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文言断句(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7/0B/wKhkGWcApIqABC4CAAKWdhIpgfk934.jpg)
![专题02 文言断句(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7/0B/wKhkGWcApIqABC4CAAKWdhIpgfk9342.jpg)
![专题02 文言断句(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7/0B/wKhkGWcApIqABC4CAAKWdhIpgfk9343.jpg)
![专题02 文言断句(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7/0B/wKhkGWcApIqABC4CAAKWdhIpgfk9344.jpg)
![专题02 文言断句(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6/37/0B/wKhkGWcApIqABC4CAAKWdhIpgfk93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课题:《文言断句》导学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网】知识与技能1.了解文言断句高考命题规律及常见题型,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2.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文言断句的方法技巧,正确断句。过程与方法运用归纳、交流、探究等方法学习文言断句的方法和步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修养。重点难点突破的方法是从学生熟悉的语段中找寻文言断句的规律,在练习中不断强化方法,最后归纳规律中的特殊现象,找盲点。教学过程【导入】请为下列这幅对联断句并分析对联的含义: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相传明代的书画家祝枝山,在某一年的除夕,应邀给一家财主写了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看后大怒,当即告到县衙。公堂上祝枝山却说写的全是“吉庆之词”,财主听后越发怒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有这样的吉庆之词吗?”祝枝山听了哈哈大笑,将那对联重新念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难道不是吉庆之词?”。结果县令和财主闻之面面相觑,无言以对。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对于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很多考生不能准确把握。那么,考生们怎么才能正确进行语文文言文断句呢?【课前高考精练】1.(2021高考全国1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戴胄”人名,“以”动词认为,宾语“选人多诈冒资荫”,排除AD项。“有…者”固定结构,排除B项。原句:“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赦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译文: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2.(2020高考全国1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暖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句子大意是:元祐三年,暂代知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地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其中,“士坐庭中”主谓宾都全,其后断开,且“噤未能言”的主语也是“士”,承前省略,不能把“噤”断到上句,排除BC项;“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中,主语是“巡铺内侍”,中间不能断开,更不能将其断到上句,排除D项。故选A。3.(2019高考全国1卷)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B项。分析可知,C项断句正确。故选C。4.(2018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鲁)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战!”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感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答案】C【解析】第一步找到常用语句首的副词“遂、俄而”,前面断开;第二步找到主语“芝、宣帝”,前面断开;“下狱”的主语是“鲁芝”,排除AD项;第三步,根据结构,转折关系“而”前面断开,根据对仗句式“口不讼直”和“志不苟免”中间断开。排除B项。【译文】鲁芝又率领他的手下攻打城门,竭力保护曹爽,并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周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拉一条狗都不可以了(更不要说统领人),如果挟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仪,号令天下征讨天下,谁敢不听从您呢!如果放弃这个决策而束手待毙,那不是想去东市被杀头,难道不令人痛心吗?”曹爽懦弱又被人迷惑,因而没有听取鲁芝的意见,于是束手就擒。鲁芝也受到牵连而被下狱,论理当死,但他始终凛然不阿,始终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很喜欢他,于是赦免了他。不久做了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5.(2017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本句大意是:(谢弘微)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接着通过找一些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最后反复诵读、推断即可。【译文】谢密字弘微,陈郡阳夏人,父亲谢思,是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琰的第二个儿子,没有后代,就把弘微作为嗣子,谢弘微原名谢密,他的名字犯了所过继家中的忌讳,所以以字行世。童年时代精神端庄谨慎,时机适当才开口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很有名气,见到他后认为他很不平凡,对谢思说:“这孩子内心廉正机敏,将成为优秀人材,有这样一个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家一向贫穷节俭,而过继的家中富足,谢弘微只接受了几千卷书,其他遗产俸禄,全不过问。6.(2016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答案】B【解析】“盗悉窜他境”排除CD两项,“移书诘盗”排除A项,选B项。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橐:口袋。廋:隐藏、隐匿。更贱:任职。践祚:登基即位)【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明练文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课堂知识点拨】考点解析:B级文言文断句,也即“句读”,是自2014年起全国新课标卷新增的一个考点。以前,在北京卷、广东卷、浙江卷、湖南卷中考查过。对于,我们河南的考生来说,不是个新考点了而是一个成熟型的必考考点。考查形式: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目前新课标),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选择题是选取文中语句进行断句,选出正确的答案,一般为1题,3分,主观题形式是选取第I卷文言文阅读中语句或另外选取古籍中的经典文段让学生断句,一般为5分左右。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重点考查考生的文言语感,隐性地考查了文言翻译的能力,只是不需要表达。断句的基础在于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对语气的分析能力和对文意的领会能力,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文言断句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也讲求一定的技巧,方法如下:一、标名代,定主宾(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通观上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确定如下标点:“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此多可喜亦多可悲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答案】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2.(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文段主要讲了《孔子世家》产生的背景。其次,借助相似结构,利用动词“追”“匡”“垂”“作”等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再次,利用词性断句,如诸侯、仲尼。【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为后世留下“六艺”纲纪。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置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有删改)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词性,A、B两项和C、D两项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帝”,谓语“事”,“戎旅”是宾语,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项,不同之处“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主语应该是“人”,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译文】郑鲜之,字道子,是荥阳开封人。起初做桓伟的辅国主簿。宋武帝兴起义兵后,他多次升官官至御史中丞。他性格刚强正直,很合乎司直的职务特点。当时的新制度规定,为官者因为父母的疾病离职,三年内不准做官。山阴令由于父亲生病而被免职,郑鲜之因为这个上奏说:“现在探望父母的疾病却被加上罪名,这是违背道义伤害事理(的事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我以为应该依从旧章规定,在义理上才恰当。”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武帝年少时就从军了,不曾涉猎学问,等做了宰相,很羡慕有才华的人。有时谈古论今,人们都是顺着他的意思说,不敢辩驳。而郑鲜之总是要驳难,而且一定切中要害,不曾放松宽容他。与武帝说话,一定让他理屈词穷,然后才罢休。武帝有时惭愧变了脸色,但还是感激他能诚心相待,当时的人们称赞他是“纠正谄媚(的人)”。【点拨】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的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专有名词:给事中、御史大夫、中书省、左拾遗;乞骸骨、致仕、践祚、下车、祖道(在路上设宴为人饯行。祖:祭祀路神)、从子(侄子);俄而、有顷、既而、当是时;纨绔、布衣、弱冠、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等。二、标虚词,定位置1.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解析】“曰”提示下文的引用。要停顿。两个“矣”及“乎”“哉”都是句末语气词,“矣”表达感叹,分别译为“啊”“了”,“况…乎”固定结构,表示疑问语气“何况…呢?”,“不亦…哉”表示反问语气,译为“不也是…吗”。把这几处断开之后,再结合语境、文意,解题就容易多了。【答案】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译文:史官说:交友之道太难(把握)了。当两人意气相投之时,友人可以以身家性命相许诺,好像(为了你什么事都可以办)世上没有什么难事了。等到世事发生变化你已走投无路(需要他)的时候,却不能履行当初所说的话背离你而去的人实在太多了。更何谈在(你)死了之后能照顾你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又哪里能超过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的士人了!”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2.(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联系前后文,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为恶者”“行善者”(“者”后不能停顿,在这里是代词“的人”)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下文“明修辞”,对偶)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断句是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选自《战国策·秦策二》)A.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B.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C.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D.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答案】C【解析】(原句标点为)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译文】医生扁鹊去拜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请求让他为武王医治。(武王)身边的人说:“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治疗它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见。”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生气地把治病的针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术的人讨论放弃治疗。假使像这样去治理秦国,那么君王随便一个举动就会导致亡国。”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①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②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①长贰:指官的正副职。②言路:指言官。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答案】A【解析】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项。【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因为他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求学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太学中的正副长官及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次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谋求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有能够分成两个吗?”后援引《孟子》的话:“在朝廷做官却不能实行大道,这是可耻的。”言官认为是讥笑自己,请求贬黜他,(沈焕)为官才八十天,被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点拨】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①句首发语词:“其、盖、凡、窃、诸、敬、唯、初、盍、斯、今、夫、且夫、至若、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于是、岂、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焉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欤、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一般断开。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⑤对话标志的词语: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可借助“曰”“云”“言”“谓”“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⑥表示时间的词语,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⑦复音虚词: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不能点断: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⑧其他:“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做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如:故北面而问焉。(连词,表修饰。)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连词,表转折。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但如果“而”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夫”有时可做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做指示代词,也用在句中,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间,“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三、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据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句子的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处,从而准确断句。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的句子断句。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解析】两个“胡”表明这两句是疑问句,“非”“也”表明这一句是判断句,“者也”表明这一句是判断句,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答案】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译文】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虽然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晋原轸①曰:“秦违蹇(jiǎn)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②乎?”原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选自《左传·殽之战》)【注】①原轸zhěn:晋军统帅。②死君:忘记晋文公。③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长远利益考虑,怎么能说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呢!”于是发布命令。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答案】C【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原句标点为: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译文】晏平仲(字仲,谥平,习惯上称“平仲”),名婴,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做事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慎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谨慎小心行事。有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遵从政令行事;不利于国家的政治清明的,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点拨】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反问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等。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千万不要把固定结构拆分开。四、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工整,因此多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较多,这是文言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1.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解析】(1)句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做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2)句则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句子的不同修辞进行判断。【答案】(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2013·江苏)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jiao求)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解析】本题考查根据句式的对应关系和特殊虚词断句的能力。断句时先通读画线部分疏通大意。从中不难看出“贵诈力”与“贱仁力”相对,“先”与“后”相对,“富者”与“贫者”相对,“国强”与“弱国”相对,这些词语领起的句子构成四组对比句。【答案】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译文】齐桓公采用管仲的谋划,通过对物价贵贱的控制,开发山海资源物产,使得诸侯前来朝拜,凭借小小的齐国,显赫地成就了霸主的名声。魏国任用李克,充分开发土地资源,使魏文侯成为强有力的国君。从这以后,天下处于战国时代,互相争斗,尊崇欺诈和武力而轻视仁义道德,推崇先占有财富而后讲究辞让。所以平民百姓之间富有的人有的累积上万财富,而贫穷的人有的连糟糠都吃不饱;强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使它们称臣服从,而弱小的诸侯国有的断绝了祖宗的祭祀,国家也灭亡了。延续到秦,最终使海内统一。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①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②。(选自《东坡志林·卷八·记游》)[注]①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②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A.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B.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C.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D.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答案】D【解析】“步城西”与“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与“屠酤纷然”都是结构相同的对称句,根据这点可断句。正确的标点是: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译文】己卯年元宵节,我在儋州,有几位老书生来拜访我,说:“这么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游玩?”我高兴地跟随他们去游玩。走出城西门,进入寺庙,走过小巷,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各种店铺商贩很多,回到住处已经三更天了。家中人关门熟睡,已经重新打起了鼾声。我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但是也笑韩退之(韩愈)钓鱼钓不到,打算到更远的地方去,却不知道(另寻佳处)垂钓,也未必能钓到大鱼。【点拨】古人写文章很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有的讲究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在断句时可以利用这些修辞现象。如顶真句“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如对偶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五、借动形,定成分(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一般前后不断开;若不带宾语,其后常可断开。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1.(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点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课堂即学即练】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后游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众犬吠声,因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马常数千百,酒肉滂沱。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曰:“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因就斫之。(选自《六朝志怪小说选译》)【答案】南顿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殖种/以余浆灌溉【译文】南顿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子核,想把它带回去,又回头看见空心的桑洞里有泥土,就把李子核种在那里,用剩下的水浇灌。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又长出李树来,十分惊奇,就互相传说开来。正好有个眼睛患有小毛病的人,在李树下休息,向李树祷告说“李树您如果能让我的眼睛变好,我就用一只猪来答谢您。”眼痛这种小病,自己也会痊愈。这样一来,众人便你一声我一声地附和传,说李树能使失明的人重见光明,远近轰动,树下车马成千上百,李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张助出远门回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树有什么神灵呀?它不过是我随便种下的。”于是就把树砍了。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客作(佣工)田不满(人名),夜行失道,误经墟墓间,足踏一髑髅。髑髅作声曰:“毋败我面,且祸尔!”不满憨且悍,叱曰:“谁遣尔当路?”髑髅曰:“人移我于此,非我当路也。”不满又叱曰:“尔何不祸移尔者?”髑髅曰:“彼运方盛,无如何也。”不满笑且怒曰:“岂我衰耶?畏盛而凌衰,是何理耶?”髑髅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也。不满冲之竟过。惟闻背后呜呜声,卒无他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答案】髑髅(dúlóu人的头盖骨)作泣声曰/君气亦盛/故我不敢祟/徒以虚词恫喝也/畏盛凌衰/人情皆尔/君乃责鬼乎/哀而拨入土窟中/君之惠也【译文】佣工田不满,夜晚出行迷了路,错误地经过废墟墓地之间,脚踩到一个骷髅。骷髅发出声音说:“别毁坏我的脸,(否则)将降祸于你!”田不满性格刚直且勇敢,斥责道:“谁派你挡道啊?”骷髅说:“别人移我到这里,不是我要挡路啊。”田不满又叱责道:“你为什么不降祸于那个把你移过来的人啊?”骷髅说:“他的气运正盛,我不能对他怎么样啊。”田不满又好笑又好气地说道:“难道我的气运就衰弱吗?害怕厉害的而欺侮衰弱的,这是什么道理啊?”骷髅发出哭泣的声音说:“您气运也盛,所以我不敢(对你)作祟,只是用空话来恐吓啊。害怕厉害的而欺侮衰弱的,人(的)情(况)都是这样,您就(光)责怪鬼干吗?哀求你(将我)埋进土坑中,算是你对我的恩惠呀。”田不满怒冲冲地走过去。只听见背后呜呜的声音,终究也没有其他不正常的事情发生。3.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倭躏江南北。赵文华出视师,疏荐顺之(指传主唐顺之)。起南京兵部主事。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总督王忬以下俱贬秩。(选自《明史·唐顺之传》)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B.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C.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D.父忧/未终/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出/核蓟镇兵籍还/奏缺伍三万/有奇见/兵亦不任战/因条上便宜九事【答案】C【解析】“父忧未终”中间不可停顿,“父忧”为专有名词,较为常见,与“未终”构成主谓句,可在“未终”后断开。据此可排除B、D两项。“不果出免丧召为职方员外郎进郎中”,“职方员外郎”“郎中”为专有名词,前边要出现与授予或任免相关的词语,分别是“召为”“进”;“不果出”是文言习惯用法,译为“结果没有出任”。“未终”“不果出”“不任战”均为带否定词的谓语结构,要视作整体。从语境看,“奏”后的内容为宾语,“缺伍三万有奇”可联想到《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的停顿,据此可以排除A项。(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又叫“丁艰”。“父忧”指父亲去世,“母忧”指母亲去世。)【译文】倭寇蹂躏长江南北。赵文华出京巡视军队,上疏推荐唐顺之。朝廷起用顺之为南京兵部主事。由于父丧期限未满,(唐顺之)并未立即出任。守孝期满,除去丧服后,(唐顺之)被征召做了职方员外郎,并晋升为兵部郎中。朝廷派唐顺之到蓟州镇核查军籍情况,回京后,(唐顺之)上奏报告说该镇缺额三万多员,在籍兵员也没有什么战斗力,为此,他上书提出了九条解决办法。总督王忬以下各官员因此都遭贬官。【模拟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节选自程启充《游千山记》)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答案】B【解析】“缚胸”“挽之”;“刘子”“之”:动词,走。“徐子与余”枰(ping):围棋盘。【译文】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着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容下拐杖,路仅容得下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2.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孟子曰言近而旨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1\*GB3①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注]①不下带带腰带古人视不下带即只上。此处比喻注意眼前常见之事。【答案】孟子曰/言近而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解析】找出对称性句子即两“……者……也再“曰“也“焉”等断句虚词标志;其余略加翻译即可断开。【译文】孟子说“言辞浅近而含义深远是善言操守简约而利益广博是善道君子的言论浅近平常而包含大道君子地.要求别人的重而要求自己的轻。”3.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未加标点处断句。叶廷眭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眭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对称句式“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终篇而后止”还有名代词“余”“士大夫家”,断开几处,余下再仔细翻译、推断。【译文】叶廷硅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的读没有读完全篇不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为《海录》。”4.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答案】何故礼之若此/其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再根据常用于句首的词“故”“此”断开一部分。固定句式:此之谓。绻quǎn:弯曲,屈。【译文】道的人对得道的人不可傲视尧衡量自己的德行智谋不如善绻谁又能礼遇贤者呢?5.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画线的部分断句。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取材于《忠经·忠谏章第十五》,汉·马融撰)【答案】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则非忠臣/夫谏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为可断可不断处)【解析】首先边读边译然后根据句末可先断开一部分再根据对称句式断“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始于顺辞/中于抗议/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休:吉庆,美善,福禄:~咎(吉凶)。)/以宁社稷等句【译文】忠臣侍奉君主没有比进谏更重要的臣子能进忠言君主能采纳忠言那么君主用仁义治理天下的政治主张就会发扬光大了在事情发生之前进谏的是上等的进谏对已有明显迹象的事进谏的是次等的进谏对已经执行的事进谏的是下等的进谏看到有违背正道的事却不进谏就不是忠臣的职分刚开始用谦逊的言辞来进谏(如果不被采纳)这时就要用激烈的言辞来进谏坚持正义不屈服王治理天下的美名使国家和平安宁《尚书说“木头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君主能够采纳好的谏言就会圣明。”6.(2014北京卷)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答案】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解析】“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已经标明了层次,然后通过一些具体的动词和虚词来划分,难度不大。【译文】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于是就写下了此篇文字。7.(2016届安徽合肥八中高三上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栾布者,梁人也。始梁王彭越为家人时,尝与布游。穷困,赁佣于齐,为酒人保。数岁,彭越去之巨野中为盗,而布为人所略卖,为奴于燕。为其家主报仇,燕将臧荼举以为都尉。臧荼后为燕王,以布为将。及臧荼反,汉击燕,虏布。梁王彭越闻之,乃言上,请赎布以为梁大夫。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视者,辄捕之。”布从齐还,奏事彭越头下,祠而哭之。(选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有删节)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B.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C.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D.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名词:“彭越”“谋反”“三族”不能分开,“使于齐”状语后置句。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参考译文】栾布是梁地人。当初梁王彭越做平民的时候曾经和栾布交往。栾布家里贫困,在齐地被人雇用,替卖酒的人家做佣工。过了几年,彭越来到巨野做强盗,而栾布却被人强行劫持出卖,到燕地去做奴仆。栾布曾替他的主人家报了仇,燕将臧荼推荐他担任都尉。后来臧荼做燕王,就任用栾布做将领。等到臧荼反叛,汉王朝进攻燕国的时候,俘虏了栾布。梁王彭越听到了这件事,便向皇上进言,请求赎回栾布让他担任梁国的大夫。后来栾布出使到齐国,还没返回来,汉王朝召见彭越,以谋反的罪名责罚他,诛灭了彭越的三族。之后又把彭越的头悬挂在洛阳城门下示众,并且下命令说:“有敢来收殓或探视的,就立即逮捕他。”这时栾布从齐国返回,便把自己出使的情况,在彭越的脑袋下面汇报,边祭祀边哭泣。8.(2016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时廷尉卿诸葛冲以(何)攀蜀士,轻之,及共断疑狱,冲始叹服。迁散骑侍郎。杨骏执政,多树亲属,厚封赏,欲以恩泽自卫。攀以为非,乃与石崇共立议奏之,奏曰:“今承洪基,此乃天授。至于班赏行爵,优于泰始革命之初,不安一也;今恩泽之封,优于灭吴之功,不安二也;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臣等敢冒陈闻。窃谓泰始之初,及平吴论功,制度名牒,皆悉具存。纵不能远遵古典,尚当依准旧事。”帝不纳。(选自《晋书·何攀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B.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C.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D.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莫非”“公侯”不能分开,“于后”“之后”结合文段也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今之开制/当垂于后/若尊卑无差/有爵必进/数世之后/莫非公侯/不安三也”。【译文】当时廷尉诸葛冲因他(何攀)是蜀地的人,轻视他,等到共同审理疑难案件,诸葛冲开始佩服他。升任散骑侍郎,杨骏执掌政事,大量培植亲族,丰厚地封爵赏赐,想用这种恩惠来保卫自己。何攀以为不妥,便与石崇共同弹劾他,奏章上说:“现在陛下继承宏业,是天意所授。而赏赐封爵厚于武帝泰始革命初期,这是第一个令人不安的;今日施加恩泽的封赏,高于对灭吴功臣的封赏,这是第二个令人不安的;今日封赏的爵位和制度,应当传之于后世,如尊卑之位没有差别,有爵者都要晋升,那么数世之后都成了公侯,这是第三个令人不安的。臣等敢冒死向陛下提出建议,认为泰始初及平吴时的封赏制度和封赏名单,都保存完好,即使不能遵循远古的典制,也应当依照我朝旧制。”皇帝不采纳。9.(2016届贵阳一中高三上第三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中平五年,拜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B.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C.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D.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先看人名、地名,比如“坚”指“孙坚”,“治”指朱治,“策”指孙策,“袁术”;“江东”是地名。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孙坚去世,朱治扶持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不行德政,于是劝孙策回军平定江东”。【译文】朱治,字君理,丹杨郡故鄣县人。他起初为县吏,后被察举孝廉,州府征召他为州从事,跟随孙坚征战讨伐。中平五年,朱治被任作司马。跟从孙坚征讨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贼寇周朝、苏马等。立有战功,孙坚上表任朱治代行都尉。他随从孙坚在阳人击败董卓,进军洛阳。孙坚上表任朱治代行督军校尉,专门带领步、骑兵,东往援助徐州牧陶谦征讨黄巾军。遇孙坚去世,朱治扶持孙策,依附袁术。后来知道袁术不行德政,于是劝孙策回军平定江东。10.(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太史负责“卜”,斋戒的行为是进入太庙的人所需要的,保持自身的干净不亵渎神灵。斋戒要跟上日期,斋戒三天后,到太庙,然后对那只可怜的乌龟做出某种暴力行为,看龟的裂纹占卜,选一个好的日子举办一下斧钺的交接仪式。由此可知,正确的断句为C项。【译文】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式如何?”太公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命令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阅读答案__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阅读答案__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现在某国家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主将接受了任命,国君就命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龟甲,择吉日,授给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太庙门,面向北站着。钻灵龟:钻灵龟:即占卜。在商周时每遇重大事情,总要求神问卜。其方法是用烧红的小铜棍炙烙龟甲或兽骨,观察骨甲的裂痕以决定吉凶。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猛狗与社鼠韩非子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谏曰:“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又举兵而诛共工于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无传天下于舜。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一曰:“不以其所疑败其所察则难也。”(节选自《韩非子集释》)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B.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C.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D.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答案】A【解析】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也,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译文】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没有谁再敢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孔子听说这件事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必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12.用“/”给下列语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答案】B【解析】古人写文章讲究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过:过错、过失;故:故意)相对(互文手法),“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相对。【参考译文】宽恕、赦免别人的过失,惩处故意犯法的行为,都不分大小,这是帝王处理政事的原则;以安逸舒适的方法使用人民,人民虽劳累而不埋怨,以使民生存的方法杀害人民,人民虽然会死但不会埋怨杀害他的人,这是行王道的君主处理政事的原则。13.(2018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前四个断句相同,四个选项的第一个区别在“涣少好侠”,翻译为“王涣年少时喜好游侠”更为通顺,排除C、D。根据对仗的原则,“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形成动宾结构,故选B。【译文】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父亲名顺,安定太守。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钻研儒学,学习《尚书》,研读律令,大体明晓了这些书典的主要旨义。他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14.(2018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白陵使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之,纯礼曰“陵寝皆在邑境,岁时缮治无虚日,今乃与百县均赋,曷若置此,使之奉常时用乎?”琦是其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B.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C.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D.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物料策划供应合同协议
- 2025年律师事务所服务协议标准文本
- 2025年通信电源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穿水冷却装置项目提案报告
- 2025年住宅销售经纪服务协议
- 2025年市场准入合规策划合作框架协议
- 2025年企业签订网络安全协议
- 2025年企业股东间保密协议策划样本
- 2025年实习生供求策划协议书模板
- 2025年丹阳市美容院股东权益策划与分配合同书
- 2025年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试近5年常考版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成都四川成都简阳市简城街道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招聘综治巡防队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2030全球废弃食用油 (UCO) 转化为可持续航空燃料 (SAF) 的催化剂行业调研及趋势分析报告
-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
- 2025年环卫工作计划
- 湖北省武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三元月调考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音频有听力原文)
- 品质巡检培训课件
- 一年级下册劳动《变色鱼》课件
- 商务星球版地理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 202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