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校高三下学期第五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哈九中2024届高三学年第五次模拟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共5页命题人:高三语文组审校人:邓丽微王玥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直赴九霄。此次任务中,执行了17次发射任务的镉镍电池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锂离子蓄电池。对于此次电池“换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神舟飞船主任设计师钟丹华表示:“将锂离子蓄电池应用到神舟飞船,是技术成熟后的顺势而为。”早在十年前,锂离子蓄电池就已经开始在轨应用。随着电池安全性的迭代进步,货运飞船、空间站组合体开始全部采用锂离子蓄电池。如今,它已升级为航天领域内的主流储能蓄电池。锂电“上岗”,将带来哪些不同?“镉镍电池的特点是安全、皮实,耐过充、耐过放,”钟丹华表示,“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镉镍电池显露出地面维护复杂、应对复杂工况能力不足等问题。锂离子蓄电池具备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性的优点。”通俗来说,锂离子蓄电池的重量只有镉镍电池的1/2,甚至1/3,更适合应用于对重量有严格要求的航天任务。同时,研制人员还简化了使用维护流程,使飞船在轨使用更便捷,应对空间站任务各种复杂工况的能力更强。升级换代后,电池储能容量多出近30%。“当飞船遇到太阳翼单翼未展开等突发情况时,电池容量余量越高,安全性就越高,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案也就越多。”钟丹华形象地比喻道,“就像咱们开电动汽车,电量越充足,就越不容易有‘里程焦虑’”。想要登船,锂电需经过哪些考验?相比其他航天器,神舟飞船电源的工作环境更为复杂。需要应对单船飞行时的大负载自主供电,遮挡严重和光照条件较差时的空间站并网供电,返回途中的安全供电,以及在出现故障时的应急供电。此外,由于神舟飞船已进入小批量组批生产阶段,电源分系统自身的升级换代,需要进行位替代,以最小影响将镉镍电池更换为锂离子蓄电池。在没有单独验证船的基础上,交付产品即是上天产品,这对电源乃至整个飞船而言,都是一次技术“大考”。钟丹华坦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比重新研制更加复杂和困难。”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钟丹华回忆,“我们选择方案的原则,是在保证载人航天高可靠高安全标准的要求下,选择对飞船和其他分系统影响最小,以及技术继承性最高的方案。”为此,钟华丹所在的电源研制团队开始了为期1年的方案论证,通过论证比较、仿真分析,最终选择了一条综合最优的实现方案。用最大充放电倍率去考核,用最长搁置时间去加严。每一项技术改进的背后,都蕴含着几代航天人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执着,标志着中国航天在能源利用效率上的一次次飞跃。(摘编自《锂电“上岗”:技术成熟后的顺势而为》,《中国航天报》2024年4月26日)材料二:神舟飞船是航天员实现天地往返的“生命之舟”。在多年的研制过程中,承担“神舟之心”——电源分系统研制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八院811所研制人员始终将“万无一失”铭记于心。为适应载人航天各阶段新的任务需求,电源分系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稳步迭代升级。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电源经过了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的过程。在借鉴国内外研制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团队经过多轮论证和攻关,确定了多种电源联合供电的飞船电源系统模式,其中包括为飞船量身打造的光电转换效率约15%的硅太阳电池、65安时的镉镍蓄电池以及当时国内最长使用寿命的锌银电池,整船的供电能力大于1200瓦,填补了多项国内空间电源的空白。继而,又接连攻克了不同类型的电源并网、电源故障模拟与仿真等难题,实现了让神舟“上得去”“回得来”的目标。自神舟八号开始,飞船的电源系统在前期的基础上,经历了一次大的升级。供电结构由两机组升级为三机组,采用了约28%光电转换效率的三结砷化镓太阳电池,镉镍电池容量升级至70安时,锌银电池的使用寿命增加100%,电源的功率传输和控制功能也进行了重新设计。2020年开始,空间站建造大幕徐徐拉开。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进一步提升电源适应不同使用环境的能力。电源具备了快速发射能力,可以适应复杂的遮挡情况,与空间站开展并网供电。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神舟飞船开始组批生产。为更好地承受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各种复杂的外部力量,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相继对太阳电池翼驱动系统。驱动机构进行了升级,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确保电源的“健壮性”。值得一提的是,神舟十八号电源迈入新时代,不仅迭代升级了主电源蓄电池及其充电控制方式,更将返回电源、应急电源、火工品电源使用的锌银电池进行了再次延寿。回顾神舟载人飞船的历史。每一阶段,飞船的电源都蕴含着探索与突破。变的,是飞船电源不断提升的产品能力,不变的,是对高可靠性高安全性标准的坚持。(摘编自《神舟开启十八号电源已历“三部曲”》,中国新闻网2024年4月25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镉镍电池已经护航17次神舟飞天之路,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中,它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具有大容量、长寿命、高可靠性特点的锂离子蓄电池。B.正确的方向是成功的先决条件。钟丹华所在的电源研制团队以对飞船和其他分系统影响最小,技术继承性最高为原则,用时一年,选择了一条综合最优的实现方案。C.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相继对太阳电池翼驱动系统、驱动机构进行升级,电源“健壮性”得以保障,可以更好地承受空间站常态化运营阶段各种复杂的外部力量。D.综合两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终如一地坚持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标准,这既反映了航天人对飞天梦的执着追求,也让读者感受到我国国力之强大。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第四段将锂离子蓄电池和镉镍电池作比较,突出前者更适合应用于对重量有严格要求的航天任务。B.材料一以电动汽车为喻,生动形象地指出只要电池容量余量充足,就无需考虑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案。C.材料二第二段列举多项技术成果,证明神舟电源研制团队经过多轮论证攻关,填补了多项空间电源空白。D.两则材料选用翔实的数据以及“上岗”“大考”“四两拨千斤”等词语,语言既严谨准确,又直接简洁。3.下列对神舟飞船电源各阶段“探索与突破”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电源从无到有,从零起步,确定了多种电源联合供电的飞船电源系统模式,接连攻克多项难题。B.自神舟八号开始,电源系统升级了供电结构,电池的容量寿命等得以优化,电源的传输功率和控制功能被重新设计。C.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的电源提升了适应不同使用环境的能力,具备快速发射能力,也可与空间站开展并网供电。D.神舟十八号升级主电源蓄电池,延续原有的充电控制方式,将返回电源、应急电源等使用的锌银电池再次延寿。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神舟飞船电源的“升级”,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A3.D4.C5.①材料一强调的是锂离子蓄电池替代镉镍电池,升级为航天领域内的主流储能蓄电池。②材料二强调的是神舟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的稳步迭代升级。③材料一是对锂离子蓄电池优势及所经受考验的说明,材料二是对神舟飞船电源各阶段研发技术探索与突破的介绍。【解析】【导语】材料一通过详细描述神舟飞船电源系统的演变历程,展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材料一重点介绍了锂离子蓄电池在神舟十八号上的应用及其优势,突出了技术的成熟和安全性。材料二则回顾了神舟飞船电源系统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升级过程,强调了每一阶段的技术突破和创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国航天人对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执着追求,展示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技术积累。【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B.“以对飞船和其他分系统影响最小,技术继承性最高为原则”缺少限制条件,原文有“在保证载人航天高可靠高安全标准的要求下”这一条件。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B.“就无需考虑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案”错误,原文说“就像咱们开电动汽车,电量越充足,就越不容易有‘里程焦虑’”可知,是不容易有“里程焦虑”,而不是“无需考虑遇到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案”,前面也有“当飞船遇到太阳翼单翼未展开等突发情况时,电池容量余量越高,安全性就越高,可以选择的处理方案也就越多”。C.“填补了多项空间电源空白”错误,原文是“填补了多项国内空间电源的空白”。D.“又直接简洁”错误,“上岗”“大考”“四两拨千斤”等词语体现的是形象生动。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延续原有的充电控制方式”错误,结合“神舟十八号电源迈入新时代,不仅迭代升级了主电源蓄电池及其充电控制方式”可知,是升级了充电控制方式,不是“延续原有的”。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C.“仿真”错,原文有“在没有单独验证船的基础上,交付产品即是上天产品”,可见并没有进行“仿真”研究。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材料一“此次任务中,执行了17次发射任务的镉镍电池光荣‘退役’,取而代之的是锂离子蓄电池”强调的是锂离子蓄电池替代镉镍电池,升级为航天领域内的主流储能蓄电池。②材料二“为适应载人航天各阶段新的任务需求,电源分系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稳步迭代升级”强调的是神舟载人飞船电源分系统的稳步迭代升级。③材料一“锂离子蓄电池的重量只有镉镍电池的1/2,甚至1/3,更适合应用于对重量有严格要求的航天任务”“想要登船,锂电需经过哪些考验?”是对锂离子蓄电池优势及所经受考验的说明;材料二“自神舟八号开始,飞船的电源系统在前期的基础上,经历了一次大的升级”“神舟十二号到神舟十五号进一步提升电源适应不同使用环境的能力”“神舟十六号和神舟十七号相继对太阳电池翼驱动系统”“神舟十八号电源迈入新时代,不仅迭代升级了主电源蓄电池及其充电控制方式,更将返回电源、应急电源、火工品电源使用的锌银电池进行了再次延寿”,是对神舟飞船电源各阶段研发技术探索与突破的介绍。(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行行重行行汤成难如果我和母亲每天不把父亲从地里拔上来,父亲就要栽进地里了。他终日劳作,两条腿深深插进水田,那把与他形影不离的铁锹像是从身体里长出的另一只手臂。①那块水田被父亲侍弄得妥妥帖帖,像他的另一个乖顺孩子。我去地里喊父亲回家,说是喊,其实是不用嘴巴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货真价实的结巴,舌头无法吐出清晰的字音,所有的字词在我嘴里冰冻着,缠绕着,黏连着,却不肯离开口腔。我们家在小官庄的最边上,门前的河将我们与村庄阻隔开来,如果我们要去村里,只能从河堤上经过,那是唯一能到达外面的途径。河堤又窄又陡,一点路的样子都没有,父亲把力气全部用来对付门前的这条路。但这路比田埂难修多了,他来来回回走在路上,是丈量还是探索,谁也说不清楚。他全神贯注,甚至整个人都陷入一个我们无法进入的世界。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父亲对我们说。他扛着铁锹走了。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带着铁锹,好像来不及将其放下就要匆忙上路,又好像那把铁锹能给远走的父亲带来足够勇气和力量。我们也不知道父亲要去哪里,哥哥觉得父亲是偷偷学手艺去了,而我坚定地认为父亲是去为我寻找治疗结巴的秘方。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皱皱巴巴的报纸卷,里面是一支毛笔。我小心地拿起毛笔,另一只手忍不住抚摸毛笔的毛,它饱满、柔软,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口腔里有无数的词语在跌撞、翻滚。我用舌头舔了舔,舌头触碰它的瞬间,浑身一激灵,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父亲将它作为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径。我迫不及待地走上去,虽然比原来的路高出几分,却令人感到怪异,用我后来学到的词语形容,就是太“崎岖”了。父亲并没有因此罢休,他扛着铁锹一遍遍走在上面。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父亲喃喃地说着。我们不知道父亲说的不是这样应该是哪样,他原本要带回来的又是怎样一条路呢?第二年春天,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城里的路又宽又直,泛着奇异的光,父亲被那样的路迷惑了,不管哪一条似乎都能引领人们快速走到终点。我坚定地怀疑父亲就是个偷路的人,他扛着铁锹,满怀心事地行走在不同的路上。那段时间,父亲逢人就问哪个村子有画画的先生,父亲第一次带我进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先生有个书房,一张阔大的红花梨桌,上面铺着毛毡和宣纸、一排盘盘罐罐里装着颜料和清水。墙上挂着一幅字和一幅画,②父亲走到画前,怔怔地立着,画上林泉丘壑,溪清水浅,一条用花青着色的路隐隐向前。父亲突然抬起手,紫薯一样的粗糙手指落在画上,迟疑着,怯懦着,手指沿着花青色路面小心翼翼地向前滑移。为了练好悬腕,先生将一只秤砣吊在我手腕上。不过,我不怕苦,我喜欢画画,准确的说,我喜欢手握着毛笔。我小心地将毛笔浸在墨水里,在纸上画下歪歪扭扭的笔画。我感到一种疯狂的因子在身体里涌动,好像不是我,而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趟远门,大概去了北方草原,因为他带回了一条奇怪的路,枯草与泥土交织。用哥哥的话说,父亲对路有了某种不可理喻的执念。而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找到一条可以节约二十多分钟的捷径。说是找到,不如说是父亲修了一条路。他扛着一把铁锹,看见路上的坑坑洼洼他会填上几锹,有时从路头铲出的多余的土,一直填到路尾的缺口中,他会改变一条小路的走向,也会让一条路覆盖另一条路。③一条路也会成长,也会逐渐懂事,我常常想,门前的这条路如果少了父亲的打理和呵护,最终会长成什么样儿呢?父亲的突然离开是我们兄妹俩心中隐隐的痛。哥哥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去了长江边上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有一年暑假我去看他,只见哥哥正扛着铁锹从大坝上下来,那一刻,我突然百感交集。我如父亲所愿,成了一个拿毛笔的人。父亲当年送我的毛笔我一直保留着,尽管毛早已用秃,我依然记得第一次抚摸毛笔的时候,记得那种舒畅和激越之感。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的确,毛笔就是我的舌头,我用它讲述故事。不久前,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明清进士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是一位清朝末年进士的书画作品。画幅不大,斗方,画面笔墨苍润,烟色迷离。画中多用斧劈皴,又用青、绿、朱、赭等色堆染丘壑树石,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不管从路的曲折度,还是色彩,都极有想法,然而,我却觉得似曾相识,好像这条路在哪里见过。路向前方延伸,一直隐没在远处的山林中。路上画有一行人,不太起眼,只见背影,正向前方走去。我将脸贴近,怔怔地看着,这才发现那人卷着裤管,光着脚,膝盖以下是淡淡的紫褐色。④我抿着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嘴唇形成的那根直线正慢慢地向两侧延伸。我注视着那个远去的背影很久,很久,仿佛送别。(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从父亲用铁锹种地写起,既界定父亲的农民身份,也为后文父亲对路痴迷、不断寻路造路做铺垫。B.父亲远行前说道:“没有一条通往外面的路,怎么行呢?”表明父亲对远方的憧憬,这一问题同时也引发读者的深思。C.哥哥放弃留校任教,而选择参与水利工程建设,选择了属于自己的路,暗示父亲对“路”的执念在无形中影响了哥哥。D.文章与小说《百合花》一样,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以“我”的情感变化逐步完成父亲形象的塑造,增强抒情色彩。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运用比喻修辞,用“乖顺孩子”比喻“水田”,写出了父亲对土地的热爱和眷恋,生动形象饶有趣味。B.句子②刻画父亲看画时的反应,表现他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同时与小说结尾“我”在一幅画前伫立形成呼应。C.句子③表面是在写路,实则写人。暗示“我”在父亲的呵护下逐渐成熟,也从侧面表现了父爱的细腻深沉。D.句子④的描写兼顾动作、神态,“我”仿佛看见了那一生都在找路的父亲,至此,“我”最终理解了父亲。8.本文三处提到毛笔,在不同阶段对“我”意义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析。9.标题“行行重行行”,既是理解父亲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6.A7.B8.①第一次接触毛笔时,我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毛笔调动了我心里所想、口中想说的,毛笔弥补了我口吃的缺陷。②学习使用毛笔绘画阶段,毛笔激发我表达的欲望和冲动,让我找到真正兴趣所在。③在我成为画家时,毛笔成为我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毛笔就是我的舌头,我用它讲述故事。9.父亲层面:①“行行重行行”的意思是行走不止,父亲一生都在不断地出走与修路,对远方的探索是父亲独有的精神乐趣,以此为题更能凸显父亲执着的特点。②父亲的每一次行走都是为了家庭和子女获得更好的生活,也是在他父爱的呵护下,儿女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不断成长、成功,勇往直前。

主旨层面:路象征着远方,路一直向前延伸,以此为题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不断远行的过程,每个人都应该不断地寻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之不断奋斗。

【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我”对父亲的回忆,展现了父亲一生对“路”的执着追求。父亲不仅在物理上修路,更在精神上为子女铺设人生之路。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的形象,表现了他对家庭的深沉爱意和对未来的憧憬。通过“我”对毛笔的感受和成长,小说揭示了父亲对“我”艺术追求的支持和影响。标题“行行重行行”寓意深远,象征着父亲不断探索和追寻的精神,也暗示了人生道路的曲折与坚持。【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既界定父亲的农民身份,也为后文父亲对路痴迷、不断寻路造路做铺垫”错误,文章开篇写父亲用铁锹种地,主要是表现父亲对土地的热爱以及对土地的精心侍弄,并不是为了界定父亲的农民身份,且“为后文父亲对路痴迷、不断寻路造路做铺垫”这一说法也不准确,后文父亲对路的痴迷与开篇种地的情节联系并不紧密。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B.“表现他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同时与小说结尾‘我’在一幅画前伫立形成呼应”错误,句子②中父亲看画时的反应,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对路的痴迷与向往,并不是对女儿学画画的重视。小说结尾“我”在一幅画前伫立,更多的是因为画中的路和人让“我”想起了父亲,与父亲看画时的反应并无呼应关系。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第一次接触毛笔:“我小心地拿起毛笔,另一只手忍不住抚摸毛笔的毛,它饱满、柔软,使我的心怦怦直跳,口腔里有无数的词语在跌撞、翻滚。我用舌头舔了舔,舌头触碰它的瞬间,浑身一激灵,感受到一种灵活的力量”这段内容中,作者通过对第一次接触毛笔时的细腻描写,体现出毛笔给“我”带来的震撼,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灵活的力量,而“我”作为一个结巴,平时舌头无法吐出清晰字音,此时却有无数词语在口腔里跌撞、翻滚,说明毛笔调动了“我”心里所想、口中想说的,弥补了“我”口吃的缺陷。学习使用毛笔绘画阶段:“我小心地将毛笔浸在墨水里,在纸上画下歪歪扭扭的笔画。我感到一种疯狂的因子在身体里涌动,好像不是我,而是另外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这支毛笔”这里可以看出,在学习绘画时,毛笔让“我”体内有疯狂的因子涌动,仿佛有一股神奇力量操纵着“我”,这激发了“我”表达的欲望和冲动,也让“我”找到了真正喜欢画画的兴趣所在。在“我”成为画家时:“有媒体评论我的山水画里充满故事,的确,毛笔就是我的舌头,我用它讲述故事”此句表明,当“我”成为画家后,毛笔成为了“我”进行艺术创作的载体,就像“我”的舌头一样,能够用它来讲述故事。【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这年初夏,父亲突然毫无征兆地出了远门。……他扛着铁锹走了”“第二年春天,父亲又走了,他去了城里”“这年冬天,父亲又出了趟远门,大概去了北方草原”这些内容体现了父亲不断地出走,一直在路上,对应“行行重行行”中行走不止意思。父亲对不同的路充满探索,如带回山路、对城里的路充满好奇、去北方草原带回奇怪的路等,凸显了父亲的执着。“父亲这一趟带回了两样东西。他从衣服的内衬口袋掏出一个皱皱巴巴的报纸卷,里面是一支毛笔”“那段时间,父亲逢人就问哪个村子有画画的先生,父亲第一次带我进先生家我就喜欢上了这里”“为了能在先生家多学会儿,父亲找到一条可以节约二十多分钟的捷径”父亲的这些行为都是为了子女的发展,在他的努力下,“我”成为了拿毛笔的画家,哥哥也去参与水利工程建设,这体现了父亲的每一次行走都是为了家庭和子女获得更好的生活,在父爱的呵护下,儿女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不断成长、成功,勇往直前。“另一样东西,是一条山路。山路只有短短的一小截,与河堤的长度差不了多少,父亲将它作为通往外面的唯一途径”“父亲对路有了某种不可理喻的执念”“城市博物馆举办了一场‘明清进士书画展’,角落里有一幅画吸引了我……画中多用斧劈皴,又用青、绿、朱、赭等色堆染丘壑树石,清浅涓流旁蜿蜒着一条路,小说中的路成为象征之物,象征着远方,不断向前延伸,就如同人生之路,不断奋斗。以“行行重行行”为标题,寓意父亲的人生追求就是不断走出,不断从一个成长到另一个成长,人生就是不断远行的过程,在远行中追求理想。每个人都应该像父亲一样,不断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并为之奋斗。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窦固使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超行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邪!”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侍胡惶恐曰:“去此三十里。”超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善!”初夜,超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告以汉威德,广叩头:“愿属汉,无二心。”遂纳子为质。还白固,固大喜,具上超攻效,复使超使于窴。(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有删减)材料二班超之于西域,戏焉耳矣;以三十六人横行诸国,取其君,欲杀则杀,欲禽则禽,古今未有奇智神勇而能此者。盖此诸国者,地狭而兵弱,主愚而民散,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万里之外孱弱之夷苟且自王实不能逾中国一亭长。其叛也不足以益匈奴之势;其服也不足以立中夏之威;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发穴而攻蝼蛄,入沼而捕鳅绦,曰:“智之奇勇之神也。”有识者笑之久矣。(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万里A之外B孱弱C之夷D苟且E自王F实不能G逾H中国I一亭长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狐疑,指疑虑,与《红楼梦》第一百十六回中“宝玉满腹狐疑”的“狐疑”意思相同。B.鼓,指击鼓进攻,士兵闻鼓声而进,与《曹刿论战》“公将鼓之”的“鼓”用法相同。C.横行,指纵横驰骋,与高适《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的“横行”意思相同。D.也,指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也”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班超到达鄯善国时,鄯善王广用尊敬周到的礼节接待他,但后来忽然变得疏远懈怠了,班超认为这与匈奴使者的到来有关。B.班超召集三十六名属员,共饮到酣畅之时,对众人言明若是被鄯善国抓起来送给匈奴的后果,部下都愿意跟随他同生共死。C.班超将汉朝的国威和恩德告诉鄯善国王,鄯善王广叩头声称愿意臣属汉朝,没有二心。班超回汉复命,窦固非常高兴。D.王夫之认为匈奴本来想要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而班超扰乱了他们的计划,在西域建立奇功,值得古今称赞。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卿曹与我俱在绝域,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2)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14.王夫之认为“不必智且勇而制之有余也”(不一定要有智谋又勇敢制服西域诸国就绰绰有余),你是否认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0.BDF11.B12.D13.(1)你们和我同在绝远荒域,如今北匈奴使者才来了几天,而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敬就废止了。(2)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整个鄯善国都震惊恐惧。14.不认同。班超面临鄯善王态度的突然转变,能敏锐察觉并分析出原因,可见其有智谋;他以三十六人夜袭匈奴营地,杀死匈奴使者及随从,表现出非凡的勇气。他的智谋和勇敢是成功制服西域诸国的重要因素,认同。西域诸国地狭兵弱,君主愚笨民众分散,本身实力弱小,相比之下汉朝实力强大所以即使不用太多智谋和勇敢,也能制服他们。【解析】【导语】两则材料分别记述了班超在西域事迹及王夫之对此的评价。材料一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班超的智慧和勇敢,他凭借少量兵力击败匈奴使者,成功震慑鄯善国,显示了汉朝的威德。材料二则是王夫之的评论,他认为班超的功绩虽显赫,但因西域诸国地狭兵弱,班超的成功并非依靠奇智神勇,而是因对手孱弱,批评了班超的行为和后世对他的过誉。两则材料形成对比,提供了不同视角。【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万里之外,孱弱的夷人即使苟且自己称王,实际上连中国的一个亭长都比不上。“万里之外”是地点状语,“之外”后可断开,选B;“孱弱之夷”是主语,可单独成句,其后断开,选D;“苟且自王”是完整的动词短语,表示主语“孱弱之夷”的行为,在“王”后断开;“实不能逾”表示这个夷族实际上不能做到某事。在“王”和“实”之间断开以区分两个独立的句子,选F。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正确。句意:(鄯善王)犹豫不知归附谁的缘故。/宝玉一肚子都是疑惑。B.“用法相同”错误。名词,作“鸣”的宾语/名词用作动词,表示击鼓进攻。‌‌句意:都要击鼓大喊。/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C.正确。句意:率领三十六人横行于西域诸国。/战士们本来战场上就所向无敌。D.正确。句意:他们反叛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势力。/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认为匈奴本来想要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而班超扰乱了他们的计划,在西域建立奇功,值得古今称赞”错误,结合原文“而欺弱凌寡,挠乱其喙息,以诧奇功,超不复有人之心,而今古称之,不益动妄人以为妄乎”可知,王夫之认为是班超“欺侮国力弱小、百姓稀少的国家”,批评和反对班超的行为。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卿曹”,你们;“绝域”,极远的地方;“裁”,通“才”,仅仅。(2)“召”,召见;“示”,给……看;“震怖”,惊恐害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示例一:不认同。材料一中,班超到达鄯善国,通过鄯善王态度的变化敏锐地察觉到匈奴使者的到来,展现了他的洞察力和智谋。在夜袭匈奴营地时,他能果断决策,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安排周密,最终成功斩杀匈奴使者,令鄯善王折服,这体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出色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智慧和勇气,很难在如此艰难复杂的情况下取得成功。所以,想要制服西域诸国,智和勇是必不可少的。示例二:认同。材料二中提到西域诸国地狭兵弱、主愚民散本身实力弱小。相比之下,汉朝在军事、政治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班超率领三十六人就能在西域诸国横行,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国家容易被制服。而且从材料一的描述中也能看出鄯善王在面对班超的威慑时很快就表示愿意归附汉朝,可见这些国家缺乏抵抗的能力和决心。所以,凭借汉朝的强大实力,不一定要有非凡的智谋和勇敢也能制服西域诸国。参考译文:材料一窦固派代理司马班超出使西域。班超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广接待班超,礼仪恭敬周到十分周全,后来却忽然变得疏远懈怠。班超对他的属官说:“你们难道没觉察到鄯善王广的礼意淡薄了吗?这一定是有北匈奴的使者来到,(鄯善王)犹豫不知归附谁的缘故。明智的人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就能看出端倪,何况事情已经很明显了呢!”于是班超召见侍奉他们的胡人,骗他说:“匈奴的使者来了几天了,现在在哪里?”侍胡惊慌害怕地说:“他们距离这里三十里。”班超把侍胡关起来,把他的三十六名官吏士兵全部召集起来,喝到尽兴时,趁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都在极远的地方,现在匈奴的使者来了才几天,而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敬就废弃了。如果让鄯善国把我们抓起来送给匈奴,我们的尸骨将永远被豺狼吞食了,对此我们该怎么办?”属官都说:“现在我们处在危险灭亡的境地,是生是死都听从司马您的!”班超说:“不进入老虎洞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只有趁着夜色用火攻击匈奴人,让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人,他们一定非常震惊恐惧,这样就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消灭了这些匈奴人,那么鄯善国就会吓破胆,我们的功劳就可以建立了。”众人说:“好!”初更时分,班超就率领官吏士兵奔向匈奴使者的营地。正赶上刮大风,班超命令十个人拿着鼓藏在匈奴人的房舍后面,约定说:“看到火燃起,都要击鼓大喊。”班超于是顺风放火,前后击鼓喧哗,匈奴人惊慌混乱,班超亲手杀死三个人,官吏士兵斩杀匈奴使者以及随从人员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人全被烧死。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把匈奴使者的首级给他看,整个鄯善国都震惊恐惧。班超把汉朝的威望德行告诉鄯善王,鄯善王广叩头说:“我愿意归附汉朝,绝无二心。”于是送儿子作为人质。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窦固十分高兴,详细地把班超的功劳上报,又派班超出使于窴。材料二班超在西域的行为,不过是游戏罢了;凭借三十六人在各个国家横行,擒获他们的国君,想杀就杀,想擒就擒,从古至今没有奇特的智谋和神勇之人能做到这样。大概这些国家,地域狭小且兵力薄弱,君主愚蠢而百姓散漫,不必有智谋和勇敢就能制服他们且绰绰有余。万里之外孱弱的夷人姑且自己称王,实际上连中国的一个亭长都比不上。他们反叛也不足以增加匈奴的势力;他们归服也不足以树立中原的威望。而班超欺侮弱小、侵犯寡少,扰乱他们的生存,以此炫耀奇功。班超不再有常人之心,而如今古往今来的人都称赞他,这不是更加煽动狂妄之人去做狂妄之事吗?挖掘洞穴去攻打蝼蛄,进入池塘去捕捉泥鳅和鳝鱼,却说:“智谋奇绝、神勇无比。”有见识的人已经嘲笑他很久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寓宁国县圃中桃李杂花盛开感而赋诗(其一)①李纲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可惜繁华劳剪刻②,莫教风雨便残摧。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注]①李纲为两宋抗金名臣。此诗约作于1128年,作者因力主抗金被贬荆湘。②剪刻:安排。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戈”与“风雨”在诗中都共同指向了宋金之间的战事与动乱。B.“有意”“多情”将溪山、蜂蝶人格化,融情于景,情深而意浓。C.“应笑”为神态描写,写出了诗意的转折变化,使诗更富意蕴。D.“亦登台”表现带病登台之艰难,又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16.本诗与杜甫《登高》相比,虽同是忧国之作,但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又不尽相同。请分别从情与景的角度指出其不同之处。【答案】15.C16.景:本诗笔下是生机盎然的春景;《登高》所写为萧瑟凄凉的秋景。情:同是忧国之作,本诗抒发了立志抵御外侮、守护山河的爱国情怀;《登高》更多的是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解析】【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桃李盛开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诗人感叹春光虽好,但战乱频仍,繁华易逝。诗中“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好,而“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则表现了诗人即使身处逆境,依然心系国家的坚定信念。全诗情景交融,寓意深刻。【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神态描写”错,“应笑”二字是调侃之语,表面上是以拟人手法写春花、溪山、蜂蝶等美好之景对“我”的嘲笑,实质是诗人借以表明心志。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景。本诗首联“春光不为干戈薄,花县纵观桃李开”,诗人感慨春光不因发生了战争而减弱,诗人自己在这繁花似锦的县城中饱览桃李盛开。颈联“溪山有意相辉映,蜂蝶多情自往来”,写清溪青山仿佛有意与繁花相互辉映,多情的蜂蝶也自由往来。由此可知本诗笔下是生机盎然的春景。而《登高》中描写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不尽长江”等景物,充满着萧瑟凄凉,展现了秋天的萧瑟和壮阔。‌情。本诗尾联“应笑逐臣心似铁,客中扶病亦登台”中,“逐臣”“客中”交代了诗人此刻的身份暗含着诗人仕途的坎坷,“病”则让被贬谪的人生困境更加重黯淡的色彩,但“亦登台”三字忽然从沮丧中振作起来,即使被贬谪,即使在病中,诗人那忧国忧民的炽热情怀并未改变,他对国家山河的热爱、抵御外侮、守护国土的决心并未改变。《登高》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虽两句含“八悲”:地之远、时之惨、羁旅、久旅、暮齿、衰疾、高迥、无亲朋,但更多的是自伤身世,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燕歌行》中将战士和将军对比,并以“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悲壮氛围,表现了萧瑟环境中士兵与敌人殊死搏斗。(2)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两句,描写出广阔无边的湖面与明洁澄澈的内心,《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也有异曲同工之妙。(3)小刚在整理怀古词时发现,古人常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同时亦呈现出壮阔景象,如“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大漠穷秋塞草腓②.孤城落日斗兵稀③.纵一苇之所如④.凌万顷之茫然⑤.千里澄江似练⑥.翠峰如簇(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有:“腓”“稀”“顷”“澄”“翠”“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小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人”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站立之人的侧身像,“北”的甲骨文字形______①____,表示相互背离。金文以后的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字形一脉相承。“人”甲骨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北“北”字形流变一般认为,“北”最初的意思是“相背、违背”。《战国策·齐策六》:“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大意是说,吃人肉,煮人骨,条件困苦至极,而士兵却没有反叛背离的念头。古代双方交战,战败一方的士兵会朝着背离战场的方向溃逃,于是,“北”就有了“败逃”的意思。_____a_____。在此基础上,就有了“败北”的说法,意思是打败仗。《史记·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哪怕是所向披靡的西楚霸王,最终也在乌江边尝到了失败的滋味。后来“败北”词义扩大,_____②_____,凡是在比赛或竞争中失败,都叫“败北”。“北”表示跟“南”相对的方位,后来逐渐成为它的主要意思。“北面”表示“北边”,倒是符合今义,而古文中的“北面”常常表示“面朝北”。按照古代礼仪,臣拜君,卑幼拜尊长,都是面向北行礼,因此,它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臣服于人,二是表示拜人为师或行弟子敬师之礼。18.请在文中横线①②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19.根据文意,下列句子最适合放在横线a处的一项是()A.《过秦论》:“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B.《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秉翰执简,败北而归。不可以言乎文。”C.《韩非子·五蠹》:“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D.《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乃引诸侯兵北。”20.星球中学邀请你给学生阐释字义。请从下列两个句子加点字中任选一个,借鉴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结合甲骨文字形,拟出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②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本”甲骨文“觥”甲骨文【答案】18.示例:①像两个人背靠背站立②不仅是打败仗19.C20.示例:①“本”最初的意思是“草木的根”。《种树郭橐驼传》:“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大意是说,但凡种树的方法,讲究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②“觥”最初的意思是“酒器、酒杯”。《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大意是说,宴会上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宾客时起时坐大声喧哗,十分尽兴。【解析】【分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所指的是甲骨文“北”的字形,结合下文“表示相互背离”可知,“北”类似于两个“人”字形甲骨文一正一反的组合,近似两个背靠背的战力之人的侧身像组合的情况,可得出“像两个人背靠背站立”。②前文主要讲述了“败北”一词的本义——打败仗,而此处则是对上文的承上总结以及启后说明,故可用关联词“不仅”领起,表述为“不仅是打败仗”。【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此处主要阐释“北”字蕴含的“败逃”之意。A.句意是秦有剩余的力量趁他们困乏而制服他们,追赶逃走的败兵,百万败兵横尸道路,流淌的血液可以漂浮盾牌。此处“北”蕴含败逃之意,但在句中做名词使用,意为逃走的败兵。B.这里是说在科举中落第。与战争无关。C.鲁国有个人跟随君土去打仗,屡战屡逃。“北”作动词,意为逃跑。D.这句话的意思是,汉王领导各路诸侯向北方进兵。不含失败、逃跑意。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甲骨文和句意能写出字义,然后再进一步阐释句意。“本”字的甲骨文由“木”字甲骨文演化而来,中上面的分岔指代树木的枝叶,下面的分岔指代树根。而在图中“本”字甲骨文的字形中,下册分岔添加了几个小圆圈以着重突出,可以想见可能跟树木的根部有关。而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其本欲舒”的意思是讲究树根要舒展。由此可推知,“本”最初的意思是“草木的根”。“觥”甲骨文中,主体部分形似牛角,而上侧专门添加的两横,可能意味着对牛角的加工。牛角加工后做何用呢?结合欧阳修《醉翁亭记》“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中宴饮欢乐的场景,可推测应该是作为饮酒用具。而《说文解字》中,有“觵,兕牛角可以饮者也”。在发明青铜器之前,当时人们饮酒的时候就用牛角来饮。觵,就俗写作觥。由此可推知,“觥”最初的意思是“酒器、酒杯”。(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这是鱼传尺素的由来。鱼笺、鱼素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鱼灯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在江边码头,见到胭脂鱼,心底暗暗为这名字叫好——艳丽、芬芳。胭脂鱼幼时身形如山,形扁,背鳍高耸像一叶帆舟,故有“一帆风顺”之寓意。成年后的胭脂鱼躯干可达三尺之长,背部低平,黑色条带褪去,通体或红或黄褐,一条鲜红色的纵带头尾贯穿全身。那日,夕阳下垂,站在芦苇丛中,江风吹过,想象一条通体颜色像胭脂一般的鱼游在水里,映得波光泛红,是桃红,时隐时现像红霞笼月,游动飘忽似回风旋雪。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倒是”,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1)“北面”表示“北边”,倒是符合今义。(2)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答案】21.①比喻:将“通体或红或黄褐”的胭脂鱼比作易逝的红霞笼月,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之姿比作“回风旋雪”,比喻手法的运用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的形态之美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形象生动,如在眼前。②对偶:语言整齐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22.(1)中的“倒是”表示让步;(2)中的“倒是”表示转折。【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画线句“时隐时现像红霞笼月,游动飘忽似回风旋雪”描写的对象是胭脂鱼。前面说胭脂鱼“通体或红或黄褐”“颜色像胭脂一般”,此句中“时隐时现像红霞笼月”是把“通体或红或黄褐”的胭脂鱼比作易逝的红霞笼月,二者颜色上相似,都是红色或红黄色,颜色美丽;霞光再美也容易消失,正如比喻胭脂鱼在水中游动时的若隐若现,写出一种动态的美丽;而“游动飘忽似回风旋雪”则把胭脂鱼在水中游动之姿比作“回风旋雪”,雪花飘逸,被风吹得在空中回旋时姿态优美,用来比喻胭脂鱼在水中游动摆尾时的翩跹姿态,再合适不过。此外,这两句还形成对偶,“时隐时现”对“游动飘忽”,“像红霞笼月”对“似回风旋雪”,句式整齐优美,读起来也音韵和谐,朗朗上口。【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不同语境中词语含义的能力。(1)语言文字运用Ⅰ探讨了“北”的含义,最初“北”表示相互背离,“北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