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江苏省苏州市八校联考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届高三年级三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世纪以来,受西方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文学批评以科学性为价值目标。无可非议,这是中国文学融于现代性的必然反应,而且科学性也是文学批评应该坚守的价值尺度。但是为了追求科学性而牺牲文学批评应该具备的温度,牺牲文学批评的“情”,文学批评将会走入死胡同。近现代时期,虽然西方文学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影响深远,但传统文学批评依然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体式。深受西方哲学影响的王国维,写出了像《红楼梦评论》这样“西化”的文学批评,同时他也有承接中国批评传统的《人间词话》问世。在小说批评领域,有众多批评家采用评点的形式,对于小说作品的思想意蕴、形式特征、价值意义等进行了精辟判断。20世纪90年代以来,虽然学院批评一家独大,但在一些文学杂志上仍然可以看到延续传统光辉的文学批评,不过大都以“卷首语”“编辑手记”等形式出现。这些文学批评在细读作品、沟通作家和读者的情感纽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对话批评成为文学批评中不可忽视的力量。例如,批评家和作家之间的对话、访谈,批评家之间的探讨与交流,都是对话批评的有益尝试。然而,真正有效的对话批评,是在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而要建立起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对话批评,还得从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那里寻找滋养。(摘编自周新民《在对话中重新感知文学批评的温度》)材料二: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标志着中国第一篇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批评专题论文产生。与小说评点相比,论文批评注重理论的抽象、概括与综合,相关结论尽管内涵和外延都很精确,却常常因为过于抽象而很难和作品的感性形式相对应。小说评点灵活、自由、容量大,可以总结作家创作、分析作品细节、指导读者阅读。与那种脱离作品的先验的、空洞的理论和批评大不相同,小说评点注重反复阅读、分析、揣摩、研究、品味,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当然,小说评点多从具体着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批评零散及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当代小说评点继承了古代小说评点形式,如果再将其与现代学术规范相结合,必然可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中国具有丰富的优秀传统批评资源,要建构中国自己的文学批评体系,就需接续古代传统批评中的精华,阐释新时代的文学现象。当代小说评点不仅将中国传统批评的优长发挥出来,而且结合现代学术规范的思辨特征,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人们更喜欢阅读一些“短、平、快”的内容,而对那些篇幅较长的小说评论望而却步。在这种相对浮躁的阅读环境下,评点式批评可帮助读者平心静气阅读作品。因此,在学者谭帆看来,“小说评点的传播价值大致表现为内外两端,就外在现象而言,是指小说评点对小说传播和普及的促进。而就内在形态而言,则表现为评点本身在欣赏层面上对读者的阅读影响和指导作用”。可见,当代小说评点除了可以对文学实践发挥批评与指引功能以外,更能在新型文化环境中促进小说作品的传播。(摘编自李雪莉《评点式批评的历史演进及其当代运用》)材料三:王国维于1904年发表的《红楼梦评论》,石破天惊般打开“红学”研究的新局面。他认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开创了用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新篇章,被誉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开山创始之作”。王国维思想中的悲剧观念和悲情意识,从《红楼梦评论》延续到《人间词话》,再到《宋元戏曲考》关于元杂剧性质的论述,既有一脉相承之处,又有动态发展的历程,从而形成王氏印记的悲剧观念和美学精神,并开启了中国学术从古典到现代美学转型的发端。王国维对于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思想的接受和熔铸,有其个人特定的人生遭际和时代背景。王国维一定是经过自己个人的思考、判断和选择,才会去信奉叔本华人生哲学理论。换句话说,王国维并不是单纯的接受、挪用以及生搬硬套,而是经过思考后,与个人的哲学理念、人生价值找到契合点,从而形成了特有的悲剧美学观念。这种悲剧美学观念某种程度上又汇通了中国文化从老庄以来的“无为”“无我”“吾丧我”的传统,将佛家的涅槃与道家的出世作为解脱的途径,打通了中西方学术的路子,熔铸一炉,成为一家之言。王国维对于“红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寻找各种“影射”“本事”以及与作者生平的勾连,而是表现生活感性的层面背后人生痛苦的本质。他的悲剧意识强调直面人生之苦痛,并在苦痛中找到解脱,才能从俗世中得到升华和超越,这显然是受西方悲剧理论的影响。而王国维从个人的遭际体验出发,借西学悲剧理论之视角重新审视解读了《红楼梦》,其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构建了一种对“宇宙人生上之根本问题”的解释的人生哲学,找到了中国现代美学的形而上学的依据。(摘编自沈永英《王国维悲剧思想与悲情意识探源——论<红楼梦评论>对西学、佛学和老庄思想的熔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促进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我们不能把科学性作为唯一的价值目标,还需保持文学批评应该具备的温度。B.在当下浮躁的阅读环境中,人们只阅读“短、平、快”的内容,评点式批评作品的传播可改变这一不良现状。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当代文学批评中所应该关注的评点方式,但是二者的批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侧重。D.在西方悲剧理论影响下,王国维的悲剧思想与悲情意识强调直面人生苦痛,注重从俗世中获得升华与超越。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是“西化”的文学批评,但对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并未生搬硬套,而是有所提升。B.论文批评侧重理论的抽象、概括与综合,小说评点注重文本的细读、分析、研究,而后者更能吸引读者。C.与《红楼梦评论》不同,《人间词话》承接了中国的批评传统,但二者都保持文学批评应具备的科学性。D.当代小说评点注重从具体着眼,多以“卷首语”“编辑手记”出现,但普遍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小说评点的一项是()A.开卷即云“风尘怀闺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B.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以使闺阁昭传,复可以悦世人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故曰“贾雨村”云云。C.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笔,狡猾之甚。后文如此处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D.然使无伦理学上之价值以继之,则其于美术上之价值,尚未可知也。今使为宝玉者,于黛玉即死之后,或感愤而自杀,或放废以终其身,则虽谓此书一无价值可也。4.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体现了当代文学批评所倡导的原则,下列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A.既以科学性为价值目标,又不缺乏温度。B.古代小说评点与现代学术规范相互结合。C.批评家对话作家,勾连作品与作者生平。D.批评家个人体验与思想文化、理论融合。5.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下面这一案例的看法。“老俞闲话”系列直播中,俞敏洪、董宇辉、余华、蔡志忠等嘉宾开启对谈,采用与作品、作者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让网友大呼“过瘾”。每场直播都有上万人“路过”并围观,几万册书在相互点评和对话中销售一空,获得众多读者青睐。【答案】1.B2.A3.D4.C5.①俞敏洪、董宇辉、余华、蔡志忠等嘉宾构建了真正和谐的对话关系,体现了对话批评的精神内核。②借助网络直播、嘉宾对谈等新文学批评方式和传播方式帮助销售,促进了作品的传播。【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评点式批评作品的传播可改变这一不良现状”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在这种相对浮躁的阅读环境下,评点式批评可帮助读者平心静气阅读作品”,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改变现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而后者更能吸引读者”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小说评点……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并没有说哪个更吸引读者。C.“但二者都保持文学批评应具备的科学性”强加因果。文中并无说明二者是否都具备科学性,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传统文学批评依然是重要的文学批评体式”。D.“多以……出现,但普遍存在着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强加因果。“卷首语”“编辑手记”等形式并不是小说评点存在批评零散及理论深度不够等问题的原因。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根据原文可知,中国传统小说评点可能具备延续体现中国文化的传统,传统文学批评重视“影射”“本事”以及与作者生平的勾连,以及小说评点注重反复阅读、分析、揣摩、研究、品味等方面的评点。D.对《红楼梦》从“伦理学”“美术上之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是用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文学批评,并不属于中国传统小说评点的方式。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比较文中信息的能力。C.“勾连作品与作者生平”不符合。文中指出,“王国维对于‘红学’的创新之处在于,不是寻找各种‘影射’‘本事’以及与作者生平的勾连,而是表现生活感性的层面背后人生痛苦的本质”,可见该项是王国维所摒弃的方式。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材料一原文中提到“对话批评”的批评方式,并且说明“真正有效的对话批评,是在批评家和作家之间、批评家和文学作品之间、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而题目案例中,各方嘉宾们正是以对谈方式,与作品、作者面对面交流,真正构建了和谐的对话关系,实现了真正有效的对话批评,才能收获诸多网友的肯定。材料二原文中提到“在这种相对浮躁的阅读环境下,评点式批评可帮助读者平心静气阅读作品”“当代小说评点除了可以对文学实践发挥批评与指引功能以外,更能在新型文化环境中促进小说作品的传播”。而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直播评点、嘉宾对谈等新颖的文学批评方式与传播方式,实现了较高的销售额,真正促进了作品的传播。(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子见南子林语堂剧中人物:孔丘子路(孔子的弟子)南子(卫灵公夫人)雍渠(宦者)歌女四人南子先生看卫国的风土民情如何?孔丘很好,很好。地美物丰,虽然只算千乘之国,如能以礼教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用民以时,兴乐复礼,三月可以化民易俗,期年可以称霸,三年而王。南子这礼从哪里来的?孔丘昔者帝尧……南子啐!孔丘(暂停,又说,)昔者帝舜……南子啐!……我不是笑先生的话,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孔丘是的,不过这礼是远述尧舜的遗化,经过夏殷,各有损益,再由周公制成的。南子我所以问这一层,因为我想要创立一个“六艺研究社”,或是称为“国术讨论会”也行,由先生领导指教,每朔望一次就在这里开会,茶点一切,由我尽义务供给。先生的意思如何?孔丘好极,好极!南子不过,如果有这个社,我个人一定加入,也必定请几位姑姊妹加入,男女同学。什么男女有别的话,在事实上,是否伪托古制,我实有点怀疑,在理论上,我也绝难承认。你说这个意思对不对?孔丘aw……aw……aw!南子先生你想如何,对不对?孔丘(不得已的,)男女有别,这是三代相传,周公制定的。恐怕士女之间时或有越礼之事,要请夫人防范才是。南子你又来了。我想饮食男女,就是人生的真义,就是生命之河的活源。男女关系是人生之至情,至情动,然后发为诗歌,有诗歌然后有文学。你听见过我们卫国的诗歌么?孔丘听见过的。南子好不好?孔丘很好!南子你知道我们的诗,及邶鄘的诗何以最好呢?就是因为有桑中之会城隅之盟的不懂礼仪的士女动乎至情而有所感发,所以“六艺研究社”男女同学也不仅尽在饮食衣冠之美而已,于文学诗词也有裨益的。(停一会。)我们什么时候兜风去,好不好?现在天气正好,薄暮之际,乘着马车,到淇水之畔去兜风,听他们士女唱和,乘着夕阳西下,才从顿丘回来,真是有趣。孔丘(有点窘,)好吧!这是天命!(外头有人敲门,雍渠趋前启门,见是子路。子路立在门外,请见孔丘。雍渠入。)雍渠子路请见夫子。(孔丘出,两人在门外低语。)子路先生的事如何?孔丘(叹一回气)不济事了,听天由命吧!子路怎么了?孔丘(摇头,)南子思想太新,道不同不相为谋。她要组织“六艺研究社”,要男女同学。我想总是暂时敷衍一下,早晚总是走的吧!(子路默然良久。忽闻房里音乐悠扬的声音。南子已拿着月琴。孔丘回房中。)南子是子路吗?请他进来!(孔丘出,请子路同进。子路见南子作揖,停止弹琴。)南子我刚才邀夫子一同兜风去听山歌,你可以同来吗?子路(客气地,)夫人命令,荣幸之至,不敢不听。南子好!我前天制一个曲,是依卫民的歌词编制的。今天与夫子初次相会,就请奏一曲作为见面礼吧!(南子向孔丘、子路微笑。孔丘沉郁,恍然如有所失。子路神志昏然,点头称善。南子斜躺椅上,手执月琴,形骸略为放浪,弹起《桑中》的调子,嘴里喃喃,潇洒而凄楚。)南子叫歌妓来!(雍渠应声而出。南子重自低声吟唱。子路坐立不安。孔子出神,忽然猛醒,警惕起来。)孔丘(轻声对子路)我决意去卫了。(南子放浪自若,不闻不问。)子路因为道不同吧?孔丘我有所怕。我有所怕。(雍渠与歌妓同入,服装妖艳夺目。孔子、子路抖擞精神。南子坐起,拿着月琴。)南子孔夫子专长于乐,请与以教正!(又弹起《桑中》的调,嘴里唱着,悠扬激越,备极哀艳。歌女随曲舞蹈,时和时止。孔子、子路都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南子(唱)爱采唐矣,沫之乡矣;歌女(和)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歌女舞。南子掷琴给雍渠,解衣起舞,)南子(唱)爱采麦矣,沫之北矣;歌女(和)云谁之思?美孟弋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南子与歌女合舞,雍渠弹琴。)南子(唱)爰采葑矣,沫之东矣;歌女(和)云谁之思?美孟庸矣!(合唱)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南子与歌女合舞,将孔子,子路包围。舞毕。)子路夫人曲舞都这样的好,真是天才,真是佩服之至。南子哪里!笑话!(忽注目孔丘。孔丘沉思似的。)夫子指教。孔丘(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想不到乐舞有好到这样的!(恢复原态。)夫人乏了吧!南子不算什么!就这样算作拜夫子门下的礼吧!(笑容可掬,向孔子作揖,)“六艺研究社”可以答应吧!(孔子不对。)不吗?不答应吗?(可爱的声容动了孔子。)孔丘(自言自语的,)行年五十六,到今日才明白艺术与认识人生。是的,这才是真正的诗,真正的礼,真正的乐。别种的雅颂及别种的揖让都是无谓的,虚饰的。南子(有喜色,)谬蒙夫子过奖。那末就算答应了。后天兜风去,一定要来!我们先退吧!(南子、雍渠及歌女由帘后退出。子路与孔子相看。南子去后,两人相看。)子路夫子的意思如何,可以留在卫国吧?孔丘(所答非所问的,)如果我不是相信周公,我就要相信南子的。子路那末,夫子可以留吧?孔丘(坚决的,)不!子路因为南子不知礼吗?孔丘南子有南子的礼,不是你们所能懂的!子路那末,为什么不就在这里?孔丘我不知道,我还得想一想……(沉思着,)……如果我听南子的话,受南子的感化,她的礼,她的乐……男女无别,一切解放,自然……(瞬目间现狂喜之色,)……啊……(如发现新世界。)……不(面忽苍老黯淡而庄严,)不!我走了!子路到哪里去?孔丘不知道。离开卫,非离开卫不可!子路夫子不行道救天下百姓了吗?孔丘我不知道。我先要救我自己。(形容憔悴,慢慢的低头,以手托额,靠手膝上,成一团弯形。)1928年10月30日(有删节)6.下列对戏剧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围绕孔子面对是否要留在卫国这一抉择而展开,核心的内在冲突是孔子与南子两人不同“礼乐观”的冲突,一个重礼,一个重情,其实也是孔子的内心自我冲突。B.“我是想尧舜是二千年前的人,大概现在骨头已朽了吧!”南子这句台词的言外之意是孔子所谓的先王之“礼”是陈旧腐朽的,由前文两个“啐”字也可见她的态度。C.《吕氏春秋》:“郑卫之声,桑间之音,此乱国之所好,衰德之所说。”郑卫之声,因不同于雅乐,常被儒家认为是淫靡之音,而戏剧中孔子对卫声则予以高度肯定。D.在戏剧中,南子不时询问孔子,而孔子基本上是只答不问,在尊贵的卫灵公夫人面前努力保持自己敦厚稳重的形象,这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7.下列对戏剧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戏剧通过艺术虚构,将“子见南子”的历史故事结合社会现实予以新的含义,南子的“礼乐观”张扬着反对封建礼教、解放人性等现代思想。B.“不得已的”“有点窘”“叹一回气”“所答非所问的”“坚决的”等舞台说明精练而形象地刻画出孔子的形象,也不时推动着剧情的发展。C.戏剧善于运用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如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来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孔子的形象特征由此而更加分明。D.戏剧人物语言文白杂糅,颇具特色,一方面活用文言词句,赋予对白历史感;同时大量运用白话口语,化艰深为通俗,增强了对话的生动性。8.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在剧中有何作用?9.《史记·孔子世家》载:“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市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同是讲孔子“去卫”的故事,但所述原因各异,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突出南子的形象。展现了南子潇洒大方,思想新潮,举止风流,至情至性,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形象。②推动剧情发展。合舞一段展示了以南子为代表的新思潮对传统礼教的浓烈熏染,推动下文孔子思想的斗争、离开卫国情节的发展。9.①把孔子“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喜怒哀乐的“真人”,使孔子成为有血有肉的人,让人觉得孔子颇可亲近,更有人情味,更接地气。②本剧中孔子“去卫”的原因,作者想象与虚构了南子与孔子新旧思想的矛盾冲突,在人物冲突中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③剧中孔子“去卫”的原因展现了孔子的思想转变过程,必须首先“救出自己”,从这种思想的震荡中重新掌握自己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与他‘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主张保持一致”错误。根据文中“以礼教民……兴乐复礼”,南子是卫灵公夫人,孔子与南子二人尊卑不同,这与他“为国以礼”的主张一致。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为国以礼”C.“通过弟子子路和卫灵公夫人南子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错误。文中弟子子路与孔子没有形成对比反衬,卫灵公夫人南子同孔子形成对比,不是“反衬突出孔子的守正直行”,而是为了突出孔子的思想冲突。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从人物形象上,突出了人物形象。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一段,乐曲悠扬激越,备极哀艳,南子放浪自若,且歌且舞,让我们看到一个略为放浪,敢于追求新思想,敢于突破“礼”的束缚,追求真性情的新女性形象。从情节上,推动了情节发展。在观看南子与歌女合唱合舞的过程中,孔子、子路“目不暇顾,心神向往,但又呈一种郁不安之状”,表演结束孔子“如由梦中惊醒,慢慢地慨叹”,在子路问及时,孔子“答非所问”,并“现狂喜之色”,又“忽苍老黯淡而庄严”,并要坚决离开,“救我自己”,可知,观看合唱合舞时,孔子不由得受到感染,产生心理共鸣,却又还坚持自己,展现了孔子思想的转变,也推动了“去卫”情节的发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个性特色及艺术效果的能力。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是关于自我的反思和成长,《史记》中孔子离开卫国是认为卫君好色不道德,是善于丑陋德行的批判与否定。本剧中的孔子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而是一个接地气的普通老者,有心理波动,有困惑无解,让读者更觉亲切。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之前作者虚构了以南子为代表的“情”与孔子为代表的“礼”之间的戏剧冲突,使戏剧表现波澜起伏,更有张力,更具观赏性,更具文学性。本剧中孔子离开卫国是因为“救我自己”,体现了个人在面对新思想时内心的矛盾斗争,体现了个人的思想变化转折过程,更具普遍性,更具有现实意义。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前被诏,使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②《三国志》。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然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臣奉旨寻详,务在周悉。上搜旧闻,傍摭遗逸。按三国虽历年不远,而事关汉、晋。首尾所涉,出入百载。注记纷错,每多舛互。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皆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论,谨封上呈。窃惟绩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臣实顽乏,顾惭二物。虽自罄励,分绝藻绩,既谢淮南食时③之敏,又微狂简斐然之作。淹留无成,只秽翰墨,不足以上酬圣旨,少塞愆责。愧惧之深,若坠渊谷。谨拜表以闻,随用流汗。臣松之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谨言。(裴松之①《上三国志注表》)材料二:少期集注《国志》,以广承祚所遗,而喜聚异同,不加刊定,恣其击难,坐长烦芜。观其书成表献,自比蜜蜂兼采,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刘知几《史通·补注》)材料三:宋元嘉中,裴松之受诏为注,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讹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其中往往嗜奇爱博,颇伤芜杂,如《袁绍传》中之胡母班,本因为董卓使绍而见,乃注曰“班尝见太山府君及河伯,事在《搜神记》,语多不载”,斯已赞矣。此类凿空语怪凡十余处悉与本事无关而深于史法有碍殊为瑕颣。然网罗繁富,凡六朝旧籍今所不传者,尚一一见其厓略,又多首尾完具,不似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皆剪裁割裂之文,故考证之家,取材不竭,转相引据者,反多于陈寿本书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正史类·三国志》)【注释】①裴松之:字世期,唐人避李世民讳,改少期。②陈寿:字承祚。③淮南食时:淮南王刘安有文才,汉武帝使为《离骚传》,旦受诏,日食时上。10.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此类凿空A语B怪C凡十余处D悉与本事无关E而深于史法F有碍G殊H为瑕颣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入,文中表示约数,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中“出入”的意思不同。B.广,文中指扩充,活用作动词,与《六国论》中“不能独完”的“完”用法相同。C.刊,文中指删改,修订,与成语“不刊之论”“不刊之典”中的“刊”意思不同。D.委曲,文中指事情的底细、原委,与成语“委曲求全”中的“委曲”的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裴松之认为陈寿的《三国志》“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也存在着比较简略、常有脱漏的缺点,所以他致力于全面地去了解史实。B.裴松之奉诏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在撰写完成近一个月后就给皇帝上表,谦虚地表达了自己的不足之处,言辞恳切,态度诚挚。C.裴松之自述的补阙、备异、矫妄、论辩等作注四类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评论的“六端”虽然分法不一,但两者实有共通之处。D.《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对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褒贬相兼,一方面批评其“颇伤芜杂”,另一方面又肯定其提供了更为翔实的史料。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2)淹留无成,只秽翰墨,不足以上酬圣旨。14.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言及“蜜蜂兼采”这个比喻,分别借此表达了怎样的观点?【答案】10.DEG11.C12.B13.(1)对于陈寿没有记载的内容,如果事情应当存录下来,我就无不尽力搜集来弥补《三国志》的缺失。(2)我长久地停留(于注书之事)而没有成就,只是玷污了笔墨,不足以向上用来酬答皇帝的旨意,稍微弥补我的过失和罪责。14.①材料一借“蜜蜂兼采”表达广泛搜集和采纳各种文献资料的态度。②材料二借“蜜蜂兼采”对裴松之的注书方式进行了批评。【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这样的注解虽然奇特,一共有几十处,但与原文主旨并无直接关联,且对史书的严谨性有所妨碍,成为其注解中的瑕疵。“此类凿空语怪”,主谓结构,“凡十余处”补充数量,联系紧密,中间不断开,其后断开,即D处。“悉与本事无关”“深于史法有碍”并列结构,“而”是连词,一般放在句首,“而”前和“碍”后断开,即EG处。故在D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表示约数;偏义复词,进入。句意:所以首尾所涉的时间跨度长达百年。/防备其他盗贼进来。B.正确。“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完”,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句意:以补充陈寿(承祚为其字)所遗漏的内容。/不能单独保全。C.错误。都是“删改,修订”的意思。句意:却不加以删定和修正。/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不能更改或磨灭的有关帝王的记载、钦定典制。D.正确。事情的底细、原委;曲意迁就。句意:详细叙述《三国志》事件的来龙去脉。/勉强迁就,以求保全。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材料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B.“在撰写完成近一个月后就给皇帝上表”错误。“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写校始论,谨封上呈”的意思是:从开始撰写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月了。现在完成了校勘和评论,我谨将成果封好呈上。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能力。(1)“载”,记载;“罔不”,双重否定,没有不;“阙”,缺失;(2)“淹留”,长期逗留,长久停留;“秽”,玷污;“酬”,酬答。【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使用了“蜜蜂兼采”这个比喻,但表达的观点有所不同。材料一中,裴松之使用这个比喻来表达他自己在为《三国志》作注时,广泛搜集和采纳各种文献资料的态度。他自比蜜蜂,意在强调自己在搜集和整理史料时,如同蜜蜂采集百花酿蜜一样,力求全面和详尽,以补充和丰富陈寿《三国志》的内容。裴松之的这一观点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广博的学识。材料二中,刘知几则使用这个比喻对裴松之的注书方式进行了批评。他认为裴松之在注《三国志》时,过于追求广泛搜集各种说法,但没有加以删定和修正,导致作品繁杂冗长。刘知几认为这种“喜聚异同,不加刊定”的做法,就像蜜蜂采蜜却不辨甘苦一样,使得作品缺乏精炼和深度。因此,他批评裴松之的注作“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参考译文:材料一:我之前被皇帝下诏,命令我搜集三国时期的异同之处来为陈寿的《三国志》作注。陈寿的《三国志》在编纂和叙述上十分可观,很多事情都经过审慎的核实。确实是值得阅读的宝库,也是近代的佳作。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过于简略,时常有遗漏之处。我奉旨进行详细的搜集和整理,力求详尽无遗。我向上搜索了旧的见闻,广泛地收集遗落的故事。虽然三国时期距离现在的时间并不遥远,但因为它涉及到汉朝和晋朝。所以首尾所涉的时间跨度长达百年。关于三国的记载纷繁复杂,其中多有谬误和相互矛盾之处。对于陈寿没有记载的内容,如果事情应当存录下来,我就无不尽力搜集来弥补《三国志》的缺失。有时同一件事情的说法不同,言辞有所出入,或者事情本身就存在不同的版本,让人难以判断,我都将它们抄录下来以备参考。如果发现有明显的错误,言辞不符合事实,我就随即进行纠正,以惩罚那些妄言的人。同时,我也对当时的事件是否妥当以及陈寿的一些小错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进行了论辩。从开始撰写到现在,已经接近一个月了。现在完成了校勘和评论,我谨将成果封好呈上。我私下里认为,好的作品需要多种色彩才能构成完整的画面,就像蜜蜂采集各种花朵的蜜才能酿出美味的蜜糖一样,这样才能使作品丰富多彩,超越其本质。我实际上愚钝无能,对这两种事物(绘画和酿蜜)都自感惭愧。虽然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我的文采却远远不如它们。我既比不上淮南王刘安(指其敏捷的才思),也达不到孔子“斐然成章”的文采。我长久地停留(于注书之事)而没有成就,只是玷污了笔墨,不足以向上用来酬答皇帝的旨意,稍微弥补我的过失和罪责。我深感愧疚和恐惧,就像掉进了深渊一样。我恭敬地呈上这份奏表,同时感到汗流浃背。我裴松之诚惶诚恐,叩首再叩首,冒死上言。材料二:(裴松之)在短期内完成了对《三国志》的注解,以补充陈寿(承祚为其字)所遗漏的内容,但他喜欢聚集各种不同的说法,却不加以删定和修正,任凭它们互相辩难,这就造成了注解的冗长和繁杂。观察他完成注解后上表献给皇帝,他自比为蜜蜂兼采百花,但问题是他不分甘苦,导致注解的内容如同混杂的果实一样,难以分辨其真正的味道和价值。材料三:在宋文帝元嘉年间,裴松之接受诏令为《三国志》作注。他在注解中广泛引用各种书籍,并时常加入自己的见解。综合起来,他的注解大致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引用各家的论述,以辨别是非;二是参考各种书籍的说法,以核实和纠正错误;三是详细叙述《三国志》中已有的事件,揭示其来龙去脉;四是补充《三国志》中未记载的事件,以弥补其缺失;五是详细介绍《三国志》中已有的人物,丰富其生平事迹;六是附加《三国志》中未提及的人物,与已有的人物相类比。然而,裴松之的注解有时过于追求广博和奇特,导致内容显得繁杂,甚至有所累赘。例如,在《袁绍传》中提到的胡母班,他原本只是因为董卓派遣而见到袁绍,但裴松之在注解中却提到“胡母班曾经见过太山府君及河伯,这件事记载在《搜神记》中,但具体内容多未记载”。这样的注解虽然奇特,一共有几十处,但与原文主旨并无直接关联,且对史书的严谨性有所妨碍,成为其注解中的瑕疵。尽管如此,裴松之的注解网罗了丰富的史料,许多六朝时期的旧籍现在已不传,但在他的注解中还能略见一二。而且,他的注解往往首尾完整,不像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李善的《文选注》那样有所剪裁和割裂。因此,对于考证学家来说,裴松之的注解是他们取之不竭的史料来源,许多学者在研究中反而更多地引用裴松之的注解,而不是直接引用陈寿的《三国志》原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人入蜀李远①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②。[注]①李远,蜀(今四川)人。②《晋书·王浚传》:“浚夜梦悬三刀于卧屋梁上,须臾又益一刀。浚觉,意甚恶之。主簿李毅贺曰:‘三刀为州,又益一者,明府其临益州乎!’果迁益州刺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中的“客”“君”即作者所送入蜀之“人”。B.颔联构思新巧,工于炼字,突出色彩,描绘了蜀地秀美明丽的景致。C.颈联对句“巴江作字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巴江蜿蜒曲折的特点。D.诗歌用典贴切,“杜魄呼名语”“梦刀州”都“切地”,切“蜀”。16.李远《送人入蜀》与李白《蜀道难》两诗均涉及“送人入蜀”,但由此而抒发的感情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5.D16.(1)本诗表达对友人即将去的蜀地的赞美之情,支持鼓励朋友,要尽兴游玩,欣赏美景,不要心生忧愁思念故地。(2)李白《蜀道难》表达对友人担心,认为蜀地艰险,人心险恶,早去早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思想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杜魄呼名语’‘梦刀州’都‘切地’,切‘蜀’”错,结合注释看“梦刀州”切益州。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李远《送人入蜀》说“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可见是说友人去风景秀美的地方,有碧绿的树,红色的楼阁,蜿蜒流淌的江水,山清水秀,要尽兴游玩,不要思念故地。李白《蜀道难》说“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规劝友人不要去蜀地,路途太艰险了,更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六国论》中以“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朝廷重蹈六国覆辙的忧虑,其实早在唐代杜牧《阿房宫赋》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揭示了。(2)《燕歌行并序》中,高适饱含着悲悯和礼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战士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的情景,说明他们并不是为了取得个人功勋而视死如归。(3)唐代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在唐宋诗词中,像这样揽镜自照、感慨世事人生的名句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③.相看白刃血纷纷④.死节从来岂顾勋⑤.君不见高明镜悲白发⑥.朝如青丝暮成雪(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哀、鉴、勋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汉字是文化项之一,与其他文化项具有互证关系,古汉字字形可视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化石。陈寅恪曾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通过汉字溯源,可以展示贮存在汉字字形中的文化信息,增加文化积淀。《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个句子,“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两句话中的“取”都是“娶亲”之义。今天“娶亲”一词写作“娶”,《孔雀东南飞》中的“取”①?稍作字形溯源,这一疑问即可解开。“取”从“又”从“耳”,在古文字中“又”是手的象形,“取”的构形以手里拿着耳朵表示“获取”义,这是对古代狩猎、战争礼仪的映射。古代狩猎获得禽兽、战争俘获敌人,割下左耳,论数计功,因此“取”的“获取”义带有强行获得的特点。许多由“取”组成的双音词,②,如“争取”“掠取”“索取”“牟取”“攫取”“篡取”“夺取”“强取豪夺”等。“取”的“娶亲”义,是沿着“取”的强行获得这一特点方向上的引申,这又与古代的婚俗有关。古代有抢婚习俗,抢婚是以强制手段获得女子并成亲,古人就用“取”字记录“娶亲”义,这样《孔雀东南飞》中的“取”当“娶亲”讲就不难理解了。后来又造了“娶”字专门记录“娶亲”义。由“取”的例子我们看到通过字形溯源释放出的古代文化信息,也可以看到这些文化信息③。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19.由“取”的例子我们看到通过字形溯源释放出的古代文化信息有哪些?【答案】18.①为什么有“娶亲”之义②都能体现这一特点③对词义特点和词义发展的影响19.①古代狩猎获得禽兽、战争俘获敌人,割下左耳,论数计功。②古代有抢婚习俗,抢婚是以强制手段获得女子并成亲。【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这里需要填一个问句,结合后文对问题的解说部分“‘取’的‘娶亲’义,是沿着‘取’的强行获得这一特点方向上的引申,这又与古代的婚俗有关”,确定这个问题为:为什么有“娶亲”之义。②由下文“如”确定空处为总结句,再分析“如”后内容,是双音词的列举,突出特点,可以确定答案为:都能体现这一特点。③此处是对整个文段的总结概括,结合上文分析,讲的都是关于词义的特点及发展的内容,这里强调文化信息对词语的影响,得出答案为:对词义特点和词义发展的影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段压缩之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由“在古文字中“又”是手的象形,“取”的构形以手里拿着耳朵表示“获取”义,这是对古代狩猎、战争礼仪的映射。古代狩猎获得禽兽、战争俘获敌人,割下左耳,论数计功”概括出第一点。②由“强行获得这一特点方向上的引申,这又与古代的婚俗有关。古代有抢婚习俗,抢婚是以强制手段获得女子并成亲,古人就用‘取’字记录‘娶亲’义”概括出第二点。(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多少日子以来,他向上,又向上;升高,降低一点,又升得更高。他爬的山太多了。山越来越高,山头和山头挤得越来越紧。路越来越小,也越来越模糊。他仿佛看到自己,一个小小的人,向前倾侧着身体,一步一步,在苍青赭赤之间的一条微微的白道上走。低头,又抬头。看看天,又看看路。路像一条长线,无穷无尽地向前面画过去。云过来,他在影子里;云过去,他亮了。他的衣裙上沾了蒲公英的绒絮,他带它们到远方去。有时一开眼,一只鹰横掠过他的视野。山把所有的变化都留在身上,于是显得亘古不变。他想:山呀,你们走得越来越快,我可是只能一个劲地这样走。及至走进那个村子,他向上一看,决定上山借宿一宵,明天该折回去了。这是一条线的尽头了,再往前没有路了。2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他仿佛看到自己”中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岁月不饶人,但似乎特别优待他,他的模样还和十年前相仿佛。C.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背后不易被察觉。D.那信恐怕没有被达夫保留,但写那信的心境直到现在都还能仿佛。2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低头看看路,又抬头看看天”,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2.文中以第三人称“他”为主,而画波浪线的句子又交替使用了“你们”“我”,请简要分析人称转换的好处。【答案】20.C21.原句通过动作和观察分离,营造出一种深沉而含蓄的氛围;强调了人的动作变化和动作背后的意义,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22.对话式的表达增强了文本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人称的转换带来的情感交织使得文本更加动人,使表达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乏味。【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文中的“仿佛”是副词,“似乎,好像”。A.动词,表比喻,好像;B.动词,做谓语,差不多,相似,近似;C.副词,似乎,好像。D.动词,作谓语,有近似或大概的印象。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通过“低头,又抬头”先描绘了人物的动作,然后再详细阐述“看看天,又看看路”,这种结构使得读者首先注意到的是人物的动作变化,再逐渐理解到这些动作背后的意义,即人物在观察和思考。这种写法给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使得描述更加含蓄和深沉。将动作和观察分离,也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改句显得直接而平淡,缺少了原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称作用的能力。画线句是一段内心独白,其中“他”正在与山进行一场无形的对话。第一人称的“我”,显得真实亲切,也便于抒发感情。“一个劲地这样走”,透露出坚韧和执着。第二人称的“你们”既可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可使作者的态度更鲜明,亲切自然。“你们走得越来越快”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力量无法抗拒的无奈和无力感。人称的转换使得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交替使用不同的人称代词可以使句子结构更加灵活多变,避免了单调乏味的叙述方式。这样的写作风格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保持兴趣和好奇心,提升整体的阅读体验。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4年“五一”期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