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体例单元主题历史要素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感受中华文明的浸润与熏陶,从整体上认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及其影响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的阐述,本单元是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专题史内容。结合2022年版课标要求,学生将通过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认识隋唐王朝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二、单元教材分析隋唐时期的特点为繁荣与开放,其中第1课讲述了隋朝的兴亡;第2课讲述了唐朝的兴盛;第3课与第4课分别讲述了唐朝繁荣的经济、开放的民族关系、多彩的文学艺术及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第5课讲述了从安史之乱到唐朝衰亡,再到五代十国并立的历史,为隋唐时期的历史落下大幕。其中,第1课、第2课讲述的是隋唐政治上的繁荣,第3课讲述的是唐朝在经济与文化层面的繁荣,围绕的主题都是繁荣;第3课的民族关系、社会风气与第4课的中外文化交流,围绕的主题都是开放。三、单元学情分析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古代史的学习方法,对从远古时期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的阅读材料和读图识图能力,养成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但材料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还有所欠缺,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四、单元教学目标1.单元主题方面:能够从制度、经济、文学艺术、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整体上认识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及其影响。2.内容知识方面:了解隋朝的兴亡、“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了解科举制度创建、大运河开通、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事,把它们归纳整合到繁荣与开放的主题中。3.家国情怀方面:通过隋朝速亡和唐朝兴盛的原因,以及“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能够客观地评价隋炀帝、唐玄宗等人的功过是非;理解盛唐气象,学习盛唐昂扬进取、平和包容的精神,感受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的文化,接受中华文明的浸润与熏陶。隋朝的统一与灭亡设计说明本课介绍了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隋朝的统一和隋朝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通过引入丰富的材料和生动形象的图片,辅以探究性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知识。教学目标1.知道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科举制度的创立等基本史实。2.通过了解隋炀帝的功过,培养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理解隋的统一,结束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和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要求;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教学重难点重点:隋朝的统一与经济繁荣;科举制度的创立;大运河的开通。难点:科举制度创立的原因与影响;对开通大运河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法合作研讨法情境教学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数字化资源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大运河今貌》。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隋朝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1400多年,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宝贵遗产。2006年,京杭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研讨会在杭州隆重召开,这条大运河在经历了8年的申遗准备工作之后,终于迎来喜讯。如果你是中国大运河申遗代表团的成员,你将如何阐述理由以获得评审团的认可?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是什么?2.说出开通大运河的作用。三、学习任务一隋的统一教师活动:带着学生复习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学生活动:了解隋朝建立与统一全国的过程。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隋的统一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大趋势。教师总结:从东汉末年开始,封建割据势力一直占有巨大优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繁。这期间尽管出现过西晋统一全国、前秦统一黄河流域、北魏与北周统一北方的局面,但是时间短暂,或者只限于局部统一。隋文帝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统一。因此,隋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成为随后持续了300多年的国家统一局面的起点,为中国封建社会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活动:明确隋的统一最重大的意义在于重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隋朝为何能如此繁盛?材料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仓窖口径最大的达18米,最深的达12米。含嘉仓示意图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根据教材P2—P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隋统一后,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这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图片、设计问题、教师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隋的统一并总结隋文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点。四、学习任务二开通大运河教师活动: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出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凿的。它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成为连接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大运河的最北端是哪里?中心在哪里?最南端是哪里?学生活动:做出回答——涿郡(北)、洛阳(中)、余杭(南)。教师活动:强调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提出问题——大运河的开通有什么影响?学生活动:做出回答——积极影响是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消极影响是徭役繁重,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大运河今貌》,提出问题——今天的大运河还有哪些功能?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何现实意义?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1)功能:具有航运、防洪、灌溉、南水北调、旅游观光等功能。(2)意义: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有利于传承运河文明,保护大运河,促进运河沿岸城市的发展等。【设计意图】分析开通大运河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使学生感悟隋朝的创新性;通过对开通大运河利弊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五、学习任务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归纳科举制度创立的过程。材料曹魏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予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的主要看重家世。这样,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做出回答——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隋朝科举取士的主要科目有哪些?材料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在地方设立州、县学。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种科目,可由州、县学的生徒“升进于朝”,进行考试;也可由诸州把人才举送中央,考试录用。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学生活动:做出回答——秀才、明经和进士科。教师活动:出示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相关知识表格,引导学生对比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并提出问题——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是什么?选官制度选官依据授官标准影响九品中正制门第高低按门第高低授官权贵垄断官吏的选拔权科举制学识高低按才学高低授官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后,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1300年。【设计意图】分析科举制度创立的影响,使学生明白隋朝制度的创新性所在。六、学习任务四隋朝的灭亡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材料一(隋炀帝)承其全实,遂恣荒淫。登极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万人。导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达河北,通涿郡,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人兼,役而死者大半。及亲征吐谷浑,驻军青海,遇雨雪,士卒死者十二三。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倍之。又逆征数年之赋,穷侈极奢。——[唐]杜佑《通典》材料二又造龙舟凤甗,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募诸水工,谓之殿脚,衣锦行袴,执青丝缆挽船,以幸江都……征发仓卒,朝命夕办,百姓求捕,网罟遍野,水陆禽兽殆尽,犹不能给,而买于豪富蓄积之家,其价腾踊。——[唐]魏征等《隋书》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归纳隋炀帝的残暴统治。(1)滥用民力,大兴土木工程。隋朝营建东都洛阳、修筑宫殿、长城和驰道,征发大量百姓服役。(2)好大喜功,巡幸游玩。隋炀帝巡游期间,花费巨大,为此不得不多征收赋税。(3)穷兵黩武,连年用兵。为了征伐吐谷浑及高丽,使用大量民力运送粮食、制造船只。教师活动:出示材料,说明隋炀帝残暴统治的后果。材料一《旧唐书·李密传》中写隋末的社会状况:“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材料二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起义军在发布的檄文中,痛斥隋炀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学生活动:知道隋炀帝的残暴统治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致使民众骨肉分离,民不聊生。教师活动: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使人民忍无可忍,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首先爆发在人民受害最深的今山东地区,随即迅速蔓延到全国。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叛军杀死,盛极一时的隋朝随之灭亡。学生活动:理解隋炀帝统治时期繁重的徭役、兵役及毫无节制地压迫人民,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教师活动:隋朝是在经历长期分裂之后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外表强盛至极,但在大一统的躯壳下涌动着各种割据势力的暗流。统治阶级内部隐藏着不安定因素,统治基础很不稳固,这种缺陷是隋朝在强盛之际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学生活动:了解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对比秦、隋两朝的治乱兴亡。秦朝隋朝存在的时间二世而亡,10多年二世而亡,30多年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300多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制度的创新创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创立了科举制度对边疆的管理对南方越族地区的管辖和开发,打败匈奴,夺取河套地区派人三赴流求修建的伟大工程万里长城、灵渠大运河灭亡的原因暴政暴政对后世的影响为继之而来的西汉提供了借鉴,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及后来汉武帝大一统的盛世局面为继之而来的唐朝提供了借鉴,唐朝前期的几位君主励精图治,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治世局面学生活动:通过探究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归纳王朝兴衰的表现和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对隋炀帝在位期间实行的措施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并通过对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培育家国情怀。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隋朝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它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发展,特别是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和开通的举世闻名的大运河。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开创了国家再度统一的新局面,为后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但隋朝很快就因暴政而灭亡。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设计说明本课围绕唐朝走向繁盛的过程展开,先后讲述了“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和“开元盛世”三个重要历史事件。“贞观之治”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的统治“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唐玄宗在位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通过学习这三部分内容,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即位后国内面临的复杂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措施。唐朝历史最重要的特征是繁盛与开放,从唐太宗贞观年间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虽然政局经历了变动,但是各项制度与政策基本延续下来了,从而使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国力增强。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帝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主要策略及“开元盛世”的相关史实。2.利用表格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的具体措施。教学重难点重点:唐太宗的治国措施与“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改革措施与“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难点:归纳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治国举措的相同之处。教学方法讲授法材料解析法归纳对比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作出了哪些贡献?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在统治期间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三、学习任务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一)唐朝的建立教师活动:在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原镇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渊趁机起兵反隋。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学生活动:掌握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教师活动:讲述经过玄武门之变,李渊退位为太上皇,626年,李世民即位。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学生活动:了解玄武门之变。【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二)唐太宗的治国举措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归纳唐太宗的治国理念。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曰:“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也;如其有才,虽仇不弃,魏征等是也。今日之举,非私亲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唐太宗以民为本,爱惜民力;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引入,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相关史实的理解,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整合的能力。(三)“贞观之治”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治国措施?材料一是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几致刑措。东至于海,南至于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赉粮焉。——[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二初,秀才科等最高,试方略策五条,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贞观中,有举而不第者,坐其州长,由是废绝。……自是士族所趣向,唯明经、进士二科而已。其初止试策,贞观八年,诏加进士试读经史一部。——[唐]杜佑《通典》材料三李世民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员,派李靖等13名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又亲自选派都督、刺史等地方官,并将其功过写在宫内屏风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另又规定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摘编自李炳武《长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材料四唐初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力役征发,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对灾区免除租赋,开仓赈恤。另外还紧缩政府机构,以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并通过“互市”换取大批牲畜,用以农耕。——桑希臣《盛世与余晖:李唐家族传》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在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材料唐太宗曾对大臣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他还常引用古人的话:“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讨论。知道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唐太宗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贞观之治”局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材料一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唐]吴兢《贞观政要》材料二唐代以来官学、私学教育的不断昌盛,培养了大批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8相关内容及材料,做出回答——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设计意图】通过材料的引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归纳整合的能力,同时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史学知识。
四、学习任务二女皇帝武则天(一)建周称帝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武则天像》。武则天原是唐朝第三个皇帝唐高宗的妃子,多谋善断。她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像学生活动:知道武则天建立政权、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资料,加深学生对武则天的认识和了解。(二)治国举措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武则天的治国举措有哪些?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她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强调武则天重用有才能的官员,对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材料武则天爱惜人才。骆宾王写得一手好文章,曾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学生活动:阅读材料,了解武则天爱惜人才的表现。【设计意图】通过研读材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能力。(三)主要政绩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武则天的主要政绩有哪些?材料一武则天执政的半个世纪中,社会经济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人口也由380万户猛增到615万户。材料二武则天出兵击溃西突厥,控制了西北地区;击败吐蕃,收复了安西四镇,使唐朝的影响力达到天山一带。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及教材P9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设计意图】通过相关史实和材料的引用,一方面化难为易,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丰富相关史实,让历史变得生动形象。五、学习任务三“开元盛世”教师活动:唐玄宗是武则天的孙子,不仅多才多艺,治理国家也很有能力。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出问题——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出示表格,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内容举措政治经济文化用人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9相关内容,填写表格。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做出回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教师活动: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治国措施。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政治经济用人形成的局面学生活动:填写表格,巩固所学知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学生活动:根据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并做出回答——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励精图治,重视发展生产,虚心纳谏,重用人才,注重减轻人民的负担;等等。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唐朝前期盛世局面的出现对我们今天国家的治理有何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并讨论。教师总结:政局稳定、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任用;要重视发展经济;要以民为本,注重改善民生。【设计意图】通过表格、材料的辅助,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索并加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记忆。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经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唐朝逐步走向强盛。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列表比较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治国举措。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盛唐气象设计说明本课从经济、民族关系、社会风气及文学艺术四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气象,单纯的说教不足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所以通过观看视频、图片及阅读相关材料、诗歌来佐证唐朝的盛世局面,一方面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体会到盛唐时期的繁荣、开放与自信。教学目标1.知道唐朝前期经济繁荣的表现,了解唐朝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民族交融的表现,知道唐朝社会风气的特点及形成原因,了解唐朝多彩的文学艺术,理解文成公主对汉藏团结作出的历史贡献。2.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的阅读和鉴赏,体会盛唐气象,并分析相关现象出现的原因。3.了解盛唐气象,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教学重难点重点:唐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意义;盛唐文化成就的代表。难点:唐朝时期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社会风气。教学方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法资源与工具历史视频图片诗歌文字材料地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唐朝前期,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唐朝盛世,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是怎样的呢?当时的民族关系如何?唐朝在文学艺术方面又呈现出什么样的辉煌局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唐朝手工业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2.唐朝时期发明并推广的重要农业生产工具有哪些?三、学习任务一经济的繁荣(一)农业的发展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唐朝前期,农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并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非常重视兴修水利,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曲辕犁示意图》,强调它适于精耕细作,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质量。出示图片《筒车示意图》及材料,引导学生思考使用筒车的好处是什么。材料据记载,筒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曲辕犁示意图筒车示意图学生活动:了解曲辕犁的构成及作用;知道使用筒车可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教师活动:出示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讲述当时农民耕作的情景。敦煌莫高窟壁画《雨中耕作图》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加深对唐朝农业发展的认识。【设计意图】通过图片的展示及对材料的分析,使学生对唐朝农业的发展形成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二)手工业的发展教师活动:总述唐朝的手工业发展到很高水平并提出问题——唐朝手工业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填写表格。纺织业陶瓷业其他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2相关内容,填写表格,了解唐朝手工业发展的概况。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强调乐舞俑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格,反映了盛唐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情况,也体现出各民族间交往的空前盛况。唐三彩骑驼乐舞俑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加深对唐朝手工业发展的认识。(三)商业的繁荣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反映出什么样的景况?材料一且如天下诸津,舟航所聚,旁通巴、汉,前指闽、越,七泽十薮,三江五湖,控引河洛,兼包淮海。弘舸巨舰,千轴万艘,交贸往还,昧旦永日。 ——[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二陆路方面,从长安出发,经过环绕京城的各个关塞,向各地辐射的陆路通道主要有14条。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唐朝水陆交通发达,贸易往来频繁。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并提出问题——唐朝都城长安有什么特点?
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根据教材P1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唐朝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街道宽敞整齐,商业繁荣,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设计意图】通过对相关图片的观察与分析,学生能够体会到唐朝经济的繁荣。四、学习任务二民族交往与交融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找出唐朝前期的边疆民族主要有哪些。学生活动:观察《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年)》,找到东突厥、西突厥、回纥、吐蕃、室韦、靺鞨。(一)唐朝击败东、西突厥教师活动:唐初,突厥控制了漠北和西域的广大地区,经常对唐朝进行骚扰。贞观年间,唐太宗发兵击败东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唐高宗时,唐朝联合回纥灭西突厥,中央政权完全统一西域。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4相关内容,了解唐朝与东、西突厥的关系。【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二)民族交融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材料反映了唐太宗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材料唐太宗称“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教师活动:强调开明的民族政策能够促进民族之间交融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问题——唐朝的民族交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4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朝时期,汉族和一些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职由少数民族人士担任。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与唐朝关系密切,如渤海国、回纥、南诏等。唐朝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设计意图】以教材内容为史料,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史料、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三)唐蕃和亲与汉藏交融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松赞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唐太宗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各个部落,定都逻些,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生产、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将文成公主嫁给他,并派专使护送文成公主远行。松赞干布塑像文成公主塑像学生活动:了解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还有和亲。教师活动:出示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提出问题——图中左边的三个人物中,哪一个是唐朝的官员?哪一个是松赞干布派来的使者?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后做出回答——左边的三个人物中,两边的人物是唐朝的官员,中间的人物是吐蕃使者禄东赞,判断的依据是服饰不同。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概括文成公主入藏的影响。材料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粮食三千八百种,给吐蕃粮库打下了坚实基础;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各种手艺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给吐蕃工艺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汉族地区来的文成公主,带来了各种牲畜五千五百种,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年年丰收。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做出回答——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讲述唐蕃友好往来的概况。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局部拓片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材P15相关内容,了解唐蕃友好往来的概况。【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图片和材料,让历史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五、学习任务三开放的社会风气教师活动: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出示图片《唐戴帷帽女子骑马雕塑》《弈棋仕女图》(局部)《吹排箫乐伎壁画》,提出问题——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根据教材P15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包,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风气盛行一时。【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六、学习任务四多彩的文学艺术(一)唐诗的繁荣教师活动: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当时的文人士子,以唱和吟诵诗歌作为社会交往和抒发情怀的重要方式。唐诗题材丰富,风格多样,仅《全唐诗》辑录的诗歌就有近5万首。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出示图片《李白像》《杜甫像》《白居易像》,使学生加深对这三个人物的印象,出示表格,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李白、杜甫、白居易诗歌的主要特点。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6相关内容,填写表格,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生活的时期、美誉及其诗歌的主要特点。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唐诗繁荣的原因。材料一唐帝国为了巩固其统治,制定和执行了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而进士的考试以诗赋为主要内容。这种决定士子前途的考试和因之而派生的行卷之风,也直接促进了诗歌的创作。——程千帆《唐诗鉴赏辞典·序言》材料二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处于稳定时期,在政治上有信心,奉行“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方针;在文化上也有足够的信心兼收并蓄,群花同芳。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科举考试的推动;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等等。【设计意图】通过材料,使学生感受唐朝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
(二)书法、绘画等艺术的发展教师活动:唐朝时期,书法、绘画、音乐、歌舞、石窟和雕刻等方面的艺术创作成就斐然。提出问题——唐朝书法名家辈出,其中最著名的是哪三位?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16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颜真卿、柳公权和欧阳询。教师活动:出示图片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柳公权《金刚经》(局部),并提出问题——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作品有什么特点?颜真卿《颜氏家庙碑》(局部)柳公权《金刚经》(局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根据教材P16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颜真卿的字端正劲美,雄浑敦厚;柳公权的字方折峻丽,笔力劲健。教师活动: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等。出示图片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并提出问题——阎立本和吴道子的画风有什么特点?唐朝阎立本《步辇图》(局部)唐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局部)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根据教材P17相关内容,做出回答——阎立本的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吴道子的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吹排箫乐伎壁画》,讲述当时的音乐、舞蹈吸收了周边民族的艺术精华,多姿多彩,还涌现出一批技艺超群的舞蹈家、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吹排箫乐伎壁画学生活动:结合图片,了解唐朝时期艺术的发展。【设计意图】通过引入图片和材料,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七、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八、课堂小结唐朝前期,统治者励精图治,政局相对稳定,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商业繁盛,唐朝社会经济呈现一派高度繁荣景象。同时,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的繁荣、社会风气的开放及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加强,体现了盛世唐朝的繁华景象,也造就了文化兴盛的局面。九、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并标明所考查的知识点。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
十、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设计说明唐朝前期政治开明,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谐,对外交流频繁,科技和文学艺术硕果累累,唐朝成为当时世界舞台的中心,逐渐形成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唐文化圈,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如此,繁荣富强的盛唐气象和开放、包容、自信的盛唐气概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至今仍令无数国人为之自豪。本课围绕“万邦来贺,汇聚盛唐”的主题,以盛唐兼收并蓄、惠泽四方、万邦汇聚为明线,以唐朝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为暗线串联本课知识,通过创设特定情境,引导学生沉浸式学习,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润物无声地深化家国情怀。本课包括遣唐使和鉴真东渡、唐与新罗的关系、玄奘西行三个子目,三者属并列关系。通过唐朝与日本、新罗、天竺等国家交往的典型事例,展现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局面,这对学生理解我国的大政方针,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启发学生感悟繁荣必须开放,开放促进繁荣的双向关系,理解中国作为东方大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目标1.运用史料,了解遣唐使来华的目的和影响。2.运用表格,掌握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基本史实和异同点,感悟他们的可贵精神。3.运用史料,分析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4.通过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民族自信心,培育家国情怀。教学重难点重点: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难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资源与工具多媒体课件历史地图文字材料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出示图片《玄奘西行求法(邮票)》,并提出问题——电视剧和小说《西游记》中的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不同?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有哪些?2.说出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三、学习任务一遣唐使和鉴真东渡(一)遣唐使教师活动:唐朝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出示材料,引导学生概括日本遣唐使的特点。材料631年(贞观五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学生和学问僧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894年(乾宁元年)止,日本共派遣了19次遣唐使……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团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大增……遣唐使团组织完备,设有大使、副使、判官、录事,成员有翻译、医师、阴阳师、画师、射手、船师、音乐长、玉生、铸生、细工生、舵师、水手长、水手等,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多人。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往来官方化;往来次数多;人数多;成员多样化。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日本政府为什么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材料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和图片,提出问题——唐朝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唐招提寺9世纪日本人的书法作品开元通宝 日本的和同开珎学生活动:阅读材料,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制度方面,日本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进行了大化改新;建筑方面,日本把唐朝先进的建筑技术传回日本;文化方面,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货币方面,参照中国的货币,创制了日本货币;等等。【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材料和图片,使历史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材料、总结概括的能力。(二)鉴真东渡教师活动:在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鉴真。出示图片《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像》及教材P20“相关史事”,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经过。学生活动:观察图片,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鉴真百折不挠、矢志不渝、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鉴真东渡的贡献是什么?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0相关内容,做出回答——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设计意图】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有趣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四、学习任务二唐与新罗的关系教师活动:朝鲜半岛上的国家和隋唐往来频繁。出示表格,引导学生概括唐与新罗的往来。文化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贸易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制度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音乐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不仅在唐朝宫廷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0相关内容,填写表格,了解唐与新罗在文化、贸易、制度、科技和音乐等方面的往来。教师活动: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的故事。后来他在唐朝做官,写下了大量诗文。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述,了解崔致远的生平事迹。【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历史知识变得更加简单明了;通过提供相关的材料,人物形象更加生动立体,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加强理解记忆。五、学习任务三玄奘西行教师活动:出示教材P21“相关史事”。在玄奘西行之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唐朝与天竺有频繁的交往。贞观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1相关内容及教师的讲述,了解玄奘西行的经过。教师活动:出示图片《玄奘西行求法(邮票)》及材料,提出问题——玄奘为何前往天竺取经?材料僧玄奘,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玄奘研究佛经后,发现其中有很多谬误,于是决定亲自前往西域,求取真经。教师活动:出示图片《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及材料。玄奘经历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天竺。他遍访天竺的名寺,研习佛法,曾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10多年后,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此后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提出问题——玄奘的贡献有哪些?材料一山谷积雪……寒风惨烈……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大唐西域记》材料二自念我先发愿,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今何故来?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玄奘》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1相关内容,做出回答——取经、游学、译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玄奘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教师活动:提出问题——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都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是如何面对重重困难的?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0—P21相关内容,思考后做出回答——鉴真东渡,前后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提出问题——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黑人俑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做出回答——反映出唐朝与阿拉伯地区、欧洲和非洲都有往来。教师活动:出示《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示意图》及材料,引导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及从中得到的启示。学生活动:思考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小组讨论交流得到的启示,如大力发展经济,坚持中外开放,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先进文化等。【设计意图】引入地图、出土文物及相关材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记忆玄奘西行的路线、成就、影响等内容。六、过程性评价《七彩作业》课堂练习。七、课堂小结唐朝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有唐文化的输出,同时也有唐朝积极学习、引进外来文化。唐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达是根本,唐朝又以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遣唐使是这一时期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往来则是这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既显示了中国对外友好的态度,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八、布置作业1.基础型作业:完成课后活动题,写出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2.发展型作业:完成《七彩作业》课时练习。九、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设计说明本课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安史之乱结束了“开元盛世”的繁荣局面,下启五代十国蕴含着统一的趋势,为北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课的三个子目之间有比较明显的逻辑关系: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中国历史经历了兴—衰—亡—乱,再到重新统一的发展过程,其中历史人物起到了重大作用。教学目标1.知道安史之乱的经过和唐朝灭亡的时间;根据《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了解五代十国的位置。2.知道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起义之间的关系。3.了解五代十国的基本概念,概括五代十国的基本特征。教学重难点重点: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的腐败,唐朝的衰落与灭亡。难点: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本质和特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史料实证法归纳法讲述法合作探究法资源与工具文字资料历史地图结构图人物档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情境“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这是杜甫在《垂老别》一诗中描绘的安史之乱造成的惨状。盛唐的升平景象,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急转而下,爆发了大规模的动乱,唐朝从此走向衰落。这场动乱为什么会发生?它所造成的后果又是怎样的?唐朝灭亡后出现了什么样的局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二、预习检查1.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分别是什么?2.五代十国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别是什么?三、学习任务一安史之乱(一)爆发的原因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他重用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这些人把持大权,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黑暗腐败。材料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边疆形势也日益紧张。教师活动:讲解“外重内轻”的概念。学生活动:知道“内”指的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集权,“外”则指的是地方政府或地方分权。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借此加深对安史之乱爆发原因的理解。【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材料,使学生对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二)经过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安史之乱形势图》,提出问题——安史之乱是如何爆发的?学生活动:根据教材P23相关内容,做出回答——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教师活动:讲述安史之乱的经过。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唐朝将镇守西北地区的精兵悉数内调,并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反击叛军。安史叛军接连内乱,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解和教材相关内容,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教师活动:讲述马嵬驿兵变。学生活动:根据教师的讲解,了解马嵬驿兵变。【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安史之乱形势图》,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安史之乱的经过,从而提高读图、识图的能力。(三)影响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了什么样的灾难?材料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杜甫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做出回答——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教师活动:出示材料,提出问题——安史之乱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一夫以东周之地,久陷贼中,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嗥,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后晋]刘昫等《旧唐书》材料二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关于产品销售代理合同样本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场所租赁合同包含企业信息安全保障3篇
- 2025年度建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的委托合同3篇
- 2025年度燃气输配管网建设承包合同协议3篇
- 2024年股权合资合同模板
- 学生考试作弊检讨书范文200字(5篇)
- 2025年度模特演出活动演出费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充值卡跨境支付服务协议3篇
- 2025版企业数字化转型BIM咨询与实施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协议离婚办理与婚姻终止后子女抚养费协商合同3篇
- 深部真菌病课件
- 用户界面测试
-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培训课件
- 电网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清单
- 读书分享-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 GB/T 4269.3-2000农林拖拉机和机械、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操作者操纵机构和其他显示装置用符号第3部分:草坪和园艺动力机械用符号
- GB/T 11618.1-2008铜管接头第1部分:钎焊式管件
- 开工复工第一课
-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基层诊所医疗机构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地址信息
- 旅游服务礼仪说课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线性代数自考练习题】滇西应用技术大学专升本真题汇总(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