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_第1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_第2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_第3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_第4页
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主干考点分类汇编01、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的特点(1)贵族政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的“家国同构”结构,世卿世禄选官。(2)地方分权:国家管理机构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建立绝对的中央权威。(3)等级森严: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4)神权色彩:原始民主遗存影响商周政治,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具有神权色彩。02、分封制下“大一统”的政治理念(1)政治上: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和集权性。分封制以藩屏周,巩固政治统治、扩大疆域,有利于统一的地域国家的形成。(2)民族关系上:西周王朝以中原为核心,周边生活着众多诸侯王国,为后代中国形成、发展为“多民族”与“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基础。(3)文化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从周公制礼,一个以天子与天道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就已逐步形成。分封制扩大了以周朝为代表的中原文化的传播;促进文化的认同感。(4)经济上:分封制下的诸侯国有地方治理的自主性,开发了落后地区,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基础。03、认识商周政治文明传承的贡献:西周出现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成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渊源。04、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局势变化的特点(1)分封制逐渐崩溃,王权体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由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诸侯争霸。(2)宗法制逐渐瓦解。主要表现:一是小宗上升发展,大宗沉沦下降;二是人才流动方式发生变化,各国盛行养士之风,任人唯才,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打破了宗法血缘限制;三是各国变法改革盛行,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流行,客观上起到瓦解宗法制的作用。(3)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商周时期,贵族政治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贵族分封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的下降,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逐渐崩溃,促使了贵族政治的衰落,而各国的变法改革及礼贤下士的“养士之风”又进一步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4)统一步伐加快,促进了民族交融。春秋初年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05、中枢机构的演变1.皇帝制度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断。2.汉朝由亲信和近臣组成中朝,中朝决策,支配外朝。两汉外戚干政使皇室女性及外戚集团逐渐从权力的边缘走到中心。3.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系,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标志着官僚政治的成熟。4.宋朝的二府三司制,体现对制衡的追求;文官政治的成熟,有利于官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5.元朝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相权反弹。6.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君主专制强化;明代中枢权力体系异变。7.清朝设立军机处,提高中央决策和行政效率。奏折制度实质是官员与皇帝的单线联系,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06、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的演变1.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2.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中国古代法律确立。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3.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最大变化,此后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4.《唐律疏议》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5.宋朝以后,理学广泛传播,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6.明朝制定《大明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六谕”;清朝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07、治国更新的变法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打击贵族特权;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都以挽救统治危机为己任,因阻力大最终失败。08、中国古代乡约制度的特点、趋势(1)特点:以宗族关系为基础;基于地缘关系组织;乡绅发挥主导作用;治理力量日益多元;组织严密,职能清晰;理念多元,内涵丰富。(2)趋势①从注重道德教化为主到增加宣讲“圣谕”。②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③国家对乡约制度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④儒家伦理不断渗入乡村治理。⑤乡村地方自治功能逐步减弱。09、开放包容的民族关系(同源共祖、华夏认同、封建化、农耕化、民族交往、民族交融、兼容并包)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为周边民族所认同,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2.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通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手段推进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3.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政权覆灭,各边疆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中原人民南迁,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4.隋唐时期,中原王朝非常强大,各边疆民族以中原民族和地区为中心相互交往,各民族在大统一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5.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6.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10、对外交往(丝绸之路、朝贡贸易)1.秦汉时期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也已开辟。隋唐分海、陆两路。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唐朝与外国之间的海路交流活跃。2.两宋陆地丝路中断,南宋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外贸易。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畅通。明朝时,郑和下西洋,中西贸易兴旺一时。清朝闭关锁国,只准广州一地接待外商,海上丝路不畅。11、治民安邦的户籍、赋税制度与社会基层治理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挥了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的主要功能。户籍制度特点:(1)历史悠久,由复杂到简单;(2)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3)户籍与土地、赋税制度逐渐分离;(4)传统户籍制度逐渐被废除;2.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维护社会稳定,体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强大。3.明代开创性地发明了“黄册”与“鱼鳞册”制度,户籍初步与土地隔离开来,从而演变成了相对独立的制度。4.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康熙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5.中国古代优抚政策以政府为主体,民间为辅助。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明清开始出现慈善组织。12、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土地财产为主过渡,直至取消人头税;(2)征税方式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4)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5)人身依附关系松弛。2.影响:(1)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3)人身依附关系松弛,促进商品经济发展。13、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14、唐宋经济制度变迁的总体特点(经济制度变迁是唐宋变革最直接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发展趋势,也带有不同时代的鲜明烙印)(1)私有制发展:唐初实行均田制,唐中期均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手工业中官营比重不断缩小,民营比重日渐扩大。(2)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租佃制成为最基本的生产关系,地主与佃农是租佃契约关系;唐代官营手工业中出现了劳役制向雇募制过渡的趋势;宋代雇募制更成为普遍的方式。(3)国家干预逐渐减少:国家越来越多地退出经济的直接经营,把更多的经济空间让渡给私人;在政府物资调配、专卖等领域中开始更多地吸纳商人的力量。(4)国家更多地使用经济手段管理:在专卖、对外贸易等活动中,都体现了唐宋政府对经济手段和经济效益的重视。15、中国古代的商业贸易与货币管理1.由于交换的需要,部落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商业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中国古代货币以铜钱为主,后来出现纸币,白银在清朝完全承认其法定货币地位。白银货币化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推动了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3.货币、信贷和商业契约便利了交换,扩展了商业的领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4.宋代商业经营方式多元化,体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5.明清时期出现地域性商人集团商帮。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商业资本向生产领域渗透。6.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精神、契约平等精神、契约信守精神、契约救济精神。7.唐朝城市规划整齐划一,布局合理,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经济功能在增强;商业活动有时间、空间限制,但后期“市”的建置和坊市界限都有所突破。16、宋代商业革命的特点①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商业经济空前繁荣。②“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交易不再受官府的直接限制;草市普遍。③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⑤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交通为主;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⑥中唐以来,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也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⑦榷场贸易发达。17、古代中国的商业思想和商业政策(1)商业思想:古代中国的商业思想表现为两种对立斗争。①对私营商业是加以限制还是任其发展。以法家思想为代表,主张限制私营商业、发展官营商业。道家中的黄老学派宣扬经济放任,反对“与民争利”,要国家退出工商业阵地,将商业放给私人经营。儒家的“富民”学说,也主张义利结合、先义后利。②轻商思想与重商思想。由于封建等级观念和轻视劳动思想的支配,社会上轻商思想由来已久,法家和儒家对此有一致的立场。重商思想是对商业的重视,对商业客观职能的充分的认识。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和商人地位越来越高。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明确提出了“工商皆本”的思想。(2)商业政策:①重农抑商政策;②“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③盐铁专营制度(也称禁榷制度)。18、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1)城市人口: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2)城市功能:先秦至唐代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唐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宋代以后,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了政治功能。(3)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宋代逐渐打破市坊界限。(4)数量规模: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明清江南地区出现大批工商业城镇。(5)布局分布:城市的布局体现君主专制统治的理念;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江南城市逐渐增多。(6)城市地位:城市经济始终是农耕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但重要性日益提高。(7)城市生活:日益丰富;市民价值倾向逐渐凸显;文学艺术日益世俗化。19、宋明市民生活的特点(1)宋代:市民文化形式多样,表现市井生活;消费意识增强,茶坊酒市、娱乐业等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快速的都市生活节奏,决定了市民文化热情奔放、浅俗直白倾向。(2)明代①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而代之以“导奢导淫”之风。②价值观念:明代后期拜金之风十分强盛,商人的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文化上明代商业性书坊繁盛一时,出现文学作品渐趋商品化的倾向。③市民文学:明代以后,市民文学取代士大夫文学,占主导地位。2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1.先秦儒学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追求理想化政治。2.西周时期提出“敬天保民”思想并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文明。百家争鸣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3.汉朝初年道家和儒家学说兼采各家学说,汉代学术思想呈现开放、融合特征,秦汉时期文化由多元走向一统。4.魏晋到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融景象。5.宋元时期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宣扬封建礼教,压抑人性。6.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工商皆本、经世致用。7.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统一性相结合的特点,大一统思想贯穿其中。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呈现连续性与变革性的统一。21、中国文化的三次历史性融合(1)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2)魏晋时期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3)明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22、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1)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2)批判封建专制: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3、宋明理学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极意义(1)崇尚道德:注重气节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2)和谐意识:人与家庭、民族、国家、自然和谐共处。(3)忧患意识: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激励世人胸怀天下,奋发进取。(4)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精神。2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①民本思想,重视以人为本;②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③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④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⑤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⑥主张和而不同;25、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1)对外传播范围广;(2)对外传播多渠道;(3)随着封建王朝国力的强弱而时有盈缩;(4)与日本、朝鲜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6、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总体特征:重实用、重现象总结、重规律、轻实验。(2)科技思想:注重实践,讲究天人合一,尊重自然。(3)科技内容: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4)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缺少实验。(5)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6)成就突出: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27、近代前期救亡道路的探索与尝试1.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双重任务,对近代化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2.从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前,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并日益深化,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先后提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救国方案,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3.清末新政是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翻版,也是洋务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目的是满足列强在华共管的需要,缓和民族、阶级矛盾,笼络人心。4.预备立宪是1906—1911年间,清政府为抵制革命、笼络资产阶级上层、巩固自己的统治,主要在政治层面所展开的改革。5.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政体,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8、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影响(1)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在华统治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2)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3)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4)振兴商务、奖励实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5)清末新政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也并未使矛盾缓和。29、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作用和贡献政治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组织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群众运动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军事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在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30、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发展历程(1)形成阶段:清末民初。这一阶段的特点表现为,近代民族主义与传统的民族主义相杂糅,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争取国内各民族的平等的斗争相交织,民族主义与民主主义相结合。这一时期推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形成的主要有两种力量,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立宪派。(2)发展阶段: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在反帝与反封建的同时,人们开始从思想认识上寻找中华民族落后的原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落后是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侵略和政治变革失败的重要原因。于是,从文化上入手,谋求文化上的解决。此外,民族主义开始与各种政治运动和思想运动相结合,呈现出多元的倾向。(3)高涨阶段:抗战时期。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人们在思想文化方面,从原来的反省、批判传统文化转变为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弘扬。国内各阶级、各党派、各种政治势力逐渐集合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形成全民族共同抗战的局面。31、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和“中体西用”都是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的表层阶段。2.康梁维新思想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又从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中寻找变法依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思想,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既是中外古今思想融合的产物,也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环境相联系。4.新文化运动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32、多角度认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探索(1)社会矛盾视角:中共抓住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调整路线、方针政策、国共关系、土地政策。(2)革命道路视角: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3)思想视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思想的逐渐形成发展。(4)精神传承和影响视角: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精神成为今天筑造“中国梦”的重要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等。33、机器大生产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1.鸦片战争后,列强入侵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2.洋务运动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民族工业在夹缝中发展。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产阶级兴办实业的热情有所提高,民族工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4.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无限制地发行纸币,通货膨胀加上官僚资本的压榨,民族资产阶级也受到排挤和打击。5.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18951911;短暂春天:19121919;衰落萧条1919-1927;较快发展/短暂发展:19271936;沉重打击/日益萎缩:1937-1945;陷入绝境;1945-1949;改造消亡:1949--1956;34、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本质(1)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3)经济基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方式步骤:逐步扩大基层民主。(5)重点次序: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6)民主法制: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重要内容。(7)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35、国际格局的演变对中国外交战略的影响(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鉴于美苏冷战加剧,中国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2)20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美苏争霸的态势变化,中国调整对外政策,同美国、日本建立起正常的友好关系。(3)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中国出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采取“全方位”不结盟的无敌国外交政策。36、改革开放前的经济探索及成就1.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使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2.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府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3.三大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初步建立,其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4.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5.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6.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37、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与成就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2.“三权分置”是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3.1978—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的特征是通过简政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4.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倡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核心理念。38、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与发展的特点(1)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2)始终保持民族性特色,并在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内容不断发展与创新。(3)始终重视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激励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4)体现了不同阶段文化思想内涵的继承发展关系,特别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创新。39、罗马政体的转变过程及原因(1)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一次转型,平民通过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建立平民保民官来监督政府行为,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罗马共和制得到完善。(2)从共和制到帝制是罗马政体的第二次转型,这是罗马扩张的结果。通过对外扩张,原来的共和政体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不能广泛代表罗马共和国各地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最终被帝制取代。40、西欧封君封臣制的影响(1)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2)封君封臣制度造成了分裂割据局面,导致西欧王权的衰落,但也孕育着统一的力量。(3)欧洲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各自区域内的封建主各自为政,欧洲陷入分裂,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41、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1.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2.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外交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3.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的混合体,国王“统而不治”。4.美国政体中权力相互制约,保障了国家权力不被滥用、异化,同时过度分权也会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的问题。5.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议会是虚,君主是实,立法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是一种不健全的代议制民主。6.19世纪中后期,英国首先建立文官制度,美国在19世纪80年代建立。二战后,法国、德国、日本各国纷纷效仿。西方文官制度有考试录用、中立、常任等特点,对政府管理产生了重要影响。42、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特点及趋势特点: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统而不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掌握立法权、财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由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担任;当议会通过对内阁的不信任案时,内阁集体辞职或解散下院提前大选(2)四个趋势延续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国早期内阁的形成到责任制内阁的完善渐进性1689年确立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原则;1721年形成责任制内阁;1832年工业资产阶级分享政治权利;19世纪中期以后选举权逐步扩大到普选创新性如君主立宪制、责任制内阁、两党制都具有开创性法制化英国政治制度的不断变化与法制化进程密切相关43、从社会转型角度认识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1)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工业革命下的机器化生产方式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巨大突破,而新技术革命则使生产方式面临从单纯增长到可持续发展的挑战。(2)工业现代化转型:工业革命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也是工业化的重要内容。(3)城市化转型: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加快人口向城市的流动。(4)经济理论转型:自由主义成为工业革命时期主要的经济思想。(5)生产组织形式转型:工厂制和垄断组织先后成为生产组织形式。(6)社会形态转型:经济上,工业取代农业占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政治上,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社会改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44、“希腊化时代”文化的特点从总体上看,“希腊化时代”文化具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特点。(1)文化交往从以往的单向性发展为双向性。(2)文化融合是军事征服的结果。(3)文化中心逐渐东移。(4)文化交往的趋势是融合型的文化取代纯粹的东方文化和希腊文化。45、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文化交流1.人文主义的实质是强调人、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肯定人的现世生活,要求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昭示了一种全新的个人主义的伦理观。2.文艺复兴在当时仅局限于社会上层,并没有发展成为大规模的社会文化运动,其根源就是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3.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政治变革和民族独立运动。4.启蒙运动把反封建教会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高度,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的性质。5.人口迁徙带来了这些地区的文化重构,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6.近代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46、认识启蒙运动体现的人和社会的双重觉醒(1)启蒙运动高扬“理性”与“天赋人权”两面旗帜,用“自由平等”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的藩篱中解放出来,“启蒙”之火引领着“人”与“社会”的双重觉醒。(2)启蒙运动时期人们已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凭借理性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3)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文主义以人类的共同属性为前提,指出人类社会应该满足人对自由和平等的要求。(4)启蒙运动最大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对人本身的彻底解放(人身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5)启蒙运动给人类留下深远影响的还有充满个性的浪漫主义,启蒙运动使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47、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1)对欧洲政治格局的影响:拿破仑战争改变了欧洲力量对比和政治格局,英、俄、普、奥四大国成为欧洲政治的主宰。(2)对欧洲军事格局的影响: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各国的军事力量,加速了欧洲封建势力的衰落,导致军事力量新格局产生。(3)对欧洲政治制度的影响:拿破仑不仅通过战争手段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了欧洲各国,而且为这些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4)对各国民族觉醒的影响:拿破仑战争侵犯了欧洲一些国家的主权,促进了被征服地区的民族觉醒,推动了各国历史进程的发展。48、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传播与实践1.空想社会主义者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但他们都没有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正确途径。2.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始终站在时代前沿。3.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史称“第一国际”。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进入新阶段。4.巴黎公社不是一个全国性的政权,而是一个城市自治组织,其阶级性质是工人政权。巴黎公社的经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5.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理论。打破了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通过实践证明了列宁的理论。6.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49、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1)从成立背景上看,它是在巴黎工人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建立的。(2)从公社的产生过程来看,公社委员是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对公职人员拥有监督权和罢免权,这是公社实行无产阶级民主的伟大实践。(3)从实行的政策措施来看,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旧机器,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公社的经济措施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具有明显的无产阶级性质。50、一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特点1、广泛性:地域的普遍性和参与阶层的广泛性;2、持续性:过程具有持续性和曲折性;3、多样性:①领导阶级多样且层次较高:民族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等;②斗争方式多样:革命运动、改革运动、群众运动、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士兵起义等;③指导思想多样:孙中山革命民主型民族主义、甘地宗教道德型民族主义等;4、不平衡性:各地运动的不平衡性;5、影响更深远;6、多肩负反侵略和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51、二战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深远影响(1)殖民体系的瓦解和一大批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2)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增多,改变了世界政治事务的力量对比,第三世界力量崛起。(3)改变了东西方与世界各国联系的形式和重心,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丧失。52、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秩序的变化1.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新矛盾,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2.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3.国际联盟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以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宗旨。4.1928年英法等国签订《非战公约》,宣布缔约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但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5.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了侵华战争,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中国战场成为对日本法西斯持久作战的东方主战场。6.1942年1月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既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又是二战的转折点。7.雅尔塔体系是战后世界政治和整个国际关系格局的基础,它始终以美苏关系为主线,包括合作和对抗两个阶段。8.联合国吸取了国联“全体一致”原则无法制止侵略和战争的教训,实行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的“大国一致”原则,使和平解决争端和制裁侵略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53、多角度认识国际联盟(1)出发点:美国的倡议迎合了一战后各国人民渴望根除战争、保障和平的愿望;为美国介入国际事务、争夺世界霸权创造条件。(2)进步性:国联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国际组织,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的兴起。(3)局限性①实质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维持霸权的工具,不能维护弱小国家的利益。②美国不参加、苏俄被排斥在外、日意退出等原因,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国际影响力相对有限。③不能有效制止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成为绥靖政策的工具,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54、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1.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同时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加以扶植和控制。2.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外政策纲领,是美国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及国家利益的体现,是美国对外扩张的表现。3.马歇尔计划实际上是通过经济手段达到稳定资本主义秩序、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的目的的计划。实质上是杜鲁门主义的第一次大规模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5.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朝多极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