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手册TOC\o"1-2"\h\u32164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 3117691.1农业环境问题 3116731.2农业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任务 329262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原理 4146262.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4181092.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 4217232.3农业生态平衡与调控 511809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 5240903.1农田土壤退化与防治 517273.1.1土壤退化类型 5243973.1.2土壤退化原因 5106563.1.3土壤退化防治措施 5113643.2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 696813.2.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6326563.2.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 6324363.2.3土壤监测技术 62103.3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 6199093.3.1物理改良技术 6141343.3.2化学改良技术 6275113.3.3生物改良技术 663153.3.4综合改良技术 68218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 7219754.1农业水资源现状与问题 794594.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 7105874.3农业节水技术与措施 716092第5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8282565.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8182215.2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882965.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923749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9139996.1农业面源污染概述 916346.2农药污染控制技术 981046.2.1优化农药使用 963126.2.2农药残留降解技术 913736.3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 1014246.3.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 1024826.3.2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 10102566.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10250516.4.1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 10302646.4.2农膜回收与处理技术 1012946第7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 1154127.1生态农业概述 11232337.2生态农业模式 11259547.2.1立体农业模式 1122417.2.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1150697.2.3休闲观光农业模式 1157307.2.4智慧农业模式 11230117.3生态农业技术 11190287.3.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11128277.3.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1209007.3.3节水灌溉技术 12102037.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267717.3.5精准农业技术 12265977.3.6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216655第8章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 1275538.1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1228298.1.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 12188648.1.2地方层面法律法规 1220838.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2279398.2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 12283628.2.1农业环境保护政策 13252988.2.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 13150878.3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 13308248.3.1农业环境保护执法 1318578.3.2农业环境保护监管 13314488.3.3农业环境保护协同治理 137647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 13247939.1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1325452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13189809.1.2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 1461029.1.3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144159.2农业环境保护培训 146009.2.1培训的目的与意义 1426849.2.2培训的主要内容 14139669.2.3培训方式与方法 1436179.3农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14191989.3.1公众参与的意义 1512429.3.2公众参与的途径 1552199.3.3公众参与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1517182第10章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分析 15840610.1国内外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案例 15106010.1.1国内案例 153028210.1.2国外案例 152236110.2案例分析 161090210.2.1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161403710.2.2科技创新与应用 16118810.2.3社会参与与公众意识 163027410.3经验与启示 16第1章农业环境保护概述1.1农业环境问题农业环境问题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地资源退化:由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以及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壤退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2)水资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养殖业污染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导致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影响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3)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开发活动导致生物栖息地破坏、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失衡,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4)气候变化:农业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5)农产品质量安全:农药、化肥残留和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健康。1.2农业环境保护的意义与任务农业环境保护是维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以下意义与任务:(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水资源利用效率,保证粮食生产稳定,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基础保障。(2)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3)减轻气候变化影响:通过节能减排、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4)提高农产品质量: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消费者健康。(5)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6)提升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7)履行国际义务: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履行国际公约,为全球农业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农业环境保护任务艰巨,需要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从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生产实践等方面,共同推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原理2.1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群落与其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其主要特点如下:(1)生物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涵盖了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2)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具有较强的开放性。(3)动态平衡:农业生态系统在生物、非生物因素的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实现动态平衡。(4)地域性:不同地区的农业生态系统因气候、土壤、生物等条件的差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5)人工调控性:人类通过农业技术手段,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调控,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2.2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生产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土壤微生物作用等,将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为人类提供粮食、纤维等农产品。(2)生态功能: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对维护地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3)社会功能:为人类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传承农业文化等。(4)景观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观光、教育等场所。2.3农业生态平衡与调控农业生态平衡是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农业生态平衡的调控措施如下:(1)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根据地域特点,合理布局农作物、畜牧业和林业,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2)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保护性耕作、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3)合理利用资源:合理利用水、土、气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4)农业环境保护技术:采用生物防治、有机肥施用、节水灌溉等环保技术,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6)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建设,加大对农业生态平衡调控的支持力度。第3章农田土壤保护与修复技术3.1农田土壤退化与防治3.1.1土壤退化类型农田土壤退化主要包括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和土壤压实等类型。3.1.2土壤退化原因土壤退化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等,人为因素如不当农业耕作、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3.1.3土壤退化防治措施(1)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物布局;(2)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土壤侵蚀;(3)科学施肥,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水分条件;(5)采取生物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2土壤质量评价与监测3.2.1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土壤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生物等指标。3.2.2土壤质量评价方法常用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有:单一指标评价法、综合指标评价法、模糊数学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评价法等。3.2.3土壤监测技术(1)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2)土壤物理性质监测,如土壤质地、容重等;(3)土壤化学性质监测,如土壤pH、有机质、养分含量等;(4)土壤生物性质监测,如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等;(5)遥感技术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3.3土壤改良与修复技术3.3.1物理改良技术(1)深翻松土,改善土壤通气性;(2)添加有机物料,如秸秆、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3)采用土壤调理剂,改善土壤结构。3.3.2化学改良技术(1)调节土壤酸碱度,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质;(2)施用土壤调理剂,如硅酸盐、磷酸盐等;(3)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土壤养分供应能力。3.3.3生物改良技术(1)接种土壤微生物,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2)种植耐盐、耐酸、抗病虫害等作物,提高土壤抗逆能力;(3)采用生物有机肥,增加土壤生物活性。3.3.4综合改良技术针对不同土壤退化类型和程度,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相结合的综合改良技术,以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田环境保护与修复。第4章农业水资源保护与利用4.1农业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农业水资源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供应状况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农业水资源面临以下主要问题:(1)水资源总量不足,且时空分布不均。北方地区农业水资源尤为紧张,干旱、半干旱地区尤为严重。(2)农业用水效率较低,大量水资源被浪费。传统灌溉方式普遍存在渗漏、蒸发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率不高。(3)农业污染问题严重,农业面源污染和农药、化肥残留导致水体污染,影响水资源质量。(4)水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存在不足。4.2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为解决农业水资源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农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1)加强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合理调配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2)发展节水型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广耐旱、节水作物品种。(3)加强农业水资源监测与评价,及时掌握水资源动态变化,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4)提高农民节水意识,引导农民转变用水观念,积极参与节水型农业生产。4.3农业节水技术与措施为实现农业节水目标,可采取以下技术与措施:(1)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降低农业用水量。(2)优化灌溉制度,根据作物需水量和生育期,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次数。(3)应用水分保持剂和抗蒸腾剂,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4)实施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降低输水损失。(5)发展旱作农业,推广地膜覆盖、保水剂等旱作技术,提高作物抗旱能力。(6)加强农业水资源保护,实施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通过以上措施,有助于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修复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5章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5.1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农业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农业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的种类、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包括作物多样性、畜牧多样性、土壤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景观多样性等。农业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稳定性、促进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助于保持土壤肥力、水分循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生态系统功能。(2)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多样的作物和畜牧品种可以提高农业对病虫害、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污染。(4)保护遗传资源:多样的遗传资源为培育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供了重要基础。5.2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生境破坏:过度开发、城市化、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生物多样性生境丧失。(2)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影响生物多样性。(3)过度依赖化学投入品:化肥、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等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降低。(4)单一化种植:大规模单一化种植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农作物病虫害风险增加。(5)遗传资源丧失:不规范的人类活动导致许多珍贵遗传资源丧失。5.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立法和执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法力度。(2)实施生态补偿: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农民给予生态补偿,鼓励其参与保护工作。(3)推广农业多样化种植: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多样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4)保护珍稀遗传资源:建立遗传资源保护区,收集、保存和研究珍稀遗传资源。(5)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措施,恢复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6)开展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建立健全农业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7)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提高其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积极性和能力。第6章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6.1农业面源污染概述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农业生产活动中,因农田施肥、农药使用、养殖业排放及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等原因,导致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淋溶和侵蚀等途径进入水体,引发水质污染的现象。本章主要介绍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技术,以期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与修复提供技术支持。6.2农药污染控制技术6.2.1优化农药使用(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减少农药使用量。(2)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合理确定施药时期和施药量。(3)改进施药技术,提高农药利用率,降低农药流失。6.2.2农药残留降解技术(1)生物降解技术:利用微生物分解农药残留,降低农药毒性。(2)光降解技术:利用光能将农药残留分解为无害物质。(3)化学降解技术:采用化学方法,将农药残留转化为无害物质。6.3养殖业污染控制技术6.3.1畜禽粪便处理技术(1)堆肥化处理:将畜禽粪便与农作物秸秆等有机物混合堆肥,实现粪便的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2)厌氧消化处理:利用厌氧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产生沼气,实现能源化利用。(3)好氧消化处理:利用好氧微生物分解粪便中的有机物,降低污染物排放。6.3.2水产养殖污染控制技术(1)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水质净化处理,实现养殖水体的循环利用,减少养殖废水排放。(2)池塘底排污技术:采用底部排污设施,将池塘底部污染物及时清除,减少污染物的积累。(3)生态养殖技术: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净化养殖水体,提高养殖水体的自净能力。6.4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6.4.1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1)秸秆还田:将秸秆直接翻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秸秆饲料化:将秸秆加工成饲料,用于养殖业。(3)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秸秆生产生物质燃料,实现能源化利用。6.4.2农膜回收与处理技术(1)农膜回收:通过人工或机械方式,将农田残留的农膜进行回收。(2)农膜再生利用:将回收的农膜进行再生加工,生产新的塑料制品。(3)生物降解农膜:研发和推广生物降解农膜,减少农膜残留污染。通过以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7章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7.1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旨在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强调遵循自然规律,充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实现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本章主要从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研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7.2生态农业模式7.2.1立体农业模式立体农业模式是一种充分利用空间资源,提高土地产出率的生态农业模式。该模式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现作物间作、套作、轮作,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7.2.2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7.2.3休闲观光农业模式休闲观光农业模式将农业生产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农业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7.2.4智慧农业模式智慧农业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确管理,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7.3生态农业技术7.3.1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包括物种多样性保护、遗传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通过采取保护措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7.3.2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农业废弃物处理等技术。这些技术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7.3.3节水灌溉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包括滴灌、喷灌、微灌等。通过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农业生产对水资源的依赖。7.3.4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包括秸秆还田、堆肥发酵、生物质能源等技术。这些技术有助于减少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7.3.5精准农业技术精准农业技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7.3.6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生态农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第8章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与政策8.1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8.1.1国家层面法律法规我国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核心,涉及农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农业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框架。8.1.2地方层面法律法规各级地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这些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对农业环境保护起到了细化和落实的作用。8.1.3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6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等,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8.2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与措施8.2.1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主要包括:农业资源保护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等。这些政策旨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环境质量。8.2.2农业环境保护措施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等。这些措施旨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压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生态效益。8.3农业环境保护执法与监管8.3.1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农业环境保护执法是保障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实施的关键环节。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排放、超标排放、乱占耕地等违法行为。8.3.2农业环境保护监管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监管体系,加强对农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农业环境监测预警制度、农业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8.3.3农业环境保护协同治理推动农业、环保、国土、水利等部门之间的协同治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农业环境保护工作。同时加强与地方企业、农民等各方的合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环境保护格局。通过以上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我国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推动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第9章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与培训9.1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9.1.1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农业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推广农业环保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环保责任感。9.1.2宣传教育的主要内容(1)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宣传;(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普及;(3)农业环保技术应用与推广;(4)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行为规范;(5)农业环保先进典型宣传。9.1.3宣传教育的途径与方法(1)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宣传,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2)举办农业环保知识讲座、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3)发放农业环保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挂图、海报等;(4)创新宣传形式,如编排文艺节目、制作微电影等;(5)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开展现场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9.2农业环境保护培训9.2.1培训的目的与意义农业环境保护培训旨在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掌握农业环保技术和方法,促进农业环保工作深入开展。9.2.2培训的主要内容(1)农业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3)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保措施;(4)农业环保项目管理与实施;(5)农业环保产业发展趋势。9.2.3培训方式与方法(1)面向农业从业人员的专题培训;(2)师资培训,提高培训质量;(3)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远程培训;(4)结合农业项目实施,开展现场培训;(5)建立培训基地,开展长期、系统的培训。9.3农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9.3.1公众参与的意义农业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农业环保政策落实,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9.3.2公众参与的途径(1)开展农业环保志愿者活动;(2)设立农业环保举报投诉渠道;(3)举办农业环保公众开放日活动;(4)开展农业环保宣传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导电电网胶带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三级降压电动调节阀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4年铁板鱿鱼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综合材料绘画术科技能教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工程估价》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通刮粪机采购合同范例
- 服务合同范例2014
- 模具cnc加工合同范例
- 购销合同范例 瓦楞纸
- 流动摆摊家电维修合同范例
- 微短剧众筹融资的运作机制与优化路径
- 《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课件
- 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选手报名表
- 安全用电用火用气主题班会教学课件
- 通信管道说明
- 汽轮机主汽门活动试验
- 工程质量检测论文范文10篇
- 【真题解析】2023年2月26日河南省直遴选笔试真题(考生回忆版)
- 《企业采购成本控制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伊利乳业集团为例(论文)10000字》
- 人文英语4写作
- 国开电大本科《人文英语4》机考总题库珍藏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