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智能化技术与应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12896第1章建筑智能化技术概述 3203191.1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历程 3125911.2建筑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 3318791.3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 313974第2章智能传感器技术 4104552.1智能传感器概述 4211722.2智能传感器类型及原理 4280112.2.1温度传感器 4178712.2.2湿度传感器 4119642.2.3光照传感器 568052.2.4红外传感器 5113532.2.5位移传感器 5234432.3智能传感器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5130622.3.1环境监测 513372.3.2能源管理 5115642.3.3安全防范 584812.3.4自动控制 5275272.3.5健康监测 572872.3.6智能家居 54204第3章建筑物联网技术 6150263.1建筑物联网基础理论 666893.1.1物联网概念 6202223.1.2物联网架构 6115513.1.3物联网关键技术 6312343.2建筑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设备 613333.2.1传感器技术 6222603.2.2嵌入式计算技术 6278733.2.3网络通信技术 666693.2.4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6215983.2.5信息安全技术 6296613.3建筑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 7118313.3.1智能照明系统 7266463.3.2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795683.3.3智能安防监控系统 7316793.3.4智能环境监测系统 7322383.3.5智能家居系统 727995第4章建筑大数据与云计算 719234.1建筑大数据概述 7209744.2建筑大数据处理技术 7290434.3云计算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 831301第5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8160315.1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理论 8221005.1.1人工智能概述 875115.1.2机器学习简介 8103905.1.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价值 915225.2建筑智能化中的人工智能应用 9206725.2.1智能监控系统 9264035.2.2智能照明系统 985175.2.3智能暖通空调系统 956155.2.4智能语音 9158515.3机器学习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 998515.3.1能源消耗预测 9133005.3.2建筑负荷预测 9153585.3.3能源优化调度 9165585.3.4建筑能耗异常检测 945155.3.5智能节能策略 108552第6章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 10192316.1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概述 10245996.2常用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 10213146.2.1环境监测技术 10271956.2.2自动控制技术 10327216.2.3能源管理技术 10275806.2.4信息通信技术 11116226.3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 1130165第7章智能建筑安防技术 11233467.1智能建筑安防技术概述 11313117.2视频监控技术在建筑安防中的应用 12199137.3出入口控制技术在建筑安防中的应用 129624第8章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2146958.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概述 12139398.2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及其原理 13141638.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 1310331第9章智能建筑能源管理 14100469.1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概述 14281109.2建筑能源监测与诊断技术 14258239.2.1能源监测技术 1487309.2.2能源诊断技术 15151229.3建筑能源优化与调控技术 1557289.3.1能源优化技术 1523709.3.2能源调控技术 1531723第10章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52993610.1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趋势 151589110.1.1互联网、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融合 15423310.1.2建筑信息化模型(BIM)技术的广泛应用 162872410.1.3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 162712710.1.4绿色、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6629110.2建筑智能化技术面临的挑战 161805110.2.1技术标准不统一 161001210.2.2安全与隐私保护 161613310.2.3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16803110.3建筑智能化技术未来展望与应用前景 161804810.3.1智慧城市建设 163052710.3.2跨界融合创新 171396810.3.3普及与推广 173075310.3.4定制化与个性化服务 17第1章建筑智能化技术概述1.1建筑智能化技术发展历程建筑智能化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从简单的自动化控制逐步演变为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建筑技术。在我国,建筑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伴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建筑智能化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推进。1.2建筑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建筑智能化技术体系架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1)感知层:通过各类传感器、监测设备等,实现对建筑内外环境、设备运行状态等信息的实时采集。(2)传输层: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将感知层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3)数据处理层:对传输层送达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分析和挖掘,为决策提供支持。(4)应用层:根据实际需求,开发出相应的智能化应用系统,如智能家居、智能安防、能源管理等。(5)用户界面层:为用户提供友好、直观的操作界面,实现人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交互。1.3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领域建筑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智能家居: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对家庭环境的远程监控、智能控制,提高居住舒适度和便利性。(2)智能安防:利用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巡更系统等,构建安全、可靠的建筑安防体系。(3)能源管理: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实现能源的合理分配和高效利用。(4)智能照明:根据室内外光线、人员活动等,自动调节照明系统,节能降耗。(5)智能通风与空调:根据室内外环境、人员需求,自动调节通风与空调系统,提高舒适度。(6)智能交通:通过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优化交通流,提高道路通行能力。(7)智能运维: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对建筑设备、设施的高效运维管理。(8)绿色建筑:通过建筑智能化技术,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第2章智能传感器技术2.1智能传感器概述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传感器,它能够在感知到物理量变化后,通过内置的微处理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并输出经过解析的数据。与传统传感器相比,智能传感器具有更高的集成度、更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更广泛的适用范围。在建筑智能化领域,智能传感器发挥着的作用,为建筑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2.2智能传感器类型及原理智能传感器可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以下简要介绍这些传感器的原理:2.2.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通过检测环境温度变化,将温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输出。常见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和集成电路温度传感器等。2.2.2湿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主要用于测量空气中的相对湿度。湿度传感器分为电容式、电阻式和露点式等类型。2.2.3光照传感器光照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光照强度。常见的光照传感器有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和光电三极管等。2.2.4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利用红外线对物体进行检测,广泛应用于安防、自动控制等领域。其主要原理是红外探测器将红外辐射能量转换为电信号。2.2.5位移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物体的位移、形变等物理量。常见类型有电感式、电容式、电阻式和光栅式等。2.3智能传感器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智能传感器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以下列举一些典型应用场景:2.3.1环境监测智能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建筑内部的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2.3.2能源管理通过智能传感器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监测和分析,实现能源优化配置,降低能耗。2.3.3安全防范智能传感器在安防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红外传感器用于入侵报警,视频监控中的图像传感器等。2.3.4自动控制智能传感器可应用于建筑设备自动控制,如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空调温度等。2.3.5健康监测智能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建筑结构的健康状况,及时发觉潜在安全隐患。2.3.6智能家居智能传感器是实现智能家居的核心组件,如智能门锁、智能家电等。通过以上应用,智能传感器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提高了建筑的安全、舒适和节能功能。第3章建筑物联网技术3.1建筑物联网基础理论3.1.1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把各种实体物体连接到网络上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的技术。在建筑领域,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建筑设施、设备和系统进行集成,实现智能化管理和高效运行。3.1.2物联网架构建筑物联网架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负责收集各种建筑设备和系统的信息;网络层负责将感知层收集到的信息传输到应用层;应用层则根据实际需求,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智能化应用。3.1.3物联网关键技术建筑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3.2建筑物联网关键技术与设备3.2.1传感器技术传感器是建筑物联网的核心部件,负责收集各种建筑设备和系统的信息。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能耗传感器等。3.2.2嵌入式计算技术嵌入式计算技术是实现建筑物联网设备智能化的关键。通过嵌入式设备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建筑设备和系统的实时监控与控制。3.2.3网络通信技术建筑物联网采用有线和无线的网络通信技术,包括以太网、WiFi、蓝牙、ZigBee等。这些技术为建筑物联网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信息传输通道。3.2.4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建筑物联网需要对收集到的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智能化应用。常见的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3.2.5信息安全技术建筑物联网的信息安全。通过加密、认证、访问控制等技术,保证建筑物联网的信息传输和存储安全。3.3建筑物联网应用案例分析3.3.1智能照明系统通过安装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外光照强度,根据需求自动调节照明设备,实现节能降耗。3.3.2智能能源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建筑能耗设备,对能源消耗进行统计分析,实现能源优化管理。3.3.3智能安防监控系统结合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等设备,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监控和实时报警,提高建筑安全水平。3.3.4智能环境监测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为建筑环境调控提供依据。3.3.5智能家居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家居设备(如家电、门窗、照明等)连接在一起,实现远程控制、场景联动等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第4章建筑大数据与云计算4.1建筑大数据概述建筑大数据是指在建筑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这些数据具有多样性、实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包括建筑信息模型(BIM)、传感器数据、能耗数据、视频监控数据等。建筑大数据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能效、安全性和舒适性。4.2建筑大数据处理技术建筑大数据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数据可视化等方面。(1)数据采集:利用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对建筑物进行实时监测,获取各种建筑数据。(2)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存储技术,如Hadoop、Spark等,对海量建筑数据进行高效存储和管理。(3)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对建筑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4)数据可视化: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如图表、地图、3D模型等,将分析结果直观地展示给用户,方便用户理解和决策。4.3云计算在建筑智能化中的应用云计算作为一种新兴的计算模式,将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为建筑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1)建筑信息模型(BIM)云平台:通过云计算技术,实现BIM数据的在线存储、共享和协同,提高建筑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维效率。(2)能耗监测与优化:利用云计算平台,对建筑能耗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为建筑节能提供数据支持。(3)智慧工地:通过云计算技术,将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人员定位、设备运行等数据进行集成,实现工地的智能化管理。(4)建筑安全监测:利用云计算平台,对建筑物的结构健康、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进行实时监测,提高建筑安全功能。(5)智能家居:云计算技术为智能家居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能力,实现家庭设备的远程控制、智能互动和能源管理。通过以上应用,云计算为建筑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建筑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第5章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5.1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基础理论5.1.1人工智能概述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具有人类的智能。在建筑智能化领域,人工智能技术为建筑提供了高效、节能、舒适及安全等智能化解决方案。5.1.2机器学习简介机器学习(MachineLearning,ML)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通过数据驱动,使计算机从数据中学习,从而实现预测和决策功能。机器学习算法可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5.1.3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价值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建筑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维成本、提升居住舒适度以及增强建筑安全性。5.2建筑智能化中的人工智能应用5.2.1智能监控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如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实现对建筑内外的实时监控,提高安全防范能力。5.2.2智能照明系统通过人工智能算法优化照明系统,实现节能降耗,同时为用户提供舒适的光环境。5.2.3智能暖通空调系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优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5.2.4智能语音在建筑环境中集成智能语音,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语音控制功能,提高居住舒适度。5.3机器学习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5.3.1能源消耗预测运用机器学习算法,根据历史能耗数据预测未来能耗趋势,为建筑节能提供依据。5.3.2建筑负荷预测利用机器学习技术预测建筑在不同时间段的负荷需求,为能源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支持。5.3.3能源优化调度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建筑内不同能源设备的优化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3.4建筑能耗异常检测运用机器学习技术,实时监测建筑能耗数据,发觉并诊断能耗异常情况,为运维人员提供及时反馈。5.3.5智能节能策略结合机器学习算法,自动符合建筑特点的节能策略,实现建筑能耗的持续降低。第6章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6.1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概述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是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对建筑内的设备、环境及能源进行监测、分析、优化和控制的一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用户提供舒适、安全、节能、高效的建筑环境,提高建筑物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设备控制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安防监控系统、信息通信系统等。6.2常用建筑智能化控制技术6.2.1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监测技术是通过传感器对建筑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为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常用的传感器有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6.2.2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是根据环境监测数据,对建筑内的设备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舒适、节能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暖通空调系统控制:通过调节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室内温度、湿度的控制。(2)照明系统控制:根据室内外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照明设备的开关和亮度。(3)窗帘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照、温度等条件,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6.2.3能源管理技术能源管理技术是对建筑内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优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能耗监测:实时监测建筑内的电力、燃气、水等能源消耗数据。(2)能源分析:对能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能源浪费的原因。(3)节能优化:根据能源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节能措施,如优化设备运行策略、调整能源供应方式等。6.2.4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是实现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各设备、各系统之间信息传输与共享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有线通信技术:如以太网、RS485等。(2)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蓝牙、ZigBee等。(3)物联网技术:通过物联网平台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6.3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实例以下是一个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的设计实例:某办公楼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设计:(1)环境监测:安装温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CO2传感器等,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2)暖通空调系统控制:根据环境监测数据,自动调节空调系统的工作状态,实现节能运行。(3)照明系统控制: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照强度,自动调节照明设备的开关和亮度。(4)窗帘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光照、温度等条件,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5)能源管理:通过能耗监测、能源分析,制定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信息通信:采用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信息传输与共享。通过以上设计,该办公楼实现了智能化控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能源利用率,降低了运行成本。第7章智能建筑安防技术7.1智能建筑安防技术概述智能建筑安防技术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视频监控、出入口控制、入侵报警、巡更系统等。本章主要介绍智能建筑安防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及其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通过运用现代电子、通信、控制等技术,实现建筑物内部安全防范的自动化、智能化,提高建筑物安全功能。7.2视频监控技术在建筑安防中的应用视频监控技术是智能建筑安防系统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实时监控:通过高清摄像头对建筑物内部、周边环境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觉异常情况。(2)录像存储:将监控画面进行录像存储,便于事后查询、取证。(3)图像识别: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监控画面中的人脸、车辆、物品等进行识别,提高安防水平。(4)远程访问:通过互联网或专用网络,实现远程访问监控画面,便于管理人员随时了解现场情况。7.3出入口控制技术在建筑安防中的应用出入口控制技术是智能建筑安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门禁系统:通过刷卡、密码、指纹等验证方式,控制人员进出权限,保障建筑物内部安全。(2)车辆道闸系统:对进出建筑物的车辆进行识别、控制,防止非法车辆进入。(3)访客管理系统:对访客进行登记、审核,发放临时通行证,保证访客行为可控。(4)梯控系统:与门禁系统相结合,实现对电梯运行楼层、时间的控制,提高建筑物安全功能。(5)人行通道闸:在人员密集区域设置人行通道闸,实现有序通行,防止拥挤、踩踏等安全。通过以上技术的应用,智能建筑安防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物的安全功能,为人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工作环境。第8章智能照明控制系统8.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概述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建筑智能化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运用先进的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及传感器技术,实现对建筑内部照明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不仅可以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还能根据不同场合和需求调整光线,创造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8.2智能照明控制技术及其原理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以下技术:(1)传感器技术:通过光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设备,实时检测环境光线及人体存在,为照明控制提供数据支持。(2)控制技术:采用分布式控制系统,对各个照明设备进行集中或分散控制,实现照明的智能化。(3)通信技术:利用有线或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各个照明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系统整体功能。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的原理如下:(1)环境光线检测:通过光敏传感器实时检测环境光线,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2)人体存在检测: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室内人体存在,为照明控制提供依据。(3)控制策略制定:根据环境光线和人体存在情况,制定合适的照明控制策略。(4)执行控制指令:控制中心向照明设备发送控制指令,调整灯光亮度、色温等参数。(5)数据反馈与优化:照明设备将实时运行数据反馈至控制中心,以便进行优化调整。8.3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应用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办公楼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办公楼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设置在各个办公室、走廊、洗手间的传感器,实时检测环境光线和人体存在。根据检测结果,系统自动调整灯光亮度,实现节能和舒适照明。同时员工可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办公室的照明设备,提高办公便利性。案例二:某大型商场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商场采用分布式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布置在各个区域的传感器,实时检测顾客流量和光线需求。系统根据检测结果,自动调整照明设备的工作状态,实现节能和优化照明效果。商场管理人员可通过集中控制平台,对整个商场的照明设备进行监控和管理。案例三:某酒店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酒店利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为住客提供个性化照明服务。通过房间内的传感器,检测住客的需求和行为,自动调节灯光亮度、色温等参数,营造舒适的居住环境。同时系统还能实现场景切换,如观影模式、睡眠模式等,提升住客体验。案例四:某学校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学校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对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的照明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系统根据课程安排和实时光线需求,自动调整照明状态,提高学生学习效果。通过集中控制平台,学校管理人员可实时监控照明设备运行情况,保证安全节能。案例五:某医院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医院运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舒适的照明环境。系统根据不同病区和时间段的需求,自动调整灯光亮度,降低能耗。同时通过智能控制系统,医护人员可远程控制病区照明,提高工作效率。第9章智能建筑能源管理9.1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概述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手段,对建筑物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分析、优化和调控的过程。其目的是降低建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节能减排。本章主要介绍智能建筑能源管理的基本概念、系统架构及其关键技术和应用。9.2建筑能源监测与诊断技术9.2.1能源监测技术建筑能源监测技术主要包括对建筑物内各种能源消耗设备、系统及整体能源消耗的实时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重点介绍以下内容:(1)能源监测系统的组成与功能;(2)能源监测设备的选型与安装;(3)能源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9.2.2能源诊断技术能源诊断技术是对建筑能源消耗数据进行分析,发觉能源浪费的环节,为能源优化与调控提供依据。主要内容包括:(1)能源消耗数据分析方法;(2)能源浪费环节识别技术;(3)能源诊断报告编制。9.3建筑能源优化与调控技术9.3.1能源优化技术能源优化技术是通过调整能源消耗设备的工作状态,优化能源使用方式,降低能源消耗。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能源需求预测技术;(2)能源负荷优化分配技术;(3)设备运行参数优化调整技术。9.3.2能源调控技术能源调控技术是指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建筑能源消耗设备进行实时调控,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能源调控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2)能源调控策略与算法;(3)能源调控设备及其应用。本章对智能建筑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