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1页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2页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3页
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高三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讲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扫描考情分析】时间全国卷地方卷2019全国Ⅰ卷·25·儒家思想对宗教思想的影响全国II卷·26·唐代文化全国I卷·

45.秦朝与曹魏末年的爵位制改革北京·北魏孝文帝改革2020全国I卷·26·唐代书法艺术全国II卷·26·唐代美术全国III卷·26·唐代敦煌壁画 北京·2·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天津·2·唐朝的民族关系2021全国甲卷·45·孝文帝改革全国乙卷·25·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全国乙卷·47·历史人物评价——冯道福建卷·3·三国正统观念广东卷·2·相权的转移,皇权的加强海南卷·3·唐代对修史的重视山东卷·3·隋唐时期南方开发湖南卷·3·唐代地方势力的膨胀天津卷·2·魏晋书法2022全国甲卷·25·西晋到唐地方行政体制演变全国乙·25·皇族分封广东·3·南北朝时期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广东·20·孝文帝改革(迁都)——非选择题强中央集权的经济措施;浙江·4·刺史2023全国乙卷·25唐朝文化的发展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湖北卷·3唐朝对边境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视湖南卷·3·南北政权对华夏的认同【基础知识梳理】一、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一)政权更迭情况1、三国鼎立时期(220280年)建国都城势力魏公元220称帝

洛阳

魏国国力较强,在三国鼎立局面中略占上风

蜀公元221刘备称帝

成都蜀、吴两国则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

吴公元229孙权称帝建业2、西晋统治:(1)西晋建立和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代魏称帝,建立西晋政权;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八王之乱(291306)(2)八王之乱(291306):晋武帝死后,展开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为内战(3)五胡内迁: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羯、氐、羌和。(4)西晋的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贵族所灭。3、东晋(1)建立:317年,南逃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在重建晋朝,史称东晋。(2)政治:形成: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影响:①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②争权夺利,势力逐渐衰落。4、南北朝:⑴南朝的更替:建立:420年,武将刘裕夺取皇位,改国号宋;演变: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六朝:东吴、东晋、宋、齐、梁、陈⑵十六国与北朝:A.十六国形成: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合称“十六国”。特征:①大部分由建立;②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③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意义:①促进了各;②依然存在。B.前秦统一北方与淝水之战:①公元4世纪后期,建立前秦并统一北方②随后,前秦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前秦政权迅速崩溃北朝:①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②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③577年北周灭北齐,581年取代北周静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二)民族交融: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趋势加强;③社会矛盾激化;④、孝文帝的推动以巩固统治。2、措施:(1)前期:实行俸禄制,推行、三长制等。⑵后期:、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等3、实质: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改革(政权封建化经济农业化民族汉化)4、影响:①巩固了,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二、经济发展与区域开发1、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农耕与游牧经济的交融2、江南经济开发:⑴原因:①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②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③南方鼓励开垦荒田;④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⑵表现:①农业: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②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⑶特点:①江南经济发展较快,中原发展相对缓慢;②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③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④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⑷影响:①促进了和南北文化交流;②促进了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③为隋唐经济繁荣奠基;④缩减南北方经济差距,为的南移奠定基础。3、土地经营模式:——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的发展【模块链接】·选必1⑴地方行政制度: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⑵【探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都体现了什么?⑶【探究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有何在重要变化?其变化的原因、表现、原则及目的是什么?⑷户籍制度:“黄籍”、“白籍”到实行土断。【模块链接】·选必2⑴灌溉:中国东汉朝末期已出现翻车,三国时期马钧对其进行革新⑵冶炼: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农具。⑶陶瓷业:中国南朝时,为了防止在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钵中。⑷庄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⑸信贷:当铺兴起于南北朝。⑹疫病救治: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对疟疾的治疗作用;【模块链接】·选必3⑴【探究思考】亚欧民族大迁徙有几次?其概况是什么?⑵思想:魏晋儒、佛、道交汇融通,儒学受到挑战;⑶佛教:大约在4世纪以后,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⑷教育: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重点知识深化】探究魏晋时期的江南开发材料南朝时期的土地开发利用取得重大成就,不仅平原地区的荒田得到进一步的垦辟,而且偏狭的山间土地以及大量的池泽湖荡也被相继耕垦。士家大族大力营建田园,把一直沉睡的荒山野岭改变成农业生产基地。……宋孝武帝大明初年颁布“占山格”,规定官吏依品占有山林川泽,第一品允许占3顷,直至“第九品及百姓一顷”。经过长期的开发,洞庭、鄱阳、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产区。——摘编自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经济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经典题目演练】一、选择题1.匈奴人刘渊为冒顿单于之后,因西汉曾经以公主和亲冒顿,故冒姓刘氏,称汉王,建立汉国(304—329年)。刘渊称汉王后下令说:“昔我太祖高皇帝(汉高祖刘邦)以神武应期,廓开大业……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这表明()A.汉代民族交流交融加速B.民族政权华夏认同增强C.匈奴政权统治基础薄弱D.汉匈政治联系日益密切2.北魏占领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间南北贸易频繁。北魏边缘州郡官员“皆无防寇御贼之心,唯有通商聚敛之意”。南朝梁的“郁洲(江苏连云港)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影响是()A.苻坚统一黄河流域促进南北交流B.北魏实行俸禄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D.南北方之间经济沟通有利于统一3.下图为江苏睢宁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砖,画面可见田间耕作场面,一农夫扶犁扬鞭呵牛耕田,近处一儿童提篮播撒种子,远处一农夫挥锄松土,一人挑担送水送饭;画面右侧停放一辆运送肥料的牛车。该画像砖可用于研究()A.多种经营方式的兴盛B.租佃生产关系普及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封建剥削较为沉重4.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5.考古发掘证明,北魏洛阳城的核心格局继承和发展了中原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规模、位置和名称等与魏晋一致。北魏此举意在()A.促进北方各民族交融B.树立北魏政权的正统性C.推行中原的礼仪制度D.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6.北魏时期,曾有一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南士流亡北方,如柳远“时有文咏,为肃宗挽郎”,其堂弟柳谐亦“颇有文学”。这些南士的创作逐步被北魏王公贵族所欣赏、学习,如南士袁跃“言辞甚美”,清河王“(元)怿之文表多出于跃”。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南方地区文化水平普遍较高B.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C.北方社会经济秩序得到恢复D.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交往认同7.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A.生态环境的恶化B.人口内迁与南迁C.政权更迭频繁D.民族交流交融8.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多次召集群臣,议定律例。他主张削繁复之律令,除严酷之立法,或从简从宽,或“恕死从流”,高倡“营国之本,礼教为先”;曾下诏限制拷掠(拷打),案件处理要“宜速决了,无令薄罪久留狱犴(牢狱)”。其上述举措()A.表明了儒学持续向基层渗透B.表明了礼、法开始走向结合C.体现了灵活务实的民族政策D.体现了德主刑辅的法律原则9.下图为藏于成都博物馆的东汉画像石。画像石左上方有房屋,一人提食盒向坐于树下、手持鸠杖的老者走去;右侧高楼有两人闲坐。画像石下方有水田、池塘,栽种着秧苗,养有鱼和各种水生作物。右下角还有农人在耕耘,粮食堆满粮仓。这最能体现出当时()A.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B.封建庄园的集体耕作C.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D.农耕文明的社会风貌10.《周书·独孤信传》记载:“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寻除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先是,守宰暗弱,政令乖方,民有冤讼,历年不能断决。及信在州,事无壅滞。示以礼教,劝以耕桑,数年之中,公私富实。流民愿附者数万家。”据此可知,此时独孤信()A.履行监察职责B.为北魏时期杰出的政治家C.注重儒家教化D.将流民编入户籍成为客户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马克思认为,在古代民族关系中,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是文化较低的民族被文化较高的民族所同化、融合。高者必然要同化、融合低者,这是一条“历史的永恒规律”。但是,我们一接触中国古代民族史的实际,就会感到这条“规律”不能完全概括、解释民族交融中的复杂问题,它只能说明中外历史上民族交融的主要方面。可是,习惯于在已有的理论格局中因袭的人,却抱着这条规律不放,这就势必在研究中国民族关系史中忽视少数民族对我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作用。南北朝时期,北齐、北周统治阶层多为汉化浅而胡化深的集团,他们较南朝的统治阶层较少浮华虚诞,遗落世务,轻视妇女;而重视武事,讲究实际,重视寒门人才。陈寅恪说:李唐王朝“益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度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这些才是我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关键。——摘编自古非《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研究的思考》材料二综观中国古代史,便可发现几个现象极为引人注目:一为历史总是在政治上的分裂与统一中曲折前进。每次分裂之后都必然出现更大规模的、更深层次的统一。二为民族关系也总是在斗争和交融中曲折地发展,每一次斗争之后,也总是要出现新的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民族交融,而且伴随着每次交融的出现,都毫无例外地要出现较长时期的政治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三为政治上的每次分裂与统一,也总是和民族之间的斗争与交融息息相关。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极强的内聚力和亲合力。而中原地区就是一个熔炉,把周边不断涌入的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不断熔炼、提纯,最后浇铸成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创造出辉煌灿烂、绵延不绝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摘编自高鹏飞《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散论》概括材料一关于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8分)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6分)12.中国古代人口。(10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