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考点4文言文阅读(含答案)考点4文言文阅读—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创新题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帝问右丞相周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浃背。上问左丞相陈平,平曰:“有主者。陛下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君所主者何事?”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帝称善。绛侯(勃封绛侯)自知其能不如平,乃谢病请归相印。上许之,平专为丞相。
笠翁曰: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其事与周勃同情,总由平日未尝经理,卒然问及,不能即举其数。但平有饰非之智,勃无口给之能,故觉彼善于此,掩过一时之耳目,非勃才果出平下,当以相任独归之也。
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文帝问曰:一岁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知而举之,不过两言而尽,有何难对与不屑对之有哉?若问某郡决狱几何、钱谷出入几何,欲其条分而缕析之,则如此冗屑之事,诚非宰相所宜知。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访绳墨于工师,未有不随取随应,随问随答者。岂得曰“大匠耻亲绳墨之事,纪纲不任锁钥之繁,君其问诸若辈”乎?惜萧何已死,备顾问者无人,设此时犹居相位而躬承是问,吾知其必能应对如流,不爽毫发。何以知之?因其西入咸阳时,早已收藏图籍,留心经世之务,不似诸君争取财物,置天下大计于不问,至此时一诘而茫然也。文帝不察,卒为所欺,不可谓非至明之一累也。
噫!后世论此者皆谓陈平能识大体可谓相臣之法是千古读书人尽堕术中而不之觉。受其欺者,岂独一汉文帝而已哉!
(节选自李渔《笠翁别集》)
1.文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后世论A此者B皆谓陈平能识C大体D可谓相臣E之法F是千古读书人G尽堕术中H而不之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通“猝”,其含义与《屈原列传》“怀王卒行”,《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的“卒”不同。
B.董,意为监督管理,《谏太宗十思疏》“虽董之以严刑"句及现代汉语“董事”一词中的“董"字均作此解。
C.耻,意为感到耻辱,其词类活用方式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成语“不耻下问"中“耻”均不同。
D.爽,意为过错,其含义与《促织》“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氓》“女也不爽”中的“爽"均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为作者引述的史料,根据史书的记史范畴推断,以上史料引自《史记》《汉书》《资治通鉴》三书均有可能。
B.因不能答复汉文帝的询问而陷入尴尬的周勃,得到陈平的同情,但周勃最终还是辞去丞相一职,陈平得以专任丞相。
C.对汉文帝的询问,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不同的答复显示了三人不同的个性。作者对三人做出了不同评价。
D.汉文帝被陈平的话术欺骗,赞赏陈平的回答。虽然受骗者不止汉文帝一人,但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2)今以总目叩大臣,犹之觅锁钥于家督。
5.本文认为陈平“不对决狱、钱谷之问"实际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作者这样推断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夫杀人之父兄,利人之货财,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盗也。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兵之所加者,农不离其田业,贾不离其肆宅,士大夫不离其官府,由其武议在于一人,故兵不血刃而天下亲焉。
武王伐纣,师渡盟津,死士三百,战士三万。纣之陈亿万,蜚廉、恶来,身先戟斧,陈开百里。武王不罢士民,兵不血刃,而克商诛纣。无祥异也,人事修不修而然也。
(节选自《尉缭子·武议》)
材料二:
传语称:“纣力能索铁伸钩,抚梁易柱。”言其多力也。“蜚廉、恶来之徒,并幸受宠。"言好技力之主致技力之士也。或言“武王伐纣,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辅以蜚廉、恶来之徒,与周军相当,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虽为武王所擒,时亦宜杀伤十百人。今言“不血刃”,非纣多力之效,蜚廉、恶来助纣之验也。
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天下畔秦,宜多于纣。高祖伐秦,还破项羽,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独云周兵不血刃,非其实也。言其易,可也;言不血刃,增之也。
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是非之实有所定矣。世称纣力能索铁伸钩,又称武王伐之兵不血刃。夫以索铁伸钩之力当人,则是孟贲、夏育之匹也;以不血刃之德取人,则是三皇、五帝之属也。以索铁之力,不宜受服;以不血刃之德,不宜钝兵。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
(节选自《论衡·语增篇》)
6.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武王德A虽盛B不能夺C纣D素所厚之心E纣虽恶F亦不失G所与H同行之意
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指增加,与《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加"意思不同。
B.幸,指受到君王宠信,与《六国论》“洎牧以谗诛”中“诛"用法相同。
C.其实,指它的实际,与“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中“其实"意思相同。
D.当,指抵挡,与《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中“当"的意思不同。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用兵不是为盗,目的只在于惩罚祸首一人而不伤害无辜,兵不血刃就能赢得天下人的亲附。武王伐纣就是如此。
B.传言纣王力大无比,又宠信蜚廉、恶来等猛士。材料二推断,商周对战之时,即便纣王被擒住,武王也不能做到“不血刃”。
C.材料二认为事情不能随意夸大,仔细考察,真相才会得到判定。纣王力大无穷与武王兵不血刃不能同时成立,必有一个说法错误。
D.材料一以武王商纣力量悬殊却能轻易克敌的事例,论证了修行人事的重要性;材料二则通过具体分析推断,否定了这一观点。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兵者,所以诛暴乱禁不义也。
(2)今称纣力,则武王德贬;誉武王,则纣力少。
10.请根据材料二第2段,用自己的话将下面的推理过程补充完整。
前提:(1)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
(2)相比武王,_;
(3)即便如此,_。
推断: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王天下者,其资有三:有以德得之,有以力并之,有以智取之。得之以德者,三代是也;并之以力者,秦人是也;取之以智者,刘汉是也。盖以力则不若智之胜,以智则不若德之全。
德非羽之所得言者矣,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而后世之议乃曰:项羽其亦不幸遇敌于汉而遂失之。嗟夫!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汉王之于智盖疏矣,以其能得真智之所在,此所以王;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观其所赖以为资,盖有类乎力者矣。虽然,彼之所谓力者,内恃其身之勇,叱咤震怒足以威匹夫;外恃其众之劲,搏捽决战足以吞敌人而已。至于阻河山,据形便,俯首东瞰,临制天下,保王业之固,遗后世之强,所谓真力者,彼固莫或之知也。是以轻指关中天险之势燔烧屠戮逞其暴卒举而遗之二三降虏反怀区区之故楚而甚荣。其归乃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能知者?"此特浅丈夫之量,安足为志天下者道哉!后之数羽之罪者,皆曰:夺汉王之关中,负信义于天下,此所以亡。嗟夫!使项氏无意于王,而徒夺汉王之关中,则谓其得罪于区区之信义可也。如其有意于王而夺之,是得计也。惟其知夺而不知其有,此所以亡耳。
(节选自《何博士备论·楚汉论》)
材料二:
太史公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1.材料一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是以轻A指关中B天险之势C燔烧屠戮逞其暴D卒举E而遗之F二三降虏G反怀区区之故H楚而甚荣。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文中指没有,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微”意思不同。
B.据,文中指占据,与《过秦论》中“秦孝公据崤函之固"的“据”意思相同。
C.区区,文中指微不足道,与《孔雀东南飞》中“感君区区怀"的“区区”意思不同。
D.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阿房宫赋》中“韩魏之经营"的“经营”意思相同。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天下有三种资本可以凭借:德行、力量或智慧。项羽在德行、力量和智慧方面都没有优势,所以必定失败。
B.项羽认为富贵后不回故乡,如同穿锦绣衣服在夜里行走没有人知道。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
C.何博士不认可项羽灭亡的原因是背弃信义,夺取了汉王的关中;他认为项羽只知道夺取关中却不懂得保全,这才是他灭亡的原因。
D.项羽自夸战功,竭力施展个人的聪明,却不肯师法古人,他有称霸的业绩,想凭借武力征伐来管理天下,结果五年就亡国。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
(2)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
15.阅读两则材料中关于项羽的描述,从“德"智”“力"三个层面在原文中找出项羽缺失或不足的相关依据,填写在下图表中。
评价维度原文依据(《何博士备论·楚汉论》)原文依据(《史记·项羽本纪》)
德的层面①②
智的层面“其于智、力之资又皆两亡焉”“汉王之于智盖疏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力的层面“项羽之于力尝强矣,以其不知真力之所在,此所以亡。"③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DF
解析:句意: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
“后世论此者”作“谓"的主语,“者”后停顿,B处断开;
“陈平能识大体"作“谓”的宾语,构成动宾短语,D处断开;
“谓相臣之法”,“谓”与“相臣之法"构成动宾短语,F处断开;
故选BDF。
2.答案:C
解析:A.正确。通“猝”,突然;最终;士卒。句意:突然问到。/怀王最终还是去了。/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步兵,手持锋利的武器,询问路人。
B.正确。句意: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虽然可以用严刑来监督他们。/管理事务。
C.错误。三个“耻"字均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句意: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对于自身,却以从师学习为耻。/不把向学问、地位等不如自己的人请教当成可耻的事。
D.正确。句意:没有丝毫差错。/那上面就写着求神的人心中所想问的事情,没有丝毫差错。/我做妻子没差错。
故选C。
3.答案:A
解析:B.“得到陈平的同情"错误,原文中“同情”意为“事情实质相同"。
C.“周勃、陈平、萧何的答复不同”错误,萧何已死,并未回答汉文帝的询问,文中表述为作者假设。
D.“李渔由此认为汉文帝并非真正的明君"错误,文中认为,汉文帝受骗为“至明之一累”,并未否定文帝为明君。
故选A。
4.答案:(1)“天下一年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自己不了解。
(2)现在拿总纲要点询问大臣,犹如向管家索要钥匙。
解析:(1)“决狱”,判决的案件;“几何”,多少;“谢”,谢罪。
(2)“总目”,总纲要点;“叩”,询问;“觅锁钥于家督”,状语后置,“于家督觅锁钥”。
5.答案: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答复汉文帝的询问。但李渔认为汉文帝所问正是国家大政,陈平的不答正是因不了解而无法答复。
解析:根据“平曰:‘宰相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可知,陈平认为丞相只负责大政,不问具体事务,所以未答复汉文帝的询问。
根据“夫庶吏董天下之事,宰相总庶吏之成”可知,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官吏们的成绩。再根据“不问节目而问大纲,正所谓总其成也"可知,作者认为皇帝问的不是具体细节,而是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结成绩”,这是宰相应该清楚明白的,陈平却回答不上来是因不了解。所以他的回答是在掩饰其不了解情况的疏失。
参考译文:
孝文皇帝问右丞相周勃说:“全国一年中判决的案件有多少?"周勃谢罪说不知道。孝文皇帝又问:“全国一年中钱粮的开支收入有多少?”周勃又谢罪说不知道,惭愧自己不能回答,急得汗流浃背。于是皇上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说:“有主管的人。陛下若问判决案件的情况,可询问廷尉;问钱粮收支的情况,可询问治粟内史。"皇上说:“你所主管的是些什么事呢?”陈平说:“宰相一职,对上辅佐天子调理阴阳,顺应四时,对下养育万物适时生长,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爱护团结百姓,使公卿大夫各自能够胜任他们的职责。"孝文帝称赞他回答得好。绛侯周勃自知才能比不上陈平,就托病请求辞去右丞相的职务。孝文帝答应他,陈平独自担任整个丞相的职务。
笠翁说:陈平没有回答关于案件审理和钱粮收支的问题,他的情况与周勃相同,都是因为平日不曾亲自管理这些事务,突然问到,不能立即说出具体数字。只不过陈平有掩盖错误的智慧,而周勃没有应对的口才,所以让人觉得陈平在这方面更优秀,这只是暂时蒙蔽了人们的耳目,并不是周勃的才能真的比陈平差,不应该把重任只交给陈平。
一般官吏负责管理天下的事务,而宰相则负责总结官吏们的成绩。文帝问的是:一年审理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他没有问具体的细节而是问总体情况,这正是所谓的总结成绩。如果知道这些数字,回答起来不过一两句话就能说完,有什么难处或者是不值得回答的呢?如果问的是某个郡审理的案件有多少、钱粮的收支有多少,想要详细地分条解释,那么这些琐碎的事情确实不适合宰相去了解。现在用总体的目标来询问大臣,就像是到家宰那里找钥匙,或是向工匠询问绳墨,没有不随时拿取、随时回答的。怎么能说“大工匠以亲自处理绳墨之事为耻,管家不愿意承担钥匙的繁琐,君主应该去问那些人”呢?可惜萧何已经去世,没有人能够作为顾问,如果他在位还能亲自回答这些问题,我知道他一定能够对答如流,没有丝毫差错。怎么知道的呢?因为他在西入咸阳时,就已经收集了图书,留心于治理国家的事务,不像其他人只顾争夺财物,把天下大计放在一边不闻不问,到了关键时刻一问三不知。文帝没有察觉到这一点,最终被欺骗,这不能不说是因为他的至明之累。
唉!后世评论这件事的人都说陈平能够识大体,可以说是宰相的典范,这是千百年来的读书人都陷入了这种看法而没有意识到。受到欺骗的,难道只有汉文帝一个人吗?
6.答案:BEF
解析:句意:周武王道德虽受称赞,也不能征服一向受纣王厚爱的人的心,纣王即使被咒骂,也不会失去跟他操行相同的人的心。“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句中,“武王”是主语,“德虽盛"表条件,“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表示转折的结果,可于两者之间断开,即B处;“武王德虽盛/不能夺纣素所厚之心"和“纣虽恶/亦不失所与同行之意”是并举成分,故可于EF处断开。故选:BEF。
7.答案:A
解析:A.错误。施加、施以;更。句意:所以用兵的目的。/声音并没有更强,但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故选:A。
8.答案:D
解析:D.“否定了这一观点"说法有误。材料二针对的是“索铁、不血刃,不得两立;殷、周之称,不得二全。不得二全,则必一非”进行讨论,与修行人事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关。故选:D。
9.答案:(1)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
(2)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解析:①重点词语:兵,名词作动词,用兵;所以,表目的,是用来……的。句意:所以用兵,是用来讨伐暴乱之人、禁止不义行为的。②重点词语:称,称赞;贬,被贬低;少,被小看。句意:如今称赞纣的力气(大),那么武王的道德就被贬低了;称誉武王(的道德),那么纣王的力气就被小看了。
10.答案: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高祖付出惨重代价才打败秦国;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解析:题干中给出的提示信息有“相比武王,高祖的祥瑞更加明显”,这里对应的是原文“案武王之符瑞,不过高祖。武王有白鱼、赤乌之佑,高祖有断大蛇、老妪哭于道之瑞”。而原文后文中,“武王有八百诸侯之助"高祖有天下义兵之佐”这两者的比较,则是对两者所拥有军事实力的比较,由此可得出条件二:高祖的实力更为雄厚。此后,原文进一步给出已知的高祖的现状“高祖……战场流血,暴尸万数,失军亡众,几死一再,然后得天下,用兵苦,诛乱剧”,充分说明了战事的艰巨,也就是说,高祖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才最终打败了秦国。而由高祖拥有更优越的前提条件尚不能避免惨烈的过程,我们可由此推出,武王条件不如高祖,按理说应该付出比高祖更惨烈的牺牲,才有可能同样取得胜利。而前文给出的假设是“不血刃”,也就是武王兵不血刃就打败了纣王,这显然与我们推出的结论矛盾。由此,可推出作者认为正确的结论是:武王不可能兵不血刃就打败纣王(或:武王也要付出惨重代价才能打败纣王)。
11.答案:CDG
解析:句意: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以逞其凶暴,最后还(把关中)留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反倒把怀念小小的故土楚地看做是最大的光荣。
“轻"是“指”的状语,“关中"是“天险之势”的定语,共同作“指"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势”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逞"的宾语为“其暴”,应在“暴"后面断开,即在D处断开;
“遗”的宾语为“之二三降虏”,中间不应断开,应在“虏”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故选CDG。
12.答案:D
解析:A.正确。“没有/微小的";句意:即使没有汉高祖。/请答应我这微小的志愿。
B.正确。均为“占据”;句意:占据有利战略位置。/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C.正确。“微不足道/诚挚的";句意:那么可以说他的过错只是背弃了小小的信义。/感谢你诚挚的关怀。
D.“意思相同”错误。“规划治理/金玉珠宝";句意:想凭着武力征讨来谋夺、统制天下。/韩魏国家收藏的金玉珍宝。
故选D。
13.答案:B
解析:B.“这说明项羽没有雄心壮志,只图衣锦还乡”错误。由原文“虽微汉高帝,而羽之于天下固将失之也"可知,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并且自称为“霸王”,说明项羽的也有雄心壮志。故选B。
14.答案:(1)项羽在力量上曾经强盛一时,但因为他不了解真正的力量所在之处,这是他最终败亡的原因。
(2)项羽虽然没有一丁点封地(作根基),却趁着当时的形势从民间起兵,仅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义军把秦灭亡了。
解析: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称王天下的人,他们所依赖的有三种:有以道德得到天下的,有以力量吞并天下的,有以智谋获取天下的。依靠道德得到天下的,夏、商、周三代就是这样;依靠力量吞并天下的,秦朝就是这样;依靠智谋获取天下的,刘汉就是这样。看来,以力取的不如以智取的好,以智取的比不上以德取的完美。
道德方面,项羽是谈不上的;而智谋和力量(他)两方面都没有。然而后人的议论竟说:项羽的不幸是(因为)遇到了汉王这个敌人,才丢掉了天下。唉!即使没有汉高祖,项羽也必然要失掉天下的。汉王的智谋也是不够的,因为他了解(“得"译为了解、晓悟)真正的智谋之在的地方,这就是(他)称王天下的原因;项羽的力量曾经强大过,因为他不懂得真正力量所在的地方,这便是(他)所以败亡的原因。
观察他所依赖的资本,确实好像有力量强大的方面。然而他所谓的力量,(不过是)内靠自身的勇敢叱咤风云以威慑懦夫;外靠部众的强劲拼搏足以吞掉敌人罢了。至于倚仗有利地形,占据有利战略位置,俯首东视,治理天下,保住(工)王业的稳固,留给后世强威,即所说的真正的力量,他本来就或许弄不懂。因此(他)轻率地(把锋芒)指向关中天险,烧杀屠戮(抢掠)以逞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麻风的临床护理
- 紫癜的临床护理
- 【小学】重阳节主题班会课件 爱在重阳
- 巨细胞动脉炎的健康宣教
- JJF(陕) 086-2022 同轴度测试仪校准规范
- 课课件-严重创伤
- 《设计变更讲座》课件
- 学期班级教学计划任务工作安排
- 《放置冠状动脉支架》课件
- 学生自主管理与评价方案计划
- 2024年航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航空票务知识考试近5年真题集锦(频考类试题)带答案
- 2025年广东省春季高考英语语法填空专项复习试题二(含答案解析)
- 智能无人机销售合同
- 《微服务体系架构》教学大纲
-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华为年财务报表分析(共16张课件)
- 小儿手足口病课件
- 2024年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 沪科版(2024)八年级全一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测试卷(含答案)
- 2024年陕西省西安市中考地理试题卷(含答案逐题解析)
- 江苏省政务服务办事员(五级)理论考试题库-下(判断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