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1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3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 专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选择题18坑专题练习题汇编坑1因小失大,明知故犯1.(2023广东湛江高中毕业班调研)《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商汤灭夏后遭遇大旱,巫吏卜筮说需要用人来祭天求雨;商汤不忍,“于是剪其发,磨其手,用其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其悦,雨乃大至”。这一故事可作为史料印证()A.商朝神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B.商汤废除了活人祭祀制度C.战国时期人本思想的传播 D.诸子百家对统治者的美化2.战国时期,君臣互惠关系在官僚机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君主通过检查和考核对臣子的服务进行赏罚。《韩非子》中以“契”与“符”等词来解释这种君臣关系,如:“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这种互惠关系反映出()A.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B.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礼乐制度已被社会抛弃 D.君臣之间关系趋于平等坑2锚定效应3.(2023山东模拟)西周统治者在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看到促使其灭亡的社会民众的强大力量,认识到“天命靡常”的道理,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思想。这些思想()A.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 B.成为荀子唯物主义思想的源头C.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D.是民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4.(2023山东菏泽二模)管仲认为:“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这些思想()A.体现了严刑峻法的必要性 B.继承了儒家学派的民本思想C.强调了民心民意的重要性 D.奠定了齐国霸业的物质基础5.(经典真题)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可能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坑3大对小错最骗人6.(2023山东日照三模)《左传》记载,前676年,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前488年,根据吴国的要求,鲁国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的规格——百牢(即猪、牛、羊各百头)之礼招待前来与鲁公会晤的吴王夫差。据此可知()A.礼崩乐坏影响政局稳定 B.社会治理秩序亟需重构C.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D.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7.(2021.6浙江卷)《汉书》称颂汉武帝:“雄材(才)大略……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他在位期间()A.推行科举制 B.令各郡国建立学校C.不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D.重新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坑4自己偷换概念8.(2024福建厦门双十中学期中)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而逐渐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且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丰满。这反映出当时()A.文学世俗化的趋势 B.士族注重扩大家族影响力C.儒学地位受到冲击 D.史学研究注重记忆的传承9.下表为宋代笔记小说中关于城市商业从业者的记载。这些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宋代()文献主要内容《夷坚志·支癸》吴十郎者,新安人。淳熙初,避荒,挈家渡江,居于舒州宿松县。初以织草屦自给,渐至卖油。才数岁,资业顿起,殆且巨万《青琐高议后集》庆历年,都下(京都)马吉以杀鸡为业。每杀一鸡,得佣钱十文,日有数百钱《武林旧事》(临安小买卖)淘井、猫窝、猫鱼、卖猫儿、改猫犬、鸡食、鱼食、虫蚁食、诸般虫蚁、鱼儿活、虼蚪儿、促织儿……每一事率数十人,各专藉以为衣食之地A.商业已突破时空的限制 B.新的生产关系雏形显现C.城市商业经济魅力巨大 D.城市发展助推社会流动10.(高考真题)20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歌词意在()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11.(202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联考)汉文帝时,政府为南越王赵佗修治祖坟,给赵佗在故乡的兄弟以尊官厚赐,最终赵佗答应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据此可知,该举措()A.使南越首次纳入中央管辖 B.成功地削弱了诸侯的势力C.体现了灵活的文治政策 D.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12.(2022北京卷)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A.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C.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坑6笼统泛泛不知所指13.1757—1840年,广州的关税收入长期占整个朝廷税收的4成,广州成为中国与世界进行商业贸易的中枢。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A.工业革命促进中西贸易的繁荣 B.政府政策的变化C.清政府财政收入严重依赖商业 D.世界市场的形成14.(2023广东揭阳期中)19世纪60年代初,江浙官绅士庶丛集沪上,租界内所有房屋顿时人满为患,外商大肆兴建房屋,高价租给中国人居住,出现了“新筑室纵横十余里,地值至亩数千金……商贾辐辏,厘税日旺”的局面。这一局面形成的直接原因是()A.农民战争的影响 B.西方列强的侵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政府的招商引资坑7长得像的不选,选了个无关的15.(高考真题)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 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 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16.(经典真题)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坑8表述绝对、夸张17.周朝的东都洛邑(成周)既成,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同时,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以代殷商之后;封武王少弟康叔于纣都,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封周公长子伯禽以奄国旧地,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西周的这些举措()A.扩大西周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C.意在加强控制殷商旧势力 D.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18.汉、魏时期的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多归吏部选授;至隋朝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材料中地方官选用的变化()A.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 B.完善了中央集权政体C.提高了地方官员素质 D.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19.隋代实行分科取士政策之后,时人称此举导致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这说明科举制的实施()A.扩大了隋朝的统治基础 B.彻底地打击了士族势力C.导致了隋朝的迅速灭亡 D.推动了社会生活世俗化20.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 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力21.下表所示是李贽与黄宗羲的相关言论。据此可知,他们的认识()言论出处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藏书》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黄宗羲《原君》A.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承认了私欲膨胀的合理性C.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D.推动了人伦与政治的分离22.黄书海曾担任过周恩来的翻译,他回忆:“总理最初想让亚非会议采纳这五项原则,但一些国家不同意,说这是共产党提出来的。总理主动把五项原则分解为‘七点和平宣言’。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这表明,在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A.被正式且公开提出 B.消除了矛盾和分歧 C.成为国际普遍共识 D.国际影响得到扩大坑9以现象概括回答现象23.1872年的《申报》曾记载:居民王阿保等10余人,违反租界工部局关于挑粪过街必须加盖桶盖的规定,挑着无盖粪桶过街,经巡捕劝阻不听,被拿送(租界的)会审公廨,各被拘留一天。这反映的实质是()A.部分国人生活存在陋习 B.大众传媒具有爱国性C.租界的设立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 D.租界内市政管理法制化24.(2022湖南卷)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坑10抓错题目重点25.(2024广东深圳月考)有学者研究指出,殷商甲骨文中已出现象形字“册”(如下图),“册”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的形状,有时加“示”旁,有用作祭祀之意,在已出土的甲骨中至少有20片出现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过的痕迹。该学者旨在说明,商代()A.甲骨是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B.甲骨并非唯一的书写载体C.甲骨文成为成熟文字系统 D.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26.(2023山东潍坊三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以“尊王攘夷”等号召组织同盟,合力对抗他们认定的所谓“夷狄”国家。这一做法反映出()A.周王室地位的提升 B.周边少数民族威胁增强C.华夏认同观念发展 D.诸侯对分封秩序的维护坑11文言文看不懂27.古代文学家左思在《咏史》中说:“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与该诗有关的制度是()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察举制28.《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唐宋街鼓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A.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坊市制度已经崩溃 C.都城人口急剧增长 D.城市管理更加严格29.北宋《孙明复小集》中记载:儒家学者批判汉唐经学时说“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俾我六经之旨益乱”。《二程集》认为“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由此可知,宋代儒学()A.忽视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 B.实现了儒学在危机下的复兴C.批判汉唐经学并重建人文信仰 D.重视知识系统远离生活实践30.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 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宰相制度被废除坑12两个选项纠结31.(2023广东一模)春秋时期,鲁国拥有多个其他族姓的附属国,如风姓的须句和颛臾、姜姓的向、祁姓的祝、姒姓的鄫、妘姓的鄅等,这些族姓的人都以“鲁人”自称。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体制有所发展 B.鲁国建立起地区霸权C.民族交融走向深入 D.区域共同体逐渐形成32.明初的造船业曾居世界首列,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漳州、泉州,浙江的明州(宁波),山东的登州,河北的直沽,辽宁的金州等沿海多地造船业都很发达。永乐初,朝廷命福建造海船137艘,永乐五年,又下令改造海船249艘。这一状况可以说明明初()A.海外贸易不断拓展的状况 B.朝廷鼓励民间海外贸易C.实行了较宽松的海禁政策 D.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巨大坑13你觉得有理,但政治不正确33.(经典真题)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 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34.(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坑14你觉得有理,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35.(2023福建一模)有学者指出,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之权,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这一变化()A.重构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B.剥夺了贵族阶层的特权C.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36.(2022全国甲卷)蒸汽机发明后,日益成为欧美国家雇佣大农场机器动力的重要来源,需要多人协同操作。20世纪初,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个人化、小型化,家庭农场在劳动生产率方面缩小了与雇佣大农场的差距,后者日趋衰落。这一系列变化表明()A.内燃机的应用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B.农业技术发展导致失业人口大量增加C.蒸汽机成为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 D.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生产规模坑15“造反”题37.(2023河南新乡校考)唐代,长安城中的崇仁坊因离尚书省选院最近,故“选人京城无第宅者多停憩此。因是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灭,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市镇经济相当发达 B.坊市制度受到冲击 C.市场管理日益规范 D.商业活动遭受打击38.(2023湖北恩施模拟)约自公元前5世纪后期起,雅典城邦直接介入公民教育,对18—20岁的青年进行集体训练。受训期间,青年人要学习重装步兵的格斗技术,驻防雅典要塞,宣誓把城邦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遵从雅典文化传统。经过两年的训练后,青年人要在公民面前展示训练成果,并接受城邦颁发的武装。这表明古代雅典()A.重视培育公民意识 B.推行地区殖民霸权 C.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D.注重传承人文精神坑16骗人的、假的39.《贞观政要》描述唐太宗统治时期,“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米斗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该材料()A.有美化贞观之治之嫌 B.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现实C.说明唐朝人喜爱旅行 D.体现唐朝社会治安良好40.(2021重庆卷)1900年9月,上海一家外国报纸评论说:“中国的被发现,晚了整整一个世纪,如果上海不是在1842年,而是在1742年就被占领,那么,今天就不会有义和团……不会有过去几个月里面中国所蒙受的永恒耻辱。”这一观点()A.深刻地揭示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B.全面评价了西方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C.大肆渲染中国的闭关锁国而否定其近代转型D.片面宣扬西方的文明而掩盖了其侵略的实质坑17一个能推,一个不能推41.(2023山东青岛三模)下表中的史料可用以考证()史料一召公为保,周公为师《尚书·君奭》史料二召公奭与周同姓……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燕召公世家》A.军功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B.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C.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 D.西周初期以分封同姓为主42.(2024江西宜春丰城中学月考)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之于众。部分郑国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43.下表所示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方案一(弗吉尼亚方案)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方案二(新泽西方案)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等表决权的国会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A.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C.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坑18思维惯性44.(2022广东汕头二模)春秋初期,滕国和鲁国都为姬姓诸侯国,滕称鲁为“宗国”,而鲁称周为“宗周”。这表明,当时()A.已经出现诸侯争霸的迹象 B.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威胁C.宗法分封制仍有重要影响 D.血缘关系纽带日渐松弛45.(经典真题)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46.(2023广东六校联考)下图所示为河南安阳出土的商朝虎纹石磬。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共有5个音阶,可奏出不同的音调,为祭天地山川时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证明()A.原始音乐随着人类定居生活而产生 B.金石并用是商朝生产力水平的特征C.商朝石刻艺术和石磬制作水平高超 D.商朝时期形成“敬天保民”的思想47.(2022广东二模)启征伐有扈氏时称“天用剿绝其命”,自己“共(恭)行天之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俾暴虐于百姓”,所以降下大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材料反映出()A.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扩大 B.天意是军事征伐的理由C.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 D.天命神学观已经被摒弃48.(2023山东聊城一模)中国周边为海洋、草原、荒漠和高山环绕,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其中最适宜农业发展、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位于东半部。同时,北方欧亚大草原、丝绸之路、南部多条山间河谷以及海上航路等诸多通道,使得中国在各个时期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华文明()A.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特点与独特地理环境有关B.多元发展、彼此间又有密切交流互动的典型特征C.最本质的特征是农业文明D.“重瓣花朵”式的向心格局49.西周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冲地带,它们不仅承担控制四方、拱卫王室的任务,而且在空间上对非姬姓封国形成分割之势,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这表明,西周()A.血缘政治高于地缘政治 B.王权衰微的趋势日益明显C.极力控制诸侯争霸局面 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50.(2023山东日照一模)据下图可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这些国家世卿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A.诸侯国封建化程度存在差异 B.世卿贵族强力推进社会变革C.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 D.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51.(2023山东淄博二模)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老子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这反映出二者旨在()A.规范统治阶级行为 B.变革人才选拔标准 C.迎合封建贵族诉求 D.恢复稳定社会秩序52.(2023山东日照二模)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春秋前期出奔者多为王室和公室成员,基本是因为“庶孽之乱”;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这表明()A.兼并战争日趋激烈 B.等级界限日益模糊 C.社会矛盾不断激化 D.权力重心逐渐下移53.(2024四川成都东部新区月考)春秋战国时期,赏赐土地制度日益普遍。如晋平公时大夫赵孟以绛县人筑杞城有功“与之田”;魏国名将吴起为西河郡守,悬赏部下能先登秦地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等。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诸侯国君权力不断加强 B.沿袭了西周的部分制度C.商品货币经济普遍发展 D.封建土地私有制正在确立54.两汉时期皇帝曾把外戚作为重要依靠,如西汉初期的吕后家族,中期的霍光,后期的王莽、王凤。但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却有意选寒微之家。这一变化()A.反映了皇权专制的不断强化 B.使外戚由此淡出了政治舞台C.与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有关 D.杜绝了外戚与朝廷官员的勾结55.有学者在解释古代某种制度时认为:司徒选择在中央任职的高官,负责考察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士人,综合他们的家世官位、德才定出“品”和“状”,品分九等,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作出的简单评语。这一制度()A.继承了两汉乡里品评人物的传统 B.使选官权力完全被地方州县操纵C.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 D.保证了优秀人才进入官僚体制内56.(2022海南卷)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 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 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57.宋代,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以“敕牒”的方式颁布执行,从宫内直接发出的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这表明当时()A.专制皇权遭到削弱 B.官僚制度比较成熟 C.行政效率日益低下 D.权力制衡机制建立58.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前者是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封贴,使考官无法得知考生身份,后者是将原卷封存,另抄副卷交考官批阅,以防考官辨认考生笔迹。这些制度()A.造成了选官制度日趋僵化 B.强化了门第出身观念C.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 D.杜绝了科场舞弊现象59.中国古代,人们将崇尚孝义的家族称为“义门”。下表所示是相关史书记载的“义门”数量情况表,据此可知()相关史书记载的“义门”数量表史书《南史》《北史》《唐书》《宋史》《元史》《明史》数量(个.宋代“义门”数量居首 B.市民阶层逐渐发展壮大C.伦理的影响具有时代性 D.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60.明朝初年建都金陵,“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并边诸王得专制国中,拥三护卫重兵”。朱棣即位后,将边塞诸王内徙,并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此举()A.加速血缘宗法关系的瓦解 B.消除了少数民族对明朝的威胁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使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重叠61.明朝诉讼回避制度对御史出巡有严格规定,明太祖时“其分巡地面,果系原籍及按临之人有仇嫌,并宜回避,毋得沽恩报仇,朦胧再问”,明英宗时“所至之处,须用防闲。未行事之先,不得接见闲杂人”。这些做法()A.消除了吏治的腐败 B.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C.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D.促进了国家监察制度的发展62.(经典真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63.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且重者莫如今日。”这反映出明末内阁()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64.(2023青海西宁二模)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A.阻碍了当地社会进步 B.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治理C.破坏了民族团结 D.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根源65.(2024陕西咸阳高新一中期中)有学者在论述民国币制时说:“国民政府因实行法币政策而充分掌握现金和集中贵金属金银等,以此向国外购买军火,这也预筹即将面对的战时通货不足、财政失衡等问题……若不行纸币则白银无法集中转运,政府也无财力抗战。”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法币政策()A.密切了民众与国民政府的关系 B.推动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C.会导致极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 D.一定程度上为抗战做了准备66.(2023湖北期中)历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监察官的选任一般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监察官多由帝王亲自选拔,明代先由都察院拟定人员然后由皇帝钦点,民国时监察委员由监察院长提请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官法》正式施行,监察官遵循“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原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古代和近现代的监察制度一脉相承 B.监察制度可有效杜绝政治腐败发生C.监察官选拔演变反映政治制度演进 D.监察官选任权都由最高权力所掌握67.(2022全国乙卷)16世纪中叶,法国人帕斯基耶写作《法国研究》时说:“我用俗语(而非拉丁语)写作。”布代的《论钱币》处处流露出捍卫法国文化并与意大利人竞争的意识。有学者因此认为,16世纪是“法国意识”萌发的世纪。据此可知,“法国意识”的萌发缘于()A.人文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B.新兴阶层摆脱宗教神权束缚C.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 D.“人民主权”学说深入人心68.(2021广东卷)1873年5月,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梯也尔对君主派议员说:“你们不要弄错,民众绝大多数都站在共和国一边。”君主派议员占优势的议会随后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梯也尔被迫辞职。这反映了()A.巴黎公社的政治影响 B.主权在民观念的淡化C.代议制度的曲折发展 D.三权分立体制的确立参考答案与解析1.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因小失大,明知故犯避坑解读:该故事不足以说明商汤废除了活人祭祀制度,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研究战国思想一手史料的《吕氏春秋》,借商汤“用其身为牺牲”求雨的故事,传递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说明民本思想在当时得到了重视和传播(对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感到陌生),C项正确。余项排除:“用其身为牺牲……民乃其悦,雨乃大至”说明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民本而不是神权,排除A项;《吕氏春秋》是杂家的代表作,只能反映杂家对统治者的态度,“诸子百家”表述有误,排除D项。2.A【解析】挖坑识别:18坑—1.因小失大,明知故犯避坑解读:由材料中“君主通过检查和考核对臣子的服务进行赏罚”可知,臣子要为君主服务,君臣之间等级关系明显,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臣子服务君主,君主则给予相应的赏罚,君臣互惠,君臣这种利益关系与过去根据血缘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和利益的血缘政治(对血缘政治这个概念陌生,避而远之)不同,反映出血缘政治色彩逐渐淡化,A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不能反映法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排除B项;礼乐制度的核心是强调等级,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虽遭破坏,但仍强调君臣等级,礼乐制度仍有影响,排除C项。3.A【解析】挖坑识别:18坑—2.锚定效应避坑解读:“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是民本思想,但已经超越了早期天命观的范畴,故“是民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统治者看到民众的强大力量,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这些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要注重德行和爱护民众,对统治者有一定的约束力,体现了西周统治者重视加强自我修养和自我约束,故选A项。余项排除: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是唯心主义思想,排除B项;西周统治者虽认识到“天命靡常”,但已经认识到民众的力量,且材料并未强调神秘主义,排除C项。4.C【解析】挖坑识别:18坑—2.锚定效应避坑解读:管仲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早期,远早于孔子时代,“继承了”说法错误(材料描述的是民心的重要性,就先入为主误选B项),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可知,管仲认为,君主之所以能使令行禁止,是令能得到民之所好,古往今来的圣王,都是得到人民拥护的,才能“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说明民心民意的重要性,C项正确。余项排除:由“人主之所以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可知,管仲认为尊重民意才是确保律令执行的重要前提,反对严刑峻法,排除A项;管仲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奠定了齐国霸业的思想基础,排除D项。5.C【解析】挖坑识别:18坑—2.锚定效应避坑解读:上海开放更早,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先入为主,看到材料中京津地区放映的外国片占放映影片的比例较高,就误认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并结合所学可推断,上海是电影制作中心,由于电影拷贝有一定的流通税费,因此上海制作的影片传到京津地区代价太高,京津民众看外国片的几率增多,C项正确。余项排除:题干中没有对中外电影制作水平进行比较,排除A项;D项无法说明材料中现象,排除。6.D【解析】挖坑识别:18坑—3.大对小错最骗人避坑解读:鲁国以周王之礼招待吴王夫差,体现了礼崩乐坏(对),但材料未体现政局变化(错),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周王以美酒款待二人,并皆赐给二人玉五毂,马三匹”“以相当于侍奉周天子……之礼招待前来与鲁公会晤的吴王夫差”可知,虢公、晋侯朝见周王,周王以诸侯之礼款待,而吴王夫差去鲁国,鲁国却以周王之礼招待,体现了当时政治经济实力左右礼制,故选D项。余项排除:材料与社会治理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非在强调礼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排除C项。7.B【解析】挖坑识别:18坑—3.大对小错最骗人避坑解读: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儒学为正统思想(对),而非“重新确立”(错),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汉武帝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建立地方教育体系,B项正确。余项排除:隋朝开始推行科举制,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对外征战,改变了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排除C项。8.B【解析】挖坑识别:18坑—4.自己偷换概念避坑解读:家传撰修与文学世俗化无关(该题易误选A项,认为家传应该体现了世俗化,但忽略了家传不是文学),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名门望族制度的兴起及社会改治的需要,使得选官任职和名门联姻等都要通过家谱识别个人身份,且士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特权,为维护自身利益,士族特别注重家传撰修,家传作者善于通过一些细微小事的铺叙来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重在扩大世家大族的影响力,B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史学研究,排除D项。9.C【解析】挖坑识别:18坑—4.自己偷换概念避坑解读:由“初以织草屦自给,渐至卖油”“以杀鸡为业”“临安小买卖”→城市商业的发展为下层民众提供了诸多生活的凭借,这与社会流动无关(该题易错选D项,认为民众从事不同的行业就是社会的流动,实际上社会流动反映的是不同群体的空间范围或阶层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城市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容纳了众多剩余劳动力,使得其通过城市商业经济得以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这正是宋代城市商业经济魅力的体现,C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商业突破时空限制,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宋代出现了雇佣关系,无法得出新的生产关系雏形显现,排除B项。10.C【解析】挖坑识别:18坑—4.自己偷换概念避坑解读:作答时,误把题干中“教育局”和“手工品”“雕刻”“丝罗”等偷换概念为“教育救国”,“教育救国”的基本主张是通过发展教育使人民由愚变智,使国家转贫为富、转弱为强,实现救亡图存。题干只是涉及教育局制作希望本国手工业改进改良的歌词,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叶,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仍然严重,材料反映了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技术、提高竞争力的意图,C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主旨是说明民族产业改进提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不是提倡国货抵制洋货,排除A项;“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也不能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排除D项。11.C【解析】挖坑识别:18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避坑解读:南越王并非诸侯王(赵佗是秦始皇派往南海的大将,秦朝时是南海地方官和军队统帅,秦亡后赵佗建南越国自立为帝),而且成功地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汉文帝时,政府帮助赵佗修治祖坟、安置其族人,尽量避免对南越用兵,最终使赵佗取消帝号,恢复藩属关系,这体现了灵活的文治政策,C项正确。余项排除:南越地区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是在秦朝时,排除A项;“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12.C【解析】挖坑识别:18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避坑解读:非洲国家不在中国的周边,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全方位指我国对外开放是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材料中活动体现了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开放,C项正确。余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万隆会议的召开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建交的高潮,排除B项。2006年,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国外长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举行首次会晤,开启“金砖国家”合作序幕,排除D项。13.B【解析】挖坑识别:18坑—6.笼统泛泛不知所指正确项分析:清朝时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对应B选项:政府政策的变化),显然广州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政策变化(说法看起来笼统),B项正确。余项排除:工业革命后,由于鸦片战争爆发,广州的地位逐渐被新开放的上海取代,排除A项;清政府财政收入依然是以农业税收为主,排除C项;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D项。14.A【解析】挖坑识别:18坑—6.笼统泛泛不知所指避坑解读:正确选项太笼统,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破解出选项A所说的“农民战争的影响”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正确项分析: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攻至上海近郊,惶恐的官员和有钱人纷纷涌入上海尤其是租界内,导致上海人满为患,地价暴涨,A项正确。余项排除:“西方列强的侵略”应该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但19世纪60年代初,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结束,而且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在京津等北方地区,排除B项。15.A【解析】挖坑识别:18坑—7.长得像的不选,选了个无关的避坑解读: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基本经济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符合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要求(题干中讲到汉初原本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后面老百姓却都跑去经商,可能会错误推断出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意愿,但是一旦弃农经商,这样的“百姓”就是商人,而非农民,所以重农抑商政策背离的是商人的意愿,而非农民的意愿,农民肯定还是希望重农的),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从材料看,虽然汉初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但至文帝时,“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这表明商业活动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农民的贫困,也没有体现官商勾结,排除B、C两项。16.C【解析】挖坑识别:18坑—7.长得像的不选,选了个无关的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可知,唐高祖认为自己是老子的后裔,故把老子置于孔子之上;武则天把佛教置于道教之上;唐武宗则大规模地“灭佛”。由此来看,儒家思想的政治地位相对比较稳固,没有太大的起落(题干中没有提到正确选项),C项正确。余项排除:A项说法过于绝对,三人的行为很难决定宗教的兴亡(A选项的表述和题干比较像,但是说法绝对),排除。武则天时期佛教的地位超过了道教,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既然佛教能够在当时排位靠前,说明其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17.C【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从材料中可知,西周的这些措施分散了商朝的旧部,不利于商朝的后代进行反抗,但不能表明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从材料中“遂迁曾反对周朝的‘殷顽民’于此”“封降周的商贵族微子于商朝故都宋地”“成立卫国,赐以殷民七族”“成立鲁国,赐以殷民六族”可知,西周的这些措施把商朝的旧势力分散、打乱,减少了商朝旧势力团结一心反抗西周的可能性,加强了西周对于殷商旧势力的控制,故选C项。余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统治时期对于商朝旧民的管理措施,体现不出西周的这些措施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西周在分封诸侯国的时候,把商朝的旧部由原来的居住地打乱分散到各个诸侯国,与利用血缘关系来巩固等级秩序的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18.B【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对绝对化的表述要保持警惕;材料中地方官选用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有利于政权的稳定,“保证了”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地方官选用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有利于提高地方官员的素质,“提高了”说法有误,排除C项;“消除了地方割据根基”说法绝对且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汉、魏时期的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至隋朝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而且县佐须用别郡人”可知,地方官选用由地方到中央的变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体,B项正确。19.A【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科举制的实施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势力,但“彻底地打击了”表述绝对,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隋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导致世家大族垄断政治的特权被打破,下层平民可以凭借才学参加考试做官,进而扩大了统治基础,A项正确。余项排除:科举制有利于巩固统治,排除C项;材料与社会生活世俗化无关,排除D项。20.B【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宋朝的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材料分为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是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余项排除: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21.A【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材料反映了李贽和黄宗羲承认人私欲的合理性,但承认“私欲膨胀的合理性”,就夸大了,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由材料中“人必有私”“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可知,李贽和黄宗羲的思想强调了人性的自私,这反映了明清社会转型时期的思想特征,体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A项正确。余项排除:李贽和黄宗羲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人伦与政治的分离,而且这一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22.D【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B选项中“消除了”的说法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普遍”一词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但一些国家不同意”“最后大会扩大为十项和平原则”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国际影响得到扩大,故选D项。余项排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系统地提出于1953年12月,1954年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印、缅两国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非在亚非会议上被正式且公开提出,排除A项。23.D【解析】挖坑识别:18坑—9.以现象概括回答现象避坑解读:粪桶无盖的确反映出中国人生活中存在陋习(这是题干中的现象),但这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材料中租界工部局利用法律手段对社会陋习进行管理,本质上体现了租界内市政管理的法制化,D项正确。余项排除:《申报》客观报道此事,并未表明立场,没有反映出其爱国性,排除B项;租界的设立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但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C项。24.D【解析】挖坑识别:18坑—9.以现象概括回答现象避坑解读:A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正确项分析:“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待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说法,而失业是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后,就业市场竞争条件下将会出现的现象,上述变化是中共中央对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背景下失业现象的正视,所以属于思想解放,而这种思想解放及作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的合理安排,会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故选D项。余项排除:21世纪初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题干中提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接下来将是在实践中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而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排除C项。25.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0.抓错题目重点正确项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刻画在兽骨及龟甲上的文字,结合材料中“象形字‘册’”“像一捆竹木简编连在一起”“用毛笔蘸朱砂或墨描写”等信息可知,学者的研究旨在说明商代除了甲骨之外,还存在竹木简这一书写载体,B项正确。余项排除:“最重要”说法缺乏依据,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但“系统”一词说法有误,且这一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抓错题目重点),排除C项。虽然甲骨文主要用于占卜祭祀,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抓错题目重点),排除D项。26.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0.抓错题目重点避坑解读:材料反映的是当时华夏族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态度,而不是周边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增强,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材料中一些诸侯国组织同盟合力对抗“夷狄”国家,主要是因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诸侯国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材料中的做法反映出华夏认同观念发展,C项正确。【补充】“尊王攘夷”,尊:尊崇。攘:排斥、抵御。这则典故的原意是尊奉周王为中原之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以及南方楚蛮的袭扰。后来成为面对外族入侵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同义词。“尊王”,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攘夷”,即中原诸侯对戎狄的袭扰进行抵御余项排除: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地位衰微,A项错误;一些诸侯国“尊王攘夷”的实质是利用周天子的影响来号令诸侯,发展自己的力量,争夺霸主地位,是对分封秩序的破坏,排除D项。27.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1.文言文看不懂避坑解读:掌握大意,拆词、组词;“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遮蔽)此百尺条”→茂盛葱翠的松树生长在山涧底,风中低垂摇摆着的小树生长在山顶上。由于生长的地势高低不同,山顶径寸的小树,却能遮盖百尺之松“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世家子弟能登上高位获得权势,有才能的人却被埋没在下级官职中“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种情况恰如涧底松和山上苗一样,是地势造成的,由来久矣“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读不懂,可跳过,不影响作答)→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家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冯公指冯唐,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可就因为出身寒微,等到白头仍不被重用选项分析: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才不被重用,世家大族垄断高位的强烈不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高门把持权力,庶族寒门被排挤压迫。故B项正确,排除A、C、D项。28.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1.文言文看不懂避坑解读:掌握大意,拆词、组词;《新唐书》记载:“唐制,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唐朝制度,傍晚敲鼓,城门关闭;“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起”→早晨鼓声从内至外依次响起,坊和市的门都被打开陆游《老学庵笔记》载:“京都街鼓今尚废,后生读唐诗文及街鼓者,往往茫然不能知”→京城的街鼓现在都废弃了,年轻人读唐诗,谈到街鼓,往往很迷茫不知道是什么正确项分析:唐代设有“街鼓”,表明唐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受到了官府的严格监管,宋代废除“街鼓”,表明宋代开市和闭市的时间没有受到官府的监管,因此这一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城市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选择B项。余项排除:街鼓是通知开市和闭市的工具,与社会治安无关,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唐、宋都城人口进行对比,排除C项;宋代废除街鼓是城市管理相对宽松的表现,排除D项。29.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1.文言文看不懂避坑解读:掌握大意,拆词、组词;“汉魏而下,诸儒纷然四出,争为注解,俾我六经之旨益乱”→汉魏以来,诸儒纷纷给六经注解,使得儒家学说纷乱;“汉之经术安用?只是以章句训诂为事”→汉代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正确项分析:宋代儒学家批评汉唐经学使儒家学说纷乱,认为汉代经学浅显,只是对人们的教导训诫,不能让人们建立人文信仰,故选C项。余项排除:材料批判汉唐经学而不是忽视对先秦儒家经典的传承,宋代儒学本身就是对先前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是批判汉唐经学,没有涉及儒学复兴,排除B项;“远离生活实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30.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1.文言文看不懂避坑解读:掌握大意,拆词、组词;“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内阁和宦官刘瑾的工作职责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凡是皇帝撰写的诏令,刘瑾会多次修改,甚至私自篡改,带回家让别人帮忙修改“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我们虽然忍辱负重尽力坚持,但损失已经很多正确项分析: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权至上的产物,故C项正确。余项排除: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之间没有因果关系,A项错误;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定权属于皇帝,B项错误;宰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之间也没有因果关系,D项错误。31.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2.两个选项纠结避坑解读:本题可能在B、D两项之间纠结,材料中,鲁国的其他族姓的附属国都以“鲁人”自称,说明他们认可鲁国的统治,反映了当时形成了以诸侯国为中心的地区性的共同体,D项正确;鲁国并未建立起霸权统治(B项存在史实错误),排除B项。余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鲁国附属国的情况,不是分封制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其他附属国对鲁国统治的认同,不是民族之间的交融,C项错误。32.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2.两个选项纠结避坑解读:本题可能在A、D两项之间纠结,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说的是明初造船业的发达,不能判断所造海船是否用于海外贸易,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朝廷命……249艘”可知,这些船只用于官方远洋航海,规模巨大,D项正确。余项排除:明朝实行朝贡贸易,严格限制私人出海贸易,排除B、C两项。33.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3.你觉得有理,但政治不正确选项分析:本题可能会误选A、B项,雍正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皇帝,他的出发点肯定是稳定统治,“强调重农意识”和“关心百姓疾苦”的目的也在于稳定统治,故A、B项错误,D项正确。“申饬官员无能”属于材料中的表现,不是雍正帝的目的,排除C项。34.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3.你觉得有理,但政治不正确避坑解读:北京京剧团属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不是非公有资本,排除A项;北京京剧团实行工资福利制度改革,并没有改变剧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性质,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北京京剧团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的做法突破了原来按需分配(平均主义)的弊端,充分调动了剧团职工的演出积极性,C项正确。余项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35.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4.你觉得有理,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避坑解读: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工具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排除C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信息“西周时贵族拥有作战、军器制造、养育战马之权,平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无正式编配入伍的资格。战国以来,随着步战取代车战,作战规模扩大,更多的农民被纳入战争队伍”可知,更多的农民被纳入国家军队,服务于国家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贵族统治,推动了官僚政治的发展,D项正确。余项排除:国家的统治基础即可以维系一个国家或政权的一切东西,例如阶级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等,当时国家的统治基础并未被重构,排除A项;贵族阶层的特权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并未被剥夺,排除B项。36.A【解析】挖坑识别:18坑—14.你觉得有理,但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避坑解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完全依赖于生产规模,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材料表明蒸汽机发明后欧美国家农业实行大农场制,多人协同操作;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内燃机为主要动力)发生后,农业机器的使用变得小型化、个人化,家庭农场发展迅速。这体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农业生产组织形式,A项正确。余项排除: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期农业生产的机器动力来源,不符合20世纪初农业生产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失业人口大量增加,排除B项。37.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5.“造反”题正确项分析:由材料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可知,崇仁坊夜市繁荣,体现出坊市制度受到冲击,故选B项。余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长安的崇仁坊,并非市镇,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坊市制度受到冲击,并非市场管理日益规范,排除C项;崇仁坊突破了两市的界限,夜市繁荣是商业发展的表现,排除D项。38.A【解析】挖坑识别:18坑—15.“造反”题正确项分析:古代雅典采取措施——“对18—20岁的青年进行集体训练”,要求青年“宣誓把城邦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民主不等于自由,古代雅典实行民主制,但不代表公民有绝对的自由)”→目的是培养青年的城邦集体意识;“青年人要在公民面前展示训练成果”→目的是加强公民的城邦意识。总的来说,材料表明古代雅典注重培养公民意识。A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殖民扩张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公民的政治活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古代雅典注重对青年人城邦意识的培养,这不属于人文精神传承,排除D项。39.A【解析】挖坑识别:18坑—16.骗人的、假的避坑解读:根据材料中“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牢房)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可知,贞观时期,出门旅游或做生意的人,也不会碰上盗贼,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野外放牧的牛马不用看管,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这反映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但有夸大其词的倾向,A项正确;材料有夸大的成分,排除B项。余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唐朝人喜爱旅行,排除C项;唐朝社会治安良好,但不可能国家的牢房常常是空的,夜晚家家户户的门也不用上锁,排除D项。40.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6.骗人的、假的避坑解读:材料中评论的意思是:如果西方侵略者早将西方文明带到中国,就不会有义和团运动了。这一观点片面宣扬西方文明而有意掩盖西方侵略的实质,D项正确;这一观点片面夸大了西方文明的作用,排除B项。余项排除:材料并未提及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源,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闭关锁国”“近代转型”等问题,排除C项。41.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7.一个能推,一个不能推避坑解读:材料仅涉及分封的一个同姓诸侯的情况,并未涉及其他的分封类型,不能说明西周初期分封以同姓为主,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史料一中的“保”(太保)与“师”(太师)都是辅佐周天子的官员,据史料二的记载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这体现出周天子既是国家的掌权者,也是周姓家族的一员,体现了西周家国一体的政治特色,C项正确。余项排除:据史料二可知,召公奭之所以被分封于北燕,主要原因是他与周天子同姓,而不是依据“军功”,排除A项;两则史料并没有述及西周取代商朝的合理性,排除B项。42.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7.一个能推,一个不能推避坑解读:材料中只体现了部分郑国人对“铸刑书”的态度,这不代表广大民众(一个不能推),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通过‘铸刑书’将刑法公之于众”“导致‘民知争端’”可知,刑法的公布有助于减少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力,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遭到其反对,故二者的分歧本质上体现了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B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王室对“铸刑书”的态度,且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得出郑国王室衰落,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法治体系缺陷,排除C项。43.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7.一个能推,一个不能推避坑解读:材料反映的是参众两院的形成方案,即反映出大州与小州之间的妥协(一个能推:因其表述的程度与材料更为贴合,国会建设的最终方案协调了大州和小州之间的矛盾,说明政治具有妥协性),C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民主选举,排除A项;材料与国会的地位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分权,排除D项。44.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8.思维惯性正确项分析:春秋时期,滕国把鲁国当作“宗国”,鲁国尊称周为“宗周”,表明宗法分封制在当时仍有重要影响(要突破思维定式),C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不能体现出诸侯彼此间的矛盾,没有争霸的迹象,排除A项;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威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中“宗国”“宗周”的称谓依然在强调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纽带,排除D项。45.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8.思维惯性选项分析:材料中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所建设的“要塞区”和构筑的防御工事基本上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华北地区,这些地区正是日本可能入侵的地区,而不是“围剿”红军的地区,也不是一些地方军阀的势力范围,这实质上反映出国民政府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B项正确,排除C、D两项。A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46.C【解析】挖坑识别:18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避坑解读:金石并用时代在生产工具上的特征是石器仍占绝对优势,但又出现了用天然铜制作的器物及工具,材料只反映了石器,没有体现金属物品的使用,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由“虎纹石磬”可知,商朝的石刻艺术水平高超;由“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可知,商朝的石磬制作水平高超,故选C项。余项排除:原始社会时期就产生了原始音乐,排除A项;周朝形成“敬天保民”思想,排除D项。47.C【解析】挖坑识别:18坑—11.文言文看不懂避坑解读:掌握大意,拆词、组词;“天”→上天;“共(恭)行天之罚”→奉天之命进行惩罚;“亲”→亲近;“辅”→帮助大意:启征伐有扈氏时称“上天因此要断绝他们的国运”,自己是在“奉行上天对他们的惩罚”;而武王灭商时说,“(纣王)对百姓很残暴”,所以上天降下大祸,这是由于“上天公正无私,总是帮助有德之人”。正确项分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周武王更强调对待百姓慈悲的人统治才会长久,而要是过于残暴,就会遭到上天的惩罚,与之前相比,这体现出西周治国更注重人事,故选C项。余项排除:儒家仁政思想产生于战国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B项只符合启征伐有扈氏,排除;启征伐有扈氏使用的是天命观,西周也有天命观,没有被摒弃,排除D项。48.A【解析】挖坑识别:18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避坑解读:“重瓣花朵”式的向心格局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理论,主要用以论述史前文明,不能全面概括中华文明的特征,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中国周边为海洋、草原、荒漠和高山环绕,形成了一个与外界相对隔离的地理单元,其中最适宜农业发展、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位于东半部”“北方欧亚大草原、丝绸之路……世界其他文明保持着一定的交流和联系“可知,中国农业发展、对外交往等都与独特的地理环境相关,体现了中华文明特点的出现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A项正确。余项排除:材料中出现了中国的对外交往,多元发展只体现内部特征,排除B项;材料中出现了对外交往,农业文明只能概述材料部分内容,排除C项。49.A【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西周受封的诸侯有一定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消除了”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由材料中“姬姓诸侯国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冲地带”“在空间上对非姬姓封国形成分割之势,监视并牵制非姬姓封国”可知,西周的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并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进行管理,血缘政治高于地缘政治,故选A项。余项排除:西周末年王室衰微,但材料强调的是王室对地方的监视和管理,排除B项;诸侯争霸的局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50.D【解析】挖坑识别:18坑—3.大对小错最骗人避坑解读:材料只体现了世卿贵族势力发展对国君的威胁,没有体现其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排除B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春秋时期主要国家的国君非正常死亡率与这些国家世卿贵族势力强度的关系”可知,春秋时期,各国世卿贵族势力的强弱与该国国君非正常死亡率成正比关系,说明随着世卿贵族势力不断崛起,他们纷纷夺取政权,导致国君被杀,即社会流动冲击传统政治秩序,D项正确。余项排除:封建化是封建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各国生产方式的差异,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确立,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C项。51.D【解析】挖坑识别:18坑—1.因小失大,明知故犯避坑解读:孔子和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正确项分析:孔子提倡通过德治来治理国家,老子强调通过修养来治理国家,两者都希望国家能够得到有效治理,社会秩序得到稳定,D项正确。余项排除:规范统治阶级行为的是礼乐制度,孔子和老子强调的是治理国家的方法,并没有体现对统治阶级行为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人才选拔标准,排除B项。52.D【解析】挖坑识别:18坑—4.自己偷换概念避坑解读:由材料中“春秋时期,因贵族之间政治斗争导致的逃离本国远走异乡的‘出奔’成为普遍现象”可知,导致春秋时期“出奔”现象的原因是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并非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排除C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中期,因卿大夫间的斗争和倾轧导致的出奔骤然剧增;后期,士阶层开始出现在出奔队伍中”可知,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的现象,故选D项。余项排除:战国时期主要是兼并战争,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排除A项;春秋时期等级界限仍然明显,排除B项。53.B【解析】组合式挖坑:18坑—5.还是错在读书少;18.思维惯性避坑解读:材料中的吴起不属于诸侯,排除A项。正确项分析:分封制下,周天子授土授民于诸侯,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或者将领赏赐臣子、士卒土地的情况普遍存在,这种封赏显然是沿袭了西周的部分制度,(要突破思维定式)B项正确。余项排除:C项错在“普遍”,排除;通过材料无法得出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进程,排除D项。54.A【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杜绝”表述太过绝对,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题意可知,从两汉依靠外戚到明代任用寒门,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A项正确。余项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外戚并未淡出政治舞台,排除B项。废除丞相与选后妃、驸马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55.A【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避坑解读:中正官由朝廷委派,一定程度上使选官权力收归了中央,“完全”表述绝对,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作为选官标准,不能保证进入官僚体制内的都是优秀人才,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材料描述的是九品中正制,“状是根据士人的德才行为作出的简单评语”体现了品评人物,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沿袭了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故选A项。余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以家世官位、德才为标准,打破了以血缘作为官职世代继承的准则,排除C项。56.B【解析】挖坑识别:18坑—12.两个选项纠结避坑解读:本题可能会在B、D两项之间纠结,由材料中“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经济往来频繁,这促进了民族交融,B项正确;D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余项排除:材料与“群言百家”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人口流动和区域开发的关系,排除C项。57.B【解析】挖坑识别:18坑—4.自己偷换概念避坑解读:宋代推行君主专制,并不是权力的制衡机制,(可能看到题干中皇帝的诏令,原则上必须经过“二府”审核通过,所以推断权力制衡机制建立,错选D项。其实,“权力制衡机制”这个概念开始于近代西方,在中国古代基本没有。材料中臣僚确实对皇帝的权力运行有一定的牵制,但远达不到建立“权力制衡机制”的地步,两个概念间有本质区别)排除D项。正确项分析:根据材料中“从宫内直接发出的批示被认为是‘灭裂纪纲’的源头,经常受到臣僚的批评”可知,皇帝如果不按照程序颁布政令,也会受到臣僚的批评,这体现了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文官制度,这也是宋代官僚制度比较成熟的表现,B项正确。余项排除:宋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并没有遭到削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效率问题,排除C项。58.C【解析】挖坑识别:18坑—8.表述绝对、夸张正确项分析: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考官既无法得知考生身份,也无从辨认考生笔迹,使考官与考生均进行有效的回避,有利于防止作弊现象的出现,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公正性,故选C项。余项排除:宋代科举考试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度,这些制度是为了保证科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