F射此如图
所示.入射角是:改变光的入射方向,让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则反射角变;以N0为轴将硬纸片的
右半面向后旋转,在硬纸板上(选填“能”、“不能”)观察到反射光线,这说明了..
rrjL
【答案】⑴./EON(2).小⑶.不能⑷.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解析】
【分析】
(1)垂直于镜面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2)让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入射角减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也减小;
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关系进行析.
【详解】(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图中/EON是入射角;
(2)改变光的入射方向,让入射光线靠近法线,入射角减小,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反射角也减小;
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居法线两侧;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
面内.
所以以N0为轴将硬纸片的右半面向后旋转,则在纸板上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了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
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三、解析题
23.小明一家去广州旅游,在去广州的高速公路上,他看到如图所示的交通标志牌.
(1)圆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什么意思?方标志牌上“广州120km”表示什么意思?
(2)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广州至少需要多长时间?
【答案】(1)圆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此处路段限速80km/h;方标志牌上“广州120km”表示此处到
广州的路程是120km:(2)1.5h.
【解析】
【分析】
(1)根据对常见交通标志牌含义的了解答题;
(2)由交通标志牌找出汽车的速度、车距广州的距离,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汽车的行驶时
V
间.
【详解】(1)标志牌上的数字“80”表示此处路段限速80km/h;标志牌上“广州120km”表示此处到广州
的路程是120km;
(2)由v=上可得,汽车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广州至少需要的时间:
t
s120km,
t=—=----------=1.5h.
v80km/h
即从此标志牌处匀速到广州至少需要1.5h.
四、实验探究题
24.如图是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小车由A点所示位置静止释放,经过B、C两处时电子表显示的时
刻(h:min:s)如图所示.
(1)实验所用的测量工具是和一;
(2)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
实验中测得路程Si上的平均速度为V,.路程Sz上的平均速度为V2,那么,Vi、V2的大小关系是V,V2(选填
“>”、“<”、).
【答案】⑴.刻度尺⑵.停表(3).0.4nVs(4).>
【解析】
【分析】
(1)由实验原理v=上可知需要知道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t
(2)读出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
读出小车通过S2所用时间和路程,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然后比较,得出VI、V2的大小关系.
【详解】(1)由实验原理u=±可知需要知道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t
(2)由图可知,小车通过全程所用时间tk5s,路程S1=2m,
号2m...,
则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匕=,=丁=040通;
tx5s
由图可知,S2=lm,tz-3s,
52Im..
则v2=—=——«0.33m/s.
't23s
以上计算可知V〉V2.
25.如图是小明利用透明玻璃板“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蜡燃A的像
(1)实验时,玻璃板应该(选填“竖立”、“斜立”)在白纸上.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其目的是.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
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
(3)当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将_____(选填“靠近”、“远离”)玻璃板,像_____(选填“变大”“变
小”“不变”).
(4)细心的小明透过玻璃观察蜡烛A的像时,看到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重叠的像,出现两个
像的原因是.
【答案】(1).竖立(2).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⑶.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
(4).远离(5).不变(6).玻璃的两个表面同时反射,每个表面成一个像
【解析】
【分析】
(1)玻璃板要竖直放置,否则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会与前面蜡烛成的像完全重合.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
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是否相等:
(3)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从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利用光的反射现象可知能成两个像,从这个角度去析此题.
【详解】(1)像与物是关于镜子对称的,实验时玻璃板要竖立放置,如果不竖立,成的像就偏高或偏低,后面
的蜡烛是摆在桌面上的,不论怎样移动后面的蜡烛都不可能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实验中选择两根完全一样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物像的大小关系;
移动蜡烛B直到它与蜡烛的像位置相同,小明记录了两根蜡烛的位置,目的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
离是否相等;
(3)物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因此若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时,则像将远离玻璃板移动;
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跟物体大小有关,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物体远离平面镜,像也远离平面镜,
像的大小不变(等于物体的大小).
(4)由于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两面都能反射光,能成两个像,所以通过玻璃板该同学看到
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
26.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小明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C
•*
T(
工1
二»
士1
・
t
十*
工i
(i)在图甲实验装置中,不当之处是:.
(2)图乙是观察温度计示数时眼睛的位置,其中正确的是_____(选填“1”、“2"、"3”).
(3)改正错误后记录了下表的数据.小明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店面租赁合同租赁费用调整办法
- 二零二五年度高层建筑消防改造劳务分包合同范本2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内部承包合作协议范本12篇
- 《特种设备安全法》解析-浙江
- 酒店管理工作中的客户服务
- 科技应用在小班教育中的探索计划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租赁山地别墅及园林使用权合同4篇
- 二零二五年度宠物领养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企业收入证明修订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离婚方式适用条件及技巧解析合同3篇
- 广西南宁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义务教育质量检测综合道德与法治试卷(含答案)
- 2025年供应链管理培训课件
- 2025中智集团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携程旅行营销环境及营销策略研究》10000字(论文)
- 餐饮行业优化食品供应链管理计划
- 复工复产六个一方案模板
- 2024夏季广东广州期货交易所招聘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浙江省2024年高考化学模拟试题(含答案)2
- 2024新人教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Were Family!(大单元教学设计)
- 中国医美行业2024年度洞悉报告-德勤x艾尔建-202406
- 药用植物种植制度和土壤耕作技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