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1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2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3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4页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省鸡西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贾梦雨①我们平时所说的“精神亚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精神追求方面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并体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其实,“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很多人身上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②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随处可以见到“精神亚健康”的影子,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一人遭受车祸后横躺马路,行人纷纷避让;乘客公交车上遭人偷窃,周围众人漠然而视;大学生沉沦网络不可自拔,终至退学;“文化名人”华威先生般到处讲学,贩卖“口水式文化”;现代化的写字楼里,不少人在巨大的压力下忙碌,但他们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③“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事业缺乏激情,精神萎靡,庸碌无为;二是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来说,活着的意义仅仅在于活着;三是对他人缺乏感情,淡漠,疏离,甚至于防范、欺骗;四是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社会的冷暖对他来说已经变得无足轻重。总体来说,陷落于物质的汪洋之中,沉沦于享乐的迷茫之中,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无追求。正如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所说:“精神亚健康的重要表现,就是公众无法从精神涣散的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宁;理想和信仰丧失;浮躁的心灵被物所累,排斥关怀和诚信。”④是什么导致了“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呢?全球化浪潮汹涌澎湃,“地球村”可以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不过,它也无时不在拉远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新的疏离。全社会消费思潮的迅速膨胀,在这种后现代的炫目泡沫下,大众都在不知不觉中被消费主义的狂欢所陶醉.被牵着鼻子走,人变成了“经济人”、“时尚人”,永远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拉着你,让你无法脱身,并且身不由己。此外,我们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整天追求的都是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房子、汽车、锦衣玉食、无休止的享乐,而且,我们渐渐迷失在这些“身外之物”中不可自拔。物质日益强大而膨胀,而精神的萎缩状态正在加剧,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夹击之下,我们被裹挟其中,身心交瘁。⑤理想、激情,一个人的精、气、神,这些其实都应该是我们的追求,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支点。而现在,从心灵层面来说,价值的支撑点,人生的追求目标,对幸福的感受等渐渐处于错乱状态。从生存状态来说,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爱情、家庭、事业等之间的关系,这其中充斥着扭曲。⑥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目前正借助经济、文化和人员流动的全球化大潮,向全世界蔓延,也深刻影响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大潮中,世俗化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⑦因而,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实现内心的真正强大,面对诱惑超然,面对挫折泰然,并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选自2008、3、6《新华日报》)1.下列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A.这篇思想评论,围绕“用什么支撑我们的精神大厦”这一论题,联系生活实际,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B.本文第六段在前两段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全球化、世俗化的大潮开始侵蚀到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从更高的层次来论述中心,增强了论证的深度。C.文中引用南师大中文系教授贺仲明的话,进一步揭示了“精神亚健康”症状的实质,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D.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认识时代的特征,缺乏社会责任感。E.“精神亚健康”的弥漫其根本原因是全球化浪潮拉远了人们之间的距离,造成人类彼此间的疏离和自我的迷失。F.本文论证思路极为严谨,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环环相扣,层层深入。2.下列不属于“精神亚健康”症状的项是()A.精神追求失去正确标准,缺乏价值支点,种种消极甚至扭曲的思想意识占据主导地位。B.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不少人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C.对事业缺乏激情,对生活缺乏热情,对他人缺乏感情,对社会缺乏责任感。D.过分重视外在的所谓“成功”,心绪浮躁而无信仰、无敬畏、尤追求。3.文章第二段与第三段都是从“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症状)方面来展开论述的,这两段是否重复?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生活在今天的人们,怎样才能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大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上任(注)老舍尤老二去上任。看见办公的地方,他放慢了脚步。那个地方不大,他浇得。城里的大小公所和赌局烟馆,差不多他都进去过。他记得这个地方——开开门就能看见千佛山。现在他自然没心情去想千佛山;他的责任不轻呢!他可是没透出慌张来;走南闯北多年了,他沉得住气,走得更慢了。胖胖的,四十多岁,重眉毛,黄净子脸。灰哔叽夹袍,肥袖口;青缎双脸鞋。稳稳地走,没看千佛山,倒想着:似乎应当坐车来。不必,几个伙计都是自家人,谁还不知道谁;大可以不必讲排场。况且自己的责任不轻,干吗招摇呢。这并不完全是怕;青缎鞋,灰哔叽袍,恰合身份;慢慢地走。也显着稳。没有穿军衣的必要。腰里可藏着把硬的。自己笑了笑。办公处没有什么牌區:和尤老二一样,里边有硕家伙。只是两间小屋。门开着呢,四位伙计在凳子上坐着,都低着头吸烟,没有看千佛山的。靠墙的八仙桌上有几个茶杯,地上放着把断洋铁壶,壶的四图趴着好几个香烟头儿,有一个还冒着烟。尤老二看见他们立起来,又想起车来,到底这样上任显着“秃”一点。可是,老朋友们都立得很规矩。虽然大家笑着,可是在亲热中含着敬意。他们没因为他没坐车而看不起他。说起来呢,稽察长和稽察是做暗活的,越不惹人注意越好。他们自然晓得这个。他舒服了些。尤老二在八仙采前面立了会儿,向大家笑了笑,走进里屋去。里屋只有一条长桌、两把椅子,墙上钉着月份牌,月份牌的上而有一条臭虫血。办公室太空了些,尤老二想;可又想不出添置什么。赵伙计送进一杯茶来,飘着根茶叶棍儿。尤老二和赵伙计全没的说,尤老二擦了下脑门。啊,想起来了:得有个洗脸盆,他可是没告诉赵伙计去买。他得细细地想一下:办公费都在他自己手里呢,是应该公开地用,还是自己一把死拿?自己的薪水是一百二十元,办公费八十元。卖命的事,把八十元全拿着不算多。可是伙计们难道不是卖命?况且是老朋友们?多少年不是一处吃,一处喝呢?不能独吞。赵伙计走出去,老赵当头目的时候,可曾独吞过钱?尤老二的脸红起来。刘伙计在外屋瞅了他一眼。老刘,五十多了,倒当起伙计来,三年前手里还有过五十支快枪!不能独吞。可是,难道白当头目?八十元大家分?再说,他们当头目是在山上。尤老二虽然跟他们不断地打联络,可是没正式上过山。这就有个分别了。他们,说句不好听的,是黑面上的;他是官。做官有做官的规矩。他们是弃暗投明,那么,就得官事官办。八十元办公费应当他自己拿着。可是,洗脸盆是要买的;还得来两条毛巾。除了洗脸盆该买,还似乎得做点别的。比如说,稽察长看看报纸,或是对伙计们训话。应当有份报纸,看不看的,摆着也够样儿。训话,他不是外行。他当过排长,做过税卡委员;是的,他得训话;不然,简直不像上任的样儿。况且,伙计们都是住过山的,有时候也当过兵;不给他们讲几句漂亮的,怎能叫他们佩服。老赵出去了。老刘直咳啾。必定得训话,叫他们得规矩着点。尤老二咳嗽了一声,立起来,想擦把脸;还是没有洗脸盆与毛巾。他又坐下。训话,说什么呢?不是约他们帮忙的时候已经说明白了吗,对老赵、老刘、老王、老褚不都说的是那一套么?“多年的朋友,捧我尤老二一场。我尤老二有饭吃,大家伙儿就饿不着。自己弟兄!”这说过不止一遍了,能再说么?至于大家的工作,谁还不明白一反正还不是用黑面上的人拿黑面上的人?这只能心照,不便实对实地点破。自己的饭碗要紧,脑袋也要紧。要真打算立功的话,拿几个黑道上的朋友开刀,说不定老刘他们就会把盒子炮往里放。睁一眼闭一眼是必要的,不能赶尽杀绝;大家日后还得见面。这些话能明说么?怎么训话呢?看老刘那对眼睛,似乎死了也闭不上,帮忙是义气,真把山上的规矩一笔勾个净,做不到。不错,司令派尤老二是为拿反动分子。可是反动分子都是朋友呢。谁还不知道谁吃几碗干饭?难!尤老二把灰哔叽袍脱了,出来向大家笑了笑。“稽察长!”老刘的服里有一万个“看不起尤老二”,“分派分派吧。”尤老二点点头。他得给他们一手看。“等我开个单子。咱们的事儿得报告给李司令。弟兄们,有李司令就有尤老二,有尤老二就有你们。这我早已研究过了。我开个单子谁管哪里,谁管哪里,合计好了,往上一报,然后再动手,这像官事,是不是?”尤老二笑着问大家。老刘他们都没言语。老诸挤了挤眼。可是谁也没感到僵得慌。尤老二不便再说什么,他得去开单子。拿笔刷刷地一写,他想,就得把老刘们唬背过气去。那年老褚绑王三公子的票,不是求尤老二写的通知书么?是的,他得刷刷地写一气。可是笔墨砚呢?这几个伙计简直没办法!“老赵,”尤老二怒叫老赵买笔去。可是没说出来。为什么买东西单叫老赵呢?一来到钱上,叫谁去买东西都得有个分寸。这不是山上,可以马马虎虎。这是官事,谁该买东西去,谁该送信去,都应当分配好了。可是这就不容易,买东西有扣头,送信是白跑腿;谁活该白跑腿呢?“啊,没什么,老赵!”先等等买笔吧,想想再说。尤老二心里有点不自在。没想到做稽察长这么啰嗦。差事不算很甜;也说不上苦来。假若八十元办公费都归自己的话。可是不能都归自己,伙计们都住过山;手儿一紧,还真许尝个“黑枣”,是玩的吗?这玩意儿不好办,做着官而带着土匪,算哪道官呢?不带土匪又真不行,专凭尤老二自己去拿反动分子?尤老二摸了摸腰里的家伙:“哥儿们,硬的都带着哪?”大家一齐点了点头。“怎么都哑巴了?”尤老二心里说。是什么意思呢?是不佩服咱尤老二呢,还是怕呢?点点头,不像自己朋友,不像;有话说呀。看老刘!一脸的官司。尤老二又笑了笑。有点不够官派,大概跟这群家伙还不能讲官派。骂他们一顿也许就骂欢喜了?不敢骂,他不是地道土匪。他知道他是脚踩两只船。他恨自己不是地道土匪,同时又觉得他到底高明,不高明能做官么?点上根烟,想主意,得喂喂这群家伙。办公费可以不撒手;得花点饭钱。(有删改)[注]初载于1934年10月1日《文学》,小说讲述了国民党时期曾经当过土匪的尤老二被任命为维持地方治安的稽察长的故事。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老二原先是个半公开的土匪,李司令竟然委任他做稽察长。尤老二邀请了做过土匪的朋友来帮忙,完成工作任务。B.小说对尤老二的肖像和衣着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对“青缎鞋,灰哔叽袍”的衣着进行了强调,塑造了尤老二上任时的形象。C.尤老二对手下的训话跟私下里约他们来帮忙的话风格不同,他要郑重地开单给众人分工,就是这样他还觉得不够官派。D.小说蕴含着巨大的讽刺意味,官与匪、白与黑之间一方面互相对峙,另一方面又互相勾结,小说对此进行了揭露。6.关于文中写“尤老二上任后与四位老伙计相见”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尤老二走进办公处,门开着,四位伙计在凳子上坐着,没有看千佛山的,体现出他们完全没把尤老二当回事。B.尤老二每月有一百二十元的薪水,还打着八十元办公费的主意,他为让谁去买东西而犹豫,最终想请大家吃饭。C.小说中买洗脸盆的情节颇有意味,尤老二先想着要买,又想到办公费,后来想训话而要擦把脸时发现还是没买。D.老刘“看不起尤老二”,但表面上很恭敬,说“分派分派吧”而尤老二装模作样地说“我开个单子,谁管哪里……”。7.小说画横线部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表现尤老二上任时内心的焦虑感的?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①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论曰: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B.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D.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10.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辅",即三公、辅相,古代的三公﹑四辅都是辅佐天子的重要朝廷命官。多用来借指宰相一类的大臣。B."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C."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D."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诗句,完成下题野人送朱樱杜甫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注】①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B.“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C.“万颗匀圆讶许同”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D.以时间词为标识,全诗可分作三层:前两联——“今日”,第三联——“昨日”,第四联——“今日”。14.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2)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3)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4)追忆往事,是陆游诗歌中常有的内容,如《书愤》一诗中“,”一联,就是对抗金历史的回忆。(5)《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是用心专一的缘故。(6)《拟行路难》中,作者以宿命论的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希望借此从苦闷中求得解脱的两句是“,。”(7)《将进酒》中表现诗人对自己才能力量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之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的诗句是“,”。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把补钙作为防治骨质疏松和骨折的(),而科学研究告诉我们①。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骨骼健康,降低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呢?专家建议,首先是运动,其次是合理摄入钙。牛奶是②,牛奶中的钙容易被吸收,这一点(),不过专家并不主张过多地喝牛奶补钙,因为当饮食中的动物蛋白含量过高时,骨骼中的钙反而会流失。再次,要摄入充足的维生素D。维生素D对于钙的吸收和调节有着()的影响。维生素D的获得很容易,它是皮肤在③,但在纬度超过40°的地区,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大,进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值得注意的是,绿色蔬菜不仅是钙的来源,还能提供维生素K。跟维生素D一样,维生素K在对体内钙的调节和促进骨质形成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要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A要参与对钙的沉积和流失的(),但应恰到好处,否则,会增加骨折的风险。16.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金科玉律毋庸置疑举足轻重调控B.金口玉言不容置疑举足轻重调适C.金科玉律毋庸置疑至关重要调控D.金口玉言不容置疑至关重要调适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在纬度超过40°的地区,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足,因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B.但在纬度超过40°的地区,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多,反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C.但在纬度超过40°的地区,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强,进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D.但在纬度超过40°的地区,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大,因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四、写作(65分)19.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你生活在当代,而你应该有将过去与未来连接起来的心胸。——铁凝以上名言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答案】1.D;E2.B3.不重复。因为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列举、概述其表现的。①第二段是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精神亚健康”的表现②第三段是从心灵、精神的层面概括“精神亚健康”的实质③两段文字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展开,既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启发人深思。4.①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以增强个人免疫力。②要满怀生活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③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关系,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找到题干语句在原文中的具体位置,再结合上下文(全文)及文章感情主旨分层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项信息来源第7段的论述,“禁不住物欲的诱惑,不能泰然面对挫折的人”,主要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自己的归宿感问题。E项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非根本原因,且自我迷失也非全球化浪潮引起的。

故答案为:DE。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B项没有揭示出“精神亚健康”的症状,“在物欲主义和消费主义蔓延的环境里不停地忙碌着的人,未必“不知道事业的意义在哪里”,未必没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故答案为:B。3.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作答本题,抓住两个关键句即可。第二段中有“而且它已经蔓延到各个角落”,这是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精神亚健康”的表现:第三段有“但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这是从心灵、精神的层面概括“精神亚健康”的实质,因而这两段是不重复的,作答时注意点出这样论述的效果。

故答案为:不重复。因为这两段文字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列举、概述其表现的。①第二段是从我们身边的日常生活中列举“精神亚健康”的表现②第三段是从心灵、精神的层面概括“精神亚健康”的实质③两段文字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深入的展开,既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又启发人深思。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区间主要为文章的最后一段注意筛选其中的关键信息。“我们都应该有一定的精神追求”“这就要求一个人加强免疫力”“在对时代的正确认识中增强责任感”“我们应该创造-个更加和谐的环境,真正关心人的精神追”“更好地创造文化的和谐,从多方面创造以人为本的文化生态”,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出答案。

故答案为:①要有高洁的理想追求,以增强个人免疫力。②要满怀生活的激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③要妥善处理好自己与别人、与社会、与自然等等之间的关系,为创造以人为本的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努力。【答案】5.C6.A7.①通过心理、语言等描写塑造尤老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的贪财而心虚、装腔作势和土匪本性。②揭示了小说主题,表现了国民党政权警匪一家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8.①把尤老二上任路上内心“慌张”与外表“没透出慌张来”进行对照,表现他缺少底气而故作镇定的焦虑和矛盾心态。②通过老刘等人的表现来衬托,如老刘“看不起尤老二”的眼神、老褚的“挤了挤眼”,反衬了尤老二信心不足的焦虑。③通过尤老二的内心独白,如关于是否买洗脸盆的思考、怎么训话的犹豫、对大家不说话的揣度,都表现了他不能转换角色的尴尬心态和焦虑感。【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和艺术效果等角度分析。内容上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等;结构上一般为为后面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照应前文或标题,和文中的某情节形成对比等;效果上一般为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出乎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情节陡转,产生戏剧性效果、引人深思等。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包括:语言、动作、肖像、心理、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包括环境的烘托和侧面人物的衬托。围绕这些手法,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即可。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尤老二对手下的训话跟私下里约他们来帮忙的话风格不同”错误。约他们帮忙的时候尤老二说“多年的朋友,捧我尤老二一场。我尤老二有饭吃,大家伙儿就饿不着。自己弟兄”,训话时说“弟兄们,有李司令就有尤老二,有尤老二就有你们”,可见风格是一样的。故答案为:C。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能力。A.“体现出他们完全没把尤老二当回事”不合文意,从“尤老二看见他们立起来”“老朋友们都立得很规矩”“他们没因为他没坐车而看不起他”可以看出。故答案为:A。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尤老二心里有点不自在。没想到做稽察长这么罗嗦。差事不算很甜;也说不上苦来……”运用了心理描写,“尤老二摸了摸腰里的家伙:‘哥儿们,硬的都带着哪?’”运用了语言描写,此处对尤老二的描写,表现了他贪财而心虚、装腔作势和土匪本性。尤老二原先是个半公开的土匪,竟然被任命为稽察长;尤老二作做了稽察长,竟然邀请了做过土匪的朋友来帮忙,完成工作任务,此处对尤老二的描写揭示了小说主题,表现了国民党政权警匪一家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

故答案为:①通过心理、语言等描写塑造尤老二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的贪财而心虚、装腔作势和土匪本性。②揭示了小说主题,表现了国民党政权警匪一家的现实,揭露了社会的黑暗。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由“现在他自然没心情去想千佛山;他的责任不轻呢!他可是没透出慌张来;走南闯北多年了,他沉得住气,走得更慢了”可知,把尤老二上任路上内心“慌张”与外表“没透出慌张来”进行对照,表现他缺少底气而故作镇定的焦虑和矛盾心态。由“‘稽察长!’老刘的服里有一万个‘看不起尤老二’,‘分派分派吧。’”“老刘他们都没言语。老诸挤了挤眼”可知,通过老刘等人的表现来衬托,如老刘“看不起尤老二”的眼神、老褚的“挤了挤眼”,反衬了尤老二信心不足的焦虑。由“得有个洗脸盆,他可是没告诉赵伙计去买。他得细细地想一下:办公费都在他自己手里呢……”“尤老二咳嗽了一声,立起来,想擦把脸;还是没有洗脸盆与毛巾。他又坐下。训话,说什么呢?”“‘怎么都哑巴了?’尤老二心里说。是什么意思呢?是不佩服咱尤老二呢,还是怕呢?点点头,不像自己朋友,不像;有话说呀。看老刘!一脸的官司”可知,通过尤老二的内心独白,如关于是否买洗脸盆的思考、怎么训话的犹豫、对大家不说话的揣度,都表现了他不能转换角色的尴尬心态和焦虑感。故答案为:①把尤老二上任路上内心“慌张”与外表“没透出慌张来”进行对照,表现他缺少底气而故作镇定的焦虑和矛盾心态。②通过老刘等人的表现来衬托,如老刘“看不起尤老二”的眼神、老褚的“挤了挤眼”,反衬了尤老二信心不足的焦虑。③通过尤老二的内心独白,如关于是否买洗脸盆的思考、怎么训话的犹豫、对大家不说话的揣度,都表现了他不能转换角色的尴尬心态和焦虑感。【答案】9.D10.B11.C12.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迪字复古,他的祖先是赵郡人。曾祖父躲避五代战乱,全家迁徙到濮。李迪厚道有器量学识,曾经携带自己写的文章去见柳开,柳开对此很惊奇,说:“先生是辅佐帝王的人才。”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举进士第一,被升做知制诰。真宗驾临亳县,李迪是留守判官,于是就任亳县知县。一群逃兵洗劫城邑,政府调派士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李迪到了之后,全部撤走了调派的士兵,暗中察访流贼的去处,部署晓谕精锐士卒,一举擒获流贼,斩首示众。(李迪)曾经回家休假,(仁宗)忽然传诏(李迪)去内东门,(仁宗)拿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报的年度支出收入财物使用数目给李迪看。当时发生蝗灾旱灾,(仁宗)问李迪用什么办法渡过难关。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辅助国家的支出费用。皇帝说:“朕想让李士衡替代马元方,等他到了,会拿出金帛数百万借给三司。”李迪说:“天子在财物上没有内外之分,希望下诏赐给三司,来表示陛下的恩德,何必说借。”皇帝很高兴。起初,皇上将册立章献皇后,李迪屡次上疏劝谏,认为章献皇后出身寒微,不可以母仪天下,章献皇后很痛恨他。

天禧年间,李迪出任给事中。周怀政策划阴谋的事件,皇帝非常生气,想责罚到太子,群臣没有人敢说话。李迪从容上奏说:“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李迪进京朝见皇上,当时章献太后垂帘摄政,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现在我保护并培养天子到今天这地步,你认为怎么样?”李迪回答说:“我受先帝深厚恩德,现在见到天子明圣,我不知皇太后美好的德行,竟然不知道到这种地步。”太后也高兴。李迪任徐州知州,想要巡视境内各地通过祭祀名山为皇上祈福,仁宗对辅臣说:“祈祷不是李迪所应当做的,还是不要让他前往。”元昊攻打延州,军事长久松弛,守关将领中有人借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愿意戍守边疆,(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评论说:李迪是贤相。当仁宗初立,章献后临朝称制,很依仗自己的才能,将有专制的隐患,李迪义正词严,能使宦官亲近而又不敢有非分之想,等仁宗皇帝的声德一天天树立起来,章献太后也保全了好的名声,古人所说的社稷臣在这里就看到了。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皇上恍然大悟,因此只诛杀了周怀政。仁宗即位后,章献太后干预政事,贬寇准到雷州,因为李迪与之结党附会,被贬到衡州。丁谓派人迫害他,没有成功,李迪任河南府知府。“上大寤”中“上”指皇上,“大寤”为谓语,句意完整,应在“大寤”后断开,且“由是”的意思是“因此”,为一个完整的词,不可断开,排除AC。“贬寇准雷州”中“雷州”作“贬”的补语,构成动宾补结构,不可断开,排除B。故答案为:D。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B.“最低一级是乡试”说法错误,应该是“院试”。故答案为: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说法错误,不是“立即”,原文是“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之后。故答案为: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向”,原来,先前;“殆”,大概;“保养”,保护并培养。(2)“就”,树立;“全”,保全;“令”,美好的。故答案为:①(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从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②(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答案】13.B14.①“尝新”(村民赠樱桃益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解析】【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13.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B项,“‘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说法错误。“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答案为:B。14.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霑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此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故答案为:①“尝新”(村民赠樱桃益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15.【答案】(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6)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蟪蛄”、“弦”、“洲”、“材”。

故答案为:(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3)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4)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5)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我们就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所提示的语境:包括题干所给出的叙述性情景,以及题干给出的要默写语句的关键词,题干提示所要默写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答案】16.C17.A18.①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②钙的优质来源;③太阳光的照射下合成的【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语句补写题(也叫语段填句题)是新课标卷最具特色、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种语言表达题型。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金口玉言:极难得的可贵的话,封建社会多称皇帝讲的话,后也用来泛指不能改变的话。语境是说补钙是人们公认的防治骨质疏松和骨折的方法,故应用“金科玉律”。第二空,毋庸置疑:用不着怀疑。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语境强调喝牛奶能补钙,这是不用怀疑的,故应选用“毋庸置疑”。第三空,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至关重要:相当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举足轻重”强调“地位”,与语境不合,故应选“至关重要”。第四空,调控:调节控制。调适:调整使适应。语境强调的是维生素A参与对钙的沉积与流失的调节,用“调控”更合适。故答案为:C。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文画波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紫外线”与“不大”不搭配,可将“不大”改为“不足”,排除D;二是不合逻辑,“冬天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不大”和“难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之间是因果关系,“进而”这一连词使用不当,排除C。B项“紫外线不多”搭配不当,排除B。故答案为:A。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联系上下文。①处,前文提到人们长久以来都认为补钙是防治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金科玉律,而根据下文“怎样才能更好地保障……风险呢”的问题和“首先是运动,其次是合理摄入钙”的建议可知,前文所述的人们长久以来的认知有误区,因此,①处可填“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之类的语句。②处,根据下文牛奶中的钙容易被吸收,喝牛奶可以补钙可知,②处可填“钙的优质来源”之类的语句。③处,根据后文“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及“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可知,③处可填“太阳光的照射下合成的”之类的语句。

故答案为:①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②钙的优质来源;③太阳光的照射下合成的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