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名词解释 (采写)_第1页
0-4 名词解释 (采写)_第2页
0-4 名词解释 (采写)_第3页
0-4 名词解释 (采写)_第4页
0-4 名词解释 (采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刊的有机运动(219)由马克思在《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提出,他认为新闻真实是运动的。当发生重大事件时,新闻真实往往表现为各记者依时间顺序从不同角度进行报道的总和,虽然每篇报道可能是偏颇或有错误的,但后续的报道总会自动纠正前者的错误。因而马克思根据报刊每日出版和追求时效性的特点出发,认为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运动的过程。业务性失实是有机运动的起始,纠正失实是有机运动的过程,承认失实是有机运动的应有之义。在反转新闻频出的当下,该理论也可以为新闻业提供一种思考角度。倒金字塔结构(180)是最经典也是最基本的报道结构。核心要求是用概括型导语描述出核心新闻事实,然后在新闻主体部分按照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先重后轻地对导语进行具体说明,记者会按照新闻要素的重要性依次展现出新闻的全貌。该写作结构适用于突发性新闻、重要事件新闻、硬新闻写作。其作用在于便于记者写作新闻、便于编辑部编辑新闻、便于读者阅读新闻。但也存在着过于标准化、程序化,而缺乏多样性的局限。华尔街日报体(200)是一种典型的焦点展开结构,是美国《华尔街日报》惯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法,主要适用于非事件类题材的叙述。其结构特点是:首先以一个具体事例,如人物、场景为开端,然后自然过渡,进入新闻主体部分。接下来将所要传递的新闻主题、大背景和盘托出,集中力量深化主题,最后结尾呼应开头,回归到开头人物身上,进行主题升华,意味深长。这种写法就是从小处落笔,向大处扩展。其特点是:感性、生动,符合读者从具体到抽象的阅读过程。非虚构写作(207)是在美国新新闻主义的影响下从文学领域拓展到新闻领域的报道形式。以真实事件为蓝本,运用主观叙事视角和文学手法进行新闻呈现。通过创作者的亲身视角、主观体验和个性化叙事手段,强化新闻文本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杜鲁门的《冷血》被公认为最经典的代表作。要求报道兼具内容真实性和叙事文学性,因此需要较长的写作周期和较高的新闻制作成本,在新媒体时期面临挑战。但随着人文主义思考范式的回望,非虚构写作依然在工具理性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特稿(213)是非虚构写作手法引用在新闻界中的一种新型报道文体,是指保证客观真实性的基础上,以故事形式呈现新闻的报道体裁。《凯利太太的妖怪》获得首届普利策特稿写作奖,特稿开始受到关注。我国最早的特稿被认为是《举重冠军之死》。特点包括:内容真实性、表达文学性、形式叙事性等。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丰富了新闻写作的技巧,扎实了新闻采访作风;但由于强调文学因素,可能会对新闻的客观性产生影响。在网络环境下,特稿也面临着受众转移、人才流失的困境。通讯(133)是一种比消息更为详细而深入地报道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是一种对于新闻事实作出较之消息而言更为延展性的报道。特点包括:信息内容更加丰富化、允许记者在写作中运用多种表达手法、报道结构较为多元化、效果层次更加丰富等。传统的通讯分类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风貌通讯以及工作通讯。特写(192)是一种以集中突出的、形象化描绘,再现新闻事件的新闻体裁。集中放大其最具价值性的片断,形象再现其最感人部分,给人以鲜明印象。以描写为主要手段,选材上进行“放大”与“再现”,一般适用于重大题材和深刻主题的写作。分为两种:文艺特写与新闻特写。文艺特写又叫报告文学,新闻特写分为特写性的消息与特写性通讯。一般将特写消息与特写通讯合为特写来讨论。要求要抓住生动的形象、抓住事物特征、抓住情节高潮。编者按(221)是指编辑人员对一篇文章或一条消息所附的意见或评论,可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意见,可以提示要点、交代背景,或者可以补充材料等。一般起强调重点、表明态度的作用。按照在新闻报道中的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表现形式: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文前按语是最常用的形式,居于文章或报道之前,地位最为重要,也最显著;文中按语是直接插入文中,标注在括号内,负载新闻报道或文章中某句话或某段文字的后面;编后是对新闻报道或文章的基本态度表达,多用抒情、联想和议论性文字。深度报道(203)在美国揭丑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对主题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它通过对主题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从而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包括调查性报道、解释性报道、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等种类。相比于一般报道只满足于报道事实,深度报道要更全面、更系统地呈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在网络时代,碎片化的新闻呈现与新闻阅读习惯使得深度报道面临困境,但新技术的应用也为其发展带来希望。调查性报道(234)是深度报道的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揭丑运动。通过新闻工作者背后的原创性工作,深入一线调查并逼近真相,揭示事件的整体状况和背后的新闻真实。致力于查明并揭露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却由于各种复杂原因而被掩盖起来的深层事实真相。是一种曝露式报道,会使记者在采访和调查的过程中处于一定的压力、制约甚至是威胁之下,要求记者不断质疑与求证,不能忽视任何线索和细节,具有高度警惕和防范意识,同时不能触犯法律。《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被认为是中国调查性报道的标志性作品。解释性报道(212)又称“新闻分析”,是西方新闻学中的一个术语,它起源于美国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由美国报纸编辑协会正式确认了这一文体形式。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新闻事实的原因、实质意义或预测新闻事实发展趋势的分析性的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中坚,也是新闻业充分落实新闻报道信息深度的主要抓手。要求:运用事实;交代情况的背景并进行解释;讲清这些事实在某一背景下的意义;进行分析,分析要有根据,包括记者的观察、引语、轶事等等。突发性新闻(201)是对出乎人们意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例如突然发生的灾难、突然爆发的战争、不期而至的天灾等。一般有明确的发生时间,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其突出表现是:偶然突发并带有很强的破坏性,它是客观事物急剧质变的状态,呈现的是一种与正常情形相反的态势,并且这种偶发的质变与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对记者要求程度较高,要具有冷静处理和当机立断的能力,把握好时效性和真实性的关系,避免一味追求时效性而导致反转新闻的发生。延缓性新闻(210)是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具体指本身具有新闻价值或宣传价值,可以缓发的信息。同时也指部分因新闻延缓而造成的与读者见面很晚的信息。它与新闻延缓不同,新闻延缓是指整个新闻信息流动过程的某一环节出现障碍,如事件发生、发现、写作、发行等,迟滞了事件内容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延缓性新闻是由于新闻自身决定的,而新闻延缓则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延缓性新闻很难有明确时间,往往只能以“近来”“最近”“近日”之类的模糊词汇来写出时间的概数。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198)是指对于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发生而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新闻工作者要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正确导向,维护社会稳定;坚持及时准确,积极引导舆论;坚持公开透明,满足信息需求;坚持规范管理,依法开展报道。做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有利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有利于维护国家形象,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灾难新闻(191)是指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主要包括自然性灾难和社会性灾难两类。自然性灾难是指来自自然界的人类不可抗拒的力量或非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重大事故或自然灾害。社会性灾难是指由人为因素或各种社会矛盾而导致的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震撼性、负面性、社会性的特点。要求新闻记者在遵循一般新闻报道原则的基础上,注重人文关怀,避免二次伤害和社会恐慌,注重对遇难方的隐私保护,坚守新闻伦理。专题报道(162)也称组合报道,是指围绕同一主题、现象、人物、事件,在同期同一专题内刊发不同体裁的报道。其表现方式有同类相组合和同主题组合。与一般报道相比,专题报道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表现更丰富,新闻价值发掘更到位,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全面、立体、深刻的把握。在写作上,要加强策划,突出主打新闻,使报道主次分明,层次清晰。迭代新闻(206)是布拉德肖提出一种新闻生产模式。“迭代”是指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因此迭代新闻的生产流程也是一个逐渐逼近事实真相的过程。强调第一时间抢发新闻,然后向纵深推进,揭示事件真相。它以互联网为核心平台进行新闻生产,专业人员与用户能进行广泛深入的互动。报道流程一般分为快讯、初稿、报道、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七个阶段。生产和传播的门槛低,发布更新速度快,互动性强,有助于新闻事件或主题相对完整的呈现,但并不能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伦理(204)指新闻业适应新闻活动特点而形成的要求自己“应当如何”的自律规范,以及公众认为新闻业在新闻活动中“应当如何”的观念和舆论约束。基本原则至少包括:生命至上原则、依法依规原则、人文关怀原则、公序良俗原则、适当适度原则。核心行动者是政府、媒体和公众。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信息平台公司成为新增的新闻伦理行动者,对此,在智媒时代,还需要融合基于技术和平台的伦理要求,比如责任、透明度、避免滥用、共生繁荣等原则。新闻职业道德(197)是指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本质特征表现在三方面: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学习和研究新闻职业道德,对于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修养,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协调新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都具有重要意义。新闻自律(228)指新闻工作者及新闻媒介机构对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进行自我限制或自我约束的一种行为,它是实现新闻道德的重要手段。途径有:建立专业标准、制定记者规约、成立自律组织。是一种新闻界内在的、非强制性的自我约束行为,依靠新闻从业者的自我道德发挥作用。不但能在外在层面上对违反新闻道德的行为进行约束,而且能把新闻职业道德内化为一种习惯,保证新闻事业的专业性和纯洁性。新媒体环境给新闻职业道德和操守带来了挑战,除了要求新闻从业者个体拥有新闻自律以外,还需要整个行业的自律。新闻采访(217)是指新闻工作者出于新闻报道的目的,通过访问、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认识事物、发掘报道素材的活动。方法包括现场观察、隐性采访、突击采访、体验式采访以及网络采访等等。新闻工作中,采访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采访是新闻作品产生的依据,没有采访,就没有新闻报道;采访决定写作,采访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稿件的质量;采访是防止报道失实的第一道防线,一线的采访是保证真实性的基础。做好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具有新闻敏感、应变能力、采访技巧和职业道德等。体验式采访(206)是指记者以参与者的身份,亲身经历新闻事件,靠观察和询问进行的采访。通常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多用于人物报道、深度报道等。优点有:尽快接近采访对象,密切关系;更深入了解客观实际;更方便地获得需要的材料;写出更生动的报道。局限性有:采访时间、新闻生产周期较长;由于参与新闻现场,可能影响事件发展方向;对记者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记者应加强自身学习,锻炼实际工作的能力,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把握事实。媒介事件(203)由戴扬和卡茨在《媒介事件》中提出,是指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具体而言,是指经过某组织规划并执行,有媒体参与的并向受众传播的具有特定历史价值的事件和过程。有三种主要的叙述类型:竞赛、征服和加冕。具有三个特点:突破空间界限、打破时间限制、媒介事件在转播之前就产生了相当的“知名度”。新媒体时代下,媒介仪式能借助在线直播进行扩散,让更多的人能参与到媒介事件中。传媒假事件(220)又称媒介假事件。丹尼尔·布尔斯廷将“假事件”界定为经过设计而刻意制造出来的新闻。陈力丹认为“传媒假事件”是由传媒公开策划并作为新闻进行报道的事件或公关活动,即传媒参与事实的发展或制造事实,然后报道该事件。特点包括:消息来源与报道者重合、隐藏的动机、导演事件、事件媒介化、暧昧的真实。传媒假事件本身不是虚假的,它是利用了媒体的生产惯例制造出来的事件,一方面符合传统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容易被幕后操纵者利用,因此媒体在选择的过程中处于两难境地。策展新闻(216)是指由新闻策展人把权威的、高质量的信息从海量的、鱼龙混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来,通过整合分析后最终呈现给受众,使受众在获知的同时还能获益。是对网络新闻信息的碎片化、信度低、信息超载等问题造成人们信息消费成本高和信息疲劳等现象的积极回应和纠偏,强调优质内容的聚合和新闻用户共享关系的建立。有两个比较典型的应用,一是新闻策展人从不同事件中筛选具有价值的信息并传递给受众,二是从同一事件的大量相关信息中筛选并呈现,以起到在众声喧哗中降噪的作用。新闻敏感(232)又称新闻鼻或新闻嗅觉,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事实中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一种新闻素养。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快速、准确、灵活发掘新闻线索,获取信息源,进行新闻选择。主要内容包括:迅速判断某一事实对当前社会的重大意义;迅速判断某一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受众;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许多事实中,鉴别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对事物进展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新闻。作用包括:发现新闻线索;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预测新闻事件发生。新闻政策(221)是指关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是政党和政府管理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也是新闻传播者在国家、政党和地方政府对新闻传播事业所规定的活动准则范围之内进行新闻选择的准则,是社会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形式主要为法律、法规、文件、宣言、规章制度等等。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形式内容有所不同。新闻政策的某些重要内容,若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就成了新闻法。新闻主题(218)是新闻报道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是记者加工材料、选择角度、表达及运用语言的主要依据,是贯穿于新闻报道写作的主要线索,体现记者对客观新闻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张、见解等。是新闻的灵魂,主题的提炼是决定报道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写作中,交代新闻背景、选取报道新闻事实的角度以及如何谋篇布局等都要为烘托和表达新闻主题服务。新闻主题必须真实、客观、正确,同时,还需鲜明、深刻而有针对性,要求记者用最简洁的文字,准确写出最重要的事实。新闻跳笔(214)是一种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进行详尽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有两个特点,一是多段体,分小段的文体结构;二是句子之间、段落之间跳跃幅度较大。作用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吸引读者并适应其快速阅读的习惯;二是便于记者快速写作并形成明快的新闻文风;三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新闻洗稿(264)指提取他人新闻文章的核心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篡改、拼凑、删减从而整合成一篇新的新闻文章的行为。分为三种形式,利用平台壁垒隐匿作品真实来源及作者身份,篡改标题,内容基本不变;篡改原作文字、调换顺序、同义词替换以改变原作品独创性表述,仍保留原作独创性的观点成分;由人工智能对文章自动进行名词替换、修改同义词、重置句段顺序等操作。严重侵犯了文章原创者和传播平台的权益,严重破坏了新闻生产与传播秩序。有关主体应明确新闻洗稿侵权认定标准,使诉讼有法可依;提高新闻洗稿赔偿金额,加大成本和惩罚力度;完善平台人工审核,建设专业洗稿鉴定团队等。报道思想(267)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它是编辑部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方针、政策、策略而规定的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要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既体现、包含了新闻从业人员以往科学实践的经验和盲目实践的教训,又在正确揭示客观事物各种规律的基础上,给采编人员指出了日后采写新闻报道时如何克服盲目性、明确目的性的大致方向。记者不能游离于报道思想之外而随意确立采访目的,采访目的的确立又忠实服务于报道思想;新闻报道必须注重实际,反映实际,这是根本的大前提,包括报道思想在内的所有新闻活动环节均不能违背。新闻观察(208)是指记者依据一定的采访任务,通过大脑及各种感官感受,对客观事物的外部现象与联系的综合反映,来进行新闻采访。目的是通过对现场场景、表象、行为、细节的获取和捕捉,更好地反映客观新闻事实。无论媒介平台如何变迁,采访技术如何进步,观察永远是记者采访不可忽略的环节,它对获取第一手材料、还原事件原貌、取得受众信任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不同的采访目的和采访对象,观察可分为场景观察、人物观察和细节观察,三者互有渗透和交叉。视觉新闻(120)也称特写式消息,是指具有现场感、立体感,有视觉画面和视觉形象,有典型的生动细节的新闻事实的报道。视觉新闻的立脚点应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应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克服枯燥感和概念化。座谈会采访(256)是记者通过座谈的方式,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就同一话题,向多个对象进行采访的一种新闻采访方式。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报道座谈会,座谈会本身就构成新闻;二是通过座谈会了解情况,搜集材料,不报道座谈会本身。报道以座谈会的形式出现,通常是比较重要、为读者关心的问题,表明编辑部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