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1级语文适应性检测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对微型小说进行鉴赏,实际上是一种赏析,这是相对于“论析”而言的。论析,是一种科学化方法;赏析基本上是一种艺术化方式。在对微型小说的评论中,赏析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身的,所以它最使读者感到亲切愉悦。由此可见,文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欣赏:创作是对人生的审美欣赏,而赏析则是对创作(欣赏)的欣赏。赏析的析,则指艺术分析,它以作品为欣赏对象,把整体欣赏过程中的印象依据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阐释,使读者不仅知其然,知其美,而且还知其所以然,知其为什么美,美在哪里。鉴赏微型小说,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和读者一起进行审美活动,进行着一种艺术上的共同创造。只有通过鉴赏,包括专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的鉴赏,才能发挥微型小说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益。对微型小说进行鉴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解读、阐释和借鉴,这对于微型小说的作者、读者以及一切爱好者而言,也可称之为艺术向导,它能让他们从这些长短不一的赏析文字中,在赏心悦目之中悟出一点有益的东西来。微型小说,形态各异,别具一格,鉴赏就是要根据这些作品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的特点,选择一个特定的艺术角度,用美学的、历史的观点去观照和分析,从中发现美,寻找微型小说中表现美的艺术规律。这不仅是一种审美鉴赏的艺术活动,而且也是对微型小说进行阐释、欣赏、分析的文学评论实践。也许,它们会给微型小说的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许多有益的启迪。(摘编自《微型小说鉴赏美学·微型小说的审美鉴赏导论》)材料二在微型小说的叙事艺术中,从时间上来说,往往表现“瞬间”内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而这“瞬间”,特别在心理小说中如果艺术化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时间”,那么,它将幻化出众彩纷呈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人物隐蔽深邃的内心世界的奥秘。《老木》正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捕捉主人公老木在车站送处长出差这个“一瞬间”的尴尬心态,运用特殊的“心理时间”,最大限度地放大或延长心灵的曲折流程,折射出心灵镜子映照出的官场社会相。从老木的心理感觉中,处长对他说的告别话漫不经心地答应着,而握着的手又很快松开了,一副随便、冷淡的态度;从他的视觉中,眼前的处长“一副长者之风”,高高在上,而作为下级公务员的他,心存畏惧之意,当然不敢仰视,连说话都只“讷讷”然了。再接着打破原有的时空界限,把已逝去的时间再倒回来,道出了处长送别时不高兴的缘由:一是本来联系坐小轿车到车站,如今因小轿车送产妇到医院而改坐了吉普车,这有损于他处长的威信;另一件是处长临行前与局长告别时遭到了“冷遇”,恰又被下级老木看到,大伤了处长的面子。老木的内心世界“总觉得是自己得罪了处长”,处于一种“芒刺在背”的境地,作者对老木这个公务员在上级面前呈现的卑怯心态和惶恐情绪的描述真可谓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虽然从物理时间计算,只有二三分钟,但在主人公的感情世界里,如果以心理时间计,则好像“过了一个世纪”。从物理空间看,车站是如此的宽广,又如此的喧嚣,但从心理空间看,老木感觉到“巨人的、无边的沉默把他压得不敢呼吸”,站台一下子变得“无声无息”。这种充满窒息压抑气氛的空间正是老木感情化了的感觉,是主观化后造成的一种变形世界。(摘编自《微型小说鉴赏美学·心理时间的感情长度》)材料三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结尾。美国著名评论家罗伯特·奥弗法斯特把它当作微型小说三要素之一:“(一)构思新颖奇特,(二)情节相对完整,(三)结尾出人意料。”所以,作者往往在结尾处妙笔生花,做足文章,恰似凌波仙子临去那秋波一转,勾去人魂魄,似惊似呆,余意绵绵。《小站歌声》的结尾就有这种艺术魅力。作品写女教师要回城结婚,然后就留在城里不回山村了。孩子们舍不得他们的教师离开,一曲《好人一生平安》把孩子们的纯真童心唱出来了,把他们感情的泪水宣泄出来了。已上车的苗老师也泪流满面,融入这遽然诀别的场面之中。小说结尾处一个意外的“交代”,把隐情的包袱一下子抖开:三天前去县城体检,女教师患了白血病,估计只有半年的寿命了。这晴天一声惊雷式的转折,写出了山村女教师为了不使学生悲伤而有意隐瞒了悲刷性的真情,却编造出喜剧式的结婚理由,让学生安心学习。这一无奈的善良的“欺骗”,显示出美好心灵,为刻画普通山村女教师的形象,添上了具有艺术张力的关键性一笔。结尾,对读者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至关重要,正如《小站歌声》的结尾那样,能使读者触目惊心,产生无限的遐想,甚至勾魂摄魄,使人执卷留连,看过数日,犹觉声音在耳,情景在目,心绪绵绵,终不能忘怀,这就是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的结尾的艺术魅力所在。(摘编自《微型小说鉴赏美学·临去秋波,余意绵绵》)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型小说赏析,是相对于“论析”而言的,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身的、使读者感到亲切愉悦的艺术化的审美欣赏方式。B.赏析是对创作的艺术分析,它以作品为欣赏对象,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发挥微型小说的审美功能和社会效益。C.从某种意义上说,微型小说鉴赏就是一种解读、阐释和借鉴,可称之为艺术向导,让读者从赏析文字中悟出有益的东西。D.微型小说在结尾处妙笔生花,做足文章,都是采取出人意料的方式,似凌波仙子临去那秋波一转,勾人魂魄,余意绵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在微型小说叙事艺术中,只有善于表现“瞬间”内主人公的行为活动和精神状态,并艺术化地处理人物的“心理时间”,才能幻化出异彩纷呈的艺术境界。B.小说《老木》按时间空间顺序叙写了老木送处长上火车,“没有派到轿车”损害处长威信,“看到了处长的尴尬”伤了处长面子,心理和情绪描写入木三分。C.小说《小站歌声》采用了突转的手法,先是叙述学生到车站送别要结婚的教师,然后再点明三天前教师查出了疾病,这种欲显先藏的手法凸显了教师的高贵品格。D.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方式,也是一种文学评论实践,三则材料抓住微型小说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特点,对微型小说进行阐释、欣赏、分析,形成了并列式结构。3.下列说法,不能表示微型小说特征的一项是()A.阿·托尔斯泰:微型小说,这是训练作家最好的学校。B.刘熙载:短篇宜纡折,不然则味薄。C.谢榛:结处当如撞钟,清音有余。D.李渔:能精善用,虽寸长尺短亦可成名。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鉴赏微型小说,需要阅读作品形成整体印象,并据此对作品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阐释。B.文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欣赏,那么对微型小说的赏析就最接近于艺术本身。C.小说结尾如果没有令人无限遐想甚至勾魂摄魄的吸引力、感召力,就很难彰显小说的艺术魅力。D.鉴赏微型小说要抓住作品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探究微型小说中表现美的艺术规律。5.结合文本材料内容,赏析下面微型小说。丈夫支出账单中的一页马克·吐温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提前一星期预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答案】1.D2.C3.A4.D5.①突出的艺术技巧:精于剪裁,构思新颖,浓缩生活于账单里。②表现了时间艺术:浓缩物理时间,巧妙选取几次账单,波澜起伏。③高明的结尾:“招聘中年女打字员”,出人意料,情理之中。首尾照应,引人深思。【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都是采取出人意料的方式”错误。由原文“作者往往在结尾处妙笔生花,做足文章,恰似凌波仙子临去那秋波一转,勾去人魂魄,似惊似呆,余意绵绵”可知,选项表述绝对化。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只有……才……”错误。由原文“如果艺术化地表现为人物的‘心理时间’,那么,它将幻化出众彩纷呈的艺术境界,充分展示出人物隐蔽深邃的内心世界的奥秘”可知,原文中“如果……那么……”属于充分条件关系。B.“按时间空间顺序叙写”错误。由原文“作者捕捉主人公老木在车站送处长出差这个‘一瞬间’的尴尬心态,运用特殊的‘心理时间’,最大限度地放大或延长心灵的曲折流程”可知,小说《老木》并没有按时间空间顺序叙写了老木送处长上火车,而是运用特殊的“心理时间”。D.“形成了并列式结构”错误,应该是总分式结构。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不能表示微型小说的特征,而是指微型小说能够训练作家写作能力。B.指微型小说要善于兴波澜。C.指微型小说要注重结尾的艺术效果。D.指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并据此对作品中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阐释”曲解文意,据材料一的首段中“它以作品为欣赏对象,把整体欣赏过程中的印象依据作品中的方方面面加以分析、阐释”可知,加以分析、阐释的是整体欣赏过程中的印象,“方方面面”只是分析、阐释的依据,而不是对作品的方方面面都要进行分析、阐释。B.因果倒置,据材料一的首段中“在对微型小说的评论中,赏析是最接近于艺术本身的,所以它最使读者感到亲切愉悦。由此可见,文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欣赏”可知,“文学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审美欣赏”是最终的结果。C.“小说结尾如果没有令人无限遐想甚至勾魂摄魄的吸引力、感召力,就很难彰显小说的艺术魅力”曲解文意,据全文末段“结尾,对读者有没有吸引力、感召力,至关重要……能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甚至勾魂摄魄……这就是微型小说特别重视的结尾的艺术魅力所在”可知,原文强调的是小说结尾的艺术魅力,而选项强调的是“小说的艺术魅力”,属于偷换概念导致文意曲解。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小说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全文的线索。每一个情节后面都以括号标注开支情况,以开支账单串起全部故事情节。所以小说精于剪裁,构思新颖,浓缩生活于账单里。第一项支出,是情节的开端,故事从招聘女打字员开始,这也是后来一系列麻烦事的开始。第二、三、四项支出,是情节的发展,提前支薪水、送花束、共进晚餐,足见他与她关系日益密切与暧昧;丈夫提前一星期就给付了女打字员薪水,并且殷勤地给她送花,最后发展到了两人共进晚餐。这一页账单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聪明的读者一定会猜想到:这无疑是个漂亮的女打字员;这丈夫无疑是个好色之徒。这页账单的变化,说明了他们关系的发展变化;这页账单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五、六项支出,是情节的高潮,给夫人买衣服、给岳母买大衣都是“一大笔支出”,背后隐匿着生动的场面和情节,原来丈夫与女打字员的行为被夫人和岳母探知,少不了演化成一场家庭闹剧,夫妻间矛盾激发成尖锐的戏剧冲突,丈夫为平息这场轩然大波,只得花钱消灾,以重金购买她们喜欢之物抚慰她们创伤的心灵。注意,虽然支出了“一大笔”,事情并没有摆平。看看接下来的情节。第七项支出,是情节的结局,这意味着已经辞退了原有的年轻女打字员,故与前面不同的是加上了“中年”两字,招聘这样的女打字员夫人才放心,一出桃色闹剧终于落下帷幕。这笔支出恰恰说明了夫人和岳母并没有原谅他,而是逼迫他辞退了年轻的女打字员。所以本小说巧妙选取几次账单,波澜起伏,浓缩了物理时间。小说的第一项支出,是情节的开端,故事从招聘女打字员开始,最后一项也是招聘女打字员,首尾照应,但是招聘的却是中年女打字员,这一结尾出人意料,但是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深思。(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秋雨愁煞人庐隐淡雾仿若轻烟,笼住湖水与岗峦。远处翠翠隐隐,紫雾漫漫。舟子摇着双桨,低唱小调。凌峰吩咐舟子将船拢了岸,踏着细草,走过一箭多路,来到一座孤坟边。四围满是霜后的枫叶,鲜红比血,照眼生辉。树梢头哀蝉穷嘶,似诉将要僵伏的悲愁,促织在草底若歌若泣。她在这冷峭的秋色秋声中,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坟旁青苔斑斓,字迹模糊。她从地上捡了一块瓦片,将青苔刮尽,露出几个字是“女烈士秋瑾之墓”。“哦!女英雄。”她轻轻低呼着。那夜微冷的西风,吹拂着庭前松柯,发出凄厉的涛歌。沙沙的秋雨,滴在梧桐叶上。她正坐在窗下,忽见门帘一动,进来一个英风满面的女子,原来是表姐。她神色露着张惶,急将桌上洋灯吹灭,低声道:“凌妹真险,你领我从你家后花园门出去,迟了他们必追踪过来。”凌峰莫名其妙地张慌着!她们冒雨出去,向北转过去。凌峰开了后门,把她送出去,连忙关上跑到屋里,还不曾坐稳,已听见前面门口有人打门!她勉强镇定了,看看房里母亲,已经睡了,父亲还没有回来,壁上的时针正指在十点。看门的老王进来说:“外面有两个侦探要见老爷,我回他老爷没在家,他说刚才仿佛看见一个女人进了咱们的家门,那是一个革命党,如果在这里,须立刻把她交出来,不然咱们都得受连累。”凌峰道:“你告诉他没有人进来,也许他看错了,不信请他进来搜好了……母亲已被惊醒,推枕起来。凌峰背着人悄悄将适才的事告诉了母亲,母亲不禁垂泪:“你姑爹姑妈死得早,可怜剩下她一个孤女……又是生来气性高傲,喜打抱不平,现在竟做了革命党,哎!若果有什么意外怎么办?”十二点多钟凌峰的父亲回来了,也是一夜担心,昨夜风雨,不知她躲在什么地方。过了几天,忽从邮局送来一封信,正是秋瑾的笔迹。凌峰的父亲忙忙展读:舅父母大人尊前:前夜自府上逃出,正风雨交作,泥泞道上,仓皇奔驰,满拟即乘晚车北去引避,不料官网密密,甫到车站,巳遭逮捕。前途凶多吉少,则可预臆也。但甥自幼孤露,命运厄蹇,又念皇皇华胄,摧残于腥膻之满人手中,谁能不冲发裂眦,以求涤雪光复耶?甥不揣愚鄙,窃慕良玉木兰之高行,妄思有以报国,乃不幸而终罹法网,此亦命也。但望革命克成,又复何憾?唯夙蒙舅父母爱怜,时予训迪,得有今日,罔极深恩,未报万一,一旦溘逝,未免遗恨耳!别矣!别矣!临楮凄惶,不知所云。肃叩福安!甥女秋瑾再拜母亲整整哭了一夜,第二天父亲就到处去托人求情,但朝廷这时最忌党人,虽是女流也不轻赦,等到七天以后,就要绑到法场行刑。父亲不敢把这惊人的信息告诉母亲,只说已托人求情,或者有救,母亲每日在佛堂念佛,求菩萨慈悲,保佑这可怜的甥女。这几天秋雨连绵,秋风瑟瑟,秋瑾被关在重牢里,手脚都上着镣铐,脸上早已惨白,没有颜色。她坐在墙犄角里,黯然吟道:“秋风秋雨愁煞人!”念完这诗句,她紧紧闭上眼睛,但是最终傲然地笑了。行刑的头一天,她的舅父托了许多人情,要会她一面,但只能在铁拦的空隙处,并且时间不得过五分钟。秋瑾这时脸色已变得青黄,两只眼球凸出,十分惨厉可怕。她舅父从铁栏里伸进手来,握住她那铁镣锒铛的手,禁不住流下泪来。秋瑾怔怔地凝注他的脸,不禁惨笑,摇头,凄厉地说:“舅舅保重!”她的心好像碎了,晕然倒在地下,舅父在外面顿足痛哭,而五分钟的时间已经到了。到了第二天十点钟的时候,道路上人忙马乱,荷枪实弹的兵士,一个个威风凛凛,杀气蒸腾。几辆囚车,载着许多青年英豪志士。最后一辆车上,便是那女英雄秋瑾。凌峰远远望见,不禁心如刀割呜咽地哭了。街上看热闹的人,对于这些为国死难的志士,有的莫名其妙地说:“这些都是革命党?”有的仿佛很懂得这事情的意味的,只摇着头,微微叹道:“可怜!”最后囚车的女英雄出现了,更使街上的人惊异,“女人也做革命党,真是破天荒的新闻!”这些英雄,一刹那间都横卧在刑人场上,他们的魂魄,都离了这尘浊的世界。秋瑾的尸骸,由她舅父装殓后,便停在普救寺里。过了不久,革命已告成功,各省悬上白布旗帜,那腥膻的满洲人,都从贵族的花园里,四散逃亡,皇帝也退了位。各处人士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秋瑾尤是其中一个努力的志士,因公议把她葬在西湖,使美妙的湖山,更增一段英姿。凌峰想到这里,但见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她不由得悲绪潮涌,叩着那残碑断碣,慨然高吟道:枫林古道,荒烟蔓草,何处赋招魂!更兼这——秋风秋雨愁煞人!舟子已来催上道。凌峰懒懒出了枫林,走到湖边,再回头一望,红蓼鲜枫,都仿若英雄的热血,她不禁凄然长叹。上了小船,舟子洒然鼓桨前进,不问人是何心情,他依然唱着小调。只有湖上的斜风细雨,助她叹息呢!(原载1927年6月《蔷薇周刊》,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身后有侦探尾随的情况下,秋瑾逃到舅父家,她神色张惶,急忙吹灭桌上的洋灯,低声让表妹凌峰带自己从后花园门逃出去,表现了情况的紧急与危险。B.本文写秋瑾念完诗句最终傲然地笑,表现了秋瑾对于革命胜利的坚定的信念;写她见舅父时晕然倒在地上,表现了她内心的浓重的哀伤和痛苦。C.街上看热闹的人,对于为国死难的志士,有的莫名其妙,有的摇头微叹,有的惊异女人做革命党,说明革命党人的流血牺牲未得民众普遍支持。D.本文交代了秋瑾等志士遇害情况,写清廷灭亡以后贵族逃亡、皇帝退位,秋瑾终被公议葬在美丽的西湖,革命最终成功,表达了英灵终得慰藉之意。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开头描写了淡雾如烟、远山翠隐、枫叶如血、哀蝉悲鸣、促织鸣叫等景象,为凌峰乘船祭扫表姐秋瑾墓地渲染了冷峭、哀戚的气氛。B.本文借秋瑾写给舅父母的一封信,侧面交代了秋瑾的被捕经过,袒露了她决心为国献身的心迹,表达了她对舅父母爱怜训迪的感激及诀别之意。C.本文写凌峰手叩残碑断碣慨然悲吟,而舟子唱着小调洒然鼓桨前进,两者心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了对舟子不问国事、自得其乐的抨击。D.本文先从秋瑾的表妹凌峰为秋瑾扫墓写起,中间回忆秋瑾生前死后的一些经历,最后又回到眼前扫墓的情节,突出了对女英雄秋瑾的悼念之情。8.文章以“秋风秋雨愁煞人”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9.史载秋瑾坚决拒绝出走,后在革命军基地绍兴大通学堂被捕,死后革命党人偷运遗体安葬。而文中很多内容是虚构的。这些虚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6.D7.C8.①“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在狱中吟唱的诗句,表现出对祖国、民族所处险境的无限忧虑,对革命未成、壮志未酬的无限悲愁;②为秋瑾英勇就义的故事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感情基调;③与文中几次写到的风雨构成呼应,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④凌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既表现出她对表姐秋瑾的沉痛的怀念,也表现了秋瑾为国献身的精神对于后来人的感召和影响。(任选三点作答,意思对即可。)9.①增添了作品的故事性:写秋瑾逃到舅父母家得到表妹掩护,才能引出被捕、营救、探视、被害、扫墓等情节,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②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丰满:借舅父母一家的所见所知表现秋瑾的侠骨及柔情,使秋瑾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有血有肉;③突出主题:借舅父狱中探视、凌峰刑场所见及祭扫秋瑾墓,展现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环境,彰显忧虑国运和颂赞、缅怀英雄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D.“革命最终成功”“英灵终得慰藉”错,原文写“革命已告成功”“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由此可知,革命尚未真正成功。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凸显了对舟子不问国事、自得其乐的抨击”错,凌峰与舟子心境的对比表现了对舟子不问国事、自得其乐的无奈,但更重要是凸显凌峰祭奠英雄的悲戚与苍凉的心境;且说“抨击”程度过重。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题目作用的能力。“秋风秋雨愁煞人”是秋瑾在狱中吟唱的诗句,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诗句意思为: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诗句为秋瑾英勇就义的故事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奠定了感情基调;与文中几次写到的风雨,“那夜微冷的西风,吹拂着庭前松柯,发出凄厉的涛歌。沙沙的秋雨,滴在梧桐叶上”“前夜自府上逃出,正风雨交作,泥泞道上”“这几天秋雨连绵,秋风瑟瑟,秋瑾被关在重牢里”“只有湖上的斜风细雨,助她叹息”,题目与内容构成呼应,成为贯穿全篇的线索;“她在这冷峭的秋色秋声中,忽想起五年前曾在此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地是表姐埋骨之处,凌峰低吟“秋风秋雨愁煞人”,既有对表姐秋瑾的沉痛的怀念,又感慨于表姐的忧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了秋瑾为国献身的精神对于后来人的感召和影响。【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从情节上看,增添了作品的故事性。“忽见门帘一动,进来一个英风满面的女子,原来是表姐。她神色露着张惶,急将桌上洋灯吹灭,低声道:‘凌妹真险,你领我从你家后花园门出去,迟了他们必追踪过来。’凌峰莫名其妙地张慌着!她们冒雨出去,向北转过去”,写秋瑾逃到舅父母家得到表妹掩护,才能引出后文被捕、营救、探视、被害、扫墓等情节,从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从人物塑造看,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丰满。“母亲不禁垂泪:‘你姑爹姑妈死得早,可怜剩下她一个孤女……又是生来气性高傲,喜打抱不平,现在竟做了革命党……过了几天,忽从邮局送来一封信,正是秋瑾的笔迹。凌峰的父亲忙忙展读……行刑的头一天,她的舅父托了许多人情,要会她一面……秋瑾这时脸色已变得青黄,两只眼球凸出,十分惨厉可怕”,借舅父母一家的所见所知表现秋瑾的侠骨及柔情,使秋瑾的形象更为真实、丰满,有血有肉;从主题看,突出主题。“行刑的头一天,她的舅父托了许多人情,要会她一面,但只能在铁拦的空隙处,并且时间不得过五分钟”“最后囚车的女英雄出现了,更使街上的人惊异,‘女人也做革命党,真是破天荒的新闻!’这些英雄,一刹那间都横卧在刑人场上,他们的魂魄,都离了这尘浊的世界”“凌峰想到这里,但见荒草离离,白杨萧萧,举首天涯,兵锋连年,国是日非,哪里是理想的共和国家”,借舅父狱中探视、凌峰刑场所见及祭扫秋瑾墓,展现当时血雨腥风的社会环境,彰显忧虑国运和颂赞、缅怀英雄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三代之亡,非法亡也,御法者,非其人矣。故知法也者,先王之陈迹,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故《尹文子》曰:“仁、义、礼、乐、名、法、刑、赏,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太公曰:“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明赏则不足,不足则怨长。明王理人,不知所好,而知所恶;不知所归,而知所去。使人各安其所生,而天下静矣。”(节选自《反经》)材料二: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①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②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愿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节选自《韩非子·饰邪》)【注】①山东:七国除秦外,韩、魏等六国地皆在华山以至殽塞诸山之东,故曰山东。②小国:此指魏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乱弱者A亡B人之C性也D治E强者F王G古之H道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管理、统治的意思,与《过秦论》中“振长策而御宇内”的“御”意思相同。B.劝,文中是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断织劝学”中的“劝”意思不同。C.法律,古代的刑法及律令,与现在的国家或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有所不同。D.民望,文中指民众埋怨,在其他语境中有时也可译为人民的希望或榜样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反经》中认为夏、商、周三代消亡,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执行前代圣君的规章制度,强调了合适的执法者对于国家的重要性。B.秦国彰明法度,严格刑罚,最终使国土得到拓展、君主尊贵;而韩、魏等六国群臣不行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C.越王勾践先前轻信龟甲占卜来与吴交战,战败被俘;后来回国后他抛弃龟卜,彰明法度,最后活捉吴王,显然想通过鬼神保佑是其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D.君主一旦错误地奖赏臣子,就会令臣子抱有侥幸心理,使得功劳不被看重,也会令国家财力逐渐匮乏。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2)此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14.两则材料提到统治者刑罚失当会带来什么弊端?请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B12.C13.(1)观察细微会让百姓感到困扰,百姓感到困扰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百姓搬迁会不安居于他们的处所,就容易生出变动。(2)这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14.①材料一:认为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容易产生变故。

②材料二:认为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乱弱者亡”主谓结构,意思完整,在其后B处断开;“人之性也”中“也”,表判断,在其后D处断开;“治强者王”与“乱弱者亡”,结构一致,意思相对,在“王”后G处断开。故在BD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及了解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句意:而是因为管理法规的人。/以武力来统治各国。B.错误。意思相同,都是“勉励”。句意:忠臣就能受到勉励。/断织机上的线,来劝勉其学习。C.正确。句意:那些置刑法及律令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D.正确。句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显然想通过鬼神保佑是其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错,由原文“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可知,作者想说的意思是越王亡国被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彰明法度。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明察”,观察细微;“扰”,感到困扰;“安”,安居;“易”,容易。(2)“明”,彰明;“恃”,依靠、依仗;“社稷”,国家。【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原文“明罚则人畏慑,人畏慑则变故出。明察则人扰,人扰则人徙,人徙则不安其处,易以成变”可知,材料一认为刑罚太严明,国人就会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容易产生变故。由原文“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徒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可知,材料二认为刑罚太滥民众就不再害怕,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参考译文:材料一:我听说夏、商、周三个朝代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为三代的法规制度过时了,而是因为执政的人不是合适的人选。这证明所谓法制,亦即前代圣君的主张、路线,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就不会凭空得以贯彻实行。所以《尹文子》说:“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种是五帝和三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姜太公说:“刑罚严明,国人就会被弄得战战兢兢,提心吊胆,人整天处在这种状态就会生出变故。观察细微会让百姓感到困扰,百姓感到困扰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百姓搬迁会不安居于他们的处所,就容易生出变动。动不动就奖赏,容易诱发不满足的心理,不满足就滋长怨恨。贤明的国王统治国家,不知道臣民爱好什么,而更多的是注意臣民讨厌什么;不知道百姓为什么要来归顺他,而知道为什么要离开他。让百姓都安居乐业,那么天下就太平了。”材料二:古代的先王尽力于亲近民众,从事于彰明法度。彰明法度,忠臣就能受到勉励;刑罚一定执行,奸臣就停止作恶。忠臣受到勉励、奸臣停止作恶国土因此得到拓展,君主因此尊贵,秦国就是这样;群臣拉帮结伙,紧密勾结来埋没正确的治国法术,谋私营利因而使国土削弱、君主卑下,崤山以东的六国就是这样的。混乱弱小的国家就衰亡,这是人事的常规;社会安定而强盛的国家就称霸天下,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越王勾践依仗贵重的龟甲占卜来与吴国打仗而不能取胜,自己和臣子到吴国去服贱役;回国以后抛弃龟卜,彰明法度、亲近民众以报复吴国,结果吴王夫差被他活捉。所以依仗鬼神保佑的就会忽视法治,依仗别的诸侯国的就会危害自己的国家。现在韩国弱小而依仗大国,君主不重视法治而听从秦国。试看魏国依仗齐国、楚国可以利用,结果越来越衰亡。所以依仗别人不能拓广自己的疆土,但韩国却看不到这一点。这是不彰明法律禁令来治理自己的国家,依仗国外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灭亡的例子。所以我说:认识到治理国家的法术,那么国家虽然小,也可以富足;赏罚谨慎而诚信,民众虽然少,国家也可以强盛。赏罚没有准则,国家虽广大,但军队弱小,那么土地可能会不属于自己,民众也会不属于自己。没有了土地和民众,尧、舜也不能统治天下,夏、商、周三个朝代也不能强盛。君主又错误地给予奖励,臣民又白白地取得赏赐。那些置刑法及律令于不顾而谈论先王明君功绩的人,君主却把国事委托给他。我所以说:这是指望取得古代君主那样的功绩,却用古代君主给功臣的奖赏赏赐给今天空谈的人。君主用这种形式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用这种形式白白地取得赏赐。君主错误地给予奖赏,臣下就会抱有侥幸心理;臣下白白地取得了奖赏,那么功劳就不被看重。没有功劳的人受到奖赏,国家的财力就会匮乏而民众就会埋怨;国家财力匮乏而民众埋怨,那么民众就不会为君主尽力了。所以使用奖赏错误就会失去民众,使用刑罚太溢民众就不再害怕。有奖赏不能起到鼓励作用,有刑罚不能起到禁止的作用,那么一个国家即使强大,也一定会危险。(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读书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①蝇头二万言。读书辛弃疾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掩卷古人堪笑处,起来摩腹步长廊。【注】①课:按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陆诗前两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读书的目的,后两句描写了灯下读书的情景。B.辛诗首句感慨是非难分、得失难明,这可能与作者在现实中屡屡碰壁有关。C.辛诗三四句写诗人读书时的反应,体现了诗人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特点。D.两首诗语言都浅显平易,描写的也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细节,但浅中有深意。16.读书目的往往对读书行为有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现象。【答案】15.C16.①陆诗:诗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所以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②辛诗:为解是非得失迷茫,所以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C.“体现了诗人的恃才傲物、目空一切”错误,体现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遭遇的激愤和思考。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看陆诗。根据“读书本意在元元”可知,陆游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天下黎民百姓谋福祉,“归志宁无五亩园”“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体现了他读书的行为,意思是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即使眼力不好了,也要读上万的文字。据此可知,他宁可不要“五亩园”,即使年老眼花,也要坚持读书。再看辛诗。“是非得失两茫茫,闲把遗书细较量”,意思是感慨是非不分、得失难明,自己把平时无用的卷册书籍拿来仔细评读。这两句是说辛弃疾正是对是非得失感到迷茫,便到书中去寻找答案。由此可知,辛弃疾认为读书的目的是为解是非得失迷茫。三四句写读到古人有趣的情节时,诗人会大笑,笑过之后,站起来揉揉肚子,到长廊下散散步,回味思考。据此可知,诗人读书的行为体现在仔细比照揣摩前人留下的书籍,读到古人可笑之处便掩卷起身,在长廊中摩腹行走思量。(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粮仓中的粮食衬托钉头之多,表现阿房宫殿宇众多,批判统治者的穷奢极欲。(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典明志,表明自己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3)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常常出现在唐诗宋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钉头磷磷②.多于在庾之粟粒③.出师一表真名世④.千载谁堪伯仲间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⑥.奔流到海不复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磷、庾、粟、堪、奔。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灯笼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汉代灯笼以前材质不详,估计多为由布、树皮或兽皮做成。纸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所以纸灯笼只能在东汉发明了纸以后出现。唐代的花灯制作已经有了很高的技术含量,出现了制作精巧的“灯树”“灯楼”等。《朝野佥载》记载:唐睿宗二年正月十五,在安福门外做一巨型灯轮,高达二十丈(约66.7米),装饰着各种丝绸、金玉,灯轮悬挂花灯五万盏,俨然一个花灯“摩天轮”。宋朝花灯制作比唐代愈加先进。南宋开始出现走马灯,也叫纸轮风车,灯屏上画剪纸图像,下设轮轴,在灯内点上蜡烛后,燃烧产生的热力形成气流,带动轮轴转动,烛光将剪纸的影子投射在灯屏上,图像犹如走马般旋转如飞。明代元宵节要在紫禁城午门外搭廷“鳌山灯棚”,将上万盏彩灯铺叠成形状似鳌的一座灯山,高十余层,灯辉熠熠,灿若繁星,制作工艺非常复杂。清代元宵节还出现了冰灯,由冰雕技师“结冰为器,裁麦苗为人物,殊可观也”,既有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又有①的小冰灯,其人物、动物、花卉,千姿百态,②。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演绎中,历代③用其聪明才智,不仅扮靓了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推动了制作工艺的发展进步。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将上万盏彩灯铺叠成一座灯山,高十余层;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①小巧玲珑②栩栩如生③能工巧匠19.①改过之后缺乏形象性,原句“形状似鳌”“灿若繁星”运用了比喻等手法,给人以形象感,极富想象力。②改过之后的表达干瘪,语言生动性有所欠缺。20.灯笼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汉代以前灯笼的材质不详,估计多由布、树皮或兽皮做成。【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语境是和“雄伟壮观的大型建筑群”相对,指的是小而精致的冰灯,应用“小巧玲珑”。“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精致。②语境是指冰灯不仅样式多,而且形态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应用“栩栩如生”。“栩栩如生”,通常比喻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③本处是说历代有才能的那些工匠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演绎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可用“能工巧匠”。“能工巧匠”,指工艺技术高超的人。【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将上万盏彩灯铺叠成形状似鳌的一座灯山,高十余层,灯辉熠熠,灿若繁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上万盏彩灯”比喻成“鳌”“繁星”,给人以形象感,极富想象力。而改过之后删去了这些部分,缺乏形象性;改过之后“铺叠成一座灯山”“制作工艺非常复杂”表达干瘪,语言生动性有所欠缺。【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汉代灯笼以前”语序不当,“汉代以前”是整个句子的时间状语,应将“以前”放在“汉代”之后;二,“为由布、树皮或兽皮做成”句式杂糅,是“为……”和“由……做成”的杂糅,删去其一。故句子应修改为:灯笼是古时灯具的一种,汉代以前灯笼的材质不详,估计多由布、树皮或兽皮做成。(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相信大家对“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句流传甚广的民间俗语都不陌生。有些人会信以为真,在右眼跳时惴惴不安,担心是不是有坏事降临;______①______,盼望自己有好的财运。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不过,眼皮跳动有时确是能够暗示身体健康状况,甚至成为一些疾病的预警信号。人们所说的眼皮跳,______②______,而是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受到过度刺激,出现不自主的收缩,随之牵动眼部的肌肉和表面皮肤颤动,人就会感觉好像是眼皮在跳。眼皮跳大多与用眼过度、精神紧绷、睡眠不足、劳累有关,在适当休息、消除压力、保证足够睡眠后,这种情况就会减轻或消失,不需要用药。除了上述情况,眼皮跳还可能_____③_______。如结膜炎、角膜炎、神经性系统疾病等,也会造成眼皮跳。21.下列句子中的“如”和文中加点处的“如”,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先秦各家如儒、墨、道、法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这种历史意识。B.在大家努力下,光景一年强如一年。C.如不及早准备,恐怕到时措手不及。D.进了长江三峡,就如走进了一幅山水画卷。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21.A22.①左眼跳时则心中暗喜②其实并不是眼皮在跳③是某些疾病的征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词语用法的能力。文中加点处的“如”的用法是表示举例;A.表示举例;B.表示比较;C.表示假设;D.表示状态。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可知,盼望自己有好的财运说明左眼跳,再结合“在右眼跳时惴惴不安”可知,是在说左眼跳时的心情,应该是心中暗喜,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左眼跳时则心中暗喜”。第二空,根据下句“而是支配眼部肌肉的神经受到过度刺激,出现不自主的收缩,随之牵动眼部的肌肉和表面皮肤颤动,人就会感觉好像是眼皮在跳”可知,介绍了感觉好像是眼皮在跳的原因,实际上并不是眼皮在跳,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其实并不是眼皮在跳”。第三空,根据下句“如结膜炎、角膜炎、神经性系统疾病等,也会造成眼皮跳”可知,某些疾病也会造成眼皮跳,此处为领起句,所以应该填写“是某些疾病的征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每年央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晚会推出的人物总能切实地感动全国人民。这些人物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以凡人之力,书写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些“时代楷模”、“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