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有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社区间的人们往来疏少,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激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材料二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娶媳妇、生儿子、抱孙子”成为农民人生“三步曲"。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乡土社会中,从空间排列关系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

B.费孝通认为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并不存在像美国乡下那样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的情形。

C.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的信用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D.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表现在治理之变、村庄基础结构之变和价值之变这三个层面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顶是()(3分)

A.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乡土社会成为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终老是乡是乡土社会中的常态生活。

B.在当今社会,我们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种自由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C.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乡村的现代化,“乡村”构成了社会的底色,更是人们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

D.中国乡村社会的巨变与其现代化的建设有关;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孤立、隔膜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B.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C.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D.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4.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分析费孝通认为“土字却用得极好"的原因。(4分)

5.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最后的村庄(节选)

塬上草

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地里的一应活路也基本都收了尾。灯光明亮的院子里,一家人吃罢夜饭就有了一天难得的清闲,便坐着说些家常话。

魏小波:“大,妈,以后就甭再种地了。”

魏石寨:“咋啦地也不叫种了"

魏小波:“我大爷身体不好么,你跟我妈又要照看大爷,又要种地,顾不过来么。”

桂英:“不种一点也闲得慌,不中了就少种一点,菜菜蔬蔬也还是要种一点的,总不能一年到头老是买着吃,不如咱自己个种的吃着好,吃着放心。"

魏石寨:“我也这式想嘞,你说种庄稼人,一点庄稼不种,那还不闲得手发痒少种些,量力而行,能种多少是多少,也省得闲着着急。再说,听你妈说,买的粮饭菜蔬吃着不放心,都说有农药,还有啥子因……”

魏小波:“我妈说那是转基因。我就是给你们提个醒,你们看着办,只是不要挣着累着了。转基因食品主要是粮食和食用油,蔬菜我还没听说,打农药使化肥倒是真的,如今有些粮农菜农只顾着挣钱,哪还管你健康不健康的,昧良心的事儿多了去了!"

桂英:“咱自己个种的粮食呀菜呀,不上化肥不打农药,吃着心里不犯膈应。在城里,成天听说这个得了这怪病那症候了,都还不是吃了那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给弄的。”

魏小波:“妈,你一个农村妇女,咋还关心起食品健康来了"

桂英:“我是关心咱自己个哩么,啥食品健康不食品健康的,咱能管恁多我说的都跟咱自己个有关联哩么。”

魏石寨:“你妈在城里住了一年多,就成了半个城里人了,脑筋也不一样了。"

桂英:“你个死鬼货,说着说着又上坡了!谁半个是城里人了我不还是个浑浑全全农村人这几天,泥一把土一把,有半点儿不像个农村人了”

樱桃听了就痴痴地笑。魏小波就说:“樱桃你笑啥"樱桃就不笑了,脸上冷冷地看着桂英,又看魏石寨,最后就把目光怯怯搁在魏小波身上。魏石寨瞪一眼魏小波说:“你这娃,人家樱桃笑都不兴笑”又看着樱桃说:“闺女,你是不是听我们一家说话怪捣蛋"樱桃犹疑着摇摇头,又点点头,说:“不是捣蛋,不是捣蛋,是有意思。”桂英说:“闺女,我跟你叔说话随便惯了,你可别笑话哦!"樱桃忙摆手说:“不不,不是笑话,我真的觉得你们一家人很有意思,我喜欢。”魏石寨和桂英这才释然而笑。

小波和樱桃走后,魏石寨跟桂英商定,地还是要继续种,大伯的病并未到须有专人照护的地步,只要每日有人留心他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人身安全就是了,况且两个人总不能天天都围着大伯转悠,地还是要种的。魏石寨说:“人不可一日无事,无事就要生非哩么。"桂英说:“也是哩,咱俩现如今好胳膊好腿儿的,总不能啥子都靠着娃儿们供应,咱能抓一把挖一把,就不能死挺硬靠,要是有一天都动弹不动了,那是实在没法了,只有靠一干娃们了,那是另说。”魏石寨说:“咱俩算是想到一坨了,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自己种的,吃着心里舒坦踏实,想吃啥就种啥,也不看谁的眉高眼低。"

过罢节,是个好天,天露明,魏石寨就起来了,倒了尿盆,拉开鸡窝门,大红公鸡总是第一个跑出来,伸着脖子扇扇翅膀,扑棱一下就飞到院墙头上,仰起头,张着嘴,喔喔叫着。上房屋里,门紧闭着,桂英的声音透过窗户响在院里,说:“你可起来了”院子里的魏石寨说:“起来了,趁早下地刨苞谷茬去,大伯还睡着,你晚一会儿过来瞅瞅。"桂英说:“你在屋里,我下地去。”魏石寨说:“刨苞谷茬活重,还是我去。"桂英说:“那你去吧,我做拌面疙瘩汤,再打俩鸡蛋。”魏石寨说:“中么,就出门了。"

桂英到魏长庚屋里看了一眼,见他还睡着,就去洗漱,后就搅了白面糊糊,用清水泡了,又拿起扫帚,在院子里呼啦呼啦扫着。鸡们原本围着桂英,咕咕叫唤着,想着讨得主人欢心,就昂首仰脸等待着美食的降临,然却等到一片扫帚声,一个个蹦蹦跳跳,扇着翅膀,被扫出大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用“假期将满,小波子和樱桃就要离开瓦罐村重新回到各自的岗位”开篇,暗示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进城工作、老人留守村庄的现实。

B.魏长庚在文中不曾言语,但他的存在不可或缺。他是家中生病的老人,晚辈对他颇为照顾,从中可以看出孝顺的传统美德仍在传承。

C.桂英极力为自己并非城里人辩解,反复强调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表现出她对城市的疏离、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与骄傲。

D.在鲁迅的《故乡》中,回乡的“我",却如外乡人般难以融入其中,处处显示出隔膜;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并未在故事情节上大开大合,而是选取农民的生活片段,展现其日常的生活场景,具有现实主义小说的真实客观之美。

B.小说的语言富有乡村生活气息,“我也这式想嘞”“咱能管恁多"说话怪捣蛋”等口语表达,生动鲜活,贴合人物身份。

C.樱桃对小波父母的说话方式感到新奇,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让读者对农村粗放交流方式有更加明确的感受,也使小说叙述愈加灵活。

D.小说以对话形式展开情节,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有利于表现人物个性和思想感情的变化,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8.小说结尾写魏石寨下地干活、桂英做拌面疙瘩汤,甚至鸡们也咕咕叫唤着、蹦蹦跳跳。有人说,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安排,实则韵味无穷。请结合文本,分析其韵味何在。(4分)

9.小说写魏石寨和桂英思前想后还是决定要种地。这种现象在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中有所涉及,作者曾说,“从基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请结合文本及以上观点,简要分析魏石寨夫妇二人决定种地的原因。(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字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皇考翘,字显宗,郡功曹。晋义熙六年十月,裕率舟师南伐。十二月己卯,大军次大雷。庚辰,贼方江而下。裕躬提幡鼓,命众军齐力击之,军中多万钧神弩,所至莫不摧陷。裕自于中流蹙之,因风水之势,贼舰悉薄西岸。岸上军先备火具焚之,大败。丙申,大军次左里,将战。裕麾之,麾竿折,众咸惧。裕笑曰:“昔覆舟之役亦如此,今胜必矣。"七年正月己未,振旅而归。凡南北征伐战亡者,并列上赙赠,尸丧未反者,遣主帅迎接,致还本土。

元兴元年,桓玄为楚王,将谋篡盗。玄从兄卫将军谦屏人问裕曰:“楚王勋德隆重,四海归怀。朝廷之情,咸谓宜有揖让,卿意以为何如”裕既志欲图玄,乃逊辞答曰:“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室微弱,民望久移,乘运禅代,有何不可!"十二月,桓玄篡帝位,迁晋帝于寻阳。玄见裕曰人杰也。每游集,辄引接殷勤,赠赐甚厚。裕愈恶之。

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裕既作辅,大示轨则。先是,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百姓薪采渔钓、皆责税直。至是禁断之,豪强肃然。时人居未一,裕上表定制,于是依界土断,惟徐、兖、青三州居晋陵者不在断例。诸流寓郡县,多所并省。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裕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先是,诸州郡所遣秀才、孝廉多非其人,裕乃表申明旧例,策试之。

裕素有热病,坐卧常须冷物,后有人献石床,寝之,极以为佳,乃叹曰:“木床且费,而况石邪。”即令毁之。制诸主出适,遣送不过二十万,无锦绣金玉,内外奉禁,莫不节俭。

(节选自《南史·刘裕本纪》《宋书·刘裕本纪》,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B.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C.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D.自晋中兴以来/朝纲弛紊/权门兼并/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桓玄颇欲/厘改竟不能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皇考,古代对已故曾祖、亡父的尊称,也是父祖的通称。这里指刘裕的父亲。

B.丙申,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包括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丙申是干支纪日。

C.孝廉,原指汉朝察举制考试的一种科目,到了明清两朝演变为对举人的雅称。

D.出适,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表示此意的词语还有“省亲"归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裕率领水军南伐,自己亲自在中流督促,命众军齐心协力进攻敌军,在众人感到害怕时又能鼓舞士气。

B.刘裕想除掉桓玄,便对之虚意夸誉,桓玄见了刘裕后说他是人中豪杰,对他恭敬有礼,然而刘裕愈发地憎恶他。

C.刘裕为桓玄辅臣时,会稽余姚的虞亮藏匿了上千逃亡的人,他上表给朝廷,斩了虞亮,罢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

D.刘裕素有热病,坐卧在冰凉的物件上才好受一些,有人进献石床,他慨叹石床花费昂贵,就命令将石床砸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军次左里,将战。裕麾之,麾竿折,众咸惧。

(2)山湖川泽皆为豪强所夺,百姓薪采渔钓、皆责税直。

14.文中刘裕体恤部属的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春怀示邻里①

陈师道

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剩欲出门追语笑,却嫌归鬓逐尘沙。

风翻蛛网开三面②,雷动蜂窠趁两衙③。

屡失南邻春事约,只今容有未开花。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绍圣元年(1094),陈师道被朝廷视为苏轼余党,罢职归家。元符三年正月,十七岁的徽宗继位,皇太后向氏处理国事,为调和两党之争,召回部分被放逐的元祐党人。②网开三面:《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此暗用其事。③趁两衙:众蜂簇拥蜂王飞集,犹如旧时吏员赶赴衙参。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极言春雨连绵的萧瑟景象与所居之处的破败荒凉,写出生活的清苦。

B.颔联转向写人,活现出一位家境贫穷、孤居独处、拙于交往的寒士形象。

C.颈联从小处着墨,描绘眼前生动的春天景象,表达出对田园风光的喜爱。

D.诗歌选取的春意物象,避熟就生,避巧就拙,表现一种高古苍劲的气韵。

16.对本诗最后一句的理解历来有争议,有人理解为“如今或许还有未开的花”,有人理解为“如今难道还有未开的花"。你认可哪一种理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猿啼”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多用来烘托清幽的意境或抒写诗人哀怨愁苦,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______"和杜甫《登高》中有“______”。

(2)“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使用了顶真手法,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千古江山,_____,_____"三句,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都表达出一种“英雄不在"的感慨。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_),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

B.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

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

D.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

B.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

C.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

D.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记得小时候,我很喜欢挎上篮子跟着母亲去摘蚕豆。轻轻抓住蚕豆秧,朝着豆荚生长的反方向顺手一拉,①______。新鲜的蚕豆又嫩又脆,那可是孩子们的天然美食。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摘下一角蚕豆,撕开荚皮,往嘴里一丢,那清甜的气息立刻在舌尖弥漫开来。正如汪曾祺先生所写的那样:“只一掰就断了,两三粒翠玉般的嫩蚕豆舒适地躺在软白的海绵里,正呼呼大睡,一挤也就出来了,直接扔入口中,清甜的汁液立刻在口中迸出,新嫩莫名。"

回到家,母亲剥好蚕豆,②______,放入锅中蒸煮,煮熟后的蚕豆甜中带糯。母亲用细线把一颗颗熟豆挨个串起来,呈佛珠的样子,③______,短的是手镯。我常常把蚕豆项链挂在脖子上,与小伙伴们嘻嘻哈哈地比着谁的蚕豆项链长、豆子大。想吃时就你拽我一粒、我摘你一颗放进嘴里解馋。晚上睡觉时也不肯把蚕豆项链拿下来,第二天早上起床,蚕豆被压扁了不舍得扔,继续吃。如今回想起来,仍然齿舌生香,美好的滋味荡漾在心间。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想吃时大家就交换着解馋”,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出门在外,如果水土不服,可以把红纸包裹着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

——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并不能靠经验作指导。能依赖的是超出于个别情境的原则,而能形成原则、应用原则的却不一定是长者。这种能力和年龄的关系不大,重要的是智力和专业,还可加一点机会。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后。顽固和落后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费孝通《乡土中国·长老统治》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乡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社会发展的障碍请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看法。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检测

1.B解析B项,“并不存在"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并不等于没有。

2.A解析B项,“在当今社会,我们得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与原文不符,原文说的是“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C项,“更是人们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扩大了范围,原文是“成为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C项还曲解文意,原文“……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是并列关系,选项变为递进关系。D项,“不是工业化”错误,原文说的是“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

3.D解析A项体现的是时人对乡村农人的不理解,B、C两项都描绘乡村的农忙时节景象。这三项都不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孤立、隔膜特征的。D项意思是农村里人们相距很近,但是从不来往。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孤立、隔膜特征。

4.①土指泥土,体现乡下人与泥土的密切关系;②种地与泥土有关,是乡下人最普通的谋生方法,体现乡下人珍惜、重视泥土;③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在土地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征之一。

5.①首先由乡村与个体的联系、与现代化的关系,引出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在三个方面发生的巨变这一论题;②其次,具体分析中国乡村在治理、村庄基础结构和价值三个方面的变化及其表现;③最后,总结中国乡村社会发生巨变的原因,三层巨变与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

6.D解析D项,“本文中的小波子也面临这种处境”错误,文中的小波子回乡,与父母即使有不同意见,也都能相互理解,彼此并未有隔膜。

7.C解析C项,“这是以城里人的视角观察农村"错误,文中樱桃的确是外来者,但她是城里人还是农村人,文中并未明确。所以本句对视角的解读有误。

8.①小说结尾描绘了典型的农村生活:男子种田、女人做饭、鸡鸣成片,画面淳朴而祥和。②字里行间洋溢着农村生活的安适和自足。③表现了农民淳朴而勤劳的品质。(答两点即可)

9.①食品安全:自己种的粮食菜蔬绿色健康。②主观因素:他们勤劳、节俭,自己不愿意闲着,不愿意多花钱买着吃,不愿意找孩子讨要,给孩子增加负担。③农耕传统:中华民族以农业为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习惯,对土地有深深依恋,安土重迁。

10.B解析“朝纲弛紊”,句意完整,后面可断开;“权门兼并",意思是权贵之门互相兼并,句意完整,后面可断开,排除A、C两项;“桓玄颇欲厘改”意思是桓玄很想改变这种状况,“厘改"是谓语,没有宾语,句意完整,后面应断开,排除C、D两项。

11.D解析D项,“出适,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错误。出适专指女子出嫁。

12.C解析C项,“他上表给朝廷,斩了虞亮"错误。由原文“至是,会稽余姚虞亮复藏匿亡命千余人。裕诛亮,免会稽内史司马休之”一句可知,并没有上表给朝廷,而是直接诛杀虞亮。

13.(1)大军驻扎在左里,即将开战。武帝挥动令旗,令旗的旗杆折断,众人都很恐惧。(2)山湖川泽都被豪强所夺取,百姓打柴、采摘、打鱼、垂钓,都要强迫交税。

14.①御驾亲征,和士兵一起作战;②用以往胜利的战役来鼓舞士兵;③妥善安置南北征讨中的战死者。

参考译文宋高祖武皇帝姓刘名讳叫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是彭城县绥舆里人。已故的父亲刘翘,字显宗,是郡里的功曹。晋义熙六年十月,武帝率领舰队南伐。十二月己卯,大军驻扎在大雷。庚辰,贼军沿江而下,武帝亲自拿着军旗和战鼓,命令各路军队奋力拼杀,军中有很多万钧神弓,所到之处无不摧毁。武帝自己在中流督促,顺着风和水的走势,贼舰全都先靠近西岸。岸上军士事先已经准备好了火把,将他们全部烧毁,杀得大败。丙申,大军驻扎在左里,即将开战。武帝挥动令旗,令旗的旗杆折断,众人都很恐惧。武帝笑着说:“过去的覆舟战役也是这样,今日的胜利是必定无疑的了。"七年正月己未,整顿部队归来。凡是南北征讨战死者,全都列出姓名请朝廷赠发钱财治丧,尸体丢失没有返回的,派遣主帅前去迎接,送回本土。

元兴元年,桓玄做楚王,将谋划篡夺帝位。桓玄的堂兄卫将军桓谦屏退他人询问高祖说:“楚王功高德隆,四海信服。朝廷上下都认为应实行禅让,您以为怎么样”高祖心中既想图取桓玄,就用恭顺的言语回答说:“楚王是宣武王的儿子,功高一世。晋室微弱,民望早已转移,乘机禅让,有什么不可以!"十二月,桓玄篡夺帝位,将天子迁到寻阳。桓玄见刘裕,说他是人中豪杰啊。每次游览集会,都接待殷勤,赠送赏赐很丰厚。高祖更加厌恨桓玄。

自从晋朝中兴以来,朝廷的纲纪松弛紊乱,权贵之门互相兼并,老百姓流离失所,不能保持自己的产业。桓玄很想改变这种状况,结果没能实行。武帝做了辅佐大臣以后,大力宣传规章制度。以前,山湖川泽都被豪强所夺取,百姓打柴、采摘、打鱼、垂钓,都要强迫交税。到现在一律禁绝,豪强因此而谨慎。当时人们的居住很不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