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7北京市密云区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机体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人体猛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肯定会遭到破坏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D.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整”应驾驭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整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整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整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整;(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具有肯定地调整实力,因此人体猛烈运动时内环境稳态一般不会被破坏,A错误;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C、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有利于细胞内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相关学问,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整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学问精确推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冬季,正常人饭后从暖和的餐厅走到寒冷的室外,体内发生的正确变更是()A.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削减 B.皮肤内的毛细血管舒张C.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削减 D.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兴奋【答案】D【解析】【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能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说明产热量等于散热量;寒冷环境中,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和削减散热途径,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即新陈代谢增加,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下降,削减散热;在寒冷环境时,新陈代谢增加分解的葡萄糖增多,产热增加。【详解】A、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兴奋,汗腺分泌活动减弱,甲状腺活动增加,A错误;B、皮肤毛细血管应当收缩,以降低散热量,B错误;C、寒冷环境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加,C错误;D、由暖和走向寒冷,人体要通过下丘脑体温调整中枢调整体温,故下丘脑的体温调整中枢兴奋,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整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实力和理解所学学问要点,把握学问间内在联系的实力;能运用所学学问,对生物学问题作出精确的推断。3.人的几种组织、器官的产热百分比,从表中数据,不能推出的结论是器官、组织
产热量(%)宁静状态劳动或运动脑161内脏568骨骼肌1890其他101A.宁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散失掉了B.宁静状态下,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C.宁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发觉人在宁静状态下内脏产热量占机体产热量50%以上,因此能得出宁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占90%,说明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详解】A、宁静时骨骼肌产生的能量相对运动时少,但由表格数据无法推出宁静状态下,骨骼肌产生的能量几乎全部散失,A错误;B、比较宁静状态和劳动状态下脑产热量,宁静状态多于运动状态。宁静状态下产热量多,说明供应的ATP足够,因此脑易进入高效的工作状态,B正确;C、分析表格发觉人在宁静状态下内脏产热量占机体产热量50%以上,可见宁静状态下,内脏是主要的产热器官,C正确;D、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产热量占90%,说明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是主要的产热器官,D正确。故选A。4.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推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整【答案】C【解析】【分析】依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整。【详解】A.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B.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C.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D.依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整,D正确。5.神经毒性物质累积,谷氨酸积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是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人症”)的病因之一。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的有关生理过程,NMDA为膜上的结构,序号①②③④⑤为兴奋传导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谷氨酸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B.图中③过程与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C.NMDA为突触后膜上谷氨酸的受体D.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缓解ALS【答案】B【解析】【分析】突触的结构: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突触小泡中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轴突→树突或胞体)突触的结构如图所示:【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谷氨酸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使钠离子内流,使后膜产生兴奋,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A正确;B、③是神经递质的释放,属于胞吐,与膜的流淌性有关,B错误;C、据图分析,NMDA的作用有两个,一是作为受体识别谷氨酸,二是作为离子通道蛋白运输Na+,C正确;D、能够促进突触前膜回收谷氨酸的药物可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可以用来缓解ALS病症,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的结构和功能、兴奋传导的相关学问,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实力和推断实力,运用所学学问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6.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及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B.免疫细胞中的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抗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浆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歼灭抗原【答案】A【解析】【分析】各种免疫细胞来源和功能: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详解】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都是免疫细胞,A正确;B、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错误;C、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C错误;D、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D错误。故选A。7.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养分障碍性疾病。瘦素是白色脂肪组织中肥胖基因的表达产物,其部分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为促进,“-”为抑制)。有关瘦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削减,摄食削减B.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整机制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D.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可以削减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体重增加,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瘦素能抑制下丘脑分泌神经肽Y,,神经肽Y促进摄食,故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下降,削减摄食。神经肽Y分泌增多时,促进脂肪细胞分泌瘦素,从而削减神经肽Y的分泌,属于反馈调整。【详解】A、据分析知:当体重增加时,健康人血浆中瘦素增加导致神经肽Y含量削减,摄食削减,A正确;B、据分析知:健康人体内瘦素和神经肽Y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是因为存在反馈调整机制,B正确;C、若体内存在瘦素受体的抗体,导致瘦素抑制神经肽Y的作用无法发挥,摄食增加,故即使瘦素分泌正常,也可能出现肥胖症状,C正确。D、由题意可知瘦素是蛋白质,口服会导致瘦素无法发挥作用,故肥胖患者通过口服瘦素不能削减摄食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D错误。故选D。8.下图是A、B细胞间信息沟通的概念模型,其中W表示信号分子。下列与之相符的叙述是()A.若A为卵巢,B为下丘脑,则W是促性腺激素B.若A为T细胞,B为B细胞,则W是淋巴因子C.若A为胰岛B细胞,B为肝细胞,则W是胰高血糖素D.若A、B为两个相邻的神经元,则W是糖蛋白【答案】B【解析】【分析】动物细胞间进行信息沟通的途径有两种:①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息分子通过体液运输并作用于靶细胞来实现,②通过细胞间的接触实现信息沟通。【详解】A、若A为卵巢,B为下丘脑,依据反馈调整,卵巢可以通过分泌W性激素作用于下丘脑,A错误;B、若A是T细胞,可分泌W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B正确;C、若A为胰岛B细胞,可分泌W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C错误;D、若A、B为两个相邻的神经元,则W是神经递质,D错误。故选B。9.某课外小组同学用不同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茄子的花蕾,一段时间后不同植株的牢固状况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未处理植株的花蕾是受粉的,处理植株的花蕾是未受粉的B.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对同种植物的牢固状况影响不同C.试验结果说明2,4-D溶液能够促进茄子果实的成熟D.试验结果说明2,4-D溶液能够促进茄子果实的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表格可知,本试验中试验的自变量为2,4-D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平均单果重;而2,4-D溶液的浓度为0的作为试验的比照组,因此通过与比照组结果的比较,不同浓度的处理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其中浓度为850ppm的促进效果最好。【详解】A、比照组正常授粉结果,而试验组花蕾未经授粉,不会结果,解除了其他因素的干扰,A正确;B、用不同浓度的2,4-D处理后,同种植物的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不同,说明不同浓度的2,4D对同种植物的结果状况影响不同,B正确;C、该试验结果表明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而不是促进果实的成熟,C错误;D、试验组和比照组比较,平均结果率、平均株产量、平均单果重均增加,可以说明2,4-D能促进果实的发育,D正确。故选C。10.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主要是()A.生长素 B.乙烯 C.赤霉素 D.细胞分裂素【答案】B【解析】【分析】(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苍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两重性。【详解】能够促进果实成熟的植物激素是乙烯,B正确,故选B。11.下面有关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整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生长素调整的B.植物激素由植物体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C.植物生长调整剂不具有高效性,必需在较高浓度时才起作用D.植物激素与植物生长调整剂都是由植物产生、调整生长的化学物质【答案】B【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2、激素不组成细胞结构,不参加细胞生命活动,不供应能量,也没有催化作用,只对生命活动起调整作用。3、植物生长调整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整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整剂,与植物激素相比,植物生长调整剂具有简单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等优点,植物生长调整剂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假如运用过量或运用不当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详解】A、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过程受多种植物激素的调整,不仅仅是生长素,A错误;B、植物激素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B正确;C、植物生长调整剂也有最适浓度,浓度过高也会杀死植物,C错误;D、植物生长调整剂不是由植物产生,D错误故选B。12.科研人员将水葫芦置于不同磷含量的养分液中培育,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腋内激素水平并统计单株平均分蘖数,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试验结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随着培育液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配比的增大,水葫芦单株分蘖数削减B.高磷培育液既促进水葫芦细胞分裂素的合成,又抑制生长素的合成C.磷含量为6mg/L的培育液,对水葫芦分蘖既不促进也不抑制D.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随着磷含量的上升,水葫芦叶腋内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不断下降,单株平均分蘖数渐渐上升,即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据此答题。【详解】A、该图表现的是叶腋内激素水平,而非外源激素水平,故不能推断随着培育液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配比的增大,水葫芦单株分蘖数削减,A错误;B、该图表现的是随着磷含量的上升,水葫芦叶腋内生长素/细胞分裂素不断下降,不能体现高磷培育液促进水葫芦细胞分裂素的合成,还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还是二者兼而有之,B错误;C、与磷含量为0的一组对比,当培育液磷含量为6mg/L时,对水葫芦分蘖数是促进作用,C错误;D、看图可知:叶腋内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时,水葫芦单株分蘖数较多,D正确。故选D。13.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生产阅历,下列各项措施与植物激素作用无关的是()A.肥田之沃,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据《齐民要术》)B.棉花适时打顶摘心,增加结铃数和棉桃重量(据《农桑辑要》)C.前摘未熟红杮,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即发,涩味尽失(据《格物粗谈》)D.正月种白稻,五月收获后,根茬长新稻,九月又成熟(据《广志》)【答案】A【解析】【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名称合成部位存在较多的部位功能生长素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赤霉素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主要是根尖细胞分裂的部位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根冠、萎蔫的叶片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苍老和脱落乙烯植物的各个部位成熟的果实中较多促进果实成熟【详解】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小豆、芝麻次之”,绿豆、小豆、芝麻作为绿肥,作用是改良土壤、丰富土壤中的养分物质,与植物激素没有干脆关系,A正确;B、摘掉顶芽,使生长素不能由顶端向侧芽运输,从而降低了侧芽的生长素浓度,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促棉株开花牢固,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B错误;C、乙烯的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所以“每篮放木瓜两三枚,得气(乙烯)即发(红柿成熟)”,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C错误;D、根茬部分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体现了植物激素的作用,D错误。故选A。14.在农业生产中,常用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地中的双子叶杂草,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中的各种杂草都可用生长素类似物除去B.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最好限制在D点C.B点时对杂草起抑制作用对农作物起促进作用D.除草剂作用原理与植物向光性的原理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双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浓度较敏感,因此可以用肯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杀死单子叶作物农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详解】A、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不敏感,虽然高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以杀死全部杂草,但该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也有可能抑制农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农作物,A错误;
B、D点浓度的除草剂能够抑制双子叶杂草的生长,而对单子叶农作物的生长起促进作用,因此图中D点浓度最相宜,B正确;
C、据图可知,B点时,该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对杂草和农作物均起促进作用,C错误;
D、除草剂的作用原理是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高浓度抑制植物的生长,而植物向光性的原理是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作用,D错误。
故选B。
15.下列表述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片草原上部分斑马 B.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C.两个山谷上的全部老鼠 D.一个鱼塘的全部鱼【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指生活在肯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特点是个体间彼此可以交配,实现基因沟通,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详解】A、一片草原上的部分斑马,不包含该种群的全部个体,不属于种群,A错误;B、一片草地中的全部蒲公英为同种的全部个体,属于同一物种,构成一个种群,B正确;C、两个山谷上的全部老鼠在不同的生活区域,C错误;D、一个鱼塘的全部鱼有可能不属于同一物种,不是一个种群,D错误。故选B。16.探讨人员对某林区猕猴种群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査,结果如图所示(注:4~12岁为猕猴的生育年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该林区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调查时猕猴种群数量已经达到环境容纳量C.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小,与雄性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D.各年龄组个体数量不变,若性别比例变为1:1,则猕猴的诞生率将上升【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诞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确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料种群密度的变更;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2、分析题图: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详解】由图可知,该林区猕猴种群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因此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A错误;调查时猕猴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说明其种群数还未达到环境容纳量,B错误;7-9岁个体中,雄性与雌性的数量比值最低,与雄性因争夺王位和配偶死亡率较高有关,C正确;依据图中信息不能说明性别比例为1:1时猕猴的诞生率将上升,D错误。
故选C。【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驾驭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结合图中信息精确推断各选项。17.为更好地管理、利用林木资源,科研人员探讨了不同砍伐强度对某林场落叶松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采纳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B.适当砍伐变更了落叶松种群的水平结构,削减了竞争C.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更趋势基本一样D.适度砍伐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答案】B【解析】【分析】表格分析:随砍伐强度的增加,生物量不断增加;在同一砍伐量状况下,随着被砍伐年龄组年龄的增加,生物量也逐年增多。【详解】A、可以采纳样方法调查不同龄组各砍伐强度下的生物量,A正确;B、落叶松种群有空间特征和数量特征,无水平结构,B错误;C、通过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各龄组的林木生物量随砍伐强度的变更趋势基本一样,C正确;D、由表格数据可知,适度砍伐保持持续的更新实力,可长期维持稳定的生产,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D正确。故选B。18.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动态变更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2000只B.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t1时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数量最多D.t1-t2种群数量变更与食物等有关【答案】D【解析】图中种群数量在肯定范围内上下波动,2000不是该种群的K值,K值小于2000,A错误;t2之后该种群的数量上升,因此该点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以该种群为食的天敌与该种群之间是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依据捕食与被捕食的曲线可知,被捕食者先达到最大数量,而捕食者后达到最大数量,因此t1时该种群数量达到最大时其天敌数量不会达到最大数量,C错误;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因素有外源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其中外源因素有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空间、人类影响;内源性因素有诞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领域行为、内分泌调整等。在多种外源因素、内源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推断实力。据图分析,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处于动态平衡;属于S型曲线。在t1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遇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19.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D.组成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物链和食物网【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养分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详解】生态系统结构包括养分结构和成分,养分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故选C。20.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推断是不同成分水底泥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鲫鱼乌鳢DDT含量(μg/Kg)0.1076.321.037.919.4124.4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A.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B.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全部成分C.养分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D.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养分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养分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实力。详解: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养分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的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A错误;依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全部成分中都含有肯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全部成分,B正确;依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养分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依据能量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驾驭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相关功能,明确有机农药、重金属等会随着食物链富集,养分级越高、富集得越多。二、非选择题21.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兴奋及快乐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毒品可卡因对人脑部突触间神经冲动传递的干扰过程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状况下,神经元细胞内的多巴胺储存在图中①______________内,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_,使人产生愉悦感,随后多巴胺被神经元回收。(2)当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_________________结合时,多巴胺起作用后不能被运回细胞,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___________,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增加并延长多巴胺对脑的刺激,使人产生“快感”。(3)毒品“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缘由可能是体内的___________(激素)含量削减,细胞代谢水平减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__________。【答案】(1).突触小泡(2).受体(3).兴奋(4).多巴胺转运载体(5).增多(6).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7).降低【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突触小泡,多巴胺代表神经递质;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得突触后膜兴奋,即使人产生愉悦感。可卡因与突触前膜上的载体结合,使得多巴胺起作用后不会被转运载体运回细胞,使得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详解】(1)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储存在①突触小泡中,多巴胺经过胞吐释放到突出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2)据图可知,可卡因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挡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增加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3)“瘾君子”未吸食毒品时,精神萎靡,四肢无力,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削减,细胞代谢水平减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点睛】本题结合某类突触的信号传递的示意图,考查神经冲动的产生及传导,要求考生驾驭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了解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功能,难度不大。22.哺乳动物的生殖活动与光照周期有着亲密联系。下图表示了光路信号通过视网膜→松果体途径对雄性动物生殖的调控。(1)光暗信号调整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__,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_______________信号到_______________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整作用,该过程属于_______________调整,在HPG轴中,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运输到_______________,促使其分泌黄体生成素(LH,一种促激素);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3)若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肯定剂量的LH,随后其血液中GnRH水平会_______________,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松果体(2).电(3).化学(4).体液(或激素)(5).垂体(6).降低(7).LH促进雄激素的分泌,雄激素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解析】【详解】(1)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和腺体,光暗信号调整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图中去甲肾上腺激素释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电信号道化学信号的转变。(2)褪黑素通过影响HPG轴发挥调整作用,该过程属于体液(或激素)调整。促性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作用部位是垂体。(3)给正常雄性哺乳动物个体静脉注射肯定剂量的LH,LH随血液运输到睾丸,促使其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雄激素含量的上升会抑制下丘脑分泌GnRH。23.请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并回答问题:日前,美国的艾利森(JamesP.Allison)教授与日本的本庶佑(TasukuHonjo)教授提出的癌症免疫治疗成为继手术、化疗、放疗后又一种新的治疗方式,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2024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癌细胞是发生了遗传变异等病理变更的自体细胞,由于表面物质发生变更可被T细胞识别并清除,也可能因此发生免疫逃逸。基于T细胞的监控清除功能,为避开其失控攻击正常细胞,这种特异性免疫会受到严格限制。本次诺贝尔奖的“主角”——CTLA-4和PD-1(称为免疫系统的检查点),是防止T细胞失控的“刹车”。CTLA-4是T细胞表面的一种膜蛋白,用于抑制T细胞的增殖。艾利森开发了一种可以与CTLA-4结合并抑制其作用的抗体,通过该抗体阻断CTLA-4从而松开T细胞的“刹车”,并促使自身的免疫系统重新攻击癌细胞。临床探讨显示,该疗法对晚期黑色素瘤效果显著。PD-1是T细胞表面的另一种膜蛋白。正常细胞表面存在相应的膜蛋白受体PD-L1,当PD-1和PD-L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时,T细胞就不会攻击该细胞。本庶佑教授的科研团队发觉,许多癌细胞中PD-L1的表达量都有肯定的上升,癌细胞表面的PD-L1在肯定程度上会骗过T细胞的识别,降低被攻击的概率。犹如其他癌症治疗方法一样,基于免疫检查点的癌症免疫治疗也会引起一些副作用。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探讨与应用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将不断提升该疗法的治疗效果和改善不良反应的发生,实现人类长期抑制、甚至治愈癌症的幻想。(1)本文探讨的生物学话题是__________。(2)细胞癌变的根本缘由是______,在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其__________发生显著变更。(3)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主要依靠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_免疫,其中________细胞可与癌细胞亲密接触并使之裂解死亡。(4)结合材料,基于PD-1免疫检查点的作用机理和特点,请提出针对癌细胞或者T细胞进行操作的治疗思路。____(5)依据所学学问分析,上文中的治疗方法可能引发的副作用有_________。【答案】(1).癌症免疫疗法(基于免疫检验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2).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3).形态结构(4).细胞(5).效应T细胞(6).假如能破坏掉癌细胞表面的PD-L1,或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则可使T细胞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7).自身免疫病等【解析】【分析】考点是免疫,考查从题干中获得有效信息,并通过信息的合理加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力和基本学问的驾驭状况。【详解】(1)依据题干信息“本次诺贝尔奖的“主角”——CTLA-4和PD-1(称为免疫系统的检查点),是防止T细胞失控的“刹车””可知,本文探讨的生物学话题是基于免疫检验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2)细胞癌变的根本缘由是基因突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癌细胞的细胞形态和结构发生变更,这种变更在显微镜下可以视察。(3)特异性免疫清除癌细胞主要依靠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主力军是T细胞,其中效应T细胞可与癌细胞亲密接触并使之裂解死亡。(4)由于PD-1和PD-L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时,T细胞就不会攻击该细胞,所以破坏掉癌细胞表面的PD-L1,或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则可使T细胞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5)破坏T细胞表面的PD-1,可能使T细胞攻击正常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点睛】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靠抗体发挥免疫作用,细胞免疫靠效应T细胞攻击靶细胞发挥免疫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24.香瓜(薄皮甜瓜)果实清甜香脆,养分丰富,生食有清热祛暑、利尿去水、润肠通便的作用,深受人们宠爱。图1为乙烯对香瓜香气物质合成影响机理示意图,图2为科研人员探讨乙烯对香瓜体内L酶活性影响的试验结果。请回答问题:(1)由图1可知,乙烯进入靶细胞,与内质网膜上的受体结合后,调控细胞核内与L酶合成有关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的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2)图1中L酶的作用是_________亚油酸生成香气物质,其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_。(3)由图2可知,香瓜内源乙烯的产生量在第______天达到最高;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做出此推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转录(2).翻译(3).催化(4).蛋白质(5).4(6).外源乙烯与比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解析】【分析】分析图1:图甲中乙烯进入细胞和细胞内受体结合,调整细胞内L酶的合成,L酶催化香气物质的合成。图2:比照组在第4天L酶活性最高,说明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第7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比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说明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详解】(1)基因的表达包括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2)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据图可知,在合成香气物质时,L酶起催化作用,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据图乙可知,比照组在第4天L酶活性最高,故内源乙烯产生量在第4天达到最高;第7天,外源乙烯处理组与比照组的L酶活性差值最大,故外源乙烯对L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在第7天最显著。【点睛】本题考查了乙烯的作用机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实力,分析题图获得信息的实力,属于中等难度试题。25.为了探究外源生长素对杨树抗旱性的影响,探讨人员选取了盆栽欧美杨幼苗,限制土壤含水量,喷洒100mg/L的生长素(IAA)溶液,15天内定时检测其光合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激素是一类由植物体内产生,作为信息分子对植物的____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起________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由图可知,土壤含水量50%条件下,外施IAA对幼苗光合速率的影响与无激素组相比___________;土壤含水量20%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无激素组与外施IAA组的光合速率差距______,说明外施IAA对欧美杨光合速率下降有______作用。(3)探讨人员进一步测得干旱条件下,施加IAA会使欧美杨叶片气孔密度下降10%左右,说明外源IAA___________(促进/抑制)了气孔的发育。气孔密度下降能削减____________,进而提高欧美杨的抗旱性。(4)请在上述探讨基础上提出1个可进一步探讨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长发育(2).调整(3).无显著差异(4).变大(5).缓解(抑制,减缓,阻碍等)(6).抑制(7).水分的散失(蒸腾作用)(8).生长素或IAA调控气孔发育的详细过程【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中的试验中的自变量是土壤含水量和是否用IAA处理,因变量是光合速率。【详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重要调整作用的微量有机物。(2)左图分析可知,外施IAA组与无激素组在土壤含水量50%条件下,对欧美杨幼苗的光合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土壤含水量20%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无激素组与外施IAA组的光合速率差距增大,由此可知外施IAA具有缓解欧美杨光合速率下降的作用。(3)题干试验说明外源生长素抑制了气孔的发育,削减了蒸腾作用对水分的散失,从而提高欧美杨的耐旱性。(4))要在外源施加生长素可通过调控气孔的发育提高欧美杨的耐旱性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可以提出的探讨问题是:生长素调控气孔发育的详细过程是什么。【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生长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意在强化学生对植物激素与光合作用的相关学问的理解与运用,题目有肯定的难度。26.探讨人员在探讨某生态系统中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觉,当烟草叶片受到甲种蛾幼虫的采食刺激后,会释放出挥发性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白天会吸引甲种蛾幼虫的天敌,夜间会驱逐乙种蛾,使其不能在烟草叶片上产卵(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叶片)。(1)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烟草叶片释放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属于_________信息,这一信息将_____________种生物联系起来。(2)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______,甲种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3)上述现象说明,生态系统内的信息能够调整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中国农业科学院培育的抗虫烟草的推广,在_____________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答案】(1).物理信息、化学信息(2).化学(3).4(4).捕食(5).竞争(6).生物的种间关系(7).削减农药用量、削减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解析】【分析】生物的种间关系常见的是捕食、竞争、寄生和共生。烟草能够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即化学信息来调整生物种间关系。依据题干的描述,种蛾与其天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捕食关系;种蛾的幼虫与烟草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详解】(1)据题干信息可知,该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包括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烟草叶片释放出物质在白天会吸引此种蛾幼虫的天敌,属于化学信息,这种化学信息能将甲种蛾、烟草、乙种蛾、甲种蛾的天敌共四种生物联系起来。(2)依据题干的描述,甲种蛾幼虫采食烟草,可知甲种蛾幼虫与烟草的种间关系是捕食。乙种蛾幼虫也采食烟草,可知甲种与乙种蛾幼虫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烟草释放的化学物质能使其免于各种昆虫的侵害,说明信息传递能调整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态。(4)一般烟草的叶简单被虫吃掉,科学家发觉苏云金杆菌能产生杀死该虫的毒素,于是将苏云金杆菌中产生杀虫毒素的基因转入到一般烟草细胞中,得到了抗虫效果良好的抗虫烟草,抗虫烟草的推广,在削减农药用量、削减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点睛】本题考查有关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关系的学问内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27.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某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限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探讨人员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投放的鲢鱼和鳙鱼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__。(2)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从能量传递效率角度分析,提高了由__________________和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量传递效率,进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3)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依据食物网中的养分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4)藻类汲取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肯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的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更的缘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接着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2条详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生物)群落(2).消费者(3).第一养分级到其次养分级(4).其次养分级到第三养分级(5).捕食对象/食物(6).捕食者/天敌(7).明显下降(8).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班小雪节气国旗下讲话稿范文(9篇)
- 开学典礼致辞(15篇)
- 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经济法基础》模拟试卷335
- RRD硅油填充术后继发高眼压的眼前节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中医体质类型研究
- 建筑与市政工程质量安全巡查的第三方解决方案
- 【医学课件】加强防范医疗事故(83p)
- 2025版食堂食材采购合同及食品安全培训服务协议3篇
- 养鱼店销售员工作总结
- 酒店厨房管理规范制定
- 2025版行政上诉状补充范文:权威解读与实战演练3篇
- 2025-2030年中国陶瓷电容器行业运营状况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年山西国际能源集团限公司所属企业招聘4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二零二五年仓储配送中心物业管理与优化升级合同3篇
- 2025届厦门高三1月质检期末联考数学答案
- 音乐作品录制许可
-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随堂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终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拉萨市202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解析)
- 开题报告:AIGC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设计重构研究
- 《民航安全检查(安检技能实操)》课件-第一章 民航安全检查员职业道德
-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师德标兵个人主要事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