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2 文言文句式(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句式宝鉴_第1页
专题2 文言文句式(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句式宝鉴_第2页
专题2 文言文句式(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句式宝鉴_第3页
专题2 文言文句式(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句式宝鉴_第4页
专题2 文言文句式(教案)-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句式宝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课题:《文言文句式》教案班级授课(完成)时间教师(学生)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特征及运用规律。2.准确理解并运用每种特殊句式灵活翻译。3.依据信达雅的原则,运用留、换、调、删、补、变的方法,准确翻译。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理解相关知识点的特征,掌握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今汉语的演变,掌握语言的发展趋势,合理运用语言,体悟古文的博大精深。重点难点文言基础知识及古文今译的方法教学过程【考点突破】一、《考纲》: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考纲》解读(1)文言实词不再单独考查,而是融入翻译中考查。涉及到的知识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2)文言虚词也不再单独考查,而是融入翻译或断句中考查。涉及到的知识点为:词性,副介连助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句式的结构和变化。上下文的衔接和顺畅。(有些词语既是实词又是虚词)(3)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固定结构、成分省略。词类活用牵涉到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具体常考查的用法: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4)文言翻译三字诀:信达雅。六关注:留、换、调、删、补、变。三、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1.近年来高考对文言文翻译考查有什么特点?(1)从考查形式上看,绝大部分地区高考卷采用的是主观题的形式,包含2~3个小题。仅有个别地区高考卷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给出四个句子及各句的翻译,要求考生选择不符合文意的一项。(2)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具体涉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以及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2.考生在文言文翻译题上的失分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失分的原因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采分点(动词、形容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意识,即翻译语句的时候忽略了对一些关键词语的翻译,从而丢失了本该得到的分数;二是忽略对相关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没有对翻译后的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进行调整等。三是省略的成分没有用括号的形式补充出来,造成上下文不顺畅。3.针对失分情况,应该如何复习文言文翻译?(1)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2)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课前高考精练】(2021年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诉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空营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因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2)皆今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答案】(1)然而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评分细则:既:已经;“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断:裁决,决断,审判;忿:愤怒各1分,全句句意1分)(2)(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判处死刑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评分细则:覆视:督察;审查;矜:同情;录状:记录下情况。“录状以闻”省略句各1分,闻:使动用法。全句句意1分)【译文】:皇上(唐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皇上认为举荐入选的官吏中,多有伪造资历者,下令这些人坦白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不久,有个伪造资历而未自首的人(被发现了),皇上要处死他。戴胄上奏说:“依照法律,(这个人)应当被流放。”皇上大怒:“你只管遵守法律,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皇上的命令多出于一时的喜怒,而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公布于众,取大信于民众的根据。皇上痛恨选拔的人当中有伪造资历的行为,所以要杀他们。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再交由法律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皇上说:“你擅于依法办事,我还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魏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严格执法,争辩的言论如泉水涌出一般,皇上都依照他的决断,天下就没有了冤案。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法,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二天之内要五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规定)都由门下省督察。有依据法律应当处死而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记下情况上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教材联想】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答案】(1)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1)句中关键词:“白衣冠”“祖”。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全句大意。(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答案】(2)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而把郑国作为秦国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使者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东西),对于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解析】(2)句中关键词:“行李”“东道主”“共”。特殊句式:省略句。全句大意。【课堂知识点拨】考点一:常见文言句式考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但也存在着不少差异。这些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的句式,就叫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含以下内容: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和固定句式。“不同的句式”主要包含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在高考命题中,句式往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单独命题或隐含在文言文翻译题中,从命题的技术处理层面来讲,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设题的方式:①判断省略成分的正误;②选出与题干有相同的句式特点的选项;③选出句式特点相同的选项;④判断句式的相同与不同;⑤通过翻译句子或断句考查对文言句式的理解;等等。“不同的用法”主要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和动词的活用。高考命题主要通过选择题(实词、虚词、理解题)和翻译题的方式考查词类活用。高考对文言文翻译的考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文言句式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熟练掌握七大文言句式,迅速准确翻译句子。本考点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以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判断(判断语气)。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2、3、4、6、8、9)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过去藉著别人的帮助才有今天的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攻打他,是不符合仁德的。)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直接构成判断)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是阳城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四.“......,......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第五.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翩翩两骑来者谁?”(《卖炭翁》)第六.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①“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译作: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③“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④“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⑤“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第七.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①“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④“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巨(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司马光《赤壁之战》)⑥“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是,代词,这样。)⑦“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是,代词,这。)第八.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①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馆以贮之。(龚自珍《病梅馆记》)译文:我本来不是文人画士,甘心情愿受到辱骂,设立一个病梅馆来贮存它们。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④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对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1)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2)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为……”“……也”表判断,是判断句;“制”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安能蓄之”是反问句)【译文】宋朝陈谏议(“谏议”为官职名)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被人驾驭,踢伤咬伤人很多次了。一天,陈谏议进入马厩,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为什么不见了?”仆人说马被陈尧咨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叫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尚且没有一个人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赶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要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古仁人的品质。(二)、(2015·湖南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禁家人侵渔张养浩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现在多写作“”,编者注)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节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有的人)担任官职不能保持清廉的原因,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才这样的。(“所以……者,……也”是固定句式,可理解为“……原因,是……”)(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4)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使,表假设;第一个“为”,介词,“为了”;第二个“为”,动词,做。)(5)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虽然关门闭户长久淡泊,却能够使子孙安康荣耀;做人虽然欢乐无比,但是祸患就会发生在身边。(“盖”表推测,可理解为“大概”;“阖门”,指“关门闭户”;“几席”指“几案与坐席”,引申为“身边”。)【译文】(有的人)担任官职不能保持清廉的原因,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才这样的。朝廷(的俸禄)既然不能满足家人的欲望,(他们)必然要向他人索取。有的谋取利益侵扰百姓,有的趁着打官司收受贿赂,有的名义上借贷,有的请托亲戚,宴请、馈赠、索取、竞争,整个家族没人禁止,以至于在做事时动辄互相从旁牵制,威严没法施行。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过得好,百姓却一天比一天劳苦;自己虽然一天比一天快乐,百姓却一天比一天抱怨。因为这而犯罪进监狱受羞辱的,多得比肩接踵。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救我,哪比上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上廉洁勤政,并自己做自己喜欢的更好呢?自己做自己喜欢的,虽然关门闭户长久淡泊,却能够使子孙安康荣耀;做人虽然欢乐无比,但是祸患就会发生在身边。(对于)这两种情况,不是真切地知道,深刻地体悟的人,不容易与之交流。做官的君子,应该仔细思考选择啊。(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代汉语中,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①“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贾谊《过秦论》)②“(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苏轼《赤壁之战》)译文:如果要投吴巨,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在偏僻的远郡,很快就会被别人吞并,怎么能够托身呢?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苏洵《六国论》)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为别人的积蓄的威力所挟制啊!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2)用“被”表被动结构:被+(名词)+动词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的《史记·屈原列传》)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②“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译文:我还记得周先生被逮捕,是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④“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白居易《琵琶行》)注: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遭受)八创”中的“被”译为“遭受”;“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覆盖)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蒲松龄《》促织)(不多时,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盖上冰雪一样。怒气冲冲地去找儿子,儿子无影无踪不知到哪里去了。不久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都并不是被动句。被:动词(pī)被+名词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屈原《国殇》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第十四》(管仲作了齐桓公的相国,使其称霸于诸侯,天下的人都听命于他,"现在的人们都能得到他的恩赐.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中原人都要变成披发与左扣衣襟的夷狄了)(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白白地被欺骗)特别提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字君实),(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①“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译文:不能被邻居左右所容纳。远近指的是身边的人或邻居的意思。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译文:我不能让整个吴国的土地和人民,被别人所操纵!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幸,宠幸或宠爱的意思。“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5)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译文:归顺曹操的荆州民众,是被曹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③“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对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郭劝,字仲褒,郓州须城人。举进士,累迁太常博士,特迁尚书屯田员外郎,以母老固辞,复为通判莱州。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时宋绶出知应天府,杜衍在荆南,劝言:“绶有辞学,衍清直,不宜处外。”又言:“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迁延不赴陈州,觊望相位;弟惟济任定州总管,自请就迁留后;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请趣惟演上道,罢惟济兵权,追则除命。”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改祠部员外郎、知莱州。(1)州民霍亮为仇人诬罪死,吏受赇傅致之,劝为辨理得免。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而附会并强加罪名于他,郭劝替他辨析审理案件,使他得以免罪。(2)胡则以罪罢三司使,乃迁工部侍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一职),却又升任工部侍郎。(3)又论刘从德遗奏恩滥,贬太常博士、监潍州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译文】郭劝,字仲褒,是郓州须城人。考中进士,屡经升迁至太常博士,破格晋升为尚书屯田员外郎,因为母亲年老而坚决推辞,又任莱州通判。州民霍亮被仇人诬陷应处死,差役们从中收受财物而附会并强加罪名于他,郭劝替他辨析审理案件,使他得以免罪。当时宋绶出京任应天府知府,杜衍在荆南任职,郭劝说:“宋绶有文才学问,杜衍清廉正直,不应在地方(任职)。”又说:“武胜军节度使钱惟演在京拖延不去陈州,觊觎宰相之位;其弟钱惟济现任定州总管,自己申请改派留后;胡则因罪被免除三司使(一职),却又升任工部侍郎。请催促钱惟演立即返回任所,罢免钱惟济的兵权,追回对胡则的任命。”(郭劝)又对刘从德遗奏中的恩典太过进行批评,被贬为太常博士、监潍州税。(郭劝)改任祠部员外郎、莱州知州。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后汉书·朱晖传》(4).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答案】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译文:朱晖做官很刚直,被上司所忌,多次被弹劾。自从去临淮后,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交往,乡党讥讽他不与众同。建初年间,南阳大饥荒,米每石值钱千余,朱晖全部分散家资,分给宗里故旧中的贫弱之人,乡族都归附他。后来朱晖升为尚书令,朱以老病请求退休。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5).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哀请命于勾践。【答案】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当面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译文:看看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城上,而向越王勾践哀求保全性命,勾践曾经想赦免他,当时只有那范蠡认为不可以,然后击鼓进兵攻打姑苏城,并最终杀死吴王。(楚汉相争的时候),项籍突破重围向东败逃时,高祖也曾想罢兵西归,可是张良上谏说:“这是上天要让项羽灭亡,赶快追击,莫失良机。”这两个历史人物,都认为小小的仁义,不足以改变我们的军国大计。(三)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四类。1.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对点练习】1.下列句子中,属于主谓倒置句的一项是 ()A.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非我也,岁也【答案】A【解析】B.介词结构后置句;C.被动句;D.判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赵简子①问子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②不能识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注]①赵简子:名鞅,他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②赐:子贡复姓端木,名赐,字子贡。2.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要点:“渴者之饮江海”是“渴者之饮(于)江海”的省略,属于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渴者(于)江海饮”。“奚”是“为何,怎么”的意思。“善哉,子贡之言也”是主谓倒置句]【译文】赵简子问子贡:“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地说:“您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完成学业后才离开他,我问您(孔子这个人怎么样),您(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只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充分了解他呢?”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昔者文王侵盂、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节选自《韩非子·难二》)3.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的刑罚。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要点:“仁哉,文王”“智哉,文王”是主谓倒置句]【译文】从前周文王侵占盂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做过这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厌恶。文王于是很害怕,请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之地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的刑罚。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2.定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主语或宾语的形容词、名词、代词等,一般放在中心词前。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形容词”等的形式。“之”和“者”均为结构助词,不译。(1)格式:中心词+定语+者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③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是被曹强大的军队所逼,不是心甘情愿的。”)④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译文:“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人士,一定要在庙堂上接见。”)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译文:“村中的一个喜欢多事的年轻人。”)(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千里马,一顿饭有时要吃一石粮食。”)②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勾践灭吴》)(译文:“(勾践)对越国出游的年轻人,没有不供给饮食的”)③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④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译文:“富有的僧人要去都不可能了.而贫穷缺盘缠的僧人却到达了。”)(3)格式:中心词+之+定语(形容词)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做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国君担忧。”(4)格式:中心词+而+定语+者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5)格式:中心词+数量定语,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①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③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译文:尽收天下的兵器,聚集到咸阳,摘下锋刃镞头(金属部分)销毁,铸成十二个金属人像,以消弱天下老百姓反抗的念头。)【对点练习】1.下列各句中,属于定语后置句的一项是 ()A.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B.乐夫天命复奚疑C.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D.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答案】A【解析】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判断句。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2.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要点:“西蜀之去南海”中的“去”是“距离”的意思;“僧之富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富之僧者”;“顾”是“难道”的意思;“蜀鄙”中的“鄙”的意思是“边远的地方”)【译文】四川边远的地方,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另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呀?”(穷和尚)说:“我有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吃饭的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雇船顺流而下到南海,还没能去成呢。你凭借着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情况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脸上露出了惭愧的表情。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穷和尚却可以到达。人们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远地方的那个穷和尚吗?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宋史·曾巩传》3.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译文】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4.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译文】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士兵和百姓,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河北发派百姓疏通黄河,从其他各路征调民力,齐州应当出民夫两万人。各县起初按照户籍,让三个男丁出一个夫役,曾巩搜括了隐瞒和遗漏的户口,使之达到了九人派出一个,从而节省了好几倍的费用。调到洪州。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驿站,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士兵和百姓,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把他们医治的效果记载下来,以多寡分出成绩的优劣。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急于敛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提前)筹划安排(分别处理)部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加直龙图阁、任福州知州。3.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做句中或句前状语;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1)格式:动+以(用、把)+宾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小篆写的字和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②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③覆之以掌。(《促织》)(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2)格式:动+于(或:乎,相当“于”)(在、向、从)+宾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译文:“在我的前面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老师。。”)⑤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在沂水里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唱着歌儿回家.”)(yú: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一种祭祀,出雨消灾)(3)格式:形+于(介词:比较)+宾①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译文:“刘邦说:"他(项伯)和你年龄谁大谁小?"张良说:"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译文:青,是从蓝草里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对点练习】1.下列句子中,不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的一项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B.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农人告余以春及【答案】C【解析】C.以:连词,表目的。按现代汉语用法,A、B、D三项语序分别为:A.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后之览者,亦将于斯文有感;D.农人以春及告余(农民把春天到来这件事告诉我)。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1)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要点:第(1)句中“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后置句。(2)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第(2)句中“亮见权于柴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说”的意思是“劝说”]【译文】曹操将要从江陵顺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事情很危急了,请允许我奉命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与鲁肃一起去拜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了孙权,劝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在江东起兵,刘豫州在汉南招收兵马,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于是攻破荆州,威势震动天下。英雄没有了施展本领的地方,所以刘豫州逃遁到这里,希望将军估量自己的实力来处理这个局面。”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曾参不受鲁君邑》(3)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译文: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译文】: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大片土地,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国君赏赐了我土地,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4.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③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⑤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文:“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秋水》)(译文:听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⑦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译文:“爱护百姓,行王道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抵御他”⑧“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①宾语放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王见之曰:“牛何之?”(《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④何伤乎?(《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②宾语放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格式:宾十介十动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②余是以记之(《游褒禅山记》)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③一言以蔽之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⑤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⑥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孔子说:"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一些就受拘束而不敢说话。(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⑤父母唯其疾之忧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⑥唯马首是瞻(《冯婉贞》)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唯才是举(译:“只任用有才的人”)(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并序》)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并序》)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③儿童相见不相识。(《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并序》)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译文:“(我)生下来才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见谅(希望你宽恕、原谅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对点练习】1.下列属于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宋何罪之有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D.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答案】B【解析】A.“之”起提宾的作用;C、D两项均为疑问句,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2.下列属于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D【解析】A.“之”起提宾的作用;B.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C.“之”起提宾的作用。3.下列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之二虫又何知B.求人可使报秦者C.惟兄嫂是依 D.不然,籍何以至此【答案】B【解析】B项是定语后置句。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刘秀至郾、定陵,悉发诸营兵。诸将贪惜财物,欲分兵守之。秀曰:“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馀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王寻、王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选自《资治通鉴·卷第三十九》,有删改)4.如为所败,首领无馀,何财物之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拥有什么财物!”(要点:“为所”表被动,“首领”的意思是“头”,“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文】刘秀到了郾县、定陵等地,调动各营的全部军队。各位将领都贪吝财物,想要分出一部分士兵留守。刘秀说:“现在如果打败敌人,就会拥有万倍的珍宝,可建立大功业;如果被敌人打败,连脑袋都留不住,还拥有什么财物!”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一千多名步兵和骑兵充当前锋,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出来迎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的首级。各位将领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变得很英勇,太奇怪了!还是我们在前面吧,请允许我们协助将军!”(四)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1、省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①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承前省②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蒙后省③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手自笔录,(余)计日以还……(余)录毕,(余)走送之。自述省④(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对话省⑤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对话省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候)狱门外。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斗卮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有志者,不随(之)以止也。将献(之)公堂,惴惴恐不当意。(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竖子不足与(之)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曰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我等)归就戮于秦。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及宾客辩士说王(以)万端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对点练习】1.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写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B.商人重利轻别离,……(商人)去来(于)江口守空船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答案】B【解析】依语境可知,“守空船”的是琵琶女,即“(商人)去来(我)(于)江口守空船”。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周)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2.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译文:【答案】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要点:省略句“王怒,(王)得卫巫,(王)使(卫巫)监谤者,(卫巫)以(之)告(王),(王)则杀之”]【译文】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邵公对(周厉王)说:“老百姓已经不能忍受您的政令了!”周厉王勃然大怒,找到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指责、批评自己的人。(巫者)向(周厉王)举报(指责、批评周厉王的人),(周厉王)就杀掉那些人。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五)固定结构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按表达的语气可将其分为六类:类型示例表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表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表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表反问语气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表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表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呢,还是……呢?)1.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②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2.何如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②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轲刺秦王》译文: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③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3.然则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①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②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译文: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故”、“以故”。①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是故”相当于“因此”。⑤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有”、“无”是动词,“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对点练习】:翻译画线句子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译文】: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有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6.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方法、人、事、物)”、“没有用来……的(方法、人、事、物)”。①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译文:(如果)我李密(幼年)没有祖母的照顾,不会存活至今。祖母(在晚年如果)失去了我的赡养、照料,就不能够安享晚。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③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④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所以推行恩德就可能保有四海疆土,不推广恩泽就不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对点练习】:翻译画线句子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译文】: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问,不求教就不能增长知识。7.“…孰与(若)…”“无如”“何…于…”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④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无如”相当于“没有像…”⑤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何…于…”相当于“跟…比…”。8.…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①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称作……”。②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9.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②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③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10.何…为(wéi)、何以…为(wé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为什么要告辞呢?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为”是介词)(译文: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11.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①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②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唯命是从)12.何……之有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②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注: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原文的意思: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表现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有种出淤泥不染的君子气节,也泛指这个人的品德高尚,高风亮节等。刘禹锡引用而已。13.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