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1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2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3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4页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时空】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元朝的统一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西夏并立一、辽与西夏1.辽(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契丹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________、________生活。(2)建立政权:_______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______建立契丹国,定都________,后来版图扩大,改国号为辽。游牧

渔猎

916

耶律阿保机

上京

(3)辽宋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________局面,通使频繁,

贸易活跃。(4)政治制度①辽朝的职官设置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________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________等________民族事务。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________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________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和平

汉人

契丹

游牧

草原

行营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南、北面官制度的原因、特点、意义?原因:各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水平、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特点:因俗而治,胡汉分治;意义:对汉族农耕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利于契丹族封建化促进民族交融。南、北面官制四时捺钵

秋冬违(避也)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史·营卫志》

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季节主要地点时间活动内容春捺钵长春州鱼儿泺正月上旬捕鹅、钩鱼夏捺钵永安山炭山四月上旬——七月中旬避暑、议政秋捺钵庆州伏虎林七月中旬入山射鹿冬捺钵永州广平淀十月以后避寒、议政、猎虎流动的国家政治中心2.西夏(1)起源:西夏的建立者__________是古代________的分支,唐末在今陕北、宁夏一带形成边疆藩镇,宋初仍然保持半独立的地位。(2)建立政权:________年,党项首领________脱离宋朝称帝,定都兴庆府,

国号大夏,史称西夏。(3)制度:基本模仿________,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4)与宋、辽关系:北宋灭亡后,西夏向________称臣,仍然保持事实上的独立。党项族

羌人

1038

元昊

北宋

金朝

番号汉号乌珠、兀卒皇帝乌尼太后宁令大王谟宁令天大王领卢疏密三朝鼎立——辽、宋、西夏之间的关系辽宋:从对立到长期和平;后北宋与金结盟灭辽宋夏:宋初为君臣关系;1038年,脱离宋朝称帝;北宋灭亡后,西夏向金称臣。辽夏:从盟国到对手,最终向辽国称臣。背信弃约,负心汉!人要懂得变通!二、金朝入主中原1.起源:金朝的建立者__________活动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以农业、狩猎、畜牧为生。2.建立政权:1114年,女真族首领______________举兵反辽,1115年称皇帝,建立金朝,定都会宁府,会宁府也称上京。3.与辽、宋关系:________年,金灭辽,两年后又灭北宋,与________逐渐形成对峙局面。4.迁都:1153年,金迁都燕京,将燕京改名为________。女真族

完颜阿骨打

1125

南宋

中都

民族政权政治中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北移)统治区域由北向南不断扩大5.制度(1)基本沿袭____________。(2)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____________”。①构成:凡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②特点: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唐宋制度

猛安谋克

“寓兵于农、兵农合一”6.兴衰(1)鼎盛:12世纪后期金世宗在位,金朝进入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______________”,世宗被百姓誉为

“___________”。(2)衰落:世宗死后,金朝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袭扰,____________又日益腐化,统治逐渐衰落。大定之治

小尧舜

猛安谋克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辽人评价女真族的战斗力金朝是如何走向衰落的?思考点1、不适应中原农耕生活,百姓日益贫困2、猛安谋克上层的腐化3、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鞑靼、蒙古、契丹等)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仿宋建制南北面官制学习国俗四时捺钵制沿袭唐宋;迁都燕京一制二称猛安谋克制特点:①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保留本民族特色;

②因俗而治。影响:①↑中央集权,稳定边疆;

②缓和民族矛盾;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特点:①吸收中原王朝先进制度,保留本民族特色;

②因俗而治。影响:①↑中央集权,稳定边疆;

②缓和民族矛盾;

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辽人自称炎黄子孙,称自己为“中国”,同时也称宋朝为“中国”。金人进入中原以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金人并没有将宋人排除于中国之外,宋也有承认金人占据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并引申金朝为中国。——赵永春《“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

根据材料一概括辽金宋时期的中国观念的含义辽金宋互相承认同为中国;中国是血缘关系、地理关系、文化关系的集合。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1.蒙古崛起(1)蒙古建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__________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尊为“____________”。(2)蒙古的扩张:蒙古政权建立后半个世纪,

蒙古军队先后灭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兼并云南的________政权,还远征到中亚、西亚、东欧地区。铁木真

成吉思汗

西辽

西夏

金朝

大理

元:巩固统一民族政策驿站制度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度边疆管理三、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3.巩固统一(1)修________、设________:为公差人员提供交通和生活服务,并运输官府物资。(2)设__________:负责传递公文。驿道

驿站

急递铺

(3)在地方管理上,元朝实行________制度。①内涵:当时中央的宰相机构是__________,委派官员代表中书省处理地方事务,逐渐固定常设,称为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

中书省

②行省范围:除今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③特点: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是我国省制的开端,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④地位: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河北

山西

山东

“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郡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此外,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从机构性质看,行省为中央派出机构,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命,服从于中央。行省权力如此之大,为何不会威胁中央?思考点原因1:较好地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行省权力如此之大,为何不会威胁中央?思考点将秦岭及其以南的地区纳入陕西行省,使四川行省失去了割据称霸的条件。一改以往以山川形便为依据的行政区划,(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使各省无山川险阻可依,便于中央进行政治控权和军事镇压。原因2: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方式(4)对其他地区的管理①对吐蕃地区:由直属中央政府的__________管理。②对西域地区:元朝设______________府

、__________等管理军政事务。③对台湾:在隶属福建晋江的________设置__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以经略台湾。宣政院

北庭都元帅

宣慰司

澎湖

巡检司

皇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关)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中书省路、府、州、县和宣慰司澎湖和琉球地区澎湖巡检司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元朝区别于之前大一统的明显特征,也是元朝的重要历史贡献。

材料二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从“小”中国到“大”中国(多元一体、天下一家)

四、元朝的民族关系1.形成新民族(1)蒙古族:原是漠北的一个游牧部落,铁木真统一草原后逐渐将其他部落融入,形成了蒙古民族。(2)回回: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2.元朝的民族政策:“____________。”(1)目的:为保障蒙古贵族的统治利益。(2)内容:元朝在很多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差别对待措施,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评价:民族矛盾更加尖锐,但民族间的交往和交融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四等人制

元世祖时,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即“四等人制”)……这四等人在政治待遇、法律地位、经济负担以及其他权利义务上都有种种不平等的规定。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等级名称民族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契丹和女真族等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